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人人成佛

《法華經》是中國大乘經典中最殊勝的經典,經中之王。整部法華經隨拈一句一偈,即是法華的全體大用,使見聞者皆能入佛知見。宣揚眾生皆具佛性,人人可以成佛。經中力倡「凡聞此法無一不成佛」,打破古今凡聖不敢自信成佛的疑情。經中「普記成佛」證明「人人成佛」真實不虛。  一、普記成佛  (一)三根弟子成佛  (1)得記之因  世尊成道後,說法四十餘年,無非一大事因緣,攝化群機,直指心體,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何奈眾生根性各異,而作種種方便說,待時機成熟,則會方便歸一究竟。妙法蓮華經中,世尊將聲聞修行直接提升為成佛的修行。《藥草喻品》:「汝等所作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佛乃一切智者,應機施教,為此引導眾生循循善誘而說的三乘權宜之計,眾生根機純熟,而後方引導到一乘上來。如《方便品》云:「諸佛以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三乘是同一佛乘的運用,一旦根機成熟,佛便「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如《方便品》云:「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道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  (2)授成佛記

       法華會上,經過佛的悲心開顯後,二乘始知與佛無異,同俱一切佛智,毫無欠缺。如遵佛所說行之,亦證得佛果。此時對此已深信無疑,因此世尊分別為之授予作佛之記。  為聲聞授記,稱之為三周授記,聲聞眾中最先領解實相妙理的是上根利智的舍利弗。在《方便品》中,世尊廣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實,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至此,舍利弗疑惑冰消,悔責領解。自已仍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的真佛子。只要發大心修學菩薩道,畢竟可以成就佛道,凡佛子所應得者皆得之。示明世尊說權實之教的用意,心中法喜無比而得佛之記。其作中下根性者仍在迷惑之中無能開明。世尊為斷眾疑乃開喻說一周。初許三車是施權,目的是誘引諸子出三界火災;後賜大白牛車是顯實,咸令諸子共登長者慈悲心室。以至易而顯至難,使之轉迷啟悟,了悟一乘之理。此時中根性須菩提、迦旅延、迦葉、目犍連等四大弟子領解蒙佛授記。通過上二周開顯,上中聲聞均得授記。而鈍根仍不解,自嗟根鈍成佛絕份,難近佛慧。為了增其信心,佛為其作宿世因緣說,令一類下根聲聞弟子曉了大通智勝佛下之一乘機種,使彼等明白根深則枝茂,源遠則流長,宿因即深,教起亦大,了悟宿世久遠之機緣面悟,此有富樓那等千二百人授記。  至此三根皆蒙授記,泯二乘之權果,全付家業,廢草庵之滯情。聲聞得記作佛,事無不窮理無不盡,大暢世尊出世本懷。  (二)授達多無怨恨記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弟,斛飯王之子,生時諸天心性熱悔。據典籍記載,提婆達多為名聞故,於佛在世時,是個造五逆罪的惡人,釋迦佛對頭冤家。然於本經中,佛卻稱其生為佛之「善知識」,曾為佛宣說《法華經》,助佛成正覺。如文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密,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因而於今世為其授記,當來作佛號「天王如來」。本經中認為,在佛面前眾生平等,佛與眾生間,如車輪之旋轉,惡人只要轉心為善,同樣可以成佛。佛法堅信,沒有不可救藥的眾生,故對身犯五逆罪世俗認為冤敵的達多,而佛看成是增進道業的違緣善知識。  從上面世尊自述中,可以證明提婆達多行於非道,通達佛道的圓教菩薩,故於多生多世專作反面人物助佛成道。經中記載:調達往劫見佛修忍辱行,遂發願生生世世與佛相值,專害佛生命。此從修道的角度來說,實為佛的善知識,但為違緣善知識,是因為違緣更能使人堅固道心,發出離心,因此違緣更勝於順緣。