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外媒:西方的優越感將隨著中印崛起終結」?
原文:外媒:西方的優越感將隨著中印崛起終結
沒有什麼印度崛起。印度在經濟學上是兩個經濟體。大約十億人還處在農業自然經濟狀態。這部分人口基本上不參與國際國內競爭,被分割和隔絕在無數小村莊和集落里。其餘的兩億多人從經濟角度只是個中規模經濟體,而且也被分割在不同的邦里。印度的兩個邦之間的經濟交往並不比印巴或者印孟之間更密切。而中國的人口流動性要比印度強得多,各省市區之間的經濟往來和融合程度也不是印度可以相提並論的。中國甚至有科工委、發改委和國安委這樣凌駕於任何行政區劃的全國性統籌機制。
一. 印度不可能崛起
目前執政的印度人民黨是個正兒八經的宗教黨。黨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印度教國家並把印度教推廣到全世界。
不管知乎有多少理中客,但我還是要實話實說:
宗教對社會進步是無解的癌症。一旦放棄對客觀世界和自我奮鬥的追求,不可能有什麼未來。
二. 沒有什麼中國文化
中國近代的一切成就只歸功於唯物主義世界觀在中國的大規模擴散
中國持續進步的根本條件就是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任何企圖在故紙堆里翻出什麼新文化的舉動都是自殺。
三. 優越感毫無意義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恐怕西方失去了不僅是所謂優越感,還有優越的生活吧!
一個中國崛起已經將西方嚇得雞飛狗跳,何況再加上一個印度。世界無論如何也養不起26億人的優質生活。一個人吃十碗飯可以吃飽,中國是前面七碗,印度就是後面三碗。印度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印度不需要崛起就可以壓死駱駝。
西方人的算盤就是讓中、印斗個兩敗俱傷,可惜正中莫迪下懷。
狡猾的莫迪自然不敢與西方正面叫板,只好來個暗渡陳倉。一個印度版的叫聲發大財計劃應運而生。印度的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已經無限趨近於英、法,未來也會超越這個兩個國家,而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這無疑將削弱英、法兩國常任理事國的權力,沒有國力支撐,英、法也將淪為常凱申的灣灣一樣的待遇,徒有虛名,成為擺設。
英國人也似乎感覺到這一天的到來,早已做好安排。英國人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模式,仍然要引進中國老師的教學方式。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只能是另有隱情。英國人未雨綢繆的精神的確值得欽佩,但也未必能扭轉乾坤。
法國人至少可以背靠歐盟到處招搖撞騙,狐假虎威,但英國人只能一路獨行了。在世界多極化的大潮中,每個國家都想成為未來一極。中、美、印這樣的人口大國固然佔得先機,但江湖險惡,一子錯,人口優勢即成人口負擔。中美相爭也可能變成兩敗俱死,希波爭雄也可能導致馬其頓的崛起。為了避免這一局面的出現,所以中美打打停停,警惕地四處察看是否有黃雀,搞得網友們一驚一詫,要死要活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快速崛起,已經成了舉世公認的事實。我們中國人都為中國的成就而自豪,可是我們有一個普遍的毛病就是小瞧了南邊的鄰居印度,我們總喜歡看「三哥」的笑話,骨子裡透著一股優越感。
印度雖然跟在中國的後面亦步亦趨,但也一直在進步,2017年GDP總量超過2.4萬億美元,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大概相當於中國2005年的水平。猛一回頭,其實印度與中國的差距並不太遠。更令人吃驚的是,2017年印度人口達13.4億,而中國是13.9億,兩國人口規模已經很接近了。這就是說,如果印度經濟也發展起來了,那就是一個體量和中國相當的國家。
印度崛起並不是神話,而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西方人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印人口加起來超過27億,接近全球人口的40%,美國和西歐人口加起來7.5億,僅佔全球人口的10%。如果中國和印度崛起為世界的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那西方還能有優越感嗎?
當然,現在西方是有優越感的,他們掌握了很多核心技術,可以隨時卡住中國和印度的脖子。但是,至少在中國,與西方的技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將來完全有趕上的可能。一旦中國或者印度在技術上趕上了西方,西方的優越感立馬就終結了。2050年的世界,我們現在無法想像,但歷史正在回歸常態。
關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一點,印度能不能崛起?
