佛學問答類編20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05-29
佛學問答類編20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修持第七)
推薦閱讀:
問:至謂『理路不明』,佛家常謂『修慧』雲者,乃由實修力行中所引發。王陽明亦嘗謂『知之至極處,便是行;行之篤實處,便是知』。佛家更勸行者,『但能依教奉行,必有豁然貫通之一日』,可見行而後知,才是真智慧也。(真慚愧) 答:居士此段高論,以為此尼是知之極,行篤實,依教奉行,理路已明乎?請論其概。所謂慧者,乃由戒得定,由定開慧,至雲篤實,篤者純誠無偽,實者不虛不謬也。依教奉行者,遵其軌範而作之也。其人未能得定何有于慧,無正知見,何雲不謬,法師所言,義本於經,而不聽信,何謂依教,理路不明,言非過矣。
問:禪宗僅仗自力,著魔者有之,閉觀音關,乃是禮拜菩薩,稱名號此系自力他力,雙攝不舍,不應有著魔情事也。(真慚愧) 答:無定力,尚屬平常,事出躁進,又不依教,錯謬便大,不合於法,自不感應,何有攝受乎?再者佛法所修各門,皆屬二力,不過有彼此輕重之別耳。 問:近日聞人言有一修持廿余年之居士,已得他心通,且能魂游各處,突然改信基督不知系未深解佛理,抑系修持不得法?(許巍文)
答:此人雖修二十餘年,想系盲修瞎煉,並無師承,定不了解教義,亦無真實功夫,尚恐有外道混雜,所謂魂游他心等,料必皆是魔境,因其定尚未得,安有發通之理,觀其違背三皈,可知其邪見絲毫未去,故斷其尚未得定也。 問:念佛時,心中似有綿物堵塞,而當知時心遂散亂,應當如何念?請開示。(顏貴業)
答:念佛持名之法,有高聲持,低聲持,金剛持,心中默持等,種種不同。心中堵塞,或與某法不宜,應易一法試之。 問:楞嚴經—文殊菩薩說偈對佛云:『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懇祈開示兩點:一、聞中入法要。二、初於聞中,做入流照性功夫,如何做?(李雲霄) 答:六識緣外,剎那不停,閻浮提人,耳根最利,識亦如此。聞者聽也,乃耳識所起之用,但調耳識,可得三昧,此亦方便之法,使內聽性,不許緣外。聽內者,即攝耳存想,聽心性之聲,以理言,如『反聞聞自性』,以事言,如念佛法門之『心念心聽』等,皆是從聞入要之法也。二問語異,意則相同,故不分答。
問:所謂修行不應雜修,若每一門完了即以迴向,然後再修另一法門,修畢迴向,是否可以。如於晨時朝課後迴向,再依第一問之心要集修准提咒法,是否為雜修?(郭無垢) 答:佛法次第,信解行證。解屬研教,行屬實修。解門則三藏十二部皆是也,行門雖多,可以禪凈律密四法概之,然此四者,亦各有其細目,開之故言多也。言雖如此,實則解為行之說明,行為解之踐習,相依而進,乃能取證。惟解與行,均應慎求明師指授,此等學問,非可閉門造車。若以行言,必於四法,量個人根器,採取一法修之,是名為專,若忽禪忽凈,忽律忽密,腳踏兩船,是名曰雜。今觀此問,多有誤解,請先立定目標,然後始可言專言雜也。
問:我有一同居友人,四十多歲,深信佛法,受三皈五戒一年了,最近又持長素,她很發心,每逢佛誕,便燒香,燃燈供養佛。雖然皈依不久,對於念經,念佛,持咒,很有興趣,勇猛精進,朝暮功課不曾間斷。早課持大悲咒多少不定,金剛經,普門品,大懺悔文各一部,又觀音聖號十分鐘。晚課則彌陀經一部,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聖號各五分鐘,每日行住坐卧不離佛號,早晚功課中還加念十尊佛,每念一尊佛頂一個禮,禮畢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業障消除,往生極樂,早成佛道。然後再迴向自己,修行無障礙,得持凈戒,怨親早得解脫。有空時又將地藏,藥師,普賢等經輪流著念,她這樣修,這樣發願對否?(陳居士) 答:所修不免複雜,所發之願甚為正確,且能將所作功德,迴向眾生,便是菩提大心,甚善,甚善。 問:惟見友人,所發願功德,未見效力,反令她常受兒子刺激而傷心,且見其對佛念經,流淚,常怨嘆前生不好,今受怨家折磨,故及早修行,欲脫離生死之苦,這樣發願合乎理想否?到臨命終時,能蒙佛菩薩接引西方否?現在其家人皆反對,說她愚痴幻想,發這麼多願的功德,兒子不能改好,等於沒有果報,但她堅心不變,不被外風搖動,只忍耐修行,不過有時對兒子忍無可忍,母子又大作口業一番,使我們同居者不得安寧,可憐她修行念佛,竟受此痛苦。無時得樂,真是業障深重,這種業障,未知念什麼經及怎樣才能使業障消除?乞求明師開示指導,使友人解除煩惱,脫離精神痛苦。(陳居士)
答:念佛迴向眾生,是極善之因,家人及兒子無理取鬧是惡果,先生雲善因反得到惡果,與因果之理不符,大是誤會。蓋令友今所受之『怨憎會』果,非今日念佛之因,而今日念佛之因,自有其將來樂果,種豆得豆,絕無種豆得瓜之事也。若問消除罪障,莫如彌陀聖號。經雲『至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惟自塵點劫來,所造惡業,假若有相,虛空難容,故短時修行,不能消盡,倘得一直不退,生彼西方,則一了百了,不似專求福報之人,只得短時小安,後仍在六道中受苦無窮也。且修行人以苦為師,正好借彼逼迫,常起厭離,此為生西之增上緣也。更應知受一分苦,消一分業,不有此小苦,或生大障,即此未必不是重報轉輕,切不可眼光近視,忽略此大便宜也! 問:學人早晚在家裡一個人課誦時,有時用唱片及錄音帶助念,對此兩方之功德是用人力念功德大或用唱片念功德大?(葉夷融)
