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2011-08-19 12:26:37)標籤:林書豪奧斯卡房價解脫清涼死亡痛苦的解脫自殺的方法佛法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濟群法師在生活禪夏令營上的講演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望得到的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古往今來所有的人都在不懈努力地追求和探索著。遺憾的是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都不能正確認識,他們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財富、地位、名利、愛情,以為擁有這些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今天物質文明這麼發達,人們在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卻依然煩惱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麼呢?今天,我想從佛教的觀點來談談這個問題--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是什麼?我想這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為什麼會活得痛苦,答案往往因人而異:有人會說身體不好,長年躺在病床上,感到很痛苦;有人會說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因為饑寒交迫,感到痛苦;有人會因為談戀愛失戀了,感到很痛苦;有人希望當官,不擇手段地往上爬,可就是當不上官,感到很痛苦;有人會因為生意不景氣,不能賺錢發財,而感到痛苦……。這是因為各人處境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對痛苦的認識也不一樣,但這些都是痛苦的現象,不是痛苦的根源。因為,一個人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感到很痛苦,可是,有了飯吃、衣服穿之後,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生病固然痛苦,恢復健康了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沒有官當覺得很痛苦,當了官,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嗎?其實只要在你的生命還擁有煩惱,不論處在什麼地位,總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一個人要想活得快樂,必須要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後斷除它,就象醫生治病,先找出病根,從根本上去治,否則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治標而不治本,那是沒有用的。那麼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佛教告訴我們有以下幾個方面:1、無知:「無知」二字,很多人都會理解為沒有知識。在我們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知識非常重要,所謂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而在座的都是知識分子,都很有知識,比如學歷史的有歷史知識,學哲學的有哲學知識。有知識固然能夠給人類生存帶來很大方便,但是並不等於有知識就能活得很快樂了,就沒有痛苦了。那麼,什麼是無知呢?缺乏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無知。作為生命,我們對自己不了解;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知道生命的前因後果。我們對自己的心也很陌生,總是時而煩惱,時而歡樂;時而痛苦,時而憂愁,莫明其妙,不能把握。另外,我們對自己生存的世界也不清楚:比如宇宙有始無始?世界有邊無邊?在我們認識的事物中:何為虛妄?何為真實?生命與宇宙究竟是什麼關係?我們簡直一無所知,稀里糊塗的活著,我們能不痛苦嗎?錯誤觀念是無知。由於我們缺乏透視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對宇宙人生勢必就不能正確認識,因而產生許許多多的錯誤觀念。而人們都是在自己觀念指導下生活,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出什麼樣的人生。比如有人不相信因果,否認善惡報應,這種人往往會抱著僥倖的心理,去做一些不法之事,可是一旦果報成熟,他的痛苦就來了。有些人以為人生,應該及時享樂,當他們富裕的時候就盡情享受乃至奢侈浪費,豈不知人的福報就象銀行存款一樣,支出一元就會少一元,支出十元就要少去十元。我們這一生的福報是前生種下的,享受掉一分就缺少一分,如果盡情享受,福報完了,那你未來生命只得在窮困潦倒中度過,甚至短命而死,所以宋代法演禪師說: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源泉也就枯竭了。迷信是無知。我們因為對宇宙人生缺乏認識,就會產生各種迷信的行為,比如在信仰上迷信鬼神:以為山有山神,樹有樹神,打雷有雷神,颳風有風神,下雨有雨神,掌管學務有文昌帝,管轄農作事務有神農大帝,城隍土地,閻羅王等,彷彿世間上的一切都有神在主宰著,人一生的吉凶禍福都由神安排,這種人就會把生命的幸福寄托在神的身上,一天到晚祭拜討好神,求神問卜。可是,人的命運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由造作善惡業的不同,招感不同苦樂的結果,一個人要想擁有美好的未來,還得現在多造善業,倘若不造善業,只知一味的討好神,相信神會給你幸福,會包庇你的罪惡行為,到時業果現前,依然要自食苦果的。有些人迷信算命。人是否有命運這回事呢?答案是有的,但人們因為不了解因果道理,對自己的命運自然無法知道,這就希望通過算命看相來了解,但算命看相的準確程度是要受到算命先生的心智修養以及所依算命典籍可靠性的影響,倘若算得不準確,而你又十分相信他,豈不會耽誤你的事業和前途?況且人的命運並不是絕對固定的,原因是我們的命運取決於善惡的業力,而業力又由心造,命是心造的,心自然能改變命運,所以迷信於算命也是不理智的。有人說我什麼都不迷,可是我們要是仔細考察一下,大凡世人都是有所迷的:貪財的是財迷,貪色的是色迷,貪權的是權迷,愛看足球賽的是球迷,愛聽唱歌的是歌迷,愛書法的是書法迷,愛畫畫的是畫迷,總之,沒有覺悟的眾生,總是情有所鍾,難免「迷信」二字。因此有所迷,就會有痛苦,君不見中國足球隊屢遭挫敗,給中國的足球迷帶來了多少失望和傷心啊!