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領導的貼心小棉襖

怎樣做領導的貼心小棉襖

來自專欄 讀《通鑒》記 ? 三國部分

(建安十七年)春,正月,曹操還鄴。詔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漢紀五十八》

篡位應該怎麼篡?

在你我現代人看來,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畢竟兩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先例可循,只要隨便看上幾部權謀宮斗劇,大概都能戲說出個一二三 。

但是,如果你是曹操,你肯定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因為在他那會兒,還沒有那麼多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鑒——唯一可以參考的,竟然只是王莽,而且這還是一個失敗了的案例……

因此,擺在曹丞相面前的,是一個絕大的難題:明明自己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皇帝,但是,要怎樣才能順利的走到這一步呢!

這裡不妨舉一個現代的例子來加深大家的理解:

你去相親,對方讓你很滿意,那麼,這時候你的目標是什麼呢?

說出來很羞羞,但其實就是以後的日子一起滾床單唄。

可道理雖然不錯,你卻不能一上來就跟姑娘說這個,否則人家順手就是一耳光;若是再氣不過,上網控訴一下,你這輩子「流氓猥瑣男」的罵名可就甩不掉了。

而且,你也不能霸王硬上弓,這樣會有威武的警察叔叔站出來,讓你感受一下羞羞的鐵拳。

曹丞相現在遇到的,就是這種問題,在現實和目標之間,他有太長太長的一段路需要走。他不僅找不到現成的這條路在哪兒,路上還處處是坑,水深湍急,連石頭都沒法摸。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於是還是得回頭,再回顧一遍自己的極品前任——王莽是怎麼做的。

王莽篡漢大致過程是這樣的:

  • 以大司馬領尚書事
  • 封安漢公
  • 嫁女為皇后
  • 加安漢公號「宰衡」
  • 加九錫
  • 宰衡位在諸侯王上
  • 代行天子事
  • 攝皇帝
  • 稱帝
  • 註:以上就是王前任走過的主要流程。在一些名分上,還有一些其他的小細節,在此略去不表。

面對這麼一份不合格的樣本,曹丞相決定首先去蕪存菁。

王莽讀書讀傻了,很多事情做得畫蛇添足。比如說,造了一個「宰衡」的官位出來給自己用。又比如說,斤斤計較於自己的俸祿,以及百官對自己的稱呼,甚至於,自己上書的時候該怎樣自稱,等等等等。

對於這些東西,曹操自然是要拋棄的。因為完全就沒有實際意義嘛,曹操都多年不見漢獻帝了!再說奏摺也不是自己寫,而且很有可能寫了漢獻帝也根本看不到,所以這些細節統統cut掉,完全沒有必要care!

然後,曹操又把王莽的案例中不能借鑒的部分做了剔除。

王莽之前的操作中,有一些程序個人烙印太深,是不能被借鑒的。比如說,封安漢公,稱「假皇帝」,改年號為「居攝」。

這些曹操是不能學的,要是學了,就是在明白無誤的跟別人說「我要做王莽第二了」!可別忘了,王莽的名聲此時已經臭大街了,他的腦袋還封存在武庫里,被當做是大漢王朝的戰利品呢!

因此,在曹操看來,雖然兩人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像王莽這種爛狗屎一樣的豬隊友,還是盡量不要沾惹的好。

權衡之下,曹操決定以一種相對容易被接受的方式,開啟自己的代漢進程: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 「贊拜不名」,是說以前曹操跟皇帝說話的時候,得這麼開頭:「臣曹操啟奏陛下」。巴特!以後就不這麼說了,不再說名字,而是直接說「臣啟奏陛下」。
  • 「入朝不趨」,是說上朝的時候,走路方式也改變。大臣上朝,都是低著頭踱著小碎步往前跑的,稱之為「趨」。但以後曹操就不這樣走了,而是大搖大擺的上朝堂。
  • 「劍履上殿」,意思則是在上朝的時候不用解下佩劍。

這套待遇,其實並不是曹操的原創,而是劉邦當年給蕭何的禮遇。

劉邦之所以這麼做,可能基於兩個原因:一來蕭何年老,又曾是他的老上級(劉邦近五十歲才起兵,在他的前半生里,蕭何一直都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上官),劉邦面對蕭何如此恭敬的對待自己,可能覺得不好意思。二來,當時制度初創,劉邦對禮儀上的事不像後世那麼在乎。

因此,劉邦給了蕭何這些特殊的禮遇。但他一定沒想到過了四百年後,這事兒能被曹操給利用。

當然,曹操之前也不是沒人享受過這待遇。東漢的兩大反賊——梁冀和董卓,就都用過這套禮儀,理由都是因為功勞大。而且在使用的時候還都需要特別註明:「如蕭何故事」。

從漢初到梁冀再到董卓再到曹操,蕭何在死後三百多年的時間裡,不停地被心懷不軌的各種人拎出來做擋箭牌,真不知道他若泉下有知,會有何想法......

