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禪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見病證治療步驟舉例(五)
05-29
鳥語花香香書館歡迎您指禪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見病證治療步驟舉例(五)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第三腰椎是腰椎活動的中心,橫突最長,其尖端易受外力影響出現損傷,如因急慢性損傷出現腰痛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動障礙等癥狀,稱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腰肌勞損患者中,表現為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者較多見。臨床上,常見腰3、腰4橫突尖端也有類似腰3橫突的病變,因此有人將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歸入橫突間綜合征中。本病多見於體型瘦長的青年人。本病屬於中醫「傷筋」的範疇。【病因病機】導致本病的內因是第三腰椎橫突由於解剖學和生物生物力學的因素,所受的應力較大。腰椎前屈、側彎及旋轉運動時易致橫突尖端附著的軟組織出現肌肉撕裂、小血管破裂等病理變化,引起組織水腫,壓迫和刺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引起所支配的肌肉痙攣,並在局部形成纖維化、疤痕樣組織,出現一系列癥狀。第三腰椎橫突過長或兩側不對稱等解剖上的變異,也是內因之一。寒冷刺激也會誘發本病。中醫認為它由先天稟賦不足並受寒、勞損所致。【辨證】腰部疼痛牽滯,受寒或勞累後加重,疼痛有時向臀部、同側內收肌和大腿前側放射,但不超過膝關節。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壓痛明顯,並可觸及肌痙攣結節或條索樣物質;腰部活動稍受限制。X線平片一般無異常發現,少數可見第三腰椎橫突明顯過長或不對稱等。治法 理筋止痛【針灸治療】(一) 刺灸處方:氣海俞、腎俞、阿是穴。刺灸方法:針用瀉法並可加溫針灸。方義:本病局部取穴為主,以疏通經絡、舒筋止痛。(二) 穴位注射可使用丹參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作局部壓痛點的注射治療。(三) 拔罐法在局部用火罐或抽氣罐。【推拿治療】取穴:基本同針灸處方。手法:採用滾法、按揉法、彈撥法和擦法等。操作:患者取俯卧位,醫者在患側腰部施滾法約5分鐘,再以拇指羅紋面施按揉法、彈撥法於橫突尖端及周圍組織約5分鐘(在施這一手法時,也可使患者處於側卧位);最後,以小魚際擦法擦患部,透熱為度。【按語】推拿針灸治療本病療效較好,如患者能配合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療效會更好。腰椎管狹窄症由於骨性或纖維性增生、或移位,造成腰椎椎管或神經根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或神經根,產生一系列癥狀者,稱為腰椎管狹窄症。本病可因先天發育不良或繼發性因素所致,推拿臨床多見繼發性腰椎管狹窄症,且以退變為主,故好發於40歲以上者,男性多見。腰椎管狹窄症屬於中醫「痹證」、「腰痛」的範疇。【病因病機】先天發育性椎管狹窄較少見。繼發性因素包括退變、創傷、骨病及醫源性等。退變引起骨質增生、韌帶肥厚或鈣化、椎間盤後突、椎間隙狹窄或椎體移位等,造成中央椎管或神經根管狹窄,壓迫刺激硬膜囊、神經根。中醫認為本病以腎虛為本,再感受寒濕,或又受勞累損傷而引起。【辨證】腰痛,呈緩慢進行性發展,伴有下肢酸痛麻木,行走、站立過久後加重,彎腰、下蹲及側卧位休息後疼痛減輕;有典型的間歇性跛行;神經根管狹窄者有下肢放射痛。馬尾神經受壓嚴重者,有馬鞍區麻木、二便功能障礙。腰部無明顯壓痛,後伸試驗陽性,部分患者有神經功能損害體征。神經根管狹窄者,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X線平片可見腰椎的退行性改變,包括關節突關節、椎體、椎間隙、椎板等,或有腰椎假性滑脫。