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念佛法門專題——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

凈空法師講述

凈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新加坡凈宗學會開示「念佛法門專題」,共計二小時。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諸位同修大家好:

學佛就是學作佛,學習佛的存心,心與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南無阿彌陀佛」,每個人都會念,可是結果卻不同,有人能往生,有人不能往生。說實話,往生的人少,不能往生的人多。即使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相同,有人生實報土,有人生同居土,這些原因何在?就是沒有把佛的根找到。佛的根是什麼?《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中,世尊特彆強調「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上輩、中輩、下輩乃至一心三輩,都不離此八字。若只有一心專念,不發菩提心,即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菩提心發了,有人發得圓滿,有人發得不圓滿,因此往生品位也有所差異。善導大師講:「往生品位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的緣殊勝,透徹了解這些理事因果,這一生中可以實報土上品上生;若理解的不透徹,發了一點菩提心,能與菩提心相應,也能往生凡聖同居土。這就是造成往生品位不同之原因。

何謂「圓滿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云:「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也講:「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真實、究竟、圓滿、覺悟之心;換言之,菩提心是覺而不迷。為了方便同修體會,我將菩提心寫成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就是菩提心。我們要將這十個字掌握住,變成自己的心,運用在日常生活、工作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中,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

何謂「真誠心」?古人講:「一念不生是謂誠」,真誠心裡沒有念頭,即經上講的「真心離念」。換言之,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由此可知,我們一念不生時是真心。真心為什麼會變成妄心?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用的是妄心,妄心是輪迴心,用輪迴心不論修什麼法,還是出不了輪迴。如何將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轉的方法,就是決定不用妄想、分別、執著。只要不用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就是真誠心;摻雜妄想、分別、執著,真心就變成妄心。我們用真誠心念佛,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才與佛相應。不是以這種心念佛,就不能與佛相應,只能與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很難成就。要想一生成就,往生極樂世界,必須以真誠心、清凈心,處世待人接物。

何謂「清凈心」?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決定不污染;污染就是心生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我跟外面人物接觸,不起七情五欲,那我不就變成木頭了?」我們要知道,佛外面的表演也跟世間人一樣,看到可愛的喜歡,看到不可愛的也有討厭,但那是演戲,不是真的,心裡決定不染,這叫「離一切相」。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法就是表演的時候很生動、很活潑,而且是真心表演。世間人講的愛、恨是假的,虛情假意,為什麼?他的心是假的。佛菩薩雖然表演,但他是真心表演,真心跟鏡子一樣,所以用心像鏡子。我們笑,鏡子里的人也笑;我們哭,他也哭。我們笑哭有心,他笑哭沒有心,表演得非常逼真,他確實沒有情、沒有執著,他是高度圓滿的智慧。學佛要從這裡學起。

以世間人來說,誰有真感情?佛菩薩有真感情,真感情稱作「慈悲」。世間人虛情假意,決定不可靠。他說他愛你,你聽了別當真;當真,你會生煩惱。他說他恨你,也是假的。所以,世間人用的是虛情假意,絕不真實。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真實,真的決定是清凈,決定是智慧,裡面沒有情識。佛慈悲一切、神愛世人,那個愛都是智慧,不是感情,所以他的愛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

眾生感受諸佛菩薩的慈悲,能感受多少,看你的用心。你有幾分真誠心,就有幾分感受;一分誠敬,感受一分;十分誠敬,感受十分。所以,修行首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心、清凈心。而清凈心是決定沒有感情的污染,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比七情五欲還要嚴重。

何謂「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決定不傲慢,把一切眾生看作諸佛如來。我曾經講過,我念佛與你們不一樣,我心目中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眾生的尊敬、讚歎、供養,跟對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差別。這不是把眾生當作阿彌陀佛,眾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哪一個眾生不是無量覺?哪一尊菩薩不是無量覺?《華嚴經·出現品》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只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才不能證得。我們透過《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學習,才認識、體會到了。體會到了就要落實,「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要真正做到。學佛就是要學習存心,一定要具足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五個心。菩提心是講三心,我們現在講五心,五心就是三心。真誠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決不能分別。

菩提心一發,所有罪障都消除,所有冤親債主都得福。為什麼?發菩提心就成無上道,菩提心不發,你是凡夫;菩提心一發,就入圓初住的位次;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在別教就是初地的位次。我們用這個心念佛,決定往生。

如果再將菩提心落實到生活上,每天二十四小時,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離菩提心,你這一生念佛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菩提心如何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貫注在我們整個生命過程中?「凈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寫了五個科目,作為凈宗同學修行的綱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就是菩提心的圓滿落實,也就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說的「一念、十念決定往生」,因為你與佛的心、佛的念、佛的行為完全相應。因此,菩提心不是口頭上說說就管用,一定要將「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做到。

一、三福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世尊教導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對父母、師長有沒有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佛法總結來說,就是這兩句話。佛法的修學從孝親尊師開始,大圓滿也在此。所以,什麼人能將孝親尊師做到百分之百圓滿?諸佛如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孝敬還欠缺一分。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師道,孝道和師道是虛空法界的大圓滿,決定不能疏忽。

