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讀「太極圖」----「雙魚太極圖」與「來氏太極圖」比較★★★★★

解讀「太極圖」(一)

羅永平 2011-12-12 19:03:05

    說到「太極圖」,中國人太熟悉了,不就是我們常見的「雙魚太極圖」嘛(見下圖1)。

是的,這張圖賦予了中華民族古老而豐富的哲理思維,蘊涵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練習太極拳者多以此詮釋「太極拳」以及「太極拳陰陽」之理。但是很奇怪,在早期的「經典太極拳」著作中不見它的蹤影。

二十年前,筆者偶獲一部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影印書,將其視為珍寶,如饑似渴閱讀。然翻遍全書,雖有40多幅圖譜,竟不見一幅「陰陽雙魚太極圖」,在卷首第一頁卻印著另一種太極圖(見圖2)。

此「太極圖」非彼「太極圖」,筆者不解。再查閱陳微明《太極拳術》、徐致一《太極拳淺說》、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杜元化《太極拳正宗》、徐震《太極拳考信錄》等書籍,不僅不見「雙魚太極圖」,也不見圖2所示之圖。

這是為什麼?

 

圖2

太極」源於《易》。

《易·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

但《易》沒有「太極圖」。「雙魚太極圖」從何而來?

據說老子出函谷關西去流沙時,將其所創秘籍散播於蜀陝一帶,後世南宋理學家蔡季通受朱熹之託,於四川搜獲秘圖三幀,其中一幀就是老子遺留的也就是後來在民間流傳的「雙魚太極圖」

《老子》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這個「周行而不殆」的 「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其形狀面貌確實酷似生出「兩儀(天地、乾坤)」萬物的太極。

圖2的「太極圖」又來自何處?

原來是明代大理學家「來知德」繪製。

來知德(1525—1604年),號瞿唐,潛心研究《易》和悟道達29年之久,於明萬曆二十六年 (1598年)完成著名的《周易集注》。在這部書中,來知德根據他理解《易》的義理和「主宰者理、對待者數、流行者氣」,繪製了來瞿唐先生圓圖」(見圖 3),後人也稱其為來氏太極圖」

據稱此圖蘊涵天地萬物演化之理。

 圖3來氏太極圖

筆者大惑不解:歷年來諸多太極拳書籍和太極拳論者大都以「雙魚太極圖」來詮釋太極拳,幾乎所有與「太極」理念有關的門派、拳種也都是以「雙魚太極圖」為背景,而對「來氏太極圖」視而不見、鮮有論及,只有陳鑫大量引用「來氏太極圖」未論說太極拳。

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主要是「以易理說拳理」,緊緊扣住《易》的義理,推演、闡述太極拳,因此他不僅在卷首第一頁給出「來氏太極圖」,而且在其後的圖譜論述中以「來氏太極圖」繪製「伏羲先天、文王后天八卦圖、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伏羲八卦消長」等圖來詮釋太極拳。

陳鑫為什麼引用「來氏太極圖」詮釋太極拳呢?近來研讀、細讀《陳氏太極拳圖說》,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一、「來氏太極圖」的重要

「來氏太極圖」是太極拳理的依據,或者說是太極拳理之母。何以見得?

陳鑫在《太極黑白圖說》中解釋道:「白者,陽儀也,黑者,陰儀也。黑白二路者,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其氣機未嘗息也。即太極也。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也。」

很明顯,此圖是「太極陰陽兩儀」理論形象的圖畫,其黑白二路陰陽螺旋纏絲之氣機連綿不斷、纏繞不息,中間一圓圈為太極之本體。本體為內存先天中氣,本體中氣運轉即產生陰陽、螺旋纏絲,從而再產生四象、八卦……生生不息。

這不正是太極拳運化方式和要求生動、真實的寫照嗎?

筆者以為,雙魚太極圖」強調的是「陰陽互為其根」的變化,而來氏太極圖」不僅強調「陰陽互為其根」,並且進一步突出「螺旋纏絲、本體中氣之理」。

練太極拳者之丹田(本體)中氣運轉,陰陽螺旋線纏絲精則連綿不斷、生生不息。「來氏太極圖」中間的圓圈與練太極拳者的丹田吻合,再配合黑白陰陽螺旋線纏絲及兩儀的消長,體現了《易》理與太極拳理的有機結合,顯示出「來氏太極圖」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因此,陳鑫告誡練太極拳者,只有「默識此圖」,才能將「太極生生之妙完具胸中」。

第二、「纏絲精」的精要

「纏絲精」與「纏絲勁」不能混為一談。(參閱《少林與太極》雜誌2007年2期筆者拙文《「纏絲勁」與「纏絲精」之芻議》。)

陳鑫根據「來氏太極圖」繪製的八卦方點陣圖(見圖4)論述太極拳時說:「拳術家創立纏絲精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其至命矣,夫技藝云乎哉。」

太極拳纏絲精是依據「來氏太極圖」螺旋運轉之理抽象提煉而成的,這種螺旋線的纏絲精是太極拳的「至命」,是通達太極拳藝術高峰必需的核心。

 圖4八卦方點陣圖

不僅如此,陳鑫還循「來氏太極圖」之理,繪製出太極拳纏絲精圖(見圖5),並強調指出「纏絲精,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運中氣」就是將丹田(本體)之氣運化於纏絲精中。盯著此圖看上十幾秒鐘,你會覺得:若順著「螺旋線」不停向「內旋」,就好似旋渦,可將對方來勁敷住、吞下、旋裹而去;若向「外旋」,則好似龍捲風,可將對方吸起後旋轉拋出。

一張簡單的圖譜就將太極拳螺旋纏絲精奧妙刻畫而出。所以,陳鑫說,不懂「纏絲精」的道理就是不懂太極拳。

圖5太極拳纏絲精圖

第三、練太極拳者與天地合一

「來氏太極圖」於太極拳,是「天地陰陽之律」,是「消息盈虛」之理。如先天(伏羲)八卦宇宙之本體「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及後天(文王)八卦春夏秋冬的「生、長、收、藏」所表現的陰陽氣流循環的人間致用(見圖4);如一年24節氣之變化(見圖6),如一月30天月輪盈缺之變化(見圖7),如一日1 2時辰之變化。

為進一步說明問題,陳鑫以一日l2時辰變化詮釋太極拳「引進落空」之來氏太極圖原理:子丑寅,為引(息);卯辰巳,為進(盈);午未申,為落(消);酉成亥,為空(虛)(見圖8)。

 圖6一年混沌氣象圖          圖7一月混沌氣象圖

「日有晝夜、月有圓缺、年有四季,此消彼長,消息盈虛」,乃天地自然。

練太極拳者遵乎自然之規律,周身體現陰陽消息盈虛,於天地運轉而運化,順其自然,行之當然,開合無勉強,動靜合天然。以「天、地、年、月、日」的自然變化喻太極拳運化之理,強調的是「吾身即天地,上下同流,萬物一體」的天人合一的觀念,是自然而然之要,契合易理。此為「來氏太極圖」重要性之三。 

 圖8一日混沌氣象圖 

陳鑫反覆以「來氏太極圖」展現太極拳之「本體、陰陽兩儀、螺旋線纏絲精、消息盈虛、天人合一」等理念,無不證明「來氏太極圖」對於練習太極拳者的重要性及合理性,由此我們不難體會陳鑫對練太極拳者明圖、明理、明拳的良苦用心。

兩種「太極圖」都源自對《易》的理解,同源而圖異。

不論是「雙魚太極圖」還是「來氏太極圖」,都對太極拳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哪種「太極圖」最熨貼太極拳呢?

