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吳式太極網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應我學生之邀,在這裡講一個有益於健康事業的題目,稱之為《太極拳漫談》。對於各位廈門理工學院的老師和學生來說,是班門弄斧。因為,大家是做學問的;對於武林同道來說,又不免流於淺薄。假如,我這個主旨發言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大家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太極拳有進一步地了解,或者說使大家對太極拳認識提高一個層次,並能在養生長壽的路上邁出可喜的一步,我當表示欣慰。

一、    如何認識太極拳

歷史上,由於統治者重文輕武,向來不被官方所重視,武術的發展傳播只能在民間,太極拳也不例外,只是因為它的健身作用顯著才贏得世人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後得到廣泛的普及和發展。毛主席1960年號召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時,曾提出過打太極拳。可惜,那時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當然不具備談養生健身的條件。鄧小平1978年11月16日給日本友人題詞:「太極拳好!」這不僅使太極拳走向世界,而且在國內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所以學習、研究太極拳的人更多了起來。

1、太極拳與「道」。

「太極」和「太極拳」是兩個概念。「太極」,為哲學術語。

「太極拳」則是武術拳種的名稱。

「太極」概念,始見於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太極圖說》。黑白兩色和s線最簡單的圖形卻揭示自然界本身變化的規律。被稱之為「天下第一圖」。綜觀中國文化發展,儒、釋、道三教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到北宋時期成為一個交匯點,就是「太極」學說。後來成為「程朱理學」的基礎。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內家功夫,也極有可能是在這一時期與太極學說交匯,因而才出現了王宗岳的《太極拳論》。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說明太極拳遵循太極的易理,合於陰陽之道。這說明太極拳是不折不扣的中國特產,中國文化;百分百的中國元素。

我們用易理,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太極拳,可以這樣表述:「頭頂太極,懷抱八卦,腳踩五行。」「太極」,即指按陰陽哲理,太極拳在練功時,頭腦中時刻要有圓的概念,要明了陰陽互根、變化之哲理;「八卦」,即指《易經》之坎、離、震、兌、乾、坤、艮、巽對應太極拳的八種勁別弸、捋、擠、按、采、挒、肘、靠;「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在太極拳行功時,表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總之,太極拳的八法、五步,涉及易經卦象、天體方位、人體臟腑、經絡、穴位等等。以此,我們知道太極拳完全是依照易理,陰陽、五行學說創編的一個武術拳種。

「道」,按照現在通行的觀點解釋,它是《老子》一書的中心範疇與哲學基石。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稱「道」為天地萬物之總根源,是事物的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的準則、法則。

《老子》一書,也稱《道德經》。「哲學家視其為東方哲學經典,政治家視其為可以借鑒的名言,軍事家認為是一部攻防戰的用兵指南,史學家說它是一部先秦文化的結晶,陰陽家認為可以作為推演『天機』的寶鑒,俗家子民喟嘆其玄之又玄。」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什麼呢?因為它存在於一切事務之中,無處不在,無往不利,是道之所在。正所謂「道也者,不可離也。」太極拳在行功原則上遵循《老子》的「有無相生」,「前後相隨」「虛其心,強其骨」「天地之間,其猶橐蘥乎?」「上善若水」「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等思想。自然太極拳的拳理是合於「道」的。

其實,用通行的觀點解釋《老子》,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不過是「郢書燕說」而已。《莊子》《呂氏春秋》都明確指出《老子》「由是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之道」。《老子》真正的主旨和本意是「道之真以持身」的「完身養生之道」。氣功修鍊的理法是它的第一義,其他的涵義則是派生的的第二義。司馬遷《老子伯夷列傳》葛洪《抱朴子》都記載老子應關令尹之邀寫《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老子視功名為糞土,如何為一小吏寫五千言道德經。《列仙傳》《列異傳》都有記載「關令尹」能見到「紫氣浮關」,說明他眼功已開,是以老子「亦見其奇」。所謂「紫氣」是老子散發的彩色外氣。老子本人乃是一位大氣功師,是聖人。可見《道德經》是寫給氣功修持者閱讀的氣功理法。《莊子.寓言篇》說「寓言十九,籍外求之;重言十七,所以言也,是為耆艾」我確認為是老子「恍兮惚兮」盡興之時。說他語言晦澀難懂則是多出於「屬象隱喻」。那些對証果的描述,關尹都可以証得,無師自通;那些隱喻,可以體驗體悟。