不良習慣是無知。在我們的生命延續過程中,習慣的勢力始終在支配著,可以這麼說,習慣控制著人生,習慣左右著我們的命運。因此,在人生中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可是我們因為無知的關係,總有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好習慣,比如有人喜歡鋪張浪費,以此來炫耀自己的財富,結果不但折福,還會引來一些酒肉朋友;有人喜歡錶現自己,以為通過這種舉動可以取得別人對你的尊重,豈不知表現自己就是樹立敵人,表現自己只能導致別人對你的反感。有人喜歡賭博,賭博的人大多基於貪心出發,希望從別人那裡贏到一些錢,可是一旦賭上癮之後,就不能自拔了。因為一個人在賭博場上,倘若贏了錢,就會希望贏的更多,如果輸了,他總想把本錢撈回來,或者還想贏一些,這樣就沒完沒了的賭下去,直到傾家蕩產,乃至最後殺人搶劫,毀滅自己。我們平常不肯把心閑下來,也是一種不良習慣。大凡世俗上的人有一個特點,不肯讓自己的內心有一刻的清閑,一天到晚總要不停的忙著。他們除了正常的八小時工作、幹家務、應酬人際關係外,如果還有多餘時間,就會不停的去看電視、電影、找人聊天,從而養成一種習慣,只有在外境刺激下內心才感到充實,才得以平衡,倘若閑下來,無所事事時,就覺得空虛無聊。其實,這種充實是虛假的,是短暫的。真正的充實,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寧靜,一個人如果擁有一顆寧靜的內心,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覺得充實,根本不必要藉助外境。2、執著由於無知,我們就會產生執著,佛教認為眾生執著很嚴重,時時表現,處處表現,在經論中稱為遍計所執:遍是普遍,計是計度分別,就是對一切事物進行普遍分別,當然這種分別不會是正確的,因為它是建立在無知的基礎上,是在錯誤觀念的指導下所產生的分別,在虛妄分別的基礎上加以執著,對於這種執著,佛教將它歸納為兩大類:(1)法執:對法的執著。說到法,我們通常都會理解為法律或法則,佛教所說的「法」則不一樣,它包含的範圍非常廣泛,世界上一切的一切:不論是精神的、物質的;有為的、無為的;善良的、醜惡的;清凈的、污染的都稱之為法。所以,法在佛教中的定義是: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是說它能使人們了解它是什麼;任持自性,是說它具有保持自身的體性,或者說擁有自身的特徵。比如水以濕為自性,因為它擁有濕的特徵,當我們看到水的時候,就知道它為水。又如火以暖為自性,因為它擁有暖的特徵;當我們一接觸到火的時候,就知道它為火,世界上一切事物無不是這樣。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不可以稱之曰「法」。明白了法,再說明法執,眾生的法執非常普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對名言概念產生執著,在名言概念中尤其對自己的名字執著得特別利害。我們把名言概念都看成是實在的。當聽到人家恭維讚歎我們幾句,比如說你長得很漂亮,很有能力,你就會心花怒放;倘若聽到別人誹謗你,你就會難過死了。其實,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符號,人類約定俗成的,它與事實並不是一個東西,就象我們說火不會燒嘴一樣,可是眾生愚痴,錯誤的把語言概念執著為真實,當你罵他為驢子時,他思想覺得自己彷佛就成為驢子了。因而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痛苦不堪了。我們對身體也產生執著。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身體,一個人最關心的也是自己的身體,忙於為它吃,忙於為它穿,忙於為它住,忙於滿足它的種種慾望:財欲、性慾、食慾、睡欲,人一生基本上都在追求滿足慾望中度過,有的人甚至希望自己能長生不老,如古時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等,想盡辦法的去乞求不老之葯,希望自己永遠不死,事實如何呢?他們都是要死的,因為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佛經上說:有生無不死。我們把身體執以為實在,希望長生不老,一旦面對死亡時,你的痛苦就來了。我們也執著財富為實在。世人有很多錯誤的觀念:比如金錢萬能,有錢就有一切,因此舉世紛紛都在為錢拼搏,一切向錢看。當然,生活中不能沒有錢,為了生存的需要,適當的財富也還是必要有的,但有些人有了財富之後,慳貪吝嗇,不肯布施,甚至自己也捨不得使用。然而,世間無常,積聚的財富終必消散,一旦天災人禍降臨,他的痛苦就來了。我們也執著男女相。在青年男女的接觸中,男孩子的英俊、瀟洒,女孩子的漂亮,都很容易博得異性的好感,比如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會產生愛慕之心,於是就想盡辦法的去追求她,如果得不到就會有求不得苦;倘若得到了,而又不能時時在一起,就會有愛別離苦。男女之間假如彼此傾心愛慕,就希望永遠的愛,可是世間是無常的,人的心念也是無常的,當無常到來時,痛苦隨之就來了。當然,眾生的執著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執著地位實在,事業實在,乃至我們把一切都看的很實在的,可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空的、虛妄不實的,因為我們的認識與事物真相相違背,這就造成了許許多多的痛苦。(2)我執:我,是主宰義,常一義,不變義,眾生總覺得在我們生命中,有一個主宰,常一的自我在主宰著我們的生命。因此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時時為我著想,一天到晚生活在強烈的自我中,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喜歡,我討厭,對我有利,對我有害,尊重我,侮辱我,如果我們用電腦來作個統計,我們一天不知道要說多少個「我」字。因為我們有了「我」的觀念,進而產生我執,通常我們會執名字為我,比如你走到外面去,聽到或見到你的名字,以及一些與你名字有關係的或議論的文字,你會特別留心,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讚歎這個名字就是讚歎我,毀謗這個名字就是毀謗我。其實,大家知道我們名字是後天父母給取的,是個代號,而一個人有時會有很多個名字,怎麼能說是我呢?執名字為我,為之憂喜,實在是毫無意義。我們也會執身體為我。色身乃是四大假合,何嘗有我,我們卻把他執以為我,因此有人為自己色身長得醜陋感到自卑;有人為自己色身魁梧而自大;有人為色身衰弱而憂愁;有人為色身強健而歡喜。世人終身都在為之奴役,難怪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復有何患。」佛教也說:「身為苦本」。之所以這麼認為,都是因為執身為我的緣故,由於眾生強烈的執身為我,才造成了人生的種種痛苦。