答:自念者,自攝自心,聽聲者,向外攀緣,自攝習久,則心即臻不亂,向外習久,則心難於歸定。至於聲音佛事,臨終助念,亦是借他之緣,提起自念,若但依他,即無自己矣。 問:說念佛不礙工作,工作不礙念佛,因何我做工,看書,不能念佛?必定要全副精神付落去,才能做得工作無錯誤。倘若看書必須又要全副精神注意才能得知書中載著什麼事,若要心中念佛,手去工作或看書,就不知從何處做起?倘若看書,就一字也看不到,未能雙管齊下,請指示我如何才能做到念佛不礙工作,工作不礙念佛?(林秀艷) 答:念佛乃養慧命之一種資糧,猶飲食乃養身命之一種資糧。未聞飲食有礙工作,念佛何能有礙工作,飲食日須三次,念佛朝暮二時,飲食念佛之外,大有工作之時也。更應知世俗工作,其心為謀飲食,可以轉念,行者工作為助念佛,如是存心,即念佛不礙工作矣。再手足工作,心中不妨默念,讀書算術工作,心難二用,但如上說存心而已。
問:『般舟三昧』法如何行?(吳茂松) 答:此亦是持名念佛,惟定期不使休息耳,般舟譯曰佛位,亦譯曰常行道,短以七日為一期,通常以九十日為一期。以七日論,決非如今流行之佛七,每天定為幾支香,余時則閑話閑事,拉雜不休。此必三業相應,繼續無間,法詳般舟三昧經,非初學能問津也。 問: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據經雲』念佛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然修行者或數月或是數年,乃至數十年,未能得到一心不亂者何故,有辦法否?(周慧德) 答:修持多年,不得一心,自是放逸懈怠,而不精進,定然俗情濃厚,出世不切。一心一亂,即是心造佛國,俗情濃厚,即是心造地獄,造佛造獄,出乎自己,不依經訓,咎將誰歸。若問補救辦法,還是多念,東長西短,是是非非,但得放下,即時放下。縱再不得一心,也要念到一個熟字,所謂『饒他忙似箭,不離阿彌陀。』習慣自然,臨終助念,心愿往生,即得往生。 問:家庭主婦有時很忙。早晚定課,在急急忙忙中趕完。與其忙時不做定課,一面念佛,一面做事,念時心如止水,身不疲勞,請問兩者誰有益?(白張文適) 答:念佛之意,在乎求定,匆忙應付,得力自少,可於朝暮,采十口氣法,惟時不過三分鐘,然有三分鐘之定亦佳。此外則一面作事,心中念佛,果至心如止水,身不疲勞,亦是上等功夫,甚善甚善。 問:今後修持擬以念佛為主,禪法為助,過去是晨間參禪,下午經行或誦經,茲欲改早晨坐,中念佛,下午誦金剛經,余時隨緣心念佛號,或參禪未審妥否?(潔園) 答:禪法用功,大體有二,最為普通,學習皆知,一曰觀心,近多不用,二曰參話頭,今最流行。茲言後者,重在起疑,守住話頭,參而求悟,二六時中,不離這個。凈亦多法,今尚持名,亦是專心一事,不雜其他。居士如以凈土為主,禪法為助,宜采禪之觀心,若用話頭,恐攪凈之一心,所謂不禪不凈,二門俱非矣。朝暮二課,宜少變通,易為早誦金剛,誦畢坐而念佛觀心,暮誦彌陀,誦畢靜坐念佛,或繞行經行,或隨緣散持皆可。 問:念滅轉入似睡非睡的暈沈狀態,因何發生這種情形?(李雲霄) 答:此念滅乃是正念消失,名曰『失念』,乃隨惱之一。睡為五欲之一。暈沈即是『昏沉』,亦隨煩惱之一。以上之因,皆無明為祟也。 問:如何能使念未起前,或滅後,趣入靈明不昧,悠悠自如的境界?(李雲霄) 答:妄念洶湧,剎那生滅,所謂『急水打球子,念念不停留』,那裡會有個『未起』『滅後』。應知我輩初機,果能依法修持,正當念與法相應時,便是靈明不昧消息也。 問:弟子皈依業已年余,曾發心篤修凈業,唯習氣難改,疏懶成性。以致朝暮二課屢修屢廢,修持只十餘日,內心煩燥氣憤無由而生,以致日課停頓,身心也即泰然。荒廢十餘日,再發心虔修,又生如此現象。且有甚者,每一親近皈依師,或另一知己同修,必然脾氣乖戾,煩惱頓生不歡而散。隔不數日又思親近,結果又呈前局。事後每生大慚愧,然臨事又不能剋制。以上二種惡性循環,一年來屢試不爽。是否宿世惡業緊纏,今生不該解脫?(煩惱起時,曾自悟,摒去萬緣,力持六定洪名,然無效)請老師賜以解救之法。(陳業深) 答:既雲發心篤修凈業,自以六字洪名為專功,屢因外緣荒廢,即是魔障,此或多劫怨對使然。六字洪名,本如阿伽陀葯,無病不醫,若改修其他,是破凈參。真學佛者,應知『難斷能斷』『難行應行』之義,已經發願,莫改初衷,必須忍耐幹下去。可在作課以前,先至心懺悔,誦『往昔所造諸惡業……』四句偈三遍,障礙生時,即將作功課,向之迴向,凡作課畢,亦為其迴向,如此可解冤消障。 問:弟子不求今生福壽康寧,又無家屬,更不求身家平安,唯願凈業日成,早日往生,只持六字洪名可否?有人勸我更要誦念觀音聖號,地藏聖號,又要我持誦地藏經,念心經、大悲咒,又要我晨昏四十八拜,如此弟子感到太繁,不如此做是否業障不能消?凈業不易成?有礙往生否?(陳業深) 答:古德云:『往生與否,惟在信願之有無,蓮品高低,全賴持名之多少』。