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禪宗禪凈雙修盛行的因素
前 言
近現代的中國漢地僧伽基本上是五家禪的傳人,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沒有禪宗就沒有現今的佛教。無論是深居密樹老林中的古剎舊堂,還是淺寄繁華鬧井中的高閣麗寺,只要有出家人,幾乎都是禪宗的傳嗣,然而我們也可以毫不掩飾地說漢傳佛教又是歸及凈土的佛教,無論大寺小庵佛門四眾弟子一見了面,無不雙手合十,口稱「阿彌陀佛」,在面對一些惡徒或罵詈時,口稱「阿彌陀佛」,在突然遭受某些驚嚇時,也會情不自禁地大喊「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已成為佛門及信眾弟子的習慣語言,成為或祝福或祈願或表態的代名詞,包容無限感情和含義。我們知道禪宗的特點是不立文字,心外無法,而阿彌陀佛名號所代表的是西方凈土信仰,從原則上說,二者有著天壤之別,那麼凈土思想是如何與禪宗合流,禪宗又是如何走上這條合流道路的問題就值得我們去探討,本文將嘗試著做一些闡述。
一、禪凈雙修的盛況 古代高僧有詩說:「動地驚天勤念佛,槌門打戶勸修行,問渠因什麼如此,只怕眾生人火坑。」禪門高僧除了禪悟同時大力倡導念佛法門。這種禪凈雙修的思想早在北宋時的永明延壽就已提出,永明延壽開禪宗禪凈雙修的端緒,他在《禪凈四料簡》中說:「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從此禪宗走向禪凈雙修的發展方向,迄至明清,這種風氣達到盛極,有「晝夜六時聲不斷,滿門風送白蓮香」的風景。凈土思想普及民間和佛教各宗各派。禪宗雖然仍是社會主流,但其特色已有所改變,禪僧普遍重視凈土信仰,並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歸趣,如果說元代《凈土或問》中所說的「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凈土者」一句有言過其實的嫌疑,那麼明清普遍推行的禪門日誦中歸敬西方凈土之事則無可推翻。作為禪門傳嗣,永明延壽以後歷代禪師多以凈土為歸,倡導禪凈雙修,元代以後,雙修風氣盛極。提倡禪凈雙修的禪師則多不勝數,其中主要人物有麗水盤古、中峰明本、天如惟則、北澗居簡、善繼絕宗、自緣會堂、梵琦楚石、顯示警庵、無慍恕中、普智無礙、憨山德清、蒲益智旭、雲棲株宏、悟本無際、紫柏達觀、惠通大闡、月江覺凈、鼓山元賢、為霖道霈等等。 明本主唱禪是凈土之禪,凈是禪之凈土,曾作《懷凈土詩》一百零八首,《勸念阿彌陀佛》及《懷凈土》十首,《懷凈土詩》中說:「禪外不曾談凈土,須知凈土外非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明初最負盛名的禪師楚石梵琦自幼兼修凈土,後名其室為「西齋」,撰《西齋凈土詩》三卷,倡導念佛。普智無礙禪師作《阿彌陀經集注》解釋凈土思想,惠通大闡、月江覺凈都依念佛之公案而契悟。明末四大高僧皆參禪有悟,也皆弘揚凈土,蒲益大師參悟後專弘凈,被譽為凈土宗的第九祖。他依天台闡釋凈土,別樹一帖。雲棲株宏,著有《阿彌陀經疏鈔》、《往生集》、《凈土疑辯》等等,他在《彌陀疏鈔》中認為《阿彌陀經》正攝頓教,兼通終教、圓教。由於清涼以禪為頓教,所以這就顯示了禪凈二宗歸一。蕅益大師基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認為眾生念佛不過是念佛心內的眾生,眾生是諸佛的眾生,這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之義,這種思想多多少少還保留了禪宗的原貌。