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否使世界在政治上更穩定?這些穩定和不穩定性的特徵是什麼呢?
全球化的確使得世界在政治上更加穩定。有一個發生在人類身上上的協作效應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人類社會中存在一個截然對立的效應,那就是協作和博弈效應,而戰爭是博弈的一種形式。 在20世紀50年代有一個社會心理學經典實驗,在心理學基礎上有希望、有可能解釋為何社交群體和國家會捲入與其他國家的矛盾中——以及他們可以學習怎樣再次合作。
研究的領導者Muzafer Sherif 要求每組為11個小男孩的兩個小組(他們都是11歲)去俄克拉何馬州的穴州立公園進行「夏令營」。這兩個小組的人(分別命名為「鷹」和「響尾蛇」)分別花了一個星期從分散的,變為一起遊戲和建立友誼,同時對另外一組的存在一無所知。當這兩個小組整合在一起,男孩們開始互相以名字稱呼對方,而當他們開始在各種遊戲中相互較量,更多矛盾隨之出現,最終這兩個組都拒絕和對方一起吃飯。在研究的下一個階段,Sherif 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讓他們一起享受悠閑的活動(結果不成功)然後讓他們一起解決難題,去嘗試讓他們和解。最後他們開始緩和了衝突。
從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真正的和解是因為建立了廣泛的協作關係,而沒有建立協作或者合作關係的兩個群體之間會因為生存的需求產生博弈,這種博弈發展成為戰爭並不奇怪。協作關係是遏制戰爭的最好手段。
1. 比如二戰,從協作關係上看,這是現代工業體系的建立與封閉的世界體系之間矛盾。通過博弈打開世界大門,從而建立世界範圍的合作體系,由此帶來全球化和相對和平的世界關係。 現代世界就呈現這樣一種狀態,誰能提供良好的協作關係誰就受到歡迎。比如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協作共贏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誰背離全球協作關係,誰就會成為博弈對象,就算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只要它不重視合作,歐洲盟友一樣會懟它!比如最近發生的耶路撒冷問題,製造博弈對立會被全世界譴責。
2. 在農業社會,流民往往是社會動蕩不安的主因。農業社會生產周期長,如果因為天災,那麼農業社會下的協作關係就很難維繫生存,導致流民的產生。流民本質就是脫離了協作關係的群體,流民群體會因為基本生存需求和其他群體產生博弈,流民們為了能夠團結起來博弈往往會用一些口號去煽動人,比如平均地權,脫離協作關係的流民會動搖社會穩定性。 例如:明朝276年的歷史中,發生了1011次災害,佔到了整個封建社會的五分之一。明朝中期所處的年代是歷史上被稱為「小冰河期」的時期,氣溫驟然下降,使得糧食產量驟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大量的農田荒蕪,人民避災流移。由於大批流民而引起社會動蕩,因此從明朝建成到滅亡,農民起義不斷,極大地擾亂社會秩序,破壞人民的安定生活。有人說明朝亡於流民而非外族不是沒有道理。
3. 游牧民族的攻擊性比較強的原因也在於其缺乏穩定的協作性,一旦人口增長就需要通過博弈去獲得生存空間,所以游牧民族的侵略性比較強。
4. IS崛起的原因並非是因為宗教信仰,而是因為伊拉克戰爭導致流民的產生,並且戰亂後,薩達姆國民衛隊被徹底拋棄了。沒有了協作關係,變成體制外的流民,這些流民需要通過博弈重新獲得協作的位置。這個時候,原教旨主義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手段,相當於中國「平均地權」的口號,反正是投其所好!IS的終極目的是建立伊斯蘭國,其實就是一個圍繞著這些流民群體建立的新型協作關係。
戰爭說到底是一種生存的博弈,只有雙方建立有效協作關係實現雙贏,才有可能遏制戰爭的產生。對於世界來說,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去全球化才是最危險的。因為去全球化是因為對全球化下的協作體系不滿,由此會產生博弈關係!當博弈關係取代合作關係時,也即所謂零和博弈出現時,戰爭可能就不遠了!
一、全球化政治穩定論:
康德的「民主和平論」中指出,經濟相互依賴性將極大降低國家間衝突,尤其是武裝衝突的可能性(貿易戰除外)。
全球化首先是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表現為市場全球化,經濟現代化,信息全球化等,極大提高了各國經濟相互交融。
固然有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的殘忍淘汰衝突不斷,但是全球化帶來的經濟相互依賴性使國家間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降到最低。
從國內政治角度,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增長,促進了社會的政治穩定,發展質量,社會公正等。
二、全球化政治動亂論:
1、國家主權受到全球化侵蝕
2、全球化利益失衡:「對誰穩定,對誰動亂?」
西方是全球化的最初推動者,和主要利益獲得者;
全球化帶來了全球範圍嚴重的利益失衡 ;
發展中國家被全球化進程邊緣化;
南北差距被無限拉大;
3、反全球化地區主義,孤立主義崛起
如貿易保護主義,限制自由貿易等
推薦閱讀:
※唐納德床破,美國兩百年來最奇葩的總統
※與全球為敵,特朗普梭哈
※1607-1783年的事記:美利堅的誕生
※一個平常美國人對美國政治的看法
※看《紙牌屋》,了解美國政治(一):美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