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義論》摘錄
萊布尼茨的《Theodicy》中文譯本貌似有兩種,一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段德智先生翻譯的《神正論》,也是目前市場上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二是目前已經絕版的三聯書店出版的朱雁冰先生的《神義論》。兩種翻譯各有千秋,建議讀的時候兩本對照,會有更清楚的理解。不過,段先生的《神正論》沒有目錄,相比較而言,朱先生的譯本結構上更為清晰。看了《譯者前言》後,會對整本書的背景,核心問題,結構,論證程序等有清楚的把握,摘錄部分,分享給大家。
一、背景:
萊布尼茨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德意志諸侯的爭鬥之下。宗教改革以來,基督教在德國分裂為3支,天主,新教路德宗,加爾文宗,各有勢力範圍和支持者。德國是充滿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矛盾的歐洲的焦點,四分五裂,給人民帶來物質和心理上的深重災難。人們渴望和平秩序安定。《神義論》,適應了時代的要求,迎合了人們想要和平有序生活的願望。
萊布尼茨為自己規定的目的是,重複亞里士多德的使命,去發現人的精神似乎無法理解,也許不願承認的事物之統一性與和諧。
二、結構:
此書核心在於:世界上所存在著的如此多的惡這一現實怎麼能與上帝之全知、全能、全善相容?神義問題歸根結底是惡之來源的問題,惡之理由的問題。
神義論包括前言,緒論和正文三部分。
1.前言---此書原因,目的,全書輪廓。
2.緒論---論信仰與理性的一致。
(1)信仰對象:上帝以非同尋常的方式啟示人的真理;
(2)理性對象:人的精神在未得到啟示的情況下所可能達到的真理。
(3)理性:諸真理的聯結,尤其是人的精神通過自然途徑在不藉助信仰給予的啟迪的情況下所可能達到的諸真理的聯結。
人的理性可以達到永恆真理(理性真理)【必然,不可能有對立者】,
and 事實真理【偶然,因為它的對立者可以成立】,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判斷為自然所規定的法則;人可能擺脫這些規則,突破規則,喚起天性達不到的東西(神性)。
3.正文---三部分組成: 上編(1-106),中編(107-240),下編(241-417)
(1)上編—對於一切世界中之最好可能的世界的命題論證,在此論證基礎上辨明上帝之慈善和正義。
矛盾原則(兩個相互矛盾的命題中一個是真理,另一個是謬誤) and 充足理由原則(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可能沒有原因或者至少不會沒有一個確定的理由。某種能夠用來先驗地進行解釋的東西)。
上帝即理智,而必然性即事物本質上固有的天性,是理智的對象。上帝理智中包含著永恆真理。在浩瀚的真理區域包含一切可能性,必然存在著無限數量的可能的世界。上帝出於慈善從一切可能的世界中選擇和創造了最好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
(2)中編---信仰與理性、自由與上帝的預先規定一致。
必然性分為邏輯的必然性(有強制性) and 道德的必然性(沒有強制性)
(3)下編--- 道德的惡與形體的惡,罪與罪過。
惡有三種:
a.形而上的惡:
一切創造物本質上的有限性所具有的不完美性,存在於上帝理智之永恆的觀念之中。此為
必然,創造物不可能達到上帝那樣的完美,否則創造物都成為上帝了。正是創造物在不完
美程度上的千差萬別體現了世界的多樣性。(必然)。
b.形體的惡:
形體秩序的缺失(具體的惡,並非必然)(對應的善是幸福)
在者(das Seiende)的本性所要求的在(das Sein)之完美型的缺失(privation),eg, 痛苦,疾病,苦難,悖謬等,與道德無關。
