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句 58
經典名句
惡語傷人心,良言利於行。
恃財者終以財敗,恃勢者終以勢敗。恃智者終以智敗,恃力者終以力敗。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行事之惡,莫大於苛刻;心術之惡,莫大於陰險。
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傷人以言,甚於刀劍。
善體黎庶情,此謂民之父母;廣行陰騭事,以能保我子孫。
潔己方能不失己;愛民所重在親民。
朝廷立法不可不嚴;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催科不擾,催科中撫字;刑罰不差,刑罰中教化。
刑罰當寬處即寬,草木亦上天生命;財用可省時便省,絲毫皆下民脂膏。
住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以林皋安樂懶散心做官,未有不荒怠者;以在家治生營產心做官,未有不貪鄙者。
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
在家者不知有官,方能守分;在官者不知有家,方能盡分。
一切人為惡,猶可言也,惟讀書人不可為惡,讀書人為惡,更無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猶可言也,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無禁治之人也。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
官雖至尊,決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官雖至卑,決不可以己之名節,佐人之喜怒。
聽斷之官,成心必不可有;任事之官,成算必不可無。
不可假公法以報私仇;不可假公法以報私德。
惟有主,則天地萬物自我而立;必無私,斯上下四旁鹹得其平。
廟堂之上,以養正氣為先;海宇之內,以養元氣為本。
人身之所重者元氣;國家之所重者人才。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
不知而說,是不聰明;知而不說,是不忠實。
至誠感通。
交有道之朋,絕無義之友,欲清凈之水,戒亂性之酒。
積德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凈生慧善生福,純凈純善福慧圓滿。
本分成家眠也穩,虧心創業夢何安。
要無煩惱要無愁,本分隨緣莫強求,無益語言休開口,不幹己事少當頭。
浮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既是家。
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塵不染,如夢幻泡影露電萬法皆空。
去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執。
精思生智慧。
從來富貴都是夢,未有聖賢不讀書。
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艷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
會心不在遠,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便居然有萬里山川之勢,片言隻語內便宛然見千古聖賢之心。
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凶。
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去。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世間大福德人必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 切實功夫須從難處做去, 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
神怡心靜。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命里窮畢竟窮,撿到黃金也變銅。
金銀積如山,難買無常到,好高爭名利,轉眼伴荒郊。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唐.李白)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唐.元稹)
昔日田為「富」字足,今日田為「累」字頭;拖下腳來為「甲」首,伸出頭來不自「由」.田在心上「思」常苦,田在心中「慮」不休;當時只謂田是「福」,誰望田多「纍」纍愁。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看來世事皆如夢,何必貪求日日忙,世間美景無長久,一氣不來萬事休。
富貴花間露,功名草上霜(水上漚)。
富貴貧賤要看淡,從無穿食莫怨天,眼前就是大劫到,富貴貧賤是一般。
棺材裝死不裝老,墳里半是少年人。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唐龍牙)
感嘆人生甚短暫,世事種種何計較;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世休。
萬般變化總由心,至誠行道貫古今,百年光陰如流水,一世浮華似行雲。
萬機休罷付痴憨,蹤跡時卻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菴。
夢裡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枕頭撲落忽驚起,四壁清風無處尋。
榮華富貴總有盡,青山綠水永長存,大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睡到二三更,什麼功名都成幻影;想一百年後,無論老少皆為古人。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唐白居易)
趨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疾須返照娘生面,一片靈心是覺皇。(布袋和尚)
學道先須且學貧,學貧貧後道方親;一朝體得成貧道,道用還如貧底人。(唐龍牙)
舉世皆為名利醉,唯吾來向道中醒,他時定是飛升去,衝破秋空一點青。(韓湘子大仙)
天道明白說,只是一個「無我」;王道明白說,只是一個「愛人」。
日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日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為善如春天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作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缺,日有所損。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則相當。(壇經)
多些關懷,世間那來殘障;教養得宜,天無枉生之才。(鄭武俊校長)
自見昔時罪過,除卻五欲瘡疣,解脫自在逍遙,隨方賤賣風流,誰是發心買者,亦得似我無憂。(志公禪師)
自家有病自家知,既知須要早時醫,倘若忌醫終諱病,無常臨頭悔追遲。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別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乍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事不三思終有悔,幸能一忍永無慮;諸事隨時皆流水,此懷無日不春風。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懺悔詩)
施財猶如井中水,一邊吊打一邊生,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檻邊。
現在之福,譬如點燈,隨點隨竭;將來之福,譬如添油,愈添愈光。
聖人過多,賢人過少,凡夫無過。
道在聖傳修在己,德由人積命由天。
塵網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須論;息交豈獨忘知己,為愛無廬夏木陰。(明.蓮池大師)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難渡無緣之人。
打鐵趁熱莫誤機,少年修道正當時。
世間美景非長久,沉迷不覺實堪愁,急早尋個安身法,一失人身想修無.
