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地藏經》講記 第二十七講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二十七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學習《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上一品是講稱佛名號,是成佛的正因,這一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是說明成佛的助緣。《科注》中說:「稱佛名號,固為成佛根本,若無福助,則根不深,本不大,安望其開花結果耶,故明校量布施功德,以明助緣也」。布施,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就是把自己的衣服財物,還有屬於自己的物資,以及自己的身體,都能夠施與眾生。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呢,看到一個飢餓將要死的老虎,世尊就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這隻餓虎,犧牲自己,來救老虎的性命。第二個就是法布施,以清凈心為人宣說如來正法。第三個是無畏布施,眾生遇到災難,種種恐懼的時候,能夠安慰他,幫助他們去除內心的恐懼和不安。這三種布施體通六度,所以佛道行門雖多,而布施攝盡。印光大師說,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乎一個舍字,布施即舍即放下,推之,持戒舍貪嗔痴,忍辱舍嗔恚,精進就是舍懈怠、昏沉、掉舉,禪定舍散亂、昏沉,般若舍二邊及我法二執。校量這個校就是考核,量就是稱量,那為什麼要校量布施的功德呢?一是布施的福田不同,就是受施的對象不同,所修的福報,所修的福也不一樣。《四十二章經》中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這個飯呢,包含事事供養,包含一切供養,這個飯的意思。「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個是給我們說,所受施的對象不同,所獲的功德不同。第二個是在布施的時候,用心不同,所獲得福報也不一樣。如果是以分別心,輕慢心布施,那所修的功德,給大家說是很小的,以清凈平等心,慈悲心布施,所獲的福報是很大的。據《大智度論》中記載,一天,舍利弗供養佛一缽飯,佛隨手把飯供養給了旁邊的一隻狗,佛就問舍利弗,你把飯布施給我,我把飯布施給狗,誰得的福德多,誰得的福多,舍利弗說,那當然是佛布施給狗的福德多。雖然從這個福田上來說,佛勝過狗無數倍,但是舍利弗的心,不如世尊清凈,不如世尊平等,不如世尊慈悲,因此佛得的福多。所以這個用清凈平等、慈悲心供養,那這個福德呢,也是無量無邊的。佛住世的時候,維摩詰居士,曾將瓔珞分作二份,一份布施給法會中最下賤的乞丐,另一份呢,供養最尊貴的如來,維摩詰居士說嘛,施主如果能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賤的乞丐,則等同如來福田之相,在福田上沒有差別。《優婆塞戒經》也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憫,施於畜生,專心恭敬施於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因此可知,修福的關鍵在心,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呢,一定要有這個清凈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布施有如是等差別,所以必須要在這裡校量。好,我們看經文: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是地藏菩薩呢,心中有疑問,啟請世尊來為他說明。業道眾生,什麼是業道,業就是我們所說的善業惡業,如果作六度萬行之業,那這個業就是通往菩薩之道。這就是業所通道,作六度萬行,那就通菩薩之道,如果作五戒十善之業呢,那就通人天之道。那如果要是做殺盜淫妄這些惡業呢,那就是通地獄、餓鬼、畜生這個三惡道。業,所作業,最後你將通哪一道,這就是業道眾生。現在地藏菩薩所說,我觀業道眾生,這是指善業中的布施獲福之事,在布施獲福的這件事,他會得什麼福。