我們也執服裝為我,當一個人穿上高級漂亮服裝時,他會覺得很神氣,高人一等,倘若穿得是破破爛爛,他就會自慚形穢,抬不起頭。我們也執工作為我,有人因為自己身居高位而神采飛揚,覺得我與眾不同,有人因為自己工作低賤而覺得我不如人家。其實,工作、服裝與我又有什麼關係,而眾生無知,妄執為我,才有了種種煩惱。眾生的執著千差萬別,遍一切時,遍一切處,舉要言之不外乎我法二執,由此二執故不能正確認識世界。無我執我,無常執常,不凈執凈,執苦為樂,由於顛倒認識和執著,有執著就有牽掛,有執著就會去造業,有執著就有痛苦。3、煩惱如果說無知和執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那是因為無知和執著會導致煩惱的出現。煩惱能引起生命的痛苦,而煩惱本身就是痛苦。原因是煩惱是擾亂內心寧靜的心理,它是我們生命里本來具足的,但它的產生與外在條件也有關係。眾生之所以活的痛苦,就是因為他生命里擁有煩惱,一個生命只要存在煩惱,無論它走到哪裡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的,所以,煩惱是造成痛苦的直接原因。那麼,眾生的煩惱究竟有哪些呢?佛經中稱八萬四千種煩惱,這裡包括欲界煩惱,色界煩惱,無色界煩惱,在三界之中不同的生命層次有不同的煩惱,這些煩惱又把它歸納為根本煩惱六種,隨煩惱二十種,根本煩惱是其它煩惱生起的根本又是煩惱里最基本的,隨煩惱是隨根本煩惱生起,又是根本煩惱的分位,當然,這裡不能一一介紹,只能把重要幾種提出來說說。在根本煩惱中的第一種是貪心所,貪心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心理活動,貪是對自己喜歡的境界,產生一種染著佔有的心理。它的表現形式很多:如貪著自己的財物,以為是生命的資糧,是快樂的源泉,是生命的保障,是處世的資本,就會對財物表現出慳貪;貪著於自己的地位,以為高人一等,就會表現出驕慢自大;貪著別人的地位,或別人的財物,就會表現出諂曲的心理,想盡辦法的去討好他人、奉承他人、乃至欺騙他人,然後達到謀取他人地位,或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貪的範圍也很廣泛,論中稱曰:「於有有具染著為性」。三界現象及能招感三界現象的因緣,都是我們眾生貪著的對象:我們貪著自己的身體,貪著自己的家庭,貪著事業,貪著地位,貪著居住環境,貪著財富,貪著男女色相,貪著已有的名譽,貪著美食,貪著睡眠,貪著美好的山水,貪著建立的人際關係,貪著一切的一切,因為有了這許許多多的貪著,就有許許多多的掛礙,內心也就不得安寧,不得自在。又因為貪著進而就希望佔有,於是拚命追求,得到了也僅僅是暫時的滿足。如果不能得到,就有求不得苦。所以,貪著是煩惱,貪著是痛苦。與貪相反的一種煩惱就是嗔,嗔也是活動頻繁的一種心理,它是對自己不喜歡的境界產生一種排斥或損害的心理。嗔的表現形式很多,比如當你遇到人家罵你、打你、毀謗你、挖苦你、以及損害你的利益時,你就會怒火中燒,暴跳如雷,事過以後懷恨在心,時時想著報復,嗔恨心使你內心失去平靜,嗔恨心使你坐立不安,嗔恨心又使你惱羞成怒。可是,假如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擁有嗔恨心是一種很愚痴的表現,你說我嗔恨某人,很煩惱,可是某人並不知道我對他的嗔恨,倘若知道而你沒有付諸行動,對他並不能構成傷害,你不是自尋煩惱嗎?假如把嗔恨心變成行動,這種行動大多是不理智的,甚至是犯罪的,犯罪的行為對他固然沒有好處,而對你又何嘗不是壞事,佛經上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曰:「火燒功德林」,無不顯示了嗔心的過失。嫉妒也是嗔恨心的表現,如果憤恨心理的產生是因為別人傷害了你的利益,那還情有可原。那麼,嫉妒心的出現實在是莫明其妙了,看到別人榮耀時,就會產生嫉妒心理,儘管在很多情況下,他的這種榮耀,並不會影響到你的利益,可他就是要嫉妒,沒有辦法。嫉妒顯示了人的自私,體現了人的狹窄心量,破壞了人的平衡心境,嫉妒使人干出很多蠢事。嫉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嫉妒又是一種人們比較容易出現的心理。所以在佛經中就特別宣揚隨喜之功德。隨喜功德是很廉價的,比如別人做了一件慈善事業,花費了十萬百萬財富,而你一分錢也沒有失去,可是,當你看到別人在實行此事過程中,你由衷地感到高興,並用美妙的語言去鼓勵他,讚歎他的功德,你的功德就跟他一樣,隨喜是廉價的且能成就你的功德,似乎很容易做到,但因為我們有嫉妒心時常作怪,隨喜之心則難以生起,不過有了隨喜,就能對治嫉妒。慢也是重要煩惱之一,它是抬高自己,誇大自我的一種心理表現。所以慢的定義,是執恃自己為尊為大,蔑視他人,對於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謙下,固步自封,我行我素,由此造諸惡業,導致生死輪迴之痛苦。慢心所,通常有這些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他人不論在哪方面,比如道德、智慧、學問等等,確實都不如自己;或者他人在這些方面,都與自己不相上下,這時慢心重的人,就會對不如己者加以輕視,說他樣樣不行,對與自己水平相等的人,會說他沒什麼了不起,還不是同我一樣,有什麼值得我尊敬呢?這叫慢。如有人不論在哪方面都與自己相等,但自己卻覺得超過他;或者有人不論在哪方面,確實超過了自己,可是他卻覺得別人並沒有超過自己,最多不過與自己水平相等而已,像這樣的慢心,這叫過慢;如某人不論在哪方面,都勝過自己很多,但他不僅不承認自己不如,反而認為自己處處勝過某人。聽到別人對某人讚歎,自己就不服氣,像這樣的慢心自負,叫慢過慢;五蘊組合的生命體上,本來是沒有我的,但由於自己的妄見,以為其中有個我,這已經是不對了,可他還誇大自我,抬高自我,表現自我,輕視他人。處處以自我為中心,覺得別人都應該尊重我,都應該為我服務,都應該聽我指揮和差遣,乃至希望整個世界都應圍繞著我行動,這叫我慢;有些學佛的人,在修道過程中,稍微有了一點成就,就誤以為自己證到了什麼了不起的果位,這叫增上慢;有人生性自卑,但對別人學問淵博也不以為然,覺得他有學問是他的事,我雖然沒有學問,但還不是一樣的活著嗎?沒什麼了不起,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無知,全然不知謙下,不會尊重別人的學問道德,不懂得向上追求,自甘沉淪,這叫卑慢;世間上有些人沒有什麼實際德行,但為了博取世俗名利,就不擇手段到處宣傳自己,自欺欺人,以期達到自己追求的目的,這叫邪慢。慢也使得人與人之間很難處好關係。一個我慢重的人,他的自尊心會特彆強,時時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又不懂得尊重別人,甚至隨意傷害別人,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你得尊重別人,倘若你瞧不起別人,甚至任意傷害別人,自然別人也會同樣待你。自尊心強者,情感是很脆弱的,他只能適應恭維甜美之詞,一旦受到打擊,精神就容易崩潰,因此,這種人是不堪一擊的。4、造業前面簡單的介紹了幾種重要煩惱,煩惱是擾亂內心寧靜的因素,煩惱使我們不得自在。