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春夏秋涼又嚴冬,朝出暮歸不停休,堪嘆人生壽幾秋,速登覺路把道修。
待有餘而後濟人,永無濟人之時;待有暇而後修道,終無修道之日。
修道如登百尺竿,下來容易再上難。
莫因容易得,便作等閑看。
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都裝少年人。(良芥禪師)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萬金空奠思親酒,一滴何曾到九泉。
修道修心,修復明明之心辦道盡心,盡其至誠之心。
修道有四心:無信心難入道,無誠心難行道,無堅心難成道,無願心難了道。
修道有四信:信道真,信天命真,信劫真,信願真。
粉壁朱門事甚繁,高牆大鳥內如山莫言山林無修士,人若無心處處閑。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涵養怒中氣,謹防順口言留心忙裡錯,愛惜有時錢。
終朝逐物放心猿,誰肯回頭認故園,欲學修心無別法,能知心放即還元。
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順境不忘形,逆境不灰心,萬難不變心,至死不退道。
閑中檢點平生事,靜坐思量日所為。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傳習錄)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松風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罪莫大於不知己過,過莫大於言人之非,錯莫大於逞己之欲。
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
煩惱由來本自尋,何須惹得苦於心,不如看破凡塵事,學道修身渡世人。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回頭日望家山遠,滿目空雲帶夕陽。
憂則天下皆窄,怨則到處為仇,哀則自己束縛,怒則大敵當頭。(白水老人)
墳地好不如心地好。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糊塗須到底,聰明莫過頭。
聰明本是陰德助,陰德引入聰明路,不行陰德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欺心無實報,披毛戴角還。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壇經)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順治皇帝)
命由己做,福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古經)
披毛戴角世間來,優缽羅華火里開;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醒作雲雷。
苦海無邊為啥來,只因六欲掃無開,不知真理良心昧,生死輪迴永徘徊。
殺他命,還他命,此理一定欠人債,還人錢,此理最明。
堂上打鼓打公皮,鍋內煎煮是姑姨,三世祖媽娶為婦,我今不笑等何時。
掃得開,突然便去放不下,依舊再來。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莫謂人小無冤愆,豈知前世之冤緣,關某雖然法力大,但能伏魔不伏冤。(關聖帝君)
與處分明應處親,不知誰是負恩人東家漏泄西家事,卻使旁人笑轉新。(長靈禪師〡慧忠國師)
醉眠醒卧不歸家,一身流落在天涯祖佛位中留不住,夜來依舊宿蘆花。(宋 龍門清遠)
雖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一二三四五,二人守一土,解得其中意,便是西方祖。(呂祖)
一子入佛門,九祖超上品,十殿皆拱手,永不墜輪迴。
一子得道,九玄七祖皆沾光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壇經)
人不求人一般大,水不流時一樣平。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國家。
本來面目無一物,萬物難然本來真,火不能燒真空體,水不能淹真人身。(銀山祖師鄧雲峰)
求道求得是路程,西方大路少人行,求生不求天堂路,臨終大路黑沉沉。
言為百世師,行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壞身。(司馬光解禪偈,雨霖雜記)
身生未知生,知生身已老身知不相逢,人生幾度老身知若相逢,即可成佛道。
奇巧奇巧真奇巧,真的跟著假的跑,真的不吃飯,假的日三飽,真的走了看不到,假的走了伴花草。(德慧菩薩)
念佛有個自性佛,念經有卷無字經,誦之念之常不忘,保爾平步上天堂。
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
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行。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唐.古靈禪師)
舍內分明有個人,無端答應內無人扣門借宿非他也,你我原來都是人。
金佛難渡爐,木佛難渡火,玉佛難渡摔,泥佛難渡水。
君子言簡而實,小人言雜而虛。
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刀劍。
語言切勿刺人骨髓,戲謔切勿中人心病。
面責人之短,人雖不悅,未必深恨。背地言其短,令人不悅,懷恨甚深。
不必說而說,是多說,多說易招怨;不當說而說,是瞎說,瞎說易惹禍。
君子一言當百,小人多言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對失意者,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喜聞過者,忠言日至;惡聞過者,諛言日增。
言不可輕說,若說話更改,不如不說;言不可輕諾,若應諾更改,不如不諾。所以一言半諾,俱宜謹慎為要。
有道德、信義、智謀者,必不多言;惟小人、狂人、妄人者,必會多言。
言不中理,不如不言,一言不中,千言無用。
口舌禍之門,滅身之斧也。
與善人言,暖如布帛。
傷人之言,痛如刀割。
刀瘡易好,惡言難消。
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
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好。
