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干法》讀後感--人為什麼要工作
一般人需要花費35年左右的時間在工作上,我們為什麼而工作,當讀到書中關於寫工作的意義時候,一絲絲的震撼透過毛孔直達骨髓。
為什麼而工作?工作是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很多人是這麼想的。他們認為,為了吃飯獲取報酬,就是勞動的價值,就是工作首要的意義。
誠然,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這沒有錯。然而,我們拚命工作,難道僅僅為了吃飯這一個目的嗎?
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這是我的觀點。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的僧人經歷長期嚴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夠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卻隱藏著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巨大力量。
工作的意義正在於此。
日復一日勤奮地工作,可以起到鍛煉我們的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
我曾在一個電視訪談節目中聽過一位修建神社的木匠師傅的話,很受感動。
他說:樹木里宿著生命。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出的呼聲......在使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這種動人心魄的語言,只有終身努力、埋頭工作的人才說得出來。
木匠工作的意義在哪裡?它的意義不僅在於使用工具修築漂亮的房屋,不僅在於提高木工技能,更在於磨鍊人的心志,塑造人的靈魂--我在這位師傅的肺腑之言中聽出了這樣的意蘊。
他已70 多歲,只有小學畢業,職業生涯一直就是修建神社。幾十年間只從事這一項工作,又苦又累,不勝厭煩,有時也想辭職不幹,但他還是承受和克服了這種種勞苦,勤奮工作,潛心鑽研。在這樣的過程中孕育了他厚重的人格,所以才能說出如此語重心長的人生體驗。像這位木工師傅一樣,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一門職業,埋頭苦幹,孜孜不倦,這樣的人最有魅力,也最能打動我心弦。
只有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磨礪了心志,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每次與這樣的人接觸,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索,思索工作這一行為的神聖性。
同時我衷心希望,生活在現代的年輕人,你們承擔著對未來的責任,在工作中切不可好逸惡勞,不要逃避困難。希望你們秉持一顆純樸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時你們或許會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為了什麼?" 每當此時,希望你們記住下面這句話:
工作能夠鍛煉人性、磨礪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
工作造就人格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乾,這一點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鍊人格的"修行"。這樣說並不過分。
大約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國領事對談時,聽到這樣的話:"勞動的意義不僅在於追求業績,更在於完善人的內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於通過工作來磨鍊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說,全身心投入當前自己該做的事情中去,聚精會神,精益求精。這樣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過每一天認真踏實的工作,逐步鑄成自己獨立的、優秀的人格。這樣的事例,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不勝枚舉。只要翻開偉人們的傳記,隨處可見。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歷盡艱辛,埋頭於自己的事業,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成就偉大功績的同時,他們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顛島上,有一個未開化部落的村莊,那裡的人們都認同"勞動是美德"這一觀點。在他們的生活中滲透著一種純樸的勞動觀:"認真勞動能塑造美麗心靈" ,"美好的工作產生於美好的心靈"。在這個村落里,主要的勞動內容是燒荒勞動的意義不僅農業,作物是甘薯。
在那裡,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 這樣的觀念。村民們通過工作追求的目標是:
"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並由此磨鍊自己的人格。村民們互相評論各自田地的整修情況、作物的長勢以及泥土的氣味,氣味好聞的被誇為"豐登",氣味難聞的則被貶為"不毛"。經過這樣一番評價,田地耕作得精細的人就會被稱為"人格高尚的人",會受到全村人的尊敬。也就是說,這個村子裡的村民是通過勞動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齊,作物是否豐收,來判斷一個人的人格的。田頭工作出色、工作成果顯著的人,就被認為是優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對他們來說,勞動是獲取生活食糧的手段,但同時又是磨鍊心志、修鍊人格的手段。"出色的工作唯有出色的人才能完成",這種簡樸卻切中肯綮的勞動觀在原始社會中普遍存在。
而在給人類帶來近代文明的西方社會裡,從基督教思想起源,"勞動乃是苦役"這個觀點相當普及。這一點在《聖經》一開頭的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中就表達得十分清楚。
他們是人類的祖先,因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實,被趕出伊甸樂園。原來在樂園裡他們不需要勞動,但遭放逐後,為了得到食物,他們不得不懷著痛苦的心情開始勞作。
在這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裡,人們是為了抵贖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勞動"這種懲罰。於是勞動在人們的意識里成了一種負面的、否定的形象。
也就是說,對於歐美人而言,勞動本是一種充滿痛苦、讓人厭惡的行為,因而產生了近代的勞動觀:工作時間應該盡量縮短,工作報酬應該盡量增加。
然而在日本原本不存在這樣的勞動觀。不僅如此,過去的日本人,不管從事何種職業,總是從早到晚辛勤地勞動。他們認為勞動雖然艱辛,但卻能帶來喜悅感、自豪感,並能讓人明白生活的意義,勞動是高貴的行為。
有許多優秀的工匠,只要專心磨鍊技能,製造出賞心悅目的產品,他們就會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和充實;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既能磨鍊技能又能磨鍊心志的修行,他們把勞動看做是自我實現、完善人格的"精進"的道場。可以說多數日本人都曾經抱有這種有深度的、正確的勞動觀和人生觀。
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逐步西方化,日本人的勞動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就是本章開頭所提到的,勞動是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勞動是"必要之惡"。因而許多日本人把勞動看做一項單純的苦差事,甚至厭惡勞動,厭惡工作。
推薦閱讀:
※有哪些有趣但又實用的班規?
※被炒魷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你愛你現在的工作嗎?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工作呢?
※二十多歲,還沒到你迷茫與焦慮的年齡
TAG: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