如求解救,自應多覽,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倘講行持,自應專修,所謂單刀直入,惟精惟一,居士既修『持名』,當遵彌陀經之訓,乃『依法不依人』之正規也,萬不可三心二意,自無主張。 問:誦經時,家裡的人在打架,吵架,這時將如何?要停止誦或誦完?(林正考) 答:心能定而不動,不妨誦完再說,如其不能,只好暫停,起而排解,後再另誦也。 問:晚生活於團體中,日常均與眾生為伍,修行一事甚感不便,故每日早晚功課(誦經念佛)均利用散步行之,如此修持未知有無功德?請示之。(廖清華) 答:行住坐修法,皆無不可,惟要在心定。心若不定,任何方式,皆徒具形表,福加有之,慧則未也。 問:弟子每逢十齋日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但住地房屋是租人家樓上,並與別人共租用,弟子住的一間只有四席大,因為環境有限,故供養的西方三聖像,位設在通巷,佛前下面離差二三公尺有樓梯,正是出入過路不方便,因此讀經時不能在佛前念,另在房間裡面讀,雖知房間不潔,不知如何是好?(智生) 答:佛法圓融,主在誠敬,租屋而住,何能處處隨心。一處供佛,而往他處誦經,但取心誠,並無不可。事忙之人,不靜居,城村巷宅,行住坐卧,皆是道場也。 問:學人每習靜坐全神貫注於氣息,即感覺致暈及腹中不適未知何故?(蔡世芳) 答:靜坐數息,亦自有道,不得其法,往往致病,尤不宜向外道問津,反招大錯。以後靜坐,換以一心念佛,試看如何。 問:佛弟子求法不遇,可否習外道之禪定以助定功?(蔡世芳) 答:此念大差!居士既已正式皈依三寶,自當依照皈戒行事,謂皈依法,盡形壽不再皈依外道典籍,有背此戒,便失三寶弟子資格。況外道之法,皆在心外,大背覺途,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居士此念一起,已足招魔,若不痛加懺悔,定多障礙也。今明告居士,二四兩問,所言靜坐,數息,禪那,觀想等,甚連一問之持咒,不逢明師,深恐唐捐其功,而盲修瞎煉,皆是六道種子。而個人之根器,個人之機緣,亦須加以考慮,依區區所勸,莫如專修念佛,求生凈土,較為穩當,倘有意修此,本社可敬送此法之書,雖無師親授,但誠信行之,萬修萬人去也。 問:靜坐之時,如何安下此心?(李長茂) 答:數息,作觀,念佛,皆能使妄念不起,然以念佛為最效,即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心中想得清清楚楚,口中念得清清楚楚,用耳聽得清清楚楚。使三處循環不斷,周而復始,一聲不空過,一字不空過,久而久之,自然妄心消亡。亦必有相當時日,所謂功夫也,若急求之,反不能靜。 問:何時入坐最宜?(李長茂) 答:我輩在家人,不免日有俗事紛攪。靜坐念佛時間,最好於黎明人未起時,夜間人已眠後,無非取其靜而不攪。若所居而能自己作主,可於朝暮閉門為之,囑家人勿來吵鬧,即不必待人未起已眠也。 問:坐後如筋骨酸疲,有何調法,吃藥或休息?(李長茂) 答:初坐自不免有此現象,宜換腿,或下座活動,皆無不可,事應漸進,久則成為自然。不可妄服藥物,致生毛病。 問:無論是唱贊、念經、念佛都覺得中氣(即胸部之氣)不通順,是否有不得法之處,或者魔障業障?(梁明象) 答:唱贊有韻調板眼,不合則氣促,此必求人教授,時久練習。念經念佛,可取低聲,或是默念,則不影響中氣。然念時總宜和平,使其不急不緩,氣調心寧,方能入定也。 問:念佛可默念,但贊偈、經咒可默念否?(梁明象) 答:隨眾同堂共課,贊偈必須出聲,如不出聲,則涉慢怠。如家居自己作課,一切默念,並無不可。 問:倘念佛時無妄念,但不念時又有妄念,能否算是一心?(潔園) 答:念時無雜妄,便是一心,不念又起妄念,則是妄念。此如入定是禪,出定無之相似,乃為功夫不能打成一片之故,但能妄起即覺斯可矣。 問:過去曾經阿□黎灌頂,傳授密法,現持修持是持名念佛,倘兼持密咒,不知有助於凈業否?但不知有違古德專修之訓否?(潔園) 答:密法種類不一,亦猶顯之禪凈教律,即以凈土一端而論,尚有彌陀彌勒藥師觀音等之不同,若相違則兩傷。居士昔受之密,若於西凈不違,兼修同迴向與凈,相違則惟有擇一而行。 問:有雲禪凈雙修,猶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兩皆不成,須次第修之,由禪入凈,或由凈會禪,其說然否?(潔園) 答: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金科玉律,不易之論也。修因初機尋門,必擇其一,證果總為復性,皆須智圓。雙修則二門鑿枘,次第可以雙融,禪入凈當生可了分段。凈會禪可生寂光,然入凈會禪,亦各有其事理,並非人人能作,少差則謬千里矣。 問:未受戒前,以念觀世音菩薩為主,待受戒後,以持念阿彌陀佛為主,可行否?何謂,『念佛三昧』?(劉自任) 答:念觀音,念彌陀,不分戒前後,要在志願如何而定。若求世間諸事,觀音與以方便,故於普門品中,列舉多事,若求出世證果,了脫生死,彌陀經中,教念彌陀往生。凡事必依教奉行,方為合法,初在此機,乃如是解,若明教相以後,解其圓融之理,則無之不可矣。又三昧譯華語,為之『正定』,正者不謬,定者不亂,念佛三昧者,念佛而至一心不亂也。 問:教遵般若,行在彌陀,是否為禪凈雙修?