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求的生涯教育,可能是錯的

你追求的生涯教育,可能是錯的

隨著高考改革的浪潮,生涯教育在高中從「錦上添花」變成「雪中送炭」,這一年在太多學校給學生甚至老師講過生涯規划了。每個學校的講課的經歷積累起來,也看到了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想法乍一看是正確的,但看的多了,卻也覺得哪裡怪怪的,細琢磨起來,就成了下面這段文字:

(一)很多人希望有一個平台或者問卷可以自動生成最合適你的選項……

「你們手裡有沒有科學的問卷?」

「怎麼又是霍蘭德,有沒有那種更貼近學生,能夠看出他們適合學什麼科目的問卷?」

「你們有那種信息庫么,孩子能從上面找到自己適合的大學專業……」

對於沒解決過的問題,我們憑藉以往經驗想到的解決路徑沒準也是錯的——沃茲吉碩德……

生涯規劃肯定離不開問卷,但問卷並不是一個「句號」,更多時候問卷只是一個「冒號」,問卷引起了人們探索的慾望,才開始了生涯的建構。至於問卷本身,先不論現在除了知名高校的學術力量外,哪個群體能夠編製出信效度最高的問卷。即使真的有這樣的問卷,哪個學生真的會把自己的未來教給一份試題的解讀?面對高中未知的種種高校、專業信息,我們能夠想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人提供一份完美的選項以讓學生選擇,但學生通過探索得出選項才是合理且真實的生涯規划過程。

測評帶來的「標籤」效應已經被很多老師所認識,但從學校運轉角度看,測評的確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因此「如何看待測評和正確運用測評」比「找一份更好的測評」來的更加實際

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測評的結果自己不認同怎麼辦?……那就不認同!測評的目的是幫助你了解自己,而非成為它的奴隸」。

(二)很多人認為生涯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有目標,這樣才更有動力的進行學習。

一個課後的座談中,學生這麼說:「老師,我覺得對於沒有目標的人,先講興趣哪些還是有幫助,但是我已經定了目標了,我希望成為一名航天工程師,但我不知道需要上什麼大學、考什麼專業、我希望知道這些,其他的職業不用講了。」

一個初中講座中:「老師,我的志願是成為一名法醫,我知道家長也許會有阻礙,但我依舊想成為一名法醫,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多去看這方面的書……」

在很多場合下,如果一個孩子堅定的說將來想成為XXX,總會比一個孩子說沒想好要獲得更多的認可和鼓勵,以至於很多理念下,這才是優秀學生的標準……我並非要否定這種觀點,但這種觀點之上,我們還需要考慮兩個問題:1.孩子在什麼條件下得出的這個理想?2.後面他會如何行動?

生涯教育中特意提到了一種現象——早閉。學生如果過早的定下目標,而後又相對封閉的沿著預想的路徑發展,這對於他的生涯發展是弊大於利的。如果一個孩子在並沒有了解更多職業世界的前提下,只因為一些原因(例1是因為家裡有人做這個以及學校特色教育,例2因為法醫秦明……)就確定某一職業目標,這個目標的確會激勵他前進,但也許有一天他會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很多更好的選項。而那時,他也許會憎恨當初宣揚目標後伴隨的那些表揚和鼓勵……

我在上課時總會問到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覺得生命規劃好了,就太沒意思了?」幾乎全班都會舉手。生涯規劃給孩子的也許有目標,但它更想給孩子的是目標意識。規劃也許最初是一些計劃,但在計劃的落實過程中,每個人的視野和能力依舊會有成長,哪時的最好選擇可能已經與之前大相徑庭,保持開放性,才是生涯規劃的基礎。

(三)很多人認為生涯教育要完全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進行針對性設計。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這句教育學教材里的話,印在了每個教育者的腦中,隨著教育改革,這句話一遍又一遍的被強調,但同樣一句話似乎慢慢被遺忘,那就是老師的主導作用……

一次職業探索活動,學校要對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學生想要探索哪些項目,這點無可厚非。但後面聯繫職業時,卻始終堅持就要按照學生的意願排序進行探索,而學生選擇較少的行業就取消安排。

最後,在我們的堅持下,勉強保留了幾個……保留的那幾個行業,包括了能源行業、管理諮詢、快消品、物流等等,而學生沒選的理由大多因為不知道為何物(雀巢公司我聽過,但快消是啥?),或者認識偏差(認為物流就是送快遞的……)。

生涯規劃不能脫離社會環境發展而單獨存在,而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存在他們的局限性,生涯教育中解決他們的疑惑是肯定需要的,但也需要從社會需求的角度給學生以引領。學生一提到生涯,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典型的職業,如醫生、律師、老師等,但這些典型職業只是社會中很少的一部分,有多少人現在做著可以明確用職業來命名的工作?(HR是職位而「出版」是行業,行業里有各個職能劃分……)而且這些大部分都是媒體曝光較高的職業。真正社會上佔比很大,或者對社會運轉有很大影響的職業或行業卻恰恰是學生不清楚的部分。讓孩子看到更多信息,恰恰是生涯教育的重要一環,在這樣的要求下,完全順著學生反而南轅北轍。

