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史必考簡答答題、論述題(1~7章)

      第一單元

      1、 古代希臘文學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每一階段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點是什麼?列舉主

      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答:古希臘文學的發展可分四個時期:①氏族公社制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史稱「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9世紀),主要成就是神話和史詩。代表作有《希臘神話》和荷馬《荷馬史詩》,赫西奧德的教誨詩《工作與時日》和敘事長詩《神譜》。 ②希臘奴隸制城邦國家的形成和繁榮時期(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5世紀),主要成就是抒情詩和寓言。代表作有薩福的獨唱琴歌, 和伊索的《伊索寓言》。③希臘奴隸制的全盛時期(公園前6世紀末~公元前4世紀初),史稱「古典時期」,雅典成為全希臘的中心,雅典奴隸主民主制促進了雅典文化藝術的繁榮,主要成就是戲劇、散文和文藝理論。代表作有柏拉圖《理想國》、《裴德羅斯篇》、《伊安篇》、《會飲篇》;亞里士多德《詩學》。 ④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2世紀),這一時期文學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劇對後世文學有一定影響。代表作米南德《恨世者》和《薩摩斯女子》。

      2、 希臘神話包括哪兩方面的內容?它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答: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 英雄傳說

      主要特點:①以藝術的方式反映了希臘氏族社會的本質和面貌。

      ②神人同形,神高度人格化

      ③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力量和奮鬥精神

      ④生動活潑、清新質樸、充滿樂觀精神。

      3、 荷馬史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分析其主要思想和其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形象。

      答:基本內容:以特洛伊戰爭為背景,《伊利昂紀》寫最後一年中51天內發生的事情。

      全詩在為赫克托耳舉行的盛大葬禮中結束。《奧德修紀》寫木馬計的設計者奧德修斯,海上十年歷險和歸家夫妻團聚的故事。

      主要思想:以人為主,熱愛現實,肯定人的奮鬥精神。強調對人生採取積極的態度。 主要人物形象:①阿基琉斯:勇敢,義氣,固執,任性,氏族英雄身上的個人意識。 ②奧德修斯:有心計,善於克制自己,狡猾,心狠手辣。

      4、荷馬史詩有什麼藝術特色?

      答:1)創造了「英雄史詩「的形式:以英雄人物為中心,規模宏大,風格崇高。

      2)結構靈巧,布局嚴整:《伊利昂紀》十年戰爭,最後一年,51天,4天激戰 (占整個篇幅的一半)。

      3)自然的語言和「荷馬式的比喻」:以自然界,日常生活,勞動過程中的某些現象進行比喻。

      4)使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

      5) 兩步史詩的不同風格,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

      5、列舉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及其代表作品,比較他們的創作特點。

      答:埃斯庫羅斯:他的劇作反映了雅典奴隸主民主制建成時期的社會生活。代表作《七將攻忒拜》(中,反映出作者的愛國思想和擁護民主制思想的一致性。)《俄瑞斯忒亞》(三部曲以一連串的復仇故事,反映出新觀念新到的勝於舊觀念舊道德、民主制優於舊傳統的思想。)《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特點:悲壯、雄渾、自豪而又充滿自信。 索福克勒斯:他的創作是雅典民主制盛極而衰時期的社會生活的反映。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他提倡民主精神,鼓吹英雄主義思想,強調人對命運的反抗。是雅典奴隸主興盛時期民主派意識的特點。)特點:悲憤、迷惘、上下求索。

      歐里庇得斯:他的作品反映了雅典奴隸主民主制危機時期的社會現實和思想意識。代

      表作《特洛伊婦女》(以反對侵略戰爭為主題;)《美狄亞》(是為婦女地位的低下和命

      1

      運的悲慘鳴不平。)特點:悲痛、憎恨和尋找出路。

      1、簡述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內容和結構藝術。

      答:「十全十美的悲劇」——亞里士多德

      思想內容:

      ① 著重表現個人意志和殘酷命運的衝突,英雄在反抗命運 的過程中毀滅。

      ② 表現了命運既有不可抗拒的威力,又有著傷天害理的性質。

      結構藝術:

      ① 結構嚴密完整,劇情複雜,但條理清楚,每一件事都是前一件事的必然結果,任何一個場景都不能挪動或者刪除。

      ② 使用到敘手法,劇情發展合理而自然,環環相扣,一步步把戲劇衝突推向高潮。 ③ 有意造成一種觀眾明白,但主人公不明白的戲劇情境,加深了悲劇性。

      第二單元

      6、歐洲中世紀文學有哪些類型?它們各自有什麼特徵?

      答:教會文學——以宣揚教義為己任,宣揚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等基督教的基本思想。

      夢幻,象徵,隱喻,浪漫。 《聖經》

      騎士文學(抒情詩,敘事詩)——以虛構的故事和人物表現封建主階級的理想與所謂「騎士精神」 人民英雄史詩,人民詩歌——反映廣大人民的願望。 抒情詩《破曉歌》、敘事詩《特里斯丹和伊瑟》

      城市文學,城市戲劇——以全新的內容和風格表現了新興市民階級的思想和情趣。《列那狐傳奇》、《玫瑰傳奇》。

      7、但丁的《神曲》如何表現新舊交替的時代特徵?

      答:但丁是新舊交替時代的詩人,基督教的神學觀念,中世紀的思想偏見,在他的世界觀中仍占相當的比重,這就決定了《神曲》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複雜和矛盾的。

      廣泛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現實,表達了渴望祖國統一和復興的願望,闡明了《帝制論》中提出了政教分離的思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神聖羅馬皇帝身上。

      反映了中古文化領域的重大成就與問題,帶有百科全書的性質,但過多傳播知識也損害了作品的藝術性。

      肯定現實生活的意義,強調人應具有理性和自由意志,肯定人對榮譽的追求,但又把追求個人幸福的保羅和弗蘭采斯卡放進地獄去受苦,強調理性的局限和榮譽的無常,認為信仰和神學高於理性和哲學。

      反對蒙昧主義,讚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對古典文化推崇備至,擔憂把古典文化的偉大代表作為「異教徒」放在第一圈的候判所。 附加: 《神曲》的二重性。

      答:《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現在如何看待祖國的前途命運。一方面但丁認識到統一義大利是拯救祖國的唯一途徑,另一方面他所設想的統一方式卻是空想的、錯誤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們的道德完善上。

      其次表現在對待宗教的二重態度上。一方面主張信仰上帝,為天主、聖徒、苦行僧唱頌歌,另一方面對現實中的教會罪惡做了全面的揭發與批判。

      第三表現在對待現世人生的態度。一方面歌頌禁欲主義的倫理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現世人生,讚美人性,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意識。

      第四表現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一方面採用中世紀文學的創作手法,如夢幻形式、象徵手法、神秘主義描寫;另一方面又顯示出近代文學的創作特點,如寫實手法、心理描寫、運用義大利語寫作,促進了義大利民族語言和民族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凡此種種,

      2

      都表現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紀的一面,又有新時代的一面。

      《神曲》的主題思想是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個人和人類需從迷惘和錯誤中經過磨練,到達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它是作者從政治上、道德上探索義大利民族統一的寓言性總結,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

      第三單元

      8、什麼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歷史意義是什麼?