故世尊稱調達為善友,且把成等正覺廣度眾生之功,悉歸於達多宣說《法華經》之力。顯示如來於一切眾生及一切法相悉照,以平等大慧了無執著怨親差別之相。  (三)授龍女成佛記  本經提倡一切眾生皆可作佛,並以舍利弗為始,對無數聲聞,甚至犯五逆的達多佛陀都給予授記。而女性將來是否也能成佛呢?本經給予最圓滿的答覆。在《勸持品》中授大愛道比丘尼等記,而在《提婆達多品》則連三惡道的龍女亦示現成佛。  娑竭羅龍王之女,年方八歲,智慧了達,根性猛利,於龍宮因聞文殊菩薩之妙法而遂成佛。在會者舍利弗等,認為釋迦於無量劫勤修苦行,積功累德,才得以成就,然龍女是女性為人輕賤,身體污穢成就煩惱諸染污智,況且女身猶有五障。經云:「一者不得作梵天,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有此五障何以得成無上菩提。對此質疑,龍女不即言答。以此成佛之境地非言可顯,故即借獻寶珠以奉世尊納受來喻成道之速。即獻即受,喻即悟即證。此即是表龍女依一乘圓因而修,將因史果,果必酬因,因果相即,其速無比,於剎那間速成佛道。最終舍利弗等,不得不承認女性亦可成佛。由本經與比丘尼授通行記及龍女成佛,顯示女性無論在家出家修菩薩行者,皆堪作佛,同時亦破除二乘等分別法執,而顯示此經不可思議之妙法。  從本經的論證,顯見出大乘佛教對眾生佛性一如的肯定,亦顯示了大乘佛教男女平等的真正精神,及男女身相不可得之理,而龍女捨去女身成佛的形態,則證明了凡所有相皆即虛妄。即能隨行轉女成男,女人之成佛又有何難?凡一切差別相,皆以凡夫妄心分別執著的差異,而其自性平等,以事理本自圓融,因緣性空,諸相緣幻,幻化諸法無論是男是女,價值是平等的,所謂一如無二如,而有男女相,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  因此佛法所說的平等,是在實質上,而不是名義形式上的平等,這便知佛法之妙,不壞名相而達法性,不礙差別行而顯平等圓融。從輪迴的思想看,男女無有定相,他經記載:佛陀往昔曾為牟尼女及銀色女以行菩薩道及積種種功德,即於今世示現成佛,何況龍女是三惡道之女,亦能積功累德,定慧具足,頓發大心,成就自利利他之功德,遂得疾至菩提。女眾聞此倍受鼓舞,誰能不發無上道心。  二、人人成佛的根據  何以人人皆可成佛呢?因為每人都具佛之知見。《方便品》云:「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固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佛之知見,即生佛本具之佛性。說明在未聞法前吾人的心象一間房子,這間房子無始以來被無明煩惱枷鎖鎖信,門窗許久未開,房內有顆無價寶珠。不為人知,佛特以智慧方便開未,教導每位眾生掃除自家門口內煩惱塵垢,啟開心地大門,顯示屋內明珠,悟到自己即佛,人人皆堪作佛之理。若眾生無佛知見,如來何須出世特為開示。悟則為聖,迷則凡夫,凡聖區別只在迷悟之間。  《方便品》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此明中道無性,即是佛種。迷此理,由無明為緣則眾生起;悟此理,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世尊知法性本空,並知眾生本有之無漏佛種,須借熏習之性緣而起,故說一乘法。若能遵此而行,一切眾生皆可與佛同等。  本經隨處宣說「一切眾生皆可作佛」之理,雖無佛性之詞,但於「一切眾生皆具佛之知見」的思想,是同於「悉有佛性」之思想。這也是本經之一大特色,因而古來特別重視本經是有其由的。  三、「成佛思想」的積極意義  (一)開拓成佛新天地  法華會上,世尊雖為一切眾生作成佛之記,這只是給予其可以成佛的肯定,而是否成佛要取決於眾生本人。成佛無捷徑,須經長劫積功累德艱苦的磨練,無休止的自我反省,完善人格,終止成佛。法華經本身亦肯定這種成佛之道。同時把獲得無上佛果究竟諸法實相的途徑,落實到對經卷的「受持、讀誦、解脫、書寫」及對「佛塔、佛像」供養等多樣性的行法作為敬仰,皆可作為成佛之因。這不僅是教理與實踐並重,也是理論與信仰相資,主張由現實生活入手,引導眾生投身於佛教實踐,對不同的根性,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選擇不同的修行方法成就佛道。若慧根多者,則可受持、讀誦,乃至解脫、書寫。若信根多者,則可造立塔像、供養禮拜。如是等等「必成無上道」。如《分別品功德品》云:「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僧眾。