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民國時期的海派服裝風格

 

               從基本形式上看,男女服飾均為30年代的延續。但風格卻愈加西化,海派時髦為全國效仿,海派西裝與海派女裝、裘革服裝成為民國時期的時尚。  

 

        海派服裝的源起 

        開埠之初,上海只有專做中式服裝的蘇廣成衣鋪。隨著外商沙船郵輪來滬日漸增多,黃浦江沿岸一帶就有不少中式裁縫上船為洋人修補洋服,並在拆洗和修補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洋服的縫製技術。當時,把這些拎著包裹和縫紉器具到外輪上兜攬加工洋服生意的人稱作「拎包裁縫」或「落河師傅」。 

        由於加工洋服的收入十分可觀,日積月累,拎包師傅們便攢下錢來,先後在四川北路一帶開設了不少洋服店,專為外僑和洋行 職員、富家子弟縫製洋服。上海第一家有相當規模的洋服店,是開設在四川北路8號的「和昌洋服店」,它以承包租界工部局的制服而享譽滬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海派服裝起源於四川北路。 

        中式服裝與西式服裝的裁縫流派 

        由於當時社會上大部分人仍以穿中式服裝為主,因此為了區別起見,便把專做中裝的蘇廣成衣鋪稱作「本幫裁縫」;把專為「 紅毛」(洋人)縫製洋服的稱作「紅幫裁縫」;此外,還有專做布類制服的「大幫裁縫」;統稱「三幫」。又由於洋服店是寧波商幫長期經營的傳統行業,因此「紅幫裁縫」中又以「奉幫裁縫」人數最眾、技術最高、勢力最大。 

        紅幫裁縫 

        Tip: 中國最早的洋服店——榮昌祥呢絨洋服店 

        南京路上最早出現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洋服店,是1910年由奉化江口鎮人王財運開設在西藏路拐角處(即市百一店現址)的 「榮昌祥呢絨洋服店」,擁有8開間街面樓房。鋪面經營零剪呢絨和定製加工西服;二樓經營批發業務,內設工場,共有從業人員近百人,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洋服店,全部資產達10萬銀元之巨。

 

  名聞遐邇的上海「榮昌祥呢絨洋服店」 

        王財運的父親王濱謨原系中式裁縫,後東渡日本學習洋服製作技藝。王財運子承父業,他的門生也都是家鄉子侄晚輩,後來, 這些門生又各自自立門戶,如王才興、王和興昆仲開設的「王興昌」,王輔慶開設的「王順泰」,王廉芳開設的「裕昌祥」、王豐富、王豐來開設的「王榮康」,王 士東開設的「匯利」等洋服店。由於這些洋服店都開設在南京路,故當時商界有「南六大戶」之稱。此外,王財運門生在鬧市中衢其他路段開設的洋服店還有王繼陶 的「滙豐」,王正甫、王介甫的「洽昌祥」,王增表的「開林」等。由此不難窺見「奉幫裁縫」對海派服裝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據當時出版的一本《甬光》初集記 載,三十年代,奉幫在上海開設的洋服店多達90家,另有28家是經營女子時裝的。另據資料統計,1937年在今黃浦區的區域里,就有奉幫西服店35家。

                                                                                                                                                                                                                                             上海「榮昌祥」創始人王才運 
      海派服裝的典範——培羅蒙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上海人穿西服的越來越多,西服店也就越開越多。市場競爭的激烈,使西服的縫製質量相應提高,品種日益增多,風格趨於多樣,有羅宋派、英美派、日本派、猶太派等,而海派西服則廣泛吸取了各派特點,以全面講究質量而博得消費者的青睞。「培羅蒙」就是海派服裝的典範。

 

昔日位於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培羅蒙西服店 

        「培羅蒙」創辦於1934年,開設在南京西路284號,創始人許達昌始終把產品質量作為立店之本。他以高薪聘請了從哈 爾濱學藝歸來的名師庄志龍、王阿福、鮑召海和沈雪海,業內稱「四大名旦」,及方阿土、吳德才、阿陽、阿根「四小旦」。對服裝的縫製,他不求迅速,重在質 量,縫製一套西服,工藝全過程不下60小時。製作的服裝無一不平、直、挺,成為獨樹一幟的海派西服。 

培羅蒙創始人許達昌當年和大徒弟戴祖貽的合影 

         一般地說,當時南京路上各大西服店縫製的西服,面料高檔,款式新穎,做工精細,工價也比較高,做一件西服往往要七工人工,行內稱為「七工師傅」;四川路的西服店多數花五工人工,被稱作「五工師傅」。 

        「王興昌」使海派西服名揚四海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各西服店都有自己的看家絕活。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褲呢中式大衣風靡上海灘。儘管當時不少西服 店都縫製馬褲呢大衣,但以南京路「王興昌」的產品最負盛名。這是因為「王興昌」選用了德國進口的優質「孔士牌」馬褲呢作面料,並採用精細的製作,因此自然在消費者中口碑載道了。 

        由於名店和名師的代代相傳,製作技藝日趨成熟和完善,使海派西服名揚四海。

 