      答: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它以發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復興古典文化為標誌,並藉此反對封建觀念和中世紀宗教教義的束縛,建立適應新興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它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

      時代背景:歐洲封建社會逐漸解體,從14世紀開始,歐洲封建社會逐漸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5世紀末,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和地理大發現,世界市場形成,進一步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時期是歐洲從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轉折時期。 歷史意義:文藝復興開闢了歐洲歷史上的新紀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開端。是第一次全歐性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歐洲文化的歷史由此擺脫了發展緩慢的中世紀而進入迅速發展的新時期,影響巨大,意義深遠。其人文主義思想,具有反封建反教會的進步性。他指導著西方思想、科學、文化、的發展,為日後西方的學術和文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9、什麼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思想有哪些主要內容?人文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答: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

      體系,也是這一時期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 主要內容:用人權反對神權,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在政治思想上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其中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來自古希臘羅馬文化,其平等、博愛的思想來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義可以說是古代文化與中世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人文主義文學特點:①思想內容方面,以人文主義為武器,對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義進行抨擊。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的色彩。②在現實主義方法的運用上更加自覺,更加成熟。③文學形式豐富多彩。長篇小說成為人文主義作家運用的重要體裁,十四行詩成了歐洲詩歌的重要詩體。這些文學體裁的創新和發展,為近現代文學體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礎。④具有民族風格。採用本國地方語言、吸取民間語言等。

      10、結合作品論述《堂吉訶德》的思想內容、人物形象、藝術特色及其對歐洲小說史的重

      要貢獻。

      答:思想內容:小說以堂吉訶德企圖恢復騎士道來掃盡人間不平德主觀幻想與西班牙社

      會的醜惡現實之間的矛盾作為情節基礎,巧妙的把堂吉訶德的荒誕離奇的遊俠與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西班牙社會現實結合起來。作品逼真地再現出貴族紳士的專橫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書中塑造了許多不同職業、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貴族、地主、商人、僧侶、農民、牧羊人、演員、士兵、強盜、囚犯、藝人、妓女等,他們從不同角度反映了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社會的現實。在一本小說中,以如此寬廣動人的畫面來反映時代、反映現實,可以說是塞萬提斯之首創,它給予近現代小說的發展的深刻的影響。小說既批判了風行一時的騎士文學,又對西班牙社會的統治階層進行了無情鞭撻和諷刺。作者認為過時的、不切實際的騎士精神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根本無法解決當時這個「多災多難」、「可惡的時代」的現實問題。這鮮明體現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

      3

      人物形象:(堂吉訶德)由於被騎士小說毒害,他終日脫離實際。但是生活在資本主

      義發展的時代,堂吉訶德卻要恢復過時的東西,這形成了他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衝突,這一衝突既有戲劇性又有悲劇性。

      ①喜劇因素:他「不畏強暴,不恤喪身」,把掃盡不平的作為自己的天職。他的動機充滿了理想主義精神。由於方法不對(把風車當巨人、把羊群當軍隊等)而得到相反的結果。使他成了一個誇張的喜劇性的角色。

      ②悲劇因素:堂·吉訶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作者在種種場合中,反覆突出他醉心剷除人間罪惡這一特點,從而展示他追求正義、理想而奮不顧身,願為社會獻出自己生命的高貴的品質。因此他也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人物,一個有著崇高精神境界「瘋子」。

      他時而清醒時而糊塗,時而談吐睿智,時而又成了亂沖亂殺的瘋子。這些極端的矛盾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就構成了他複雜豐富的性格特點。

      .桑丘形象分析

      桑丘是和堂吉訶德既對立又互為補充的人物形象。一身村夫打扮,矮墩墩,胖乎乎,騎著灰驢的侍從跟著堂吉訶德出外闖蕩世界。

      他的特點是講求實際、頭腦清醒、生性機敏、有衡量得失的聰明。他當騎士不是為了建立豐功偉業,而是幻想需求一條擺脫貧困的出路。

      但在另外一方面,他目光短淺、愚昧、輕信、狹隘自私,這些弱點在跟隨主人遊俠的過程中逐漸消失,而西班牙農民的機智、善良和樂觀精神在桑丘的身上逐漸放出光輝。他在當總督的日子裡,斷案如神、執法無私,改革弊政,鋤強扶弱。堂吉訶德為之奮鬥一生沒有做到的,桑丘做到了。

      藝術特色:塞萬提斯的創作原則是「描寫的時候模模擬實;模仿的越親切,作品就越好」《堂吉訶德》乍看荒誕不經,但是卻蘊含著作者對西班牙現實的理解和概括。作者力圖通過真實中的荒誕提醒人們那為理想正義奮不顧身的精神,正體現了西班牙社會的強烈願望。

      作者採用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表達他對時代的見解。現實主義描寫在小說中占統治地位,這與舊騎士小說的裝飾性風景描寫截然不。

      作者用史詩般的宏偉規模,以農村為主要舞台,出場人民以平民為主。

      同時,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一大特色。作者以多種諷刺視角描寫生活和塑造人物,他常常借用堂吉訶德的瘋話和桑丘的傻話諷刺、鞭撻現實社會。如:「堂吉訶德幻想中的姑娘,他的眼睛是太陽。。。」而桑丘卻說「他的胸口還長著毛呢「這種對比既諷刺了騎士小說的文風和它描寫的矯揉造作的愛情,又嘲笑了堂吉訶德的脫離實際和無病呻吟。

      塞萬提斯認為借用騎士小說可以「借題發揮,放筆寫去,海闊天空,一無拘束。」使題材豐富了社會內容,他戲擬騎士小說的寫法和口吻,也構成了他敘述的語言和基調。 貢獻:以文藝復興時代為起點的歐洲近代小說,真正著力著力塑造人物典型是從《堂吉訶德》開始的。塞萬提斯在猛烈抨擊騎士小說的同時,以現實主義的方法塑造了堂吉訶德和桑丘這兩個不朽的典型,完成了小說藝術上的改革。塞萬提斯是近代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他的《堂吉訶德》不僅標誌著西班牙古典藝術的高峰,而且對歐洲各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11、莎士比亞創作的三個時期各有什麼特點?他的歷史劇、喜劇、悲劇、傳奇劇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點是什麼?

      莎士比亞的創作分三個時期:

      4

      答:① 第一時期1590-1600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 代表作有歷史劇《亨利四世》上

      下篇、《亨利五世》,喜劇《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第十二夜》。

      總特點:當時英國社會處於上升期間,呈現出一片繁榮富強的景象。莎對現實抱樂觀態度,這一時期創作的基調是明朗和樂觀。

      ② 第二時期1601-1607是悲劇時期。代表作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

      總特點:這時期英國社會陷入到一種動蕩不安之中,莎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主要是悲劇,反映了時代的特點,是一種悲憤、陰鬱的情調,早先對個人主義文主義理想的歌頌轉變為對現實的嚴峻的批判。

      ③ 第三時期1608-1612傳奇劇時期。代表作《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特點:詹姆士一

      世日益暴露其專職王朝的反動本質,新興資產階級同皇室矛盾日益尖銳。作者對現實的認識越深刻,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也越是尖銳激烈,便從現實世界轉入幻想世界,用仁愛、寬恕的精神來調和矛盾,實現理想。

      歷史劇: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政治理想: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主張民族統一,擁護賢明君主,譴責封建暴君。

      《亨利六世》(上中下 揭露了封建家族之間的糾紛,約克家族與蘭開斯托家族),《理查三世》 《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部最具代表性 諸侯叛亂 北方大貴族) 《亨利五世》(塑造了符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君王)《亨利八世》

      喜劇(10部):基本主題:歌頌愛情和友誼,正面宣揚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人物形象的特點是性格開

      朗、勇敢、熱情,結局往往是惡人悔悟,好人寬恕,皆大歡喜。力求擺脫宗教禁欲主義和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

      包括:《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充滿幻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劇)《無事生非》(揭露資產階級自私自利的行為)《第十二夜》(宣揚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嘲笑封建教會禁欲主義)《皆大歡喜》抒情喜劇的代表作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喜劇中最富於社會諷刺意義的一部。塑造了歐洲文學史上第一個「吝嗇鬼」形象(夏洛克)。

      悲劇:這些悲劇對英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矛盾更廣泛的反映,不僅對封建宮廷的揭露加深了,而且對資產階級的「金錢萬能」和極端個人主義也進行了批判,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兩者的衝突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中的一部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的愛情悲劇。 四大悲劇:

      《哈姆萊特》主要人物:哈姆萊特、霍拉旭(侍衛長)、雷歐提斯(情人之魂)