陳鑫認為,「來氏太極圖」最為熨貼,筆者亦然。

 

再解「太極圖」--「來氏太極圖」(二)

羅永平 2013-06-07  |  老阿更

 

太極拳者非常看重「太極圖」,太極圖近乎是太極拳者的圖騰。但不知什麼原因,長期以來人們都是以常見的雙魚太極圖」為太極拳者的摹本和推崇,而對來氏太極圖」視而不見。

筆者經較長時間研究,曾寫就《解讀太極圖》—文(見《少林與太極》2011年第10期),論述了「雙魚太極圖」和「來氏太極圖」的來歷、區別和作用,肯定了「來氏太極圖」(圖1)對太極拳最具指導性,最能表達太極拳技理。

近來,筆者參悟「太極理論」修鍊太極拳,甚覺《解讀太極圖》一文尚言不盡意,有必要再次解讀太極圖。

我們知道,太極」的概念來自《易經》,而《易經》的基礎是八卦,八卦是由「—」和「--」二爻的排列組合所構成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形象,這八個形象就是《易經》的原始形態。

正是這個原始形態,產生了耳熟能詳、人們常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著名論述。為了便於說明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八卦」贅述兩句。

《易經》上說,八卦是伏羲發明的。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經》上雖如此說,但不曾留下「卦圖」,只是到了宋代才有大理學家邵雍(1011-1077年)將卦圖公之於世。然,邵雍公布的有兩個「八卦圖」,即「先天八卦圖」(圖2)和「後天八卦圖」(圖3),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天伏羲八卦圖、後天文王八卦圖」。

註:邵雍是陳摶之弟子

請看「先天八卦圖」:

「乾」天在上,「坤」地在下,「艮」山與「兌」澤互相通氣,「震」雷與「巽」風相互搏擊,「坎」水與「離」火不相厭棄,好一幅八卦「陰陽相錯」的局面。

《易·說卦傳》講:「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先天八卦圖」:表現的是「天上地下、日東月西」的宇宙本體,又傳為伏羲所創,故而名之「先天伏羲八卦圖」。

 

再看「後天八卦圖」:

《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居東,為春),齊乎巽(居東南,為春夏之交),相見乎離(居南,為夏),致役乎坤(居西南,為夏秋之交),說言(喜悅收成)乎兌(居西,為秋),戰乎乾(居西北,為秋冬之交),勞乎坎(居北,為冬),成言乎艮(居東北,為冬春之交)。」

這是以「八卦」的形成來描述春夏秋冬四季呈現的「生、長、收、藏」等陰陽之氣流行循環的情況,恰好構成一幅始而復終、終而復始的圓圖。此圖據傳系文王所繪,故而名為「後天文王八卦圖」。

 

觀這兩幅圖,我們發現它們既有區別又有共同點。

兩幅圖的區別在於:

「先天圖」表達八卦「相錯對待」,「後天圖」表達八卦「四季運行」;「先天圖」體現「宇宙本體」,「後天圖」體現「人間致用」。

兩幅圖的共同點在於:

四周為「八卦」環繞,中央圓形空白無物。

人們不禁要問:八卦圍繞的中央圓形空白是什麼?是單純的空白還是別有洞天?是否就是生出「兩儀四象八卦」的太極?

這些疑問,不免成為眾多研究者探究的對象。《易經》沒有回答,邵雍也沒有回答,倒是明代理學家「來知德」根據「古太極圖」做了回答,並繪製圖形論述之圖4)。

請看圖4八卦環繞四周,中央一圓圈者「太極」也

中分黑白者,陰陽也;黑中含一點白者,陰中有陽也;白中含一點黑者,陽中有陰也;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

而八卦自「震」順時針旋轉至「乾」、自「巽」至「坤」,「其間四正四隅,陰陽純雜,隨方布位,自有「太極含陰陽、陰陽含八卦」之妙,不假安排也」,真可謂自然而然,順乎天然。

太極拳不也是中正安舒、動即陰陽、螺旋纏繞、順其自然嗎?此圖雖為「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實為「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故又稱「伏羲八卦方位太極圖」,也叫「天地自然河圖」。

再看圖4:太極圖中陰陽形狀好像兩隻鷹頭,中間的臨界點好像是一條「蠶蛹狀」曲線,反映出事物在發展過程中並不是到了高峰點才斜下低谷,而是到了「陽極轉陰極」時,似乎有一個退回去的趨勢,從曲線上反映為「蛹動」形狀。

此「太極圖」展現的是一種「中央旋極」狀態,它的質量、能量、信息集中在「中央」,不僅從四周向中央旋緊,也由中央向外輻射、噴發、拋擲。旋轉越緊,質量、能量越大,而「旋極點」則是全部質量、能量的母體、核心。

「古太極圖」應該說比較完整地表達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也反映了太極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負陰抱陽、負陽抱陰」、「質量互變」、「物極必反」、「蛹動前進、螺旋上升」的基本理念。

進一步研究,有人發現「古太極圖」在轉動時,隨著轉速的不同,會呈現不同太極動態圖像---初為「相對靜止」的太極圓形圖圖5)。

但我們按人體生理視角暫留時間1/16秒計算,變化顯現:

轉速 8轉/秒時,成雙儀互抱太極圖,即「陰陽雙魚太極圖」(圖6);

轉速12轉/秒時,成「半纏太極圖」(圖7);

轉速16轉/秒時,成「互纏太極圖」(圖8);

轉速20轉/秒時,則為「過纏太極圖」(圖9);

轉速24轉/秒時,只能看見一個個「同心圓」了(圖10)。

「圓→互抱→半纏→互纏→過纏→圓」的運動形態,表明「太極螺旋纏繞」的旋臂鬆緊程度與渦旋速度成正比,慢鬆快緊,上限為8轉/秒,下限為20轉/秒,24轉/秒為純圓〔吾註:也許「八卦-24山」就是這麼來的〕。

「正轉」時,從「中心」不斷旋出小圓向邊緣擴散越出,轉速越高散發越快,也就是說,轉速越快能量越大,散發的射程越遠;

「反轉」時,外圓散發的小圓隨著速度的增加不斷縮小,向中心坍陷,速度越高坍陷越快。

著名學者王大有(韶華子)據此認為:古人在練功狀態下,以自身修鍊的層次不同,體悟到太極體旋轉速度不同的太極旋轉現象---旋臂長短、鬆緊,雙儀向心、離心,都與太極體的旋轉速度有關。

由此可知,左旋(逆轉)收氣、採氣,右旋(順轉)放氣、發氣。這如同擰螺絲釘,右旋(順擰)為向前擰緊,左旋(逆擰)為向後擰松。同理,太極拳「逆纏」為收、為含、為蓄,「順纏」為開、為放、為拋擲,收得越緊、越足,拋擲的質量、能量就越大。

中國古代賢人對這種太極現象的認識並不是憑空臆造,而是以宇宙本體太極現象為依據的。氣」就是中國古代賢人認為宇宙大千世界一切物象物體的本原物質,現代學者稱之為原初粒子」這種原初粒子被現代科學探究證實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瀰漫、充塞於宇宙空間並與宇宙同一。「波」為螺旋態,「弦」為直線態,是「曲成萬物」 的S或Z的運動曲線的不同形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太極印」,「波粒二象性」就構成了「本原太極體」。

〖吾註:順時針旋轉(左旋)--向中心收緊;逆時針旋轉(右旋)--右中心向四周擴散。也許「左旋為順為陽、右旋為逆為陰」 的思想就來源於這裡;也許「左水倒右為陽、右水倒左為陰」的思想就來源於這裡

中國古代賢人早就認識和發現:一切宇宙體都存在「螺旋結構」的現象,根據這一結構形態造就的漢字,諸如「已、乙、乞、氣、印、卯、乾」等就是象其螺旋形狀,比如漢字「乾」就是「太乙」、「太極印」,「乾」字的右邊「乞」就是象形雙螺旋結構。這已被出土文物所證實(參見王大有、王雙有《太極辯證法》彩圖6、8、38。)。各種各樣的太極體構成了宇宙運轉的秩序。

再以天文學而論,浩瀚宇宙中的星系運動也顯化出無數太極現象。比如,從美國麥克唐納天文台攝製的銀河系旋渦星系圖片」,可明顯看出太極旋轉體態(圖11)。旋渦星系「左轉」,旋臂由銀核自外向內逐漸加速渦旋,構成了太極星團圖樣。