(四)很多人認為對於生涯教育,重點在自我探索和體驗的部分,外部的信息變幻無常,我們不可能給到每個人最全的信息。

學校的生涯教育,常常歸心理老師負責(我也是……),心理最擅長的就是自我探索與體驗,而在生涯教育中,自我探索和體驗性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再加之各種理論描述中的支持論據,我們便自然而然的覺得高中生涯教育更需要這些內容,就我自己而言,曾經也一度認為那些社會、專業、職業信息是孩子自己探索的,我們給不了,於是繼續自我探索、目標意識和體驗……

學校做生涯的心理部分,但學生也需要信息和認知部分,於是兩種機構服務應運而生:一種是個體的生涯諮詢,根據學生個體的情況進行針對諮詢,裡面包括個人心理傾向,也包括了數據和方法的建議,但價格昂貴。還有一種就是高考填報輔導,也有個人定製,但更多是一個數據和通路信息的提供,利用信息的不對等,這個活也算是收益很高了……

成為乙方後,我也被迫去收集相關的信息,隨著收集和學習,我漸漸發現:生涯教育要想發揮最大的價值,雖然心理味很重要,但信息的提供也必不可少。雖然一節課沒有那麼多深刻的思考,但學生知道大學的專業為何物,職業世界需要如何探索,除了高考外,還有十幾種進入大學的路徑……講述這些內容時,學生的眼睛也是發光的!

社會變化太多,探索和目標意識的形成一定是重中之重,但我們也需要給孩子提供一些社會的基礎信息,社會變化再快,這些基礎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給他們基礎後,再提供一把「梯子」,之後的事再交給他們吧。

看到更多後,不停的左右搖擺,反覆駁倒自己後,留下了這些自己的結論(目前而言):

#生涯教育也要給孩子一些混亂

生涯教育是為了幫助孩子獲得更清晰的未來,但混亂才是改變的開始。學生對於社會認知局限,不僅要靠提供更多信息來打破,也要讓學生在內部有所動搖,混亂後,他自然會更好的反思和探索。

「我想開一個飯館!」「OK,好啊,那我問你幾個問題:你家裡有人或者你身邊有人做這個么?」「沒有」「那你如何了解開一個飯館需要做什麼事」「上網查啊」「搜什麼關鍵詞?」……「老師你知道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有這個想法,需要先了解一下這些問題。你可以先試試。」……

#生涯教育也要以「社會」出發

生涯教育依舊要以學生為主體,但作為教育者,我們也需要思考學生還需要知道哪些社會角度的信息,然後給出信息,並提出一個明確的結論進行引導和啟發。

這樣做的風險在於:也許你說的會誤導學生(畢竟我們可能會漏掉什麼或者加入自己的評價……),但我始終認為不能因為這個風險就不去對學生進行引導。這個風險我們要承擔,但同時也要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去減少風險。我寧願提供一份即使我自己也只知道40分答案的問卷,我也不願讓學生自己出題去得到100分。

#生涯教育時,我對社會&大學認識多少?

我常常跟在學校的老師聊天,裡面也會聊到「學校老師講生涯學生不信」的問題。生涯規劃的確有點「外來和尚會念經」的感覺,最起碼一個外面的老師,他不僅僅是老師的身份,也可能事某一個職業的兼職,也許是自由職業者的身份,這些身份多少都更接近社會,有些話講起來自然學生也會更容易相信。

當然,不論是學校內還是學校外,充分了解社會信息是每個生涯教育者的必要功課,在此基礎上,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能讓學生更加信服。畢竟肯定有學生比你更加了解某個職業(因為他爸媽就是干這個的……)

#生涯教育肯定有認知的部分。課程也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

生涯教育越充分,越難以避免認知的部分,如果生涯規劃課只有20節,我可以完美的避開所有信息部分也能讓孩子很有收穫,但如果是40節,認知就必不可少了。心理、諮詢的東西能夠幫我們更好的授課,但至於授課的內容,肯定還需要專門生涯學科,甚至只是大學專業的了解和學習。當一個人意識到時,生涯才會存在……只解決共性問題(課堂)的生涯教育也很難更好的「解渴」,很多學校的導師制也正是關注到這點……個性的問題解決起來涉及到老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特性問題,是很難,但是更加重要。

諮詢時聽到的一句話:「我們永遠要抱有信念去工作,但也要時刻注意到『我的信念』有可能是錯誤的。」

現在想到的,可能明天就會被推翻,但它就是我現在想到的!


推薦閱讀:

21種提高思維能力的方法
素質教育和輕鬆教育
運動鍛煉的這5個大坑,很多人跌得鼻青臉腫,其實幾分鐘讀完就可避免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Live預告】美國本碩申請|生活|工作面面觀

TAG:生涯隨筆知乎電子書·鹽 | 教育 | 心理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