      《奧塞羅》主要人物:奧塞羅(具有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品質)、苔絲德夢娜、伊阿古、凱西奧 《李爾王》:對權勢、財富貪慾的抨擊。 《麥克白》:(心理描寫)野心家形象。

      《雅典的泰門》:是莎士比亞最後一部悲劇,對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 傳奇劇:對現實的黑暗還有所揭露,但劇中矛盾的解決缺乏現實的基礎,每每是通過到道德的感化,甚至超自然力量,促使壞人悔改。《暴風雨》(詩的遺囑)等傳奇劇四部。

      12、結合作品論述莎士比亞創作特色。

      答: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取材有所依據,但並不拘泥於歷史實際,主要是借歷史題材來表現他的人文主義的社會政治思想,也就是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的思想。

      《理查三世》里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亞歷史劇中寫得最突出的暴君形象。《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亞歷史劇中最好的兩部作品。

      5

      莎士比亞喜劇的基本主題是愛情和友誼,描寫青年男女為追求愛情自由,與各種封建偏見、封建意識,與自私欺騙的行為所進行的鬥爭。如《威尼斯商人》。

      (1)他的創作基本上是遵循現實主義原則的(真實性)。(2)莎士比亞戲劇能通過豐富、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現實生活(豐富性)。(3)莎士比亞戲劇情節的生動豐富,還與劇中緊張尖銳的戲劇衝突有關,同時,這種生動性並不是外加的人為的,而是由劇中人物的性格衝突所決定的。(4)莎士比亞打破了古代戲劇的框框,在一個劇本中把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結合在一起,這也加強了情節的生動性。(5)莎士比亞對歐洲戲劇的重大貢獻,在於他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①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複雜性。②人物性格在不斷地變化發展。③莎士比亞善於在人物對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④內心獨白直接揭示人物內心,也可以用來交代一些情節,推動劇情發展。(6)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豐富多彩,總辭彙量達到兩萬以上。

      13、夏洛克形象分析

      答:《威尼斯的商人》是莎士比亞早期最富有諷刺意義的喜劇,夏洛克是莎士比亞最引人爭議的人物之一。關於夏洛克形象,有以下幾種看法:

      ①貪婪成性、吝嗇兇狠 。

      ②工於心計,巧設陷阱。

      ③忍辱含垢、伺機報復。

      ④能言善辯、硬骨錚錚。

      ⑤維護權益、民族尊嚴。

      2、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情節內容、人物形象。

      答: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包括《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故事均取自歐洲的歷史傳說。

      哈姆萊特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卻在當時新文化中心的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他出身上層統治階級,卻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圍社會的醜惡現實,抱有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崇高理想,同時對 「 人 」 抱有美好的看法。在鬼魂出現之後,他知道父親是誰害死的,並立志復仇。對於哈姆萊特來說,復仇既是自己作為兒子的責任,又因為兇手是當今的國王,是專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國王,也就扭轉了這混亂的局面,拯救了這瀕於崩潰的國家,因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還是關係到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問題。他勇敢地承擔了這一責任,同時也深感這一責任的重大: 「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 這一方面表達了他作為王子要為父復仇的堅定決心和作為人文主義者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的氣魄;另一方面,表現了他面對黑暗現實,對所負重任的悲愁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哈姆萊特的裝瘋說瘋話,一方面適應了內心的憂鬱,一方面針對外界的罪惡社會現象。

      奧賽羅是一位戰士,一位勇敢的戰士。由於在和土耳其的殘酷戰爭中指揮有方,被擢升為威尼斯軍隊的將軍,從而受到國家的尊重與信賴。可以說,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是卓越的。而且,他做人正直、光明磊落。米切爾?凱西奧是一位年輕的軍官,快樂多情,能說能道,很討女人喜歡。卻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奧賽羅的嫉妒。奧賽羅提拔凱西奧為副官,這使一位年齡較大的軍官伊阿古大為不滿。陰險的伊阿古想出了一個可怕的陰謀來進行報復,以使凱西奧、摩爾人及苔絲狄蒙娜全部毀滅。伊阿古把凱西奧灌醉,使他丟了職務。又促使凱西奧去求苔絲狄蒙娜為他向她的丈夫求情。但這時奧賽羅正在氣頭上便不肯答應妻子的請求,而且對於凱西奧更加反感。同時, 奧賽羅更加堅信伊阿古是個正直的人,富於愛心和誠實。這就是奧賽羅的一個弱點。他在憤怒的時候不能理性的看問題,不能在事後檢討自己的過失,甚至他對於自己的手下都不很了解。這使得他完全被人利用了。還有一次,苔絲狄蒙娜再次為凱西奧求情的時候。苔絲狄蒙娜把奧賽羅送給他的手巾掉在了地上,而奧賽羅卻沒有看見。

      6

      當伊阿古告訴他苔絲狄蒙娜將手巾送給了凱西奧時,他卻十分相信。其實,我們在這個事件中還可以發現奧賽羅的兩個弱點。首先,他對於生活中的瑣碎問題並不十分關心。以致於妻子的手巾掉了他都沒發現,從而給伊阿古的陰謀的成功創造了條件。另外,奧賽羅不會思索人際問題。奧賽羅之所以選一個外族人作為副將,他可能覺得溝通起來比較方便,可是他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他的做法引起了本族的伊阿古的不滿。他應該知道伊阿古是要報仇的,他卻絲毫沒有發現。當然我們不能夠完完全全的否定奧賽羅:他非常的英勇善戰,而且屢立戰功;他為人正直,對於一些醜惡的事情極度厭惡,也正因如此,他才很快聽信伊阿古的謊言,最後導致不能自拔、陷入困境、做出錯事。而且,他對於幸福美好的愛情的嚮往是顯而易見的。另外,當他做出錯事以後,能夠敢於承認錯誤也是難能可貴的,顯示出了他應有的男子漢氣概。

      《李爾王》中的李爾王無疑是這個悲劇的主角。他是一個專橫暴虐、剛愎自用的統治者形象。他的致命的錯誤是虛榮心。作為一個長期處於最高統治地位的國王來說,總是被人讚賞常會導致虛榮心,他聽慣了讚美的話,聽慣了甜言蜜語,必然不習慣於小女兒的誠實和拙於言語。可以說小女兒的誠實是對他虛榮心的極大諷刺,長期習慣於生活在虛榮中的人必然不習慣於這種誠實,也不喜歡這種誠實,所以他才會如此惱怒,才會把小女兒趕出家門。最後李爾王流落荒郊,飽嘗暴風雨襲擊的苦楚,隨著地位的改變,他不由聯想起成千上萬無家可歸的窮人。他激動地說:「衣不蔽體的不幸的人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都得忍受這樣無情的暴風雨的襲擊,你們的頭上沒有片瓦遮身,你們的腹中飢腸雷動,你們的衣服千瘡百孔,怎麼抵擋得了這樣的氣候呢?」小女兒考狄利婭是一個悲劇的形象。她在劇中可以說是完美和正義的化身。當被父王問及有多愛父親時,她誠實地把心中地想法表達出來;當得知父親被姐姐拋棄時,她又毅然為自己得父親討回公道。正是她在父親顛沛流離之時期兵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劇總是這樣,把美好的事情毀滅給人看,小女兒最終失敗自縊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全劇瀰漫著一種陰鷙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勛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

      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勛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於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干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從麥克白夫人口中,我們了解到麥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屬的奸惡」,他的「慾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奪」。該劇雖有馬爾康塔代表的道德一方與麥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衝突,但是主要的衝突卻是麥克白自己內心的衝突。外在衝突一方的力量與氣勢太萎弱,不能與麥克白的氣勢相匹配,因而雙方的衝突不具備動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麥克白內心善惡、權欲與理性的衝突才具有動人的力量。麥克白對自己的慾望始終有清晰的理性。:「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慾望。」麥克白殺死了鄧肯與班柯,也相當於殺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

