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父母感到孤獨:老人隨子女移民美國後怎麼生活
隨著現在投資移民美國的人越來越多,而投資移民往往都是以家庭為單位,一人投資,全家移民。那麼,一旦有老人跟隨子女移民美國後,到底該如何融入美國更好地生活?
換句話說,21周歲以上的美國公民有權幫助父母申請獲得在美國永久居留的合法資格,是最優先的,不需要等排期(其他類別的親屬移民,包括「第一優先」每年都有名額限制,需要等很長的排期)。
選擇美國移民的人不少都抱著讓父母出國養老的想法。但是出國養老非同小可,尤其老年人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如溝通問題、醫療保險、居住權問題等。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在美國生活的長輩的經驗,希望給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一些參考!
一,申請綠卡擁有合法身份
為父母申請綠卡應該是子女在父母到美國養老後,第一件該做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美國移民法,21歲以上的美國公民可以為自己的父母申請綠卡,而持有綠卡的永久居民則不能夠為自己的父母申請綠卡。這就是說,如果夫婦之中有一方是美國公民,那麼他(她)可以為自己的父母申請綠卡,而不能為配偶的父母申請綠卡。
如果子女是美國公民,幫助父母申請綠卡通常並不困難,審批時間一般也不長。按照美國法律,美國公民的父母屬於直系親屬,符合獲得綠卡成為美國永久居民的基本要求,不受移民簽證名額限制,隨時辦理。換句話說,21周歲以上的美國公民有權幫助父母申請獲得在美國永久居留的合法資格,是最優先的,不需要等排期(其他類別的親屬移民,包括「第一優先」每年都有名額限制,需要等很長的排期)。
需要提醒的是,美國公民子女如果是為父母二人同時申請綠卡的話,根據移民局要求,需分別提出兩份申請,還要準備父母在國內公證過的出生證明、與子女關係證明及其英文翻譯件等。
申辦綠卡時,子女上美國移民局網站,按照要求填表提出申請就可以了。當然,如果子女很忙的話,花點律師費找當地移民律師幫助申辦綠卡也行。只要綠卡申請程序正確、材料完備,符合條件的父母通常只需幾個月就能獲得綠卡批准並很快收到綠卡。
二,申請「白卡」獲得多種福利
在美國看病就醫,一般情況下沒有醫療保險是承受不起的。因此,老人到美國定居後,若符合條件的話,讓子女幫助申請「白卡」很有必要。
所謂「白卡」,其實是美國政府給符合條件的低收入或者無收入的公民和永久居民等提供的免費醫療保險卡,正式名稱是Medicaid卡。在華人較多的加州,其「白卡」的正式名稱是Medi-Cal。享受「白卡」福利的,既有美國本土低收入或者無收入的美國人,也有包括華人在內的各國移民。據統計,僅美國加州就有大約200萬「白卡」持有者,享受免費醫療。
申請「白卡」的程序很簡單,只要按照各州政府網站的相關要求,如實申報就可以了。從提出申請到獲得批准、收到「白卡」通常只需要二三個月時間。
另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從來沒有在美國工作過且沒有資產的「銀髮族」,一樣有資格申請「白卡」,其先決條件是,申請人必須持有美國綠卡,是美國「永久居民」。以前,美國加州和其他州一樣,申請「白卡」者需65歲以上才符合條件,如今加州降低了年齡門檻,主要看申請人的收入和經濟狀況。
美國賓州是由當地保險公司KeystoneFirst將「白卡」郵寄給被批准人。「白卡」上面除了有持卡人姓名、出生日期、性別和編號信息外,還有與持卡人一起選定的附近家庭醫生姓名和電話,預約門診很方便。去「白卡」上指定的醫生那裡看病通常是免費的,看急診和住院也是基本免費,需要自費的只是一小部分,徹底為「老漂一族」在美國看病解除了後顧之憂。
三,養老方式多樣化
據報道,在美國一些州,符合條件的65歲以上老人還有權申請政府福利性質的養老公寓。但令人擔心的是「老漂一族」的「中國胃」,喝不慣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涼奶和涼果汁,吃不慣帶乳酪的漢堡和比薩餅等。而且,大多數「老漂一族」無法用英文與其他居住在養老公寓的房客交流,時間久了恐怕會產生孤獨感,影響健康。
因此,很多人建議華人「老漂一族」,最好還是和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比較穩妥。因為養老的關鍵在於心情好、不孤獨、少生氣。華人「老漂一族」與子女共同生活,可以一起說說話、一起看看中文電視劇、一起出去散散心、一起享用家鄉飯什麼的,生活會更有情趣。
四,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老漂一族」出國後失去了以前的朋友圈和熟悉的環境,一閑下來難免會生出寂寞和鄉愁,從而帶壞自己的心情。所以,要盡量規劃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在美國,很多華人家庭都可以看到中文電視節目,在較大城市可以訂閱中文報紙。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等,讀報能成為「老漂一族」的一種習慣和不錯的精神寄託。
