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太極松胯

關於太極松胯

練太極,松胯是一大關。我在別的地方碼了一些字,放到這裡,或許有用。

網友:

「我見過的松跨後的測試,是站個前弓步,別人雙掌推你雙肩,如果能穩住經得起推,應該是跨松能沉的特徵。如果跨不能松沉,會很容易的被推起,實際上是被自已的前弓腳把自已給撐起的,感覺上就是浮了起來。這個測試是公開的,沒有門派的約束。從本人練習的結果看,松肩比松跨還難,的確是如前輩所說,松肩沉肩是最難的,也是最後才能松沉好的。「

----------------------------------------------

試想被推的人如果就往前傾,前腿不用力,身體靠在對方的兩手上,何來這個前弓腳的撐力?大家可以試一試,松不松胯無所謂。

推不動,其實是推方如果不欺近了,伸出了手卻發不了力。所以這裡是前弓步,就是不讓靠上身子。不然以雙手為支撐,人靠上去發力,如果雙方體態相近而被推方又是初學的話,被推方必定是要動的。

推方為什麼伸出了手卻發不了力?就是因為被推方的胯鬆了。這其中的力學分析就涉及太極的核心理論了。我前面的那個例子里,被推方如果胯沒有松,推方的手改為一輕一重,被推方必然往邊上出去了。但是如果被推方的胯鬆了,推方一側手一重,被推方的胯自然轉動,推方就出不了力。為啥?推方用力越大,推空了人也往前傾得越多,以至根都動了,發不出力,或者一落空下意識馬上回縮以保持平衡。被推的如果聽勁好,這時候往前一挺/轉,推的人就彈回去了。這就是發人的道理。新手動作明顯,高手甚至不見有啥動作,人就飛出老遠。太極靠力氣大嗎?不是。借力打力,這是一個例子。當然,推方如果用力過猛前傾而沒有後縮,那也會被發出去,只是往邊上去了。

我老師用同樣的方法,取小馬步正面站立,我在不靠上去的情況下他只需微微動一下就化掉了我的力。當然他的功力精湛,可以用腰的轉動,另外視我手推的部位,也可以以輕微的胸腹摺疊來化勁。

[ 本帖最後由 卧龍抱雪 於 2009-11-6 14:12 編輯 ]

收藏 分享

回復 引用

 

2#

發表於 2009-11-6 14:32 | 只看該作者

不說玄奧的,人體只要能動的都可以拿來化力。化力同時是蓄力。看過功夫熊貓嗎?太極練好了,那大肚子也是利器。

或者說,挨著哪裡哪裡打。
回復 引用

TOP

3#

發表於 2009-11-10 00:02 | 只看該作者

我用的松胯方法:

沉左臀泛右臀[或沉右臀泛左臀]兩臀上下螺旋翻沉,不許左右搖擺,不許蹶臀.
回復 引用

TOP

4#

發表於 2009-11-11 11:58 | 只看該作者

雖然沒學過推手,不過曾見識過前輩的示範演練,還是挺實用的。

頂lz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回復 引用

TOP

5#

發表於 2009-11-12 12:5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

接下來貼一個來自生活的練功方法。

-----------------------------------------------

推磨

傳說張三丰小時,家裡做豆腐,他從推磨中悟得太極真諦。我們平時站完無極樁後,也要徒手模仿推磨的動作。介紹如下(不只是為了紀念張真人呵):

腳一前一後,成丁八步(非丁非八)。兩手鬆握空拳,拳背朝上,拳眼相對,開肩含胸置於胸前,如握一根「丁」字形推桿的「一」處,「丁」桿的勾處連著磨石。眼神貫注勾處,以防與磨石脫落。全身放鬆。然後,用意驅動腰跨從左到右微微做平圈運動,同時帶動兩拳推動無形的「丁」字推桿,轉動無形的磨石。(每次3-5分鐘)

見過農村「丁」字大磨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練習。

功效:1、放長意念,日久能隨意管住對手中心軸

      2、練習丹田平轉

回復 引用

TOP

6#

發表於 2009-11-12 13:03 | 只看該作者

這類功法好處是一學就會,因為它是從生活中來的。常常練對身體有好處,也長一些功力。
回復 引用

TOP

7#

發表於 2009-11-12 13:39 | 只看該作者

再貼一個洪傳陳式的基本功練習。可以和我在這裡發的一個關於纏絲勁練習的帖子對照。 「卧「開頭的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會和建議。

