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邵逸夫的財富觀

邵逸夫的財富觀 

王泰棟

 2003年第11期 炎黃春秋雜誌322  

  邵逸夫先生是香港影視業巨子,又是一個大慈善家,到2002年不完全統計,在祖國的30個省、市、自治區共捐贈了3800多個項目,累計共達26.2億元人民幣,如果把在新加坡、香港、美國、英國等國家和地方捐贈款算在內,累計共達30億港元以上。因此中國科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2899號行星,隆重命名為邵逸夫星。太空之中從古到今,運行不息的行星,以著名科學家等命名的是有的,以一個企業家、慈善家命名的卻是首次和罕見的。

  邵逸夫捐贈巨款最早在20世紀的中葉,而隨著他財富積累越來越多,高峰是在20世紀末,差不多每年都要以l億多元巨款捐贈給社會。探討邵氏的財富觀的形成,得首先要從他積累財富的基本途徑來探討。

靠勤奮和智慧積累了巨額的財富

  諾貝爾生活在19世紀的瑞典,邵逸夫在20世紀中後期在香港獲得成功,他們所處的都是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的社會。特別是20世紀末葉,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一大批企業家脫穎而出,中國正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階段,當然不乏有靠勤勞和智慧而致富的富翁,但是也有不少靠權力、靠批條(計劃價和市場價兩種物價差價)、靠貸款、靠土地批租、靠企業轉制中以掠奪方式暴富的人。這些暴發戶是靠權力掠奪,積聚財富,窮奢極欲,他們有時也會做些表面文章,在救災、希望工程等方面拿出一點點錢,但是最終目的還是為自己塗金,為了更大的掠奪。邵逸夫則不同,他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跟著哥哥從事影視業,一直到30年代開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創業,50年代到香港創建亞洲電影王國,主要是依靠勤奮和智慧,一步一步做起,一點一滴積累。

  邵逸夫從青年時代起就在馬來亞的森林中,冒著酷暑,揮汗如雨與巨蟒猛獸搏鬥,搞流動放映車,到擁有大批放映影片的場地,最多時達200多家影院。他要懂得和會操作電影各方面的業務,從編、導、攝、錄、美、洗、剪、管理、製片無所不及,無所不學。他是世界上看電影最多的人,一年要看六七百部片子,最多時一天要看九部電影。他要從看片中,揣摩觀眾的心理取向,比較各種影片的優劣,分析世界電影市場動向,吸取別人的精華和教訓。他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拍攝電影最多的製片人,總計在1000部以上。

  對於電影,從編、導、攝、美、製片等各個環節,從發現和選擇導演和明星,他可以說非常內行,特別是對電影的娛樂性和思想性的結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這個較難解決的問題,他有創見,在中國影史上他拍了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第一部功夫片李小龍的《天下第一拳》,第一部民間音樂黃梅調《梁祝》,第一部歷史故事片《貂蟬》,他拍的電影有46部片子在亞洲影展上獲獎。他用了七年時間,在1964年年底,在香港清水灣建成了亞洲的最大的一座影城。20世紀80年代,邵氏從電影轉向電視,轉向物業、地產、金融業,1994年邵氏年報顯示,僅物業租金收入達2.3億港元,而電影放映收入僅2924萬港元,邵逸夫成為進入香港十大富豪的行列。

  邵逸夫完全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他沒有什麼權力可以依靠,不可能一夜之間拿到什麼批條,發幾百萬元的橫財;也不可能從銀行借到幾千萬元錢無需歸還甚至轉手高息借出;更不可能把幾百幾千個工人幾十年積累的財富一夜之間「轉制」到自己名下,他也不能在土地批租上發幾千萬幾億元橫財,成為暴發戶。他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市場經濟成熟的社會,他完全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奮頑強,戰勝了一次又一次時代突變所帶來的經濟蕭條,當然,他也有過失誤,與別人也有過競爭,但是他畢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積聚了巨額財富。最終的問題是對待財富持何種態度,是像夏洛克或嚴監生一樣做守財奴和吝嗇鬼呢?還是當一個博愛於人類的慈善家,這是每一個富翁必須回答的問題。