相比之下,禪師的凈土思想就更濃厚了,他在倡導兼修凈土法門時公開說明西方凈土勝於唯心凈土,並說西方凈土是大海,唯心凈土只是海中一隅,念佛是全潮,參禪是浮漚,此禪凈之比照大有貶禪揚凈之意。鼓山曹洞宗的永賢禪師也把凈土放在禪宗之首,他說:「參禪之功,只貴並心一路」,即修行要求,一門深入,又說:「求其修持最易,人道最穩,收功最速者,則莫如凈土一門。」既然修行要求一門深入,而凈土又最有保障,那麼言外之意就是參禪不及凈土了,這種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講禪宗已經讓位給凈土了。總之,元朝以後,禪師兼修凈土者多不勝舉,禪凈雙修的思想已經達最圓滿的頂峰,代表中國漢傳佛教兩極思想的禪凈二家融合一起,至今仍為漢傳佛教的修持主流,甚至流傳海外,直接影響了朝鮮的晚期禪宗、越南的蓮宗和日本的黃檗宗等,影響巨大,流傳深遠。二、雙修在實踐上的表現
禪凈雙修的實踐從嚴格意義上講有參究念佛禪和單純念佛禪。參究念佛禪是在禪宗參悟本心的基本修持方法上融合凈土的稱念佛名,即把參話頭和念佛結合起來,引入禪修的實踐中,通常是以「父母未生我前,哪個是我本來面目」為話頭教人起疑情參破,在參禪時並行持念佛名。如明末的慧經無明禪師所講:「念佛心須猛究,直下念中追本有,非因念佛得成佛,佛性自然常不朽,剔起眉毛須自看,瞥然親見忘前咎。」把凈土宗所念的佛號與禪宗之能念人的本來面目結合起來,用念佛來懷疑念佛之人,使參禪者全身心處於疑情中,並使之不斷增長,達到參破疑情堪破念佛者本來面目的目的。所謂單純的念佛禪是直接把阿彌陀佛當作話頭來參究。如《笑岩集》卷三記:「向無依無著乾淨心中,惟提一個阿彌陀佛,或出聲數念,或心中默念,只要字字朗然,如黝黝念舉不熟,則勤出聲數或十聲,或三五十聲,一切切定,仍舊牙齒相著,鼻息調定,兩眼微開,如坐禪式-。」,如此把佛號當作話頭,又參又念,便可開悟。「竭誠一念力全提,似夢全身·墮水泥,拽開念頭忙眨眼,桃花笑人武陵溪」一詩,就是一首說明由念佛而人禪的境界,通過把注意力集中在念佛心上達到豁然開悟。 三、歷史對峙 然而,禪宗歷來是不滿凈土思想的,禪宗六祖曾經諷刺修凈土者,他說如果東方人造罪生西方,那麼西方人造罪要生到何方去呢?故就禪凈二家的關係看,曾一度出現對峙的局面,禪宗人常說「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反對凈土宗的念佛往生說。禪法源自西天靈鷲山,相傳一次聚會時,釋迦牟尼佛突然手拈一朵花,啟示在會大眾,只有尊者迦葉悟解其義並報以一笑,禪法由此產生,迦葉尊者把他所得之禪法傳授給弟子阿難,師師相授經西天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傳至中國,又經五祖傳法慧能大師,慧能大師把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提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禪門口號,至此禪宗漸盛。尊者笑什麼,我們不知道,也許除了佛與迦葉之外沒有人會知道,但是我們清楚的是這種禪法的應機者必須是個上根利智者。禪宗是主張頓悟成佛的,而凈土是佛陀為了慈愍末法鈍根眾生所施捨的方便法門,二者風格迥異:禪宗標榜心外無法,凈土卻聲明實有西方凈土,在從此世界過三千大幹世界的地方。在修行方法上,禪宗強調禪悟修行,關鍵在於「悟」,而凈土宗卻強調稱名念佛,關鍵在於「念」;禪宗反對欣求西方,厭離現世的取捨,消除世出世間的界限,認為解脫不離世間,凈土宗卻嚴格區分凈土與婆婆世界,欣取樂邦,厭舍娑婆;禪宗根本不承認客觀上的佛,只以明心為蕁,見性為貴,要求不著塵境,著境便失去本來面目,而凈土宗卻主張心境對峙,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是二而非一,稱為「能所宛然」。禪凈二家似乎很難兼修或融通,但是若深入兩宗裡層則可見其之所以會合流成為禪宗修持主流,並非偶然,可從內外兩個部分分析。 四、雙修的因素(一)內在條件
