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歌聲與微笑》有一種蛋蛋的哀傷?

「明天明天這歌聲/飛遍海角天涯/飛遍海角天涯 」

聽起來特別難受,彷彿不止是距離上的隔閡,還有一種心靈上的遠行!


很簡單啊 很通俗的說法就是副歌的高音在前。容易讓人低沉。例如明天明天這四個詞就是副歌的高音和重音。同樣運用這個技巧的還有酒干倘賣無。


第一次被邀請嘻嘻嘻,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是從小就有這種感覺的,和一個一直學習音樂的朋友說起來,他也是從小就不覺得這是一首兒歌。長大後再聽這首歌,記憶里浮起了幼兒園夕陽下站在蹦蹦床前聽著這首歌第一次感受到孤獨的小帥哥……

李志的翻唱專輯《8》里錄入了這首歌,我猜想可能他也有這種感覺吧,誰知道呢。


瀉藥

因為副歌部分以G大調升e小調,輔以?和旋,共同達到人類心理悲傷共振頻率,激發了人潛意識裡的悲傷荷爾蒙。。。瑪德編不下去了,就這樣吧


請把我的歌 帶回你的家 請把你的微笑留下

再見

我什麼也沒有 能給你的只有最後的這首歌

我什麼也不要 我會記得你的微笑 你最後的微笑?

明天明天這歌聲 飛遍海角天涯

無論海角還是天涯 都是遙不可及

明天明天這微笑 將是遍野春花

我將於無人處長眠 骨血化作鮮花

……………………

這首歌能腦補的東西很多

(插一句,官方說法這首歌是歌頌世界各地小朋友之間友情的……然而這個曲調……鬼才信是歌頌友情)

基調可以是離別

最後一句明顯是「我」很快就要死了,而且是無親無故,以至會埋在荒野

「你」是誰呢?

也許是戰友 也許是愛人 也許只是一段刻骨的記憶,根本沒有人和「我」離別

加上這首歌的作曲是谷建芬老師,她的作品有許多是含著一股悲切真摯的感情的(燭光里的媽媽、思念、那就是我、滾滾長江東逝水等等),我想這首歌也是帶有她個人風格的。

最後,一首好的作品,應該是先有作者心中的意境,再自然地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

所以為什麼這首歌有種蛋蛋的憂桑,真正的答案只有問谷老師了。


小時候看了一部電影,結局是一個小女孩的媽媽死了,最後片尾曲就是歌聲與微笑,從那時候起,我就覺得這是首悲歌


我也覺得,小時候聽的就感覺超絕望,超悲傷,應該和歌詞也有關係吧,明天明天,加上高音童聲唱法,就讓人有一種沒有明天,卻在強顏歡笑的感覺。


深有同感,聽著怏怏不樂的。


毫不覺得!


推薦閱讀:

昔日多病不貪杯,而今卻恐杯未滿——【宋】錢惟演《玉樓春》
2月29日,在江邊放焰火的人(3)
《後來的我們》懷念的不是我們,而是我們時期的美好的自己。
當你途徑我的盛放
元曲《水仙子·夜雨》是如何寫出作者傷感的情緒?

TAG:生活 | 歌曲 | 感受 | 離別 | 傷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