煩惱又促使有情去造種種業,業是一種行為的後果,在佛教中把人的行為從倫理的角度,大體分成三種:善、惡、無記。其中唯有善與惡二種行為可構成業力,無記的行為是不能成為業力的。那麼,善惡行為是如何判斷呢?《成唯識論》說: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與無漏行法為善,反之,於此世他世有違損有漏行法為惡。這裡對於善惡分別是貫穿現在世及未來世的兩世來看的。一種行為必須要對現在世及未來世都有利益才稱為善,比如布施是一種善行,一個人修了布施行之後,能夠克服自私慳吝,培養慈悲濟世的博大胸懷,是現世樂;通過修布施行,在未來生命里能招感無盡財富,是未來利益樂。相反的,對現在世與未來世都有損害的行為是惡法。與善惡不同的還有無記行。無記是不能記別它是善是惡,比如坐的時間長了,到山上走一走,口渴了喝幾口水,肚子餓了吃兩塊麵包,睡覺前洗洗臉,都算是無記行。另外在《十善業道經》中也談到善惡的區別標準。經中說:「言善法者,謂人天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此法為根本而得成就,是名善法。」這是從結果上來比知行為的善惡,能夠成就世出世間五乘界位的行為是善法,如人天乘的五戒十善,聲聞緣覺乘的三十七道品,菩薩乘的六度四攝行等,都是善的行為,而能招感三惡道的十惡行,則是不善行。善惡行千差萬別,但最基本的是十善十惡。先說十惡行:一、殺生,是以噁心斷有情命根的相續。是五種條件成殺業道:1、故意有殺心。2、殺他有情,3、他有情想。4、作殺加行,比如具有殺他的一切準備。5、不是誤殺。二、不與取:也稱偷盜,包括騙取、竊取、強奪、霸佔、吞沒等不與而取的行為。具足五緣成業道:1、故意起盜心。2、對於他物。3、起他物想。4、預先有盜竊的動機與準備。5、不是誤取。三、邪行。又稱邪淫。總有四種:1、非境:如對他人妻子或父母姊妹等行淫。2、非道:於不正道行淫。在自己妻口及余道行淫。3、非時:雖然是你的妻室,假如你在她懷胎時,兒飲乳時,受齋戒時,與她行淫也成邪淫。4、非處:如在寺中或佛塔邊行淫。四、虛誑語:又稱妄語。有自妄語,教他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以及通過表現:如默認、暗示、點頭、手勢等。是凡達到欺騙目的,都是妄語。具四緣成業道:1、以違背事實的言論去欺騙別人,比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2、對方理解你的意思。3、有欺騙的心理。4、對方如實接受。五、離間語,即挑撥離間,也稱兩舌。具足四緣成離間語染:1、有挑撥離間他人關係的意思。2、製造矛盾的語言。3、對方理解你說的內容。4、如實接受。六、粗惡語,又稱惡口。如毀謗、攻擊,諷刺、尖酸、刻薄、挖苦等傷害他人的語言。具足四緣成粗惡語染:1、有心傷害他。2、發出非愛語。3、對方理解。4、如實接受。七、雜穢語。又稱綺語。具二緣成雜穢語染:1、有染污心。2、所發語是誨淫誨盜,情歌艷詞,天南地北,戲論言詞,以及不正見的邪論等。八、貪慾:對於他人的財富起非理希求。想要佔為己有,是貪業道。九、嗔恚:對於有情起傷害心理。是嗔業道。十、邪見:撥無因果,否定聖賢,不信前生後世,是愚痴邪見。與十惡行相反便是十善行。即不殺生,不與取,不邪淫,不虛妄語,不雜穢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貪慾,不嗔恚,不愚痴邪見。十善十惡都是依身、口、意三業發出的。殺、盜、淫是身業的表現;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口業的表現;貪、嗔、痴是意業的表現。眾生造了惡業都要招感果報的。這些罪業的感果情況是取決於因緣的。因緣具備了業果才能成熟。所以業力又分為現報業,即現生受報;生報業,即來生受報;後報業,是要等到第二生、第三生乃至更多生才受報;不定報業,是受報時間及報應輕重都沒有一定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為不明白三世因果的道理。常怨恨上天不長眼睛,善惡總無結果,其實不然,善惡並不是沒有報應,只是時間沒有到罷了。5、苦果現有的生命形式及現在的處境,是我們過去生中造業所招感的結果,因為我們所造的業不論是善是惡,都是有漏的,相應招感的果報就有缺陷和痛苦了。所以在佛經中講我們有情的生命有八苦交煎: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些苦有來自於心理,如五陰熾盛中的種種煩惱;有來自於身體,如生老病死;有來自物理世界,如五陰熾盛中的地水火風某種增盛,引起大水大火地震等災難。因此,眾生是充滿著各種痛苦的。眾生的各種痛苦都有它的前因後果,比如有人短命或者身體多病,那是因為你過去殺生或者虐待動物。你殺生,讓那些動物短命而死,不得終其天年,那麽你自然要受短命的果報,你虐待動物,讓那些動物痛苦的活著,相應你也要得到病痛的懲罰。有人貧困潦倒,任何好的機遇他都碰不上,同樣是做生意,雖然他的智力並不比別人差,但總是不能賺錢,那是因為過去慳貪,吝嗇的結果,一個人富貴與否取決於他的福報,而福報又是來源於布施,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倘若你慳貪吝嗇,不肯布施,那將來只能貧窮了。有人長的醜陋,生就一付對不起觀眾的相貌,那是因為嗔恨心太重的結果,世界上最難看的表情,是在一個人憤怒的時候,那是一張扭曲的臉,一位即使長得再漂亮的小姐,若充滿嗔恨時也是可怕的。因此,經常起嗔心的人,會導致醜陋的結果。相反的你想擁有莊嚴的相貌,就應該有忍辱的修養,祥和心境,保持微笑方能得到相貌莊嚴的果報。有人家庭不和諧,夫妻之間吵架不停。那是因為在過去曾種下兩舌的因,兩舌是挑撥離間,破壞他人的友好關係,你不想讓別人和諧相處,那你也得不到和諧的環境。另外邪淫的人破壞別人的家庭和諧,將來也能招感家庭不和諧的結果。有人地位卑下,大家都瞧不起他,那是因為我慢太重的結果。一個擁有我慢的人,他總是自高自大,誰都不放在眼裡,總覺得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別人都不怎麼樣,相應的他就要得到地位卑下的後果。因果現象千差萬別,舉不勝舉,世間任何現象都有因果,明白了因果,基於對自己的未來生命的負責,我們應慎重行事。二、獲得幸福的方法怎樣才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我想這個答案也不一致。有人會去拚命賺錢,以錢多為幸福;有人會努力讀書積極表現自己,爭取當官,以當官為幸福;有人會通過各種渠道,去尋覓一個理想的對象,對擁有美滿婚姻為幸福;有人會注意營養,加強鍛煉,以健康長壽為幸福;有人兢兢業業,費盡心思地創業,以擁有事業為幸福。可是,我們仔細考察一下,擁有這些是否就能得到幸福了,現在世界上有些富翁,他們有跨國公司,擁有千萬、億萬的資產,可他們活得並不幸福,比如報刊曾刊登了一個希臘的女船主,她有三十六億美元的財產,可她活得很痛苦,結果自殺而亡。又如古時帝王地位財富都達到了極限,在別人看來他們太令人羨慕了,可他們還是覺得有不如意的地方。世人所追求的這些幸福,在佛教看來都是有漏的。