能,但前提是中國衰落。
中國有沒有可能衰落?
有,但這不取決於印度,而取決於中國自己。
也就是說,印度的主觀努力方向是無法導致印度崛起的,真正決定印度的能否崛起的,是中國的主觀努力方向。
接下來是一些分析。
很多人認為印度無法崛起是由於他政府的低效率,社會的等級性強,流動性差,基礎建設差,甚至政權的負外部性。
但實際上不是,中國建國以前也是這樣,解決這些問題用了多長時間?
一代人而已。
但一代人以後中國的崛起了嗎?
沒有。
1960年的中國和1979的中國有什麼本質不同?
事實上也沒有。
那為什麼1960年的我們不能改開,但1979年能?
因為變的不是我們,變的是世界。
市場,只有市場才是決定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因素。
1960年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還是社會主義市場都不對我們開放,同時我們此時的產品不具有競爭力,沒有市場,改開幹什麼?
但1979年不同,資本主義陣營為了坑死蘇聯,願意對我們開放市場了,同時由於資本主義陣營本身的發展,他們有一批低端產業正待轉移,他們的轉移路徑是這樣的
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中國
中國剛好承接低端產業。
而印度無法崛起的秘密正隱藏在這個轉移鏈中
那就是:世界市場無法容納十億級以上的工業人口。
當美蘇歐維持大約十億級人口的時候,日本頂多做做初級產業,當美歐逐漸產業轉移的時候,日本才有機會產業升級,當日本廣場協議的同時,東南亞開始興起,當蘇聯和東德垮掉,中國東南亞同時加速發展,最後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一飛衝天,隨著美歐空心化日益嚴重,中國獲得了進軍高端製造的機會。
在這整個歷史進程中,整個世界的工業人口規模也就維持在十億級。
現在一個十億級人口的中國橫在這裡,就意味著其他人都得死,印度憑什麼崛起?
印度最大的前途,也就止步於初級加工業了。
人類工業化以來,首次的產業雙向集約,正在中國進行中。
除非中國以外的全世界對中國封鎖市場,但這目前來看,不可能。
也就是說,中國只要不主動走產業空心化,金融空轉拉經濟的道路,印度的未來就沒有希望。
外媒在優雅的炫耀優越感
中國是西方的繼承者(混合繼承了西歐美國的一部分,和蘇聯的一部分)。中國崛起以後就是西方。優越感消失的是原來的「西方居民」
首先根據新華網介紹,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中心」及其網站中國政策觀察網於2000年成立,其宗旨是研究和分析中國的法律制度、政治走勢、國防狀況及少數民族、人權和外交等政策,並向講西班牙語的國家普及。
找了一圈沒發現這個網站,看來在國外很不出名,倒是在本周abc上看到,這個新聞大意也一樣,作者阿爾費雷多·托羅·哈迪是一名委瑞內拉的退休外交官,典型的學者加外交官。
- 1992年前是大學教授
- 駐巴西大使(1994 - 1997年)
- 駐智利大使(1997 - 1999年)
- 駐美國大使(1999 - 2001年)
- 駐英國大使(2001-2007)
- 駐愛爾蘭大使(2001-2007)
- 駐西班牙大使(2007-2009)
- 駐新加坡大使(2009-2017)
最近出版的書籍如《顛倒的世界:中國和拉美的複雜關係》一書和朱倫合著的2015年中國與拉美關係研究,明顯能看出是非歐美視角,對中國事物比較關心。