從根本上講,禪凈兩家都追求成佛,目的一致。凈土宗雖仗佛力往生,卻也不無條件地需自己的信願行,即也須自己努力,而禪宗憑自心開悟,但也需要祖師們的啟示和引領;禪宗雖以心外無法為宗旨,但是從三性觀上,圓成實的無所執著並不妨礙依他起的客觀緣起。禪宗與凈土宗雖然互非彼此,但從二家的固有理論或究極義理看都有相通或相連的一面。 1、禪凈本身的理論聯繫 從禪凈本身的固有理論聯繫看,凈土的思想雖淵源於佛陀時代的念佛與升天的思想,但由於在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時代是出家僧團領導整個佛教,而偏於在家眾信仰的凈土自然隱沒無光。《般若經》譯出後,因為《般若經》中有與凈土相應的思想,而禪宗五祖以下皆以《般若經》為所依正典,故禪凈之間的聯繫就突出了。究其實,禪宗從道信開始,就引用了「一行三昧」,所謂一行三昧在《文殊般若經》卷一有說:「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就是說一行三昧就是專註於無差別的法界,達到念茲在茲,一心不亂,這與凈土宗所要求的「繫心一佛」念念相續的境界相同。《文殊般若經》又說從稱念佛名人一行三昧的方法即是「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向,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是人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河沙諸佛法界無差別。」這就是說,繫心念一佛號,念到功夫深切就能明心見性人一行三昧。從這裡看,念佛其實是禪宗人一行三昧的前提方便,同時凈土的實相念佛即是人第一義心,本屬於禪,所以禪凈能夠相即相人,互攝互融。 2、究極義理相通從大乘究極義理看,禪宗所欲明見的自心佛性是真如實相乃至佛的同義詞,凈土宗所念之阿彌陀佛梵文原意為「無量光」、「無量壽」,這是對真如實相的形象化、人格化表述。凈土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就是說阿彌陀佛、西方凈土即是自心的心性顯現。達摩東來,禪宗傳人東土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達摩禪凝神壁觀,聖凡一如,原與念佛的方便不同,但是從凈土宗所修的念佛法門高層次看,也須觀佛法身,觀實相,明見真心乃至見道證果才能往生上品。又念佛與修禪之法雖不同,但念佛念到意馬歸槽,心猿人洞,我心、佛心融而為一,說凈是禪也未嘗不可。
禪凈本身有著兼通之處,只是各宗的側重點不同,偏向於明心見性的為禪宗,偏向於明心見性前的凈心工作的為凈土宗。凈土宗要求從信願行即外在的人格化形象化的西方凈土人手,以信願行為基礎,從繫念佛名漸次循進,當念到一心不亂,念而無念時就可達到最終之見自本心即成佛了。而禪宗在未見到自心前也是需要漫長時間的凈心過程,雖然真正悟時所用的時間只有一剎那,但是沒有前面的準備過程就沒有後面的頓悟結果。從所站立場看,二者只有前進路上的不同點而已,禪凈兩家側重點不一,但是彼此又有聯繫,這是他們可以相融互補的內在條件。 (二)外部因素 從外部條件看,促成禪凈雙修盛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1、兼修凈土為禪僧提供解脫保障
