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 2018 年 4 月 27 日發布資管新規,對金融業具體有什麼影響?
《意見》重點針對資管業務的多層嵌套、槓桿不清、套利嚴重、投機頻繁等問題,設定了統一的監管標準。
在此次新規中,最受社會關注的即是打破剛性兌付,《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這意味著人們常見的「保本」理財產品將一去不復返。中國資管新規落地:資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
資管新規有非常深刻的意義,但不是這麼解讀的。剛兌不難打破,關鍵誰願意來做第一個被打破的。全部,哦不,大部資管幹的是非標融資,乾的是影子銀行,既然你是乾的「銀行」,你敢打破剛兌?你的管理費比凈息差還高,你好意思打破剛兌?更何況還有當地政府這關,集合產品你不想兌付,先問問當地銀監、金融辦,誰願意當出頭鳥?
要打破剛兌,先打破滾動發行、構建透明公正的凈值管理、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這是本,剛兌只是末。盯著剛兌沒前途的。前面做好了,剛不剛兌從來都不是一個問題。把信託、資管當做銀行玩,然後你又讓他打破剛兌,這算什麼?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嗎?
更新一句,實名反對樓上所有說打破剛兌是資管新規核心條文的回答,並點了反對及沒有幫助。這類答案的作者對中國的金融業態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這個問題的題目看起來像是個專業問題,但問題描述更像是非從業人員以及財富管理口的從業人員(with all due respects, 這類人士在專業性上比較邊緣)問出來的。
先說題主最關心的打破剛兌吧?這個話題其實從2013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被討論了,直到徵求意見稿出來,才算是有了個最高規格的官方說法。實際上,不允許理財產品以「保本」甚至「保收益」作為營銷噱頭的要求,早就是在執行的標準了(至於哪個文件提的我忘了),因此在資管新規里明確打破剛兌,本就是近幾年改革的題中之義。但是,如果資管新規僅僅以打出打破剛兌這一張牌,對金融行業七年來積攢的沉痾就僅僅是隔靴搔癢。
打破剛兌根本就不是資管新規的什麼政策核心,打破剛兌只是順手把你踹下去。
資管新規真正的大殺器,實際上是痛下殺手,掐死了傳統的通道業務。通道業務是分業監管下必然的產物,在中國,大資管行業,無論是信託、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期貨資管,甚至保理、租賃,都或多或少抱著銀行資產出表的大腿,借通道業務的東風飛了起來。2011年以來信託、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無數的造富故事,大概有90%以上是做通道發達的(心痛,為什麼我沒趕上)。
什麼是通道?
銀行開發出來的許多客戶,或是由於行業問題(比如房地產),或是由於政策問題(比如房地產),或是由於自身資質(比如房地產)——實際上都是政策問題——無法直接從銀行獲取授信拿到傳統信貸,銀行理財也不能直接對其投資,但是銀行人或是因利潤的誘惑,或是因對客戶的了解和信任,實在是不願意放棄這批到目前為止還是很優質的客戶;
而非銀金融機構,由於其具備發行私募性質的資管產品的牌照,且私募資管產品對外投資限制比銀行信貸要低得多;但如果不是高評級的上市非銀金融機構,融資渠道實際上非常少,自有資金成本高居不下。
在實質上混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環境下,銀行理財竟然可以投向信託計劃,信託計劃竟然可以投向定向資管計劃甚至普通的資產,機智的銀行人發現了政策套利空間,把銀行理財資金/同業資金投降了單一信託計劃,再經由信託之手投向原本銀行信貸、理財無法投向的行業(比如房地產),再通過合同安排,非銀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以原狀返還等形式不復承擔投資風險,扮演了通道的角色(借道走賬),在過程中只收取極為低廉的通道費用(例如年化萬分之五),通道費的實質是牌照租金。
