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政策打壓、黑天鵝頻發,你們都誤解了這個行業

政策打壓、黑天鵝頻發,你們都誤解了這個行業

來自專欄 君臨投資匯

5月初,巴菲特一年一度的股東會舉世矚目。

不用猜,老頭肯定又不止一次的啰嗦了他那句經典名言:

「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

這句話背後的邏輯,其實早在公元前400年,就被我們老莊道家深刻的闡述了。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大意是:在黑天鵝滿天飛,大家避之不及、棄若敝履的地方,往往埋藏著金子。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伊利股份開啟了10年長牛;

2012年,塑化劑事件之後,貴州茅台成了股王。

這些經典的鹹魚翻身案例,時間有些久遠了,我們再說兩個這幾年的。

2015年,CFDA發布了《關於開展藥物臨床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CRO公司多個藥物臨床需要返工,業績斷崖。

但挺過了這一段至暗時刻,2017年以來,泰格醫藥股價連創新高,葯明康德成了獨角獸。

2016年,山東疫苗事件爆發,行業入冬,2017年之後,行業強勁反彈,智飛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長生生物等股價接連翻倍。

毫無疑問,作為涉面廣、影響大、關乎老百姓性命的醫藥醫療行業,是黑天鵝頻繁飛舞之處。

但就算問題頻發,人食五穀,必生百病。

這個行業的需求,幾乎是剛性的,被壓得有多低,彈得就有多高。

突發性黑天鵝,雖危害性極大,但企業只要能守住道德法律底線,世界依然屬於樂觀者。

循此邏輯,君臨順藤摸瓜,為你奉上另一個「禍兮福所倚」的機會。

1

醫藥行業,產業鏈很長。

光是最初的藥物研發,就得過五關斬六將,蛻幾層皮,才能拿到生產批件。

拿到批件,還得經過上游化學原料、中游醫藥製造、下游藥物流通,才能與客戶見面。

其中每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監管規定和要求。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這幾年政策的關注焦點之一,就是藥物流通環節

藥品的流通和我們一般的商品流通差不多,從葯企到醫院基本要經過批發商(配送/代理商)。

又因為藥品的特殊性,流通環節的監管比普通的商品嚴格得多。

別以為搞個APP,會跑個腿就能幹這個業務,醫藥流通可是有準入門檻的,需持證(GSP)上崗。

2018年,中央深改組升級深改委,改革進一步加深加速,醫藥行業如沐春風。

從研發、審批到招標、稅收,政策利好頻發,行業業績放量,一二級市場上醫藥風盛行,2018年是醫藥大年已成市場共識。

如此好年景,讓君臨回憶起2009年的醫改。

那時,新農合作為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確立,醫藥行業迎來了一波短暫的春天。

然而10年醫改,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群眾依然覺得看病難、看病貴。

一邊是群眾怨聲載道,一邊是醫保資金的捉襟見肘,醫生也覺得自己又苦又累,中國的醫改,彷彿又進入了一個死胡同。

2011年,作為地方試點的福建三明醫改一戰成名,其改革核心,是「二次議價」和流通環節的「兩票制」,目的,是儘可能的壓縮流通環節費用。

兩年後,三明市的藥費占醫療費用的總比例,從2011年的47%下降到2013年的28%,遠低於福建全省40%的水平。

撈到一根救命稻草的衛生部,火速的將「三明模式」推向全國。

這個模式下,對人民群眾當然是大好事,但對醫藥流通行業卻無疑是當頭一棒。

2

壓縮流通環節費用,主要威力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醫保控費、零加成導致醫院資金吃緊,開藥動機減少、招標殺價,賬期也會延長,流通企業無論是收入規模,資金效率和毛利率都會壓縮。