原始鏈接:

http://hi.baidu.com/poemlion/blo ... a47e3f1e308905.html

第一基本功:

蹲樁,周身放鬆,屈膝下蹲,兩足平行距離一肩至一肩半寬,大腿與地平面是45度角,雙膝不能超過腳尖,尾骨微微後翻,上身中正,項自然豎起,頂勁上領,雙目平視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雙臂前伸微屈,兩手相對。

蹲樁時間根據體力決定,先蹲五分鐘,休息一下再蹲,每次總時間不少於半小時,以後每一下蹲的時間增加。  

卧:身體弱一點的可以練無極樁。無極樁也可以在基本功練習間隔作歇息用。

   第二個基本功:

抱太極球(後來改為雙手臂松垂襠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繩狀)練腰襠勁。方法是在蹲樁姿勢基礎上,增加腰胯旋轉動作,即腰胯左轉右轉,大腿根韌帶不要繃緊,保持鬆弛,以塌住襠勁,兩腳不動,兩膝隨腰胯轉動;向右轉,右膝向後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轉反之;膝不要左右搖擺,上身保持原高度不變;臀部不能搖擺;同時松肩垂肘,雙臂略屈,雙手以蹲樁姿勢隨腰胯左右轉動在胸前一前一後劃立圈,如抱球轉動之狀。

   要求動中求靜,周身放鬆,不用拙力。初練5分鐘,稍歇再練,逐日增加時間和次數。

卧:如此松胯,沉墜。太極基礎的基礎。詳細的解釋在十樓。

附:李駐軍談拔井繩的練法    

     

         拔井繩是洪式太極拳所獨有的基本功法,是練習腰襠勁的主要方法。拔井繩是一種象形功法,它的練習方法就象從井裡面提水。因為現在的人大都沒有見過打水,更不用說去打水了,所以這個功法本來是很簡單的,但因為人們沒有見過,顯得有點不好理解。

      練習時注意腰胯的旋轉是由膝蓋的一提一落來完成的,兩個手也是隨著身體的旋轉,配合膝蓋的起落一個里纏上提,一個外纏下插,猶如手抓繩子將水從井裡提出一樣。

      

   第三基本功:劃太極圈,這是主要基本功。

卧:洪老的關門弟子張聯恩老師從開始練拳每天都劃幾千個圈。這練的是「功「。苦於沒有明師的朋友如果能夠學會這個,那麼幾年純功下來,碰到明師一點撥,馬上可以步入太極大門。十一樓有視頻。

它是在蹲樁姿勢練腰襠勁的基礎上單手劃圈,分外纏(正旋)圈和里纏(反旋)圈兩種。先左手劃圈,一般人左手用力幹活較少,相對而言僵勁小,柔和些;左手學後可影響右手易於掌握要領。劃圈時,腰胯的左右轉動配合雙腿的纏絲與練腰襠勁的要求相同。

   左手劃外纏(正旋)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 (卧:拇指在後),胸對正前方,左手為掌(掌形為螺旋掌,五指不併攏,也不敞開,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翹,其他四指間略有空隙,五指內側連成內弧狀,掌背與小臂外側連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間),略屈臂,手掌置於左前斜角,中指尖高與眼齊,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橫指和上揚(卧:肘不過肩,以手領肘),手與眼距離約1尺2寸,目視左手中指尖。第一動作:腰胯右轉約25°,左掌走外弧線順纏(拇指外翻,小指內裹)約90°,塌腕,收肘貼肋,小臂下斜指向左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呈立掌形。同時目視固定目標,不隨手運,看中指尖(卧:目視左前方)。第二動作:眼隨手運,腰胯繼續右轉25°,左肘貼肋,五指略上揚,塌腕,左掌內收走下弧線待小臂與腹平面成90°時逐漸上揚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右後上斜角。第三動作:腰左轉45°,左肘不動,左掌五指向上,略順纏立改逆纏(拇指內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線向左前斜角上轉,小臂斜上揚(卧:肘低於肩數寸),與腹平面成 90°,中指尖高與鼻尖齊,距離約半尺許,成立掌狀。第四動作:眼隨手運,腰繼續左轉45°,同時左掌繼續逆纏90°,領肘向左前斜角轉出,中指高與眼平,回至第一動作起勢位置。劃完一圈,掌中指尖划出一個360°橢圓軌跡,掌與小臂順纏180°,逆纏180°。因馬步劃圈,起勢胸對正前方,左手順纏(正旋)第一圈第一、二動作,腰向右轉 45°也可大於45°,三、四動作左轉則90°;第二圈時,一、二動作腰右轉則為90°。在腰左右轉時,兩肩前後轉動盡量小些,不可大於36°,使軀幹略呈擰勁狀(名為立體螺旋)。

