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性與先驗

哲學中的先驗源於對事物因果關係的直接認知——直觀(知性),這是一種對普遍事物超經驗的認知能力——先驗。

叔本華認為:「一切動物性的身體都是直觀世界的出發點,都具有知性,因為它可以認識客體。所有知性都具有這樣的形式,也就是因果性的認識,可以從結果過渡到原因,由原因過渡到結果。但是,在敏銳的程度上,在知識範圍的廣狹上,知性還是存在明顯區別的。最低級的知性只認識直接客體(身體)和間接客體(物體)間的因果關係,而最高級的知性可以認識間接客體間的因果關係,直至大自然中最複雜的因果聯繫。但即便是後面這些最高級的認識也仍然是知性,而不是理性。因為這些認識屬於理解的範圍,而理性的作用則是接收、固定、聯繫那些被直接理解的東西。進入反省思維的東西必然是先經由知性加以掌握的……所有的重大發現都是知性的作用,都是直接地、直觀的作用在於把這些知性認識抽象為概念,加以固定,獲得明晰,並明了其意義」。

動物雖然也具有知性,如動物的幼子就知道從高處往下跳或墜落的可怕後果,以及當它們面對天敵時所表現出來的害怕等認知現象,而這些都是它們還不具備有如此經驗便能認知的事情。因而,這就屬於先驗性的認知。但是,由於動物受智力的限制與理性的缺失等本身因素地制約,故而,它們在擁有知性方面上是極少量的。叔本華說:「動物由於缺乏理性而把自己限制在直觀的表象上,也就是限制在現實的客體上,而人類則能藉助抽象認識的能力來掌握整個的過去和未來,從而綜觀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只要是具有智力的物體,它就能從直接感知的因果關係中得知事物的根據至結果,或從結果了解到根據。不同物種具有不同的這一直觀能力,就如同一物種中的人類來說,不同的人其直觀敏感性也是各自不同的。此實則在於各人之智性靈性及悟性之差異。有的人雖則擁有較高之智性,可是,他由於為物慾所誘惑,沉淪於物欲而不可自拔。有的人亦擁有靈性,可是,由於其悟性不高,未能領悟事物真締(本質與原理)。叔本華認為:「如果缺乏知性,就叫做遲鈍,這主要表現為對因果聯繫的反應遲緩,甚至無法把效果和原因聯繫起來,缺乏理解力」。余以為,能夠認識事物的因果關係的是知性,而尚未達到因果關係認識的為感性。

對於先驗一詞的理解上,叔本華解釋為:「知性從結果中推知原因的純粹認識,從而也是以因果律為前提的。因果性的認識完全是先驗的,是經驗以它為條件而不是相反」。而余以為,知性作為先驗的基礎和條件,當知性直觀於事物因果的認知上,人便產生和形成了超經驗的認知,這就是先驗的——在直觀事物的因果關係中直接洞悉和獲得了事物本質及演化的認知(知識)。

所以,哲學家的工作或者說是他的能力就在於其對知性地感悟上,來培養和形成自己這一敏銳的知性能力——對事物普遍持有靈敏的知性,因而,哲學家的工作一般都是先驗性的。這也是為什麼哲學家之所以總是站在人類認知世界的前面的根本原因所在;有了哲學對世界事物的洞見和揭示,而後方有了科學的實證。科學家則在從事理性方面上的實證工作,以證明事物本質及變化原理的實在性論斷。至於一般缺乏思維習慣的人而言,他們則是感性的。當然,一般擁有較高智商的人,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理問題時也能夠進行理性思維;而哲學家同樣需要理性思維來發展其思想。同樣,科學家亦具有知性,在突然發現某一事物的因果關係上,如牛頓從墜落的蘋果中發現了萬有引律等。只不過有所區別的是,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來說其專長是各有所不同而已,如哲學家往往是人類前瞻性的揭示者——敏銳的知性為他們提供對普遍事物有著超強的先驗能力。哲學是先驗性的,科學是實在性(實驗性)的。而缺乏理性思維及遲鈍的知性則是感性地對事物表象的認知——表象性的。

推薦閱讀:

TAG:知性 | 先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