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觀(1)

佛教的世界觀(1)--空、無神、輪迴、涅槃(圖)

(2012-11-22 12:48:12)

轉載

標籤:

無神

輪迴

涅槃

雜談

分類: 佛教之美

空的觀念在佛教理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原始佛教以及佛教的各個分支流派中在不同程度上論及「空」的觀念,但是各家對空的理解不同,講空的角度也不同。

原始佛教的空的觀念是建立在「無常」與「無我」的觀念之上的,原始佛教認為人和所有事物不過就是五蘊的合成,都是依一定條件而產生和毀滅的,所以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常恆不滅的東西,原始佛教把這種包括人在內的世間所有事物都不會永恆存在的狀態稱之為「空」,所以原始佛教所說的空並不等於它的字面意義那樣表示什麼都沒有。

佛教發展到部派佛教階段時,空的觀念呈現出一種較為複雜的狀態,即各派對空的理解都不一樣,一些部派並不籠統地將事物的空與不空,而是從不同角度來表明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他們講空的角度多是從現在的東西將來會不存在或以前存在的東西現在不存在的角度來講,而且把空和有嚴格地分開,將其看成事物的不同狀態,從分析的角度來論證空。

大乘佛教的空觀與之前小乘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強調「體空」的觀念,認為事物在本性上就是空,事物的空就是假有,或說性空即指事物的緣起,因為一切事物毫無例外地都是緣起的,無論是作為果的事物還是作為因的事物都是由因緣所產生的,因而事物都是無自體的,沒有什麼「不空」的事物;但空也不是絕對的虛無,它是事物不斷變化的狀態或本性;大乘佛教還認為,人們對事物的觀念不能完全反映外部事物的本來面目,因此人們關於事物的觀念在本質上不具有完全的真理性,是「幻」,是「空」。

無神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無神」的主張,佛教認為世界並非神所創造的,但是佛教的無神與唯物主義的無神並不一致。不論任何宗教,不是崇拜多神的偶像,就是信奉一神的主宰,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只有佛教獨樹一幟認為不是神創造了世界,而是世界創造了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為緣起而產生的。

所謂的佛也不是神,梵文中的佛,意指從情感和內心的扭曲中凈化和解脫出來並獲得了無上智慧的人。因此,佛可以說是所有獲得證悟的人的統稱。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發現宇宙萬物都是沿著緣起的規律興衰成敗,並非由神主宰決定;佛教提出「諸法無我」,無我就宇宙而言,指沒有永恆的、主宰世界的神,就個體而言,指沒有永恆的、主宰生命的靈魂;佛教以緣起觀點看世界,不見永恆的、主宰的神和靈魂。

儘管釋迦牟尼被稱為「顯世亘古第一師」,但他並是不佛教的神,在無數世代中,獲得證悟的人數以百萬計,所有獲得菩提的人都擁有同樣的體悟,因此人們並不把佛祖看的比任何其他佛更有智慧。佛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將自己證得佛果的法門系統化,並使其傳承下去,「顯世亘古第一師」指的就是這一點。

無神與無神的不同

佛教主張的無神與唯物主義的無神論不一樣,佛教認為宇宙間沒有主宰神,但卻並不否認在冥冥之中有鬼神的存在,佛教認為鬼神也和人類一樣,只是有情眾生中的一類,並不具有永恆主宰的意義,但是肯定生命不是斷滅的,而是在緣起規律的支配下,不斷不常,相似相續。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來自於六道之一--天道中的四天王天,四天王天是天道中的第一重天,離人世最近,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說的東勝神州、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和八大部將作為助手,寺院中常見的韋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部將。

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所以手持琵琶,代表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西方廣目天王: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纏一龍,「廣目」意為能使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保護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所以手纏一龍,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就用索捉來,使其皈依。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穿甲胄,右手持寶傘,左手握神鼠,「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他手握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產。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增長」意為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手持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輪迴