「慈心不殺」,不殺害一切眾生,亦不惱害一切眾生。若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在任何場合要令人生歡喜心,別人看到我不高興,我就迴避,要與人結善緣,決定不結惡緣。

真正發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處世待人接物,一切眾生對你無不尊敬、歡迎、愛護。我們得不到社會大眾的諒解,一定要回頭反省,反省就是開始覺悟,發現自己過失要立刻痛改。改正自己的過失,就是真修行。所以,修行不僅是念佛、磕頭而已,最重要的是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個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的三善業。偷盜就是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而非法佔有。以佛法講,賄賂也是屬於偷盜。你有權有勢,人家不是甘心情願,而是逼不得已給你的,你收受也屬於偷盜。偷盜的範圍很廣大,所以古人解釋為「不與取」,意思很深廣。

口的過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說了四條:「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很難聽)、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凡是文化藝術作品、戲劇影視,會引導人犯身口意三惡業者,稱為綺語)。」用真誠、清凈、慈悲心,修十善業道,就是菩薩行。凡聖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個用真心,一個用虛妄心。

意三善是「不貪、不瞋、不痴」,這是講存心。對世、出世間法都不貪,一有貪瞋痴,心就被污染了,心就不清凈;心不清凈,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都沒有了。這五句十個字,每一個字圓圓滿滿含攝其它四句八個字,一有一切有,一條沒有就統統沒有。《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認真修「十善業」,以十善業約束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它相應,這就是圓滿的佛法。

我們看到佛的畫像上有一個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唵、阿、吽」(有用梵文寫的,也有用漢字寫的)。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身口意三業至善。換言之,十善修到圓滿,就是這三個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業清凈。《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講:「三業清凈」,並且特別把口業放在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這三樁事做得圓滿,就成佛了。因此,初學佛從十善業下手,成佛也從十善業圓滿,怎麼能疏忽?我們起心動念,要時時以十善為標準,觀照自心,這就是從根本修。

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親尊師、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是落實在事相上之根本,若將此根本捨棄,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踏實。這就是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要從根本修,只要念念不離根本,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能成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要是忘失根本,念佛一生也不能成就。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從這個根本再往上修,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從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進入四聖法界。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理事統統圓滿。凈宗祖師大德常教人「三心圓發」,這裡的發菩提心就是三心圓發,圓發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統統做到了。

「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是凈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堅定信心,決定要信凈土,決定不懷疑,這就是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我們選擇的大乘經典是《無量壽經》,每天都要讀誦,並且要深解義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經上的教誨,認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沒有做到的,一定要發心做到。然後你對經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圓滿,天天生智慧。從前六祖惠能大師見五祖忍和尚時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何以常生智慧?依教奉行。我們今天何以不生智慧,常生煩惱?我們沒有依教奉行,當然生煩惱。所以,此地「讀誦大乘」,並不是叫你所有大乘經都去念,沒有這個必要。「一經通一切經通」,我們以《無量壽經》為主,如果你們要聽《華嚴經》也可以,就以《華嚴經》為輔助。《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註解,《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精華,這兩部經確實是一部經。所以,我們受持以《無量壽經》最好,抓住綱領;理解上,《華嚴經》講得詳細。我們現在在新加坡開「華嚴班」,目的就是讓同學們深入經藏,能講好《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

「勸進行者」,就是為人演說,表演給人看,決不是口說。由此可知,世尊很慈悲,真的把菩提心、把念佛教給我們,而我們自己粗心大意忽略了。

二、六和

「六和」即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六和敬」是佛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決定不能違背;違背六和敬,就是破和合僧,要墮阿鼻地獄。

六和敬里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證果,見和同解如何落實?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一切遵循佛陀的教誨,就見和同解。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宮廷里讀誦《無量壽經》,以《無量壽經》來達到見和同解,建立朝野共識,所以那時國家強盛。皇帝不用自己的意思,用佛的意思,大家沒有話說,個個都歡喜。到了慈禧太后廢除宮廷讀經制度,那時意見就不統一,國運就衰退了。因此,我們相信佛的話,依照佛的教訓去做,所有不同意見都能化解。這一條屬於思想問題,其餘五條屬於事相。

落實在實際事相上,要「戒和同修」。「戒」是廣義的,指佛陀的教誨、教誡。我們要養成守法、守規矩的習慣,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常住公約,應當要遵守。古今生活習俗不一樣,一定要因時因地,使我們的生活方便。佛家的戒律,在中國唐朝百丈大師立清規時,將印度戒律中國化,對釋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適合於中國人修學環境的修訂。佛無有定法可說,要記住這個原則。所以,每個地區定的規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變更,原理原則不變。佛法是開放的,特別是大乘佛法,能夠適應時代。佛法一定要落實在本土化、現代化,才能普度眾生,才能利益眾生,如果守住一成不變,只能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現代人。

其餘的「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好懂。六和敬是我們處眾必須要遵守的原則,若離開這六條,縱然是很多出家人住在一起,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團體,不可以稱為僧團,僧團是決定修六和敬的。如果你的家庭四個人,每個人都依照佛的教誨修六和敬,這個家庭就是道場,就是僧團。凡是僧團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一定要把這六條做到,如果做不到,你家裡供一百尊、一千尊韋馱菩薩,也沒有一尊韋馱菩薩真的保佑你。護法善神是依法不依人,不是講人情的。你心正、行正,雖然沒有供護法神,護法神也不離開你,決不是說供他就有保佑,不供就沒有。供養要用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而不是每天用香花水果去供養,那是賄賂、巴結,護法神不會接受。我們要用真心、用菩薩行去供養。

