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江口之戰——一場奠定東北亞千年局勢的水戰

白江口之戰——一場奠定東北亞千年局勢的水戰

日本這個鄰居吧,恐怕是留給我們印記最深的一個。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千百年來的愛恨糾葛,讓我們一提起這個國家就是七滋八味。自有史料記載以來,日本和我們總共發生了5次正面衝突,依次是唐朝時的白江口之戰,元朝時的文永之役(又稱弘安之役),明朝的抗倭戰爭,清朝的甲午戰爭,以及民國時的抗日戰爭。尤其是近代這一段,一提起便叫人咬牙切齒。但今天我們不說甲午戰爭,也不說抗日戰爭,我們來講講史料記載很少的中日白江口之戰。

白江口之戰,又稱白村江之戰,具體指發生在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的一次水戰,地點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參戰雙方為唐朝、新羅聯軍對倭國、百濟聯軍。此戰唐朝、新羅方面總共投入兵力近2萬人,戰船170餘艘,倭國、百濟方面總共投入兵力近5萬人,戰船一千餘艘,結果是唐軍方面取得完勝,倭國方面傷亡數萬人,戰船全部被毀。此戰堪稱一次非常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水戰,此戰之後,我們的鄰居一下便老實了將近一千年。

實際上在此戰之前,中原王朝和半島上的高句麗還有一長段的糾葛。大名鼎鼎的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結果都是無功而返,而且還成為了隋朝滅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後來唐朝立國,高句麗表面上也算是老實過一段時間,可是沒過幾年,高句麗發生內亂,國王被人宰了,扶植起一個傀儡國王,又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原本是唐王朝的藩屬國,這樣明目張胆,豈不是一點面子都不給老李?再加上高句麗近年來的所作所為,被削便是遲早的事了。此次東征,唐朝方面應當是取得了較大的勝利的,但是自身付出的代價也並不小,更關鍵的是,這次戰役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到了公元655年,新羅又向唐朝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聯軍又合起伙來欺負他,讓老大幫忙出頭。終於,唐朝方面在公元660年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出兵征討。這一次,對百濟方面,除了扶余豐、扶余福信等幾個漏網之魚,基本上被連鍋端了。不甘失敗的扶余豐想要負隅頑抗,跑到倭國借兵,妄圖東山再起,於是,倭寇就被隔壁的狠狠坑了一把,近千年都不敢抬頭,大氣都不敢吐一下。

在蘇定方掃平百濟之後,郎將劉仁願率數千人留守百濟城,高宗命王文度任熊津都督,赴任途中病死,改任劉仁軌。不久,百濟舊部再次造反,劉仁願被圍,唐朝派劉仁軌率兵救援,百濟軍不敵,退守任孝順城。之後,劉仁軌率奇兵突襲百濟軍,而就在此時,百濟內部發生火拚,百濟王子扶余豐不滿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將其殺掉。劉仁軌趁機以水陸兩軍直趨白江口,準備合圍固周堅城。

公元663年8月,劉仁軌率兵先行趕到白江口,很快,收到扶余豐求救的倭國也派兵趕到,唐帝國和倭國便短兵相接了。雙方在水陸上擺開陣勢,前後四次交戰,均以唐軍勝利而告終。

雖然唐軍在人數和戰船數量上遠遠比不上倭寇,但是唐軍戰船的質量卻好得多,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倭寇的技術很落後,兩相比較,他們的戰船就顯得十分簡陋寒酸。不僅如此,倭寇的鎧甲質量也不好,面對唐軍的箭如雨下,毫無抵抗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劉仁軌通曉兵法,「火燒赤壁」更是隨手借鑒,四百餘艘倭船被圍在一起,在江面上火勢一起,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無數倭寇被燒死、淹死。最終,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當然也抗不住唐軍和新羅軍隊的合擊,被殺得人仰馬翻。當時,倭人好像還沒養成兵敗後自己劃拉肚子的習慣,一個個小矮子軍將,通通跪伏於泥淖之中,聽憑唐軍發落。就這樣,幾萬倭奴軍死的死,傷的傷,降的降,跑的跑。

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在國家層面上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較早的一次國際性戰役,此戰以唐朝方面的勝利而告終,這也基本奠定了此後千年間東北亞地區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一千年多年前的中國通過強大的國家實力征服了周邊國家,讓他們心服口服;一千多年後的中國,相信我們也同樣會有強大的國家實力,讓世界為之仰望。

推薦閱讀:

溫故知新~寫封信的禮貌
當今的器物,有藝術感的或者是生活用品,一個世紀出土以後會像今天的古董一樣受到推崇嗎?
當今時代社會人文類學科如史學,倫理學,政治學,哲學日趨細化,文學的現實意義是否已經大大衰減?
到底什麼能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變得很融洽,使其維持很久?
天才都是逼出來的嗎?

TAG: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