回到正題說太極拳。真正練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太極拳就是氣功」(當然不包括那些太極操)。我認為,這正是太極拳與老子的「道」鍥合的原因。這就是世人用哲學觀點探討的,太極拳拳理符合老子的「道」的原因。

    2、太極拳釋義

吳式太極拳名家吳公藻先生曾經這樣概括太極拳:「拳術一道,不外強健筋骨,調和氣血,修養身心,祛病延年,實為後天養生之術。太極拳,乃循太極動靜之理以為法,采虛實變化之妙而為用。其姿勢也中正安舒,其動作也輕靈圓活。故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其動靜原理與道家之坐功,互相吻合,實道家之行功。在拳理言之故稱內家。因與道本為一體,老幼婦孺,均可練習。其功用純任自然,學之毫無痛苦,誠有益無害之運動也。苟能精勤研究,歷久不懈,則愈練愈精,愈精愈微,由微入妙,由妙入神,不但有益與身心,更能增進智慧,獲益殊非淺顯也。」

著名作家金庸在談太極拳時說:「太極拳的基本構想,在世界的任何拳術、武功、搏擊方法中是獨一無二的。我相信這是老莊哲學在拳術中的體現。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用在拳術上,便是以柔制剛的太極拳。」

太極拳是多邊緣科學,涉及哲學、武學、醫學、美學、理學等等也涉及現代的三論(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太極拳不能等同一般的拳法,因為它合於「道」。如果我們借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為一幅對聯說明太極拳,便只可用《太極拳論》上「默識揣摩」作橫批,或者另擬一個:「神會體悟」。

    3、開發智慧的鑰匙。

《太極拳論》對外家拳做了一個概括:「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力大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之能,非關力學有為也。」對「拳」一般的認識也就是指徒手的武術,是「手、眼、身、法、步」打鬥的技術。一般人心目中的武者,多有力大、手快的概念。

太極拳取勝之道合於兵法的「兵之勢若水,避實就虛。」,「攻其必救,救其必攻」,「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太極拳修鍊讓你學會「四兩撥千斤」,拼棄力斗,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智取勝。太極拳修鍊讓你學會尊重客觀規律不主觀臆斷,不剛愎自用,借力打力,以巧取勝的原則。

太極拳演練和技擊的原則是:「動之則分,靜之則和,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為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太極拳裡面包含「有無相生,上下相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形皆是假,無形方為真」;「柔弱勝剛強」,「捨己從人」等等打破常規的逆向思維方式。太極拳,就武術而言是「上三門」高級功夫;就修養身心而言是合於「道」的高層次修練。

    4、延年益壽之道。

太極拳可以防身、健身,可以修身、養性;太極拳是武學,是文化,是藝術鑒賞,是一種高層次的享受,同時也是益壽延年的法寶。敬愛的周恩來總理1959年同日本朋友談話時說:「太極拳是中國的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充滿哲理,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血緣關係。太極拳是一項極好的健身活動,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防身自衛,可以陶冶情操,也是一種享受,給人們帶來幸福,延年益壽。」

著名少林拳師海燈曾經說過:「練武使人短壽。」他指的應該是外家拳,不包括太極拳。因為,習練太極拳可以使人健康長壽,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統計過歷代吳式太極拳著名老拳師,平均年齡有九十八歲之多。(可見已故著名前輩太極拳老拳師年歲表)

金庸先生在談對太極拳的認識時說:「練太極拳,練的主要不是拳腳功夫、而是頭腦中、心靈中的功夫。如果說『以智勝力』,恐怕還是說得淺了,最高境界的太極拳,甚至不求發展頭腦中的『智』,而是修養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剛』,而是根本不求『克』。腦中時時存著一個『克制對手』的念頭,恐怕練不到太極拳的上乘境界,甚至於,存在一個『練到上乘境界』的念頭去練拳,也就不能達到這境界吧。」