眾生修布施所獲的福有輕有重,地藏菩薩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所以請問世尊。那麼地藏菩薩對這件事,知道還是不知道呢?《科注》中說:「問,為地藏真不知耶,為眾生疑耶」,意思是說呢,是地藏菩薩真不知道呢,還是代眾生啟問呢?「答,實知,不實知,非凡情所測」,不是我們以凡夫的思惟,智慧所能測量得到的,那到底地藏菩薩,確實是知道還是明知故問,還是不知道呢,這個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知道的。據《雜藏經》中記載,有一個人,在波羅提木叉寺,得到一朵庵羅樹花,花是金色的,這個人看到這個花非常的好看,就想戴在自己的頭上做裝飾,但是他轉念一想,自己的腦袋無常,死了之後,就會被狐狸或者這個狗給吃掉,那如同糞土,何必要裝飾呢,於是他拿著花進了佛塔,見到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像,相好光明,相好莊嚴,他心裡就念著佛的功德,佛的一切大慈大悲,佛的智慧,佛的十力,四無所畏,這些功德,他念完之後呢,他感到心熱毛豎,隨即恭恭敬敬地把這個花呢供養佛。他供完佛之後呢,他想知道供養佛一朵花的功德利益,到底有多大,他就去問一位比丘,這位比丘給他說呢,我只是出家受戒而已,對這個經教我還不太通達,所以你去問問讀過經的法師吧。他又去問這個讀經的法師,法師說呢,我沒有得天眼通,不能知見善惡的果報,你去問問阿羅漢吧。那個時候呢,佛剛剛入滅,還有很多阿羅漢住世,他就去問六通羅漢,這位阿羅漢入定觀察之後,對他說,你舍了這一生的報身之後,次第受到天上人間福德,就是受天上人間的這個福德,一生至千萬億生,從一大劫到八萬大劫,你的這個福還沒有享完,還沒有享盡,八萬大劫以後的事情,那我就不知道了。因為這個阿羅漢的神通,只能看八萬大劫,這位阿羅漢就說了,我代你去問問彌勒菩薩吧。於是他入定後,神識到了兜率天,彌勒菩薩的住處,兜率內院,請問彌勒菩薩供佛一朵花,所得的功德是多少。彌勒菩薩回答他說,不能知,等我將來成佛,乃能知之。我們看一看,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他對於一花的功德,尚且不能說盡,要等究竟圓滿成佛以後,才能全部得知,才能全部的知道,那麼地藏菩薩是菩薩位,我們以事來論事,應該是因為自己確實不知,而向佛請問。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佛回答地藏菩薩,今天在忉利天宮,給一切與會的大眾,參加法會的大眾,說閻浮提為什麼布施的功德,有輕有重。這裡諦聽,諦聽不是只是讓地藏菩薩注意聽,而是提醒所有參加法會的大眾,聽到這個法語的大眾,都應該注意仔細地聽。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地藏菩薩對這件事,心中也有不解,蒙佛要解說此事,當然非常願意聽,願樂欲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是能布施之主,我們說能布施的人,所布施的人,這些都是有地位,有權力,有財富的人。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是講受施的人。最下貧窮,這是列舉出世間最貧困,困苦的眾生。困苦的人,這些人前世因為所種的因。種什麼樣的因,得這個貧窮下劣報呢?就是不肯布施,沒有慈悲心,見到別人去布施,而且還去阻止,見別人布施,而且心生不樂,生起誹謗和嫉妒的心,心生不樂,那這些人所感的果報呢,常在貧困當中。所以我們今天呢,不僅富貴的人,應當去行布施,如果是處在貧困當中的人,也應該去布施,盡我們自己所能,我們不去強緣,也不去攀緣,你有一分錢,我們就布施一分錢,你沒有錢的話,哪怕你布施別人一個微笑,布施別人一個讚歎,布施別人一個善意,那這個都是布施。癃殘喑啞,聾痴無目,這個就是說的我們世間人,種種的缺陷,身體有缺陷,身體有不圓滿的。如是種種不完具者呢,概括了種種有缺陷,有殘障的人,這些人是人道中最應該讓人同情的。前兩天,我看到一個居士,在群里,發了一篇文章,就是說什麼樣的人,是最折福的,其中一條呢,就是嘲笑這些身上有殘障的這些人。不孝父母的,毀謗聖人的,還有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嘲笑這些身上有殘障的人,這是最消福報的。那我們今天同樣,如果你把這幾條都反過來,那也是世間最修福報最有福的人,最有慈悲心的人。因為這些有殘障的人呢,雖然是由於前世造作惡業感得的果報,但是呢,有能力布施的人,見到他們也應當,以平等心、慈悲心來布施,這樣不但幫助了別人,也能獲得殊勝的利益。