(賴棟樑) 答:了義法門,無不皆是般若,諸行實義,無一能離般若,是般若者,所歸之元也,止觀參念者,入元之門也。以教言禪凈性德唯一,以行言禪凈修法是二,此二句是求明般若之義,仍以念佛求生也。凈門之實相念佛,禪家之雖參兼求往生,方是禪凈雙修也。 問:敝人每當課誦及閱佛經時,神識深覺睡意,何故?(黃永霖) 答:此名『昏沉』,乃煩惱障之一,須勤懺悔。 問:課誦念佛號,睜三分眼,有何意義?(黃永霖) 答:眼不觀色,自能心凈,眼開三分,不越半尺,心不外馳,易得三昧。 問:如何求靜,從初部下手的功夫是如何?請詳細說明吧,若有持修靜的書請贈送好嗎?(弘宗師) 答:佛法大義,戒定慧耳,此三亦有次第,先須持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慧生則大有功矣。求靜亦好,靜為『戒』後之功,如能六根戒染六塵,久之自然心靜,靜又為『定』前必須,靜之又靜,自然得定矣。惟好染及不靜,皆生妄心,必制此妄心,使之不起,起而不使接續,便能靜矣。但制此妄心,亦必有法,最方便有功德者,莫如念佛。 問:『凈土三要述義』內中有雲,要求一心不亂是要閉關百二十日。婦女人業障深重,要理家庭種種事務,不能實行要如何?(林寬修) 答:此非普通在家人所能辦到,縱是出家人,若無道糧,及護關照料者,亦不易辦。法有法緣,人有人緣,不能勉強。但於朝暮二課敬誠,不用心工作之處,內念不斷,久久薰習,生處使熟,熟處使生,少一緊拶,便成一心。十念往生者,即緊拶之功也。 問:修凈土法門的人,每逢其他佛菩薩法會,讀誦其他經典以後,對修凈的功課,是否一定要再作?(江寬玉) 答:佛佛道同,法法理同,此是理也,事則有異,同者謂一道歸元也,果也。異者多種方便也,因也。因必有所專,始散亂而統一,一為達道之妙門,二則歧中生歧矣。宗門下尚有念佛漱口方便,凈門中豈取雜修而代資糧。遇他法會誦持,只作聊用茶點,本門本業,乃是家常饔飧! 問:弟子念佛時常易生妄念,乃自己想用加強注意力,閉著眼意向下沉,此時對外的視聽稍差用以控制,但久之發覺過於緊張,身體則欠舒適,是否可用此法或有別的方法使妄念不易發生?(鮮純賢) 答:多劫狂心,猶如野猿,立即降服,何能辦到,若強抑之,或生他病。應知正妄兩念,凈染兩途。心如行人,須辦途徑。妄念雖多,不去理他,提斯正念,如登險攀索,萬壑千澗,莫介於懷,心手在索,便不墮落。 問:『為善弘法』,是佛徒應作的事情,修大乘法的人,必須『三輪體空』,但是弟子如逢『為善弘法』時,自覺心中一時非常喜悅,而無希報,如此是否『著相』否?(江寬玉) 答:此雖著相,亦是法喜。功夫程度,由漸而進,四無量心,內有喜字,此後若能將為自喜者,轉而為他喜,則又進步矣。知是著相,習而遣之,自不難至『念無念念,行無行行』矣。 問:曾聞老恩師云:『平常自己念佛是『因』,臨終時自己會念,及助念人是『緣』。往生西方是果,假使,久病在床的人,有的連自己念佛亦忘掉了,臨終時,單有助念,使佛號不斷,念至其人命終,如此有可能與佛相應得蒙佛接引往生的『果』否?(江寬玉) 答:助念者,助病人之念佛,病者口不能念,而心能念亦得交感,此仍因緣果也。若病者都無是心,徒有助念者,不過消幾分罪障,佛來接引恐不可矣。 問:念佛是需求一心不亂,才能『返妄歸真』弟子常在開始念佛的時候,初覺散亂得很,念至頃刻,突然境界如換,覺得心身非常輕鬆,如此是否稍見本性否?(江寬玉) 答:此系漸澄妄想,自是輕安好象,若謂見性,實尚遠爾。 問:作暮課時,常感昏沉欲睡,是否可以先睡頃刻,抑或乘此機會磨練習氣?(王志賢) 答:昏沉掉舉二病,幾至人人皆有。若欲作課以前,先睡片刻,未嘗不可,但睡後作課,如能清醒安靜,不妨為之,倘睡後作課,仍入昏沉,則先睡為無益。不如起而拜佛,或冷巾拭面,或兩手搓耳,或長跪諷誦,均能驅昏沉也。 問:最近念佛時,常感輕似棉花之物壓覆頭上,是何原因?(王志賢) 答:此亦非佳,即心思昏昧之象,或系身體有不健康,或系腦神經有何障礙。宜於課誦之時,多采繞行方法,減少趺坐時間,再向醫院檢驗有無病象發生,不可但歸咎於坐誦也。 問:默念佛號時以觀察六字佛號,定於心上,常常用觀察佛號,又帶默念佛號、念念知是單單佛號就將觀察放下,一直念去,可是有時妄念又來,這時趕緊再用觀察,並繼續念下,這辦法是否會發生障礙嗎?(謝幼) 答:觀察佛號,亦是收心之法,與持名互相舍取,甚為合理。所求者惟一心,所用者觀與念似少不同,然重點皆在六字洪名,仍是諸法歸一,如是行之,決無障礙。 問:『般若』與持名並修當如何修法?(賴棟樑) 答:佛之法門,皆般若也,以凡屬佛法,無有不求覺者,覺則識漸轉智,智慧即般若也。再則任何法門,皆重行解相應,修凈土者,豈例外乎?解依般若,深悟實相,行尚彌陀,凈念相繼,便是兩者合修之法。 問:持早晚兩功課,是否一定要照時間,若因早課時,而務忙遲至午時,是否可補做早課?若晚課時,因事忙遲至子時夜,是否可補做晚課?請老師解此疑。(蔡麟定) 答:偶然一為,尚無不可,若常如此,似欠誠敬。且修道之人,生活貴有紀律,無紀律則心不定,道亦難上軌道。 問:現今修持者最多是哪一法門?(嚴明) 答:現值末法,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厥惟凈土法門,而出家者每日課誦,多加彌陀聖號,在家者以俗事繁忙,以凈宗簡而易行,更屬十之七八,昧察現今趨勢,似是修凈最多耳。 