三、三學

三學即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戒學是如理如法,定學是清凈平等,慧學是真誠慈悲。

四、六度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是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遵守的原則,決定不可違背。

「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麼?布施是放下慳貪,持戒是放下惡業。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貪心,沒有慳吝心,自己有的,肯毫無保留地幫助別人。比如說:我有財物,用財物幫助別人;我有能力,用能力幫助別人;我有智慧,用智慧幫助別人。也就是今天講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稱作「布施」。

「持戒」是斷絕一切惡業,持戒就圓滿了。

「忍辱」是對治瞋恨、嫉妒,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瞋恚、嫉妒,這稱作「忍辱波羅蜜」。

「精進」是對治懈怠。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自己修學(就是自己過日子),服務大眾,幫助別人,決定不懈怠、不懶散,這就是精進的意思。

「禪定」是對治散亂。世人所謂精神集中、意志集中,就是禪定的意思。禪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而是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這叫禪定。《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不會受外境誘惑、干擾;如如不動是定,定是心有主宰,不為所動。內不動心,外不受干擾,這叫禪定。《楞伽經》云:「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卧都是禪定,也就是說行住坐卧都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經》上講了幾千次「不可得」,我們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得失的念頭就沒有了。於是在現實境界當中,你得到了,決定不會生歡喜心;你失掉了,也絕對不會懊惱。為什麼?不可得。說到極處,生死不可得,所以對於死不恐怖了,這是真實智慧。對於宇宙人生性相、理事、業因果報,樣樣清楚、明了,覺而不迷,這是般若。

全世界通用的佛教教旗——五色旗,總共六條,前五條是單色的,一條一個顏色,代表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後面一條是雜色的,五種顏色都有,代表般若。這個意思就是說,布施裡面有般若,才稱作「布施度」;布施裡面沒有般若,那是修福。前面五度裡面沒有般若,都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譬如你修禪定成功了,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但不能出六道輪迴;如果禪定裡面有般若,就超越六道。

般若究竟是什麼?世尊在《金剛經》上說了一句名言:「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非常具體,這就是菩提心的落實。

五、普賢十願

菩提心究竟圓滿的落實是「普賢十願」。大經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凈宗法門的殊勝,在於落實普賢行,《無量壽經》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行無量無邊,整部《華嚴經》所說皆是普賢行。佛菩薩慈悲,把無量無邊普賢菩薩的行持,歸納為十個綱領,就是普賢十願。

(一)禮敬諸佛

諸佛是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禮敬是平等的禮敬,真誠的禮敬。以真誠、清凈、平等心,尊敬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是諸佛。佛在經上說得很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這是佛對我們說的。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上講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我們很難體會。說一切眾生皆當作佛,我們能體會,他現在是凡夫,慢慢修行將來會成佛。說現在就是佛,很難體會,但是佛所講的是事實。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怎麼能不恭敬?怎麼能不尊重?但我們沒有做到,不但沒做到,甚至連父母、老師、同學都瞧不起,以這種心態念佛,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個個修普賢行,你與普賢行無絲毫相應,當然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到實報土上上品,全是普賢菩薩。我們的行為與普賢行不相應,怎麼能進入普賢法界?所以,祖師把「普賢十願」列入早晚課,就是要天天提醒,時時刻刻不能忘記,起心動念要與十願相應。

(二)稱讚如來

如何落實「稱讚如來」?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就落實了。普賢菩薩只有讚歎,沒有毀謗,見一切善事稱揚;見不善事,心中不落痕迹。而我們是見到人家的好事,忘得乾乾淨淨;人家的惡事卻記得很清楚,永遠不忘,完全與普賢十願顛倒,怎麼能往生?因此,你只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願相應,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無一不歡迎你。

(三)廣修供養

「廣」是平等、普遍的意思。不分國土(諸佛如來無量無邊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清凈、平等的供養。我們去參加天主教的禮拜禱告,也是修供養,以真誠心、恭敬心、愛心供養。所以,「廣修供養」是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平等的供養。

(四)懺悔業障

如何懺悔?把其它九願都做到,就是懺悔;若有一條沒有做到,懺悔就不徹底、不究竟。懺悔不是做錯事在佛菩薩面前禱告,求佛菩薩赦免我的罪過,那是迷信。對諸佛菩薩來說,你求不求他赦免罪過,與他毫不相干,為什麼?你造的所有罪過,佛菩薩心裡痕迹都不落。佛菩薩只記一切眾生的善,決不會記一切眾生的惡。你造的惡業,你自己會感受惡報。懺悔是改過,後不再造,即儒家講的「不貳過」。知道錯了,以後不再造重複的過錯,名為真懺悔,諸佛歡喜,天龍善神尊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善,就是改過。知道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的過錯,並能將之改過,這是真正懺悔業障。

