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書法【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朴率凝重
顧炎武書法【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顧炎武書法作品節奏感較強,可用蒼茫、雄強、沉穩、大氣八個字來概括。其節奏的變化不是通過字的大小和疏密的不同來表現,而是以筆的輕重、墨色的濃枯來表現的,且濃筆不覺肥,枯筆不覺輕,濃枯交錯,相映成輝,可謂枯潤相生,虛中運實。再從章法上看,字與字的排序緊密,字的大小、行距的寬窄相對勻稱,不失靈活,沒有機械呆板的感覺。書法作品【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釋文: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節錄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顧炎武是清初有名的經學大師,其書法亦工,就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其書法為逸品。近人馬宗霍說:「寧人書如其詩,本不求工,而自饒淵懿之別。」(顧炎武其原字忠清,後改字寧人,自署蔣山佣。)顧炎武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顧氏知識淵博,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誌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有著承前啟後的貢獻。成為開啟一代學術先路的傑出大師。顧炎武居住在亭林鎮,故世稱「亭林先生」。與歸庄(明末清初書畫家、文學家。善草書、畫竹,文章胎息深厚,詩多奇氣。)是莫逆之交,也許因為兩個都是同鄉,且為公元一六一三年同年所生,而且其性情耿介絕俗,互相友善,與常人多異,因此故人們將顧氏與歸庄並稱為「歸奇顧怪」。兩人也一起進過復社。復社是正在成長之中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政治與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是當時已然萌生的近代民主意識的一種外化形式。在這復社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顧炎武繼承明季學者的反理學思潮,反對宋明理學空談「心、理、性、命」,提倡「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和對器物的研究,強調「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非器則道無所寓」,因而提出以「實學」代替「理學」的主張。對陸王心學作了清算,反對心性之說,認為信奉程朱理學「百餘年以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這顯示了與程朱理學迥異的為學旨趣。其對宋明理學的批判,總結出明朝的覆亡乃是王學空談誤國的結果,明亡的歷史教訓為出發點的,其鋒芒所指,首先是陽明心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樸實歸納的考據方法,創辟路徑的探索精神的顧炎武,在眾多學術領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學風的終結,開啟了一代樸實學風的先路,給予清代學者以極為有益的影響。顧炎武還提倡「利國富民」,並認為「善為國者,藏之於民」。顧氏學術的最大特色是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大膽懷疑君權,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啟蒙思想色彩的「眾治」的主張。在思想上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這在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中就有記載)。後來「梁啟超引述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口號意義和影響深遠,後來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奮進的精神力量。身為明末清初學者和地理學家的顧炎武,在社會風俗,民生利弊上,必親歷體察;在地理考證上不完全依賴文字記載,而重視實地調查,經歷南直隸(今江蘇)、浙江、北直隸(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糾正前人不少錯誤。小時候受母親教以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忠義之節影響的顧炎武,也是一位愛國人士,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志士,其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由於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權先後瓦解,其一再受挫,但是,顧氏並未因此而頹喪。他以填海的精衛自比:「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這是有著何等的愛國情緒才說出來的話。晚年的顧炎武致力於學術研究,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在音韻學上的最大貢獻是用離析「唐韻」,實際是《廣韻》的方法研究古韻。其在古音學的研究中也有對大量材料的分析,有著理論的建樹,後來被學者譽為古音學的奠基者,顧氏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學五書》中。顧炎武(1613-1682),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術大師。原為顧同應之子,曾祖顧章志,顧氏為江東望族,徐幹學、徐秉義、徐元文三人是顧炎武的外甥。早期顧氏以「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為學問宗旨,屢試不中,「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盛於咸陽之郊」,故退而讀書。27歲後的顧炎武,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誌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開始撰述《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顧紹芾病故。崇禎十六年(1643)夏,以捐納成為國子監生。晚年的顧炎武住了山西曲沃一年時,這也是其北游25年,他還是第一次在一個地方「淹留」超過三個月。在1682年的小除夕,70歲的他,一年患了幾次嘔吐和風寒。快要走不動了,他想,今天是小除夕,顧炎武興緻很高。他寫道:夜晚登上山崗,看見遠處燈火明滅,聽見狗像豹子一樣的叫聲。他獨坐著,童僕也靜默一邊,坐對清泉流水,想起那時攜手賦詩的情景。在感傷的句子中行文戛然而止。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顧炎武是個傳奇人物,章太炎說他曾掘得李自成所藏窖金,《清史稿》稱其雁北墾田畜牧累之千金,因無確證,成了幾百年的謎。其有則故事:傅山在太原診脈後說他尚可得子,勸令置妾。顧炎武五十九歲在山西靜樂買妾,不一兩年弄得眾疾交侵,因顧炎武為此還責怪傅山。 崑山人最自豪的,一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發源崑山,二是寫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是崑山人。崑山最寬的馬路是亭林路,最美的公園是亭林公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