      3、哈姆萊特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哈姆萊特是一個理想的人文主義者的典型。他的性格是鮮明的、豐富的,也是發展的。 哈姆萊特是丹麥一個年輕的王子、樂觀的青年,生活是閑逸的、舒適的,為追求知識,他來到了人文主義的中心——德國的威登堡大學讀書,在那兒受到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對人生和世界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個「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範;他的情人奧菲利婭是純潔、美麗的。整個世界都充滿了一片光明。這時他還完全生活在脫離現實的幻想之中,是一個快樂的王子。然而,當他從德國回到丹麥後,母后

      7

      匆匆改嫁,叔父克勞迪斯娶了母后,篡奪了王位。這一下便使他從美麗的幻想的雲端跌入了無底的痛苦的深淵。他悲傷、苦悶,對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厭倦,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接著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勞迪斯的陰謀,這像晴天霹靂一樣使他震驚。他精神上經受不了這一沉重打擊,失去了自持力,於是便趁勢裝瘋,但理智還是清醒的。他看到周圍的世界原來是充滿了惡德敗行的罪惡的世界。他在憂鬱中開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裝瘋中以荒誕的行為使克勞迪斯惶惶不安。就在他觀察、思考周圍世界的時候,一連串罪惡的事實又發生在他身邊:他的同學、朋友一個個賣身投靠奸王,充當克勞迪斯的密探;奧菲利婭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現實世界處處是邪惡和背叛,他認識到自己的任務不僅僅是報父仇,而是要擔當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轉乾坤、恢復正義的途徑和手段,又「把後果考慮得過分周密」,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猶豫彷徨、煩悶不安、自譴自責,精神上痛苦到了極點,甚至想到「活下去還是不活」的問題。

      憂鬱,是哈姆萊特理想破滅後精神狀態的一個顯著特徵。他回國後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現,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義者視若珍寶的生活理想化為泡影,使他變得憂鬱、苦悶:「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麼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但憂鬱不是哈姆萊特的天性,而是理想與現實矛盾,理想破滅產生的一種精神狀態。

      哈姆萊特的另一性格特點是延宕。他把報父仇同拯救國家結合起來,「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他不但要報父仇,而且要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然而在強大的邪惡勢力面前,儘管他不斷探索尋找途徑,卻始終在決心行動而不知如何行動的矛盾之中,這就形成了他行動的猶豫延宕。 形成哈姆萊特悲劇的原因,從客觀上看是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哈姆萊特是封建社會內部出現的少數先進人物的代表,他與克勞迪斯的鬥爭,反映了先進人物同社會惡勢力抗爭,必然導致悲劇結局。這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他同情人民的苦難,人民對他有好感;但他即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眾,孤軍奮戰,而且不能擺脫宿命論等舊思想的殘餘。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莎士比亞通過哈姆萊特的形象概括了新舊交替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的思想面貌,寫出了人文主義者同黑暗現實的矛盾和鬥爭,寫出了他們探求真理的歷程,也寫出了他們的悲劇命運。哈姆萊特形象的巨大力量不在於解決了社會中存在的問題,而在於提出現實世界是醜惡的、不合理的,必須進行改革這一根本問題。這也是哈姆萊特所以能成為歐洲文學史上不朽的藝術典型的重要原因。

      14、論述《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答:人物形象: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

      思想:①對人類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哈姆萊特認為"人類是一件

      多麼了不起的傑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②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互愛,反動封建等級制度。要求士兵對自己敬愛。和霍拉旭

      以朋友相稱。

      ③強調智慧和理性。安排"戲中戲"來證實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徵:(猶豫、延宕)

      猶豫:猶豫並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破滅時所引起的一種精

      神狀態。在猶豫的同時,哈姆萊特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他有多個機會下手,可是卻沒有去做。

      思想內容:莎士比亞的悲劇之所以偉大,在於它們具有高度概括意義。《哈姆雷

      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父王被叔父殺害,母親嫁了叔父,父王的亡

      8

      魂要求他報仇。這樣一個簡單的事件,促使他考慮到整個社會和時代,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但他單槍匹馬同黑暗勢力較量,寡不敵眾,最後失敗。

      藝術特點:《哈姆萊特》不僅在思想內容上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也是莎士比亞藝術成熟的標誌。

      1.莎士比亞注重情節的安排,他的戲劇常常包含幾條平行的或者交錯的情節。如其中三條復仇情節交織在一起。

      2.哈姆萊特情節具有豐富性,表現在描繪的生活面很廣闊,從宮闈到家庭,從深

      閨到墓地等場面 3.時常突破古典戲劇的清規戒律,把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結合在一起,如奧菲利亞落水淹死的悲劇場面後,就是掘墓者插科打諢的場面。這種「崇高和卑賤,恐怖和滑稽,豪邁和詼諧離奇古怪混合在一起」正是馬恩所說的莎士比亞悲劇特點之一

      3.描繪了眾多的人物形象,他筆下的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複雜性。如克勞蒂斯

      的「笑面虎」,在人物對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採用獨白手法,來揭示主人公

      內心活動,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豐富。 4.在文學語言的運動上,語言豐富多彩,辭彙量非常大,劇本主要是用詩體寫成,根據人物身份、環境不同而採用不

      同的語言,或粗俗或文雅。此外莎士比亞還善於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

      第四單元

      15、什麼是古典主義?古典主義文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基本特徵。

      答:古典主義產生於17世紀早期的法國,流行於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一種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文學思潮。因為它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以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故稱"古典主義"。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是笛卡爾的唯理主義。

      歷史條件:

      1、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鞏固,資產階級的妥協和對王權的依賴;

      2、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文學藝術的熱衷,組建法蘭西學士院;

      3、笛卡爾唯理主義哲學、布瓦洛《論詩藝》對理性的推崇;

      4、對古羅馬時代古典藝術的崇拜,是古羅馬藝術的迴光返照。

      基本特徵:

      (1) 具有為君主專制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性。

      (2) 思想上注重理性(理性王權統治所需要的道德規範)

      (3) 藝術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視格律。(主張"三一律" 三一律: 規定戲劇的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一致(劇本的情節只能有一條線索、同一地點、劇情在24小時之內完成。)

      缺點:人物類型化。

      16、《偽君子》主要人物形象(答丟夫、奧爾恭、桃麗娜)分析

      答:答丟夫:答爾丟夫是法國古典主義喜劇大師莫里哀的代表作《偽君子》的主人公。他是17世紀法國封建貴族和教會勢力的化身,是一個假虔徒、偽教士的典型。貪食貪睡貪財貪色是他的本性,上帝是他的工具,虛偽是他的手腕。這個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普遍性,人們從生活中的宗教界人士以及冒險家身上不難看到他的影子,這個形象的塑造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傾向。答爾丟夫成了「偽善者」的同義語,他跨越國界,飛渡時空,是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

      奧爾恭:是王權的擁護者,對宗教狂熱使他變得愚蠢。他的思想保守,害怕自由思想,惟恐因此會惹出什麼災禍。

      9

      桃麗娜:身為女僕,右腦清醒,機智勇敢,他反對奧爾恭的封建觀念,積極支持年輕人婚姻自主;痛恨答丟夫的偽善,與他抗爭。顯示出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

      17、從《偽君子》看莫里哀是如何運用古典主義原則又有所突破的?