CT有較大的診斷價值,能判斷椎管、惻隱窩的狹窄情況。椎管造影、MRI對診斷也能提供幫助。治法 活血通絡、補腎強腰【針灸治療】(一) 刺灸處方 腎俞 命門 夾脊 秩邊 委中 崑崙刺灸方法 針用平補平瀉法,並可加溫針灸。方義 本病以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以補腎通絡;再配合局部取穴,活血強腰。(二)拔罐法在患部用火罐或抽氣罐。【推拿治療】取穴 基本同針灸處方。手法 多採用滾法、按法、揉法、擦法及被動運動。操作 患者俯卧位,醫者以滾法操作於腰骶部,以按揉法施於夾脊、督脈、膀胱經第一側線、八寥、秩邊等部。患者側卧位,斜扳腰椎。患者仰卧位,行屈膝屈髖按壓法;指揉委中、崑崙。患者俯卧位,用擦法擦腰骶部,透熱為度。【按語】1. 推拿針灸治療本病有一定的療效。2. 對骨性椎管狹窄或有馬尾神經受者,應慎用後伸扳法,並建議患者手術治療。3. 患者應卧硬板床,腰部保暖,避免勞累。適當進行腰腹肌功能鍛煉。腰椎間盤突出症(腰突症)的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因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和刺激相應水平的神經根、馬尾神經或脊髓,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或有膀胱直腸功能障礙等癥狀及體征的疾病。簡稱腰突症。1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依據1.1 常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病史,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1.2 發病的年齡段和性別差異越來越不明顯,除青壯年發病率高外,老年人和兒童(18歲以下)並非少見。1.3 腰椎4、5或腰椎5與骶椎1的椎間盤突出發生率最高,可佔90%以上。1.4 反覆發作腰痛和/或放射性下肢痛,一般急性期較為嚴重,咳嗽、噴嚏或大便等腹壓增高時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可能減輕。病程長者可出現下肢肌力下降或肌肉萎縮。中央型椎間盤突出可能引起馬尾神經壓迫綜合征。1.5 腰部僵直,活動受限,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後凸,腰椎側彎,在椎間盤突出間隙相對應的棘突旁有壓痛或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和加強試驗陽性。受累神經支配區的感覺、運動和反射改變,有助於突出定位診斷。馬尾神經受壓者可出現提肛反射、提睾反射消失。1.6 腰椎正側位X線攝片檢查顯示生理弧度改變,病變間隙變窄、骨質增生等,並排除骨折、骨質破壞等改變。腰椎CT可明確診斷並定位,提示突出方向、形態和程度,椎管形態大小,關節突關節增生等徵象。1.7 對於難治性患者可進一步作MRI檢查,以充分顯示腰椎管及椎間盤突出的整體情況,提供椎管內有無佔位性病變、突出物是否脫垂、是否侵入後縱韌帶下及馬尾神經、脊髓損傷等細節。2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證候分類2.1中醫證候分類2.1.1 氣滯血瘀:腰腿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轉側困難,痛處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2.1.2 寒濕犯腰:腰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靜卧痛不減,受寒及陰雨疼痛加重,肢體發涼。舌質淡,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緩。2.1.3 濕熱犯腰:腰部疼痛,腿軟無力,痛處有熱感,遇熱或雨天痛增,活動後痛減,惡熱口渴,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2.1.4 肝腎虧虛:腰部痠痛,腿膝乏力,勞累更甚,卧則痛減。