   左手裡纏(反旋)圈方法是:蹲樁姿式同前,正馬步,胸對前方,起勢左肘貼肋,左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右後上斜角。第一動作:腰胯左轉約25°,同時左肘貼肋不動,眼隨手運,左掌中指斜上揚,蹋腕,逆纏走下弧線經小腹前向左下轉,至掌與小腹平面成90°角的左胯前,小臂與地平面成 45°。此動過程左掌逆纏90°,呈立掌狀。第二動作:腰胯繼續左轉約25°,左掌連小臂繼續逆纏走向上弧線領肘向左上斜角轉出,中指尖高與鼻端齊,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對向左前下斜角。第三動作:腰胯右轉約90°,眼隨手運,同時收肘至乳下,收肘過程中,左掌順纏270°,走上弧線,至左腕與肩平,掌在肩外,掌心向後,中指指向左方,小臂與肩平行。第四動作:腰胯左轉45°,左肘沉至左肋,同時左掌變逆纏45°,收至心口前起勢位置,掌心斜對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劃里纏圈第一圈時,掌逆纏225°,順纏270°,共495°,而划出的橢圓軌跡為360°。第一、二動作腰轉約45°,第三動作腰轉約90°,第四動作腰轉約45°。

   以上是正馬步劃圈,左、右側馬步劃圈,手運行方位因胸朝向左側或右側45°,而隨之也變換相應角度,方法要求一樣。外纏圈、里纏圈的軌跡都是雞蛋形橢圓;外纏圈大頭在外,小頭在里;里纏圈大頭在里,小頭在外。

   這兩個圈是太極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極拳架都是由這兩個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組成的。從手法上說,包含著掤、扌履 、擠、按、采、挒、肘、靠。練對練熟了這兩個圈及基本功,不僅學拳架容易,在技擊上也非常實用,圈學不對練不熟不可能學好拳架。

   洪師爺把劃圈的軌跡叫「公轉」,順逆纏的動作叫手臂的「自轉」。這三項基本功須在老師指導下練一年左右,打好基礎方可學習拳架。

   

順逆纏-公自轉-正反旋

順逆纏:身-向左轉為順纏,右轉為逆纏。 1+m}m aHE

               腿-膝上提為順纏,膝下垂為逆纏。 Skt= S"

              手-大指外翻掌心向上為順纏,小指外翻轉掌心向下逆纏。 K@ ZK ^I~_

公    轉:手與臂部配合著向左右、前後、上下旋轉(六個方向)。自    轉:左右上下公轉中的自轉分順逆纏。 @m _D} 5y

手部自轉---大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動向上為順纏,小指向外翻轉將掌心轉到向下為逆纏。(有時稱順纏為外纏,逆纏為里纏)

正反旋:以右手為例(左手同理):凡手向右轉,順纏下收,逆纏上開為正旋(俗稱正手圈)------拳式如雲手、攔擦衣;凡手向右轉,順纏上收,逆纏下開為反旋(俗稱反手圈)------拳式如十字手。

[ 本帖最後由 卧龍抱雪 於 2009-11-13 06:09 編輯 ]

回復 引用

TOP

8#

發表於 2009-11-12 13:42 | 只看該作者

以下是從同一地方拷過來的:

---------------------------------------

洪均生先生詳釋正旋單手圈

     手部的正反旋單手圈,指套路中手部的公轉及自轉,手臂、肘、肩部的八法。演練正反旋單手圈時,腰隨之左右上下旋轉,下肢的順逆自轉,同時鍛煉腰襠的基本功。洪氏太極拳的特點,講究立體螺旋運動,這種基本功有助於套路線路的熟練與全身的配合,久之自然有佳效。(因為不論太極拳式多麼複雜與不同,在手臂部總是這兩個「正、反旋手圈」與腰襠部的左右上下旋轉,不同只有方向、角度、高低、大、中、小的變化)。