佛教認為,人的形體隨時可能消亡,但靈魂永存,並在六道中不斷輪迴轉世,在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中不斷反覆流轉,經過生生死死無數次,循環三界,互相通達,這種生命的不斷反覆流轉就是輪迴。關於輪迴的原因,佛教認為是由十二因緣中的第一支--無明引起的。無明是指對事物的本來面目的無知,由於無知就產生了「行」(對事物的追求),各種不同的行會產生不同的業力,正是因為業力的存在為輪迴的進行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輪迴的場所:佛教認為這個世界是由所謂六道組成,眾生就是在這六道中不斷地流轉輪迴,這六道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前三道稱為三樂趣、後三道稱為三惡趣。

1、天道:天道眾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長壽而沒有煩惱,是六道之首,但是他們迷戀於世俗享樂,當業力耗盡他們的福報就會墮落到其他五道中去。2、人道:人道眾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當中要受到許多痛苦。3、阿修羅道:此道中的眾生福報極大,壽命很長,與天界眾生差別不大,所以又被稱為「非天」,但由於嫉妒心重而好戰,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往往戰敗而受到極大痛苦。4、畜生道:此道眾生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們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們不可能積累善業,此外,畜生還要忍受寒熱和饑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殘殺。5、餓鬼道:在餓鬼道的眾生沒有食物和飲料,一般都是大肚子和小腦袋的形象,吃食物時,喉嚨會有燒灼的感受,餓鬼所受的苦比畜生道眾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般愚蠢。6、地獄道:在六道之中,地獄道眾生所受之苦最為可怕,地獄道又可細分為八大寒地獄、八大熱地獄、近邊地獄和孤獨地獄四大部分。

涅槃--佛徒追求的終極目標

佛教所倡導的教義以及它所提出的種種修行方法,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涅槃的境界。涅槃也可以稱為解脫,涅槃一詞的本義是熄滅,在佛教中,它的主要含義是指在擺脫了輪迴,熄滅了所有痛苦和煩惱之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佛教認為,要使人最終擺脫痛苦也煩惱就必須熄滅人的慾望或貪慾,而人的慾望的產生直接源於人類的無知,所以人類只有擺脫了無知才能從根本上去除人的慾望和痛苦;佛教在產生時就提出了涅槃的觀念,在其後來的發展中,這一觀念的含義也不斷地得到豐富。

涅槃其實是一種心態

小乘佛教一般認為,涅槃是一種與一般人的生活環境(現實世界)有本質差別的、真實的、客觀存在的世界;世俗世界裡普遍存在著貪婪、愚痴、煩惱和痛苦,而涅槃境界則是擺脫了人的情感、慾望等之後所達到的一種境界,那裡的生活是極其美好的、無憂無慮的,它們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乘佛教認為,要達到涅槃的極樂境界,就一定要出家過禁慾的生活。小乘佛教對於個人的解脫方法講得比較多,而對於幫助其他人也解脫則講得不多。到了大乘佛教時期,涅槃的含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乘佛教明確反對小乘佛教中那種把涅槃和世間做絕對化區分的觀點,大乘佛教說人即使達到了涅槃的境界也一樣會有生有死;龍樹在《中論》卷四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中觀派認為,所謂涅槃,就是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如果離開世俗世界去追求涅槃,那就會越追越遠,真正的涅槃是不能離開世間實現的;由於大乘佛教不對涅槃與世間作絕對化的區分,因此它並不特彆強調出家修行,而是強調要在世間普度眾生,不僅要自己追求涅槃,而且還要幫助其他人也追求到涅槃。
推薦閱讀:

世界各地有哪些地方容易有值得一住的,具有設計感的民宿?
馬其頓共和國是個怎樣的國家?
中台世界 中級佛學 第八課 六波羅蜜(一)
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2016中國老百姓理財醒世恆言-上)
【世界之最】令人驚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TAG:世界 | 世界觀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