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諭。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大國王等,就是指上面所說的,地位尊貴,有權勢,有財富的能施之主。能布施的人,具大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所以布施的時候,能具足這個大慈悲心,尤為殊勝。在《大丈夫論》中說:「菩薩悲心,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說,悲苦墮淚,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複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就是說都不能聽到別人受苦,何況見到別人受苦呢,這種心真的是非常的慈悲心的。布施的時候呢,要有這種不忍眾生苦的慈悲心,下面是從具體的行為來體現慈悲。下心,就是降尊貴的身份,而遷就卑賤。下心其實同樣的,也具有這個平等心的,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他能夠降他的尊貴,來遷就卑劣卑賤。含笑呢,表示高興的布施,沒有絲毫的捨不得,體現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親手遍布施,自己親手拿著東西,去布施給窮人,以及這些諸根不具,有殘障的人,或者是派人去布施,自己沒有時間,或者種種的因緣吧,但是他也不忍眾生受苦,他派人去做這個布施,也同樣具有這個下心和含笑心。軟言慰諭,在親手布施的時候,能夠和藹可親,溫和地安慰對方,在派人去布施的時候呢,也囑咐這個去的人,要態度溫和,千萬要給這些眾生以安慰,幫助他們去除身的苦惱和心的煩燥,心的不安,軟言慰諭。如果這些國王大臣等,能以慈悲心,這樣下心含笑,軟言慰諭去布施給窮人,或者這些有殘障諸根不具的人,那麼他所獲得的功德利益,就如同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一樣。這是一個比喻,用恆河的沙子,來做功德的數量,百是代表圓滿,百恆河沙,這麼多的數量,這是代表圓滿的意思。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何以故,這是一個問句,就是問為什麼國王大臣們,布施最貧賤之人,就能得如同布施,百恆河沙佛的功德,這麼大的利益?那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下面就是做的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在布施的時候,對這些窮人和諸根不具的人,發大慈心。這個大慈心,不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平等心,平等布施,體現了同體,平等,平等布施。而且對於這些最需要幫助的貧困之人,優先考慮,盡量的去滿足他們的需要,大慈,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什麼是急時無?在別人急需要的時候沒有,這是急時無,這真正的是幫助別人。所以我們都經常說,君子相交,多做一些雪中送炭,利人之事,少做一些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所以這些大國王等,由於發大慈心,布施最急需幫助的人,所得的功德呢尤為殊勝,如同布施百恆河沙,這麼多佛的功德一樣。那這些修布施的人,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那更何況這些衣食受用了,更不會缺乏了,就是還會生到這些大富大貴,七寶具足。《科注》中說:「良由能施之人,有智愚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不如施貧」,這裡也是說的布施的心非常的重要。所以大家在布施的時候呢,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清凈心,要用平等心,不要顛倒、顛倒作善、顛倒夢想、用世間法來看、來去修學佛法的。