「禮敬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過;「稱讚如來」是改對一切人瞋恨嫉妒的過、專看別人錯誤的過、專門宣揚別人過失的過;「廣修供養」是改慳貪的過,改心量狹小的過。因此,十願條條都是懺悔法。

(五)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是特別加強改嫉妒、障礙的過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嫉妒、障礙,要隨喜。隨喜就是幫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他做對社會、眾生有好處的事,縱然他是我們的敵人、冤家,也要去幫助。我正面去幫助他,冤家對頭不接受,還說我不懷好意,譬如我們幫助他錢財,可以請別人轉交給他,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將來他知道了,冤結就化解了。所以,要修隨喜,不可以有障礙。

(六)請轉法輪

「教學」,這是世間第一等的善事,我們疏忽了。現在社會動亂,人心沒有歸依,原因何在?《無量壽經》云:「先人無知,不識道德」,因為沒有人教,才變成這樣。所以,我們有責任請轉法輪,請善知識來講經說法,教化一方,也就是提倡佛陀教育。

(七)請佛住世

如果這位善知識的教導、德行,受到此地大眾的尊敬、仰慕,願意跟他學習,就請他常住在此地,這就是「請佛住世」,這個地方的人也就得利益了。大家在《金剛經》上念到「祇樹給孤獨園」,就是給孤獨長者請佛住世,禮請釋迦牟尼佛連帶他所有的學生,常住在舍衛國,弘法教學,利益眾生。如果沒有人請,佛就不會來了。所以,要懂得請法師講經,請有德的高僧或者大德居士,常住在此地教學。普賢十願這兩條太重要了!

普賢十願,「願」只有這七條,後面三條是迴向。第八、「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第九、「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第十、「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就是迴向自性。所謂「迴向」,即拓開心量,也就是大乘法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八)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哪個是佛?一切眾生皆是佛。一切眾生的善,我們要學;一切眾生的惡,我們要反省、改正。所以,善惡都是善知識、老師,都是菩薩學處。

(九)恆順眾生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要現代化、本土化。兩千年前,佛教剛傳入中國,印度高僧大德就能隨順中國人,將道場建成中國宮殿式的,而不是印度式的。如果把印度式的建築搬到中國來,中國人不會接受。佛教到中國能夠生根,能夠弘揚,而基督教(唐朝時稱作景教)也是那個時候傳來中國的,為什麼不能像佛教這麼興旺?就是它建的教堂是外國式的,我們一看就不喜歡接近,這是不懂得恆順眾生。再看佛的造像,在中國,一定是中國人的容貌;在日本,日本人的容貌;在西藏,西藏人的面孔;在泰國,泰國人的面孔,這叫恆順眾生。

很多中國法師到美國建道場,建成宮殿式的,結果只有幾個老華僑進去,外國人一個都不進去,因為外國人一看到,「你們是外國文化」,他有抵觸情緒,這樣就不能度眾生。因此,我極力提倡,希望這些法師在美國建道場,要建成白宮的樣式。為什麼?中國的道場建宮殿樣式,因為宮殿是從前皇帝住的;而美國總統住在白宮,所以到美國就要建白宮的樣式。而且佛像面孔一定是美國人,美國人一看很親切,他就來了。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眾生喜歡什麼法,就跟他說什麼法,這是恆順眾生。我們的過失就是分別、執著,這是破我們分別、執著的過失。

(十)普皆迴向

這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拓開心量,改我們小心量的過失。

這是「發菩提心,一心念佛」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上,統統是念佛,不是口念;與普賢十願完全相應,你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無一不是念佛。現在人學佛,真的是愈學心量愈窄小,愈學愈執著,完全違背了佛陀教誨,還自以為是佛教徒,自以為很如法,自以為天天在修積無量無邊功德,真正原因是不讀經之過,不研教之過,不能深解義趣之過。

以上是凈宗同學修學的五個課程。佛講的方法太多了,我們只要抓住這個綱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之相應,就是真正念佛,把念佛落實了,而不是口念。你是心念、身念、行為念,這是佛心佛行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真念佛。如此念佛,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是功德,只要與這五個科目相應都是功德,以此功德迴向求生西方凈土,決定得生,真的是古大德講的「萬修萬人去」。末後,「歸心凈土」,世尊教化能事就圓滿了。

最後,我特別節錄出《凈土指歸》所講的十種信心。

一、佛所說法,金口誠言,真實不虛。

我們決定相信佛的話,佛用的是真心,我們用的是妄心,所以自己的意見不可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可相信,一定要相信佛陀的教誨。

二、凡夫識神不滅,六趣循環不已。

識神就是是非人我、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忘掉,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

三、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輪迴。

「道果」即阿羅漢果。你不能證阿羅漢果,就決定不免輪迴。阿羅漢果是見思煩惱斷盡了,也就是分別、執著斷盡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起分別、執著的念頭,超越六道輪迴。我們還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就決定脫不了輪迴。

四、未出輪迴,雖生天上,不免墮落。

這是講修行不錯,有成就,不求往生極樂世界,你所修積的功德,果報在天上。你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在欲界天;你修禪定,功夫成就了,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但是出不了六道輪迴。天的壽命雖然長,畢竟還有到的時候,壽命到了還要墮落,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之後,還是要墮落,所以不是究竟的。