漏是煩惱義,即世間的幸福快樂裡面總是蘊含著煩惱,正像一個身居高位的人,總在擔心有朝一日會失去權位,擔心別人算計他,為了能夠保住自己,有時對上級就要投其所好,違背本心地去干一些事;而擁有地位的時候,終日都要為事業操勞,不能自己,沒有言行的自由,也沒有支配時間的自由,所以究竟幸福在哪裡,實在說不清楚,那麼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呢?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樹立正確的認識。佛教講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是無明,又以正見為修道解脫痛苦之本。正見就是正確的認識。佛教認為眾生想解脫生死,獲得幸福,首先對宇宙人生勢必要有正確的認識,樹立一種正確的世間觀、人生觀,以正確的觀念去指導自己的行為,才能得到美滿幸福的結果。那麼,怎樣才是正確認識呢?(1)相信因果: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對因果道理正確理解並且能夠相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說到因果,人們總會想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可是因果遠非如此簡單易解,它乃是宇宙人生延續的規律,要想對宇宙人生有個正確認識,首先就要了解因果,相信因果。認識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惡,並且明確什麼是善的行為,什麼是惡的行為;其次相信有業有報,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再次相信有前生與後世,生命是連鎖的,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形式中的一種,有無窮的過去,有無盡的未來,因為生命是延續的,才能完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還要相信有聖有凡,也就是生命層次有高低之分,作為一種生命它可以因為修養而得到升華,成賢成聖;也能因為造惡業煩惱增加而墮落,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人行善或行惡才有自身的價值,倘若生命不能轉化,人死如燈滅,我真不知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對自身而言究竟有什麼不同。(2)相信無常:對「常」的執著給生命帶來了巨大的苦痛。要想解脫痛苦,就得正見萬事萬物的無常特性。佛經上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變化的,比如心念無常,我們現前的心念是無始以來心識的延續,也是生命經驗的積累,它由喜怒哀樂等不同心理因素組成,我們任何一種心態的出現,除了依據內在的心理因素,還要受到外在客觀條件的影響,尤其凡人是心隨境轉,外境不同,心態也往往隨著變化,如大海,時而一片平靜,時而波濤洶湧;如虛空,時而萬里無雲,時而陰雲密布。人的心態也是如此,變化無常。身體是無常的,我們自從擁有這個身體的那天開始,時時刻刻都受到無常規律的支配,因為無常,我們才能從最初父母所給的那一點點物質元素中,轉變成現有的這個龐大色身;因為無常,我們這個健壯的色身,又要邁向衰老,最終投入死亡的懷抱;無常又使得色身時時受到疾病的威脅,隨時都有可能產生病變,乃至死亡,在《四十二章經》中佛陀告誡弟子們:人命在呼吸間,就是這個道理。國家和社會也是無常的。我記得《三國演義》開頭就有這樣兩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也是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無常,打開中國古代歷史,它就是沿著這樣一種無常規律發展的。周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末三國興起,晉朝統一;晉滅之後,南北分爭隋唐統一。這些國家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但都經歷興起、延續、滅亡的階段。無常使社會進步,因人類社會是無常的,所以才能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乃至希望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無常也使社會從繁榮富強走向衰敗,所謂衰極而盛,盛極而衰。世界也是無常的。人類幾千年來一直苦心地在建設著世界,農民不斷修理地球,工人在改造地球,軍人在保護地球,科學家在研究地球,哲學家在探索地球,文學藝術家在描繪地球,以及人類的各種文化都在試圖豐富地球上的生活,這才使得人們從原始社會的愚昧落後進化到今天的高度文明,無常使世界進步發達,無常也告訴我們人類文明最終是要毀滅。因為世界本身就是成住壞空,當這個世界要毀滅的時候,人類的文明還會存在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3)相信緣起性空: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幾乎貫穿著整個佛教教義。佛教的因果不同於宿命論者所說的因果,它是建立在因緣上,由因緣決定因果。無常也是一樣,世間一切事物為什麼無常呢?因為緣起。緣起又是宇宙生長的規律。經論上說到:「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說世間上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都是緣起,不是神造,也不是偶然有的,離開了因緣找不到任何一法。緣起具體的內容主要包括四緣,佛經中講四緣生諸法:一、因緣:是事物生起中最親的條件。比如我們在田地中播下一顆種子,這種子就是因緣。二、增上緣:是助成某種事物成長的外在條件,一顆種子的成長,需要有土地、水分、人工、陽光等條件,這些條件就是增上緣。三、所緣緣:所緣是所緣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緣。比如眼識生起要色境,耳識生起要有聲境。色聲之境就是所緣緣,它是心識生起的重要條件。四、等無間緣:我們心念的現前,如流水般相繼相續。一念接一念,在一個心識活動的過程中,它不可能在一剎那之間,同時出現兩個不同的念頭,必須要待前念過去了後念方能生起,那麼這個前念就是後念生起的等無間緣。這也是心識生起的一種緣。世間上的一切事物無不是緣起的,比如眼前的桌子,是由鐵釘、木頭、油漆、木工等因緣和合,才能造成一張桌子。又如我們人是五蘊和合,五蘊中色蘊指物質,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想行識指各種心理活動,識蘊是精神主體意識。由這些條件聚在一起,才成為一個人。又,人的任何一種精神活動它都要有眾多因緣,如五識中的眼識要有九緣生:即光線、空間、色境、注意、種子、俱有依(根身)、分別依(意識)、染凈依(末那識)、根本依(阿賴耶識),這九緣具備了眼識才能生起。小到一張桌子,一種心識的生起,大到整個宇宙,無不是緣起的。