《十三勢歌》講了太極拳的練法,注意事項,最後說:「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有稱張三丰先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鼓勵人們把健身、養生、長壽作為修練太極拳的最終目的。

    二、太極拳史話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是古代勞動人民和歷代武術師們集體的智慧結晶。遠在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齊國的拳術十分興盛;而地處東南的越國和北方的趙國劍術得到普遍的開展;兩漢、三國時期,武術套路逐漸形成;兩晉時期,武術口訣已經出現;唐代武術更是伴隨著封建經濟的繁榮而趨於興盛……太極拳和其它武術一樣,來源於勞動人民智慧,並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不斷完善的。說某某人,如何如何造出太極拳,不一而足,甚至假託黃帝造太極拳。說黃帝閒遊,「見蛇鵲斗前坡,鵲攻頭,尾來護;鵲攻尾,頭來護;鵲攻腰,頭尾護。因此發明太極拳。」這些出於某種利益的需要的假說,都是沒有文化的不實之詞。如同,傳說倉頡造字一樣。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還生有立目三隻眼,非常聰明,有學問,因而有造字的條件和可能。魯迅《門外文談》從「上古結繩而志。」談起,以無可辯駁的事實道出文字的真正起源,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善於製造串鑿附會的傳說也是中國人的劣根性。

1、太極拳的由來

太極拳本來是一種廣泛的科學。歷代名家先後迭出,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豐富、發展,乃形成今日之一大學派。

南北朝以來,經歷唐、宋、元、明、清到如今,出現過程靈洗《小九天法式》。其中說:「太極拳非純功於易經之理不能得也。」又說:「以易經一書,必須朝夕悟在內心,必須朝夕會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妙。」可見理論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但遺憾的是沒有練法。唐朝的許宣平(別號於歡子)有《三十七心會論》「他所傳的太極拳名叫三十七勢,又名長拳。因為這套拳非常之長,而且柔軟得很,練起來不費力,對於養生長壽很有好處。」許宣平有獨吟詩「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還曾有《題許宣平庵舍壁》詩,很讚賞許宣平。

唐朝還有一個人,叫李道子。他宏言多論,其道獨高。先生所傳太極拳叫先天拳,也叫長拳,意思於前面講的一樣。李道子有《秘授歌》):「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講的是內功修鍊,也沒有練法。

張三丰,元明懿州人,名全,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三豐先生也是一位博雅之士。先生所傳太極拳叫十三勢,也叫長拳。取其如同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之意。張三丰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猶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今傳武禹襄之拳論)。

明朝景泰年間,有一位叫王宗,號宗岳。王宗岳,西安人,習內家拳法在當時最著。……王宗岳是個經緯之才,他不但太極拳練的好,而且文學也很好,深得張三丰真傳。……王宗岳著述很多,對太極拳奧理闡發無遺。所傳太極拳名十三勢,也叫長拳。王宗岳(《太極拳論》由武禹襄在舞陽縣鹽店發現,後經李亦畬手抄傳出)。

蔣發是河南人,以做豆腐為業,很喜歡練拳。是王宗岳的傳人。是否親傳尚不可知。王宗岳的「歌訣傳給蔣發,蔣發傳給陳長興。但陳長興家裡沒有這個東西,也沒有王宗岳的論述。由這來看,陳長興是得了蔣發一點功夫,理論沒得到。「陳(長興)家裡是按形似木雞的『牌位先生』那樣練的。很明顯他本人是炮錘底子,不能完全脫離而真正做到太極拳之柔化輕脆。」楊露禪雖然經陳長興傳授,但所練太極拳與陳家拳大相徑庭。