況復有人能持是經,當知是人已趨道場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類弟子,假設以散亂心、童子戲,造立佛塔,皆可作佛。如《方便品》云:「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成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造塔供養佛舍利是隨各人的心力、能力而修,所做雖是小善因緣,但時間久了,自然就能成就佛果。如滴水雖微,漸盈大器。無論何種人,以何種方式,持何種態行善,皆功不唐捐。將來皆有成佛的可能性。  從上述中不難看出《法華經》多樣性實踐信條,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深廣而持久。使許多人無論程度深淺,學習高下乃至文盲,都能信仰、讀誦佛經,對成佛充滿信心。也正是法華經之成為千古絕唱原因之一。  (二)強調「自信成佛」  無論世法及佛法,均當以信為入門之宗。信是世間為人處世的基本法則,是修行入道的根本。《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阿含經》云:「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修行欲得法益,當以信為前提,如果缺乏信心,則不去實踐。不得佛法實益。又佛法雖以慈悲為懷,方便為門,然眾生自己不願入室取寶,佛亦只有望其嘆惜。若對此大法毫無信心,自然不得與之相應。  信能增長一切智慧功能。《法華經安樂行義》云:「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對此頓悟法門,更須具備自信心,信自本具如來智慧,佛德之藏。《譬喻品》云:「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得成佛道。」所以欲成就道業,首先必須要具備信心,相信自己及所修法門,而後付諸實踐。故而世尊於本經中反覆叮嚀信之實語。《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云:「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作乘,唯一佛乘。」為使眾生斷疑生信,免生誹謗,勸信佛語。言三乘、五乘皆為權,唯一佛乘是實。如果聞是妙法,驚慌失措,自暴自棄,喪失信心。無信何以生解,無解何能導引,無行焉能獲證。因此,只有堅定的信念,才能慈養進道的意志,有了信念,修行才有堅硬的脊樑,成佛才有希望之光芒。  (三)調和大小乘對立局面  法華經以對成佛的觀點,大小乘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小乘認為成佛是特殊之人經特殊修行獲得的,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故小乘行者對成佛不敢有「非份之想」。因此,小乘待證果後,即灰身泯智,入安隱之涅盤,含有消極色彩。反之大乘則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離苦。」的積極精神,對小乘只求自度的作法表以鄙視。  不難發現,法華以前大小乘行者對成佛一事,看法不一,思想不同,果真排斥二乘成佛,則有違世尊出本懷,違反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普濟性誓言。故法華會上通過開權顯實之說,達到會三歸一之目的。一方面,使二乘明白世尊度生之本懷,皆以如來滅度而滅之。二乘人回小向大,皆證成佛。另一方面,不僅保持了大乘主義的立場,又調和了佛教內部大小乘的對立局面。使大小乘行者對「成佛」有了更新的認識。  妙法蓮華經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之知見,接受最高佛法,人人成佛。
推薦閱讀:

人人都有12種財富,更進一步就是富翁!
人人吃得起的「人蔘」--胡蘿蔔
相面術中的克夫相 – 【人人分享
值得深交的十種女孩 人人網程濤的日誌
分享,人人應該具備的飲茶常識

TAG:成佛 | 法華經 |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