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教學之步法的操作要求

   初學太極拳的人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不注意步法,太極拳的步法在學習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太極拳初學者很粗心,只是機械的按照老師教的做,從來不去用心研究拳式結構,上動和下動的關係如何,步法該怎麼做才是正確,上下動銜接的拳式結構和一個單動的結構有哪些相同和差異之處。

     只想著自己站的多穩,怎樣使套路好看,優美,推手時怎樣支撐八面,他們認為散手技擊,器械技擊跟推手一樣,左右畫畫圏就行!其實太極拳教學遠非那樣簡單。太極拳的拳式結構是以陰動和陽動的陰陽動組成的,陰動的起點是陽動的止點,陽動的起點是陰動的止點,互相依存,相互轉化,「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太極拳的步法與人類走路一致,也是符合老子說的「道法自然」的。

    真正意義上的步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功夫之上的,不是老師告訴你幾個腳的擺法,或者是邁步的方法,三兩天就學會的!步法練得好叫「上步不見步」,「步步不斷勁」,「虛步是腿法,實腳猶生根」,輕靈自然,邁步猶如定步一樣,周身相隨,拳腳都能隨步法的調動發的出勁!但是這是很高的境界了,沒有十年的純功夫,就是一點體會都不會有的!

    腳下的步法,上下相隨,和諧規範,虛實變化自如。腳的虛實變化,沒有顯現的形態,似乎不被人注意。有的人走路很自然,但練拳時就見不到自然的步法了,邁出左腳便弓步,虛實重心的變化不是漸變而是突變,步幅開得大,不和諧,不靈活。究其原因,是忘記了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有悖於自然規律。太極拳教學的所有拳勢動作都是被動行功。太極拳手、眼、身、步四法四功中,腳是其中很重要的功法。太極拳的特性之一是「舉動輕靈」,吳式太極拳的步法就是很輕靈的。實腳松到了頂,虛腳自然上步或後退,循套路路線行功,自然和諧,看不到刻板動作。太極拳行功有個要求,胯以上肩以下的軀幹部位空松,似一個空杯,或是一隻燈籠。

    好了,今天我們講一下太極拳教學步法的操作要求。步法是太極拳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沒有步法就沒有根基。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即腿部是支撐身體的根基和勁力發動的根源。腿部姿勢的好壞關係到全身姿勢是否正確、動作是否穩健、呼吸是否順遂和勁力是否完整。「腳打七分手打三」,說明腿腳比手臂的作用重要得多。所以太極拳鍛煉時應注意把勁沉於腳底,凡胯的進與退、左右的旋轉都必須用腳底的蹬地勁,以及腳底緊貼地面左右擰轉的反作用力來帶動,這樣由腳底的力帶動兩胯,再通過兩胯傳到全身,實質也是節節貫穿。

    以野馬分鬃為例,力的傳導通過腳一膝一腰一軀幹肘手,這樣練肩習越久,身體越來越放鬆、輕靈順達。打太極拳還要求兩腿進退轉換虛實分明、穩健輕靈。除此之外,對太極拳做進步與退步的專門練習時,要求先採用高架,兩手交叉扶腹或雙手背於腰後,落腳在運動直線的45°夾角處。隨著動作的熟練可慢慢採用低架,同時邁步要如貓行,做到輕靈、緩慢、柔和、勻速。步法操作與身法操作其實有緊密的聯繫,由步法的連貫上升到腰脊的連貫是太極拳操作的整體需要。

    當勁起於腳跟,通過踝關節,環繞著小腿上升到膝關節,再由膝關節旋轉上升,環繞大腿到胯關節,能夠做到沒有絲毫間斷,是謂下半身的節節貫串。這說明太極拳教學所謂貫串,不僅在關節上動,而且應使整個腿環繞上升而動。若不經過大小腿而單由踝、膝、胯等關節動,則屬於由一節飛躍到另一節的動,這是一種「零斷勁」。因此,只要經過大小腿而上升的勁,才是真正的「貫串勁」。

  太極拳教學主要步法:

  1、上步:後腳前進一步或前腳前移半步。(見搬攔捶)
  2、退步:前腳後退一步。(見倒卷肱)
  3、撤步:前腳或後腳後退半步。(見退步跨虎)
  4、進步:兩腳連續前移各一步。(見進步搬攔捶)
  5、跟步:後腳向前跟進半步。(見手揮琵琶)
  6、側行步:兩腳平行連續側向移動。(見雲手)
  7、蓋步:一腳向支撐腳前橫落。(見轉身拍腳)
  8、擺步:上步落腳時腳尖外擺,與後腳成八字形。(見進步搬攔捶、轉身擺蓮)
  9、扣步:上步落腳時腳尖內扣,與後腳成八字形。(見轉身大捋)
  10、碾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外展或內扣;或以腳前掌作軸,腳跟外展。(見轉身推掌)

    以上講解只是從理論的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練習的過程中你要自己注意上面的細節。在太極拳教學中,練好步法的前提是周身必須有一定的松活勁,身子初步有些整合,否則練起來勁沉不到腳上,動起來站都站不穩,或者步動腰不動,腰動腿提不起來,身動手不能相隨,東倒西歪,上下散架,這樣的步自己一動就想摔倒,交起手來必定挨打!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基本功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就要抽出時間,專門的修鍊太極拳教學的步法。
推薦閱讀:

楊式太極拳85式:傳統套路拳理溯源
太極拳拳譜薈萃
陳式太極拳的八大特點
陳鑫太極拳解

TAG:太極拳 | 教學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