河北廣府城楊露禪赴河南溫縣陳家溝從陳長興學藝,所習之拳是以剛猛見長的長拳、炮錘系列拳架。武禹襄訪河南趙堡鎮陳清平,所學之拳藝亦屬炮錘系列,與陳家溝拳基本相同。楊、武二公後將陳溝、趙堡之技與廣府得紅拳、二郎拳、六合拳、梅花拳、披掛掌、春秋拳等拳種交相融合,共同研創出舒緩優雅,以柔化見長,以守中用中「制人不傷人」為理念的新型拳術。里人觀其表象如行雲流水,戲呼之曰「綿拳」「粘拳」或「黏拳」,這才是太極拳早期之雛形。後來,由武氏得王宗岳《太極拳論》與前輩太極拳理論匯合而定名,應該是太極拳的真正由來。

    2、太極拳的傳播

楊露禪(蟬)1840年在北京皇宮內院教拳,太極拳才名聞遐邇。其歷史不足兩百年。官方文獻對太極拳的最早記載,見1928年的《清史稿.卷五百五.列傳二百九十二.藝術四》,其中寫道:「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楊露禪在太極拳發展史上佔有轉折的地位,不僅結合《太極拳論》創編出真正的太極拳,而且因為他的武術實踐,使太極拳得以推廣。

武禹襄於河南舞陽縣鹽店發現張三丰、王宗岳太極拳的論述,後經其傳人李亦畬手抄傳出,使後世太極拳習練者在理論上有所遵循,便於學習、繼承、提高,對太極拳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見,太極拳的廣為傳播應該是楊露禪、武禹襄兩位先生的功績。不久前,一個電視短片《太極之鄉》,介紹太極拳在河北廣府城的發展和傳承,同時,也歌頌了楊露禪、武禹襄對太極拳事業的貢獻。

廣府城,在永年縣屬今天邯鄲市。邯鄲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2000年秋。我參加在那裡召開的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去過邯鄲。一出火車站就看見廣場上,矗立著靈公趙盾躍馬張弓的銅像。我想,也許正是「胡服騎射」勇於改革、創新的尚武精神,使得太極拳能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開花,並結出豐碩果實。

去賓館的途中,在大轎車上,有人隨便問接待小姐一句:「這裡有什麼土特產?」那女孩子驕傲地說:「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一句話說得大家無不肅然。與此同時,大家對楊露禪、武禹襄這兩位武術家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3、太極拳五大流派的產生

陳家溝人陳照丕(1893-1972)於1928年北上教拳,其所傳拳架的樣子,吳志清在其所著《太極正宗》第七章中有詳細記載。而陳照丕本人於1953年出版的《陳氏太極拳匯宗》中所演拳勢、所述拳論,與當時楊、武、吳、孫諸家太極拳並不相同。

陳式太極拳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當推陳發科先生(1887-1957)。1928年陳發科應邀入京教拳。陳氏坦言自己所傳之拳為炮錘,拳勢特剛強,打手講究「拿、跌、擲、打」。顯然,與當時太極拳界人士已經熟知的講究「柔化」、「粘連黏隨,不丟不頂,引化拿發」的太極拳相差甚遠。因而,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召開太極拳會議時,有人對陳發科所練之拳的「太極拳身份」提出質疑,所以當時陳發科只能以「炮錘」傳人身份列席。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政府推廣太極拳運動……才首次出現陳、楊、吳、武、孫五大太極拳流派。其中吳式,源於楊式;孫式,源於武式,而陳式顯然汲取了楊式太極拳「柔和、舒展、大方」之特點,淡化了「纏絲勁勢特剛強」的「剛猛驚炸」,刪去了許多震腳、跳躍動作,趨於「松活彈抖」。由此,五大太極拳流派於不同風格中,均體現出自河北永年所傳出的「順遂、圓活、舒展」之共性。太極拳還有趙堡、和氏、三豐、原式、武當等等二三十個派別在各地流傳。(待續)


推薦閱讀:

會獎旅遊之會議酒店推薦:北京雁棲酒店
傳承·匠心-經典寫實油畫全國邀請大展5月5號在三品美術館北京館開幕
北京最值得吃的七家火鍋,保證你天天都不重樣
隨時準備決戰南海 北京緣何不再忍耐?
北京地區有哪些特色書店?

TAG:北京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