再據攝製的獵戶座(M51)星系旋渦」圖12),旋臂「右轉」比較舒展,旋臂上一個個星團有規律地向外拋灑,也是一個太極星團圖樣。

在太極的故鄉——中國,人們更是以太極思維和太極圖形將現代科學與藝術結合,創造出了前無古人的太極繪畫形象。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世界「二維強關電子系統國際討論會」,邀請我國著名畫家吳作人專門專題為大會製作會標。吳作人根據會議研討的尖端科學內容,調動自己對中國古老太極思想的理解,融合科學與藝術境界,繪製了 「太極圖」會標圖13)。 

這幅畫一經展出就轟動了科學藝術界,獲得高度評價。它以我國古代經典著作《易經》中「太極」思維及原理為基礎,採取、融入繪畫藝術家獨特的思維和表現手法,追尋探索當代科學技術尖端課題,將科學與藝術、古代與現代熔於一爐。目前這幅優秀繪畫作品珍藏在中國國際物理研究中心大樓的展廳中,該繪畫圖案被定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標誌。

筆者以為:

「太極」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自然界一切物質的基本運行態勢,也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更是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方式。這是其一。

其二,互抱的「雙魚太極圖」只表示「陰陽兩儀互為其根」,是一種「靜止平衡」的形態和思維。

其三,「太極」是運動的。運動中的太極隨著轉速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太極形態,從無極狀態的「圓」到「兩儀互抱、半纏、互纏、過纏」直至「同心圓」。

其四,不論是古代賢人對宇宙太極體的認識及留給我們的太極圖形,還是現代科學揭示並展現的宇宙星雲乃至電子、質子、粒子等,無一例外地證明著「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最符合「太極本體、本義」,是太極拳的主要圖形依據。

其五,太極拳是太極拳創編者體察太極之自然現象和運行態勢,參悟其中之奧妙,追尋「天人合一」之理念,築就人體身心雙修之產物。而太極、兩儀(陰、陽)、四象(老陰、少陽、少陰、老陽)、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則是太極拳運動層次程序之無窮變化。

     其六,太極拳僅有圓、弧是不夠的,太極拳最經典、最重要、最本質的是它的螺旋纏絲。     關於太極拳螺旋纏絲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曾因著名太極拳師徐致一於1964年6月1日發表在《體育報》的題為《略談太極拳的纏絲問題》一文而引起全國範圍的太極拳大辯論,許多著名太極拳師諸如洪均生、李經梧、羅宏基等都參與了討論,最後由著名太極拳師顧留馨應《體育報》之約發表題為「從纏絲勁問題談起」的文章而結束辯論。在這場討論中比較一致的觀點有:     一、太極拳如果用單純的弧形動作,不但動作幅度大,也很容易與來力頂抗,以致無法「引進落空」,不能達到即化即打的境界。太極拳只有在弧形的動作過程中同時有螺旋動作,才能「觸處成圓」(陳鑫語),「觸之則旋轉自如」(李亦畲語),才能黏化恰到好處,無過不及而動作幅度極小,這是舍遠(用單純弧形)就近(用弧形中螺旋)的關鍵。離開纏絲勁是不可能由大圈練至小圈,由小圈練至無圈的。     二、纏絲勁由於動作螺旋式的弧形纏繞,處處是曲線,處處可以轉化為直線,無定向而又有定向。無定向為圓,有定向為方,方圓互變,剛柔交用,充分體現了太極兩儀、有柔有剛、陰陽互變的含義。     三、纏絲勁最能練出輕靈沉著而又圓活的內勁。動作螺旋由於處處能控制對方重心使其失去平衡,處處能越過對方防守點輕靈地進逼使對方獨不知我,因此是能柔、能剛、能引、能化、能拿、能發的,是一動即進,是防禦中的進攻。  

 

太極拳的本質是「螺旋纏絲」。這一點,陳鑫看得最早、最准、最透。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他始終以螺旋纏絲為核心,以易理說拳理,以「來氏太極圖」貫串「太極兩儀、陰陽變化、旋轉纏繞」,生動透徹地闡述了太極拳原理。

雖然陳鑫在清末民初寫作《陳氏太極拳圖說》時不可能不知道「雙魚太極圖」,也不可能不知道「雙魚太極圖」對武術的作用,但在陳鑫看來,「雙魚太極圖」只體現了「陰陽相倚」,反映不出「螺旋纏絲」。故陳鑫犀利地指出:「雙魚太極圖」--「則陰陽顯著,蓋皆太極之所為,而非太極之所倚者,實後天之易也」。

而觀先天之「易」的「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陰陽渾淪,蓋有不外乎太極,而亦不離乎太極者,本先天之易也」

只有「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才能準確無誤地體現太極拳「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螺旋纏絲」的原理和規律,陳鑫因而理所當然地以「來氏太極圖」表達太極拳理。

難怪陳鑫說,「太極拳,纏絲法也」,「不明此理,即不明拳」。而「拳術家創立纏絲勁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線,循環無端,神妙萬物,其至命矣夫,技藝云乎哉」!

陳鑫為了強調「來氏太極圖」對太極拳螺旋纏絲的指導作用,還引用了「來知德」的三篇專論---即《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說》、《古太極圖敘》和《古太極圖說》來寓理太極拳。

筆者以為,這三篇專論太極拳修鍊者應該好好閱讀、思考、玩味,只有弄懂此圖並理解三篇專論的含義,才能將太極拳「生生之 妙完具胸中」,達到「天地之化機」的境界。

但自1933年《陳氏太極拳圖說》出版至今,長期以來世人仍然被「雙魚太極圖」所迷惑。我們所見所掛的是「雙魚太極圖」,所練所依的還是「雙魚太極圖」。理清「來氏太極圖」和「雙魚太極圖」的區別和作用,認清「螺旋纏絲」是太極拳的本質,以「來氏太極圖」指導太極拳,不僅對太極拳的修鍊有極大好處,而且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太極拳原理,更深刻地理解螺旋纏絲,使我們對太極拳及其太極思維、太極文化有一清醒、正確的認識。只有在正確思想認識指導下,我們的太極拳方能修成「正果」。

筆者謹以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任道遜(1422—1503年)賦「來氏太極圖」的詩句結束本文。

太極中分一氣旋, 兩儀四象五行全;

先天八卦渾淪具, 萬物何嘗出此圓。  

  

解讀「太極圖」(三)

成都大型公益講座「成都故事百家談」的太極圖文化研究所所長明賜東先生,擺出其歷時6年對太極圖的研究成果表示,他已向四川省文化廳遞交一份3萬餘字的申報書,展開太極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並已收到省文化廳的回復。

這場名為「太極圖、八卦探秘」的講座,吸引了300餘名市民坐進「成都故事百家談」的現場。明賜東的開場白就讓市民震驚:

產生於6000多年前的太極圖是中國的第一發明,早於四大發明3000多年,它是中國文化的始祖,中華民族的象徵。絕對不僅僅是很多人片面錯誤認為太極、八卦只是算命的徽記和符號。

明賜東介紹,在長達千年的時光中,古人在對「圓形、對稱形、圖騰、陰陽」概念等認識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太極圖」。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太極圖集中表現在紡織輪和陶瓷器皿上,如今只能從考古學上找到最有力的證據。不僅僅在哲學辯證領域,太極圖對科學也有重要影響,只是很少有人知道。」

明賜東拋出一個又一個重磅觀點。

 

自無極而為太極。

註:宇宙之初為「無極」,之後演變為「太極」。即從無限小到無窮大。此處與宇宙大爆炸理論相似。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註:宇宙從無窮小發展到無窮大,這個運動的過程成為「動」,無限之動為「陽」,可理解為在動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產生「能量」,所以有光,故稱「陽」

當宇宙發展到無限大,已經接近無窮大的時候,其實還在發展,只是看起來,並且與之前的發展速度相比,幾乎為靜止的,故稱發展(動)到極致而為靜(相對的)。這時候發展的能量已衰,故能量減少,光少,故為「陰」

〔吾註:「動靜」是相對的,所以,「陰陽」也是相對的。〕

 