通過上述手段,原本銀行無法覆蓋到的客戶,又成了銀行的客戶。而由於銀行的資金來源名義上是代客理財資金,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對應的投資形成的資產,也同樣需要單獨建賬,不進銀行資產負債表,這個過程稱之為銀行資產出表。出表後形成的資產,再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快速形成了更為巨大的表內及表外資產。2009年以來,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爆發性增長,除了坐上了經濟周期的快車外,通道業務功不可沒。
資管新規第二十一條規定,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槓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同時規定了資管產品最多可以再投資一層資管產品,不允許進行多層嵌套,可以說是資管新規的最核心條文。以後,銀行資產出不得銀行表了,而只要是想進表的資產,統統都要受一系列商業銀行法規的約束,原本可以悄咪咪做的產品,到2020年底前(資管新規給的過渡期死線)通通要涼了。
除了掐通道,資管新規還對資金池下了狠手。不允發行有資金池性質的產品,嚴管期限錯配,將會讓大量穿透後連非標資產要求都達不到的資產,徹底斷了從銀行拿低成本資金的念想(所謂的低成本,指的是年化利率12%以下)。
這兩個大殺器搭配服用,搞監管政策套利的資管產品,徹底涼透的日子就定在了2020年12月31日。按說這種政策如果是銀保監會或者證監會單獨發出來,威力都沒那麼大,偏偏這次是一行兩會一局聯合發布的。這麼高的規格發出的政策,可以窺見最高決策層是花費了多少的心思把金融狗的那點小九九給摸透了。上頭的意思很明確,你們這些蠅營狗苟攪亂市場之徒(實際上這幫人對這十年來中國經濟復甦的貢獻,相比那些號稱中國巴菲特中國林奇的人,只高不低),都別干金融了。銀行跳券商資管沒有用,券商資管跳基金子也沒有用,整個資管行業,無處遁形。
回到題主最愛的打破剛兌上來,既然資產端是要涼了,泡沫多多少少是要被戳破的,那麼,大量的理財產品,到期後虧損不能兌付,也是可以預見的事了。現在不明文說出來打破剛兌,將來理財產品被動打破剛兌的時候,還不知道銀行和信託門口要蹲著多少人拉橫幅(其實現在這個文發了出來,橫幅還是一樣要拉的,你去你家附近菜市場跟大媽說打破剛兌試試?),監管層發文出來說打破,那其實是在主動替你們背鍋啊,以後銀行可以跟來「維權」的客戶說,不是我不給你兌付,是央媽不讓啊。
所以說,打破剛兌根本不是政策核心,打破剛兌只是把你踹下去之後,再順手拉你一把。
對金融業有什麼影響呢?
一首涼涼,送給所有這七年里在合規邊緣上錘鍊出來的資管人;
資管行業(暫時)再也不能搞監管套利了,反而會讓許多堅持有意義的價值投資的資管人、堅持嚴格風控標準的資管人價值凸顯出來,當然他們的日子不會變輕鬆。讓資管回歸到買者自負、風險自擔的資產意義上,回歸到受人之託,忠人之事的管理本源上,也算是對行業正本清源的功德一件。
上升到對經濟的影響呢,也許這是監管主動戳泡沫的第一刀,甚至是最狠一刀。
旁友們,我們在見證歷史啊。
用最精簡的話來說,這次的資管新規定稿版相比之前的徵求意見稿來說比較大的修改點如下:
1、過度期限放寬了1年半(徵求意見稿整改的最後期限是2019年6月30日,定稿版截至2020年末),並且規定過渡期可發行老產品對接。
2、 允許部分資管產品採取攤余成本法計量。
3、明確了標準化債權資產的定義:
(1)等分化,可交易;
(2)信息披露充分;
(3)集中登記,獨立託管;
(4)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5) 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
4、刪除銀行公募應當以固收類產品為主的限制。
5、放寬分級產品標準(刪除了投資於單一投資標的私募產品,投資比例超過 50%即視為單一。投資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比例超過 50%的私募產品。)
6、委外投資規定公募資產管理產品的受託機構應當為金融機構,私募資產管理產品的受託機構可以為私募基金管理人。
主要影響:
1、 金融機構鬆了一口氣,大多數資管產品的期限在1-3年之間,寬限期延長有助於絕大多數存續資管產品實現平穩過度,順利到期,還有諸如允許部分產品成本法計量等修改都更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有利於金融市場的穩定。