佛教讓我們用緣起去觀察一切,透過緣起的現象,洞達事物的性空,一切現象無不緣起,同時也無不是性空。三論宗的根本論典《中論》中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因緣所生法為什麼說是空呢?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自性是一種不由因緣固定不變的自體。比如前面所說的桌子,是由木工、木頭、鐵釘等條件組成,離開了這些條件,請問桌子是什麼?又構成桌子的條件如木頭,它也是地水火風各元素的組合,離開了這些元素,木頭又是什麼?再說人是五蘊的假合,假如離開五蘊人是什麼?由此可見緣起法,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緣起法都是性空的,但是性空並不否定現象,認識一切事物性空,也要認識到事物的假相宛然,這就是中道的認識,也就是正確的認識。在佛教的般若經典中,處處都讓我們要用這種中觀的思想去觀察一切。如《般若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告訴了我們緣起性空不是凡人的錯誤認識,它是菩薩用無限智慧透視的結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緣起的有與自性空不是兩個東西,有很多人對佛教的空往往認識不足。或以為空在色外,或以為色滅才空,因而對空產生了許多誤解,這是錯誤的,佛教講的空是緣起有的當下就是性空,不可以離開緣起有另外去找性空。度一切苦厄,是說作為生命,只有認識到這種道理,才能度脫人世間的種種苦惱。2、不住於相眾生因為住於虛妄不實的顛倒相上起煩惱造業,導致了生命的種種痛苦,要想解脫痛苦,必須不住於相。如何才能做到不住於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視世間的一切事物。認識到它的因果性、無常性、緣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有看破世間萬事萬物的實質,你才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會住著於假相,這樣就可以避免貪嗔痴煩惱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帶來的痛苦。在佛教的般若經典中《金剛經》就是宣說不住相修行。經中須菩提向佛陀提問: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剛經》全部經文都回答這兩個問題,云何應住是問修學佛法者心如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是問通過什麼方法降伏其心。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無住生心。無住是不住於相,比如在修布施時,經上說「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又說:「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於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不住相的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時要觀三輪體空,不住於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時心有所住,則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時心無所住,則布施無限,功德也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在度生中不能有度生相。經上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廣度一切眾生已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眾生相,菩薩如果在度生時尚有我相眾生相,就沒有資格稱為菩薩。在學習佛法中也不能住佛法相。經上說: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通常人們沒有學習佛法以前,住於世間相,學了佛法之後,又住於佛法相。其實,只要是住相,一樣都能成為修道的障礙,譬如沙子放在眼中,與金子放在眼中一樣都會影響眼睛。所以修學佛法不但不能住於世間相,也不能住於佛法相。在修證佛法中不能有修證相。經上說:須陀洹沒有得須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沒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沒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羅漢也沒有證得阿羅漢相。因為阿羅漢如果認為我得阿羅漢果,那就是有我人眾生壽者相。又說: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須陀洹等四種是聲聞乘的四種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證佛法過程中,以般若慧證諸法實相,能所雙亡,無智無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別,早就和真理不相應了。《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實相者即是非相」「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果信解、不生法相」。「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等,都說明了相是虛妄不實,實相是無相,要證得實相,就不能住於相,因此,經中處處以般若去觀察一切:「如來身相者,即非身相」,「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從而達到無住生心的效果。禪宗發展到五祖之後以金剛經的思想,作為修證上的指南。六祖就是從聽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體現了般若無相的道理。後來,六祖在《壇經》上也以無住相修行教授學人。比如對於煩惱與菩提的區別。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煩惱與菩提就在於執境與離境,執相就是煩惱,不執相即是菩提。又如見性成佛。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又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為煩惱塵勞不得顯現,如能用般若觀照一切,不住於相,就能見性。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六祖指出禪宗的幾大要領。