偏陽虛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溫,少氣懶言,腰腿發涼,或有陽萎、早泄,婦女帶下清稀;舌質淡,脈沉遲。偏於陰虛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紅,怠倦乏力,心煩失眠,多夢,或有遺精,婦女帶下色黃味臭;舌紅少苔,脈弦細數。2.2現代醫學分型2.2.1 中央型:突出物位於椎管前方後中央,主要刺激和壓迫馬尾神經,臨床表現為腰腿痛、會陰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礙。2.2.2 外側型:突出物位於椎管內外側方,神經根受擠壓,主要引起根性刺激或壓迫癥狀。2.2.3 極外側型:突出物移至椎管前側方,甚至進入椎管側壁或根管(側隱窩),主要引起根性痛。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方案3.1辨證施治在腰部及患側下肢施以滾法、按揉法等手法,可做腰部拔伸牽引法和腰椎側位斜扳法;也可做適度的患側下肢被動直腿抬高等。3.2其他療法。3.2.1 卧床:急性發作期在保守治療的同時應嚴格卧床1~2周,其後可在保護下適當活動。3.2.2 針灸:適用於所有患者,重點針刺穴位有腎俞、大腸俞、次髎、華佗夾脊、環跳、委中等穴。3.2.3 牽引:結合卧床休息,可作床邊骨盆牽引,牽引重量15~20Kg,每日1~3次,每次0.5~1小時,3~4周為一療程。電動機械床牽引,牽引重量小於患者體重的1/3,每日1~2次,每次20分鐘,3~4周為一療程。少數患者在牽引後有腰腿痛加重傾向,應停止牽引治療。3.2.4 封閉:常用椎間孔神經根或骶裂孔封閉治療或腰部硬膜外封閉治療。3.2.5 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癥狀嚴重者可短期用脫水劑或激素類藥物。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藥。3.3併發症處理3.3.1 癥狀加重:應立即停止推拿治療,卧床休息。可用脫水劑或激素類藥物治療,亦可用活血化瘀中藥治療,必要時可用封閉療法,或建議手術治療。3.3.2 麻醉意外:若在封閉時出現麻醉意外,按操作常規處理。3.3.3 皮膚破損:治療部位出現皮膚破損,應停止手法採取抗感染等措施。3.4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注意事項3.4.1 推拿治療時,對突出物巨大或有鈣化者、馬尾神經受壓者、繼發椎管狹窄者,不宜用後伸扳法或踩蹺法。3.4.2 建議在採用椎管封閉療法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危害。3.4.3 保守治療期間可用腰圍保護,但不宜長期使用。3.4.4 慢性患者應卧硬板床並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3.4.5 避免久坐,忌坐沙發矮凳;避免腰部遭受震蕩,不宜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避免劇烈咳嗽或打噴嚏,保持大便通暢。3.4.6 正規保守治療半年以上,放射性腰腿痛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者,或癥狀嚴重,有明確神經根傳導功能障礙,尤其是肌力明顯減弱並影響工作生活者,或有馬尾受壓,大小便功能障礙者應建議手術治療。4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療效評定4.1 治癒: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度以上,能恢復原工作。4.2 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4.3 未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骶髂關節扭傷與勞損(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扭傷與勞損是指骶髂關節因外力及姿勢性應力的影響,引起骨盆周圍韌帶損傷或穩定性下降、錯位,導致骨盆承重機制的破壞,出現腰骶、下肢疼痛和勞動、生活能力的下降。