至於曹操,因為事有出典,所以這麼做從道理上來說,是挑不出什麼刺來的。

而既然挑不出錯,那麼別人在反對的時候也就不好把握輕重,自然就無從下手指責了。

曹丞相的第一步,挑戰成功。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要怎麼樣邁出第二步呢?曹操其實心裡沒譜。還好這時候,有個叫董昭的人來給曹操提方案了。

董昭所提出的方法,核心就兩個字:封建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封建」這兩個字,古今含義是不同的。

如今我們所說的封建社會,是指古代存在過的一種農民對地主有人身依附關係的社會形態。但在古時候,「封建」的意思,指的卻是封邦建國

這種制度以西周為典型。武王克商以後,出於許多能見人以及不能見人的原因,大封功臣與同宗。

————

這種分封,跟後世對功臣的封賞絕不相同。

後世的封賞,如漢初封蕭何為酇侯,食邑萬戶,就是說酇地一萬戶的稅收收入不用上繳政府,都歸蕭何,但是這裡的行政、司法、軍事等權力,還是掌握在大漢王朝手裡。

但西周的封建,則允許受封者在獲封的土地上建立政權。如姜子牙受封於齊,那麼從此以後,齊國土地上所有的權力就都是姜子牙及其後人所擁有的了。齊國對於周天子,主要就只有朝貢的責任。

————

這套以周天子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在後來的運行中逐漸脫離周王室的控制,演變出了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以後,變封建製為郡縣制。在西漢初年,封建制曾短暫恢復,但很快又結束了它的表演。

而此時,董昭給曹操提出的辦法,正是這套封建制度。它的高明之處,在於可以從道理上完美解決曹操所面臨的困境。

為什麼這麼說?

讓我們先來看看董昭是怎麼對曹操說的:

自古以來,臣子對皇室的匡助,從沒有像您這麼大的功勞。——此言基本屬實,即如曹操所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但是,功勞這麼大,臣下和君主之間就很難相處了。——這正是曹操所面臨的無解的現實問題:功高震主,無法自處。

您當然是德高望重,又注重名節的,可以和周公相媲美。但問題是,現實中卻沒有如周成王一般的君主,能和您君臣相得。

而且,如今人心叵測,說什麼的都有,大家都說您想當皇帝了!雖然肯定沒有這回事,但人言可畏呀!」

董昭這段話,用一種很巧妙的辦法陳述了曹操目前的困境。其中當然也有不實之處,很多話董昭是反著說的。但不管怎樣,曹操聽了很受用,覺得董昭說的很有道理。

接著,董昭步入了正題。他說,丞相您雖然在治國理政上出類拔萃,但在長期的制度性建設上,還有進步的空間哦。

那該怎麼做呢?

董昭給出的辦法是:

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

封國公,加九錫,以此來表彰曹操的豐功偉績。

初看上去,這和王莽當初的做法也沒有什麼區別,但奧妙就在於此:

王莽所謂的「安漢公」,其實就只是享受了待遇的「公」,大約就相當於朝會的時候,可以往別人前面多站幾排。

但曹操所獲封的魏國公,卻是實封,是實實在在的有了自己的領地。在這塊封地上,所有的行政司法軍事祭祀等等等等都由曹操自己做主,完全就是一個大漢王朝的國中國。

對此,董昭的說辭是這樣的:像曹丞相這麼大的功勞,一定要有相應的賞賜才能體現。如今這些賞功的辦法,都不足以獎勵!唯一的辦法,就是仿照西周的分封制度,給予曹操封國。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曹操應該被封為侯爵之上的公爵。

這就是董昭所謂的制度性建設。

(圖片來源於網路)


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這個建議妙在何處:

首先,這個制度並非首創,而是聲稱借鑒了周代的制度。

而至於漢代能不能用周代的制度,這個就沒有嚴格的規定了。比如在西漢初年,朝廷就分封過諸侯王,如楚王韓信之類,他們可不是後世那種只吃俸祿不幹活的王爺,而是自己封地的主人。可以這麼說,楚王韓信是漢高帝劉邦的臣子,而楚國國境內的人,則是韓信的臣子。

