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溯源(十一)?金元:屢經戰亂?民生艱難
太原溯源(十一) 金元:屢經戰亂 民生艱難
(2012-06-15 00:00:00)
轉載▼
標籤:
童貫宋體太原城宋朝張孝純雜談 |
分類: 并州歷史 |
金元:屢經戰亂 民生艱難
|
一、太原抗金保衛戰 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以屈辱的條件向遼求和,兩國暫罷干戈。這時,偏處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日益強盛起來,酋長完顏阿骨打於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正式稱帝,建立了金國。南方的宋王朝卻幻想依靠金國收復燕雲十六州,遂於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與金國訂立「海上之盟」,決定同時對遼南北夾攻。雙方約定以長城為界,宋攻長城以南的遼國南京(今北京市),金攻長城以北的遼國中京(今赤峰市寧城縣),滅遼以後,長城以南州縣歸宋,宋朝則將原先每歲貢遼的白銀、絹匹轉貢給金國。戰爭開始後,宋軍遲緩不動,在東白溝(今河北容城、雄縣一帶)與遼兵相遇,一戰即潰,雖然後來又進逼良鄉,卻始終未能攻下遼國南京。金兵卻是每戰必勝,勢如破竹,攻佔遼國中京以後,又突破長城居庸關,直搗遼國南京,進而佔據整個燕雲地區。此時,宋朝要求按照盟約收回長城以南地區,金朝以這些地方並非宋朝攻下為由拒絕不給。雙方又進行交涉,最後宋朝以增加貢幣作為贖金,才達成協議。金兵破壞了遼國南京城防,掠奪了大量財物,並俘掠走居民3萬餘戶,然後將殘破不堪的一座空城還給了宋朝。1125年(金天會三年),金國滅遼,俘虜了遼國天祚帝耶律延禧,隨即發兩路大軍南下滅宋。東路軍斡離不(宗望)率軍6萬從平州(今河北盧龍)南下,幾乎沒遇到什麼阻攔就打到宋朝京都開封城下。西路軍粘罕(宗翰)率軍6萬從雲中(今大同)南下,卻在太原城遭到頑強的抗擊。太原軍民奮起抗金,浴血奮戰,展開了著名的抗金保衛戰。 金朝西路軍統帥粘罕一面派使臣到太原城,向河東、河北、陝西三路宣撫使童貫提出割讓河東、河北的要求,同時發兵南下,一路連克朔州、代州、崞州、忻州,於十二月十八日兵臨太原城下。童貫聽到強敵壓境的消息,早於十二月初八日逃歸京師。當時太原知府張孝純曾向童貫提出,「……太原地險城堅,人亦習戰,未必金便能克也」,勸童貫留太原「共圖報國」。童貫逃離太原後,張孝純感嘆道:「平生童太師作幾許威望,及臨事,乃萎縮畏懾,捧頭鼠竄,何面目見天子乎!」(《續資治通鑒》卷九十五) 太原知府張孝純與副都總管王稟決心堅守太原,因兵力空虛,僅有捷勝軍3000人,因此將城中「百姓自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皆藉為兵」。同時,加強城防工事,在太原城內又築一道重城,挖掘很深的壕溝,又把城中居民圍牆拆除,使之可以相互串通。金兵運來許多攻城武器,攻城前用30門石炮轟擊城樓,炮石大如斗,對城樓和望敵樓威脅很大,宋軍就在城樓上設虛柵、堆放糠袋,以減輕炮石對城樓的破壞衝擊。金兵又用「洞子」(一種形同房屋的兵車,上蒙牛皮和鐵片)連成一條巷道,通過洞子運送柴薪蘆葦填城壕,宋兵就放火燒柴,使金兵始終不能填平。金兵又造「鵝車」,似大鵝形狀,上蒙牛皮,下有車輪,以數十人推動強行登城,王稟又於城上設「跳樓」,亦同鵝形,守城兵士在內迎敵等待,鵝車到來,以搭鉤和繩子猛拉,鵝車失去重心,隨即倒地。金兵又採用「火梯炮」、「雲梯」、「拋石筒」等武器輪番攻城,但在太原軍民的英勇抗擊之下,均不能奏效。 粘罕見太原城久攻不下,便分兵3萬給大將銀術可,讓其在城外構築工事,繼續圍攻太原,自己率兵3萬繞過太原經盤陀驛(今祁縣盤陀村),攻取了臨汾、沁縣、長治、高平等州縣。這時,斡離不所率東路金兵已抵宋都開封城下,因西路軍在太原受阻不能如約會合,斡離不孤軍深入,不願久戰,匆匆向宋朝皇帝提出割讓中山、河間、太原3鎮給金國的條件。1126年(宋靖康元年)初,宋欽宗趙桓下旨割讓中山、河間、太原3鎮給金國,金國東路軍撤軍而還。粘罕在隆德府(今長治)得到宋欽宗詔書,滿以為太原城唾手可得,急忙返回太原。不料張孝純、王稟拒不接受投降命令。粘罕只能繼續加緊圍攻太原。太原被圍期間,儘管朝廷先後派姚古、种師中、李綱等往援太原,但均以失敗告終。太原城長期被困,糧食已經吃光。「三軍先食牛馬騾,次烹弓駑筋甲。百姓煮浮萍、樹皮、秕糠、草根以充饑」(《三朝北盟會編》卷五十三)。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太原城終於在1126年(靖康元年)九月初被攻破。副都總管王稟在城破之後,還帶領飢弱不堪的軍民同敵人展開巷戰,最後身負重傷,身背檀香制的宋太宗御容,投汾河而死。