c.道德的惡:
邪惡:違背道德(具體的惡,並非必然)意志針對道德上的善所作出自由的錯誤判斷,隨之有由此產生的外在行為和固定不變的惡習以及內在的態度。
三、論證程序:
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的存在是全部論證的前提,他是整個宇宙計劃,宇宙的和諧秩序、一切自然法則的制定者,在他預見和預知一切的理智中包容著一切必然的和可能的、可能實現的和可能不實現的東西。
上帝的慈善,先行性地推動他去創造一切可能的善者,而他的智慧在其中進行了選擇,它成為他隨後選擇最善者的原因;最後,他的全能為他提供了真正實施他所擬定的偉大計劃的手段。所以他所創造的這個世界一定是一切可能世界中之最好的世界,否則,他便違背他的至高的指揮能力和慈善。選擇和創造最好者,這便是上帝行動的理由。
上帝一旦制定了計劃、秩序、法則,他便不再改變它們,他必須執行和服從他們。上帝的全能受到兩個方面的制約:一是他的計劃、秩序、法則的制約,「他選擇最好者,這是一種道德上的必然性」;一是邏輯上的制約,即他所創造的事物本質的制約,「他必須將人創造成一種稟受有理性的生命」。
上帝創造一切,但卻並非惡的創造者。這個世界存在著惡,是由於創造物中存在著原初的不完美性,創造物本質上是有限的。創造物的完美品格來自上帝,不完滿來自原初的局限性,因為上帝不可能賦予創造物所有一切,否則便只有使它自己成為一個上帝。
形而上的惡在於事物之純然的不完美性,形體的惡在於痛苦,道德的惡在於罪。惡之源在作為上帝理智對象的永恆真理區域之內,這裡既有善的,也有惡的原初形式。惡沒有動力因。上帝不造成惡,也不要求惡,而是容許惡。
意志有兩個層面:先行性意志(動力性意志)和後續性意志(完整意志,即一個人所作者始終是他願意做的事,只要他有能力,自由意志??),後續性意志是從所有的先行性意志的爭鬥中產生的。上帝的至高智慧使他的先行性意志要求善者,拒絕每一種惡,拒絕道德的惡更甚於其他任何一種惡,而他的後續性意志要求最善者。上帝為了達到最善者,容許惡,甚至容許道德的惡。
前言:
- 在那些值得愛的東西中,沒有什麼比去愛更可人的。愛是一種獻身,讓我們因所愛對象的完善而愉快,而上帝乃是最完善的,最令人執著追求者莫過於上帝。
- 真正的虔誠,乃至真正的幸福(la veritable felicite),在於對上帝的愛。當一個人盡其職責,遵從理性時,他就在實現著最高理性的秩序。
-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對他人之愛的虔誠,人們沒有助人為樂和樂善好施的精神就顯示不出真正的虔誠。
- 這些思考的首要目的在於認識上帝,喚醒虔誠、培養美德。
- 機械論足以解釋動物有機體的生成。只要把完全有機的預成的東西加進將要產生的物體的種子之中,而事物生成的過程也就是向原初種子回復的過程。而這顯然只能出自那全能全知的造物主之手。
- 事物的整個安排由於它們的相互影響而使得它們之間維持了一種完滿的和諧。
- 上帝「預先」這樣「造出」了事物,致使新的有機物只是先前有機結構的機械結果。種子是由於它們的原初結構,由於一種比引起我們的身體依照我們的意志行事還要大的技巧而自然的落實上帝的意圖的。上帝所創造的軀體藉助自身的法則便能夠實施理性靈魂的意圖,因為理性靈魂命令軀體所做的一切,比上帝委託種子所完成的有機體組織更容易。
- 上帝既然選擇了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已經選擇了其中最好的一個,他的智慧就會使他容忍與之密切相關的惡,惡與這個世界密切相關。即使把這種種情況都考慮進去,這也依然無礙於這個世界是能夠選擇出來的最好的世界。
推薦閱讀:
※《我害怕閱讀的人》——奧美廣告
※看過美麗的句子和文章,驚嘆,記錄之後就忘了,總覺得對不起那些文字,你們有這樣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