老人跟兒女移民來美國,其實還有一個更需要面對的問題,那就是跟兒女生活在一起時候會產生的矛盾。有些老人跟兒子生活在一起,跟兒媳婦的矛盾就避免不了,還有一些老人跟女兒生活在一起,原以為跟女婿的矛盾會少一些,其實現在也不一定了。不是兒媳婦和女婿人不好,也不是老人們真的事兒太多,而是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了。
早年間,老人和兒女世代都生活在一起,矛盾不是沒有,但不像現在這麼突出,這裡面除了人們的傳統思想發生了變化以外,經濟條件的好轉似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過去的兒女離不開老人,一來自己沒有房子,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獨立生活,再就是需要老人照看孩子,而老人等老來的時候,自己也沒有能力管理自己了,經濟條件也差,一旦有病了也確實離不開兒女照顧,這樣,在兩代人中間,有著這樣一種互相的需求存在著,也是矛盾不那麼顯現的原因之一。
加上過去對於傳統的孝道很重視,沒有多少年輕人會公開地跟老人鬧矛盾,最多私下裡說說,所以鬱悶的兒媳和婆婆也不少,那時候的男人多數在奔事業,很少對家事兒過問,除了吃飽喝足了,也沒有別的要求了。
現在這些現象都發生了變化。首先表現得明顯的就是人們的經濟水平都提高了,孩子能獨立生活了,老人的老年收入也跟過去沒法比了,有些老人幫助兒女買房都不是問題,雖然說也是老人的辛苦錢,但放在過去,再辛苦,就是全家都不吃不喝也不可能有多少錢的。加上現在的醫療保險,小區醫院的出現,還有保姆行業的興起,老人對兒女的依賴也不像過去那麼厲害了,至少在自己還能照顧自己的時候基本可以不用兒女。
現在很多老人觀念也發生變化了,對於孩子的照顧也不像以前了,一來由於孩子們不信任老人的老方法照顧孩子,再就是現在的孩子對自己孩子的照顧要求越來越高了,網上一直風傳著一篇《老了我們靠誰》,現在的老人也把退休後走遍世界當成夢想。老年大學的興起,甚至包括每天早晚的廣場午,都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樂趣。
老年人的觀念的改變,年輕人觀念的改變,使得原來的家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那種家越大,人越多越好的觀念似乎在漸漸地消失了。
然而老人畢竟是老人,一旦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他們長年生活的故土,跟著兒女來到美國就會感覺心裡沒底,他們不願意再像在家的時候那樣,自己獨立地生活,他們的依賴又重新回到了原點。他們擔心語言不通,他們擔心獨立生活有事兒的時候沒有人在身邊怎麼辦,他們感到恐慌,孤獨和寂寞。
早年出國的兒女思想已久停留在過去的傳統里,父母來到海外,奔的就是自己,怎麼能讓年老的父母跟自己分開來住呢?無論如何都不能這麼說,如果那樣還不如不讓他們來了,加上有些父母過去也來過家裡,給自己帶過孩子,怎麼能在養老的時候拒絕他們在家裡住呢?
在美國生活,跟在國內完全不一樣,人們的緊張程度,人們疲勞的程度,都不是跟國內能比的。很多人不認可我這樣說,如果你真的生活在美國應當跟我有同感,不是說真的緊張得一分鐘都不能放鬆,而是不知不覺地緊張,不是說累到腰酸背痛,累到光想睡覺。不是這樣的累法。
我們常常在影視劇里看到公司的那樣的結構,真的就是那樣,一個個格子里坐滿了一個個人,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台電腦,但電腦前的每一個人都在緊張地敲著鍵盤,他們在做著不同的項目,很多人年收入都在十萬左右,也有很多人年收入都在幾十萬。他們擁有大房子好車,養活著幾個孩子,再就是父母和家人。
很多人不了解美國,說,錢多少是多呀,差不多就行了。在美國生活,在美國做生意,做才能賺錢,多做也才能多賺錢,少做或不做那就是沒有錢可賺,不是你想多做就多做,你想少做就少做的。在這裡同行太多了,競爭也非常厲害,不管多大的公司或多小的公司都是一樣的。
在美國的大公司里打工的人,當你總也不出成果的時候,當你年紀大了,收入和你付出的對於老闆來說不能讓他們獲益了,那真的對不起,你就只能回家了,你的薪水老闆用來雇幾個年輕人,重頭開始培訓,跟你的作用是一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就是這樣的。
所以在這樣環境中工作和生活,確實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也非常非常的緊張。
人們都半了解不了解的抑鬱症,在美國也是好多人都有,很多人長年吃藥維持生活,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病了,還有一部分人知道了也不願意承認。在難以承受壓力的環境下,人們持續這樣地工作著,生活著,他們需要當離開工作環境的時候能有一個自己想怎樣就怎樣的家,想有一個自己安安靜靜的家能真正地按自己的要求和希望呆著。他們想吃飯就吃飯,不想吃飯就不吃飯,他們想在家吃就在家吃,不想在家吃就出去吃,他們想吃西餐就吃西餐想吃中餐就吃中餐。