問:在修持上有種種障起,應作何種降伏息災等法?(嚴明) 答:正行,一句彌陀聖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助行,戒殺放生,能得天地和祥之氣。正行培善根消重罪,助行培福德和祥,欲除障礙,此二可謂無上矣。 問:夜半忽醒,忽起念佛,未經盥漱,猶穿睡衣,有無過咎?(王志賢) 答:醒即念便佳,若再盥漱,或將此當前覺念,打岔失去。若恐不敬,默念亦可,倘有急迫,高聲無妨。 問:早晚課,本定佛聖號及彌陀經。近因閱『觀音靈感錄』並發願懺拜。把早晚改持念觀音聖號大悲咒及心經,其餘行、住、坐、卧再念佛聖號及觀音聖號可否?課時只能敬茶是否欠誠。有時加班近天明,未能做課,感業障深重,自違願行,未能如願,遇此情形,以行或坐持念當課,未能專靜行課可嗎?(蔡麟定) 答:道在守一。忽然改換,今日改,明日換,換來換去,恐皆不成。但求道能專一專精,便是法供養,其餘之物,量力量時,都是其次。 問:晚學發願十年期間全閱大藏經,然後歸心行持,此法是合理否?祈示(寶心) 答:發心十年閱藏,自是美事,但云然後行持,『然後』二字,未免少有欠妥。學問之道,在『知行合一』,聞而不行,聞亦不能深解,如必然後行持,誰能保定十年之期,豈非此生空過。況古訓『千日聞教,不如一日修道』必即知即行,方不唐捐光陰。 問:學佛功夫應為一門深入,惟又有禪凈雙修之說,其理為何?(吳任輝) 答:禪凈兩大法門,豈能片言而盡。真知禪者始知凈,真知凈者亦明禪,禪重斷惑豎超,凈可伏惑橫出,一吃力,一省力,修禪帶凈,穩當有助;修凈加禪,恐兩不類。是二者,理則惟一,法則各有方便。 問:念佛誦咒,有時自覺能束心,即心,能靜,能專,而自覺功夫有進,但有時相反,何故?(阮居士) 答:此系有行無解,定多慧少之故,既不明其理,言進言退,皆是妄想,並非準確。但認為進,反增高慢,不如常抱慚愧,庶不放逸。 問:念佛誦咒,貴在一心,所謂攝心靜念。但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種複雜情緒而致念佛。此是好是壞應作如何看法。如何糾正錯誤?乞示:(一)有時因感懷身世,嫉俗以悲憤情緒而念佛;(二)受世事打擊,懷委屈心,不自覺而拼發出念佛。(三)憤怒心情念佛。(四)恐懼心情念佛。(五)與人吵架,自己生氣而念佛。(六)懷念先人或親人念佛而致流淚。(七)思念自己生死事,念佛而致熱淚盈眶,不能自止。(八)想佛菩薩功德,自思其恩難報,不自覺念佛而致熱淚自涌不止。(九)感嘆其他經典而無意中念佛(與上條同)(十)夢中念佛至流淚而醒。(十一)夢中見惡神念六字大明咒,神即退而醒。(十二)遇意外危急,如地震、撞車,而急中無意念佛。(十三)遇特別喜慶(意外)如子女考上台大……等,感動到念佛,有感佛恩之心情。(十四)遇極不如意事,失望心情中念佛。(十五)小孩讀書祈望明日考試順利。以祈求心念佛。(十六)有人賭博祈求盈利而念佛。(十七)病痛中痛極難忍,而大聲念佛。乃為欲止痛(十八)睡夢朦朧中,覺有人在耳旁念佛。尚有其他未能盡舉,總結以上均在日常生活中之念佛,總結應如何轉變特殊情緒念佛而至靜念念佛,有時倒能靜念念佛常易昏沉,應以何法去昏沉?(阮居士) 答:了生死法,雖雲八萬四千,從繁歸簡,不外戒定慧三種耳。因世法複雜,始學戒定以制之,居世必謀生,謀生即煩亂,但任何人又不能不謀生。故古人定朝暮二課,作求『定』時,余則散亂誦持,悠久薰習,養成事事皆道,即是定有所得。此後能事即是道,道即是事,搬水運柴,飢食困睡,心不失念,皆是道場矣。如所舉之十八事,生熟互轉,是轉煩惱為菩提,大佳,大佳。但十六之賭博念佛求贏,卻是罪過。賭近盜是貪,實犯戒律,而再恃佛損他,又是邪見矣。 問:念佛用『心、意、識』中的哪一個?(如果有兩個)如何區別?當不動嘴唇默念時,需較著力才念出來,這是用的哪個?不需較著力且念起來較輕鬆、舒適,但出音較慢,這是用的哪個?(我總暗自認為有不同的兩個在念)(李智澄) 答:心謂第八,意謂第七,識為第六,此乃解之一端,答此之問,采如是解。應知有時八皆曰心,有時八皆曰識,因文而異,茲姑不論。初機意識攀緣,六識念佛,進而無我,七識念佛,實相無念,八識念佛。然前五識發動,俱不離意識,且染凈根本,俱為所依,則意識念佛,亦有八識之種子在,是都有關係也。動唇仍是第六,而以身識助之,故較省力。 問:近來總覺得邪惡念頭較以往多,不知是惡種子在這時大量爆發?還是自己較以往易於察覺?或者是另有其他原因?(李智澄) 答:二 者都有,不必再言其他,若言其他,即是多造新業矣。 問:這些邪惡念頭中,多的是毀佛譏僧的最壞念頭,而這些念頭總是禁不住的跑出來,越是怕它跑出,越是不濟事,得到的是反效果,有時跑到佛前懺悔一下,才稍微平息。不知您有何良方有以救我?(否則,長此下去,罪過彌天矣)(李智澄) 答:佛如旃檀,頭頂足蹴,皆染香氣,染即薰習。居士多生,或有謗譏三寶之因,落於識田,今起現行,善惡交爭,逼之出現。莫去理他。只是念佛,心但依佛。他自滅去。或是怕鬼,鬼偏來嚇,佛聲不斷,他雖頻來,亦無罪過。 問:講楞嚴經,講到觀音大導師行持主法,聞後心身快然,依此修持後,妄念漸少而對反聞聞自性此句印象甚深,弟子將此應用成反聞聞彌陀,際此方悟老師常言自性彌陀之理,然而自己發疑所念自性彌陀,與西方彌陀是否相應,會不會偏於自力,若偏於自力,往生即有問題,心裡甚感不安,且對自力未明。