靜極復動。

註:當我們認為它完全不動的時候,卻能發展它還在動。這也是相對的。也與人類的發現相符。人類本以為宇宙無窮大,但後來發現它還在膨脹。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註:動源於靜,靜源於動。這其實就是相對論。陰陽之分,而形成了兩個儀態。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註:陽的儀態與性質發生變化,再加上對陰的融合。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只是其各自的形態與多少搭配的差別。

此處類似我們泡咖啡加入的咖啡粉與伴侶,多少搭配不同所出咖啡本質即不相同。

陰陽融合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這是古人對世間萬物基礎的總結。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註:五行按其所該有的位置進行排列,遂生「春夏秋冬」四時。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註:五行,來源於陰陽;陰陽,來源於太極;太極,來源於無極。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註:「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區別為其本性不同。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註:無極的確實,陰陽、五行的精髓,來源於巧妙的結合與凝結,即巧妙地融合。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註:乾道即天道,坤道即地道(此處個人理解不深)。也可理解為---

乾即為「所從幹事業,其實就是為事需要體魄」,所以生男,男人的體魄強健。

坤為寬厚仁慈,其道多為感性,故生女,女人多溫柔而寬厚。

乾坤「二氣」,非指「男女」,而是乾與坤之氣質,兩種氣質的融合生出萬物。即萬物有的過於強健,有的過於柔弱,也有的比較中庸。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註:萬物生生不息,因萬物的結合,又產生出萬萬種物,故其變化無窮。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註:萬物中只有人,獨得萬物的精華而最為靈光,人為萬物之中的精華。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註:形指人形,神指人的精神或思想。

人被萬物不停地組合而生出來,又憑人的思想而獲得知識,「五性」可以理解為「五行」的五性,人能從感性的角度理解「金木水火土」的本性,例如上善若水。通過對「五性」的感知認識,人分辨出善惡,因善惡的定義和大小之分,而生出萬事。此處很像萬物之生到變化無窮。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

註:聖人將人性(或五性)定義為「中正仁義靜」,約符合這五性的人約為人之豪傑,而其「五性」並無終點,故人也是無限的。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註:所以,聖人的德行就像人面對天地一樣偉岸,聖人在人間就像能發出光芒的日月,聖人做事之道就像「春夏秋冬」一樣有序而不早不遲(分寸),聖人的吉凶就像世人看待鬼神一樣(不一定聖人都被看成神明的,很多聖人都死於世人的不理解)。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註:君子修養此道故人生道理為吉,小人違背此道故做事與人生道理多出惡事。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註:所以說,立天之道是陰和陽;立地之道是柔與剛(比較明顯的體驗是水和金);立人之道,是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註:進一步講,從開始到結束周而復始,所以可以知道生死的道理了。偉大的變化啊,宇宙的極致之道啊!

1、反映了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哲學道理。

在這依次演變的過程中,都是由於數量的變化而導致質的飛躍:

無極生太極,是數量的從無到一而導致從無到有的質的變化;

太極生兩儀,太極即大到極點,大到極點就要一分為二,由一個事物變為兩個事物,大到極點是量的積累,量的積累最終達到質的變化,數量的由一變二卻導致了從一個事物變成兩個事物的質的變化……

2、「一分為二」的哲學思想。

太極生兩儀,即一分為二。

太極即是宇宙誕生前的混沌狀態。

太極生兩儀,就是混沌狀態一分為二,變成了天地(兩儀在法象上就是天地)。

正如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持一柄板斧將混沌一劈兩半:輕而清者上浮為天(所以天干清純),重而濁者下沉為地(所以地支藏有其它雜氣

實際上,「盤古開天劈地」的神話傳說,是對「易理」思想體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觀的描述。

3、「合二為一」的哲學思想。

原始的混沌狀態雖然分成了天和地,但天地卻組成了完整的宇宙。從太極圖上可以看到:

(1)太極圖是由陰陽組成的,這本身就是合二為一的思想

(2)陰陽的每一方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陽除了自身外,他還有黑眼睛——陰,陰除了自身外,她還有紅眼睛——陽

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構成的,都是由」合二為一」而得到的。好比人成年後要結婚成家,男女雙方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男為陽、女為陰,結合後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家庭。

4、體現了陰陽的辨證關係,「陰陽的對立互根、互為消長」(就是現在哲學上所說的矛盾的對立統一)。

「陰陽對立」:陰陽雙方的性質是相反的。如寒-熱,表-里。這一點可以從太極圖上看出來。太極圖上「陰陽魚」無論是在顏色上還是在位置上,都是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魚眼的顏色也恰好相反……;但「陰陽」雙方又都是為了證實對方而存在,都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即沒有「陽」也就無所謂「陰」,沒有「陰」也就無所謂「陽」,「陽」的存在就是為了證實「陰」,「陰」的存在就是為了證實「陽」。每一方都是通過自己的性質反襯、強調另一方的性質。

如同音符中的高低音,低音的存在是為襯托出高音,高音的存在是為了襯托出低音;沒有低音也就無所謂高音,沒有高音也就無所謂低音。

唯有這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辯證關係,才能產生變化,才能生成萬物,所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終。

所謂「辯證」是通過分辯討論相互對立的雙方,而後發現二者間是相互證實的思維過程。

5、體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道理。

「太極圖」中的「陽」在其最旺盛之時,他的對立面「陰」就產生了(即太極圖中的陽魚頭上的黑眼);「太極圖」中的「陰」在其最旺盛之時,她的對立面「陽」就產生了(即太極圖中的陰魚頭上的紅眼)。

所謂「陰陽互化」:即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伴隨消長),即由一方轉變為另一方。

6、體現了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化的道理。

「太極圖」是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縮影,「太極圖」是由「陰陽」構成的,具有兩面性,所以「易理」上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即事物自身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絕不可能是單一的一方,所以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

所謂「陰陽消長」:是指「陰陽」雙方互為消長的:即一方在減弱的同時,與其相對立的另一方一定在增強;一方在增強的同時,與其相對立的另一方一定在減弱。所謂「此消彼長」,就是這個道理。如寒來暑往、陽盛陰衰等。

另外,既使是構成太極的「陰、陽」本身也不是絕對,其中的陽是由陰陽構成的,陰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這一點已經在前面講過了)。這就更明晰的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走極端,偏執一方。

7、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太極圖」是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縮影,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太極的理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太極」,大到整個宇宙可視為一個「太極」,小到一粒塵埃、一個粒子為一「太極」。

8、太極無處不在。

前面已經講過了: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太極,所以太極是無處不在的。

總之,陰陽的辨證關係是「對立統一」---即陰陽雙方同時存在、相互對立、相互統一,每一方的存在都是以對方為「根」,相互消長,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

陰陽的辯證關係非常主要,如果沒有掌握它,則在實際運用中就會失去指導,出現誤差多、誤差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太極圖」(見圖1-1)即「陰陽雙魚圖」,負陰而抱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

「太極圖陰陽雙魚合抱」,體現了陰陽依存的關係---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用」,「陽根於陰、陰根於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是古人對太極圖的理解和評註,也是對自然界生命活動規律的評註。

現代科學在有關方面已不同程度地證明了以上評註。

下面將根據這些評註以及本人對這一問題的理解逐一給予說明。

太極圖(圖1-1)

1、太極圖的判讀要點:

「太極圖」以簡單的圖象表示宇宙物質運動最基本的道理,揭示了物質運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盛到衰,從衰到亡」的運動規律。

試想世間宇宙間有哪一種物質運動能逃出該規律呢?大到宇宙大爆炸周期、到天體、天體系統的形成變化,小到目前還在探索研究中的粒子、超微粒子,到夸克、基因符號變化周期。

再看地球上,從目前人們認為無生命的山川、河流、大海、大氣,到各種有生命的生物體,無一能逃出該規律。

「太極圖象」博大精深,這也許就是目前人們還在探索中之「道」。

但是,長期以來,很多人把「太極圖」看成是道教的象徵,真是莫大的誤解。

其實,「太極圖」不是宗教征徽,而是一幅反映宇宙物質運動的縮影圖解。它以簡單的圖式,蘊含、表達了宇宙所有物質運動的規律、方向、模式、變化過程、層次關係。它涵蓋了宇宙之所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它神奇內涵的最好註解。它是正確宇宙觀的最簡單的圖解,可它的內涵又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等一切學科的方方面面。