師父昨天講了,佛法和世間法有不同的地方。世間法也有聰明智慧,但是佛法的智慧是究竟、博大、圓滿,佛的智慧是究竟、博大和圓滿的,究竟。所以我們要用清凈心,要用智慧來修佛法,來修善法。如果我們要用分別心去修呢,那就是世法,要用清凈和平等心來修呢,那這就是佛法。世間法和佛法就是這樣,你用清凈和平等心去做,那這就是佛法,你用分別和執著心去做,這就是世法,在佛法裡面也是修的世法。你布施,你布施如果你是用的分別心,你是用的急功近利的心,還是在求世法的,在求世間法的。就像有的人拿出很多的錢來布施,只是為了名為了利,為了得名為了得利,而見到真正需要的人,不但分文不舍,反而厭惡,甚至呵罵驅趕,這樣的人呢,布施了很多的財物,得到的福報卻是非常的少的。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
布施的福田有兩種,敬田和悲田。《佛說像法決疑經》中說,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就是螞蟻之類的。這裡所說的敬田呢,我們修的這個供養,修的這個敬田,就是指的生恭敬心的敬田,是佛法僧三寶。這個慈悲的悲田呢,就是指的這些貧窮孤老,有障礙的,需要我們幫助的,乃至這些蚊蟲螞蟻。上面講的,是大國王等布施悲田所獲的福利,這裡所布施的佛塔寺,或者佛菩薩、聲聞、辟支佛的聖像,這是屬於敬田,大家這個能分清的,都屬於敬田。佛塔中供養佛的舍利,《涅槃經》中云:「若人以深信心,供養如來全身舍利,或供半身,四分之一,萬分之一,乃至如芥子許,是人福德,與供養佛,無二無別,以佛舍利即佛色身,皆由無作誓願,同體慈悲之所示現,是以人天獲得,悲喜交流,竭盡心力,恭敬供養」。我們在佛滅度後,不能親眼見佛,不能供養佛,如果能有機會見到佛的舍利,如同見佛一樣,理應竭盡心力,恭敬供養。
晉朝的詩人陶淵明,他的曾祖父叫陶侃,這個陶侃呢,曾經做過廣州刺史。他在廣州的時候呢,打漁的人來向他報告一件事,說海面上每天晚上都放光,陶侃就派人到海邊查看,看見一尊金佛像,踏著波浪來到船邊,再查看佛像的後面鑄造的文字才知道,是阿育王所造的文殊菩薩像。陶侃就把這尊佛像,送到武昌寒溪寺,後來我們凈土宗的初祖慧遠法師,又把這尊文殊菩薩像呢,迎入東林寺,廬山東林寺來供奉。到了隋朝末年,因為流寇猖獗,寺院里的出家人都走了,最後只剩下一位老和尚,這位老和尚他也沒法生存下去,他就也決定離開。在他離開的時候呢,他就來到了這尊文殊菩薩像前來告辭,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像,就開口說話了,他對這個老和尚說呢,你年紀大了,就住下來吧。不久呢,這個流寇就流竄到了這個廬山,到了這個東林寺,他們向這個老和尚要錢,老和尚說沒有,這些流寇就要把這個老和尚燒死,這個老和尚就對他們說了,我死在這裡不要緊,但是怕弄髒了寺院清凈之地,還是到寺院外面吧。到了寺院外面呢,老和尚又對他們說,我今年七十歲了,平生沒有做過辜負佛的事情,就是沒有辜負佛的教導,等我念著佛的時候,你們就可以用刀來砍死我。老和尚就一邊念佛,一邊伸著頭,等匪首來砍,當這個匪首舉著刀,一刀砍向老和尚脖子的時候,誰知道這個刀,不但沒有砍傷這個老和尚,反而從他的前胸划過心臟,刺入到他的後背裡面去了,已經就把他的後背,把他的胸給刺穿了,那其他的人一看,就慌忙的倉皇的逃命,都跑了。當他們跑到慧遠大師的墳墓時,本來的天空是晴朗的,這個時候突然陰雲密布,雷電交加,一下子就霹死了其餘的幾個賊寇。從此以後呢,這些賊寇,再也不敢上山上來騷擾了。那個文殊菩薩像的靈應,我們看多麼的不可思議。古人說,三寶好福田,一切田中勝,舍一得萬報,世世悉安樂。所以我們大家如果有機會,遇到佛塔寺,或者佛的形像,乃至菩薩像辟支佛像,這麼殊勝的福田的話,給大家說,千萬不要錯過的,一定要盡心的禮拜,供養。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這些國王等,遇到佛塔寺,或者佛菩薩像,如果能親自營辦,供養布施,可以得三劫為帝釋身,得這麼大的果報。這裡的三劫是三小劫,帝釋就是忉利天的天主。我們前面講過,忉利天主呢,他居住在須彌山的山頂的善見城,統領其他三十二天,他在我們須彌山的山頂,他還是屬於地居天的,可以得帝釋身的這麼個果報。《正法念處經》中說:「三十三天,受五欲樂,喻如金輪王,所受之樂,比於天樂,十六分中不及一分」。就是說我們的這個轉輪聖王的金輪王,他所受的快樂,不如三十三天所受快樂的十六分之一,所以說嘛,受勝妙樂。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我們前面講呢,這個是受帝釋身,我們看,從事相上布施,雖說是一樣的,但是所得的果報不同。你不迴向的話,我們前面講,是受帝釋身的果報,而如果將布施之福迴向法界,就能得生色界的初禪天,而且是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這個初禪它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和大梵天,那他這個生梵天,而且十劫中為大梵天王,就比那個忉利天主,高的要多得多了。