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雙創|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指導人們崇尚和平、追求自強、實現自我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思想。儒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禮和中庸這三個方面,其具體意義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禮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意識。——人們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人們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會地位的道德規範,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
人民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夠使國家達到太平的統治,事實上都沒有違背儒學的仁和禮兩大原則。
2.儒家文化的「禮」
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一刻也不可以分開的,這就叫作仁禮一體。
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古代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特別嚴重,每個人都必須依賴群體的力量才能生存。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每個人都**慣於遵守群體共同的道德規範,而認為群體共性對個性的約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後世,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不斷減弱。因此,反對共性約束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發展起來。所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就跟著發生相應的變化。
所以,禮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內容。拿著古代的「禮」來統治現代的社會,就會違背仁的原則。違背了仁的禮,一定會受到人民的反對和反抗。所以,禮貴在不違背仁的原則。不違背仁的原則,就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改變禮的一些具體內容。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現在給人的感覺是,不溫不火,不夠積極,認為這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一個原因。我覺得這是對中庸的誤解。中庸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對於處在社會中的人,我們需要依據人性來進行修養。所以才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可見,儒家不是壓抑人性,而是承認人性、順應人性、以人性為根本的,並要根據人性來進行修養,體現了儒學思想的社會性。
在現今有人批評中庸,說它讓人不思進取,限制了人們的手腳。儒家是入世的學說,怎麼會讓人不思進取呢?中庸沒有人讓人進取也沒有讓人不進取,而是告訴人無論強弱、無論進退應持的態度。所謂持兩用中,過猶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後,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個外界與內心、形勢與實力的平衡點。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狹室之中奔跑只會撞得頭破血流。審時度勢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遊刃有餘、收放自如。
推薦閱讀:
※怎麼看乾隆帝七世孫在吉林穿「龍袍」率眾祭祖?
※你如何定義「儒」?
※為什麼日本比韓國強?
※論道
※姚中秋為什麼從自由主義轉變為儒家?
TAG:儒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