「群經之首」正是指這些方方面面。

由於它的博大精深,以及圖象的奧秘與神奇,加上它面世以來,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媒介的影響,使它更多的出現在道教的各項活動中,以致被誤解為是道教宗教的征徽而被披上神秘的面紗。

由於它的精深的內涵還未完全被世人所認識,由此在面世至今的流行中,其圖象的擺法出現各行其是,各陳其理。有的把表示「陰魚」的魚頭朝上擺,朝下、朝左、朝右擺,把表示「陰陽」性質的「黑白」部分(或其它色彩)有朝左、朝右、朝上、朝下。

這種不規範的擺法,使得各自間都不能自圓其說或不能說服對方而顯得派別林立,而又各以「正宗」、「秘傳」標新立異,使得這一精深的文化內涵在西方嚴密的求證邏輯面前顯得軟弱無力而影響了東方文化的傳播。

雖然人們讚歎它的神奇,卻也同時因諸多不解而給它披上神秘外衣。使人們在探索中因無法求證而容易陷入歧途,誤入魔道。不解之時歸諸於歷史上某位「真人」、「聖者」,別有用心者更以此不解為擋箭牌,自命不凡,從而有意、無意地披上不必要的迷信色彩。藉此進行各種迷信活動,甚至於觸犯刑法。

在理論上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陷入內耗中。這種狀況在對外文化交流上一定出現尷尬局面。這樣一來,使一般想學此道者不得其要領而嘆息,外國人想學好「太極、八卦」更是「攀緣」無門了。在二十一世紀全球文化大融合之際,這種局面是不能再讓其存在了。

「太極圖」是圓形的,蘊含著「造化一元論」的原理。

有關「造化一元論」的道理,歷代相關書籍都有著述。若從「以圖解圖」的角度認識,圓圖除了表示「造化一元論」之外,還表示「其始無形」。

「太極圖」的外圈:既表示事物立極的範圍,也表示圓是宇宙物質運動的規律。「其大無外」,大可至地球環境、宇宙環境、宇畝大背景;「其小無內」,小可至微觀的粒子、夸克、基因符號,隨立極點的不同而事件大小有異。

宇宙大爆炸理論和對宇宙大背景的發現證明了這一點。對微觀物質的研究結果也不斷地證明這一點。

「太極圖」的兩邊陰陽部分:各表示物質運動的兩種不同狀態---左邊「陽魚」,魚頭朝上,表示「陽性」物質運動的基本方向是「順時針」方向運動。一般用「白色」表示,在有顏色情況下可用「紅色」表示;右邊「陰魚」,魚頭朝下,表示「陰性」物質運動的基本方向是伴隨著「陽性」物質運動並方向相反(逆時針運動),一般用「黑色」表示。陰陽魚之間用曲線分割開來。

「太極圖陰陽魚間的曲線」何以不用直線而是用環抱曲線呢?

這是由於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這條「曲線」恰好是「太陽」及所有地外天體一年中在地球上留下的運動軌跡。

不用直線,正好是反映了運動軌跡的漸變過程。

「太極圖」象徵「陰陽」雖然各半,卻是彼此相對,而非絕對。此時陰多而陽少,彼時陰少而陽多。「陰陽」不是絕對平均而是互為消長,互為制約的。也表示自然界萬物的發展變化,受天體運動曲線的制約而呈「陰陽」互變。最直觀者有如晝夜的陰陽消長。

再者,該曲線也反映了事物的運行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規律。

由此,「太極圖」的哲學寓意是:

(1)「太極」分陰陽,指「太極圖」寓有「陰陽消長」的自然規律。「太極圖的曲線」蘊含著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太極圖」體現著事物的「量變、質變」規律;

(3)「太極圖的陰陽各半」由小到大、由大到小,說明事物不是靜止的,而是發展著、轉化著和運動著的;

(4)是宇宙物質運動的縮影。

「太極圖『是宇宙物質運動和物質結枸的模式圖,通過簡單的圖示揭示了宇宙萬物化生和演變的基本規律。人,是宇宙物質運動的一個方面,人與自然是相順應的,「太極圖」既然揭示了宇宙的陰陽消長規律,也是揭示了人體陰陽盛衰的基本規律。而人體的養生防病亦遵循此規律而進行。這就是太極文化在人體科學方面的現實意義。

「太極圖」又是空間與時間結合的模式圖。

太極圖陰陽環抱成螺旋式旋轉狀態,其陰陽運動可以是一個立體的陰陽運動狀態,特定的狀態分別表示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背景。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背景如沙漠中的綠洲、陷坈中的生態環境或南半球的特定空間。

太極圖「S」曲線:表示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陰陰消長節律。

把太陽在地球上留下的黃道軌跡繪成連續線則為倒「∽」形曲線。由此看出太極的「S」曲線表示宇宙的周期節律,即宇宙的陰陽消長節律。無論宏觀的、微觀的運動,都有其陰陽消頭節律。其差別無非時間長短不一而已。

 

究竟「太極圖」是一種擺法還是多種擺法?

如果只有一種擺法,它依據的又是自然界哪一條基本法則?如何擺才是正確的呢?

明確地說,除了特定場態之外,規範化的「太極圖」只有一種擺法。

正確的擺法應當是:

表示「陽魚」部分應當在人正面對著的「太極圖」的左邊並且魚頭朝上;

表示「陰魚」部分應當在人正面對著的「太極圖」的右邊並魚頭朝下;

表示陽魚的魚眼和表示陰魚的魚眼應當與魚身的本色相反並彼此對換(見圖1-1)。

陰陽魚間用反「S」形曲線隔開。

在正確擺法的前提下,太極圖的圖解有三個要點:

(1)呈正、反轉;

(2)呈陰陽合抱;

(3)呈動變狀態。

(1)有關呈「正、反轉」:

目前在擺法上的不規範現象,就在於對「正、反轉」的理解各操其理,而且都能圖和理說得一致。

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議,有如站在轉動著的風扇正面和背面各說其看到的「轉向」是正確的一樣。這其實是一個「立足點」問題,也是太極中「依立極而判」的方法問題。

那麼這個正確的「立極點」的確定又是依據哪一條自然法則呢?其理何在?

科學告訴我們,自然界陰陽兩氣(包括氣和炁)的運動狀態:

「陽氣」——以「輻散」形式運動的大氣,相當於北半球的反氣旋性質及其運動形式。

在北半球肯定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的。

「陰氣」——以「輻合」形式運動的大氣,相當於北半球氣旋的性質及其運動形式,在北半球肯定是「逆時針」方向旋轉。(南半球相反,後面將通過很多自然現象說明這一點)。

那麼把代表「陽性」的陽魚置於「太極圖」的左邊並魚頭朝上,很自然就按圖示而表現出「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陽氣」逐漸增大而居主導地位,魚頭朝上表示「形而上者謂之道」,即對應了「先天八卦」乾在上的圖示,內容與圖象完美一致而言在其中,達到以象言情的和諧統一。

主導地位一旦確定,從屬地位的「陰氣」就自然而然地「逆道」而行,這就是所謂「太極判,兩儀分」的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往往是確立主導地位後,從屬地位很少言明。

若把代表「陰魚」部分置於「太極圖」的左邊,當魚頭朝上時,則表明主導地位是陰氣而非陽氣。如此雖然也表示「兩氣」的旋轉,但在自然現象中很難找到對應點(除非個別特定的小範圍內的場合),而在自然法則中也犯了「主、從失位」之錯。主導地位不明確(不能以陰統陽,雖然自然界在特定的小範圍內也可以存在這種表現形式)。從而產生「體用不分」,或「體用混亂」之錯,確實不妥。也難與「先天八卦」的乾坤對上號,達不到以象言情的和諧統一。