而文章描述的我覺得很不合理,首先拿1800年來比較,很不合理,1800年GDP中國大約2000億美元的GDP,而到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GDP才239 9億美元的GDP。也就是說除了人口增長,GDP幾乎沒有任何改變,人均反而因為戰亂降低了。印度GDP大約1000億美元的GDP,人口未知但應該不超過2億,而到1950年人口約3.5億人。基本上也是翻了一翻,可與說人均並未增加。可以說,中國和印度都是農業社會,通過人口增加GDP,生產效率基本未變,從佔世界近一半變成不到合在一起不到10%,並不是中國和印度有什麼錯,而是世界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英國等一批工業社會的崛起,在經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通過提高生產率,提高人均GDP從1800年人均GDP約1500美元,到1950年人均GDP6939美元GDP,而此時中國和印度仍然是約600美元的人均GDP(可以更低)。所以說中國和印度在封建社會裡GDP佔據半壁江山幾乎就是靠人多,而工業社會,把人均GDP差距拉大達到幾倍十幾倍的差距,從而人口優勢不是絕對的。
其中把中國和印度合在一起又是極為不妥的,這兩個國家只有人口相近,但是國情卻相差很遠。
就像日本和孟加拉國人口差不多,卻不會拿來一起比較。因為雖然人口一樣,但是也差很多。
可能有人認為,中國和印度差不了多少,天真的認為印度相當於2005年的中國,這種看法,是對印度沒有清晰的了解,也有中國發展奇蹟帶來的盲目樂觀。
2005年的中國,有著建國後的工業積累,教育擴招帶來的大量高素質人才,改革開放帶來的思維開放,進入WTO帶來的貿易全球化,吃苦耐勞的傳統,大量的儲蓄,穩定的政策,青壯年的人口紅利等等等,迸發出的經濟奇蹟,2010超越日本成為世界老二,在2005年,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而現在的印度,沒有大規模的工業化,產業分工。也沒有大量的高素質的人才,甚至可以說大量的產業工人都沒有,沒有穩定的政策(看看廢鈔就知道印度多任性),政治腐敗,執政成本高,畸形的文官系統,大量的封建殘餘,如種姓制度,村社制度,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大量的青壯年不能成為社會分工的一部分,紅利變成負擔。教育是精英教育,文盲率居高不下。
現在中國迅速進入後工業社會,而印度還在工業化前期,還有著遙遠的差距,經濟只是綜合實力的一個表現,其他方面還有漫長的差距。
這問題不太準確,中國崛起,不是搶西方人工作,讓他們沒有優越感這麼簡單。
中國的人口超過其他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中國成為發達國家後,美歐日韓澳新加一塊跟我們比都相當於是少數,也就是說中國人均GDP達到其他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後,我們的經濟總量就大於其他發達國家之和。這得有美國的兩倍多了。
中國的體制又完全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這對於世界來說是一種顛覆,是對白人統治的顛覆,最起碼世界會形成二元體制運行。這是二百年來的一個大變局。所以西方人對於中國崛起,更多的是恐懼。
至於印度,一方面它能否崛起就是個問題,另一方面相比於中國,西方人更容易接受印度的體制,所以一段時間內不會被西方視為威脅。
優越感是什麼?毛都不是
優越感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確實可以讓人短時間內產生快感,但之後就是空空蕩蕩的。
反過來說,中國印度等窮國被西方「看不起」,讓人很氣憤,但其實也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中國以窮國變成強國,使得西方優越感終結時,短時間是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但也要記得這種爽快虛無縹緲,毫無實際意義,我們即使變成了未來的富國,也要警醒這一點,不要去歧視窮國,過好自己的日子,廣泛交好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最有前途的民族應該有的心態。
不要管對方怎麼說!
不要管對方怎麼說!
不要管對方怎麼說!