二是兩票制迫使大量過票、小型流通企業退出,小型企業開始清庫存,甚至出現傾銷,自然他們從上游進貨減少,也導致了大型流通企業的調撥業務大幅減少。

2017年前三季度,主要的流通企業收入、凈利潤普遍放緩,收入增速均價從16.1%降到了14.2%。

平均歸母凈利潤增速從46.5%大幅下滑到24.6%。

從股票市場表現來看,2017年醫藥商業板塊熊了整整一年,板塊指數全年下跌8.58%,同期上證指數上漲了5.46%。

但進入2018年後,醫藥商業板塊用一個季度就收復了失地,2月以來指數漲幅已經超過20%,前期的壓制因素可能正在逐步消失。

攤開一份《2016年中國醫藥商業30強企業名單》。

國葯控股、華潤醫藥、上海醫藥背靠強大的國資資源,是我國醫藥商業的前三甲,銷售網路覆蓋全國,2017年營收分別為2777.2億、1725.3億、1308.5億。

進入醫藥商業千億俱樂部的也只有這三家,排第四的九州通,國內民營醫藥商業企業第一,也具有全國性銷售網路,其餘的就都是地方性企業了。

排行榜23位,偏安廣西一偶的柳州醫藥(603368),引起了君臨的注意。

3

柳州醫藥全國排名23位,乍一看似乎有點弱,我們把他放到更大環境去看,會更形象一點。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2016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截止2016年11月底,全國藥品批發企業一共有12975家。

柳葯是廣西的區域流通龍頭,2010年全國排名41位,到2016年已經攀升到23名,勢頭不可謂不猛。

廣西地區的批發企業超過300家,柳葯的市佔率這些年不斷提升,已經從2011年的18.7%升至2016年的26.3%,廣西市佔率第一,第二是國控廣西國葯控股孫公司),佔比13.2%。

柳葯和國控兩家合計佔據了廣西40%以上的市場份額,這兩家也是廣西唯二進入2016年商務部百強(收入規模在12.36億以上)的流通企業,按柳葯16年營收75.59億看,剩下的基本被甩得連影都看不到了。

不過,從醫藥分銷這行的格局來看,地方性、民企想要殺出省內,走向全國,難度是MAX模式。

就算國資三巨頭讓開道來,也還要面臨各地一萬多家地頭蛇的絞殺。

目前,九州通還剩一絲希望,其他流通企業早已認命。

全國擴張的路似乎被堵死了,柳葯和國控在廣西的市佔率也已經佔到40%。

天花板觸手可及,柳葯的前景似乎黯淡無光。

想像骨感,事實豐滿。

2018年3月20日,柳葯發布了17年業績報告,收入94.47億,同比增長24.97%,扣非凈利潤4.02億,同比增長26.19%,收入增速遠高於行業平均,而且相對16年增速16.16%,提速明顯。

原因在哪裡?

實際上,「兩票制」等壓縮流通環節費用的政策,對醫藥流通行業的影響,類似於環保風暴於有色、化工等行業的影響。

你之砒霜,我之蜜糖,這就是一場供給側改革。

在政策的指揮棒下,許多小型藥品配送商不合規,必然直接被大型配送企業接手吞併。

廣西「兩票制」第一批試點包括:百色、柳州、桂林、玉林、防城港5個地區,在17年9月開始執行,包括南寧在內的其他區域將於18年1月開始執行,全省推開也將在18年完成。

顯然,對柳葯這樣的地方龍頭來說,此時正是搶佔市場的最佳時間窗口。

當然,此邏輯在國控這樣的全國龍頭那裡,也是適用的,但像國葯、上藥、九州通這些全國性流通企業在部分區域開展純銷業務,其他區域則採取分銷方式。

「兩票制」後,跨省調撥業務的分銷形式受到限制,柳葯的醫院純銷比例則較高,占收入75%左右,商業調撥約佔10%。

因此,在「兩票制」下,地方性流通企業市場集中度提升和業績增速,明顯快於全國性流通商。

此外,16年7、8月廣西分別完成了第一批和第二批集中招標採購公式,17年開始各地市陸續執行新標。

新標執行,同樣是市場重新洗牌的契機,葯企可能會變更配送商、獨家配送權、調整配送區域等。

按廣西的政策,「兩票制」後生產商和醫院之間只能有一家配送商。

選擇誰送,主動權在醫院一方,地頭蛇由於和本地醫院關係更加密切,更容易成為最大贏家。

柳葯在廣西的三甲醫院覆蓋率達到100%,二甲醫院覆蓋率已經達到90%,在上次2010年標段中,柳葯的點擊配送比率就由41%提升到45%。

所以,18年柳葯依舊處於廣西「兩票制」、新標執行的政策紅利期,業績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4月8日,柳葯發布18年一季度業績快報,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13億,同比大增35.27%。

但一邊是春風拂面,另一邊卻是愁雲慘淡。

大哥國葯控股,4月10日晚間披露了一份悲催的季報,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30%。