這種基本功法,不易受場地、時間限制,用定歩,側馬歩,活歩均可,根據自身條件,高、低架皆可。亦可用手的雙順雙逆,或一順一逆練習。如一路拳第一金剛搗碓第二動作與第五式左轉身搗碓第二動作均為手臂部的一順一逆的例子;二路炮捶拳左單雲手,右單雲手,一路拳上中下三個雲手為正手圈活步的例子;一路拳十字手為雙逆轉雙順的例子等。練正反旋手圈時應要輕、柔、慢,自然放鬆,尤其要注意體會與全身螺旋旋轉的配合。

正旋右單手圈手高齊右眼角,角度為胸前45度處。

右手線路如下:

第一動作:身左轉,松肩沉肘到肘貼肋,小臂順纏自轉走外下弧線,手指上揚。如一路拳第三式六封四閉第一動作的側掤;二路拳右單雲手等。假如對方手在我方手臂下面便為扌履法,如六封四閉第三動作左轉身扌履法。

第二動作:身繼續左轉,手隨身體的左轉,收到心口前,手指上揚,手心斜對心口,手部為掤法,肩、胯部為靠法。如攔擦衣第三動作的下半圈。(不拘手順纏收手或逆纏收手,當手收到手心斜對心口時,手指上揚,手部均為掤法,肩、胯部即為靠法)——必須知道的是:第二動作的左轉,左肩與左胯不準轉的過大。左肩既要與左胯合住,更要與右胯合住。方法是:左肩略左轉便上挑一點兒,也就是肩部與胯部走╯小弧線(肩部左轉的幅度,不能超過15度)形成往右去的力,形成這一動作的立體形式和角度,右腰部不僅不準凹進去,胯部更是隨身的左轉形成往右前進的力。

第三動作-1:身略左轉一點兒立變右轉,手順纏隨腰的左轉往上托一點兒為挒法,如一路拳第二十九式上雲手第三動作的挒、靠、肘、擠、按法——此例為左手(肘法使用起來,小臂部順逆皆可用,側面貼近我偏前一點兒的人,我方肘法小臂應用逆纏;貼近我偏後的人,即用順纏。不拘小臂部順逆,手腕部必須略揚起,不許下垂。有句話叫「打肘不見肘」,是說不許把肘高高抬起或肘部離開肋部單獨擊打,而是用全身松沉之力發勁。);單手挒法兼靠法如一路拳第十三式右轉身搗碓第三動作;

第三動作-2:手繼續沿胸前45度,走右前上弧線為按法。手有順纏變逆纏,應隨腰的變化而變,不是手的單獨翻轉,而是手走s 形(因是左右手,故有正S與反S之分)。

第四動作:身仍右轉,手繼續走右前上弧線,手領肘,肘領肩回到原來的角度,為採法。如一路第六式白鶴亮翅的第二動作和第一搗碓第三動作等。

正手圈完成後的圖形,如一橢圓形的雞蛋,大頭在外,小頭里。

[ 本帖最後由 卧龍抱雪 於 2009-11-12 13:48 編輯 ]

ebae858f1fa642e7503d9271.jpg (14.05 KB)

下載次數: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單手圈第一動作

aa504666bd5f4339aa184c77.jpg (15.3 KB)

下載次數: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單手圈第二動作

4da2cdf9086d2a44242df276.jpg (14.26 KB)

下載次數: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單手圈第三動作--1

ebae858f1fa942e7503d9274.jpg (15.54 KB)

下載次數: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單手圈第三動作--2

fa606f89eb1245ae0e244469.jpg (17.25 KB)

下載次數:0

2009-11-12 13:48

 

洪均生先生演示正旋單手圈第四動作

回復 引用

TOP

9#

發表於 2009-11-12 13:50 | 只看該作者

再貼:

何淑淦 ---- 談洪式太極拳的正圈

洪式太極拳的正圈,是洪公均生根椐拳中基本手法、步法及身法的配合提練出來的一種練功方法,其練法為:

以右手為例:右手自然放於心口處,掌心斜對心口,右自然下垂貼於右肋。左手卡左腰處,左手拇指按住左腎部。此時步法為、右側馬步。

開時右手逆纏以手領肘,以肘領肩,從心口前下頦旁斜向右上45度轉動,轉到手高齊眼處,手心斜向右前下角,手指指向左前上角,手臂不要伸直。開手時左腿順腳尖的方向逆纏松塌腰襠,膝關節不要超過腳尖。右腿順纏。胸向正前。眼看右前45度,這是上半圈。

