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被「帽子」遮蔽的孫中山
一位不被「帽子」遮蔽的孫中山
作者:黃明同
來源:北京日報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中國近代化的先驅,中華文化現代轉型中的界碑式人物——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思想大解放的大潮中開始了對孫中山的重新解讀。這裡僅就自己的研究體會,談點對孫中山的重新認識。
從掛孫中山像的爭議說起
國慶60周年之際,天安門廣場掛孫中山像,與毛澤東像遙遙相對。這常規的舉措卻引發網上爭議。爭議的焦點: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為什麼要掛中華民國國父的像?二、孫中山真的偉大嗎?可以說,有多種原因引起這場爭論,其中表層原因,是線民對歷史和孫中山缺乏應有的瞭解;深層原因,則是民族文化 素養不高,又受到戲說的文藝作品的誤導。有的電視劇中的孫中山,成了一名魯夫,他不是中國走向共和的創導者和領導者,甚至他所以走上革命之路,還是李鴻章啟導的。
人們不得不深思:孫中山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是不是值得後人紀念?其實,這樣的問題,孫中山已經以他的偉大功績作了回答。在1997年 召開的黨的十五大的報告中,也有明確的說法:「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黨的檔中肯定的偉人,是不是廣大民眾心目中的偉人?常聽有人說,「孫中山說起來偉大,實際上並不見得偉大」,在網上,也有人說, 掛孫中山的像還不如掛秦始皇或袁世凱的像,甚至說孫中山是一名沒有法制觀念的
關於四頂「帽子」
過去一個時期,孫中山的豐功偉績與偉大思想,幾乎給一頂頂不實的「帽子」所淹沒。他的頭上起碼有「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空想」、「大炮」四大帽子。要重新解讀孫中山,先得從「摘帽」開始。
「大炮」孫中山早在領導辛亥革命時期,已是出了名的「孫大炮」。此綽號源於孫中山在南洋為武裝起義籌措經費時,因為他每次總向募捐者信誓旦旦地說:「這次起義一定成功!」可是起義一次次失敗,人們認為他總是放「空炮」,於是便成了「孫大炮」。當年我從華南師範大學哲學所調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 山研究所工作,父親得知後便說「你去研究孫大炮了!」我驚訝連我父親這樣的普通百姓,也都知曉「孫大炮」。其實,1911年武昌起義的告捷,終結了二千年 的封建帝制,「大炮」的帽子早該摘除了。
「空想」一直以來,學界流行一種觀點,認為孫中山的《實業計畫》是一廂情願的空想。這一看法,似不無根據,1917年《實業計畫》的第一計畫剛 一發表,便遭到國內外各方人士的批評,幾乎異口同聲罵曰:「空想!」應該說,孫中山在《實業計畫》中確有空想成分,孫中山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大背景,他急於利用戰後「有餘」的資本,以及種種的「戰爭機器」等,來迅速發展中國實業,對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幫助寄予期待,雖是良好的願望,卻是與虎謀皮般的天真幻想。但就《實業計畫》的整體上說,它無疑是近代中國最宏偉、最完美的一份現代化建設藍圖,中國大陸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改革開放已經有力說 明,《實業計畫》所構想的系統建設工程,已逐漸實現和即將實現。今人實踐與孫中山構想的不謀而合,驗證了孫中山當年依據經濟規律進行謀劃的合理性與超前性,而並非完全空想。
「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依據階級分析方法,孫中山算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理所當然其思想學說肯定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多少年來,很 多人便是這樣的邏輯。給孫中山戴上這兩頂帽子的,首先是列寧。
我認為,機械地給一個人劃定階級屬性,並由此評判其思想,是不科學的。孫中山出身農民家庭,少年赴夏威夷探親,之後接受西方的系統教育,從小學至大學的學習生活,以及後來大半輩子在歐美和南洋,他不僅早已「洗腳上田」,而且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禮,更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閱讀了大量社會主義思潮的著作,包括馬克思經典之作《資本論》。在孫中山的腦海裏,既有資產階級的思想學說,也有無產階級的思想學說;既接受了資本主義的影響,也接受了社會主義,包 括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
孫中山是較早接觸西方社會主義思潮,並要求加入共產國際的中國人。1905年,在倫敦蒙難獲救之後,他在歐美停留了一段時間。居留倫敦期間,孫中山有機會進入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讀書,他又大量購買各種書籍。據英國偵探報告,