五、極樂世界,眾生生者,永無退轉。

這種功德利益,我們要清楚明了。真清楚了,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惠能大師說得好,「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人家有沒有過失,我們不知道,如果相信自己意思就鑄成大錯。為什麼?說不定做錯事的人,是佛菩薩化身示現的,我們怎麼會知道?五濁惡世龍蛇混雜,造罪的人多,佛菩薩在其中示現的也多。佛菩薩先示現造業,然後示現被法律判刑、槍斃,這是教誡眾生,你們要是做錯事情,就是這種下場。他是示現來教化眾生,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我們如何會曉得?所以,佛一再勸勉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才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

六、眾生髮願,願生凈土,決定往生。

關鍵在發願,發願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願生凈土。菩提心的落實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否則你的菩提心是嘴皮上的菩提心,不能落實。這五個科目做到了,菩提心才能落實,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決定往生。

七、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這是經上常說的,可是我們每天念十萬聲佛號都滅不了罪。什麼樣的人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發菩提心的人,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相應的人。這是指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人,而不是平常人。所以,佛經的意思不能錯解,錯解了不但不得受用,反受其害,以為自己修得不錯,到臨命終時不能往生,還要怪佛菩薩,怪經上講的不靈。其實是自己沒有依照方法修行,錯解佛的意思。

八、念佛之人,彌陀神通光明攝取不舍。

真正念佛人,佛菩薩常常在他旁邊,照顧他、保佑他。

九、念佛之人,十方諸佛同以神力護念。

「念佛」不是口念,念是「今心」。你現前的心與佛心、佛行相應,就是念佛人。如果是口念,心行不相應,就是古大德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心行相應才是「念」。你的心是佛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的行是佛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如此念佛,方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擁護。

十、凈土壽命無量,一生當得無上菩提。

不管你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或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都是無量壽,決定一生圓滿菩提。

對這十種信心,決定沒有疑惑,你是真正念佛人,雖然你現在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你在極樂世界已經註冊,你現在就是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凡人,所以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

 


 

成  佛  之  道

凈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凈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澳洲凈宗學會開示「成佛之道」,共計一個半小時。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諸位同修大家好:

這次來到此地,時間雖然很短,但是一切都很圓滿,我非常高興。借這一堂課的時間,我簡單扼要的來談談「修行」。

一、何謂「修行」

「修行」二字,學佛的同修常掛在嘴邊,而真正理解其意義的人不多。所以,天天說修行,自己的心行卻沒有改正過來。「行」是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佛為了教學方便,把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體的動作是「身」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心裡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這三種行為稱為「三業」。業是什麼?業是造作的結果。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是事;事做完之後,結果就叫業。業可以分為三類:善業、惡業和無記業(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就將我們的行為、造作統統包括盡了。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何在?佛講了很多層次,正如學校教學一樣,小學生的善惡標準與中學生不同,中學生的善惡標準與大學生又不同,大學生的善惡標準與社會大眾又不同,佛法亦復如是。佛法講的比這個更詳細,因為佛教學的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而一切眾生因為根性不同,文化、種族、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環境、信仰的宗教也不相同,因此標準不只一個,一個標準決定談不上契機,所以標準有很多。

何以有這麼多標準?譬如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到國外旅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別說是出國旅行,就算到其它城市去,都是一樁大事情。我們到其它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法律規章,與我們國家不一樣,所以要「入境隨俗」。在我們地區認為這是善的,可能他們認為是惡的;我們認為是惡的,可能他們認為是善的,所以就有很多不同的標準。

標準儘管不同,但總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標準,那就是「愛」。無論是哪個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愛」是共同的標準。宗教也說「神愛世人」,因此「愛」是一個絕對的標準。我們掌握絕對的標準,犯的過失就少。

佛法不但說愛,而且是從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中發出大愛,這就是佛法講的「慈悲」。慈悲是理性的愛,與其它宗教的愛不一樣,其它宗教的愛是情,不是真智慧。感情的愛會變化,理性、智慧的愛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佛不用愛,用慈悲。慈悲與愛在形象上完全相同,但是用心卻不一樣;慈悲是用真心,愛是感情,是用妄心。用感情的愛會變成恨,智慧的愛永遠不會變質。你愛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也愛你;你恨他,他還是愛你;甚至於你陷害他、嫉妒他、殺害他、毀滅他,他還是愛你,他的慈悲絕對沒有絲毫改變,這是真實的愛。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是生滅心,諸佛菩薩用真心,常住真心。換言之,凡夫用念頭,佛菩薩不用念頭,用禪定。何謂禪定?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是不做事,事沒有妨礙,心地清凈,心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就是禪定。

明了這些原理原則,我們就曉得如何來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看錯、想錯、說錯,也做錯了。怎麼說是錯了?六根隨順外面境界,完全是煩惱做主,這是過錯的根源。眾生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見思煩惱當家,於是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因此,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第一個錯誤,就是執著身是「我」,從這個地方一錯到底,回不了頭。

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身好比是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如果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人有沒有生死?沒有。譬如說我的衣服髒了,脫掉再換一件,脫掉就等於死,換一件就等於生。人在六道裡面捨身受生,就跟換衣服一樣。

