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PhD兩周年小結
來自專欄 心理治療師的辭彙書
到今年夏天,不出意外的話 (fingers crossed)已經快過了PhD生涯的三分之一了,最近收到一些學弟學妹的問題,正好也在這裡總結一下這兩年,有意願走上這條道路的同志們一點參考
課程
因為已經在哥大讀過了一個碩士,phd開始第一年的一些基礎課略顯重複,比如統計,實驗設計, 精神動力學等。本科基礎好的同學可以積極爭取waive掉一些比較基礎的課程,雖然這樣做也並不太可能會提前畢業,但起碼可以省下些時間做自己的research寫論文。尤其是對於國際生來說,寫論文比美國同學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後期編輯,每周能省下三小時上課時間,還是很寶貴的。如果一定要重新上一遍的話,也並不見得是浪費時間,有基礎的學生更應該進主動跟教授一步去一對一交流,哪怕是很不成熟的research idea或者career plan也該積極拿出來交流。這一點我是有點遺憾的,做第一年新生難免會有點靦腆,總想著自己多做點功課再去找教授面談。但要知道功課永遠也做不夠,積極的reach out能及時糾正錯誤,或者提供新的想法,反而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慫包的我還是要在這方面多努力,也與大家共勉 : )
課程中我遇到困難比較多的是四門Assessment課程和第二年的神經心理測試(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首先是因為我從前並沒有接觸過除了心理疾病診斷外的assessment,成長環境也不像美國小夥伴們一樣,從小就耳濡目染過學校心理醫生給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做學習能力測試,老人認知能力退化在醫院做全面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測試等等等等,所以大部分課程我都在一臉懵逼中度過的。 Assessment課程是作為來自一個飛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的90後,能在老牌發達國家中體會到的最全面的文化衝擊,一方面我難以理解都8012年了一些可以完全用電腦自動化的測試和評分竟然還在用紙筆低效進行,要白白浪費掉醫師好幾個小時;另一方面我也在擔憂到何年何月,國內的特殊兒童,老年人群才可以得到與美國同等水平的全方面的評測和診斷,以及配套的治療/服務措施/社會資源。加上因為文化差異或個人價值觀差異而導致的各種不理解 (比如我很反對給低齡兒童診斷ADHD等等,這一點可以說上三天三夜),一度讓我自我懷疑在美國讀臨床心理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以及我要不要乾脆徹底放棄做assessment。
但這些經歷和課程讓我又從另一個角度明白了大劉說的,中國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社會現實「,準確來說,是人們對社會現實的認知,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弱勢群體未來的想像力, 也畸形的加重了對弱勢群體的歧視。在兒童神經心理測量的課程上,教授說了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你有全世界的醫療資源和全世界的教育資源來幫助你面前的這個腦積水患兒成為一個能最大化實現ta價值的人,你會怎麼做?先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再根據現實來調整,最後你可能發現,你可以提供的,並沒有比你最開始預想的差很多。因為「現實條件不允許」就不給弱勢群體留最好的希望,何嘗不是一種社會性的習得性無助。我仍然抱有希望,國內可以逐漸摸索出一條,在有限的社會資源醫療資源下,也能讓特殊群體活得有尊嚴有價值的援助體系。
臨床
臨床基本就是兩部分,心理治療和Assessment心理測量,兩者都要寫很多報告,我也漸漸從一整周憋出來一篇報告變成一晚上連夜趕三篇的效率 (毫無疑問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原來會擔心自己應對不來小朋友,語言隔閡文化隔閡代溝什麼的,但真的硬著頭皮上了也發現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好的督導很重要,我很幸運的在一個很supportive的隊伍里有很好的學生督導和教授督導,也很幸運的遇到了很棒的來訪者們,從他們每個人身上都學到很多東西。有趣的一點是,原本我最擔心與當地wasp的文化隔閡,但反而至今為止真的讓我有最多文化方面反思和觸動的是與亞裔美國人有關的工作。也是近幾年來我第一次意識到在成長過程中作為主體民族,作為主流文化群體的privilege。 國際學生會很擔心語言,雖然說語言水平還是要過硬,但也不需要太在意,畢竟在治療中可以有時間慢慢思考清楚慢慢說,比起跟美國小夥伴進行1.5倍語速的談笑風生,不知簡單到哪裡去了。
科研
借用系主任的原話,如果你不想在phd期間讓自己每周10*7工作的話,那現在是時候做出選擇了。科研,臨床,個人生活,總要放棄一樣。一般來說,PhD項目的話,導師是一定會希望你選擇科研優先的,尤其是當你的工資來源是RA的時候。如果志不在此又因為各種原因遇到push的導師,這幾年大概會很辛苦。項目整體風氣也影響很大,如果大部分人都想往臨床工作方面發展,很容易就被影響到無心科研,對喜歡科研的小夥伴也是滿不公平的。每個phd項目的風格不同,但可能通用的一點是不要跟別人比較。到了第二年結束,cohort們的職業選擇,發展方向已經分化的很嚴重了,專註科研的可能已經有了publication或者grant,專註臨床的已經有了很多小時數和外部的實習經驗,專註教學的開始獨立教本科生基礎課。。。如果盯著別人的話分分鐘崩潰是必然的。雖然我還對科研的熱情已經差不多在垂死邊緣,但目前還是認為,科研能力強的話,還是要把握住掙扎一下。會做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的臨床心理學家很多,但又會做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又會分析neuroimaging數據的就不多了。另外如果寫作能力強的話,多寫多申請grant未嘗不是一個增加收入的好辦法
以上就是這兩年的一些感想。我是個很懶的人卻somehow總是跟很拼的人在一個圈子,以至於我人生的畫面感一直是古裝劇裡面被拖在馬後面跑的犯人。也許跟我學的專業有關係,讀博這兩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累或者糾結,可以稍微跟自己和解,活在當下,也容許自己按照自己的速度前進。當然這也可能是美國大農村呆得我清心寡欲的緣故。總之我很喜歡這兩年,也期待下一個兩年。
推薦閱讀:
※如何幫助想讀數學 PhD 的朋友冷靜下來?
※經濟PhD就讀感受?
※校園訪問(三):UW 華盛頓大學
※大牛教授or普通藤校or普通phd?
※從0開始,Data Scientist之路 Day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