所以無論是修行和做善事呢,都應當要迴向,回就是迴轉,向就是趣向,迴向就是迴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己的目標,這樣就能拓開自己的心量,並且使所修的功德,不致失散。迴向有三種,第一是眾生迴向,回自己所修的功德,利於一切的眾生。第二個是菩提迴向,迴向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他皆成佛道。第三是實際迴向,迴向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無為涅槃。曾經有個老居士來找我,說師父,我把我念佛的功德,迴向一半,我自己再留下一半,行不行。這個就是對迴向的一個誤解,我們打個比方來說,就像你有一升的種子,你有這麼一升種子,把它放到倉庫里,經過很長的時間,它還是一升。如果你把種子播種到了田裡,收穫了再去播種,這樣輾轉相播,那時間久了,你就能收穫無量的了。這裡給大家說,你迴向,你所得的是更多的,還都是你的,你在利他的同時,其實你自己同樣得到更大的利益。不是說你迴向別人一半了,你自己就會損少一半,不是這樣的,你迴向你得到的更多,這個種種相播,然後又會有無量的收穫。迴向就是把這個種子,播種到田裡,所回報的利益會更大的。這些大國王等,如果能將此布施之福利,迴向法界眾生,心大福大,所以能感得十劫中,常做大梵天王。我們剛才講的,生忉利天主,那個三劫,那個三劫是小劫,這裡的十劫不是小劫了,它是中劫。一個小劫是多長時間呢,經中說,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這是一個小劫,那一個中劫是多長時間呢,這個就是大約三億三千六百萬年,這麼長的時間,一個大劫呢,就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就是四個中劫這麼長的時間。那這裡說,生大梵天,是十個中劫。在《法苑珠林》中說,欲界中的壽命,一劫是一小劫,我們剛才講的,欲界嘛,忉利天是在欲界的第二層天。初禪三天中的壽劫是中劫,二禪以上的壽劫是大劫,所以大梵天的十劫,是十個中劫,大家一定要知道的。《中阿含經》中說:「比丘白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佛言,閻浮里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行,從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不如一梵天之福」。所以由於能將布施之福,迴向法界,所得的這個十劫梵天之福,比三劫的帝釋之身,又殊勝很多倍的。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修補這個破損的先佛塔廟,或者這個經書佛像,既為過去發心的人,發心建造塔寺,助印經書,修造佛像的前人續福,也為自己修福,所以這個修故,修補舊的,要比造新的功德大,我們還有成就別人的功德呢。《付法藏經》中,有這麼一個公案,在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後,四眾弟子造七寶塔,後來塔里供奉這個佛像,這個佛像上有一塊金漆脫落了,有一位貧窮的女子,她在討飯的過程中呢,她撿到了一個金珠,當她見到這個破損的佛像,她就想拿著這個金珠,來為這個佛像修補,她拿著這個金珠呢,找到一位鍛金師,這位鍛金師呢,就是迦葉尊者,他們兩個人共同發心,就把這尊佛像修補好了。並且在佛像前發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常為夫妻,身真金色,常受勝樂。從此以後呢,他們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人天中,快樂無極。到釋迦佛住世的時候呢,迦葉尊者隨佛出家,證阿羅漢果。我們現在所造的這個釋迦牟尼佛像,我們大家看兩邊,兩侍者,兩尊侍者,一位是阿難尊者,他是合掌的,一位就是迦葉尊者,他是抱著拳的。因為,他因為修補佛像,他感得身上放金光,放光,當他一合掌的時候呢,這個光芒能把別人的眼,照射得,非常的奪目,非常的射眼的,所以佛就對他開方便,讓他可以抱拳,可以抱著拳的。所以我們不要執著於,這個新建的寺院,或者是印新的經書,造新的佛像來修功德。