      答:在藝術上,《偽君子》是按照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寫成的;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劇;全劇的結構嚴整緊湊、層次分明。在這部作品獨特之處還在於它的戲劇衝突本身帶有許多悲劇性的因素。

      ①遵循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原則情節單純集中:都是表現答爾丟夫的虛偽與欺騙;時間:24小時之內;地點:奧爾貢家裡,而且只有一個布景,就是奧爾貢的客廳。

      ②全劇結構嚴整緊湊。通過一個動作就就撕破了答丟夫偽善的面具,一波三折,最後在大家抱頭痛哭時出人意料的被抓走。就是在這種集中、緊湊的戲劇衝突中,有層次的逐步深入的揭穿了偽善者的本質

      ③喜劇還綜合了多種戲劇因素。 民間鬧劇:打耳光、隔牆偷聽、桌下計。 風俗喜劇:奧爾貢的專橫,達米斯的反抗和被趕出家門。 悲劇:幾乎家敗人亡。 這些使作品即有滑稽戲謔的的情趣又扣人心弦。

      ④人物語言高度個性化,符合身份和性格。

      答爾丟夫:語言矯揉造作,長篇大論的玩弄教義,符合他偽善的性格。 桃麗娜:犀利、明快、生動的語言顯示她爽朗的性格和來自民間的智慧。

      補充:《偽君子》主題和藝術特點。

      《偽君子》通過對心如蛇蠍的答爾丟夫偽裝虔誠的揭露與鞭撻,矛頭直指教會,突出地批判了宗教偽善的欺騙性與危害性,引起了人民群眾對宗教教義和宗教上層人物的懷疑,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分教會的民主傾向。對宗教偽善的欺騙性與危害性的揭露與鞭撻,就是《偽君子》的主題。

      《偽君子》在藝術上滲透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原則,情節單純集中,自始至終都是為了表現答爾丟夫的虛偽與欺騙;時間在24小時之內,地點在奧爾貢家的客廳,情節全安排在同一地點而不顯勉強,藝術上構思精巧。再者,全劇結構嚴整緊湊,喜劇衝突集中,中心人物與其他人物的基本特徵性格鮮明。答爾丟夫雖然到第三幕才出場,但通過前兩場開場人物的議論,收到了烘雲托月的效果,他的作為、欺騙、影響和權威籠罩了一、二幕,被擺在兩派爭論的焦點上,這樣就收到了單刀直入、一舉數得之效,為劇情的發展作了有力的鋪墊。第三,喜劇還有機地綜合了多種戲劇因素。如打耳光,隔牆偷聽、桌下藏人,這是民間鬧劇的因素;波奈爾夫人與子孫們的吵鬧,奧爾貢的專橫,大密斯的反抗和被攆出家門,這是風俗喜劇的因素;奧爾貢幾乎家破人亡,這又是悲劇因素。這種獨具風格的喜劇手法,使作品既有滑稽戲謔的情趣,又有扣人心弦的緊張氣氛。第四,劇中人物的語言高度個性化。答爾丟夫的語言矯揉造作,堆砌詞藻,長篇大論地玩弄教義,符合他偽善的性格。道麗娜語言犀利、明快、生動、樸素,顯示出她爽朗的性格和來自民間的智慧。

      18、結合具體作品談談你對莫里哀喜劇藝術的看法。

      答: 在莫里哀的諸多作品中,最為人們稱道的大概就是諷刺性的理性喜劇《偽君子》。

      《偽君子》又是莫里哀創作中戰鬥性最強的一部作品,它通過答丟夫的醜陋表演,對邪教士的偽善進行了尖銳犀利的揭露和批判。這部喜劇在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古典主義戲劇的原則,它結構嚴謹,矛盾集中尖銳,層次分明。譬如,按照「三整一律」,劇中地點安排在奧爾貢家就不能改變,而莫里哀能充分利用這個室內環境進行巧妙的藝術構思:大密斯藏在套間,奧爾貢躲在桌下,都是對於劇情發展有著關鍵意義的情節,達爾杜弗的求愛和艾耳密爾的巧計,離開這個室內環境就無法令人相信。另外,《偽君子》的人物語言具有個性化、點墨成金的特點,譬如道麗娜

      10

      的明晰、樸素、生動,達爾杜弗的矯飾、造作、詞藻堆砌等等。古典主義由於其自身的種種弊端被後世所批判,比如有人說它脫離歷史和現實生活,但莫里哀卻是個例外。正如余秋雨所說:「某一時代的戲劇作品要延續到另一個時代,就必須叩開那個時代千萬觀眾心靈的門扉,被他們的審美心理結構所接納。人們的心理結構是歷史積澱的產物,因此從根本上說,廣大觀眾總是有接納以往時代一切具有真正美學生命的戲劇的可能的。」任何有意義的、優秀的東西都屬於任何時代和所有的民族,莫里哀能受到人們一致的評價和尊敬,能給人帶來歡樂和啟迪,其原因是不難理解的。

      《偽君子》以其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它不僅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歐洲貴族時代喜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在歐洲戲劇史上,莫里哀是繼莎士比亞之後成就最大、影響最深的戲劇家,他把歐洲的喜劇提高到真正近代戲劇的水平;莫里哀的原創性在於從鬧劇發展出了一種批判性的喜劇,有意表現一些身心殘缺的形象,展現了放縱意志的陰暗喜劇。可以說,莫里哀喜劇的藝術魅力並沒有隨著法國古典主義的消逝而成為過去,其民主內容和傾向給死氣沉沉的古典主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第五單元

      19、什麼是啟蒙運動?簡述啟蒙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

      答:就字面意思來講,是指當時進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啟迪」人們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以消除教會和貴族統治所散布的迷信與偏見。 它不僅是一個新文化運動,而且是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革命運動。

      歷史背景: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廣大人民反封建鬥爭高漲的歷史條件下,在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哲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影響下產生的。

      20、簡述啟蒙文學的主要特點。

      答:①18古典主義仍占重要地位,但啟蒙主義成就最高。

      ②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教誨性:要求文學為現實服務。資產階級性質文學思潮,反對國王,宣傳啟蒙思想。

      ③民主性:把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和平民作為主人公來正面歌頌。

      ④啟蒙文學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進步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創造性地運用了多種形式的文體:正劇、哲理小說等。

      21、盧梭創作的藝術特點及其對浪漫主義的影響。

      答:藝術特點:採用書信體的方式敘述。如《新愛洛伊絲》。

      影響:個性自由的解放。這是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徵之一。而盧梭一生卻都在致力於此。從他的第一篇論文《論科學與藝術》開始,他就吹起了解放人性與自由的號角。其實他所控訴的這種被壞社會風氣的科學、文學與藝術就是在他身處的那個時代的浮泛理性下的。接下來,他更為直接的痛斥社會風尚對於人性的泯滅。在《社會契約論》的開頭,就提到了人性解放的迫在眉睫。「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後來無論是思想界還是在政治學界,無論是在人類學還是文學中都成了偉大的名言。而在剖析自己心靈的《懺悔錄》、《盧梭評判讓·雅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著作中,更是直觀的發出了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吶喊。

      盧梭的思想中的濃重的主觀臆想的這種味道在他的開創了自然主義教育的《愛彌兒》以及羅曼蒂克式的《新愛洛伊絲》兩部小說中體現的十分明顯。《愛彌兒》的自身結構——教育的五段式的分期就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式。我們是不可能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

      11

      及情感教育截然分立開來的。然後,就是盧梭為愛彌兒設定的理想主義的教育環境。小說中的情節都是完全合理化的按照他的主觀意願有條不紊的發展下去的。當然,這種主觀精神最適合於對強烈感情的抒發,尤其是狂熱的愛情。 再者,想像性——浪漫主義的符號象徵。正是盧梭把這種不僅代表著浪漫主義的象徵而且更是作為文學與藝術最根本的特性——想像從浮泛理性的桎梏下解禁開來。從他晚年的在隱居時寫下的隨筆《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是多麼的沉醉於隱居時孤獨自由的田園生活。他沉浸於孤獨的幻想、遐想的世界。 他不僅解開了一直以來新古典主義壓在人身上的鐐銬,而且更是打破了接替而來的啟蒙主義(狹義的,通常意義上的)浮泛理性與空洞自由的牢籠。

