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東」到「河西」,還需要三十年嗎?
「時代的變遷,影響著這個時代里的每一個人。」這是電影《芳華》里的一句台詞。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殘酷洗禮,無法感同身受「文革」對人格的扭曲,更不會去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因為,時代的變遷,會影響著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我們生活的時代也不例外。
中學懷著激昂的心情不知道寫了多少篇關於要努力,要不斷進步的作文,大概都提到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但道理懂,體會並不深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是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原指黃河河床較高,泥沙淤積嚴重,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黃河經常因泛濫而改道,原本在河東岸的村子因改道而變到西岸。後常用來形容時局總在變化,歷史不會停滯,世界不可能永遠定於一尊,可能旁枝逸出,可能異軍突起。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衝擊下,管理不當,效率低下的眾多國有企業不得不進行改革,重組後的各企業大量裁員。這也給那「犧牲的一代」帶來了強烈的陣痛。而國有企業也只是萬千革新中的一個縮影,縱觀歷史發展的規律:以「計算機、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1950-),它改變了「人類與世界的連接方式」,便捷的信息傳遞試圖擴大我們的視野,增大我們的信息量,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自它發展的70多年來,篩選了一批能較好利用它的人才,也一定程度上阻攔了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好在這些離我們還不夠近,都還沒有傷疤的我們,也並不會覺得疼。
但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可輕鬆不起來,以「新智能技術、新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自21世紀以來一路蓬勃發展。這個時間段正好落在我們頭上,我們的反應似乎有些劇烈。共享單車的出現致使自行車租車行生意慘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發展硬逼著商業銀行的升級改革。我們一面熱情地擁抱它,享受著它給生活帶來的便捷;另一面我們卻莫名的抵抗它,為時代的劇變深感危機。
我們究竟在恐懼什麼呢?
可能我們知道我們已經「進化」到離不開這些智能技術了吧,同時我們也深知「它」可不講情面,「它」會毫不留情地將沒法掌握「它」的人關在門外,不懂點「它」可比上世紀不會認字要慘得多。我們無法預測「它」的發展極限在哪裡,但「它」所替代的工作一定得有人為此埋單。因此,面對發展的社會,任何人都不能陷入「絕對化」。早在19世紀中葉,恩格斯在總結當時的自然科學成就時,就指出,「在有機體發展的全部歷史中,是應該承認加速度與離開起點時的時間距離的平方成正比。形態愈高,進步也就愈快」。舉個例子來驗證它,以生產工具為標誌,社會生產力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時代: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機器時代、電子時代和信息時代。而每一時代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都比前一個時代要快很多。舊石器時代經歷長達二三百萬年的過程,新石器時代經歷了幾十萬年的歷史,銅器時代則縮短到了三千多年,鐵器時代又縮短至二千餘年。進入機器時代的時間更短,以1814年蒸汽機的使用來算,僅有兩百來年的時間。
讓我們再細看21世紀以來這短短的時間軸上的成就:自2001年,愛立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機至今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各大品牌商的風雲變幻,才不到20年的時間。篩選的結果是,手機的性能仍在更友好地向用戶飛速發展。自2008年8月1日運營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到如今密密麻麻的覆蓋網,也不過十年的時間,「中國高鐵速度」已經成了中國快速發展的名片。這些新興技術迅速蔓延滲透到我們的日常,並立馬將我們馴服。馬斯克更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像,第68屆國際宇航大會上(2017年),他的團隊用視頻模擬出的SpaceX火箭,最高時速可達27000km/h,饒地球任意兩地最多只需1小時。
隨著文明形態的歷史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的進步將越來越快。同時,當人自身發展和解放的程度迅速提高,置換的頻率將會越來越高,淘汰的速度將越來越快。如果想從「河東」到「河西」,其周期也必然縮短。
人類文明呈現加速度的發展,早已不是一種趨勢,姑且不評價這種快速發展的利弊,因為這已經是活生生的事實。每個人的人生觀也不盡相同,也有自己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如果生活能「慢一點」也不賴。用心堅守傳統手工業的匠人無法被機器取代,熱愛生活的智者也不會被輕易打敗。並不是偏激地希望大家都摒棄掉原有的生活方式,只是如果每天相對自己進步一點,你也許會收穫不一樣的精彩。
時代的變遷,會影響著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我們生活的地方,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從「河東」到「河西」,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從一個膽怯懈怠停滯的狀態轉換成樂觀積極向上的狀態,從心飽滿而不困惑。願你常在你人生的「河西」,面向滄桑,體味溫暖。
推薦閱讀: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一四0集)
※利用碎片化時間,一個美麗的謊言
※大豆信息
※如何創造財富
※學習太極真功夫 陰陽二字為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