到底什麼是「我」?印度有些高級的宗教認為「神我」是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講神識,印度教講神我。他比我們執著身體是我,進了一大步。為什麼?神識在六道里投胎,換一個身體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所以他們對於生死沒有恐怖,心態非常正常。如果你一生修善業,這個身體就愈換愈好,人身換成天身,欲界天身換成色界天身,相貌愈換愈端莊,壽命愈換愈長,福報愈換愈大,這是「種善因得善果」。反之,造作惡業,這個身就愈換愈差。

最近,有些中國的同修到新加坡參學,他們告訴我,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兒子死了兩年,有一天她做夢夢到兒子,她問兒子說:「你現在在哪裡?」他說:「我現在在一個廟裡。」她問:「你在廟裡做什麼?那個廟的名字你還記得嗎?」他說:「我在廟裡看門」。她聽了很難過,醒來之後,過了不久,她和一些佛門同修結伴去朝山,到達的這個廟,好像就是她夢見兒子的那個廟。她向寺廟的老和尚打聽:「你們這個廟有沒有門房?」老和尚說:「我們沒有門房。」她說:「誰在看門?」老和尚說:「有一個小虎。」她聽到小虎的時候,寒毛直豎,小虎就是她兒子的小名。她說:「在哪裡」?老和尚說:「它是一條狗。」她的兒子投胎作狗(可能這隻狗長得很雄壯,像個小老虎般,所以人家就叫它小虎)。她跑到門口去找那隻狗,那隻狗看到他的母親就流眼淚,人跟狗抱在一起。人投胎作狗,這是造不善業,所以換的身體就差了。以後此事在天津傳遍了,天津人來看它的時候,它很有靈性,它就躲藏起來,不好意思見人;其它地區的人來,它就走出來。有些懂得佛法的人就勸老太太,把這件事情多多宣揚,不要難為情,這樣能度很多眾生。這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所以輪迴是真的,決不是假的。

肯定了輪迴是真的,我們起心動念就不能不注意。人在世間的時間很短促,死不可怕,重要的是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我們修行的目的也在此地,希望來生比這一生殊勝,明天比今天更好,因此要懂得如何修法。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很多,我們要掌握佛陀教導的綱領。

二、修行的根本

佛教導我們最根本的,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凈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佛陀教學的核心、大根大本。無量無邊的佛法就是以此為基礎,所以佛法是孝道、是師道。《菩薩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養父母從這裡建立。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奉事師長的根就在此地。所以,菩薩眼睛中,一切眾生是父母,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以對父母的孝心對一切眾生,以對佛陀的恭敬對一切眾生,這是菩薩行。

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就是缺乏這種心態,處處總以為我是老大,我比誰都強,別人都不如我,無絲毫孝敬之心。以這樣的心態,即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無濟於事,正是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將來該怎麼墮落,還是怎麼墮落。《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最初的念頭。所以,修行就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誨,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

經上常講:「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說一切眾生現在就是父母、諸佛,我們很難懂,所以佛才換一個講法說:「一切眾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樣我們聽了,勉強可以接受,但是還是不能落實。如果真正能落實,這個人就是菩薩,至少是初信位的菩薩,已經把基本的觀念修正過來了。

宗門教下祖師大德都教人修行「從根本修」,這是根本之根本,從這個根就生出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佛陀教學的綱領,我們掌握住了,但是修學仍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根沒找到,所以一定要把這個念頭轉換過來。我們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與自己是什麼關係。佛是過來人,他為我們說破了,我們對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過來,改過來之後,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菩薩的生活。

「菩薩」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都是有情眾生,覺悟了就稱為菩薩,不覺就稱為凡夫。菩薩與凡夫,其實就是覺、迷不同而已。覺悟的人時時刻刻會將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所以,你要想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首先要能發現自己的錯誤。發現錯誤,在佛法就叫做「開悟」;悟後起修,把錯誤改正過來,就叫「修行」。

三、修行的方法:六波羅蜜

菩薩修行有六大綱領,即六波羅蜜,對治六種大毛病。我們的第一個大毛病是貪心、慳貪,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菩薩要「布施」,布施度慳貪。慳貪的根是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們如何用布施的方法,將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那就要懂得布施的真正意義。布施不是到寺廟裡捐一點錢、添一點香油。布施的真正意義,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一切眾生是我的父母、師長,我要用真誠的孝順心、尊敬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舍財為社會、為眾生造福,屬於外財布施。我們捨身為眾生無條件的服務,作義工,這是內財布施。時時刻刻心裡想著社會需要什麼,眾生需要什麼,我如何幫助眾生,這就是法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統統都要具足。總而言之,布施就是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

布施里有孝順心、恭敬心,這個布施就稱作「供養」,就變成普賢行,普賢行是最高級的修行。因此,養成這個心理,比什麼都重要。決不能輕慢一個人,輕慢人就是輕慢父母(這是不孝)、輕慢師長,這個罪很重。天天造作罪業不知道,還自以為有大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我們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時,無論事情大小,都須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羅蜜,合法是持戒波羅蜜。你辦事方法很正確,沒有過失,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辦什麼事情,都有次第、程序,有條不紊,別人看到都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學習,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度惡業(壞習慣、壞毛病,不足為社會大眾做榜樣的行為)。無論做大事、小事,其程序、方法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這個心是持戒的心,這個行為就是持戒的行為,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條之中。如理,不論事情大小,合乎人情事理,這是智慧,這是「般若波羅蜜」。