      自然主義(盧梭意義上的,區別於19世紀後期以左拉為代表的強調人的科學性、生物性以實驗小說為主要創作手法的一個世界性的文學流派)。這是浪漫主義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徵。幾乎所有的浪漫主義者——無論是積極浪漫主義者,還是消極浪漫主義者都鍾情於對大自然風景的描寫。他們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感知。而真正發現自然之美並大唱讚歌的,盧梭算是歷史上的第一人。

      22、《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人物、主題和藝術形式。

      答:人物:維特他投身自然,讚頌自然之美,視自然為神性之所在;他親近自然的人——天真的兒童和純樸的村民,鄙視迂腐的貴族、虛偽的市民以及「被教養壞了的人」;他主張藝術皈依

      自然,讓天才自由發揮,反對一切的規則和束縛縛;他推崇民間詩人荷馬和「莪 相」,嚮往荷 馬史詩中描寫的先民的樸素生活,與矯揉造作的貴族社會和碌碌為 利的市民生活格格不入;他重視自然真誠的感情,珍視他的「心勝於其它一切,同 情因失戀而自殺的少女和犯罪的青年長工,蔑視宗教信條和法律道德,對阿爾伯特 似的理智冷靜的人非常不滿??就說他對綠蒂的一見鍾情、一往情深吧,一個重要 原因也是她如此天真無邪,在舉止行事中保持了一個少女可愛的自然本性。《維 特》對於「自然」的呼喚,實際上就是反抗不自然的封建社會的吶喊。

      綠蒂:年輕、苗條、漂亮中等身材、迷人的雙唇,「單純中含有智慧,善良中含有決心。在真實的生活和日常事務中保有靈魂的寧靜。」她現實但不傷感,他不是絕對的美,但維特將她神化了,將她變成一個內心充滿傷感情調的形象。

      主題: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維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瀾,在抒情和議論中真切又詳盡地展示了維特思想感情的變化。小說以濃郁的詩意和噴涌的激情敘寫了維特的痛苦,憧憬和絕望,將他個人戀愛的不幸放置在廣泛的社會背景中,對封建的等級偏見、小市民的自私與守舊等觀念作了揭露和批評,熱情地宣揚了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個時代的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建立平等的人際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生動地反映了青年們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現出一種抨擊陋習、摒棄惡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進步的時代意義。這也是這部小說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深受各國人民喜愛而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少年維特之煩惱》充滿時代精神,觸發和引爆了淤積在青年一代人心中對現實不滿的火藥,同時也表達了青年一代既憎惡社會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彷徨情緒,這正是當時形成感傷主義思潮的現實基礎。因此小說發表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在藝術上,小說彷彿給文壇吹來一陣新風。他擺脫了傳統的束縛,拒絕一切清規戒律,充分發揮書信體的形式功能,讓主人公以第一人稱的身份向讀者述說自己的遭遇和情懷,雙方直接產生交流和共鳴。

      藝術形式:小說採用維特致綠蒂的書信以及他的日記片段的方式寫成。這種文學形式把敘事、抒情、描寫、議論自然地熔為一爐,既便於直抒胸臆,使全書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便於對素材進行自由靈活的裁剪,通過主人公的主觀感受,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

      12

      23、浮士德一生經歷幾個階段?論述浮士德的性格與形象。

      答:階段:知識追求、愛情生活、政治生涯、藝術追求、事業追求五個重要階段。

      性格與形象:《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種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是一個自強不息、執著探索者的形象。為了人生的真義,為了體察那短暫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鮮血和靈魂做低押;他在探求人生意義、探索理想社會的過程中,表現出一種生無所息、堅韌頑強、非凡毅力和品格。他經受了各種誘惑和考驗;同梅非斯特打賭,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熱戀的悲劇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從政的悲劇使他逃離避現實;古典理想的幻滅,使他重新回到現實中尋找實現理想的途徑。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無論是在人間或在天上,沒一樣可滿足他的心腸」,始終向上向善。這些便構成性格上最鮮明的特徵。這正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些渴望擺脫蒙昧、獲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知識分子的寫照。浮士德又是普通人類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慾的驅使,常常沉迷於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實欲求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個人欲求和現實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的超越了自我,不斷走向新生活。他一方面想節慾精進,追求真理創造事業,一方面又迷戀著纏綿悱惻的兒女私情;他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想社會的追求這,一方面又是盲目的、腐朽王權的支持者。浮士德身上的這種「靈」與「肉」的矛盾,「善」與「惡」的鬥爭,體現了歌德身上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也展示了人類自身的複雜性和真實性,同時也反映了人類探求真理的艱巨性。

      浮士德的形象意義,在於向人們指出一條精神凈化的道路,指出人生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為崇高的理想而奮鬥不息的偉大道路。

      24、為什麼說浮士德與靡非斯特是一對對立統一的形象?

      答: 梅非斯特在詩劇《浮士德》中是作為浮士德的對立面出現的。他主觀作惡,客觀

      作善,是對浮士德形象的補充。他對於浮士德探索人生的過程,客觀上起著推動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塵世,主要目的是要誘惑浮士德墮落,實際上卻幫助他擺脫了陰暗的書齋,投身社會實踐;他多次誘惑浮士德作惡,客觀上卻使浮士德從錯誤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邁進;他忠實的完成了上帝賦予他的使命:鞭策人們精神中的懈怠和貪圖安逸的惰性,激發人們更加努力。總之,梅非斯特和浮士德是對立統一關係,浮士德滿足之日就是身亡之時。他們打賭訂約一方面表明梅非斯特對他的幫助為了佔有他,有得必有失,得失之間是辨證關係。同時,他們的打賭,特別是浮士德之死,說明對真理的追求不應該有止境,滿足必然停止,停止就意味著死亡。矛盾永遠存在,矛盾解決之日就是事物死亡、消滅之時。所以進取不能滿足。天帝最後接浮士德上天,既說明善一定戰勝惡,也說明惡可以反過來推動善。正是在梅非斯特的推動下,才造成浮士德不斷追求。所以梅非斯特和浮士德體現了善惡相反相成的關係。

      25、論述《浮士德》的思想內容與藝術成就。

      答:思想內容:《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內容很豐富的作品。其主要有:①對德國醜惡現實的描繪;②對教會偽善的諷刺;③對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的揭露;④對反動思潮的嘲笑抨擊。但其主要思想價值,是通過浮士德的人生經歷,宣傳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宣傳掙脫中世紀的愚昧狀態,克服人類內在和外在的矛盾,創造資產階級理想王國的啟蒙思想。

      藝術成就:《浮士德》在藝術上有它獨特的風采。①詩劇以幻想為主,將寫實與幻想結合。天上地下、現實古代、人類魔鬼,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實的生活,交織出一幅瑰麗奇異的藝術圖畫,使《浮士德》成為既是資產階級的激越頌歌,同時又是德國現實生活的深刻概括。②在人物塑造上,最突出的是用辯證法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浮士德靈與

      13

      肉的對立統一,梅非斯特作惡造善的對立統一,推動了整個劇情的發展,也展示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作品還用矛盾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群像。天帝與魔鬼是理性與情慾的對比:浮士德與梅非斯特是人類與魔鬼的對比:浮士德與瑪加蕾特是知識者與自然人的對比。比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③作品形式多樣化。詩劇開頭用自由韻體,寫瑪加蕾特用民歌體,海倫部分則用古希臘悲劇的詩體,幾乎當時歐洲的各種詩體都在作品中出現。敘事、抒情、議論揉為一體,使作品豐富多彩,斑斕多姿、另外,詩劇大量運用了象徵,批判教會則常作暗喻。但大量的幻想場面和人物的出現及象徵手法的運用,使讀者有撲所迷離之感。尤其是詩劇第二部抽象議論較多,使作品某些地方遊離於主題,顯得鬆散。

      第六單元

      26、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有哪些基本特徵 。

      答:浪漫主義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

      ①浪漫主義作家強烈的不滿現實,對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強烈興趣,不喜歡如實描寫現實,偏愛描寫主觀理想。