1診斷依據1.1 經產女性多以慢性起病,可無腰部外傷史;青壯年男性多以急性起病,有腰部外傷史。1.2 表現為腰骶部疼痛(少數患者也可出現尾骶部疼痛)及一側或兩側下肢痛,患者站立時多以健肢負重,坐位時以健側臀部觸椅;嚴重者甚至仰卧時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側側卧。1.3 急性損傷患者骨盆傾斜,脊柱側凸,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勢,不能挺胸直腰;由於兩側髖骨不對稱,導致髖臼三維空間位置向上或向下移動,兩下肢外觀不等長;兩側髂後上棘、髂後下棘等骨性標誌不對稱,且有壓痛及叩擊痛。慢性勞損患者因脊柱姿勢代償,「歪臀跛行」可不明顯,但仍可在體檢中發現上述體征。1.4 骨盆正位片是診斷本病的基本影像學依據,主要表現為①髖骨寬度與閉孔寬度的交錯性不對稱;②恥骨聯合兩側階梯狀改變和恥骨直徑不對稱;③兩側髂後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伸展性半脫位者髂後上棘偏上,屈曲性半脫位者髂後上棘偏下;④慢性患者可見患側骶髂關節髂骨側骨密度增高,以往稱為緻密性髂骨炎。1.5 懷疑有骶髂關節滑膜炎者,可進一步拍攝骶髂關節軸位片;懷疑骶髂關節為強直性脊柱炎局部表現者,可作HLA-B27檢測進一步鑒別。2證候分類2.1 現代醫學分類2.1.1骶髂關節半脫位:驟然起病,發病前有外傷史,疼痛劇烈,體位改變或咳嗽、打噴嚏時疼痛加劇,患側下肢呈半屈曲狀,主動或被動伸屈均明顯受限並劇烈疼痛,腰骶部扣擊痛;患側「4」字試驗、床邊試驗、骨盆擠壓試驗陽性。可根據半脫位時骶髂關節運動方向分為屈曲性半脫位和伸展性半脫位。2.1.1.1 骶髂關節屈曲性半脫位:患側髂後上棘下移,凸起,下肢假性縮短。2.1.1.2 骶髂關節伸展性半脫位:患側髂後上棘上移,凹陷,下肢假性延長。2.1.2骶髂關節韌帶扭傷:驟然起病,發病前有外傷史,疼痛中等,體位改變時疼痛加劇,腰骶部無扣擊痛;患側「4」字試驗、床邊試驗、骨盆擠壓試驗陽性,但兩側骨盆的骨性結構對稱,第二骶中棘、髂嵴等骶髂關節韌帶附著處壓痛。2.1.3骶髂關節勞損:慢性或隱匿起病,患者自覺下腰部、臀部隱痛乏力而下肢遠端癥狀不明顯,表現為酸軟、麻脹、怕冷等感覺;部分患者表現為骶尾部頑固性疼痛和觸痛,拔伸骶髂關節出現過度移動;骨盆X線平片呈所謂的「緻密性髂骨炎」的徵象。2.2 中醫辨證分型2.2.1氣滯血瘀,骨錯筋結:有外傷史,疼痛劇烈,坐卧不寧,運動障礙,傷處拒按,局部腫脹,舌質暗或有瘀點,脈弦緊。2.2.2肝腎虧虛,筋弛骨錯:腰膝酸軟,下肢怕冷乏力,不耐久行久坐,痛處喜按,疼痛在勞累後加重,小便關門不固,次數頻多。舌質淡,脈沉細。3 治療方案3.1辨證施治:正骨複位,恢復骨盆承載功能,整復手法為主。3.1.1骶髂關節屈曲性半脫位:以改良斜扳法(髂後上棘)或短槓桿微調手法(骶骨下端、髂後上棘)整復為宜。3.1.2骶髂關節伸展性半脫位:以改良斜扳法(坐骨結節)或短槓桿微調手法(骶骨上端、坐骨結節)整復為宜。整復成功的標誌是疼痛顯著緩解,骨盆骨性結構恢復對稱性。腰部活動恢復正常,臨床體征消失,患肢承重功能恢復。3.1.3骶髂關節韌帶扭傷:以改良斜扳法(髂後上棘)及骶髂關節拔伸法伸展扭傷的骶髂韌帶和髂腰韌帶,再以擦法在損傷韌帶局部操作,透熱為度。手法治療有效的標誌是腰骶部壓痛消失,腰骶運動痛緩解。3.1.4骶髂關節勞損:以短槓桿微調手法(骶骨下端和髂後上棘或骶骨上端和坐骨結節)整復骶髂關節,配合骶髂關節拔伸法,然後以擦法在關節局部操作,透熱為度。手法治療有效的標誌是腰骶部壓痛消失,腰骶運動痛緩解,患肢承重功能恢復。3.1.5氣滯血瘀,骨錯筋結證:推拿治療後宜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膏如三色膏之類外敷,促進痊癒。3.1.6肝腎虧虛,筋馳骨錯證:在手法治療同時可配合導引鍛煉,以外強筋骨,內實肝腎。3.2 其他療法3.2.1針灸:選用阿是穴、腎俞、大腸俞、次髎、下焦俞、環跳、殷門、委中等穴。3.2.2中藥濕熱敷:適用於骶髂關節韌帶扭傷和骶髂關節勞損患者。