從散財積德到永恆博愛——邵逸夫先生的嶄新的財富觀

  l、邵逸夫開始只是覺得:「賺錢難,把錢用在適當地方更難。」

  早在1958年,邵逸夫在新加坡就成立了邵氏基金會,每年向南洋各地捐贈巨款。1973年他又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會,熱心公益,對慈善事業產生了濃厚興趣。

  眾所周知,香港「銷金窟」,一擲萬金於豪賭跑馬者有之,紙醉金迷於燈紅酒綠者有之,就連大陸改革開放之後,一些暴發戶,有的所謂大款,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新的王崇、石愷鬥富鬧劇。而邵逸夫的信條是「丈夫貴且濟,豈獨善一身」,他說出了「我的財富是取之於民、應用之於民」的豪言。

  1973年,他捐給香港蘇浙公學新型圖書館50萬元,接著又為該校擴建校舍捐贈100萬港元。

  1974年英國女皇伊莉沙白二世特授於邵逸夫「皇家C.B.E勛銜」。

  1977年捐贈給「香港藝術中心」600萬港元。同年英國女皇又冊封邵逸夫為爵士勛銜。當邵逸夫從英國倫敦返回香港啟德機場時,他走下機艙,對歡迎的人群說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話:「人說賺錢難,但有了錢怎樣去用,把錢用在最適當的地方,那才是更難的事!」

  2、開始是散財積德——後來向教育事業傾斜。

  邵逸夫開始醉心於慈善事業的指導思想是散財積德,中國的傳統做好事思想。  1985年,他捐贈l000萬港元為祖國敦煌莫高窟壁畫安裝玻璃屏風,保護祖國文物;1987年4月,邵逸夫闊別故鄉40年後回到寧波老家,決定在老家附近的寧波師院內興建一座邵逸夫圖書館,捐款500萬港元,在1990年10月落成;1989年邵逸夫再次向寧波師院捐贈200萬港元,加上當地政府配套的140萬元人民幣,又建造了一幢「邵逸夫教學樓」;邵逸夫還在1989年設立「逸夫書院獎學金」(1991年改名為「方逸華獎學金」),獎金額每年3萬港元;邵逸夫給寧波師院第三個捐贈項目為「逸夫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捐贈金額為800萬港元,當地政府配套500萬元人民幣;1990年,邵逸夫又捐贈7000萬港元、400萬美元,在杭州建立「邵逸夫醫院」,所有醫療設備都從美國進口;同年他向英國牛津大學捐贈1630萬美元幫助建立一個中國研究所。

  中國政府對邵逸夫先生的一系列捐款,給予高度評價和讚揚,1990年5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發現的一顆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

  3、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將財富回報社會的重點是用於培訓人才。

  邵逸夫在祖國內地捐款達26.2億港元(到2002年底),而其中百分之八十捐助給教育事業,包括內地各大、中、小學校,而其中大部分是師範教育。1987年1月起,邵逸夫將1億元港幣的支票交給國家教委,首批接受捐款的即有十所高校,即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大學和雲南大學、華東師大、華中師大、東北師大、北京師大、浙江師大和西南師大。他在美國接受紐約大學頒授的名譽博士學位時說過:「我一直參與教育方面的捐助,因為我相信一個民族的偉大,在於他們能夠掌握觀念、傳播觀念,並且將觀念付諸實踐,我希望我個人的貢獻對於教育事業的發展,能發揮一些作用。」當有人問及邵先生為什麼如此關注教育事業,他進一步闡明:「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訓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因此邵逸夫對教育捐款工程有一個明確的要求,這就是要建造直接用於教育、科研的建築,特別是力求體現教學、科研的急需和師生共享的項目,如教學樓、科技樓、圖書館、體育館、電教中心、培訓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等科研活動的場所,在當今中國都是各個學校急需而政府又難以在近期安排資金建設並能為師生共享的項目。邵先生為什麼特別重視師範教育,他說:「培養師資刻不容緩,一個先生可以教50個學生,10個教500個,這樣的作用就更大。」