其子王荀與統制高子等大小官員30餘人一同殉國。只有知府張孝純被俘,押赴雲中後投降,被金朝釋而用之。 太原失守三個月後,金兵攻破汴京,宋欽宗投降,便是北宋王朝滅亡、轉入南宋偏安之時。 二、金朝統治時期的太原 1128年(金天會六年)金兵佔領太原後,基本上平定了山西。1129年,即在太原設河東北路。1153年(金貞元三年),金分所屬蕃漢之地為14路,在今山西全境設西京路、河東北路和河東南路。其中河東北路,下轄太原府及忻州、平定等11州,其行政機構為都總管府,設在太原,相當於省會。金兵在攻佔太原城時,燒殺搶掠,使太原城遭到了又一次浩劫。直到1135年(金天會十三年)金熙宗即位,金在山西的統治已經鞏固,開始推行中原文化,太原地區的經濟文化才有所恢復和發展。如太原王氏「力闢土地,躬耕稼穡,雖水旱不息,寒暑不避,田口廣蓄,積備先具也」(《金文最》卷九十),這說明農業生產已有所恢復。金代曾在太原設綾錦院,掌管織造之事,可見手工業也有所恢復。在文化教育方面,太原設有府學,且分為女真府學、漢兒府學。在短暫的穩定時期,太原城又有了生機。 但是好景不長,漠北興起的蒙古國在成吉思汗即位的第五年,即1210年(金大安二年),便舉兵伐金,很快就波及山西。1211年,成吉思汗派皇子朮赤等掃蕩了金朝的雲內(今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武州(今山西五寨縣)、朔州等地。1213年(金至寧元年),朮赤等又率軍攻掠了澤(今晉城市)、潞(今長治市)、平陽、太原等地。1216年~1217年,蒙古軍曾合圍太原,攻掠太原附近州縣。1218年(金興定二年)九月,蒙古汗國全權指揮對金作戰的大將木華里親率大軍圍攻太原城。金國守將烏古論德升頑強抵抗,激戰10餘日,「聯車塞之,三卻三登,矢石如雨」(《金史·烏古論德升傳》),終因寡不敵眾,城池被破,烏古論德升自縊而死。蒙古軍隊從城西北角攻入太原城。 三、元朝治理太原的170年 自1218年(金興定二年)蒙古軍佔領太原,到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軍攻入太原,蒙古汗國與元朝治理太原長達170年。元朝在太原初置太原路總管府,1303年(元大德七年)太原地區連續地震一年余,「地裂成渠,泉涌黑沙」(《山西自然災害史年表》),老百姓死傷不可計數。次年,元朝改太原路為冀寧路,希望地震能夠平息。冀寧路治所設在太原城,下轄陽曲、平晉(遺址在今太原市小店區)、榆次、太谷、祁縣、文水、清源、徐溝、交城、壽陽10個直轄縣和汾、石、忻、平定、臨、保德、崞、管、代、台、興、堅、嵐、盂14個州。 1236年(蒙古太宗窩闊台八年),於中原土地分封諸王貴戚,將太原分給茶合帶。皇族貴戚官吏們在太原胡作非為,無法無天,橫徵暴斂,欺壓漢族百姓。元成宗鐵穆耳時(1295年~1307年),諸王小薛阿只吉在太原飼養的馬匹和駱駝竟有14 000多匹,外出行獵放牧時踐踏禾稼無數。再加上旱、風、雨、雹、蝗蟲、地震等自然災害,百姓生活十分艱難。 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以後,全國各地白蓮教、紅巾軍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戰爭連年不斷。當時有兩支元朝部隊駐紮在山西,負責鎮壓農民起義軍,一支是孛羅帖木兒駐兵大同,另一支是察罕帖木兒駐兵太原。察罕死後,由其子擴廓帖木兒襲承職位。後來,元朝發生內訌,孛羅帖木兒企圖南下獨霸整個山西,時刻覬覦著太原。元順帝的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想利用擴廓帖木兒壯大自己的勢力,更使這兩支部隊趨向對立。1360年九月,孛羅帖木兒從大同經石嶺關,直逼太原城下,圍困3日,察罕帖木兒據城力守。元朝參知政事也先不花奉旨往諭二將講和,孛羅帖木兒退兵。1362年十月,孛羅帖木兒再次圍攻太原。其時察罕已死,擴廓帖木兒據城憑險堅守,孛羅久攻不下,在城外燒殺搶掠,然後退兵。太原城東著名的馬庄芳林寺就毀於這次戰火。1363年十月,孛羅帖木兒第三次進襲太原,兵至石嶺關,擴廓帖木兒乘其立足未穩,突然出擊,俘虜孛羅帖木兒部下大將殷興祖和烏瑪刺,孛羅軍由是不振。在元軍內訌中,太原人民又多次陷入戰亂痛苦之中。 元代,太原雖歷經戰亂,但在社會逐步獲得安定之時,也逐漸恢復了其往日的區域政治、經濟中心城市的風貌。經濟也有所恢復和發展。《馬可·波羅遊記》說:「太原府工商業頗盛,產葡萄酒及絲。」 |
推薦閱讀:
※書畫溯源:中 國 畫
※農產品溯源這把鑰匙,開不了食品安全這把鎖!
※金剛經裡面,「夢幻泡影」一詞,是說的四個東西還是一個?梵文原文是?
※為什麼十進位成為人類活動最「流行」的進位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