孫中山曾明確提出,「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社會主義,即是大同主義」。我於1991年發表的論文《孫中山民生主義性質的再探究——論民生 主義的多元性》,為孫中山摘「資產階級」和「客觀資本主義」兩頂帽子,學界之後也有類似的看法。我以為給孫中山「摘帽」已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近代化先驅」與「中華文化現代轉型中的界碑式人物」
孫中山是偉人,這在胡錦濤同志的講話中十分明確。胡錦濤在2006年紀念孫中山大會上的講話,對孫中山有三個定位:「傑出的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這無疑是側重於政治層面的評價。對孫中山的偉大,我個人著重想強調如下方面:為振興中華,領導武裝革命,結束了 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未雨綢繆,為新中國勾畫雄偉的建設藍圖;一生奉獻,死而後已;超越時空的光輝思想,為後人留下珍貴的精神財富。
孫中山對中華民族復興所作的奉獻,不僅體現在政治方面,還體現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學界對其在探索中國近代化出路中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之為 「中國近代化先驅」。我認同這一定位,並對此作了比較系統和深入的研究。我與盧昌健合撰專著《孫中山經濟思想研究》在再版時,也特意將書名改為《孫中山經濟思想——中國建設前瞻者的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孫中山的文化取向開始關注,但研究者多著眼於孫中山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而未能深入探究在「西學東漸」、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 大背景下,孫中山在文化方面的歷史貢獻。近年與幾名年輕學者一起承擔了「孫中山的儒家情結」的課題,在前人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學界在研究中華文化發展時不論及孫中山,在研究孫中山時極少論及孫中山在中華文化發展中的貢獻,是一種偏見與不足;並認為,孫中山是「中華文化現代轉型中的界碑」、「文化創新的楷 模」和「外來文化中國化的探索者」,其三民主義學說是中西文化交匯的碩果。我以為,對孫中山的定位宜添加兩個:「中國近代化先驅」與「中華文化現代轉型中的界碑式人物」。
偉人超越時空的思想亮點
時代偉人所以成為偉人,不僅因為他的歷史功績能引領和推進時代發展,而且因為他的思想具有普適性,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孫中山超越時空的思想,比比皆是,主要可概括為如下十個方面:
1、「振興中華」的民族復興思想;2、「天下為公」的社會和諧與世界和諧思想;3、「門戶開放」的開放建設思想;4、「系統方法指導」的系統建 設思想;5、「有道德始有國家」的德治思想;6、「博愛」與「互助」為核心的新道德觀;7、「主權在民」的重民思想;8、「不患貧而患不均」的均富思想;9、「心性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待」的協調發展思想;10、「兼收眾長,益以創新」的文化開放思想。
比如,如何建設和諧的理想社會?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以「心性建設」、「實業建設」和「社會建設」為三個大子系統,設計社會建設系統工程。
在經濟建設方面,孫中山繼承儒家「不患貧而患不均」的均富思想,主張通過實施「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使人人共同享有平等的經濟權益,以防 範社會的貧富不均,「政權上不專制,社會上的貧富,還要平均,才能相安無事,否則還免不了革命」。孫中山主張開放建設,他既確立了一個「門戶開放」的國 策,又提出三「引進」的具體的開放措施,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構建了一個富有世界視野的建設藍圖。《實業計畫》,運用了系統思維方法,勾畫了多層次的系統建設工程,並希冀藉助國際力量,以及通過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而發展中國實業,實現中國的工業化,變傳統的農業國為先進的工業國。他石破天驚地說:「使外國 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
在政權建設上,孫中山反思了西方的民主化進程,因襲中國傳統的考試制度和監察制度,創制了有中國特色的「五權憲法」。別出心裁地發明了「權能相分」,既要確保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又要以賢能治國,組建強有力的政府。孫中山批評西方的代議制,主張「直接民權」實現真正的「主權在民」。孫中山對西方民 權主義的核心理念——「自由、平等」,都從國情出發,進行重新審視。
重新解讀孫中山的目的,一是使偉人孫中山得到實事求是的評價,還其歷史的真面目;二是通過臺灣土改以及大陸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驗證孫中山當年理想藍圖的可操作性,摘除其「空想」、「大炮」的帽子;三是發揮孫中山在兩岸以至整個華人世界的影響力,促進兩岸和平發展。
(作者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中山基金會秘書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