在制度建設上,董昭並沒有做多大的發揮。

  • 但他把這個擯棄已久的制度從故紙堆里刨出來,改良一下用到曹操的身上,這個做法就很漂亮了。

改良在哪裡?在於曹操稱「魏公」而不稱「魏王」。這也是要打著學周代的旗號的原因,因為高皇帝曾經說過,「非劉不得為王」。

就這樣,以現實而言,建立封國是曹操在代漢自立的路上向前跨的一大步。但經過董昭巧妙的包裝,這個居心叵測的提議被套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讓反對者無從指責。

你說曹操「無人臣禮」?但是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禮儀,本身就是存在的啊!雖然梁冀和董卓也曾經這麼做過,但是我仿效的可是蕭何,難道我曹操的功勞不比蕭何的大?

至於封國,大漢朝也不是沒有封過。還是那句話,如今曹丞相的功勞這麼大,不用封國無以賞功。如果不賞功,則君臣之間更難相處,難道封國有錯嗎!

我們後世讀史,會看到權臣在覬覦前朝皇位時,都會有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式。但這套方法並不是現成擺在那裡的,而是在東漢末年首先被發明出來的,然後才為後代所沿襲。

這套方法的妙處在於,它把一個本來達不到的大目標,拆解成了幾個相對容易的小目標。

既然沒有辦法一次性到達終點,那麼就想辦法在中途多找幾個可以歇腳的補給點,哪怕是繞點彎路都成。

如果曹操想從丞相的位子上直接跳到龍椅上,那麼儘管權傾天下,他也必然會遭到各種勢力——甚至於是自己手下人的反對。但在拆目標,分步進行之後,阻力就會大大減小,尤其是他所採用的這幾個步驟,還幾乎又都有先例可循。

魏公以後,曹操沿著董昭的這條路一直往前走了很遠:「魏公位在諸侯王上」 - 「晉魏公為魏王(董昭首倡)」 - 「天子旌旗、出警入蹕」......距離皇帝的位置,他越來越近。

董昭幫曹操找到了關鍵的第一步,點明了應該如何落下第一子。後面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這就好像網上的那個段子:「我只是進屋坐坐,絕對不去你的卧室」 - 「我只是在床邊和你聊聊天,絕對不脫衣服」 - 「我脫了衣服絕對什麼都不幹」 - 「我只是摸一摸」……

當你每一次都因為不是原則問題而退讓,那麼到了最後,一定會變成對原則的突破。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的最後,我們來說點職場成功學:能討領導喜歡的人長什麼樣?

你可能會說:一定要把領導交代的事幹得妥妥噹噹的。

恩,這的確能說明你能力強。但是,真的也就只是能力強而已,遠到不了讓領導喜歡的程度。

在這個方面,今天講到的董昭可為典範。

領導喜歡的,是像董昭一樣,能解決領導麻煩的人。一個事如果讓領導覺得麻煩,那麼就說明這個事領導自己解決不了。他只有一個訴求或者目標,但卻沒有通往那裡的路徑。

這種時候,你需要的就是幫他找到解決的對策。

什麼叫「稱上意者」?並不是說這幫人會溜須拍馬,又或者想上司之所想,及上司之所及,而是他在上司未見之處,能有補益。

人家見到了想到了,你能做得到,這不見得是什麼天大的本事。人家想到了但做不到,而你卻能做到,這才是真本事。

董昭就是如此。曹操想當皇帝,卻苦於找不到實現的路徑。但董昭就有辦法,幫領導把這條路給指出來。

放眼任何一家公司,隨處可見那種如老黃牛一般兢兢業業的職員,只是這些人大部分勤懇歸勤懇,卻總是升不了職。反倒是一些成天不務正業走歪門邪路的人,在領導那裡大受歡迎。

你不能動輒指責領導蠢,而是應該注意到這兩種人的能力差別:前者的能力,是保質保量的完成了屬於他自己的那份工作;而後者,大部分則能幫領導做到那些領導自己想做又做不成的事。

你要是領導,你喜歡哪種?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不知道細心的筒子有沒有發現,我們在文章中提到這套制度的巧妙之處時,只說了「首先」卻沒有「其次」。

那麼「其次」去哪裡了呢?

請看下期推送。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曹廢三公:一場五百年的官制嬗變

曹令求才:才華遇見品德的單選題

曹焚書信:我們,誰也不是誰的誰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袁術的悲劇:事必躬親,有時候並不是誇領導的好詞兒
死去活來
一百八十九、穿越者王莽的一生(四)

TAG:曹操 | 篡位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