若把代表「陰魚」部分置於太極圖左邊並魚頭朝下,雖然「陰陽魚頭」對應於先天的乾坤兩卦,但兩氣的運動方向與北半球自然界兩氣的運動方向又是不一致,更是不妥。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點是強調以象言意,以象言情,達到意、象明確。引伸到現代而言有如企業的征徽一樣,代表企業的形象和文化內涵,要求征徽立意深遠,圖象簡單明了。從這點上說,「太極圖」象的正確擺法已非據理力爭的問題,而是對自然現象、自然法則是否明了,對傳統文化的象、數、理如何理解和如何應用的問題。

太極圖象的不規範擺法,雖然都各持其理,一些且符合小範圍內的特定場態,但作為使用信號——即沒有明確事件或特定場態時,對「太極圖」的採用一定要強調規範化,有如漢字的規範化一樣。規範化的擺法應當如上所述,把代表「陽魚」部分置於「太極圖」的「左邊」並魚頭朝上。這是「體和用」的關係,陽為體,陰為用。也是天地間的主從關係,陽為天,陰為地。就自然法則而言,是天道影響地道,天道、地道共同作用於人。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道理。

因此,「太極圖」的規範化擺法,是理順了「體用關係、主從關係」。符合「陽可統陰,天道影響地道,天運影響地氣」的自然法則。強調規範化擺法,於目前各派的觀點並無矛盾,但對於理解東方文化內涵卻大不一樣,對於東方文化內部的統一和對外文化交流卻意義重大。(這個問題還請同道中斟酌,並提請官方機構認可,必要時應當象簡化字的規範化一樣通過法律形式予以確定,這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東西方的文化交流。)

(2)有關太極圖的「陰陽合抱」:

「陰陽合抱」:指順轉和逆轉是同時產生,並非一先一後。也就是說,不同性質的兩個方面(一陰一陽),只要出現其中的一個(陽或陰),則另一面(陰或陽)也同時產生並隱含在其中。

如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不僅是哲學問題,而且也是自然法則問題,對這問題的理解將會對現實生活有更大的指導意義。

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風扇,一開電源,正面風的轉向和背面風的轉向不同,卻同時產生;

再如「瓶子、液體、空氣」三者的關係一樣,瓶子里的液體要倒出來,外圍的空氣則同時進入瓶子里,空氣不入則液體不出,這是大家熟悉的常識,卻包含著太極的「陰陽」之道,空氣為陽,液體為陰,一出一進,「一陰一陽之謂道」。

同樣的道理,空瓶子要裝液體,也有「陰陽和合」之道。這也是無處不太極之說,用這個觀點看待問題,有許多道理不言而喻。

再聯想人體的「正面、背面、掌心、掌背」,都是一陰一陽同時產生,並無先後。

至於平時所說的「物極必反」是指層次的飛躍和變化,有如量變到質變之說。

在社會群體中,腦力勞動者有時容易產生內耗,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而體力勞動者則有時容易產生簡單行為,包括過激的暴力事件,這些都是「陰陽互根」的道理,是一立極就相伴而存在的道理。

所以說「陰陽合抱」是自然法則,是太極理論的要點。

(3)有關太極圖的動變狀態:

「太極圖的動變狀態」指所有事件──自然界的物質都在變化中,在動變中轉換能量,而能量的轉換又影響了動變條件,並在特定條件下產生分異,即生物的進化和變異。

從物理學觀點來說,就是「引力」和「溫度」的變化可引起物質的運動,而物質的運動又可不同程度地改變了相互間的引力並使溫度也產生變化。

這種動變狀態不僅在自然科學如此,在社會科學和其它一切社會活動也如此。宇宙物質運動皆如此。

以上就是有關「太極圖」的正確擺法和判讀要點。至於太極圖的出現年代和起源,那是考古學家研究的問題。不在本書討論的範圍內。因為「太極圖」所揭示的自然規律並非因「太極圖」的出現才存在,有如「萬有引力」並非因牛頓的發現才存在的道理一樣。當然牛頓在促使人們掌握這一自然規律方面功不可沒。同理,通過「太極圖」所揭示的自然規律來洞察自然界,直至了解宇宙的奧秘。其功勞與日同輝。實踐將不斷地證明這一點。

 

2、太極圖與大氣運動

為了把「太極圖」正確擺法的道理進一步闡明清楚,從而進一步理解太極圖象對宇宙物質運動規律的涵蓋和揭示作用,下面再以自然界各種運動狀態為例,說明有關問題。

「大氣運動」:是指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層底部大氣的活動規律,是地理專業必修的一門科學知識,也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看得見感覺得到的自然現象,是動態的「太極圖象」。

我們就從大氣運動開始。

(1)低壓、氣旋、颱風和颱風眼呈「太極陰陽合抱」

「低壓、氣旋、颱風和颶風」都是在北半球夏半年發生於西太平洋海域的災害性天氣,其運動狀態在北半球是「逆時針」方向轉動。(見圖1-2)由於中心風力的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颱風」,是東亞國家人們熟悉的自然災害,尤其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更是領教多時。不過人們只知道它的肆虐,卻對其運動圖象不甚了解。

颱風就其結構來說(見圖1-3、1-4),「外圍氣流」呈「逆時針」方向並向上旋轉。

旋轉半徑可達500—1000千米,甚至更大;風力8級以上,並可超過12級;(相當於每小時120公里左右的速度)。

「颱風的中心眼區」的氣流則呈「順時針」方向並向下旋轉的。

晴朗天氣。我們若是把整個颱風圖象看成是「陰魚」運動圖象的話,則「颱風眼」就是「陰魚」的「陽眼」,彼此呈「陰陽合抱」的太極圖象。

這裡要特別提請注意的自然現象是,由於其外圍氣流呈「逆時針」方向旋轉,這種逆轉產生了強大的吸力──攜帶能力,使底部海面的水汽、空氣大規模地向上運動,並由颱風攜帶著往異地移動。其旋轉速度越來越大,即風力越大,攜帶能力越大,所帶的水汽亦越多,降雨強度亦越大。其攜帶力之大,甚至幾百噸重的油罐也可提起移動,千年大樹可連根拔起。

這個作用力一定要特別加以注意,按照「宇宙同一律」和「太極圖」揭示的運動規律分析,北半球「逆時針」方向旋轉都應當有此吸力,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與旋轉速度成正比。

颱風產生的吸力我們是可以看得見並感覺得到的,但後面很多同樣「逆時針」方向運轉的自然現象中(包括地球運動以及日常諸多物理現象中),我們卻很難如此明了地看到和感覺到這種引力,只能從理論上,從「太極圖」揭示的「宇宙同一律」中去理解。

所以這裡要特別提請注意這個「力」,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後面相關的問題。甚至可作為某些突變現象中的理論依據。(比如高速旋轉物體產生的突變現象。)

還有一點要指明清楚的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物極必反」、「陰極陽生,陽極陰生」,往往理解為先後的關係。這種看法確切地說與太極「陰陽消長」理論不一致。

「太極陰陽」理論一是指「負陰而抱陽」,同時形成;二是從因果關係中指出互變和質變的層次差別。

比如上面講到的「颱風」,在衛星雲圖上出現颱風眼時已稱「強熱帶風暴」,在此以前稱「氣旋、低壓」。而「氣旋、低壓」在衛星圖象里是看不到颱風眼的。看不到不等於沒有,而是在發展中,只是層次、條件還沒有具備而已。

有如水果與果核的道理一樣,有果核的水果並非一有果子就有核,但基因中確有核,到一定的成熟度就可見果核。

颱風眼雖還沒形成,準確地說是不明顯。一旦條件具備,颱風眼自然出現,甚至在衛星雲圖上,在雷達圖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在颱風過境的地區,都可以出現短暫的晴朗天氣,而後又繼續吹大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稱這種現象為「回南」,即風向由偏北轉向偏南,正好為圓周運動的另一半轉向。