(謝幼) 答:生佛同一性,學悟有異耳,性體之大,豎窮橫遍。西方彌陀,在我性中,娑婆之我,亦在彌陀心中,說性是一,說相是二。若用自性彌陀,而念西方彌陀,最易相應,若用自性煩惱,而念西方彌陀,相應即差矣。自佛念他佛,仍是求二力。 問:拜懺是佛門的重要課目之一,須時時行之,然其拜法又如何?(邱清泉) 答:懺悔有事有理,拜乃事懺之一。事懺者,按各種懺法規定行之,要在敬誠,非徒杵臼叩首而已。理懺在改往修來,妄念不起,所謂有『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問:靜坐時呼吸之要點如何?(腹部的收縮運動呢?或者是胸部的擴張運動?)(蘇泰文) 答:呼吸調勻,微細若無,非縮非動,非喘非張。如無明人指點,恐出毛病。既非三言五句能了,更不宜盲修瞎煉,不得已時,可尋『小止觀』依作,庶不貽悔。 問:昔有二人,投佛出家,一是制爐韝之人。一是守冢墓之人。二人用功皆不得益,然後佛教制爐韝之人修數息觀,教守冢墓之人修不凈觀。二人不久皆得道果。爐韝是什麼東西?什麼叫數息觀、不凈觀?(賴寬珠) 答:佛法無邊,方便多門,眾生之病不一,治須應病與葯。心散亂者,教學數息,數息者,數自己呼吸之氣。從一至十,十至百至千,必記清楚,清楚則心攝矣。多貪慾者,教不凈觀,即觀自他之身,五種九種之不凈,心生厭離,貪慾止矣。爐韝者,即今日之風箱,木箱中空,裝雞毛板,另加長柄,通於箱外,頻頻抽送,可以生風,置於灶旁,用助火力之機械。古今製法不同,各地或有或無,故有知用者,有不知用者,爐韝抽送生風,大似人之呼吸。簯墓之處,屍骨縱橫,英雄美人,一堆黃土,人生歸宿,唯一標本。眾生習氣,難修難改,駕輕就熟,較易成功。制爐韝者教數息,守簯墓者教不凈,順其習契其機,佛之度眾善巧也。 問:怎樣能令我心情平靜不起妄想?請指教。(林有艷) 答:妄念之起,從生皆有,除佛以外,無論凡聖,其念不過分長短時間,純雜之別而已。若雲不起,非初學所能,必無明凈盡,妄念方無,無明盡,妄念無,佛果成矣。居士若除妄念,他法皆難,惟有凈土念佛尚易,可求明人修習。 問:怎樣能使我早起念經時,能不起左思右想,念金剛經念不到幾張就起妄想了,有時想到念到隨口念來,念到第幾張分都不知?(林秀艷) 答:不明佛理,不知所受皆苦,不知人命無常,故心放逸散亂。若能了知在呼吸之間,為了生死而求解脫,或心漸收矣。 問:印祖雲『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何解?(趙麗亮) 答:『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者,由始覺而至究竟覺也,此言性德;無明斷盡,還我本來面目,方便者,歸元之善巧方法也,此言修德。應隨順各人之根器,立出各種契機之路途。性即本來面目,修即契機路途。譬如旅行,必有一定之處,但行具與路線,必選契合者一端,或船或車,或牲畜飛機,因其路,擇其具,遲早必到。若登山而乘船,渡海而乘車,忽而向東,不半而折西,轅本往南,偏循北轍,則不達其處。佛家修行,亦復如是,禪有禪法,凈有凈路。 問:『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何解?(趙麗亮) 答:念佛者,必修三福,其意使學人之功,先淺後深,由世間有為之善入手,而至無為之善為歸。三福者,人多不知,此四句者,流行皆曉,惜能說而不能作,故祖師提醒之。然四句之意,與三福之義,語不同而事理合也。修道者,必有正助二功,念佛正功也,此四句助功也。 問:晝夜常聞佛號,如佛七時眾緣合念,聲音清澈,吾亦隨之而念,字字分明,卻不出聲,不論炊事吃飯或書寫都是耳聞佛號心念佛號,至此是何境界?(蕭蔥) 答:轉穢為凈,自是佳境,然須知萬法唯心,此總是結七念佛之種子,偶起現行而已。汝自本無定力,心念生滅無常,與其貪境,不如守心,心常在定,可以奪境。 問:懺悔時常覺悲從心起,淚滴淋漓,此現相對於修行方面有否障礙?(蕭蔥) 答:此等懺悔,大概亦屬情感衝動,汝亦略知教相,還應從理智懺悔。事懺鬚根理懺,理懺不妨略事,懺必發露既往,悔重後不再做。更須善巧方便,使錯歸正,方能挑開葛藤,尋一出路,若一手持帚掃地,一手頻頻揚塵,縱饒淚枯三江水,不過鬼哭狼嚎耳。 問:老師於第二講時說:『佛學不講將功贖罪,因為立功造罪之權,是自己把握的,是不能抵消的』。弟子以為學佛的人,在未學佛的時候,就是生心善良的人,也難免犯罪造業,倘然學了佛以後,仍不許他將功贖罪,則以前所造的罪業,如何能消除呢?(卞克安) 答:功罪不能抵消,法爾如是,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各不相變,亦不相抵,其因性為然,果亦如之,然果賴緣生,無緣則不生,學佛以後,諸惡莫作,以前雖曾造惡,爾今惡緣不起,罪因無緣無力,自無由生也。再加功夫精進,能以斷惑,惑斷而惡因自亡,乃根本之轉變。更應知福罪之果,根於自作,人不造罪,囹圄自空,雖有司法官吏,實無所用其權力也。況佛不施誅罰,安有許贖與否之事。 問:老師於第八講時說:『修凈土的人,可以帶業往生,但在臨命終時,要能與阿彌陀佛接上了電,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謂接上了電是如何意思?