  4、「及時雨」和「雪中炭」:邵先生對教育的捐贈發揮了顯著效益。

  內地的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自「文革」之後,得到了空前未有之發展,從1980年到1991年,高校數量從675所增至l075所,學生從117萬人增加到232萬人,雖然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大幅度增加了教育基建投資,但仍不能滿足需要。邵逸夫先生與其他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捐贈一所或幾所學校的明顯不同之處是,他是委託國家教委有計劃有步驟地把資金分到30個省、市、自治區數百所學校,並由內地各級政府各出一部分資金共同興建,以促進各大專學校基建的快速發展。各受贈學校一致反映,邵先生贈款項目的建成和使用,無疑是「及時雨」和「雪中炭」,發揮了顯著的效益。例如江西師大成立計算機科學系和計算機中心後,由於沒有符合要求的計算機用房,致使其利用世界銀行貸款購置的計算機一部分難以開箱安裝使用。正在此時,邵先生的贈款算得上「旱苗得雨」。許多院校的逸夫樓、科技館,成為重點科技攻關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新型基地,僅南京大學逸夫館內,四年中就有50多項「863」高科技和重點攻關項目同時進行,並可容納3500多名學生同時上課。許多院校的逸夫圖書館,實現了傳統的藏、借、閱三段分離封閉式管理模式向開放式、計算機檢索、聲像載體等現代化管理模式的轉變,從而大大改善了高校教學、科研、實驗和訓練的條件。中央民族學院逸夫體育館等項目則推動了學校及城市的體育活動、文化活動的開展,創造了優美的育人的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5、人生富貴駒過隙,唯有博愛是永恆。  邵逸夫先生對教育事業傾注了無限感情,他不僅重視對高等教育的捐贈,也十分關心對基礎性的普及教育的捐贈。當他獲悉內地許多中、小學在大水災中受到嚴重影響時,除率先捐出巨款賑災外,還一次性捐贈巨款對150多所受災嚴重的中、小學校重建。邵先生不顧80多歲高齡,不辭辛勞,親臨各地的贈款項目視察,足跡甚至遠達西藏、甘肅等邊遠之地。邵先生去西藏那次,有關部門擔心高原缺氧,特派了兩名年輕醫生隨行照顧,然而,當邵先生興高采烈回到北京時,兩位醫生卻病倒了。1996年10月,邵先生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的親切接見,邵先生的愛國主義的崇高的奉獻精神,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尊敬和高度讚揚。楊振寧稱讚邵先生「多年如恆地對中國教育界與醫療界各階層的慷慨捐贈是史無前例的壯舉」。在捐資興學、捐資辦慈善事業中,邵先生以自己「不必言絕後,可以稱空前」的壯舉,實現了他嶄新的財富觀,那就是「人生富貴駒過隙,唯有博愛是永恆」,展現了中國這個宅心仁厚的古老民族憂樂萬家、扶貧濟困的高尚精神境界。

  6、邵逸夫獎——東方諾貝爾獎,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先生宣布:在香港設立「邵逸夫獎」,用以表彰人類傑出的科學家。「邵逸夫獎」的頒獎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突破成果,且該成果對人類生活有意義深遠的影響。」該獎每年頒獎一次,單項獎金100萬美元。目前設有天文獎、數學獎、生命科學醫學獎三個獎項。這三項獎是「諾貝爾獎」所沒有的。今後還可能增加獎項。該獎每年6月開始,第二年6月頒布得獎名單,8月頒獎。第一屆頒獎將於2004年舉行。

  據邵逸夫先生夫人方逸華介紹,早在1985年,邵先生就已有獎勵傑出學者之意,後來在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馬臨的倡議下,終於設立了「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足以媲美「諾貝爾獎」,而被眾多媒體稱為「2l世紀的東方諾貝爾獎」,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出任「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讚揚「邵逸夫先生和夫人設立的『邵逸夫獎』,將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大事,對全球、對亞洲、對中國、對香港的科技發展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 曉 庄)

  


推薦閱讀:

邵逸夫的光影人生
邵逸夫107歲辭世
邵逸夫

TAG:財富 | 邵逸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