      ②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著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作品有鮮明的感情色彩

      ③浪漫主義作家對大自然有強烈的愛,這是他們寄託自由理想所在,他們筆下的那些非凡人物往往出沒在大自然中間或奇異環境里。

      ④反對古典主義的因襲陳規、壓制個性而要求個性解放和絕對的創作自由,否定遵循規則。在創作中強調多種題材樣式,強調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題材。

      ⑤在表現手法上,浪漫主義作家喜歡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以期達到形象鮮明、給人以強烈印象的效果。但是過分追求詞藻的華美,有的人甚至堆砌浮誇,矯揉造作,作品中內容貧乏空虛。 由於各國發展不同,所以浪漫主義發展以及主張特徵也不同。

      27、《巴黎聖母院》的浪漫主義特色和「美醜對照原則」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其浪漫主義特色主要表現為故事

      情節曲折離奇,環境描寫色彩鮮明,人物形象極富誇張,時代背景色彩濃烈,心理刻畫細膩傳神。作者多方面運用了美醜對照方法,既有外貌美醜對照,也有內心善惡的對照。此外,下層和上層兩個社會,兩個王朝和兩個國王,兩個法庭和兩種審判,都有美醜對照的意義。

      28、論述《悲慘世界》的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

      答:主題思想: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

      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全面反映了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在小說中,雨果揭示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富人們為所欲為,而勞動人民則註定過貧苦的。雨果特彆強調那些處境最悲慘的人都是誠實善良的勞動者,可是,不管他們如何掙扎,註定是悲慘和凄苦的命運。 小說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築就是為了維護剝削階級利益而存在的。因此,人民反抗是正義的,如小說描寫共和黨人的起義。 小說最重要的主題是仁慈、博愛才能拯救社會的人道主義思想,這種思想主要是通過冉阿讓、卞福汝主教的形象與沙威、德納弟的形象從正反兩方面表現出來的。

      人物形象:

      冉阿讓:因為偷一條麵包救濟外甥而坐牢十九年的囚犯,他倔強不懼強權。假釋後他受神父啟發向上,一生在種種的不幸的遭遇中不斷追求自由,並時時刻刻地奉獻自己的愛心,為人慈悲,最後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了人間。

      14

      芳汀:是一個貧苦和誠實的姑娘,被人誘騙後淪落到社會底層,偽善殘忍的資產階級道德和法律剝奪了她工作和生存的權利,最後被迫去出賣自己的肉體。最後在長期貧困飢餓,又經過逮捕和恐嚇,終於斷送了生命。

      珂賽特:賽特是一個單純的人,是一個熱烈追求純真愛情的少女,是浪漫的象徵。她天真無邪,潔白如鴿子。

      賈維:正義的堅持者頑固者,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卻發現冉阿讓的本性是多麼善良,後因為信仰危機自殺。

      馬呂斯:十九世紀標準革命青年,誠實率真又有一腔熱情和正義感,為理想熱血奔騰,為珂賽特純情洋溢,在起事中負傷昏迷,被冉阿讓所救。

      米里埃主教:仁慈,善良,但他的善良和仁慈出自於一種宗教信仰。

      沙威:是用來反襯完人冉阿讓的,有不幸的身世,而這一生又從未像冉阿讓般經歷被饒恕被接納。沙威把被社會遺棄的成長背景轉化了,成為不肯饒恕接納被社會遺棄者的人。

      藝術特色: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如對小說主人公的描寫多運用誇張的手法描寫,體現了浪漫主義

      在小說的情節安排上,也體現了浪漫主義。作家力圖使情節戲劇化,寫了許多「非凡」事件,冉阿讓抱著珂賽特後走投無路,卻遇到了往日的恩惠者等等。

      在風格上另一個特點就是政論性,雨果力圖將作品變為社會講壇表達看法,影響讀者。 小說語言也表達雨果特色:高昂、激動和熱情,經常運用多義詞,富有隱喻性,有的句子類似成語格言。這些特點使這部小說的敘述具有崇高的史詩般的風格。

      29、《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基本主題是什麼?如何理解奧涅金和達吉雅娜的典型形象? 答:基本主題:作品的主題主要傾向是現實主義的,作者對社會環境的描寫,尤其是

      對奧涅金形象的塑造完全採用了現實主義的手法,以致使人一看就會想到正在彼得堡大街上走著的「成打的奧涅金」。

      達吉雅娜的典型形象:達吉雅娜是普希金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

      女主人公。這是一個極富藝術魅力的人物。她具有奧涅金的叛逆氣質,又有奧涅金所沒有的東西。她真誠、樸實而又純正、高貴。在達吉雅娜的形象和她的悲劇中有著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她是普希金最喜愛的人物,作者稱她為「我可愛的理想」。但她也與奧涅金一樣有明顯的局限性。她的視野狹隘,遠離社會鬥爭,缺乏政治理想。她也未能擺脫貴族階級的傳統觀念,對現實的反抗極為有限。

      奧涅金的典型形象:奧涅金是俄國封建農奴制社會貴族青年的一種典型。他雖然受

      過資產階級民族思想的啟蒙,不滿於貴族社會的庸碌,自視清高,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但貴族生活方式又使他靈魂空虛,無所作為。這種人「永遠不會站在政府方面」,同時也「永遠不能夠站在人民方面」,只能做一個社會的「多餘人」, 普希金在這裡提出了俄國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即貴族知識分子脫離人民的問題。儘管他們不願與貴族社會同流合污,但是他們同人民的距離非常遠。這正是列寧所指出的十二月黨人失敗的原因。

      4、簡述《紅與黑》的思想內容及的藝術成就。

      小說以於連的遭遇為線索,以維立葉爾市、貝尚松神學院和巴黎木爾侯爵府為活動舞台,形象地展現了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錯綜複雜的階級矛盾,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封建貴族、教會的罪惡和黑暗,也辛辣地嘲諷了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質,表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政治傾向,被譽為「政治小說」。

      小說的藝術成就表現在:①作者善於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材料,通過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

      15

      型性格,反映時代的本質特徵。在小說中,作者選取了三個典型環境,由上而下,由外省到京城,構成了復辟時期法國社會生活的基本面貌。這樣的典型環境為於連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料合理的依據。通過於連個人奮鬥的悲劇過程揭示了時代的本質特徵。②作者善於把握和分析人物的心理,把人物在個情景下的精神活動和感情變化的特徵細膩地表現出來。作品中寫於連對不同環境的感受,關鍵時刻的內心鬥爭,愛與恨,勇敢與怯懦,驕傲與自卑,狂熱與頹喪,歡樂與痛苦的心理活動,十分真實具體。從不同角度解釋了他心靈深處最隱秘的思想和最微妙的意識變化,並能和當時的客觀情境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③情節緊湊,結構嚴謹。作品以於連的個人奮鬥史為「經」線,以他和德?瑞拉夫人、瑪特爾小姐的戀愛生活為「緯」線,經緯交織,條理清晰,在情節上沒有枝蔓的干擾。三個典型環境轉換銜接自然順暢,出場的人物都與主人公有關,人物情節和環境都顯得嚴整清晰,井井有序,形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5、「紅」與「黑」的含義及其政治意義。

      《紅與黑》中的「紅」與「黑」是具有象徵意義的。「紅」指拿破崙時期士兵的紅色軍裝,代表資產階級革命力量。「黑」指教職人員的黑色教袍,代表封建教會反動力量。書名象徵著復辟時期兩大對立陣營的兩種不同思想的鬥爭,提出了小說的政治意義。

      6、簡述《高老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高老頭》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首先,真實的反映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資產階級暴發戶對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其次,揭露了金錢的罪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第三,小說描寫了與資產階級野心家不同的城市的個人奮鬥者,描寫了在品德和氣質上同「未來真正的人」近似的人,表明了對社會前途的積極理解。