是否是臨終見佛來佛?或念佛往生?或正念分明?(卞克安) 答:所謂接電者,乃以現代物質作喻,取其易解,其意即感應道交耳。念佛之人臨終,正念分明,一心而不顛倒,即是心佛交感。見佛來佛與否,尚屬眼識,若得意念清凈,即是見佛,雖無外境瑞相,決定往生。 問:老師於第十四講時說:『學了佛,從前罪業,就能消滅,無此道理。』弟子以為學佛的人,如果一面學佛,一面造業,這樣當然所造的業,就永遠無法消滅,但是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說,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否矛盾呢?(卞克安) 答:此問若看第一答,自明其理,至雲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重罪,即是第一答之功夫轉變,何有矛盾。而此經文,注重『至心』二字,至心者精誠無二,是無雜妄,若無雜妄,即契般若真空,所謂『心若亡時罪亦亡』,此非佛許贖罪,乃由自修轉變耳。 問:後學自去冬即依止觀法修習靜坐,本年春間皈依甘珠活佛,蒙傳密宗咒語,遂於每晚佛前持誦。自聆法音,深悟持誦佛號之功,遂於每日晚課加誦西方三聖及地藏聖號,復以曾受無量壽佛灌頂之禮,遂又加誦無量壽佛號,睡前則仍習靜坐半小時,似此止觀、密宗、凈土,三項並修是否駁而不純反宜生障礙?懇請指教。(龔國俊) 答:佛法善巧,皆是良藥,因契眾生根器,故說多門。修者宜擇一深入,一入則皆通,修多則雜而難入,一既不成,多更難論矣。居士宜朝暮二課,專修凈土,立定誓願,專求生西,其餘功課,應另一時間,隨緣而修,作為助行。若論所修三法,實則可以合併,念佛要求一心,方是凈念,一心便是正,念佛便是觀,阿彌陀佛,漢譯為無量壽佛,不過一佛二名,梵漢不同,念彌陀即合密,念壽佛反變顯,念壽佛有變身之意,念彌陀起了脫之心。 問:念『自性彌陀』與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何不同?竊以為念『自性彌陀』是念『法身佛』,不著相是『禪』,往生任何『佛土』不能『帶業往生』要*自力,如念佛為『定』而念佛,心外無佛,即心即佛,證果高而難修。若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念報應身佛,著相不是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帶業往生』,*自力他力為與『阿彌陀佛』起感應而念佛,心外有佛,心佛是一體的兩面,證果低而易成。對否?(張慧文) 答:大致爾爾,小有差別,(一)『念自性彌陀』」不能帶業往生』一句,有願則生,無願則否。(二)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數意誤解,『念報應身』一句,此不一定,佛之三身,隨行者念。『心外有佛是心佛一體兩面』一句,既明『心佛一體兩面』,又分內外,理則欠契矣。『證果低易成』一句,易成是,果低非,極樂世界,蓮分九品,下品下生固低,上品上生亦低乎?下品生者,雖較為低,得不退轉,能雲低乎?聲聞弟子云低,一生補處豈低乎?凡聖同居卻低,常寂光土亦低乎? 問:除去道場外,在家兼持誦簡單課(早晨持大悲咒,晚間持十念法)為了職務上晚課未能繼續,是否午夜下班後須要再補晚課乎?(因為在工廠服務)。(梁明象) 答:朝暮二課為定課,余時隨作為散課。定課雖忙,不可廢也。下班以後,倘以時太少,或在路上散作,或回家而作十念,善巧方便,在於自酌。 問:持誦大悲咒,念爐香贊,凈口業,凈身業等真言,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三聲,大悲咒三遍,後念補欠真言,再念大悲觀世音菩薩是否適當?(梁明象) 答:皆屬佛法,各有功德。然學佛貴有目標,求其歸宿,必定準目標何在,始能言某法合與不合也。 問:在佛堂內或佛前,亂動法器,或學習法器,有無過失。如果有過失應如何避免?(梁明象) 答:在學習時,或取而溫習,性非輕慢,並無過失,除正式課誦,或欠熟練習而外,不許亂動,即是避過。 問:有人說念佛須帶觀想,請問怎樣觀法,按照十六觀經好,或是另有觀處?(寬心) 答:念佛雖有四法,今通行者,只重持名,蓋從蓮池以後,多如是也。十六觀經,必明教相,方好入手,且心粗境細,頗不易成。另觀者,有單觀彌陀像者,有觀梵字者,有觀身一處者,前人早有主張單持名號,不必兼觀之說,總之為求一也,可遂各人根器,以何法契機,便采何法,不必拘一也。 問:修凈土法門以持名為主,如夾雜他法,則有影響,學人因業重障深,身有宿疾,故每於念佛後繼念觀音大士聖號及大悲咒,未知是否妨礙凈業,祈開示之。(廖請華) 答:但使往生之願懇切,別願而修他法,並不影響。 問:有一次 持靜時把心定在一聲心念的佛號上面,不久的工夫『心』與『我』『佛號就成了一片,分不開,好似我就是彌陀,忽然一個念頭來:『我怎麼可以當彌陀』就散了。在那一剎那是否算『一心』?(白張文適) 答:既雲打成一片,又雲分不開,此短時間,在事上說,可為一心。但念頭又來,不敢擔當彌陀,是尚不明理,亦不到不亂。