從佛法的修持說,凈土宗的念佛法門顯得比禪宗更簡易有保障。出家人修持佛法最終目的是為了解脫生死乃至成就佛果,相比之下凈土宗的修持方法比禪宗簡易,而且最重點的是它對能修此法門人的根機沒有嚴格限制,童叟皆宜,三根普被。清代僧人悟開法師對凈土法門簡易的含義作了分析,在他《念佛百問》中有說: 簡易之語,其意有二:「一則就中下之根,說要截斷輪 回,往生西方,永超生死,只消專志念佛,心不顛倒,不論賢 愚,皆能成就,故云簡易;一據六度萬行,抵劫熏修,方成佛 道,今則六字洪名,不拘久近,果能正念分明便得彌陀接引, 托頂蓮胎,但臻不退,豈非簡易?」 悟開法師所說的簡易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即使是中下根的人只要一心念佛,就可往生凈土;二是說不同於繁雜的修行。長時的功行積累,只要口念佛名,臨終之時便會感得阿彌陀佛前來接弓/,進入西方極樂世界。正如凈土宗人張師誠評論說:「唯持鴻名,頓了生死。如單方治病,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能頓丁生死,好像單方治病一樣,直接而且簡要,故凈土宗人稱自宗念佛往生為「橫出三界」。所謂「橫出者,念佛求生凈土,譬如蔭敘,功由祖父他力,不問學業有無,如潭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歷任淺深」。即橫出,是指只要念佛,就可求生凈土,如同官宦家的子弟,憑靠祖父輩的力量,不管本人有無學問,都能做官,又如皇親國戚,憑藉國王的恩澤關係就能官居高位。這雖然只是一種比喻,但卻形象而生動地反映出凈土法門對修持對象的要求的寬鬆性,只要一心念佛,不管資性高低都能解脫。相對之下,禪門修持方式的成就幾率就渺茫多了。禪宗依仗自力成佛,標榜「教外別傳」,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為宗。特別是慧能之下,要求自力成佛,把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及到極點,他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迷悟只是自己的一念之間,自心一念覺悟就是佛。又說: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明確說明要從「自心」上下功夫,這種禪悟並不容易。「譬如及第,須自有才學,又如歷任轉官須有功效。」 禪宗突出強調通過自力頓悟的方法直接進入佛陀的境界,如《壇經》中說:「菩提般若之知(智),世人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示道見性,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成智,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照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眾生本具佛性,只要以智慧觀照,佛性就會開發出來。然而具備這種觀照智慧的必定只有少數的上根利智者,相對於大多數中、下根的禪門中人來講,這種觀照之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多數人無法保證自己這一生能否開悟,對於生死大事,沒有把握,只要生死未了,那麼流轉三界,甚至墮入惡趣也不是不可能的。而凈土宗只要稱念佛號就可以感得彌陀接引,往生凈土,具有保障性,所以禪師在禪修的同時多也念佛迴向往生西方,或者乾脆用念佛方式來修行,將念佛與禪宗參禪的修行有機結合在一起,既不失卻禪宗身份,又能保證萬一沒有參悟也不至於流轉生死,這是禪宗之所以盛行禪凈雙修的另一因素。 2、兼修凈土是禪宗發展的契機 從禪宗自身的發展看,禪凈雙修是解決禪宗衰敗的出路。禪宗發展到弘忍,開衍出以慧能和神秀為代表的南頓北漸二派。神秀一派,傳脈不久就衰沒,慧能的南宗禪逐漸主導整個禪宗。