接著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揚,將肘收到肋旁,肘貼肋部,只用小臂帶轉經臍上轉到心口前為度,掌心斜對心口,手指指向右上斜角。轉動過程中,右腿逆纏松塌腰襠,膝關節不要超過腳尖,左腿順纏,步型不變。

謝千里----雲手的奧秘

在現有的各家太極拳式中,雲手演練的風格是多樣的.但各家太極拳均稱雲手為「母式」,可見其在太極拳技術體系中的非凡位置.本篇就雲手的典型問題作個性的剖析,以期給同道們一點有益的啟示!

(一)雲手的名稱

雲手的名稱由來,據洪均生宗師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的考證認為,雲手式名是象形的.中國畫習慣以螺旋狀表示雲之隨風旋轉,因此式兩手交互旋轉有似畫雲筆法,故取以為名.

以前,陳式太極拳有名為「運手」的,也許,本意是運轉雙手的意思,後來的雲手名號可能是「弄拙成巧」,約定俗成了.另外,舞蹈的經典動作里也有非常飄逸的「雲手」組合,或許是它啟發了拳術中畫圈動勢名稱的命名。

陳鑫曾說:武術中攻防手法以左右兩方用得較多.所以各家套路中仍然保留了雲手的模式原型,陳鑫在其《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把一路三組雲手稱為「上, 中,下」,演練的步伐和手法也稍有變化.二路炮捶也多處出現「單雲手」,顯而易見,雲手作為太極拳基本技術形式,雖然已經融化在各式拳勢當中,但原型還獨立的存在著.

(二)雲手的神意

無論文事武功,對神意的要求總是第一位的.古人的「意在筆先」是最經典的強調用意的詞句.練拳者無筆可執,演練者的身體此時即是運動的符號載體,此刻的意就是不丟不頂的太極拳意.用神意統領周身按規矩運轉,就會出現「周身無處不太極」的狀態.

既然雲手是太極拳的「母式」,那麼,雲手的神意就是太極拳演練和實作的神意.正常情況下,神意的關注有內外之別.在內為內勁的隨機調節,在外為眼神的適時觀照.武術界有「眼隨手運"的拳諺,許多人以為,是手到哪裡,眼看哪裡,這樣理解太機械了,易形成左右搖擺的「死魚眼」.乏生趣,無觀賞性.正確的理解是眼神注視目標的主體位置,是有主次的.王培生先生的神意分離觀照的學說,就是神意內外周全關照的現代經典理論.

太極拳十三勢中的「顧盼」也是神意靈敏而有主次的要求.目標為點,為主,為顧,周圍為面,為次,為盼.手動作的方向為主,對應的另一側為次.主的位置眼神要審視,次的方位,心意要觀照.

「遵易理,合拳法,統周身」才是雲手神意的「真態」.

(三)雲手的軌跡

雲手雖然是簡單的畫圈,但要求很細,不是言傳身教的確難以明了.而且各家風格不同,要求有別.這裡以「洪式太極拳」為例,說明雲手的運行軌跡.

一般情況下,單獨操練雲手,都是先從單雲手開始的,因為雙雲手無非是雙手的交替配合,明白了單雲手,自然就能舉一反三,通曉雙雲手的動作要領.單雲手又有定步和活步之別,起步階段,自然以定步為基,為減少難度,易於入門罷了.

按傳統的單雲手操練形式來分,又有正反之別.

1.正雲手軌跡:以定步右單正雲手為例.

預備式:

口令:馬步開手

動勢:站好右側馬步,眼睛注視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擠展開,肘微沉,右臂稍彎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高度大約在肩和眉毛之間,右手和右腳上下呼應.

第一動:

口令:收肘纏手

動勢:接預備式,眼睛注視右前方,內氣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體左轉,右肘向右肋收轉,右手同時順纏收轉.掌心斜向右前斜角,手指高度大約在肩和肘之間.手指領勁不丟.肘不許夾緊,要松垂。

第二動:

口令:合手擠靠

動勢:接第一動,眼睛繼續注視右前方,身體繼續左轉,肘微沉右手順纏收轉到胸前十公分左右位置.掌心不過身體中線,斜向左後上斜角,手指領勁不丟.這時右肩肘要出擠靠勁.身體保持中正.

