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喜歡《湮滅》

為什麼我不喜歡《湮滅》

PS :我這人說話相當刻薄,畢竟培養品味本質上就是培養偏見。微笑.JPG

如果一部電影看完之後還需要觀眾去搜索「如何解讀」,那麼基本上就是一部糟糕的作品無疑。

也不能說毫無意義吧,畢竟這樣的作品養活了一批豆瓣上靠借題發揮秀課外知識的影評人。

首先闡明一些基本觀點,我寫這些更多的是期望與一些影視行業從業者展開探討,所以我的很多觀點和視角會和影評人完全不同,別跟我說湮滅是作者電影,我會想打人,真的。

無論是女權主義、克蘇魯、忒休斯之船等等一切基於電影本體展開的延展討論都不在我考慮的範圍之類。我承認某些時候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具備交流的價值,但本文只考慮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東西。

不管是作者電影還是商業大片,都要具備基本的可看性。從觀看體驗上來說,湮滅其實是毀滅性的。前期大量漸進式的氣氛鋪陳到最後只給我看一個當代藝術雙人舞實在是有點說不下去了。

有人說是為了續集營造氛圍,做鋪墊,大哥,第一部就拍不好,哪來的續集?

一部優秀的系列作品可以為後文做鋪墊埋伏筆,但也是在講清楚自己本集主線劇情的基礎之上吧。

  • 關於特效

基於成本上的原因,這部片子在特效方面乏善可陳。我沒有查到具體的製片成本是多少,但考慮到特效場面的節省和追求性價比的種種表現,再考慮到網飛發行,基本上中成本沒跑了。(也有人稱其為美國網大,雖然愚蠢程度比較接近,但我還不願意拔高國產網大到這種程度)

第一個怪獸看起來跟普通鱷魚沒區別,唯一的區別在屍體的牙齒上……

第二個怪獸連影子都沒看到。

第三個怪獸熊,用同伴的聲音騙走並殺害了黑化的科考隊員。嗯……用音效代替奇觀場面,聰明卻也顯得十分小氣了。

我不是故意忽視熊,怪獸長這樣你覺得奇觀么?

梅花鹿只出來了幾秒鐘就跑走了,還跟主線劇情無關,至於那些花卉人體藝術拼貼畫,真的讓我腦海中一直循環「不會吧,好看的應該在後面」這種可憐的期待。還有晶體化的樹木,一點都不奇觀好么。

結尾那個分形蛋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微博@混亂博物館,看一下17年7月10日的視頻《一種新的穿越方式》。如果你想體驗飛大了的感覺,建議移步阿姆斯特丹。實在不行網上還有很多科普視頻具備類似效果。去電影院期待那幾秒鐘的爽太可憐了。

不難看出這部電影的預算有多麼捉襟見肘,說什麼預定奧斯卡最佳特效獎的,你也太小瞧好萊塢的工業水平了吧。

白眼.JPG

我不否認這些做法是在預算有限情況下的優質解。但怎麼說呢,這不對。

問題出在哪呢,不考慮劇情只看特效場面的話,我覺得經費的設置比例大概是3 1 2 4這樣,頭尾都要做視覺層面的重場戲,然而開頭那五彩斑斕的大肥皂泡實在是……

  • 關於氣氛的鋪陳

視聽語言層面,真的不要再提《異形》了,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湮滅的視聽基本上毫無壓迫感與恐懼氛圍,作為一個導演,把觀眾恐懼情緒的來源寄希望於幾張骷髏花卉拼貼畫,而不做視聽上的鋪墊,不是創作上的無能就是偷懶了。

有人說並不是這樣的,音效還是挺恐怖的。

並不是說靠音效營造氛圍不行,一般來說,靠音效鋪墊,後面接上的必須得是配得上前面音效所營造出來期待的東西,得匹配上,前面鋪墊了一大堆,就給我看個這?不僅要匹配上,還得非常硬的怔住觀眾,怎麼怔住呢?

穹頂之下的開頭就是完美的範例。穹頂之下也可以說是一部軟到不能再軟的科幻美劇了,但是它開頭很硬,非常硬。

一段小鎮上主線人物的出場,一段地震音效後,一片寂靜。男主角看到了這個畫面:

媽呀太牛逼了

天降穹頂,罩住了小鎮。這個鏡頭雖然也短,也不貴,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那麼這個設定就成了,立住了。至於後面的劇情……無非就是封閉空間下人性的balabala,無聊又老土。但是沒關係,有多少觀眾和我一樣是被這個鏡頭騙進去的呢?