上海女子時裝開山祖師——趙春蘭 

        上海女子時裝業的興起,稍遲於男子西服業。它的創始人當推上海浦東川沙縣趙家宅的趙春蘭。他從小繼承父業,學習本幫裁縫。1848年,他23歲時,在一基督教牧師家做裁縫,才開始接觸到女式洋服,並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後來,他隨牧師去英國學藝三載,藝成回國,在南市 曲尺灣開了一家專做女子洋服的成衣鋪,收的徒弟都是同鄉親屬中的子弟。因此,與男子西服業「奉幫裁縫」幾乎一統天下的局面迥異其趣,女子時裝業的最初幾代技師,毫無例外地都是浦東人。

 民國時期女裝 

        上海的女子時裝的「黑白」兩大派別 

        由於當時上海女子中穿時裝的風氣尚未形成,女子洋服鋪的營業對象主要為洋人家屬,與男子西服業相比,生意要清淡得多。 不少女式裁縫紛紛南下或北上,以求謀生。後來,那些北上謀生的都擅長縫製女式呢大衣、西裝和茄克衫,被稱作「硬貨師傅」(也叫「黑貨師傅」);而南下的則 以縫製女式內衣、襯衫、浴衣、晨衣、夜禮服、連衣裙等著稱,被稱作「軟貨師傅」(也叫「白貨師傅」)。上海的女子時裝由此分為「黑貨」和「白貨」兩大類。

         Tip: 上海第一家中國人開設的女子時裝店——鴻翔時裝公司 

         上海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設的女子時裝店,是1914年由浦東南匯人金鴻翔、金儀翔昆仲創辦的「鴻翔時裝公司」。他們是海派女子時裝鼻祖趙春蘭的第四代傳人,曾北上謀生。開業之初,針對滬上女界尚未盛行西式時裝的實際情況,他們專門設計製作了一批揉和女子洋服工藝的新潮旗袍,在櫥窗內陳列,對女裝的改革和中西服裝的合璧有篳路藍縷之功。「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上海女性的穿著觀念開始解放並日趨西化,鴻翔時裝公司不失時機 地利用新生工藝、吸收西洋時裝之長,結合上海女性的體態特點和審美趣味,創新設計了一批中西結合的新穎女子服裝,受到新派摩登女子的青睞,並逐漸風行開 來。隨著「鴻翔女子時裝」的名聲大振,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孚路(今石門一路)一帶,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一批女子時裝店,經營品種以各種刺繡內 衣,晨衣、夜禮服等「白貨」為主,做工精細,款式新穎,在海內外享有口碑。當時來滬的不少外僑女郎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到上海不去晏芝路(同孚路的外語 名稱)做禮服,可以說是虛此一行。

翔時裝公司創始人金鴻翔 

         鴻翔時裝公司從1914年在靜安寺路張家花園(今泰興路)擇吉開張(僅有三開間店面)起,規模逐漸擴大,1928年, 盤進升發時裝公司(今南京西路863號),將門面擴大到六開間;1932年,該公司在西藏路703號開設了一家支店,不久即遷往南京路(即今日的鴻翔時裝 公司東號)。

 早期的鴻翔時裝公司 

        當時的教育部長蔡元培先生對「鴻翔」積極響應「提倡國貨」,備有大量國產面料為顧客定製時裝的經營作風十分讚賞,欣然命筆題寫了「國貨津梁」的大字匾額,以志褒揚。在三十年代,孫夫人宋慶齡也為鴻翔時裝公司題辭:「推陳出新,妙手天成;國貨精華,經濟干城」。 

         "鴻翔"很早就為宋家女眷做衣服了,而宋慶齡尤其喜歡鴻翔做的旗袍

         後來宋家三姊妹的衣櫃里都有了鴻翔的旗袍,她們在中國的影響力讓」鴻翔」也名滿天下。

         「鴻翔」之所以能在時裝競爭中力挫群雄,一枝獨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重視服裝設計,不斷以新潮款式領先市場,贏得時代 女性的垂青。金鴻翔不惜重金,禮聘外籍服裝師設計新款時裝,力求造型新奇,款式別緻,配色調和,做工精細,形成獨特的風格。1934年,鴻翔時裝公司在靜 安寺路大華飯店舉行規模盛大的時裝表演會,特邀名噪一時的影星胡蝶、阮伶玉、徐來以及社會上的名媛淑女蒞臨,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1946年,英國女皇伊 麗莎白二世舉行婚禮大典,「鴻翔」聞訊特地精工綉制了一件禮服作為賀禮,事後,英國女皇親筆簽名發來了謝函。

         蝴蝶對"鴻翔"情有獨鍾,在蝴蝶與潘有聲的婚禮上,金鴻翔設計了一件綉滿100隻蝴蝶的婚紗禮服,當蝴蝶以高票當選為"電影皇后"時,"鴻翔"成為了中國最大、最成功的時裝公司。