還有一點值得思考,這種「逆時針」方向旋轉以及中心的順轉為何能產生那麼大的提攜力?是否在順逆轉快速切變中會產生某種類似真空般的吸力,或是其它作用力?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有哪些形成機制?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龍捲風」和「不明飛行物」的快速飛行,以及「時間隧道」的工作原理。它們彼此之間在運動力學原理上有哪些相通之處?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再進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問題。也許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於了解宇宙的奧秘和解決日常某些物理現象有所幫助。

(2)高壓、反氣旋與中心雲帶呈「太極陰陽合抱」

前面既然認識了「低壓、氣旋、颱風眼」的運動狀態。我們再來認識與此相反的另一大氣運動狀態。

「高壓、反氣旋」是與低壓、氣旋在性質上和運動方向上截然相反的另一種大氣運動形式。

在北半球其外圍氣流呈「順時針「方向運動並向下旋轉,氣流呈」輻散「狀態。

「中心「則往往是一個氣流輻合區,呈多雲狀態,有如強熱帶風暴中心眼區一樣形成相對的「眼區」,只是性質相反。

其實這兩種大氣運動形式是全球大尺度下的「陰陽合抱「太極圖象。

從力的作用方向來看,高壓、反氣旋力的作用方向正好與強熱帶風暴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呈向下的吹斥力,力的大小與中心氣壓成正比(圖1-5)。

正是這兩種力的不同方向的作用,使得地球上的大氣運動在對流層中形成諸多自然之謎,請注意後面有關地球運動的相關問題。

(3)南極極地東風帶與「臭氧洞」呈陰陽合抱

地理知識中有關大氣環流部分告訴我們,全球規模的大氣運動表現為六大風帶和七大氣壓帶。除赤道低氣壓帶單獨存在外,其餘風帶和氣壓帶均呈「南北對稱「。

在南極附近的風帶稱南極極地東風帶(圖1-6)。

在南極上空看,南極極地東風帶正好呈「逆時針「方向運動。逆轉為陰,在這個風帶的「中心」,卻是一個氣流呈「順時針」方向旋轉的「臭氧洞」

這種運動狀態與上述中的強熱帶風暴的運動狀態一致,只是範圍更大了,作用力更大了,因此也呈陰陽合抱狀。從前面強熱帶風暴的旋轉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出,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氣流,外圍是呈輻合上升狀態,而中心則為下沉輻散狀態。依此道理,南極上空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極地東風帶,在其中心必定形成一個極大的下沉氣流區,並將拉動上層大氣的大規模沉降。換句話說,南極上空的「臭氧洞」是南極極地東風帶氣流逆時針方向旋轉所產生的自然現象,並非完全是人為因素。但目前關於「臭氧洞」的形成,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被人們解釋為是人為因素的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和排入大氣中的氯氟烴所破壞,並把這種結論登在報紙上和載入高中地理教科書中,使「臭氧洞」的成因反而變得複雜化了。有高中學生問:為何工業發達,且工業發展歷史較長的北半球北極上空不會形成明顯的「臭氧洞」,氯氟烴為何不就近湧向北極,而是象探險家一樣湧向南極上空呢?中學生這問題提得好。若從太極陰陽合抱、陰陽魚眼的角度來研究,似乎可以看出,逆時針方向作圓周運動的氣流,其中心所產生的力與外圍呈現不平衡狀態,或者是力的作用方向在快速切變中產生相反的作用效果。這種作用效果在一定比例下,將由量變到質變而形成突變。也許自然界中的許多突發事件,以及某些與圓周運動有關的突發事件,其形成的機理與此有關。前面的強熱帶風暴已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應當研究颱風的形成機制和變化,並藉助這種可見的動態太極圖來研究「臭氧洞」以及其它與圓周運動有關的事件。也許這對於解決一些突變現象很有幫助。有關問題將在後面地球運動部分再引證說明。

 

 

 

 

  

 

 

 

 

 

       (4)北極極地東風帶與極地密雲區呈陰陽合抱        與南極極地東風帶對稱的是北極極地東風帶。站在北極上空觀察,其運動狀態正好與南極極地東風帶相反,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圖1-7)。按照順轉為陽來推論,其中心應當是一個與南極上空「臭氧洞」性質相反的北極密雲區。與北極極地東風帶呈陰陽合抱狀。        (5)氣團的陰陽合抱         氣團──是指在廣大範圍內,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比較均勻的大團空氣。它的水平範圍可達數百千米到數千千米,垂直厚度由幾千米到十幾千米。在同一氣團控制下的廣大地區內,天氣特點大體相同。        氣團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單元。從全球角度觀察,氣團無處不在,不斷地運動,此長彼消。按性質分類,可分冷性和熱性兩大類。按源地分類,則有來自海洋與來自陸地的差別;來自極地與來自赤道的差別。若從太極陰陽合抱的角度來分析,則可呈三組陰陽合抱狀:A. 熱帶大陸氣團與熱帶海洋氣團呈陰陽合抱B. 極地大陸氣團與極地海洋氣團呈陰陽合抱C. 冰洋氣團與赤道氣團呈陰陽合抱        這三組陰陽合抱的氣團,最突出的地方是在性質、源地、運動狀態方面彼此相反,並此長彼消地共同作用於同一半球,或同一大陸,同一大洲,形成全球性的大氣運動的組成部分。全球性的大氣運動和全球性的洋流系統,在南北半球分別形成不同的旋轉方向和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很可能是「魔鬼大三角」之類迷團的迷底。我們應當從太極揭示的規律性去探索、研究。有關內容將作進一步整理後在續集中刊出。        從上述分析的大氣運動各類狀態中,很容易看出其分類完全符合「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如大氣運動可看作一個整體,即立極點。氣團的性質正好為兩儀,每一組氣團都分別包括氣旋和反氣旋,則是四象,而氣旋或反氣旋則各自與眼區呈陰陽合抱又類似八卦。如下表。

         說明:         上述有關大氣運動中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準,南半球有所不同,必要時另書說明。從全球角度看,上表會更全面些。

3、太極圖與地球運動

   「太極圖」不僅揭示大氣運動的基本規律和運動狀況,同時也涵蓋了地球運動乃至天體運動的基本規律和運動狀況。

 

 

 

         這裡著重了解地球運動與太極圖理論的吻合,以及地球運動和大氣運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南北不同的地理環境。換一句話說,就是用太極圖理論來分析、論證地理環境特徵和形成原因,並揭示某些未被科學界證實的分布規律。比如:為什麼北半球陸地比南半球多;北半球的北部陸地為什麼先露出水面;北半軸為什麼比南半軸略長;非洲北半球部分的面積為何大於南半球部分;南極洲平均海拔為什麼在七大洲中最高;金剛石為什麼以南非為最多;北冰洋為什麼與南極洲彼此對稱、大小相近、海陸相反,且中心此高彼底;包括緯度30度為什麼多自然之謎;以及有關地殼的分布規律理論等等,這些問題的揭示,肯定有助於我們理解太極圖象擺法規範化的唯一性以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進一步理解本文主題的正確宇宙觀,這無疑對易學的研究、理解、應用有所幫助。       ( 1)地球南北半球的旋轉方向呈陰陽合抱地球是繞著自身的假設軸自西向東旋轉(見圖1- 8)。從外部空間反觀這個運動著的物體,我們可以發現,站在北極上空觀察,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逆轉為陰;站在南半球上空觀察,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順轉為陽。南北半球之間一逆轉,一順轉,一陰一陽,就是同時產生的陰陽合抱狀。這就是太極一立,陰陽同時產生的最好例證。        由於北半球的逆轉,正如前面分析中的颱風一樣產生強大的提攜力並通過長期作用,這在地球形成過程的可塑性階段,將促使北半球北部陸地先於南部而露出海面,並最終使北半球陸地面積多於南半球。(見圖1-9和圖1-10)有人會問,會有這麼大的力嗎?大家可以回想「卡特麗娜」颶風的破壞力,而「卡特麗娜」颶風登陸時的風速相當於颶風四級,即每小時210公里。但地球自傳的線速度在赤道是每小時1668公里,在緯度60度處速度減慢一半還有每小840多公里。按速度與作用力同比來看,地球自轉產生的提帶能力是「卡特麗娜」颶風的四倍以上(若按同緯度計算是六倍以上)。而且這種提帶力是每時每刻的、長期的,完全可以想像在地球早期的可塑性階段,這種由線速度引出的離心力和自轉形成的提帶力將有多大,其結果必將促使北半球的陸地由北而南抬升,並最終使北半球的陸地比南半球多。由於北半球陸地多於南半球,按照太極陰陽理論,陸地為剛為陽為順,海洋為柔為陰為逆。則北半球的逆轉為陰與地面狀況多陸地為陽正好呈陰陽合抱。這種陰陽合抱主要表現在地球的可塑性階段不斷地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當陸地逐漸形成並達到某種力的平衡狀態時,陸地大規模造山運動式的抬升可以相對靜止並維持較穩定的海陸分布。地球歷史上多次造陸運動、造山運動,都與這種力的平衡過程有關。天體形成的可塑性階段應當也存在這種力的平衡狀態。