3.2.3導引鍛煉:屈膝屈髖蹬腿功、蛇行功,適用於骶髂關節勞損患者。3.3 併發症處理3.3.1腰椎退變: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因脊柱動靜力平衡失調,常合併嚴重腰椎退變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等病,應在治療骶髂關節疾病的同時積極治療腰椎疾病。3.3.2尿道綜合征:中老年女性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常因影響盆腔副交感神經而並發尿道綜合征,可在治療骶髂關節問題的同時採用振法操作於下腹部、擦八髎等操作來解除副交感神經的受干擾狀態,恢復正常排尿功能。3.3.3骶髂關節骨關節炎: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可因長期關節力學失衡,局部關節軟骨過高集中載荷而引起滑膜炎或骨關節炎,即使骶髂關節面恢復正常空間關係,仍會在下肢負重時出現疼痛。可在手法治療的同時配合局部中藥熱敷、理療等方法;對於滑膜炎症者,則可採用骶髂關節封閉術。3.4 注意事項3.4.1骶髂關節手法整復後數日應避免持續步行,尤其是上下樓梯,以免加重骶髂關節負荷而造成再次移位。3.4.2骶髂關節周圍韌帶和肌肉十分發達,整復阻力很大,手法切忌粗暴,以免引起醫源性損傷,手法整復困難者應及時轉診或請上級醫師處理。4 療效評定4.1 治癒: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腰部及下肢活動無障礙。4.2 好轉:臨床癥狀改善,體征減輕,腰部及下肢活動無障礙。4.3 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腰部及下肢活動仍然存在障礙。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累及椎間關節、骶髂關節、椎旁韌帶,最後導致整個脊柱強直、畸形的炎性疾病。本病在我國北方多見,好發年齡為20-40歲的青壯年,男性發病率大大高於女性,約佔90%。本病以前認為屬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類型,但本病始於骶髂關節而極少累及四肢小關節;關節滑膜炎不明顯而韌帶鈣化、骨化明顯;類風濕因子檢查陰性,並且不出現皮下類風濕結節;發病年齡較輕,且男性遠多於女性;阿斯匹林等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效的藥物,治療本病能奏效;因此目前把本病視為一種獨立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患者85%左右有前列腺炎及膀胱炎,故認為本病與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有密切關係。此外,本病與遺傳因素有關,West發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親屬中,本病發病率較周圍居民高100倍。本病最早出現於骶髂關節,漸進性向上蔓延,腰骶關節、腰椎、胸椎和下段頸椎依次受累,病變主要表現為慢性炎性浸潤,關節軟骨增殖、骨化;韌帶鈣化和骨化,關節囊和韌帶附著部的骨質遭侵蝕破壞,代之以骨贅生長;椎間盤的軟骨板和纖維環外層炎症引起軟骨內骨化,並與前縱韌帶形成的韌帶贅融合成骨橋,使整個脊柱最終發生強直。疾病後期,X線檢查可見椎體之間形成骨橋,脊柱呈「竹節樣」改變。本病早期診斷困難,臨床上漏診、誤診較多,許多年輕人腰痛,一般醫院僅作為腰肌勞損等治療,常常貽誤病情,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診斷](一)臨床癥狀持續漸進性的腰背部酸痛和腰骶部不適,夜間或長時間靜止後疼痛加劇,活動後減輕。棘突、骶髂關節等處有明顯壓痛和叩擊痛,可伴有輕度間歇性或兩側交替出現的坐骨神經痛。腰部活動受限,早期感腰部僵硬,運動不靈活,尤其是脊柱側彎、下蹲運動受限,清晨起床時尤為明顯,稍活動後有所好轉。晚期隨著病情的發展,脊柱活動度越來越小,脊柱逐漸出現屈曲畸形,患者不能直腰,不能抬頭平視。肋椎關節強直則胸廓的擴張運動受限,胸腔容積縮小,心肺功能受到影響。