從創作思路上解釋,影視作品中的奇觀場面,除了來源於與現實的差距,更重要還需要承載一種整體氛圍的展示,要與主題貼合。

可以充滿零碎的想像力,但要麼淪為一閃而過的視覺刺激(參考千星之城),顯然湮滅的製片成本並不允許。

要麼整體服從於統一的基調。

舉個例子來說最近我玩過的一個遊戲《地平線》。

官宣圖

叢林女獵人+機械巨獸

一張圖定基調。

那麼湮滅的基調是什麼?虛無的克蘇魯神話么?克蘇魯神話虛無,重氛圍的特質放在文學作品上可能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和不同讀者之間充分的認知緩衝。但電影作為一種具象載體,可不允許創作者把想像推給觀眾哦。

湮滅里最主要的設定就是泡泡內各種DNA的紊亂,不好意思,我寧願導演把那兩秒鐘的梅花鹿放在開頭。而不是讓我們看了五分鐘巨鱷之災這種B級片鏡頭再讓主角出來解釋這條鱷魚變異了。

漸進可不可以,可以。還是上面的道理,漸進的盡頭,一定是震撼性場面。帶個洞的燈塔算什麼玩意?

之前也做過科幻項目,裡面涉及到了眾多算不上新穎的設定和概念。我不否定那些東西對於之後的劇情展開能起到強大的支撐作用,但很可惜我們一直沒找到一個可以與之匹配的核心畫面。

我一直堅持一點,好的科幻設定一定是可以一張圖講清楚的。

這也是傳播學的基本規律不是么?用儘可能少的信息流傳達儘可能豐沛的信息量,從而對觀眾形成某種「認知凝滯」的衝擊力。說白了,電影真的是一個特別簡單的東西。

甭管你想表達什麼,都要遵循基本法不是。

  • 關於劇情

劇情方面的話槽點太多我已經不知道如何下口……明明散步一樣朝燈塔進發,卻非要來幾個怪獸攪局提醒觀眾不能睡。至於迷局的揭示也是約等於無。好煩這種導演啊,老子花錢來看你電影你讓我給你圓劇情?

開放式結局真的不是這樣開放的。

好的開放式結局意味著有幾條路不管你怎麼選,都是有意義的,有表達的。

不好的開放式結局,你就算認定了一條路,也覺得毫無價值。

這種虛無感我覺得是來自於導演對基本劇作原理的不重視。結局如何所關乎到的,天平另一端的砝碼是什麼,這才決定了結局的力度。

逃出來的女主是不是外星人,會不會毀滅地球,「閃光」後來怎麼了,這都不重要。因為在前期缺乏災難片最重要的一環,全球化的危機展示。

標準句式:如果不怎麼怎麼,就怎麼怎麼。

這是一個判斷句,if then的句式,這個判定條件決定了觀眾對結局的關心程度。

你不提,誰還會記得?觀眾就會囿於是不是外星人這種無關緊要的問題。

哦,開頭台詞交代了,不調查清楚,閃光就會無限擴散,被罩住的人類就會變異。即便忽略成本問題導致的危機感不足,閃光也好,外星人也好,呈現的基本處於無害狀態。也沒什麼大陰謀,怪獸為了生存吃吃人沒啥大不了的。湮滅少了一樣東西。

故事中怎麼可以沒有反派?這種去正邪的外星人設定,放在科幻小說中或許還能夠成立,放在科幻電影中是不合適的。我覺得就算全球都變異了也沒啥不好嘛。至少影片中沒感覺到人類對此的危機感。

科幻電影首先得是電影。

縱觀整部影片的話,處處都是這種類型化嘗試與不尊重類型化基本規律的割裂,這種割裂必然導致影片口碑降低。

觀眾不傻,電影是一個特別講究整體性的東西,靠影評人的課外知識普及和強行解釋並不會改變觀眾在影院里的感受。

雖然前面我說了不想討論衍生話題,但還是吐槽一下吧。

有人扯到女權,這片子除了主角都為女性以外哪裡女權了?怎麼看娜塔莉波特曼都是一個受困於出軌的傳統女性啊。至於自我毀滅什麼的,導演自己都不信吧。DNA變異這種老掉牙的套路還能扯到生存、生命、忒修斯之船等問題?微笑.JPG

至於可能有人要問我為啥不談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機械姬》,不好意思我實在記不住劇情了。但我還記得看完之後的感受。

如圖:

WTF.JPG

私下裡說句可能有點過分的話,我希望少一點嘉蘭這樣的導演,目前看來,電影真的是為數不多還沒被當代藝術入侵的領域了。此話也適用於拍敦刻爾克時候的諾蘭。

這個時代,一切載體都在變,但是受眾心理不會變,只要受眾心理不變,敘事學的基本規律就不會變。妄圖用幾幀鬆散的視覺奇觀加上假裝開放的劇情和一堆符號意象建立個人的美學風格來對抗人類幾千年來形成的故事觀賞習慣可以說是真的不自量力了。

引用下非著名不專業影評人蘇我入鹿對於機械姬的短評做結:

「一個有深度的話題因為其自身的剋制與封閉,在表達上受到其自身的限制。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電影不存在讓觀眾自己解讀這一說,把一切都交給觀眾等於什麼都沒交出來。」

推薦閱讀:

TAG:湮滅電影 | 電影 | 劇本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