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群體無意識下的一員?
來自專欄 產品經理一條筋
看到「群體」這個詞,最早是在《烏合之眾》這本書,它是這樣解釋「群體」的:個人聚集在一起的團體,他們是一群自覺的個性的消失,同時,感情和想法總是被無意識的因素控制,最重要的一點是,群體智慧總比被孤立的個人水平低。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相當於說,曾經的人民起義所代表的群體,其實是一群由無意識下的「愚蠢」的人民組成,去完成某個人的自由意志。只有最高領導者,才是這個社會最高智慧的表現。
而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一群人。
「人群」與「群體」
人群,是對某一特徵的個體的組成的統稱,常出現於IT行業或研究機構。比如說,「白領」是一個人群,「大學生」也是一個人群。
人群表現出來的經常是高度一致的行為特徵,比如「白領」一族,每周5天朝九晚五,下班看視頻打遊戲;比如「斜杠青年」,起床冥想,朝九晚五,下班看書學習、上課、寫文章賺稿費等。
在我看來,「白領」已然成為了這個時代下的「焦慮群體」。
焦慮在於,「忙於賺錢」。每天周而復始的「認真工作」,不厭其煩的完成領導下發的所有工作,規定時間做不完的,如同拚命三郎一樣,加班加點。本以為如此充實豐富的時間,是在為自己的未來或當下積攢經驗,殊不知,其實是在對身體的一種消耗。
對時間的消耗,每天幾乎自由時間為0,自由時間並不是說,我在此時此刻可以周遊列國,而是可以稍微停下來,思考和規劃自我的職業方向,以及對自我的探尋和理解。
對精神的消耗,每日兢兢業業的重複執行,在體力勞動上,無消耗,而對於精神支出,是一樣特別大的損失。《意志力》這本書所說:人的意志力就像肌肉的力量,用著用著就完了,需要休息充電再使用。
焦慮在於,「以買房為最終目的」。所有的辛勤勞動,都是為了一套房子。買房沒錯,這是一個可以讓人有安全感、安居樂業的基礎,但以「買房」為導向,去完成所有的人類活動,是不理智的。「買房」只是一個結果,而掌握財富的規律,才是我們的目標。所以,你也會發現,身邊的一些人,早早地買了房,還不到30的年紀,受限於每個月的房貸,旅行?NO!學習?NO!尋找更高的機會?NO!「我得保證每個月能還房貸」。
焦慮在於,「無規律無習慣」。早上起早了,拿起手機,6分鐘一區間,刷朋友圈;賴床,現在還早,起床的價值遠遠低於起床後的價值;去公司的地鐵上,擠得頭破血流,手機扔可以狹縫重生,想看還是可以看的;上班無計劃,上班等下班鐘聲響起;下班看視頻打遊戲,尋找一時的快感,後又茫然不知所措。當然,不可否認,有相當一部分人,早已成為了斜杠青年,每日不間斷地學習充電。
規律在於,「睡眠的習慣」。科學並沒有任何依據,一個健康的人,需要多少睡眠時間。但這無關緊要。最好的身體情況和時間安排,我們自己知道,該睡的覺該起的床,簡書「小六」每天的睡眠時間是,晚上11點,早上5點。因為習慣,因為睡眠質量好,所以,6個小時,也可以是精神飽滿的。
規律在於,「學習的習慣」。花5分鐘思考一下,上一本對你有用的書,距離今天,有多久了,幾千天的時間,看完了多少本完整的書。有些人,習慣於把看書當成任務,這顯然是不對的。看書,只是可以在某一時間段,解決當下的對生活、對自我的疑惑;同時,帶給我們思考。所以,所有人的經驗分享並不都是正確且適用的,而是可以起到指導作用。這個世界充滿了奧秘,需要我們對它保持好奇。
規律在於,「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別看了,就是你,肚腩突出來了。健身可以強身健體,但並不是說,我要有馬甲線、六塊腹肌才代表健康水平。一個朋友的看法我很支持,體重並不能代表什麼,要關注的是體脂率等數據。排球運動員惠若琪身高191,體重160斤左右,但身材接近完美,雖然看上去跟李晨一樣。
很多人跟我一樣,在努力掙脫這個社會給予的「標籤」,90後,其實跟80、70甚至00後都一樣,是不同社會形態下的人群組成。你敢說,60後的你沒有擠破頭的參加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次高考?70後的你沒有參與20世紀末大城市「民工進城」的隊伍?80後的你沒有想過進軍互聯網創業撈一桶金,甚至是炒樓?
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了。科技在進步,技術在發展,人的個性不斷變化且更標新立異,對自己負責,對未來負責,我們都是新時代下最需要努力奮鬥的一群進步青年。
推薦閱讀:
※成為「斜杠青年」攏共分幾步?
※喂,斜杠「青年」,別搶我飯碗! | 蠻妃撩設計
※斜杠時代 | 實現職業理想有那麼難嗎?
※年終獎到手了,可你越來越慌了
※相比財務自由,人更值得追求的,是心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