       當地球上的這種平衡點被其它引力所破壞或影響時,必相應地產生地震、火山噴發、海陸推移等一系列的地殼運動。因此,應當研究這種力的平衡作用和變化對地震、火山噴發、海陸推移等一系列地殼運動的影響。可能更有利於進行研究和作出準確預報。由於北半球逆時針方向旋轉,逆轉為陰,所產生的強大提攜力不止促使北半球陸地面積多於南半球,也是北半軸長於南半軸40米的主要原因(由此推論,在自轉的天體中,逆轉的半軸應當略長於另一順轉的半軸,有待科學進一步驗證)。也是地球上個大陸的輪廓北大南小的原因。尤其非洲大陸最典型。非洲大陸赤道以北面積遠大於赤道以南面積。不過,非洲大陸相對於其他大陸而言,其位置十分特殊,且南北對稱性很強,其本身還有更多的自然之謎等待解釋。若能解開這些謎,不僅對於陸地的形成和礦產的分布能有所幫助,對於其他相關問題意義也很大。以上事例,正好說明了太極圖對物質運動規律的揭示詐用。也只有通過對這些自然現象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太極圖精深的內涵,進一步掌握和應用太極理論。也只有通過這些自然現象,才能說明太極圖的正確擺法。        我們再看南半球,站在空中看南半球,其旋轉方向正好與北半球相反,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順轉為陽,與南半球多海洋,為柔為陰,正好呈陰陽合抱。正是南半球順時針方向旋轉,與北半球的逆轉產生了相反的作用力──即與旋轉方向垂直並向外的推斥力。對南半球而言,這種推斥力的方向正好由南推向北,由高緯推向低偉,由低緯推向赤道,因而形成了目前所說的「印度洋板塊向北部的亞歐板塊移動,併產生擠壓、頂托,形成喜馬拉雅山系」。假如太極理論揭示的這一自然規律能被科學界所確認的話,那麼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噴發、海陸推移等一系列地殼運動的分布和形成,以及板塊構造理論,都將面臨新的理論挑戰。新的太極作用力理論還可解決大部分地殼運動的力的形成問題。換一句話說,太極理論有關陰逆轉、陽順轉並由此產生的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可以揭示地球上地震、火山噴發、海陸推移等一系列地殼運動的分布規律和形成機制,可能還對礦產的分布和發現有所幫助。從金剛石形成於高溫高壓的地殼深層,並以分布在南半球,南非最豐富分析,正好是南半球順時針方向旋轉併產生強大的推斥力,會在地球形成的可塑性階段,把表層陸地往深層推壓,並往北推壓。由此可以斷言,北冰洋洋底有豐富的金剛石礦藏和其它同類產於地殼深層的礦藏。換句話說,太極理論揭示的成礦規律,可能對地質結構和礦產分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我國是一個金剛石礦十分缺乏的國家,這與北半球造陸運動有關。但在北緯30度附近,有一個由南北板塊擠壓而成的高溫高壓區,應該是形成金剛石礦的最佳場所。既然太極理論對以上問題有揭示作用,也意味著可以預測。只要把這種形成機制引入計算機進行模擬計算,應當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地球運動中,北半球的逆轉和南半球的順轉,應當是形成地轉偏向力的主要原因。從太極理論陰陽兩氣相隨的角度來分析,北半球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逆轉為陰,應當有一個順轉的作用力,這個作用力在北半球水平運動物體中,表現為右偏作用方向。南半球相反,由於南半球呈順轉狀態,順轉為陽,則南半球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方向與北半球相反,為左偏。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可以隨緯度的不同而不同,卻不完全隨緯度的變化而呈正比或反比。應當在緯度30度和60度附近有一個明顯的變幅區,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地轉偏向力在不同緯度下的變幅來推導地球自轉過程中的作用力點,並通過推導來反證太極陰陽理論的正確性。進一步認識太極陰陽理論,掌握和應用太極陰陽理論,這就找到了現代科學與古老文化的諧振點。這就是太極不玄的道理,也說明太極理論確實是幫助我們認識自然界的一把鑰匙。        地球上既然存在地轉偏向力,其他有自轉運動的天體同樣存在著偏轉作用(在有圓周運動的領域也應當存在這種作用力),力的大小與自轉速度成正比,力的作用方向隨自轉半球(半軸)的不同而改變。在不同旋轉半球(半軸)的分界面上(這個分界面在地球上指赤道面),由於處在不同旋轉方向的界面上,有如太極的中心位置一樣,形成力的平衡點,在平衡點上沒有右偏和左偏現象,這應當是地球上赤道附近沒有偏轉現象的原因。        順轉和逆轉除了產生力的不同作用方向之外,還產生力的平衡機制。這從地球運動中北極的北冰洋和南極的南極洲大陸可以看出這一點。        南極洲大陸面積約為14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大陸幾乎都在南極圈範圍內。北冰洋也正好如此,面積為1300多萬平方千米,在南北極圈範圍內。這兩者位置對稱,形狀相近,面積幾乎一般大小。但性質相反,一為陸地,一為海洋,一個被海洋所包圍,一個被陸地所包圍,這與南北半球的順逆旋轉有關。北半球逆轉為陰,形成大面積的陸地為陽,北冰洋正好為陽中之陰——陽魚的陰眼。而南半球順轉為陽,形成大面積的海洋為陰,南極洲正好為陰中之陽——陰魚的陽眼。這些既說明了太極的陰陽合抱,也說明了太極的陰陽平衡機制的作用。        南極洲大陸為什麼會成為各大陸平均海拔最高的一塊高原大陸?這與南極極地東風帶為逆轉所產生的強大提攜力有關。南極極地東風帶為逆時針方向旋轉,這種逆轉產生的強大提攜力,在地球的可塑性階段,可通過長期作用而使陸地逐漸提升,並與南半球的順轉達到某種力的平衡,這也是太極理論中一陰必有一陽的具體表現。南極洲極地東風帶的存在除了在南半球的順轉運動中達到力的平衡之外,最終促使南極洲大陸形成並逐漸上拔,導致其平均海拔居各大洲之首,而北冰洋的形成正好與此相反。由此推論,在南極圈內地球引力將小於北極圈內同緯度的地方。也就是說,同樣體積,同樣質量的物體,在南極洲會輕於北極圈相        同緯度。另外,南半球順時針方向旋轉所產生的垂直推力正好與南極極地東風帶強大的提攜力這作用方向相反並相互拆離。正好與後天八卦卦象離卦(卦)相符,(見圖1—11)離中虛。這個位置大約在南緯60度附近。該處地殼應當有一個明顯的不連續層。實際上這裡正好是南極大陸板塊與其他板塊的結合部——為陸地的生長邊界。這裡太極理論所揭示的力的位置與八卦的卦象同實際情況完全吻合,這才是太極理論神奇之處。

 

 

 

 

  
推薦閱讀:

怎麼跑比較輕鬆省力?
胸美,腿長,膚白,三選二的話選哪兩個比較值?
裸妝怎麼化比較自然?
比較小眾的,且好用的手機APP有哪些?
開寶馬X1會顯得比較有面子嗎?

TAG:比較 | 系統 | 解讀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