中唐以後,由於「農禪並重」的創行,禪的意義也不斷擴大,不一定要靜坐斂心才算禪,道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挑柴運水、吃飯穿衣等平常動作,也都是禪。相對於表相的戒行,禪宗更注重無相心戒的奉持,只要心不犯戒,念茲在茲,也就不一定要拘束於形體上的言行。特殊的環境背景保障了禪宗的穩定發展,同時也造就了禪宗特有的隨緣任運,逍遙豁達的人生態度,這種任運與自然自有其深刻的內涵。後人把這種逍遙與豁達的程度進一步推到更高一層,迄至五代,禪法大盛,五家七宗相繼成立,實現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但同時禪門的呵佛罵祖,棍棒交加等的獨特教化方案也逐漸暴露出一些負面影響,成為禪林衰弱的直接原因。 五家各以獨特的創新方式詮釋禪理,教化眾生,或棒棍雷喝或罵佛呵祖,機鋒銳利,激烈峻峭。其用意無非是為了引導學人,使之從中猛然醒悟,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但是由於修禪者的品類不齊,許多禪師沒有因此開悟,只是學到禪家的皮毛,既不讀經,也不坐禪,呵佛罵祖,胡言亂語,他們不懂祖師的用意,只是機械性地模仿。這種東施效顰的現象在五代時就已存在。臨濟義玄禪師在接引禪眾時總是大喝一聲,門人不解其義,也都學其喝,為此義玄禪師還呵斥他們說:「汝等學我喝,我今問汝,有一人從東堂出,一人從西堂出,兩人齊喝一聲,這裡分得賓主嗎?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以後不得學老僧喝。」儘管如此,機械模仿形式的禪門流弊還是流傳開來,昔日祖師的特殊應機方式漸漸成為一種遊戲,禪林日漸冷落,迄至明清,狂禪泛濫,《西方合論》中戴:「五葉以來,單傳期盛,迨於今日,狂濫遂極,謬引惟心,同無為之外道,執言皆是,趨五欲之魔城。」針對不明根本的盲目效仿,明末無賢禪師也指出:「如今有等人,只弄虛頭,向古人公案上穿鑿,學頌,學拈,學答語,向前或喝或棒,擎拳豎指,從東過西,拂袖便行,推倒撣床,轉身作女人拜,打個筋斗出門去,此等雖是古人已用三昧,今日種種相襲,便成惡套了也,如何是佛法……」明末禪林流弊嚴重,加上一些其他問題,單純意義上的禪宗已是強弩之末,不穿魯縞了,而凈土法門此時正值盛行壯大。凈土信仰普遍深入民間,當此之際,吸收其他宗派的長處,尤其是兼修凈土,成為禪宗發展延續的契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於是毅然打破門戶之見走上禪凈雙修之路,這是明清禪宗雙修之風盛行的又一因素。 由於禪師的弘揚和身體力行,禪凈雙修風靡教界。但也因為禪師以禪宗的身份弘揚凈土宗的思想,禪宗也就更顯衰頹了。儘管後來也有些禪師欲圖重振禪風,但都沒能挽回禪宗的昨日光彩,畢竟凈土思想已深入禪宗各派,禪凈雙修的局面不是少數人的能力所能改變的了。 結 語 禪凈二家,一家主張自力成佛,一家要求憑仗佛力成就;一家以無著為宗,一家以繫念為行,代表著佛教界的兩極思想,彼此從對立到互融,成為一種修持的主流方向,直到現代依然沒有跳出這個範圍。回顧現今佛教界,大多數禪林都已漸漸成為凈土念佛的道場,相對於「禪七」來講,大家更熟悉的是「佛七」,從根本上講純粹的禪林宗風已經了無痕迹了,剩下的只是禪宗傳嗣的身份,然而作為一個學佛者,追求的最終目的無非為脫離生死,只要有助於自己的修行解脫,修禪修凈又有什麼關係呢!(信息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推薦閱讀:
※腎臟病癒後的有關因素
※破財運時導致你破財的命理因素,如何預防破財
※盤點:誘發男子婚外戀的八大因素
※腸道環境三因素:你吃的胃藥會導致過敏嗎?
※致跑步傷痛的10大危險行為排名:受過傷的你要吃一塹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