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母勁之我見

一、什麼是掤勁?

1狹義的掤勁

即向外、向上掤托之勁。發勁時手臂呈弧度撐開、撐圓,而且還負有張力。掤勁時手臂屈肘要大於直角,不可成銳角。從力學上講,弧形的抗壓能力要強於其它形狀。掤勁不是向外硬頂、硬撞之勁,而是一種具有沾、粘、連、隨的靈活之勁。它似松非松,柔中寓剛,猶如棉里裹針,要求外形上柔和而又內含堅剛,身法上靈活而又穩重,而且在勁路上還富有彈性和韌性。

2廣義的掤勁

掤勁又指太極勁法的核心,太極八法掤勁為先,掤勁是母勁,這個比喻用得好。母與子是分不開的。它強調了掤勁在技擊中的地位高於一切。事實證明,子勁都是從擁有的母勁演變出來的。可以說沒用掤勁你就不會太極。兩人推手,如果其中一個人有掤勁,另一個沒有,那後者是無論如何也推不動前者的,與膂力和速度無關。學習者若掌握了掤勁,並能巧用之,既可以防守周密,又能進攻得機。因此,評價太極功夫的優劣,必須看他運用掤勁如何。

二、掤勁之我見:

以推手為例,我師父在教推手時,喜歡手往學生身上一搭,說「掤住了!」這時候學生會感到一股扛不住的怪力,一動就腳下拔根人往外走,這就是掤勁現象。有很多練習者喜歡用力架住對方,或完全放鬆不頂跟著對方,然後聲稱自己就有了掤勁,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都不是掤勁。

一個檢驗是不是掤勁的簡單方法:讓一個不會太極的壯漢推住你(不要讓他推動,當然如果推動了你多半沒有掤勁),如果你腳上蹬勁了或者兩人都站穩了,你多半沒有掤勁,一句話,你用力把他的推力抵消了就不是掤勁。只有你身上很松(除了接觸點),尤其是雙腳很松,而對方有向外的趨勢時,才能說你有了掤勁。

要知道武術的目的是把力量加註在對手身上進行傷害或控制,所以有效的武術應該是自己身上不受力而把所有力量加在對手身上,令其承受雙倍力量,而不是兩人的力量互相抵消浪費掉,畢竟雙方的力量要麼轉移要麼抵消,不會自動消亡。

抵消是做減法,比如我有100力,對方有70力,我贏了,但打擊效果是100-70=30;掤勁是做加法,比如我有40力,對方有70力,我用掤勁,會產生多於70力的效果。搭手巧用掤勁相接圓轉,接換圈,勁不丟,能順其勢而走化,順其勢而擊發。不管對方使用抓拿按推等方法進攻,都能隨心所欲,順其自然,此功夫為上層。

三、如何獲得掤勁?

1放鬆

其一是指肢體要放鬆。使全身的肌肉、骨骼、筋腱、皮膚都舒展開,做到最大限度地鬆開、放長,把自身有機地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其二是指思想、情緒要放鬆。排除一切雜念,情緒穩定。意念中要有放鬆才是對的、才能出真功夫的想法。這兩方面緊密相聯。肢體上不放鬆,意念就很難放鬆,意念上不放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放鬆。要做到「神舒體靜」,以「內松」促「外松」,最後達到「內外皆松」。

2運動借轉

太極拳利用肌肉具有伸展性、彈性和粘滯性在外力作用下就會產生被拉長,當外力取消時又恢復原來的形態稱之為彈性。人們修鍊時發揮了意識的作用,用意來控制力的運動方向所修鍊出的一種勁,在太極拳中也稱之為掤勁,我喜歡修鍊太極拳的單個動作,原因就是遵循王宗岳大師說的招熟、懂勁、神明。因為只有招熟心才會寧靜下來,專心致志的修鍊動作,就會發現動作的運動規律,在規律上把太極拳的一些理念運用到動作上來檢驗是否符合常理。

發放敵人的關鍵是轉化來勢。我們在與敵交手之時,不僅僅是手上的掤法,可能是身體的某一部位,或臂部、身體的軀幹處、腿等任何一處,這就是「處處有掤勁」。當掤住對手的一剎那,敵就很難進身或施展。掤,使敵難以進攻;隨,隨敵變化而變化,也就是連隨之意。其實,一個太極高手,在運用掤法時,是一掤即走。在交手的瞬間,便知敵來力的大小和方向,只要微微轉換,敵來力便會立即改變方向而摔出。越高明的手法,在交手時掤發敵手的時間上就越短暫;功夫越低,掤敵連隨的時間就會越長,就聽不住勁,甚至,找不到發放敵手的有利時機。在轉化時,手上的轉換、腰襠的轉換、腿法的轉換都可以將敵發放。
推薦閱讀:

太極名家弓大鵬喜收新徒
碾腳及其在太極拳中的運用
陰陽太極論吉凶
太極拳內功修鍊的七層功法
練太極,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