師父在講經的時候也說過,看看我們現在經書,真的是浪費了,好多的經書都放到庫房裡面。有的居士又印了好多的經,來給師父送過來,像這個《玉曆寶鈔》,好多的經典,來給師父送過來。師父就給他說了,寺院已經多了,再多師父就有罪過了,因為經典必須要給大家弘揚出去,留著一部分,留寺院能夠用的就行了。佛法也不能貪,我們要弘揚的,包括佛像在內,你們送給師父再好的佛像,師父也是要供養的,也是要供奉的,不是留著收藏的,有佛像必須供養,有經典必須要流通。如果造成了浪費了,那就是老和尚的罪過了,就是我的罪過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造新不如修補舊的功德大。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這些國王大臣、婆羅門等,或者自己去修補塔廟,塔寺,佛像,或者勸別人乃至百千人,和他一起去做,這些國王大臣們,或者是自己做,或者是發起人,他們所感得的果報,是百千生中,常做轉輪聖王。那輔助和他們一起去做的人,就是隨喜他們去做的人呢,百千生中,可以做小國王。據《菩薩本行經》中記載,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尊阿羅漢,叫婆竭多梨,他在過去無央數劫的時候,定光佛出世,定光佛入涅槃後呢,人們建塔供養佛的舍利。當時有一位窮人,以賣柴為生,一天他在打柴的時候呢,遠遠地看到了一座佛塔,非常的雄偉,他走到塔邊見到佛像,心生歡喜,恭敬的禮拜。但是他看到這個塔的周圍,都成了飛鳥走獸的住處,草木荊棘當中呢,布滿了這些不凈的糞便,而且這個地方連人的蹤跡也沒有,更不要說供養的人了,他心裡感覺到非常的悲涼。於是他就把佛塔的四周,都清理得乾乾淨淨,打掃完之後呢,他又繞塔八周,八匝,這才作禮而去。緣此功德,這個打柴的人命終之後呢,生光音天,天壽盡了之後,百返生作轉輪聖王,統領四大部洲,壽命盡了之後呢,常生在國王,大姓長者家,財富無量,相貌端正,大家無不愛敬。這位打柴人就是阿羅漢婆竭多梨的前世,現在他值釋迦牟尼佛,值遇世尊,教化眾生,他出家證得阿羅漢果。我們看,如果能於佛法中,做微小的善事,所生之處,受報宏大,無有窮盡,真的是三寶田中好修福,舍一得萬功無量。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捐錢修補佛塔寺,佛塔廟,或者經像,這是在事相上布施,可以感得人天福報,如果能把所修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皆成佛道,那麼這些國王,這些婆羅門,以及由他們勸說,共同發心布施的百千人等,將來都能成佛,所獲得的果報無量無邊。我們修學凈土法門,雖說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但是也要在念佛之外,在有因緣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修布施,去供養三寶,或者幫助社會上有困難的人。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正行,再加以種種功德助之,則如船遇順風,又加高掛風帆,則一日千里,速登彼岸矣」,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所修的功德,迴向極樂世界。有居士來問我,說師父,我們讀誦別的經典,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說,你只要迴向求生凈土,完全可以的。居士問我,師父,我們禮拜八十八佛,可不可以求生凈土?我說完全可以,只要你把所做功德,迴向極樂世界。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的是,把你所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那我們所修的所做的這些,就能成為我們往生凈土的助行,成為往生的資糧,幫助我們這一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上宏下覺法師於2006.7.8日開示(一)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七十一集)-凈空老法師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九集)-凈空老法師
※生財之道 -- 淨空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