專為外籍女性服務的高級時裝店——「朋街」 

         當時,上海還有不少外籍人士開設的女子時裝店。今天馳譽海內外的朋街服飾公司,就是由德籍猶太人立西納於1935年創 辦的。當初,立西納為了躲避法西斯納粹的迫害,隻身從萊茵河畔逃到黃浦江畔,在南京東路61號二樓開設了一家專為外籍女性服務的高級時裝店,店名「朋街」 是借用他家鄉的一條街名「Bong Street」來命名的,以慰藉他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四十年代是上海女子時裝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開業的商店不斷增多,淮海路、福州路、湖北路女子時裝店鱗次櫛比,在數量上大有超過男子西服店之勢。在女子時裝業空前繁榮的基礎上,上海第一屆時裝業同業公會於1946年成立,金鴻翔出任首任董事長。 

        海派商業服裝的旁枝——裘革服裝業 

        與海派男子西服業和女子時裝業的發生髮展幾乎同步,上海的裘革服裝業自形成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成為海派商業服裝的旁枝。

        上海的裘革服裝業,最初是從浙江嘉興傳入的。乾隆年間。嘉興城內有一家專門經營「以綢易裘」業務的「潘裕記」綢緞莊, 每年都把江浙一帶的絲綢販運到北方去,南返時則帶來北方的皮貨。約在同治年間(1864年左右),「潘裕記」在上海城內開設了第一家專營皮貨的商號店肆, 之後,在南市小東門、四牌樓學院路一帶又陸續開設了一批皮貨店,計有「王萬興」、「王萬順」和「乾發源」皮貨店。 

         19世紀中後葉,隨著上海租界商業的興起,原先開設在城裡的不少皮貨店開始陸續向租界轉移。「乾發源」從十六鋪遷到拋 球場(即河南路南京路拐角處),並正式定名為「乾發源」皮貨局,由於生意興隆,引來不少同行,於是這一帶又先後出現了「源珄泰」、「鄭祥泰」、「慶慶和 」、「恆潤祥」、「天發祥」、「大集成」等皮貨局。俗話說「店多成市」,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拋球場一帶漸漸成為上海裘革服裝業的集中地之一。據有關統計 資料,1930年,上海全市的裘革皮貨商已發展到34戶,此外,還有專營外僑翻毛女大衣的商店5戶,專營皮貨批發的商店6戶,總數達45戶,是裘革服裝業 發展的第一個巔峰。

        目前在上海有「皮貨大王」之譽的大集成皮貨服裝公司,就誕生在二十年代末。它原是「乾發源」的一家分店,羽翼豐滿後,居然一舉吞併了總店,成為本市服裝業絕無僅有的典型個案。 

穿著裘皮大衣的民國女子 

         「大集成」經營的服裝皮貨品種繁多,既賣服裝成品,也售裘革毛皮原料,而且高、中、低檔商品一應俱全,適應了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當時,走進「大集成」,猶如步入了動物世界,各地珍貴毛皮,應有盡有,而且加工精細,做工精湛,贏得消費者的交口稱讚,聲譽日隆。

         如果說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拋球場一帶是海派裘革服裝的集中地,那末到了三四十年代,原先還十分冷落的靜安寺路西摩路 (今南京西路陝西路)附近,也逐漸形成了另一個裘革服裝集中地。這些皮貨店大多由俄羅斯人和猶太人經營,因為這一地段靠近上海西區──舊上海的高尚住宅 區,裘皮生意便漸漸地興隆起來。 

        當時,有一個諳熟裘皮硝、縫技藝的南京人陳長華,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在拋球場附近的四川路寧波路開設了一家「陳長記」 皮貨店,擅長精製翻毛皮大衣,銷售對象為來滬的國外旅遊者。數年後,陳長華年邁,由長子陳金蓀繼承父業。陳金蓀為人精明,極善經營,看準了裘革業在靜安寺 路西摩路一帶的潛在發展優勢,就從一俄羅斯人手中盤下了一爿店面。由於附近已有兩家皮貨店分別取名「西比利亞」和「西伯利亞」,為了與洋人經營的皮貨店爭 個高低,陳金蓀便把自已的店取名為「第一西比利亞」,並用「虎嘯」作為商標。他不僅起用一個名叫地在夫的俄羅斯人作經理,還把「陳長記」的主要技術力量轉 移到「第一西比利亞」。在陳金蓀的經營下,「第一西比利亞」終於闖出了新路,成為當時對洋人皮貨店構成相當威脅的競爭對手,聲譽鵲起,名聞遐邇。

 

老上海西伯利亞皮貨店 

         綜上所述,裘革服裝業就其在上海地區的數量和發展規模而言,雖不能奏響海派商業服裝的主旋律,但作為一支協奏曲,仍有其輝煌一一席之地。到本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裘皮服裝再度風摩上海,形成上海裘革服裝發展的第二個巔峰。 


推薦閱讀:

也許是史上最公開、最全的服裝定製工廠精選(一)
女性面試的服裝搭配技巧與禮儀
嬰兒兒童服裝尺碼、身高、衣長對照表及尺碼錶 | 艾佳寶貝的空間(轉載)
服裝搭配知識:牛仔褲搭配什麼鞋好看?
服裝業或掀併購整合潮 打造「極致單品」

TAG:風格 | 盤點 | 服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