(二)檢查1、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甚至出現反弓,胸椎後凸增加和頸椎向前屈曲等,形成「駝背」畸形。2、脊柱兩側骶棘肌顯著痙攣,脊柱僵硬,一側或兩側骶髂關節及腰部有明顯壓痛和叩擊痛。3、急性期血沉增快,抗「O」不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白細胞抗原HLA-B27多為陽性。4、X線檢查:早期骶髂關節可見骨質疏鬆,腰椎小關節模糊;中期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質呈鋸齒狀破壞;晚期關節發生骨性強直,小關節融合,關節囊及韌帶鈣化,骨化,脊柱間有骨橋形成。5、肺功能檢查:肺活量顯著減少。[治療]對於早期尚未形成骨性強直的患者,推拿治療可以緩減腰背疼痛,恢復活動功能,防止畸形發生有積極的意義,對於中、晚期已形成骨性強直的患者,需採取綜合措施。治療原則:早期以和營通絡,活血止痛為主;後期以舒筋通絡,滑利關節為主。部位及取穴:腰背、脊柱及夾脊穴、膀胱經俞穴、環跳、秩邊、居髎、委中、陽陵泉、足三里等。主要手法:滾、揉、點按、彈撥、扳、擦等。操作方法:1、循徑按摩法:患者俯卧,醫者站於一側,在患者脊柱兩側膀胱經自上而下施滾、揉手法往返治療3-5分鐘,然後點按膀胱經俞穴及夾脊穴3-5遍,再彈撥脊柱兩側骶棘肌以達到松馳肌肉,解痙止痛的目的。2、按脊後伸法:兩手掌重疊自上而下有節律地按壓脊柱胸背、腰骶、骶髂等處,按壓時要配合病人呼吸,即呼氣時按壓,吸氣時鬆開,反覆5-8遍,然後一手掌按住腰骶部,另一手托扶一側大腿,使其後伸,雙手同時向相反方向完成腰骶、骶髂及髖關節的被動後伸,還可作髖關節的外展、外旋及內旋運動,然後點按環跳、秩邊、居髎等穴。3、仰卧運髖法:患者仰卧,醫者施滾、揉法於髖關節及大腿根部2-3分鐘,然後拿揉大腿肌肉,再作髖關節被動屈伸、外展、外旋運動,以助僵直的髖關節恢復運動功能。並可按揉髀關、風市、陽陵泉、足三里、絕骨等穴,兩側分別進行。4、擴胸伸脊法:患者坐位,兩手指交叉屈肘抱於後腦枕部,醫者站於背後,以膝部抵住患者胸段脊柱,雙手握住患者兩肘,作向後牽引及向前俯的擴胸俯仰動作,反覆數次,這是很有效的擴胸伸脊運動。5、推擦脊柱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暴露腰背及脊柱,醫者用肘尖直推脊柱(自上而下)兩側夾脊5-8遍,再直擦背部督脈及膀胱經,橫擦腰骶部,均以透熱為度,並可加濕熱敷或走罐。6、輔助治療:功能鍛煉鑒於本病的發病特點,除推拿治療外,積極進行功能鍛煉也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在病變的早期,鍛煉可分二步進行,一是身體素質的鍛煉,根據情況可採用少林內功、氣功、太極拳、健身操等;二是進行有針對性的脊柱及關節功能鍛煉,如深呼吸、擴胸、下蹲、脊柱運動等。鍛煉應持之以恆,但不宜過度疲勞。[預後]推拿治療能明顯改善癥狀,對關節功能的恢復也有良好的作用,特別是早期見效更顯,配合功能鍛煉可提高療效。[附註]1、注意脊柱姿勢正確,應睡硬板床並採取仰卧低枕以助脊柱伸直。2、本病屬慢性疾病,患者需積極配合鍛煉,同時應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相關研究]本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對本病的治療手段雖有多種,但效果不甚理想,相對而言,推拿療法的效果是肯定的,特別是對早期患者的治療,預後尚好,一般可基本恢復病變關節的活動功能。對後期骨性強直畸形的患者則預後較差,推拿治療僅能改善局部某些癥狀或增強部分功能,而病變關節的畸形很難恢復。梨狀肌綜合征由於梨狀肌損傷及坐骨坐骨神經穿過梨狀肌時的解剖變異,造成坐骨神經在該處受壓,產生下肢後側疼痛等癥狀,稱為梨狀肌綜合征。本病屬於神經卡壓綜合征之一,有人將其歸入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症或臀區綜合征中。臨床上,原發性的梨狀肌綜合征見於重體力勞動者,但多數患者由腰椎、骶髂關節或髖關節病變等引起。本病屬於中醫「坐臀風」範疇。