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構建知識體系

構建知識體系

不懂構建知識體系,你遲早被信息洪水淹死

互聯網時代,如何更好地自我學習,自我提升,構建專家級知識體系呢?相信看了這篇文章,你會有所了解。

文章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一、知識和專家的概念及框架是怎樣的?

二、怎麼樣建立差異化競爭力?

三、怎麼樣更好地篩選信息?

四、怎樣對篩選過的信息進行加工?

知識和專家的概念及框架是怎樣的?

評估知識的兩個維度:

  • 這件事情對我的價值的高低;

  • 這個價值隨著時間變化的衰減程度

  • 我們熱衷於做的很多事情其實是屬於價值半衰期比較短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在做的時候可能很享受,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發現沒什麼價值。

  • 這樣的話,我們經常會覺得像手裡捧著沙子,撿到一些東西又漏走了,沒有一個長期的積累。

什麼是半衰期:

半衰期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核物理學中,用於表示一個同位素衰減的速度,比如說碳14的半衰期是幾千年,但是有一些元素的半衰期非常短,只有幾秒,或者更短。

半衰期的概念遷移到醫學領域,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在醫學領域,醫生或者研究者需要去評估藥物進入體內以後,在血液中的濃度變化。藥物進入循環系統後會達到一個峰值,之後會逐漸衰減。

衰減的速率跟同位素的函數有一點類似,都是一種指數函數,正好可以用半衰期這樣的概念表示。所以,半衰期的概念在醫學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從物理學到醫學是一個知識的大範圍跨越和遷移。一個原本舊的知識,因為到了一個新的領域就變成了一種新的一種知識。

知識兩分法:一階知識vs二階知識

一階知識:

比如說你是在學校學的某一個專業,或者你是在工作崗位上的某一個職業身份,在這個專業設定下,你可能會選很多直接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就是一階知識;

二階知識:

就是看上去跟現在所學的事情不相關,但如果把這些知識進行了恰當的遷移,遷移到了現在所從事的領中,這個知識可能會變得非常有用。

很多一階的知識也會有一個衰減的過程,就像有些研究知識其實也有半衰期。

比如說有學者,在國際一些著名的醫學刊物上發的論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論文的結論有些就是被發現其實是錯的或者是過時的。

過了幾年以後,有50%的醫學的知識會被認為是錯的或者淘汰的。醫學知識的半衰期是4—5年。

還有一個學者研究了物理學知識,在國際一流的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論文,他做了一個統計,發現大概過了十年以後,在這個期刊上的論文有50%的結論是錯誤的。

這也就意味著物理學知識的半衰期是10年。有研究就發現,工程學的知識的半衰期是兩年,甚至兩年不到。像互聯網這個領域,它的半衰期可能更短,這就是提示我們要持續學習,不能懈怠。

啟示:

第一、終身學習,持續學習。大學裡學的這些東西僅僅是個開始,畢業以後,如果學習停滯了,過了一年兩年,就發現你已經落後了。所以你必須持續學習你所在領域,新出現的東西和有價值的變化,跟上變化的步伐。

第二,廣泛關注各類知識。如果你僅僅盯著一階知識,盯著你自己所在領域的東西,你會發現很多知識會被淘汰掉,你並沒有建立起你的差異化的競爭力。

怎麼樣建立差異化競爭力?

你需要從其他領域的知識去著手。

善於把其他領域的知識遷移到你所鑽研的領域,讓一階知識轉變為二階知識變成一種新的知識,這樣的話,你就可以通過二階知識,積累跟別人不同的競爭力。

與兩種知識概念相關的兩個專家概念

一種叫常規型專家,還有一種叫適應型專家。

常規型專家比較善於解決常規的情形下的常規的任務和挑戰,重複之前出現過的挑戰,他能夠比較高效地去解決,但是對於新的問題和情況,可能會有點束手無策。

而適應型專家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創造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在這兩種專家中,適應型專家是一種更厲害的,更高階的專家。

依據這兩種專家的,將職場人劃分為3類

第一個層次是新手

掌握少量的一階知識,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僅僅是通過模仿或者嚴格遵照一些指令,去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

第二個層次是常規性專家

他對一階知識的掌握比較完備,但他只能夠解決比較常規的問題。

第三個層次是適應型專家

他除了能夠掌握完備的一階知識之外,還能夠掌握相當數量的二階知識,在這兩類知識同時掌握的情況下,既能夠解決常規的問題,而且還善於運用知識的遷移,去創造性的去解決新的問題。

怎麼樣更好地篩選信息?