第三動:

口令:右轉擠按

動勢:接第二動,眼睛繼續注視右前方,身體右轉,肘微沉右手逆纏,右手的位置大約在右肩前外二十至三十公分處.掌心斜向前下斜角,手指領勁不丟.這時右肘臂要松沉出擠靠勁,手掌外側意指右上.身體保持中正.

第四動:

口令:右轉擠采

動勢:接第三動,眼睛繼續注視右前方,身體繼續右轉,右手逆纏,右手的位置大約在右肩前外一尺半處.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領勁不丟,手的下位對著右腳趾.右前臂和掌腕走擠采勁.身體保持中正.

要點:

整個正雲手過程保持「上領下塌中間轉」的身法。眼睛注視右前方,出手時「手領肘」,收手時「肘領手」,上下開合協調,既放鬆,內勁還要不丟不頂,呈陰陽相濟狀態。右正雲手的動勢是順時針的軌跡,整個路線是斜置的外大內小的「鴨蛋圓」。

2.反雲手軌跡:以定步右單反雲手為例.

預備式:

口令:馬步開手

動勢:站好右側馬步,眼睛注視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擠展開,肘微沉,右手臂稍彎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指高度大約在肩和眉毛之間,右手和右腳上下呼應.

第一動:

口令:收肘纏手

動勢:接預備式,眼睛注視右前方,內氣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體左轉,右肘向右胸前收轉,右手同時順纏擰轉.掌心斜向左前上斜角,手指高度大約在肩和肘之間.手掌不要到胸前,在右前肩外,手指指向右側上斜角,手部領勁不丟.

第二動:

口令:沉肘滾手

動勢:接第一式,眼睛注視右前方,內氣微松沉,腰胯走提塌,身體先左後右轉,右肘向右肋松沉收轉,右手同時順纏滾轉.掌心斜向右左前上斜角,手指高度大約在肩前下胸腰之間.手指領勁不丟.

第三動:

口令:轉腰擠按

動勢:接第二式,眼睛注視右前方,內氣微松沉,腰胯向右松轉,右肘向右肋側後松沉旋轉,右手同時先順後逆纏擠按.掌心斜向右前下斜角,手大約在右肩前外下半尺位置.松肩沉肘,手指領勁不丟.

第四動:

口令:擰胯擠采

動勢:接第三式,眼睛注視右前方,內氣松沉,腰胯向右加大松轉,右手同時逆纏擠采.右肘松沉隨轉,右掌心斜向右前外下斜角,手和右腳上下呼應.手指領勁不丟.

要點:

整個反雲手過程保持「上領下塌中間轉」的身法。眼睛注視右前方,收手時「肘領手」,出手時「手領肘」,上下開合協調,保持內勁不丟不頂,呈陰陽相濟狀態。右反雲手是逆時針的動勢軌跡,整個路線是斜置的外小內大的「鴨蛋圓」。

正確的定步雲手練習應該是神意專註,速度均勻,動勢流暢,開合協調,畫圈時手臂三節和整體的合理運轉是雲手錘鍊的真諦.

(四)雲手的實用

    雲手既然是母式,當然包含拳法的攻防涵義,雲手畫圈的過程,就是理想的攻防一體模式。手臂部三節和軀幹部、下肢部三節的開合一體運轉,就是最佳的人體攻防動態架構。

每一個隨意的點都應處在太極狀態——化打合一,開合一體。

    例如:正雲手的第一動「收肘纏手」,對方雙手擠按我右臂腕肘,我松沉右肩肘,同時向里收肘,右掌指向右外下側劃弧,這樣的肘手收中放的動勢是同一時間完成的,掌指部的纏轉是稍節的緊放,肘部的收轉是中節的隨化,對方立即處於「落空」和「即出」的兩難境地,非高手即刻出局。

    再如:反雲手的第三動「轉腰擠按」,我呈右前臂接近右胸腹狀態,對方雙手按我右肘腕,我根據對方的下按勁路,先微順再逆纏,用腰胯帶動右臂向右開轉,肘部保持松沉狀態,指掌邊纏轉邊右開,肘部松沉為隨化,指掌部纏轉為緊開,對方陷於「太極陰陽陣」,不能隨化即刻出局。