得人善言,如獲金珠寶玉。見人善言,美於詩賦文章。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而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善學佛者:依心不依古,依義不依語,隨時變通,巧逗人意。依天人界,進化界,種種學問,種種藝術,發明真理,俾益有情,是謂行菩薩道。布施佛法,終不以佛所未說而自盡,佛所已說而自泥,埋沒己靈,人云亦云。
缺乏真誠,敷衍塞責,歷久露偽,人將鄙棄。
吾不攝眾,亦無所教誡,不強人以從己,不飾異以動人。吾的處世方式,只是隨緣安然罷了。
立人之極,建佛之因,人道之正果,即大乘之始階。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由遵行人倫的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菩薩行。
厚以待人,嚴以律己,以貢獻代替占有,以力行代替空言。
松柏不經過嚴霜的冰凍,怎么會蒼勁峻逸﹖寒梅不經過風雪的浸襲,怎么會高節清香﹖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經得起一切考驗的人,成就自然歸於他。
理不明,則不能辨別是非;心不公,則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則於事無所疑惑,而處得其當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儒家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彰父母,孝之終也」。
歷代的許多隱士,雖自言不愛名,實際上他是為了求得一個「不愛名的名」,修行者當謹慎之。
我只不過是個願盡一點殘餘的微熱,為眾生發一點光的僧侶。
大集經云:「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一念佛 ,得度生死」。
祖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記人我是非,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消間斷,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不論古德、時賢,也不分禪、教、顯、密;凡大徹大悟超越學位者,無不以稱名念佛為凈業,來安排「最後一著」不然機不普,道不純,不名大乘。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凈妙理,如恆河沙,祇益戲論。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佛云: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凈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
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普廣菩薩白佛言:「既十方凈土,均可往生,何故經中獨贊阿彌陀佛獨多」?佛言:「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心亂無志,為令眾生趣向歸一,易於成就,故偏贊一佛土耳」。
末世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凈土,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脫生死,萬難,萬難...。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於一切法,心為善導,若能知心,悉知眾法,種種世法,皆由心。
若能知空者,是名知涅盤,若能知涅盤,是名佛弟子。
具縛凡夫,若發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濁惡世界中,眾生煩惱力強,在尚未斷除煩惱,獲證無生法忍前,心隨境轉,為聲色所縛,常墮三惡道中,焉能救度眾生。
於此五濁愛欲之中,應生憂畏,一失人身,難可追復。調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業,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佛云:一切眾生,凡有二種:一、智人。二、愚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痴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戒雖是我所制,余方不以為清凈,皆不應用。雖非我制,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眾生分為三類:一、造作十惡業的眾生,將來一定要墮落下去的,是為邪定聚眾生。二、已發心修行,決定走上大乘佛道,再也不會墮落惡趣,是為正定聚。三、遇到善緣就可趣向佛道,遇到惡緣就趣向惡道,是為不定聚。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入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不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夫說法者 無說、無示。其聽法者 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佛云:有二種人謗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雖信不解義故。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能,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能,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佛云:「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經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佛初轉的法輪,就是四聖諦法:苦、集、滅、道。一、示相轉:謂,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修轉: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作證轉:謂,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成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菩薩應學十法:誦習多聞、虛閑寂靜、近善知識、發言和悅、語必知時、心無怯怖、了達於義、如法修行、遠離愚迷、安住不動。
