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大賣場操作嬰童品類需做的改變

傳統大賣場操作嬰童品類需做的改變

這篇文章是我今年年初寫的,最近在研究社區母嬰已經購物中心母嬰,順便發出這篇文章吧,僅供參考。這一篇是關於傳統大賣場母嬰改造的。

目前嬰童產業這塊蛋糕到底有多大?未來發展趨勢有多好?講數字很多人已經沒太有感覺,但看著我們身邊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相關產業出現:兒童服裝、兒童美食、早教、培訓、娛樂等等,讓我們很多相關從業者們不得不再重新審視下自己,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上發展前進著,確實需要靜下來,反思、討論一下,需要從哪些地方去做改進?筆者也從事過相關產業,也和從業者討論過很多問題,趁著周末空閑,整理了一下思路,寫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我,一起討論,共同進步。

本文主要針對大型商超、購物中心等綜合性大賣場而言,嬰童用品零售行業。相關從業者如嬰童專賣店也可以閑時看下,畢竟雖然做法各有各的不同,但思路,思維很多地方是可以想通的。

筆者主要從賣場布局、組織架構、促銷安排等幾個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直接上乾貨。

  • 賣場布局

先談賣場布局的改變,這也是最直觀呈現給顧客的。

目前大部分購物中心、商超賣場布局是按照商品屬性分布的,比如,服飾、家電、飲料、食品、生鮮等,商品屬性相同或相近的在同一區域。這種布局好處在於方便賣場管理,同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方便顧客購買,產生關聯銷售。

但目前形勢下單就嬰童用品來講,這種陳列方式是否還能滿足「方便購物」的概念需要再討論:童裝在服飾區,兒童食品在食品區,奶粉又有單獨的區域,尿不濕在紙品區域……這樣看來原來的陳列確實值得商榷。需要改變的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嬰童用品的範圍已經越擴越大,從童裝、玩具、奶粉等,到兒童電子類早教產品、兒童圖書、兒童食品等,涉及的品類越來越多,同時各品類也越來越細分,基本上每個品類都涉及到國產、進口等分別,各個品類也開始分級、規範。這些變化,是與顧客需求的變化息息相關的:顧客收入逐漸提升,對孩子投入越來越大,同時越來越專業,需求越來越細分,但隨著信息的獲取渠道越來越多,信息泛濫,盲目購物也越來越嚴重,長久來講,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商家應該承擔起引導作用,做到這點,也更能體現出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嬰童專賣店這些年遍地開花的原因之一,嬰童專賣店是在最少的時間內、最小的區域內,滿足了目標顧客的最大需求。從顧客角度來講,如果到店內購買同類商品,需要跑三個以上的地方或區域,大部分顧客會選擇少買或者乾脆不去,尤其是針對新生兒爸爸來講,對於80後,90後,再往後00後,從小到大生活的環境註定了其在很多事情上注重簡單、直接、高效,且其本身沒有實戰經驗,細心的會列出單子找東西,但找不到或者花費很長時間找商品的那種痛苦筆者是深有體會的,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在嬰童專賣店,商品齊全,花費時間少,服務專業。但有一個現象,很多城市或者區域會有當地比較強勢的嬰童專賣店連鎖,但能做到全省、全國連鎖的卻很少,針對這個問題,筆者也思考過,後期會再單獨寫一篇文章,當然,這是和本文關係不大的題外話了。

對於綜合性購物場所來講,如果一個品類開始大量的開設專賣店,或者在電商上成為了重點分類,甚至開始推出單獨的節日,那這個品類應該給予重點關注,並討論出相應的方案,抓住機會點,依託強大的整體實體、客群綁定住顧客,我想依靠其積累下來的綜合實力,單就嬰童行業來說,機會依然非常非常大。就綜合性大賣場來講,要搶鮮,要快速,但就目前經濟形勢來看,有一句話挺好,叫「好飯不怕晚」,畢竟,整體形勢不是太好,有風險的事情盡量還是少做或者看好了再做。

目前來看,隨著嬰童產業的逐漸成熟、規範,是值得綜合性賣場去投入、關注、調整的,可以在原來的布局區分上,單獨增設嬰童區域。

筆者觀察了多個嬰童專賣店,大致的區域包括童裝區、奶粉區、玩具區、生活用品區,有的嬰童店會加入早教產品,還有的店會加入搖搖車等小型遊樂場設備,區域的劃分是個很有意思的工作,需要商品、營運、設備、客服等多個部門一起坐下來,討論各種劃分方案的優劣,最終達成一致。

區域的劃分還是要看顧客的需求、消費習慣,顧客的需求一般是和孩子的年齡段掛鉤的,比如一歲的孩子和三歲的孩子需求的商品肯定會有所不同的,商家在考慮商品屬性相近的基礎上,應該去考慮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商品的陳列符合顧客的購買習慣,會提升顧客購物的舒適感,也更容易形成關聯銷售、二次消費。

區域的劃分、調整是個龐大的工程,筆者提幾點:

1、 大區域下設立幾個分塊區域?比如童裝區、奶粉區、輔食區、早教用品區等;

2、 各區域佔比比例如何劃分?

3、 區域確定出來,各區域的商品如何規劃?

4、 商品確定完,各自需要何種陳列設備?

5、 整體美陳如何設計?