《壇經》上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念是念著於境。對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無相者,實相無相,行者要能離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證得清凈法性。無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為無住。在具體修行上,禪宗也表現出與其他宗派在方法上的差異,比如參禪向來都強調打坐,而六祖卻呵斥坐相,如《壇經》說:善知識,道要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從,如是相教,故知大錯。」道是通過無著的心境才能證得,如果住著於坐相,勢必不能證得大道,又說:「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也是反對住著坐相。基於這些前提,禪者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著不取不舍的無著生活。因為他們不住著相,始終過著極為簡單儉樸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頭陀,居住石岩,一件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禪師入太白山,不帶糧草,居住樹下,餓吃樹果,渴飲泉水,一裙一被,一雙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終身不換。智則禪師性格落魄不羈,總是披著一件破衲,房間里除了床單,瓦缽,木匙,其他什麼都沒有,房門從不關閉。大梅法常禪師不吃鋤頭下菜。慧休禪師三十年著一雙鞋。他們把物慾減少到了最低程度,卻從寧靜的心境中得到極大的法樂。禪者的修道就是在簡樸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務中,他們從吃飯、穿衣、種田、採茶、掃地、砍柴、除草去體會道。因此,當你問禪師們如何修道時,他會告訴你吃飯、睡覺、喝茶之類的話,但禪者吃飯穿衣不同我們一般人,凡人吃飯不好好吃,挑挑揀揀;睡覺不好好睡,百般思想,輾轉反側。而禪者則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處處隨緣,處處自在。不住相能解脫生命的痛苦,《心經》上告訴我們要用般若智慧去觀照一切,認識到世間萬物空了不可得,就能心無掛礙,無掛礙就無恐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槃。涅槃是永恆的幸福寧靜,只有證得涅槃,生命才能徹底解脫痛苦。3、息滅妄想生命的痛苦很多人往往把它歸罪於客觀環境,諸如身體欠安,經濟建設落後,世道不公,人情淡泊等,其實,痛苦的根源是心念,因為心念上有種種妄想,正如前面所說的錯誤觀念、迷信、執著、貪嗔邪見等煩惱,都是妄想的表現。妄想使我們失去平靜的內心;妄想使我們永無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們坐立不安;妄想使我們忙於尋求種種聲色刺激;妄想使我們干種種壞事。……要想解脫痛苦,就得息滅妄想。如何息滅妄想呢?不住相能息滅妄想。經常聽到很多初學打坐的人說:打坐的時候妄想太多,靜不下來,有什麼辦法對治?我說辦法是有的,但也有必要考察一下,為什麼會有很多妄想,一個人的心念有它前後的延續性,要想打坐妄想少,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到如何用心。打坐時最強烈的妄想,一定是平常最住著的境界。因此,作為一個修習靜坐的人,平常就要透視一切,保有一顆無住的心,空靈的心。對一切境界,如雁過長空,風吹竹葉,不留絲毫的蹤跡,打坐時心自然清凈了。念佛能息滅妄想。人們往往錯認為念佛是老太婆專修的法門,或以為念佛是在求佛。曾有位老婆婆一天到晚的念佛,被她孫子知道,有一天,她孫子拚命的叫:奶奶,奶奶!叫個不停,老婆婆聽了之後就說:沒完沒了的叫幹什麼,這時她孫子說:我叫了幾聲,你就不耐煩,而你一天不停的念佛,佛也會生氣的。這個故事中小孫子的看法,代表了許多凡人的觀念,其實這是一種自做聰明,我們念佛難道只是念佛的外在形象嗎,念佛是為了調御自己的心態,息滅自己的妄想,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凈。所以,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中說:都攝六根,佛號相續,息滅妄想,深入禪定。這是最佳的方法。止觀能息滅妄想。止觀乃禪定之異名,梵語奢摩他,漢譯曰止。止息散亂,止心一處。毗缽舍那漢譯曰觀,對所止境起正觀察,止觀有小乘止觀與大乘止觀。小乘止觀大多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系緣而修。如修數息觀就是專註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長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細,把心繫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細,而細而無,妄想息滅,止觀成就了。參話頭能息滅妄想。參話頭也是禪宗修行的重要方法。話頭的種類通常有:念佛是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誰;無夢無想時主人是誰;一念未生前是什麼等等。參話頭不可對話頭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開悟,不可以扔掉話頭求靜,不要給自己講道理,外界動靜一概不管,一路的追問下去。黃龍南禪師對參話頭有個比喻: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諸根順向,首尾一直。參話頭重在一個疑字,古人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凝聚在話頭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達到這個程度,不算上路。一個修行的人,當他活頭參到得力時,自然也就不起妄想了。妄想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息滅妄想。當然息滅妄想還有很多好處:息滅妄想就能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息滅妄想就能專心的去干任何事,提高辦事效力;息滅妄想就能把心念專註一處,進入禪定;息滅妄想就能使你的真心顯現,智慧得以開發,息滅妄想就能正確的認識一切,這些充分說明了息滅妄想的重要性。4、認識自己人類文明的發達,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們在宏觀上有能力去認識其它星球,可以乘飛船遨遊於太空之中;在微觀上,通過精密的科學儀器,直探物質的本質,發現物質基本結構,創造出原子彈。