【病因病機】本病主要由於髖關節過度內外旋或外展,使梨狀肌過度牽拉或收縮而損傷,隨之充血、肥厚、痙攣,壓迫坐骨神經出現一系列癥狀;同時,如有解剖上變異(如坐骨神經從梨狀肌中穿出或坐骨神經高位分支),更易因外傷而出現癥狀;寒冷刺激也會誘發本病。中醫認為本病多因風寒之邪外侵、經脈拘攣或外傷所致。【辨證】臀及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疼痛,呈「刀割樣」或「作膿樣」,不耐久行;可觸及緊張隆起的梨狀肌,並有壓痛,髖關節外展、外旋受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治法:理筋止痛【針灸治療】(一)刺灸處方 環跳、承扶、胞肓、秩邊、委中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並可加溫針灸。方義 本病以局部取穴為主,輔以足太陽經穴,以疏通經絡、理經止痛。(二)穴位注射可使用丹參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作局部壓痛點的注射治療。(三)拔罐法在局部用火罐或抽氣罐。【推拿治療】取穴:基本同針灸處方。手法:採用滾法、按揉法、彈撥法和擦法等操作:患者俯卧位,醫者以滾法施於患側梨狀肌及周圍,並配合髖關節內外旋的被動活動;按揉並彈拔梨狀肌痙攣的肌束,點按痛點;最後,擦法擦患部,透熱為度。【按語】1.臨床上,單純由於外傷所致的原法性梨狀肌綜合征較少見,更多的是因腰椎間盤突出症、骶髂關節病變、髖關節炎、髖部滑囊炎、人工髖關節術後等疾病而繼發;治療時應注意治療其原發病灶,以進一步地提高療效。對疼痛嚴重的急性期患者,可配合採用封閉治療,能縮短療程。2. 患者應注意局部保暖。岡上肌肌腱炎岡上肌肌腱炎為慢性勞損或損傷所致無菌性炎症。以局限性疼痛和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易繼發岡上肌肌腱鈣化,好發於40歲左右的中年人。岡上肌肌腱炎屬於中醫「傷筋」範疇。【病因病機】本病是因頻繁的外展肩部,造成岡上肌肌腱在肩峰與大結節摩擦損傷或肩部外展起動時用力過度直接損傷該肌腱。肌腱無菌性炎症在肩外展時疼痛尤為明顯。若長期缺血性肌腱炎,導致病變纖維組織上鈣鹽沉積,發生肌腱鈣化,加重肌腱與肩峰的摩擦,炎性疼痛反應更甚。中醫認為其由勞損和外力損傷,局部經絡失和,氣滯血瘀引起。【辨證】肩部外側肩峰下和肱骨大結節頂端局限性疼痛,時有向頸、肩、肱骨外上髁牽涉。當上臂外展超過60°時導致疼痛而活動受限,再向上超過120°時疼痛消失,表現為「疼痛弧」。其痛的定位大多局限於岡上肌肌腱止點大結節頂點,可隨肱骨頭旋轉而移動。治法:舒筋通絡,活血化瘀。【針灸治療】(一)刺灸處方 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貞 肩井 阿是穴刺灸方法 針用瀉法,或加灸,或溫針灸等方義 本病以局部取穴為主,舒筋通絡止痛(二) 穴位注射可使用當歸注射液或威靈仙注射液等作局部壓痛點的注射治療。(三) 拔罐法在患部用火罐或抽氣罐(注意:較難吸定,易脫落)。【推拿治療】取穴 阿是穴為主,其他基本同針灸處方。手法 袞、按、揉、拿、彈撥、擦、搖搓抖等。操作 患者取坐位。醫者在患肩及肩外側用袞法治療,手法宜輕柔緩和,同時配合患肩的外展活動。其次按揉阿是穴和肩井、肩髃、肩貞、肩髎等穴,拿肩井和肩關節周圍肌肉。患肩外展30°狀態下,再在阿是穴及其周圍施於彈撥和按揉法交替治療,搓揉患肩並在其局部施於擦法,以透熱為度。最後搖、搓、抖患肩及上肢。可加用中藥熱敷。【按語】1.本病推拿、針灸治療療效肯定。2.本病急性期手法宜柔和,患肩活動適當控制;慢性期手法宜深沉;使用彈撥法不宜過分劇烈;要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3.患肩注意保暖。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臨床】高血壓常見併發症的診斷與治療!!
※心力衰竭的藥物治療
※男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的癥狀及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灰指甲的偏方【個人分享】
※胸椎小關節紊亂的分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