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碼(14)「彘」│考古發現戚夫人成為「人彘」的真正原因

漢字解碼(14)「彘」│考古發現戚夫人成為「人彘」的真正原因

來自專欄 漢字解碼

彘(zhì)是會意字,原義為抓獲的野豬。甲骨文中的彘由象形的「豕」(shǐ)和「矢」組成,箭矢有時描畫得很細緻,有時則僅以一根線代替,都表示貫穿野豬之腹。

甲骨上的「彘」

甲骨上的「彘」

從舊石器時代,野豬就是很重要的食物來源。180萬年前的山西西侯度早期遺址、雲南元謀人遺址、陝西藍田人遺址,都發現了野豬的遺骨化石。

隨著商周時期閹豬技術的發明和推廣,野豬被馴化,家養的豬寫作「豕」,野豬需要捕獵才能擒獲,所以寫做「彘」。後來,彘的含義演化為大豬。

到秦漢時期,「彘」已經與「豕」合流,成為豬的統稱。《史記》寫鴻門宴,霸王項羽對樊噲「賜之彘肩」,就是賞了他一隻豬肘子。

考古學家發現,漢朝的平民和貴族,都把廁所放在豬圈裡,或者說,把豬圈延伸到廁所里。即使皇室也不例外。史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在上林苑,就曾遇到大豬竄入廁所和他打招呼的狀況。而據《國語》中的記述,早在商朝末年,廁所就叫作「豕牢」。「豕牢」這個詞,同時也指豬圈。

《史記·呂太后本紀》描述呂后收拾戚夫人:「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烷耳、飲暗葯,使居廁中,命曰『人彘』。」——為啥叫「人彘」,絕不是說戚夫人象豬一樣不動彈,而是要考慮廁所和豬圈相連這一必要屬性。

這不能不讓人產生八卦的聯想——劉徹和衛子夫的定情——平陽公主家的廁所,是不是與豬圈搭夥?他們又是如何在豬旋律中,擦出姦情的火花?

前溯600多年,還有一位國王在中國養豬史上留名。

公元前840年,周王朝第十任國王姬胡——「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主謀——在一場與民奪利的改革中失敗,貴族們發動政變,由衛國巫師充當的秘密警察隊伍被全部處決,姬胡倉皇出奔,逃到西方的彘邑(山西霍州)——以養豬出名的地方——度過餘生。他被後世史學家稱為「厲王」。

暢銷小說《荊棘鳥》中,女主人公梅吉的哥哥死於野豬的獠牙,「當野豬感覺到吃了子彈的時候,便笨拙地掉過身來,它踉蹌著,搖晃著,步履蹣跚地用獠牙刺他。那1500磅的身體壓在了他的身上。」可見野豬的威力。

也因此,在商代的卜辭中,彘——被獵殺的野豬——用於祀神,它還被當做人名,專指射獵高手。孔子的學生子路,身上戴著一個公豬玉佩,以示自己的勇猛。

對野豬的早期崇拜,東西方殊途同歸。愛爾蘭神話中,野豬是奉獻給女神的祭物。波斯的薩珊王朝時期,一些勇敢有膽識的人會在名字里加上野豬一詞。印度神話中,最高神毗濕奴的第三化身筏羅訶,就是一隻野豬。

本文作者是生薑烏梅,圖片來源於網路。

轉載使用,請獲取授權。


推薦閱讀:

TAG:廁所文化 | | 甲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