這種新聞說得太多了,聽聽也就是了。
埋頭髮展就好。
至於印度,不需要高估,但也不能低估,畢竟印度有十幾億人。
但是印度與中國相比,差了新文化運動、差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差了土改,差了推翻三座大山。
除非他們補上這一課,否則很難追趕上我們。
中國崛起已經出乎西方意料了,已經在竭力打壓。
沒人會允許印度也達到這一步的。
西方(歐美)300年沒有遇到能與其相當的非西方對手
於是很多人(包括西方人也包括非西方人)對西方的信心爆棚,認為西方不是近300年,而是近3000年來就是世界第一,沒有能與之相當的對手
這其實也就是中國近代「天朝上國」那種優越感,只不過中國的優越感會被批判,西方的優越感會被讚揚
優越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別說這東西毛都不是。具體例子我都不用舉了,看看現在那些精神外國人就明白了。只有擊垮這種 「西方的優越感」,才有可能讓世界回到原來的樣子。
那麼 「世界原來的樣子」 是什麼樣子?我以為就是 「你方唱罷我登場」,就是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就是 「天下沒不散的宴席」,就是 「弱肉強食」。不要妄想中國崛起能一統天下萬萬年,只要能有那麼幾百年就夠了。也就是把西方人踩到腳下蹂躪幾百年就夠本了。
什麼?你和我談合作共贏?這世界哪裡有什麼合作共贏,無非是我吃肉你喝湯罷了。現在我們就是要吃肉。不然我們搞核彈造航母幹嘛?真的是上九天烤肉,下五洋捉魚?幼稚。
要打幾場勝戰才會有優越感,優越感不只是錢的問題,西方建立優越感是靠戰爭堆積起來的
難道大家認為,西方的強勢和優越感僅僅是因為經濟好於印度和中國?這種想法非常幼稚,同時也說明大家對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的「西方化」毫無察覺,而西方人之所以優越,原因除了經濟,還有它的文化。
西裝:在國際上是唯一的正裝,來源於西方,是西方文化「世界化」最成功的例子。
(特朗普偏愛的「法式袖扣」是精英正裝的典範)
建築:西方建築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築類別,同樣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築類別。幾乎成為世界上優秀建築的典範。
(牛津大學圖書館)
音樂:西方音樂在世界上幾乎處於壟斷地位,以至於中國嗩吶在維也納演奏會讓中國人覺得驕傲。如果說,那種文化最能代表西方人的高傲,那莫非是音樂莫屬,無論是音樂約起還是音樂樂理,無論是作曲家還是演奏形式,西方音樂體系有世界上其他音樂體系所沒有的完整性、科學性、延續性。
(維也納金色大廳)
葡萄酒:這又是西方的另一項重要的文化代表。世界上最貴的酒、種類最多的酒、歷史最悠久的酒都是葡萄酒。
有時候,你不得不曾任西方酒的某種科學性,什麼樣的杯子該裝什麼酒,他們分得非常清楚。
(葡萄酒)
飲食:西方的飲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西餐廳成為眾多國家高檔餐廳的代表。
(中國的西餐)
語言:毫無疑問,英語目前以及即使中印崛起後的一段時間都是最重要的語言,我們中國還有漢語,印度已經投降給英語了。
(英語廣告)
西方皇室文化:如今西方的皇室已經不再是封建時期壓迫的代表,它以傳統的禮儀和現代時尚融合,重新獲得了認可,皇室的一舉一動依然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英國皇室)
以上的例子只是部分,我會更新更多的例子來說明西方人的優越感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還有來源於文化,這些文化不同於經濟文化中麥當勞和肯德基所代表的文化,而是一種逐漸世界化的文化,已經成為文化的典範。
而對於中國和印度而言,我們的文化依然無法在世界獲得認可,這種認可不是西方人口中對中國文化一句「AMAZING!」的表揚,而是自覺的模仿、自我參與的認可,比如西方國家自己開設中餐廳、西方人自覺學習漢語(由西方人教)、西方人自覺用筷子、西方人自己在自己的國家建造中國建築、西方人自己用嗩吶演奏,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
如果大家想知道中國和印度經濟強大過後,是否會讓西方人失去優越感,可以參考日本,日本文化也不算少,但在實際上幾乎沒有影響力,也根本無法撼動西方文化,我們中國呢?
不太明白這種想法。
客觀來說,西方從文藝復興開始,不論是大航海還是殖民,還是工業時代,再到網路時代,西方雖然國家不統一,但文明上融合度卻是相當之高,法、英、德、美這些發達國家全都是聚集在西方文明體系下的國家,東方的落後讓西方已經引領了不止一個世紀,到了如今不但在全世界範圍內由西方誕生出來的服飾、文化、飲食、科技甚至經貿等幾乎任何一個層面,大到人造衛星、導彈、核彈、飛機、汽車、坦克、潛水艇、航母,小到每一個家庭中人身上穿的衣服質料、款式,傢具、建築的款式、風格,甚至用的筆、筆記本、燈泡、電風扇、電冰箱、電視機、電腦等幾乎所有的地方,都無一不見西方文明的影子,甚至現今世界的諸多遊戲規則也一樣由他們所主導制定,從軟到硬各個層面各個角落都無一不充斥著西方文明誕生並帶來的開化蹤影……
所以我是真的不明白。
這還不夠西方人吹上幾千上萬年的優越感嗎?