基本原則:專心為主,博覽為輔

  • 怎樣做到專心為主?

我們需要給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樹立一到若干個主旨問題,這些主旨問題應該是你特別感興趣,特別想解決,並且跟你所從事的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

這些問題需要你在一個比較長期的時間範疇內持續思考,獲取相關的信息,然後不斷探索和發現,逐步接近問題的答案。

當你用主旨問題篩選信息的時候,你並不一定需要在某一單個學科的邊界內去,因為你要解答一個複雜的問題往往需要多個學科的知識。

一旦有了主旨問題,就可以在篩選信息的時候既能夠保持信息的專註,同時又不會自己劃定邊界。

所以,主旨問題既是信息的篩選器,也是思考中樞。

我們每天遇到很多信息,這些信息,接受還是不接受,你就可以考慮這個信息是不是跟主旨問題相關。

如果不相關,你就可以過濾掉。

要想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必須要做到專註。

這個專註需要你用主旨問題牽引著你獲取信息。

每天攝入的這些信息就像一盤珠子,可能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辦法整合起來,它們仍就是一盤散沙。

通過這種方法來實現你的目標。

如果長期用這種某個特定的主旨問題去篩選信息,有可能導致視野過於狹窄,思維模式固化了。

為了彌補這個不足,我們需要通過第二種的機制,我稱為一個隨機漫步法去彌補。

這個隨機漫步法就是我們可以很隨意地採集信息,無意發現一些很有價值的東西。

怎樣對篩選過的信息進行加工?

我以看書為例。

看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我們看書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我們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選擇看書的方法。

我們可以很快地讀,也可以很慢地讀。這些都取決於這本書跟你的所關心的內容有關。

我們本身的認知能力是很明顯的,不可能同時關注一本書的不同維度。

所以,看書的時候,不善於選擇特定的角度,維度和視角去看書,結果就是走馬觀花,這本書更深層次更有價值的東西,可能就會忽略掉。

蘇東坡提出過一種叫八面受敵的讀書法。

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讀之。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讀,但得其所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迹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愚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讀書就像到海裡面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人的精力沒法全都讀遍,只能去求得你所關心的這些東西,你每讀一遍,就按照你的某一個方面去讀。

如果你再看一遍,你可以換一個視角。

所以這就跟我的閱讀思路是一樣的。要深刻讀懂一本書首先要確定用什麼樣的視角去讀。

我舉一個自己看書的例子,我看的一本書叫《創造力》,這本書里有一頁講的是一個天文學家做出重大發現的一個故事。

一般人看到這個故事可能覺得沒什麼,但我會特別關注這個科學發現背後有什麼樣的方法,然後我就標註了一下順序。

這個順序就體現了科學發現的典型結構。

在這個結構裡面,我發現,一開始分析的時候有海量的數據,並且是雜亂無章的,怎樣從這些雜亂無章的數據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首先要去關注很多細節,然後深入比較這些數據,通過比較,發現某一些數據特別重要的,然後再進一步分析。

信息分析模型

首先,要找到一個分析視角進行信息的提取,接著進行深入的分析,儘可能找到一些底層結構。

有哪些底層的結構呢?

比如說一個東西的構成,流程,優先順序,因果關係,類比關係,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深層結構。

這些深層結構就潛藏在我們接觸的一些信息表面。

比如說,樂高的積木風靡全球,它為什麼這麼厲害,因為它找到了一種基本的模式,用一種最基本的單元進行大量的組合,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東西。

我們的知識體系也是類似的。把它們作為一個知識單元,把有價值的單元收集起來加以組合。

碎片本身是有價值的,直接去把別人既有的知識體系照搬過來是遠遠不夠的。

你需要把別人的知識體系分解,篩選,提煉,再組織成一個體系。

成為一個專家要經歷很多台階,每一級台階都是一個新的挑戰。

大多數人走得僅僅是第一個台階,就是存檔,比如說把一個東西記下來放在筆記軟體邊。

這種存檔僅是物理層面上的存檔,相當於從一個伺服器轉移到了另一個伺服器。

要進入你的頭腦,其實需要第二步的提取工作,提煉出一些知識碎片,然後去洞察一些深層次的結構。

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知識單元,建構一些更大的組塊,變成有創造性的成果,這就是一些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專家。


推薦閱讀:

孩子忍不住要看平板怎麼辦?
作為一名教師,發現自己的學生是同性戀該怎麼處理?
如何給小孩性教育?
不好意思,這個問題還真的成立
如何引導4-5歲孩子學鋼琴等樂器?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