2、 長期來看,監管還是鼓勵資管產品投資於標準化資產(比如股票、債券等),繼續堅定壓縮非標資產,看來做非標的人好日子到頭了,信託公司等機構的從業人員要趕緊想怎麼轉型。
3、 繼續強調打破剛兌,金融產品(除了存款等少數產品)如果宣傳自己保本保收益都是假的。
4、 明確允許收取超額報酬,銀行資管產品留了口子未來有直接投資於股市的可能。
5、 公募基金公司的牌照價值更值錢。
綜合來看,利好債市和股市,不利好非標市場,資管行業要回歸主動管理本源。
PS:昨天資管新規頒布後,朋友圈的段子:今天的朋友圈不太正常,感覺被人民銀行給黑掉了。。還有:感覺朋友圈有一萬隻靴子在落地,要被踩死了。。。我的第一講知乎LIVE:券商求職和分析師職業路
第二講知乎LIVE:券商面試技巧與行研方法概要
第三講知乎LIVE將於6月29日晚上8點開講,歡迎參加:
資管行業變革與投資經理成長之路?www.zhihu.com
大部分早期風險投資機構募資會越來越難
不過我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
創業投資本來就存在風險大、流動性極差的問題,根本就不應該去碰什麼銀行資管集合理財的短期的錢,也不應該去碰窮人的錢。之前很多XX創投,基本是騙子機構,去和銀行合謀搞了很多錢,或者向很多窮人募集了50萬一份,或者100萬一份的錢,最終一定會出問題的
早期風險投資應該募集的錢,一定是對風險和流動性承受能力極強的錢。引導基金,社保基金,家族辦公室,互聯網新晉富豪這樣的LP才是合適的,母基金的話要看母基金本身的資金來源。總體而言,低於500萬一份的早期機構募資計劃,都是耍流氓
謝 @倩文 邀請。我感覺得怒吹一波央行。打破剛兌說了這麼多年,這次邁出的這一步可能是真正的轉折了。而且這個轉折來之不易,需要頂住很大的壓力。央行能頂住這個壓力把打破剛兌推出來,不容易。
剛兌這個事情上一直有一個死扣:
——投資者有剛兌預期。
——為了打破剛兌預期,需要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教育。這就涉及到由誰來充當進行風險教育的主體的問題。
——機構充當進行風險教育的主體,會損失營業額,換言之沒有激勵真的去做。
——政府和監管機構充當進行風險教育的主體,一個是小投資者有不信任情緒,再一個是政府這邊剛教育完,那邊機構賣產品的轉頭就給你拍胸脯。這時候你政府說了半天白說了。
——於是不管誰教育,教育完還是有剛兌預期。
現在這個文件徵求了半年意見以後終於落地,以明文的方式改變了機構面臨的激勵,或許能夠真的打破投資者內心的剛兌預期。當然,不是說這個文件一出投資者就立馬教育好了的。需要有一些產品清算時沒有保本,最終監管機構沒有按鬧分配的案例,慢慢把「肯定能保本」扭轉成「央行早說了」。但是沒有這個「央行早說了」,「肯定能保本」是不知道往哪扭的。
投資者教育一直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議題。任何一個有足量散戶參與的市場,一定會出現低估波動率,高估取得正超額收益概率的情緒。如何扭轉這種情緒,讓散戶對資產的風險和收益的認識儘可能接近真實的風險和收益,就是投資者教育問題。
關於如何進行投資者教育,觀點有很多。比較激進的一類觀點主張在短時間內同時進行打破理財剛兌,開放T+0等措施。我不太贊同這類觀點。這樣做會在短時間內給提高所有大類資產的波動率,會讓散戶陷入一種「無路可逃」的情緒中,很容易造成社會問題。而主張「船到橋頭自然直」的觀點也不夠接地氣,沒有考慮到散戶的「投資邏輯』到底是什麼的現狀。
我贊同的是輪番增加資產大類波動性的方式。這樣一來,投資者每次只需要學習一個資產大類的新知識,就算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問題,也有足夠的吸收消納的空間。在投資者真的把錢在資產大類之間大幅重新配置過幾次之後,投資者教育就真正完成了。新進投資者的模仿對象就不是篤信剛兌每天就著白酒嚷嚷「投資邏輯就是我問你紅旗倒不倒」的人了。
推薦閱讀:
※中國支付清算系統概述(上)
※貸款買房技巧:「三看」原則一個不能少
※銀行系成「收割者」,強勢進入消費金融開疆拓土
※金融行業職業規劃案例分享2:銀行辭職後,我將何去何從?
※信用卡有何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