佛陀在菩提樹下,夜賭明星,豁然大悟,嘆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清凈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故修道人直下無心默契,擬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為正見。
道是從少欲、知足、寂靜、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等八法得到的。
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
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若不生諸佛國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誓不成正覺,惟除不善及不至誠」。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梁啟超說:「佛學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恆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又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憨山大師云:「以餘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師孔子。以知人慾為苦本,志離欲行,故少師老庄。以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十界唯心之影響也,故皈依佛」。
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眾惡之,必察之。眾好之,必察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知本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德不孤,必有鄰。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來疏竹,風過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老子所持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人出巧詞,誠以接之。人出厲詞,婉以答之。人出虐詞,默以待之。不矜才,不使氣,自然言少。不遷怒,不二過,自然心安。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認自己之不是,即清心丹;想他人之好處,即順氣丸。
率真者,無心過,殊多躁言輕舉之失;慎密者,無口過,不免厚貌深青之累。
心事如青天白日,言動如覆薄臨深,其稚君子乎!
一切人為惡,猶可言也,惟讀書人不可為惡。讀書人為惡,更無教化之人矣。
一切人犯法,猶可言也,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無禁治之人矣。
忠於職務,勤於學問者,必自重之人。喜閱言情小說者,必無遠大之志。好裝飾者,必好色,難免不入污下。為人必須有自尊自重之品德,自尊自重,是人道不可缺之美德也。不自愛、不自立、不自強,貪財好色,絕非自尊之人也。
王陽明先生曰: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陽明先生上疏乞辭封爵,且謂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惡莫深於襲人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恥,四者滿,而禍全。
陽明曰: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於小人,
故非之舉,刺之無刺。然究其心,乃知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不可與人堯舜之道矣。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病人之病,憂人之憂。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
待己者,當於無過中求有過;待人者,當於有過中求無過。
待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但攻吾過,毋議人非。
但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
德盛不狎侮。
夫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功業向上攀,官職直下覷。
工於論人者,察己常疏。
攻吾過,毋議人非。
恭默深思,搜求己過,自然日新月異,到底有受用處。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歸咎於身,刻己自責。
過者,聖賢所不能無也。自以為無過,而過乃大矣;自以為有過,而過自寡矣。
好責人者,自治必疏。
化人之心固甚難,自化之心更不易。化人可以程限之,自化元須有其志。
禍生於懈惰。
己先有過,何以正人之過乎!《陳確集·雨牖漫筆》。
檢身若不及。
見毀,而反之身者也。
潔己是心豪。
盡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責下。
居心要寬,持身要嚴。 ——出自(清)申居鄖《西岩贅語》。
舉世何人肯自知,須逢精鑒定妍媸。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君復自愛,莫為非行。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凶。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
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
貌輕則招辱。
明是非者檢人,思憂患者檢身。
莫將閑話當閑話,往往事從閑話生。
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知美惡猶吾身。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韓詩外傳》卷五。
寧人負我,無我負人,此待己之道也。(元)張養浩《牧民忠告》卷下。
平生五字律,頭白不貪名。
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