第二天,這個巨無霸股價一度跌幅超過8%,旗下的國葯股份、國葯一致和參股的復星醫藥,連同上海醫藥等都紛紛被帶到溝里。

國控業績大滑坡,給出的解釋是:醫院控制葯佔比,落實批零一體化及網路下沉戰略,投入增加,業務發展和業態調整,財務費用增長。

亂世,方顯英雄本色。

4

決定一個企業短期業績的,或許是政策。

但決定一個企業能走多遠的,卻是內功。

前段時間,潘石屹有條視頻引起了不小熱議,他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違背基本常識,論據是租金回報率遠低於資金成本。

之所以資金成本比較,是因為房地產是一個重資產的行業,房地產公司負債率基本都在七八十以上。

醫藥分銷行業,同樣也是重資產的行業,資產負債率高企。

17年,國控、華潤、上海醫藥、九州通負債率分別為69.76%、60.7%、57.95%、67.79%。

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在市場搶佔期、信貸趨嚴、債務融資成本上升的時候,資金的運營能力是醫藥流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17年柳葯資產負債率為57.95%,大部分為應付款,有息負債率僅8.26%,流通比率1.73,速動比率1.3,處於行業中等水平,償債能力較強,未來融資空間還較大。

2、流通行業的周轉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高負債讓醫藥流通的資金周轉情況顯得尤其重要。

由於醫保支付存在結算周期,下游醫院佔用大量資金,所以分銷企業的應收賬款往往非常大。

17年柳葯的應收賬款雖高達37.93億,但柳葯擁有超過2000家供應商,分散的供應商體系,讓柳葯對上游議價能力較強。

同期,柳葯的應付款為27.15億,把資金壓力的鍋順手丟給了上游。

3、從資產回報率看,17年柳葯的ROA、ROE、ROIC分別為7.46%、12.04%、9.84%,均高於2016年,且遠都高於平均。

從國內外行業發展的歷史經驗,都可以確定一個事實,醫藥流通是一個強者恆強的行業。

借著「兩票制」東風,分銷行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整合契機。

物流覆蓋廣、上下游粘性大、併購執行力強、運營效率高的企業機會更多。

對標國外,區域市場中頭部企業市佔率可以達到70-80%,未來廣西前三家醫藥流通企業市佔率如果達到80%,則柳葯市佔率有望達到50%。

在優勢領域繼續修鍊內功的同時,柳葯還積極開拓新業務。

2015年,柳葯開始進軍醫療器械配送業務,2016年收入1.96億,增速29.5%,2017年2.92億,增速52.03%,毛利率還提升了2.11pp。

2017年3月,柳葯和潤達醫療合作成立柳潤公司,持股51%,發展IVD檢驗試劑業務,未來將新的業績增量。

柳葯的子公司桂中大藥房,是廣西營收規模最大的藥房,市佔率10%左右,2017年已經擁有270家直營店,其中157家具備醫保定點資格。

具備批零一體優勢,桂中大藥房擴張迅速,17年比上一年新增加了98家店。

同時,為順應處方葯外流趨勢,桂中積極推進DTP藥房,同時積極實施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開展「葯達康」24小時零售配送服務。

17年桂中大藥房實現營收8.68億,同比大增41.1%。

從歷史上看,柳州醫藥的利潤增長預期可謂穩定,基本保持在20%以上,今年的增長很可能大超預期。

但從PE估值的角度看,柳州醫藥股價依然受到「兩票制」等壓縮流通環節費用政策的影響,正在經歷估值的快速回歸。

無論是從業績增長還是預期改善的角度看,市場可能忽視了政策對地方性醫藥流通企業的正面作用。

當市場先生報出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價格,也許正是聰明投資者的機會。

5

柳州醫藥正處於醫藥流通行業的整合期,在提升市佔率,拓展新的配送業務時,需要墊付的貨款增加,同時醫院賬款周期較長,這些都將對公司現金流產生壓力,若管理不好還可能會出現壞賬風險。

國葯控股的業績地雷就是典型例子。

另外,在醫保控費環境下藥品價格仍處於下降趨勢,醫藥流通市場盈利增速可能還會受到影響。

5月17日,副總經理唐賢榮、財務總監蘇春燕因個人資金需要,計劃未來6個月內,分別減持公司股份不超28萬股、22萬股。

這是需要投資者注意的風險。


推薦閱讀:

分享10個常看的醫藥行業資訊網站
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醫藥健康產業的指導意見
第二期Live開始報名啦:0經驗新人如何拿下MSL/MA面試?
【慧說報告】醫藥行業傳播分析(2018年4月第2期)
跟著「梅姨」有肉吃 英國醫藥公司三天之內收穫滿滿

TAG:醫藥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