還有一些人,家裡孩子多,於是乾脆太太不上班,在家帶孩子,做家務。一個人的工作養家,讓工作的人壓力格外大,家裡的大事兒小事兒都落在了女人的身上,這女人中不少原本也都是精英,有些人心理也很難接受生活角色這樣的轉型,所以夫妻間也會有矛盾。
在這樣的環境和狀況下,老人再出現在家裡,自以為會給他們的生活減輕負擔,其實根本不然。一些父母看到兒媳婦在家不工作就不高興了,一些娘家媽也要求女兒一定要去上班,要不然在家裡會沒有地位,他們住在這裡也不仗義,而那些夫妻都工作的,在父母眼皮底下就有了誰家務做得多了,誰家務做得少了。這些事兒看來都是小事,而每天發生在家裡,每天出現在在外邊已經累得身心疲憊的人的生活中,久而久之就成了問題。
很多家庭為此整天爭吵不斷,而有些夫妻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不得不以離婚擺脫這樣的生活。有些父母悔不該干涉兒女的家事兒,而有些父母則理直氣壯地支持兒女的離婚。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矛盾帶來得是年輕人一輩子的傷痛。
這些問題在國內的家庭中也時有發生,但發生在海外,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國內,因為在外有個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兒,離婚除了感情上的打擊,很多人在經濟上,在今後的生活上都會有持續的影響,加上由於中國少,能認識的機會更少,所以再婚的機會相對也少。
我們當然知道,很多婚姻的破裂跟父母沒有絕對的關係,但很多誘因原本也是可以避免的。這不是誇大矛盾,而是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一種現象。
避免這樣的問題的出現,需要我們兒女和父母共同的努力。父母不得已必須生活在兒女的家的,要改變自己,盡量不要甚至最好做到完全不要干涉兒女的生活,因為在美國養老同樣靠不了兒女,最終的選擇也都是養老院。
有些老人也許說,既然也是去養老院,我還不如在國內的養老院養老。你如果這樣想,那就又糊塗了,到了要去養老院的時候,誰送你去,誰又會經常去看你,那些困難絕不是你今天能想像得到的。所以很多現在獨生子女的父母紛紛把兒女送出國,未來面臨的都是這樣的問題,也許你說原本在國內也不想指望他們的,其實到時候你就哭了。
人們都說,錢能解決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這話說得沒錯,老人現在多數都有足夠的錢了,我覺得不妨把自己的錢拿出來一些,在兒女附近租一個公寓住下來,這樣離兒女又近,自己生活得也輕鬆自在,何樂而不為呢。
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一到花錢的時候就捨不得,他們不見得為了自己,而是感覺錢省下都是兒女的,不能亂花。其實要快樂地跟兒女生活在一起,要讓自己的晚年輕鬆而愉快,有些錢花得是值得的。跟兒女在一起生活的老人同樣也是緊張的,何必去聽媳婦的嘮叨,何必去看姑爺不開心的臉,媳婦的嘮叨也許跟你根本就沒關係,姑爺的臉也許根本不是給你看的,但你聽到了看到了,心裡肯定不舒服。
遠離兒女其實也是遠離是非。
現在一些兒女也想開了,對於那些生活不到一起的老人,採取的就是在外邊買個房或租個房把老人從自己身邊移走。但多數人都是等不能在一起住的時候才這樣做的,如果能在老人來的時候就這麼做,那麼中間那些傷害都會避免了。在這一點上,美國人做得很好,雖然他們也不情願,但他們習慣了。
有人說「家是一首永遠也寫不完的詩」,我很喜歡。在家裡,我們每個人都是為這首詩填詞兒的詩人,悲歡離合,都是我們的手寫下的,是我們這個家裡每一個人寫下的,它不是一個人的作品,是需要家裡每一個人的付出,每一個人的犧牲而寫出來的。我們應當共同努力,讓這一首詩唱響,讓這一首詩在我們的家裡,子子孫孫接連不斷地寫下去!
生活是美好的,只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生活的過程中經歷些什麼,孩子是這樣,我們是這樣,老年人也是這樣。我們的孩子經歷的都是我們經歷過的,我們經歷的也是我們的父母經歷過的,而我們的父母正在經歷著的也是我們未來會經歷的,正所謂,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未來。昨天我們的父母曾經對我們祖父母付出的,今天我們對我們的父母付出的,也正是未來我們的兒女要對我們付出的,何去何從,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這就是生活。
取材自網路
推薦閱讀:
※子女的強弱成敗,可以從你的八字中分析得出
※沒那麼簡單,離個婚可不那麼容易,很多時候不是你想離就能離得了的
※我繼父和我媽媽吵架,生了妹妹剛1歲。繼父很過分。不知道該不該勸他們離婚?
※3、結婚、及生子女流年
※如果母親重病,需要24小時看護,女兒未婚,事業正在上升期,她現在是應該辭職在家照顧母親還是繼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