      《高老頭》在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風格。作者調動各種藝術手法竭盡所能從各個方面「嚴格摹寫現實」。①結構精緻,情節富於戲劇性。小說圍繞拉斯蒂涅向上爬展開故事情節,有輕有重,有主有次,高老頭、伏脫冷、鮑賽昂夫人等人的故事對拉斯蒂涅影響大則詳寫,其他則為略寫。②從對現實的細緻觀察中精確生動地描寫。他重視環境描寫,一方面是為了再現生活,反映時代的風貌。更重要的是刻畫人物,為人物的性格的發展提供依據。③廣泛的運用了對比的法則。如環境對比、人物和故事對比等。通過這些強烈的對比,刺激了拉斯蒂涅向上爬的野心,揭露色貧窮與奢華並存的社會本質,以及貴族表面興盛實則衰敗和資產階級暴發戶粗俗、淺薄、寡廉鮮恥而又勃勃進取的社會現實。④小說的語言多姿多彩,敘述生動,比喻深刻。人物的語言是充分個性化了的,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和經歷。小說中敘述語言貼切曉暢,生動深刻。⑤運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賦予人物以突出的性格特點,如,同為野心家的拉斯蒂涅和伏脫冷,一個涉世不深,在墮落的道路上猶豫不決;一個老謀深算,干起壞事不動搖等,都具有鮮明的特點,有著重要的典型意義。

      7、簡述《高老頭》在《人間喜劇》中的地位。

      《高老頭》發表於1934年-1935年,在巴爾扎克的全部小說的創作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展示了「人間喜劇」的中心圖畫,反映了復辟時期的法國的社會,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揭開了小說總集人物體系的序幕,是過去小說的總集,未來作品的基石,一部典型的巴爾扎克式的小說。它標誌著巴爾扎克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成熟。

      8、高老頭的「父愛」悲劇的社會意義。

      高老頭愛女兒是真誠的,但他只懂得用金錢培養女兒對父親的愛,使他們成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義者,使自己成為拜金主義的犧牲品。他的悲劇是一個只通曉資產階級生意經卻不通曉資產階級人生哲學的資產者的悲劇,是封建宗法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這一新舊交

      16

      替時期社會現象的反映。高老頭的父愛反襯出女兒的無情無義,有力的控訴了金錢敗壞道德?腐蝕社會的罪惡,揭露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金錢化,特別是家庭關係金錢化的可悲現象。

      9、簡要分析拉斯蒂涅的形象。

      拉斯蒂涅是人間喜劇中的資產階級野心家的典型。在《高老頭》中集中描寫了他從一個破落的貴族青年走上資產階級野心家道路的過程。拉斯蒂涅從良心到野心的過渡是在三次「人生大課」中完成的。逃犯伏脫冷給他上了第一課,教他的血變冷,心變黑。鮑賽昂夫人給他上了第二課,教他極端利己。高老頭的死給他上了第三課,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冷酷無情,就此完成了他的社會教育。他決心不擇手段打入上流社會,自甘墮落。通過這個形象,巴爾扎克批判了金錢的腐蝕作用,巴黎社會的典型環境培養了這個青年野心家。小說通過拉斯蒂涅的演變,反映了貴族階級的衰亡和資產階級的興起,揭露了金錢的罪惡。

      1.於連的形象分析:

      斯丹達爾的長篇小說《紅與黑》中的主人公於連是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個人奮鬥者的典型。 1 於連的階級地位和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的英雄主義熱情和虛榮心。出生地位低下,於連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反抗和仇恨貴族大資產階級的心理。愛讀書身受啟蒙思想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崙,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然而封建等級制使他希望破滅;而後他看到教會盛極一時,他投靠了教會,於連以虛偽為武器、以反抗和投協為手段,開始了個人奮鬥式的道路。

      2 於連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壓後就反抗,當個人名利得到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在德·瑞拉市長家做家庭教師,具有平民意識的他應聘的條件是和主人桌吃飯,顯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貝尚神學院:為了出人頭地,於連在險惡的環境中把對教會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卻是神學院最虔誠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長的寵兒。在這裡具有對抗意識的青年逐漸成了一個和教會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爾侯爵府:於連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忠心為侯爵效勞、和侯爵女兒瑪特兒戀愛、結婚最終得到了一份頗豐的地產和官銜。

      3 於連的平民階級意識並未完全泯滅。入獄後,他開始反省,認識所走的道路的虛偽和痛苦。法庭演說是於連對貴族大資產階級的譴責和對社會的抗議,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發和悲劇命運的總結。

      4人物形象的局限性。他的行動是個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極大的動搖性,一旦個人的追求滿足後就妥協投降。

      4.《紅與黑》中於連和《高老頭》中拉斯蒂涅形象對比:

      於連與拉斯蒂涅都是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人物,他們的形象有著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小資產階級個人奮鬥者的典型,是19世紀法國波旁王朝個人反抗社會的典型。他們野心勃勃、意志頑強,為了個人的名利可以不擇手段;兩個人都接受了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哲學和腐朽的

      17

      人生觀。但是,性格有著相似之處的兩個人卻有著不同的命運,不同的結局。究其原因,既有個人性格的差異,也有時代和社會的因素。

      首先,在於他們的行為方式不同。於連擁有野心和智慧,卻常因自己拿破崙般的狂熱而把奮鬥目標和冷靜客觀淹沒在非理性的衝動之中;如他聽說德?瑞那夫人告發他,就不顧一切地沖回去槍擊了夫人。而拉斯蒂涅卻用商人的眼光始終以金錢為目標,奉利益為珍寶,精明而投機。

      其次,他們的反抗方式不同。於連曾經通過佔有貴族夫人與小姐來報復貴族階層,顯示自己的反叛與抗爭。尤其是在法庭上那段經典的鏗鏘的陳詞更是將他對貴族的憤怒抨擊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始終為了自己平民的尊嚴堅持到最後,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他的結局是他個人反抗的升華。而拉斯蒂涅放棄了貴族傳統觀念,走上了不擇手段向資產階級蛻變的道路,他充分領會了「人生三課」,明白了「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敗」,懂得了「你越沒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於是,像個戰戰兢兢的小學生完成功課一樣他一步步拋棄良知,爬到了社會頂端。他成功了,卻是以出賣自己的靈魂為代價,他的結局是妥協的成功,是拋卻個人良心和道德觀念的成功。

      最後,他們典型形象表現的意義不同。兩個人不同的命運與結局,所隱含的意味截然不同。於連的悲劇是一個有野心的青年試圖通過自己的奮鬥躋身上流社會,卻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泯滅良心地利用踩踏他人,最終成為被排斥者與局外人。而拉斯蒂涅的成功揭露了資產階級醜惡的嘴臉,唯利是圖,拜金與個人主義盛行。前者進一步反映了封建時代小資產階級反抗登記制度的進步性,而後者則體現了資產階級取代貴族階級的必然,金錢對人心的腐蝕與殘害,金錢成了滋生罪惡與墮落的溫床。

      在我看來,於連的悲劇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而拉斯蒂涅的悲劇是命運悲劇。於連敏感衝動的性格導致了理性思考與明智判斷的喪失,而他鮮明強烈的反叛與愛憎更是讓他成為了上流社會攻擊的靶子。而拉斯蒂涅本心善良,卻受到了巴黎貴族社會的蠱惑,被金錢至上的信念蒙蔽了雙眼,埋葬了自己最後僅存的良知與眼淚。他比之於連來說,是社會的染缸玷污侵蝕了他,是命運嘲笑了他。拉斯蒂涅更多地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了他人性的喪失與良知的泯滅。

      18


推薦閱讀:

2018.3.06直播答題時間表
命理問答題 1~167
詩歌鑒賞題型技巧型答題模式
關於答題外掛越發猖獗的一些思考,和告訴你答題助手是如何讓你瓜分百萬的
@初級按摩師問答題

TAG:文學 | 外國文學 | 答題 | 文學史 | 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