遺憾的是,人類卻沒能認識自己。是否認識世界容易,而認識自己難呢?不認識自己是生命痛苦的根源,要想解脫痛苦,就得認識自己。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禪師告訴我們直下承擔是認識自己。在我們一個人的生活裡面,身體不是我們自己,因為身體乃是四大的假合;思維不是我們自己,因為思維是概念的延續。除了身體思維,我是什麼呢?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而不能證得。」這是說我們除了妄想執著,還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謂直下承擔,就是要我們認識這個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怎麼去認識呢?大珠慧海禪師去參馬祖,祖問:來這裡幹什麼?慧海禪師曰:來求佛法。祖曰:我這裡一物也沒有,求什麼佛法,自家寶藏拋棄不顧,到處亂跑幹什麼。慧海禪師問:哪個是我的寶藏呢?祖曰:現在問我的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為什麼還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禪師在馬祖的開示之下,當下認識到了自己。不落于思維是認識自己,思維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續,是前塵影事的重現,一旦落于思維分別,住著於是非得失的思想中,我們就會迷失自己,所以禪師要遠離妄想分別。如臨濟禪師上堂開示: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而入,未證者看看。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師下禪床一把抓住他說:道道。這個僧人想了一下。師放開手說:無位真人是甚麼乾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六祖從五祖處得了衣缽後,南行而去,惠明從後面追上,六祖把衣缽放在石上,惠明拿也拿不動,於是就說:我為法來,不為衣來。六祖說:汝既為法來,可放下萬緣,不要有任何念頭。過了一會兒,六祖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認識到自己。這兩個公案都告訴我們,要從離開思維中去認識自己。明心見性是認識自己,我們認識自己要從心性中去認識,心指我們現前的心念,這個心念是虛妄不實的,是生滅變化的,但透過生滅變化的表面,還有不生不滅的心體。明心見性,就是要我們明了心的虛妄性,不被迷惑。方能見到自己心性,真正的生命。六祖在五祖門下悟道時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道六祖已經悟到本性了,對六祖說:不識本心,學佛法是沒有什麼利益了,如果認識到本心,見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會成為大丈夫、天人師、佛。凡夫眾生無始以來因為不認識自己,於是就認賊為子,隨著妄想分別,升沉於六道之中。倘能認識自己,就能息滅妄想,不隨外境遷流,掌握自己的生命,開發生命中的種種智慧潛能,斷除種種煩惱,完善人格,得大自在。濟群法師的文章,更多文章請看:濟群法師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jiqun濟群法師的系列文章:http://www.jiqun.com/濟群法師網站

學佛釋疑  http://www.jiqun.com/dispdir.php?class=0023皈戒篇......................................... 27篇信佛必須皈依嗎可以內心皈依卻不舉行儀式嗎如何才能得到皈依體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人嗎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不受戒能否得到戒體更多...人生篇......................................... 50篇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執陷入情感中是業力還是無明親人究竟是緣還是債修行是否應該絕情、絕法、絕交勸人看破生死顯得冷漠無情嗎佛法是如何判斷是非的更多...信仰篇......................................... 18篇學佛是求佛保佑嗎學佛與不學佛有什麼差別成佛是否也是一種執著既然「心即是佛」,為何還要學佛人人都信佛的社會會是怎樣人們不願了解佛教怎麼辦更多...聞思篇......................................... 22篇為什麼佛陀要有大因緣才說法大乘法最究竟,佛陀為何說其他幾乘什麼是貪、嗔、痴何為心、意、識為什麼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業力、佛性有何關係更多...修證篇......................................... 27篇為什麼通過修行能認識真理應先悟道還是以所學救度眾生律宗的修行和開悟是怎樣的法依止的「止」當作何解能否舉例說明「心能轉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義更多...生死篇......................................... 21篇器官移植是否會妨礙往生痛死是否也在消業為何臨終一念那麼重要超度能否將亡人度到極樂世界燒紙錢能起到什麼作用為何有人死去那麼久還未投胎更多...抉疑篇......................................... 18篇佛教怎麼看待其他宗教佛弟子到其他宗教場所時該怎麼做西方極樂世界和天堂有何不同應如何看待現代科學為什麼佛法認為一切源於心科學和佛學有什麼不同更多...社會篇......................................... 11篇為何漢傳、藏傳、南傳看來如此不同公開戒律是否有利於佛教發展對功利的信佛該如何引導佛教界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如何成佛比為百姓謀利的功德大嗎說法和為民謀利的功德有何區別更多...講座答疑....................................... 8 篇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天童寺講座問答京城論道柏林夜話心靈啟示錄清涼山上話清涼更多...
推薦閱讀:

你的遺書是怎麼寫的?
終極回答1更
生肖屬牛的人看這裡,麓山大師為你解秘終生命運錦囊
未來,你希望別人對你的遺體說什麼?

TAG:生命 | 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