服務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做事情沒有耐心,就容易發脾氣,忍辱是對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特別提出忍辱,就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沒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業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養自己的耐心。

無論做什麼事,做得太積極、太快容易出差錯,緩慢一點好。所以,明了事情的緩急、次第,這是學問。中國儒家的教學,進德修養要急、要快,物質生活上的追求要緩、要慢。積極追求的是品德的修養,佛法講道業的修養,生活方面過得去就行了。許多宗教都重視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貧,過一種清苦的生活。從這個原理原則,我們體會到:為眾生的事情要積極,要認真努力;為自己的事情要緩慢。一定要為社會、為眾生造福,不為自己。這就是「精進波羅蜜」,精進度懈怠。

禪定度散亂。我們的心思很亂,禪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發心度化眾生,佛教須菩提尊者,度化眾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定慧。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惠能大師的教學,也是根據這兩句話,但他說得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你能具備這個條件,就可以度化眾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因為你有定慧,不會被外境所轉,你有能力轉境界。沒有這個功夫,就去教化眾生,反而會被眾生度了。自己接觸外面群眾起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貪戀,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這是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終保持自己心境清凈平等,這叫禪定。

修禪定不是在禪堂裡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學的。接受訓練之後,離開禪堂,在社會上也要像在禪堂一樣。在工作當中接觸各個層面,心地如如不動,不會被外境所轉,這是修禪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修禪定,是在最熱鬧的市場。所以,在家裡看電視,或在熱鬧場所唱歌、跳舞、看戲劇,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禪定波羅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了,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是一切明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慧等持。

這六條綱領,如果學會了,一生受用不盡。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決定得生。佛說,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憑什麼往生?憑平常修學的功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功德。

四、修行就在生活中

菩薩將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在生活上、工作上,並沒有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也沒有換一個工作,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在任何環境、工作當中,都是行菩薩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伐蘇蜜多女,在我們看來都是做殺盜淫之類的事,可是他們是在修菩薩道。五十三參就是現實社會,所以各行各業都有菩薩,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是在行菩薩道,廣度眾生。由此可知,佛法涵蓋了整個社會。他們從事的行業,都是真誠心、清凈心、大慈悲心,為眾生、為社會造福,這些不善行業是替眾生消災、消業障,那是菩薩。我們不懂這個境界,不是發菩提心,不是行菩薩道,做這些不善行業就是惡因惡報。

《華嚴經》的教學,行門上的綱領,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願」,這二十條是華嚴海會法身大士修學的總綱領,每一條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深廣無際。對我們初學來講,修學找個好環境是必要的,因為我們是佛法幼稚班的學生。《華嚴經》是佛法的大學,他們的修學,就在自己現實生活環境當中,在現前工作裡面,不改變生活方式,也不改變工作行業,就在本位上修十波羅蜜,修十大願王,本位當中就成菩薩、成佛。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雖然事上我們現在做不到,但理上要曉得,自己的境界才會不斷向上提升。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縱然修行很認真努力,境界也不高,因為你的觀念就是一個界限,使你無法突破。

這些年來,我們跟許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接觸,這就是修《大方廣佛華嚴經》法,這是真修!古德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華嚴經》到最後,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因此,你只要遵守這些理論方法去修學,修正我們錯誤的生活行為,錯誤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就生實報莊嚴土。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諸佛菩薩說之為「不可思議」,我們這才真的懂得這個意思。由此可知,《華嚴經》對現代眾生很契機。

五、懂得掌握機緣

雖然現在眾生造的惡業太深重,但這些眾生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的是他沒有遇到好的緣分,如果有好的因緣,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引發出來。念頭一轉就是大乘圓頓根性,轉不過來,這一生就空過了,古人所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念頭一轉,就立刻破迷開悟、轉凡成聖,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因此,我們修行證果,「緣」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可是凡夫畢竟是凡夫,聽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還是回不了頭。所以,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千遍萬遍才能喚醒我們,這樣佛度化眾生的目的就達到了。現在佛不在世,我們的緣有沒有缺乏?沒有,緣是要你自己懂得掌握。「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陳光別老居士,最近往生了,他就是能把緣抓住。他今年八十六歲,八十三歲的時候身體不好,所以放下工作,在家養病。養病期間,每天聽經八小時,聽了四年,他成功了,這就是緣殊勝。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往生前三個月,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兩年前他見到阿彌陀佛時,就要求往生,阿彌陀佛囑咐他再等兩年,大概是要照居士林這個道場。果然照顧到這一屆的改選,改選的時候,他坐著輪椅參加,改選完之後,沒幾個月他就走了。我們所有的錄像帶,他都有,這是他的緣殊勝,一般人沒有這個緣。

六、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沒有這個緣不要緊,只要有一卷就行了,你每天聽八個小時,保證你的功德超過老林長。「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你每天修八小時的戒定慧,修上三、四年,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我們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怪別人,不能怪運氣不好,沒有遇到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都是推卸責任。真正修道人過失都在自己,別人沒有過失,環境也沒有過失,都是自己錯過了機緣。