然終是好境,希加精進。 問:修凈最嫌夾雜,一味精進,讀誦小本彌陀經,並念萬德洪名,迴向西方,莊嚴凈土。午前中補誦普門品。但懶讀諸經,因不解諸經故。未知有礙往生否?望老師明以教之。(邱合順) 答:懶讀諸經,不解諸經,固與行解,有所失平。但自言精進:此彌陀經及念萬德洪名,迴向西方,莊嚴凈土。果如是矣,決定往生,法在精而不在多,道在一而不在雜!又言午前補誦普門品,功課亦不為少矣,不必再求加多。 問:我們聽圓覺經以後,才知道過去皆是糊裡糊塗,心外求法,雖入佛門,不能入定。並且定有數種,現在最慚愧者,掛名弘法人員,不觀能弘之心,焉曉所弘之理,唯願老師慈念弟子發願出世深深訓練。(周慧德) 答:豈但過去皆是糊塗,現在仍是糊塗,不過現在知過去是糊塗,現在可雲始覺,雖雲始覺,以覺之始,未曾徹了,仍曰糊塗,只是大糊塗與小糊塗,全糊塗與半糊塗等等不同,未到根本無明斷盡,總是糊塗。居士既修凈土,一心不亂,便是正定,不必他求。心者如如不動,動而知之,便是觀心,心隨善緣,不隨惡緣,謂之福德,時時照顧福德,便是曉理。 問:華嚴內有偈云:身心快樂無諸苦,知力廣大遍十方。我們功夫淺薄未得此境,請問老師如何能取?(周慧德) 答:一切放下,而不攀緣,便能身心快樂,無諸痛苦。一心不亂,念念與佛相應,自能知力廣大,遍諸十方。本來現成,何必遠求。 問:念阿彌陀佛,不但將來能往生西方,並且當前即能蒙諸佛菩薩的加被,逢凶化吉,然印光祖師並勸人加念觀世音名號,祖師之意何在?(鄭勝陽) 答:一函遍覆中有之,祖師訓語玄深,區區未面請其事,不敢妄解聖意。只可略說一己所見,彌陀聖號,求生西方,要在願力集中,方能一心,若二若三,則散亂無力。雖雲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然如此經文者少,縱知之,亦不解其義理,故嘗見人聞此,反而懷疑,疑則感應較差矣。觀音救苦,家喻戶曉,易於生信,信則感通,且別願別修,亦不致分彌陀切願求生之心矣。 問:有人說觀世音菩薩也在極樂世界,而且幫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弟子以為不然,因經上沒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夠往生,而且弟子跟隨老師從沒聽過這句話,所以請老師開示!(鄭勝陽) 答:汝言甚對,蓋一個法門,一個修法,且須依教奉行,不宜任意而為,極樂凈土經典,皆教念佛名號往生。再玩一函遍覆,在念佛加念觀音文內,亦云,『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慈庇,逢凶化吉。』是教人加念觀音,專為逢凶化吉,未言依此求生極樂,是必依經而修明矣。更是看出念佛雖是求生,亦能患難之時,消災化吉,祖師之訓,無不皆從經義而發,在善讀者細味之。 問:弟子曾有這種感覺念佛會減少記憶,未知這現象,惡乎?益乎?(鄭勝陽) 答:此亦應有之階段,所起之一種現象,實非減少記憶,蓋心有專註,他趣忽之,而有印象不深之狀耳。古人云,要生處使熟,熟處使生,汝雖尚不至此,然道心日生,俗緣漸隔,始有此事。 問:若將念經念佛之功德替不幸者消災,欲如何迴向?怎樣做才叫做『至誠懇切』?(塗貞光) 答:凡作功德,迴向他人,作偈及祝禱說明,皆無不可,然萬法唯心,果具一念之誠,對方即有感應矣。所問『至誠懇切』者,謂心求真耳,至誠者,乃無絲毫虛偽。懇切者,懇謂達到最深之處,切謂真實。此即心不散亂,不掉舉之行程。 問:佛弟子修道重在見性,書上有記載,若不見性者可以半夜無燈忽然要記事 ,在黑暗中摸到一張紙一枝鉛筆,雖能在紙上寫出字來,不過困難又不整齊。假如有辦法點燈的話,當然還是點起燈來寫,比較好得多,不見性而修,可比無燈寫字,見性而後修,可比點起燈來寫,其功效相差千百倍。今欲問者,見性之後萬德萬能還要修什麼呢?(周慧德) 答:我輩性之惑障,大別有三,即『根本』『塵沙』『見思』也。惑去一品,為見性一分,見性即是覺,故有『本』『始』『隨分』『究竟』之不同。如晦朔之月,必至望日圓滿,是有次第,非一生明便光滿也。居士雲『萬德萬能』顯彰者,乃究竟覺,佛之果地。佛以下諸聖賢無此境界,是見性有深淺,不到佛果,皆須修也。 問:我們求佛、求法、佛法僧三寶,是在一切有情心性之中從本以來原自具足,其中寶藏無窮,雖是書中有說,只是並無心得。所要問者,同修們大部分都說從念佛用功以來,容易忘記,修行人心上常常無事,忘記就是無念頭,無念頭是無心人是不是?(周慧德) 答:無心是真空,有念是妄想。同修『用功 以來,容易忘記。』且問忘了什麼?若忘了五欲六塵,那是熟處轉生,自是進步,若忘了佛號,名曰『失念』,此是煩惱。若說到無心人,欲塵佛法一齊無,就是真無心,若單忘了佛號,還有些財產眷屬,那是生處不熟,不得曰無心。 但求如法 切勿急躁 鑽木取火 不妙而妙
推薦閱讀:
※這個社會為什麼崇尚壞人
※修行就是增加我們的厚度、寬度、高度和廣度。
※我的天啊!賺錢也是修行法門?
※靈魂經歷過的東西只有這兩個結果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十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