6、 後續維護工作如何安排、精進?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有自己的看法,但因為各商家有各自的操作規範,不再闡述,但在考慮這些或者更多問題的時候,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WHO,誰來做的問題?所以就涉及到下一個話題—組織架構。

  • 組織架構

其實筆者是想先談組織架構,再談賣場布局的,商超某些品類想要做大,需要去考慮組織架構是否需要調整,為該品類做到允許範圍內的最大限度的服務工作。當然,這還要先綜合考量該品類值不值得去調整組織架構,調整的話是需要完全新設部門,還是從原部門裡劃分,是專職設立部門還是找個相近部門代做。

筆者觀察過幾個賣場,也和相關負責人聊過,有的賣場嬰童區域已經做了整體調整,也跟上了後續的促銷活動,卻發現實際效果並沒有多大提升,顧客也沒有表現出太大的熱情,原因在那裡?個人認為一是顧客的購物標準問題,顧客已經習慣了在嬰童專賣店購買相關商品,所以賣場改造出來之後,顧客是拿專賣店的標準來衡量的,顧客不熱情,原因就在於門店的改造沒有達到顧客的預期;第二,組織結構問題:是否有主導部門?有否有長期穩定的的發展規劃(商品、廠商、活動等)?隱形的工作做了多少?賣場的很多工作是直接呈現給顧客的,但顧客對其認可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賣場背後的工作,對顧客而言,顧客不清楚,或者不知道,所以我們把這成為「隱形的工作」,比如商品的組合、維護、活動編排、完善的顧客服務等,表面工作要做好,內功更要練好,否則,只有花架子,顧客是不會長期認可的。

任何品類的存在都是為了滿足顧客需求,顧客首先需求的是商品,商品的功能,然後才是附加價值。商品的架構需要有統一的標準,就如同地攤貨不可能和奢侈品擺一起(當然兩者擺一起可能地攤貨就能賣出高價了)如果各嬰童分區商品引進參差不齊,那麼最終到賣場里,呈現給消費者的,一定是混亂不堪的。所以,從組織架構上來講,至少針對這個區域應該有一個主導部門,相應的商品、陳列、促銷等來統籌規劃,協調各部門步調一致,並對嬰童部門長期負責,一般應由商品部來主導,畢竟是賣場一切活動的源頭。各商家可以根據對嬰童部門的預期、公司的整體架構來進一步細分各分品類部門,這個也不再詳細闡述,畢竟,各自有各自的情況,商業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主導部門確定之後,其他的部門可以根據各自的情況選擇監管還是單獨設立部門,還是要考慮綜合產出,結合自身的情況來架構,由此產生一個話題:不論規模大小,作為零售企業,應該圍繞著顧客需求的變化來調整工作,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以我為主。

組織架構調整問題可大可小,看各自的需求吧。

  • 促銷活動

品類結構、商品組合、賣場布局、組織架構等工作完善了,就可以規划出大型的主題活動呈現給消費者了,筆者也曾主導或建議過一些新的主題活動,有成功也有失敗,最大的體會是:一定要在基礎工作完善的基礎上,再推出大型促銷,否則,即使暫時拿到了部分業績,長期來看,從資源配合、顧客選擇等角度看,後期會喪失更多的機會。

基礎工作完善了,可以推出「嬰童節」活動,時間點上既可以選擇傳統的節假日,也可以避開傳統節假日,單獨選擇活動期間,筆者更傾向於後者,這樣既能為公司節約促銷資源(時間是最大的促銷資源,一定要在合適的時間做適合的促銷,否則,是最大的損失)又能開新立異。很多時候,大企業要去做遊戲的規則制定者,而不是跟隨者或者參與者。

選定了活動時間,有了活動主題,建議設立幾個大的分主題(如同電商會場分布概念),比如童裝專題、兒童食品專題、玩具專題等等,每個主題下面可以有各自的商品、活動安排,這樣規划下來,讓顧客不管是看海報,還是到現場,都一目了然,節約了顧客的購物時間。

接下來就是促銷模式了,常規的促銷筆者不再談了,比如低價、爆品、返券、立減等等,筆者主要談談聯合資源,什麼是聯合資源?與主題相關的受顧客歡迎的非主題內資源,既可以是內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筆者更願意去聯合外部資源:比如兒童樂園,購嬰童產品滿150元贈價值60元兒童樂園單次門票,與其他低價、爆品、返券等同享,如果有人擔心與其他活動同享成本會不會提升,再聽筆者詳談(筆者和幾個關聯資源如兒童樂園聊過該問題):首先,兒童樂園對該活動肯定是歡迎的,白送來的顧客哪個商家不歡迎,甚至如果大型商超、購物中心有兩個以上的兒童樂園的話,每次活動都可以搞競標;第二、兒童樂園單次門票60元,經常帶孩子去兒童樂園玩的人知道,多次卡,月卡之類的摺合到單次會很便宜,我們可以直接談到20元的價格結賬(是按贈券結賬,還是按一定時期內使用量結賬雙方可以再協商討論)第三、活動結束後,商場同參與嬰童節贈票的廠商結算費用,這個是重點,但不多說,至於商場是想不花錢做這場活動還是想做了活動還能額外有收益,自己決定嘍(不多闡述,明眼人能看明白也能想明白怎麼做……)

時間、主題、促銷模式都確定了,剩下的工作如商品確定、陳列布置、促銷表達等,各商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流程、規範去操作就好了,不再單獨說明,提一句,整個現場布置完畢後,氛圍不要太生硬,盡量活潑、可愛一些。

其他一些大膽的想法,如在現有嬰童產業基礎上,就近區域增加兒童遊樂、早教項目、兒童自製食品等高利潤差異化周邊商品,對於原區域,新增區域,結果會是雙贏。筆者還有更多的建議不在此一一列舉,總之,商家能為顧客考慮多周全,生意就可以做多大!

以上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感謝!


推薦閱讀:

四十年的堅持-讀《零售的哲學》
《零售管理》筆記1-零售商類型
不確定的時代,找准自己的方向:2017年零售業前瞻
聚焦便利店┊記錄我的便利店人生(三)

TAG:母嬰 | 零售管理 | 商超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