十五年前,我在美國講經,洛杉磯的趙立本居士聽得很歡喜。他找到我早年講的兩套錄音帶,一套是《六祖壇經》,一套是《金剛經》,在家裡反覆聽了二十六遍。來問我:「法師,我學經教,我聽這兩樣就夠了,其它的我不聽了,我就念佛求生凈土,行不行?」我說:「行!你聽多少遍了?」他說:「二十六遍。」我說:「太少了!至少要聽一百遍。」他真干!一百遍聽完了,我告訴他再聽一百遍。現在這兩部經,他講得很好,而且很多地方請他去講。所以,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這個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就是持戒,專心不再學別的東西,你心定了,定了就開智慧。為什麼一般人不能開智慧?心太亂了。心定就開智慧,聽經遍遍都有新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大徹大悟,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決定得生。《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他是屬於「一心三輩」,他不是修《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修學其它大乘經典,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也能成就。這些人修學的方法,都足以給我們做榜樣。

所以,今天科技發達,只要自己有一部經、兩部經的帶子就足夠,利用錄音機、錄像機重複的聽,哪有不成功的!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薩六波羅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樁事情都具足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不是分開的,任何一樁事情統統具足六波羅蜜,這是菩薩行。要明白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

由此可知,這些成就的人,真的如佛所說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他有耐心,他不改變,天天聽經,天天改過。佛對我們的教訓,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聽懂了、聽熟了,自然就記得了。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念頭一起,就知道是對、是錯。如果是錯誤的,立刻改過,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切隨順佛陀教誨,沒有不成就的!《無量壽經》上說,這種人是「如來第一弟子」。如來第一弟子的條件,就是世尊常常囑咐、勉勵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只要把這一條做到,就是如來第一弟子。

佛所說的,你真聽懂了,就會接受;還不能接受,就是你沒有真懂。大經常講要「深解義趣」,為什麼你不能深解?你讀的遍數不夠多。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書、聽講都是一個道理,你聽講聽上一千遍、兩千遍會開悟;聽的遍數太少了,不管用。聽經要專,不能雜;雜,悟門就堵死了。能做到專,聽經、讀誦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聽多了、聽雜了,就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沒有任何受用。秘訣就是專精,長時間的熏修,就會得定、會開慧。妄想少、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得定的樣子。處事待人接物聰明了,從前常常做錯事,現在不會做錯事,這是慧的樣子。一切都在功夫要用得深,才能把無量劫來錯誤的習慣扭轉過來,轉煩惱成菩提,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這是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關鍵就在你懂不懂這個訣竅;不懂這個方法,你會把修行看作與生活工作毫不相關,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禪堂里打坐,坐上一輩子都不能成就。懂訣竅的,任何一種行業、任何一種生活方式都能成就。

因此,穿衣、吃飯都離不開三學六度,點點滴滴再小的事情,都具足圓滿的波羅蜜,這才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都具足無量無邊的行門,一行不是獨一,不是專一,而是任一,任何一個行門都具足圓滿波羅蜜,所以一成一切成。大乘經教里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要常聽、要多聽,才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突破,使我們對修行不至於產生誤會、產生障礙。

今天時間雖然不長,我把修行的重點、關鍵,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報告。這個錄像帶要多聽幾遍,現在有這些科技設備方便了,可以重複聽,這是我們比古人殊勝之處。一遍聽不懂就再聽,聽的遍數多了,真的明白了,就曉得路應當怎麼走法,這是「成佛之道」。


 

凈業學人修行四綱要

 

知  恩  報  恩

【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一、教依

⒈ 總依凈宗五經一論。

⒉ 專依《無量壽經夏會集本》,《佛說阿彌陀經蕅益要解》,《普賢行願品清涼疏鈔》。

⒊ 凈宗祖師語錄,《印光大師文鈔》。

二、理依

⒈ 信依要解六信,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⒉ 十界一真,世出世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⒊ 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真實之利,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

⒋ 以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之心,以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之行,破除一切妄想執著。

⒌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決定一生往生不退成佛。

三、行依

⒈ 觀經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⒉ 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⒊ 三無漏學——起心動念,遠離三毒惡惱,必與清凈(戒)、平等(定)、正覺(慧)相應。

⒋ 菩薩六度——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⒌ 普賢十願——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學習菩薩,修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四、果求

⒈ 實踐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成就自身,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⒉ 效法華嚴五三善友,誓作世間眾生、家庭、工作、社團之好模範。

⒊ 和睦各各族群、宗教、文化,存異求同,共存共榮。

⒋ 安定社會,崇德興仁,互助合作,人皆均富樂利,幸福美滿,勸諭策進,世界永久和平。

⒌ 深信因果,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共諸上善同會彌陀一乘願海。

 

 以上四綱要謹貢獻給

 首屆凈宗聯誼會諸上善人參考指教

            

釋凈空敬獻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上師如父,道場如母,要有虔誠和恭敬之心
◎ 乙、正說 · 二、別釋-念父母恩發菩提心
《佛教格言》連載之「勝進心·出離心·菩提心—發菩提心」

TAG:生命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