現下真正應當感到窘迫並發奮圖強的,不該是我華夏文明的子民才對嗎?
印度為什麼硬要和中國扯一起?我們很煩印度,就是鄙視它。離我們遠點。
印度崛起?額,它潛力很大,它一直都在崛起。從獨立以來它的世界經濟份額一直都在2%徘徊。它人口和非洲差不多,應該和非洲比,它的兒童死亡率和人均壽命,人均GDP等基礎指標與非洲平均水平差不多甚至更差。
印度啥貨色黑三假裝不知道,我們還不知道它老底嗎?現代印度獨立就是通過非暴力不合作說白話就是絕食而來的。
對不起,崇尚強者是人類的天性,古代不說了,近代以來世界上的強權無一不是能打的,沒有一個列外。
葡萄牙,西班牙無敵艦隊,再到海上馬車夫荷蘭,接著日不落大英帝國,鐵血普魯士,文藝義大利,革命愛好者法蘭西,沙俄歐洲憲兵,萬歲衝鋒大和法西斯,世界警察美利堅燈塔國。從近代到現在,你會發現這世界從第一往下數,還在世界前十的玩家都是現在或者過去能打的。有的時候單挑,有的時候一挑多,有的時候組團毆。現代以來加了個土鱉,它很久以前也闊過,硬是從關中一小撮地方擴張成個中央帝國,以致太高傲自負。近代以來變得很弱,被近代各個強權組團毆過,被揍得鼻青臉腫,還差點被自己以前的小跟班大和征服了,但骨子裡仍是個狠角色,就是不投降。建國就是開揍自己人,接著就是在朝鮮一挑多還不輸,這才慢慢變成世界主要玩家。
說回印度。印度的歷史就是被世界各外族按在地上摩擦的歷史。從大廈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到白匈奴人。(西漢摩擦匈奴人,匈奴人摩擦月氏人,大月氏人摩擦印度人)。後面拉其普特人、突厥人(唐人摩擦突厥人,突厥人摩擦印度人)。
莫卧兒帝國就是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布爾建立的。
再後來就是近代葡萄牙人,法國人先後輪擦印度人,最後大陰蒂國滿足它達到高潮。
一戰,二戰亂世紛爭的世界,印度人在幹嗎?印度獨立組織完成哪一項戰役?
印度獨立就是絕食而來的,沾了大英帝國的光,僥倖獨立了,獨立後也就憑藉人多點欺負下同種的周邊弱小,跟外族一交手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比如1962,這當時還是建國以來最弱的中國。
它的過去是屎,現在還是屎,西方忽悠一下,給它戴個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高帽,它的未來就崛起了?
不是我看不起它,而是它真的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這文章的本意還是在給西方民主制度找遮羞布。
骨子裡還是透著高傲的,這不是什麼謙虛之語。
這個標題的意思就是說,採用民主制度的印度也會崛起,所以西方輸給中國,只是輸在人口數量上,而不是輸在政治制度上。
就是實在沒招了,最後還要不要臉一把,明明發展不過中國,還得給自己找點面子。
這種行為一般被稱作-------臭不要臉。
現在在歐美推銷中國崩潰論已經不好使了,強烈建議戰忽局注意一下推銷印度崛起論、印度威脅論、二十一世紀是印度的世紀什麼的,吸引一下西方的注意力。這種誇讚印度、貶低中國的,一定要大力推到美國國會老爺們那裡去,也推到歐美民眾的心裡去。我們只要低調的成為各方面的世界第一、悶聲發大財就好了。
是時候瘋狂吹捧一波印度了!
外媒覺得自己這麼寫是捧了中國,卻不想中國覺得你把印度跟我放一起是在侮辱我。
推薦閱讀:
※【當代|第32期】美國視角下敘利亞的兩種戰後情境建構(Scenario Construction)
※副總統彭斯:金正恩與特朗普的會談表示美國的戰略部署正在發揮作用
※【當代|第23期】2018年北約黑海戰略動向分析簡報(編譯者:小保健)
※如何反制對中國不友善的新加坡
※眾多發展中國家為何敢於對抗強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