    這都是特寫的局部鏡頭,高超的太極拳手,經過持久的正確鍛煉,已達「全身無處不太極」狀態,所以在推手和實戰中,處處得機得勢,顯自如狀態。

    當然,理想的太極狀態是相對的,「天下第一」的還沒有出現過,盲目地抬高太極拳的地位,忽視自己的技術錘鍊和心態修養,都是紙上談兵的自大狂。實際上,只要理念對頭,打任何拳都可達太極狀態。反過來說,就是打太極,不明理法,也是盲拳,只能虛妄地陶醉自己,沒有實際功用。所以,從雲手訓練著手,易於舉一反三,這是前人的寶貴經驗,我們不容忽視!
回復 引用

TOP

10#

發表於 2009-11-12 13:56 | 只看該作者

這個也很好,仔細解釋了腰胯的運行 (即七樓的「第二個基本功「) --在以往這屬於太極的不傳之秘。本文提到的「拔井功」,類似於「推磨「,也是從生活中來的寶貴功法。

李    靜

           洪式太極拳的腰襠功,是增加大小腿肌肉力量及上下肢的節節貫穿,並對人體五臟六腑的保健作用,也是洪式太極拳功法的精髓所在。因為腰襠跨居於人體中間部位,上下轉關連接樞紐,也是調整人體中心,發人致勝的關鍵。所以拳論才有「上下九節動,節節腰中發」之說。

        雖說現在練拳者諸多,但真正理解腰襠的運動,以及如何加強腰襠的練習的人,卻是廖廖無幾,有的只是人芸亦芸,眾說不一。真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 說起來頭頭是道,但一旦在推手在運用卻是一味的比劃,或者是盪襠,與人推手更是感覺處處不得勢,不是丟即是頂。正如拳論所云:「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致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

       洪式太極拳腰襠功,具體練法:

       預備:兩腳平行站立,兩腳尖朝前,兩腳與肩同寬站立,松肩沉肘,兩臂自然下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雙目平視前方。舌抵上齶,下頜微收。

        接著,兩膝屈膝下蹲,尾骨外翻約15度,小腹斜向里收,不但氣能自然沉于丹田,兩大腿內側的兩條大筋也會自然鬆開,襠(會陰穴)也自然開圓。如洪公所說:如坐在板凳上一般。也正是尾骨的外翻,才致使膝關節鶴頂穴不會超過腳尖。剛開始練習時不要下蹲太低,一般大小腿夾角135度左右。兩手放於大腿內側,松肩垂肘,目視前方,立身中正,虛領頂勁。

       接上動,左腳蹬地,左膝順纏上提,左胯內收。同時,右膝逆纏下垂,右胯隨之前下轉動。此時上體要以立身中正的假想中的中軸轉動,只許在中間左右旋轉,兩膝只是一提一落,絕不許搖擺、移動。此處是初學者最易犯的錯誤,也是許多習練多年洪式太極拳者迷茫之處。兩肩隨兩膝關節的起落而轉動,不要刻意動肩,左手順纏隨之轉動,右手逆纏隨之轉動,如同在深井內打水,拔水桶狀,所以此動作也稱作:「拔井功」。反之同上。

練習過程中,兩眼要平視前方,正是由於眼不改變方向,從而使身體左右旋轉,此時軀幹自然形成立體螺旋狀,它不但使臟腑作自我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對身體的剛柔也有密切的關係。練拳時,儘管軀幹的外形左右轉動,但從頭頂百會穴,通過脊骨,以至尾骨下頭的長強穴,如同一根立柱直立而不搖擺移動,則外形的旋轉為柔,內里的勁卻是剛的,這便是外柔內剛。

每一次練習者要做到力盡為止,即兩大腿發抖,如再做一個動作就會使自己坐在地上,方可停止。在練習過程中,極點過後,兩腿內側會發熱如火烤一般,此是正常反映,不必驚慌。

練習過後,要慢跑,「氣壯步不止」。不然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此功法雖好,但易說難練,需有心者用心體會。以此真功以度真人

推薦閱讀:

談詩|辛波斯卡:關於「大問題」的「小回答」
善惡箴言:關於積德行善作惡報應等名言警句37條
關於乳腺癌,被誤解和被忽視的
關於女人的精品段子
關於跪膝

TAG:太極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