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十三關
1玉門關
玉門關也叫「小方盤城」,因相傳和闐美玉經此輸入中原而得名。
位於敦煌市西北約102公里處,為漢代西陲兩關之一,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自古為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名句更使玉門關名垂千古。
現存關址只是一座聳立在干河旁、土崗上的土城,呈正方形,牆身全為黃膠夯土版築,西、北兩面各開一門,牆土已有部分坍塌,南北長26.4米,東西寬24米,殘垣高9.7米,總面積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東西走向的一條大車道。
距玉門關15公里處,有河倉古城,是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雖僅存斷垣殘壁,猶可見當年氣勢。
2陽關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誌》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誌》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而今,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讓後人憑弔。在山南面,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沙灘,這裡沙丘縱橫,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間為礫石平地。當地人稱為「古董灘」。在古董灘沙丘之間的礫石平地上,散布著許多古代的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分布廣泛,隨手可撿。所以當地人有「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之說。除此之外,這裡還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後,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古董灘面積約上萬平方米,面積大、散布文物豐富。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工作隊勘察古董灘四十道沙梁後,發現了大片版築遺址。經挖掘、測量,這裡的房屋基礎排列清晰整齊,附近有斷續寬厚的城堡牆基,還出土了大批遺物。從遺迹及文物分布來看,在古代這裡是一個十分繁華的地方。此挖掘發現與《新唐書?地理志》及敦煌遺書《沙洲圖經》等史料記載的漢代陽關位置相符合,考古學家根據史料考證,認為現在的古董灘就是古代陽關的關城所在地。至於陽關何時何因被掩埋,至今還無從考證。
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凄涼 委婉的代名詞,陽關一帶已是敦煌最大的葡萄基地。站在烽燧高聳的墩墩山上,舉目遠視,綠樹蔥蔥,一派塞上綠洲的好景色。
3虎山長城
虎山長城位於遼寧丹東(明長城的東端起點)
虎山位於遼寧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是國家級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區,隔江與朝鮮的於赤島和新義州相望。
虎山原名馬耳山,因兩個並排高聳山峰,狀似兩隻豎立的虎耳,亦稱虎耳山,至清代演化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於鴨綠江邊,平地孤聳,視野開闊,對岸朝鮮的田地、房屋一覽無餘。作為國門,長城選址虎山,確有軍事意義,丹東歷次被外敵入侵,虎山首當其衝,總被視為軍事要塞,最先遭到攻擊,任何一個懂得軍事的人都知道,佔據制高點,就等於控制了戰鬥的主動權。在虎山建長城順理成章,睿智的中國先人,身受衛國之命,責任、義務和自家性命,都不容他們不選擇虎山為屏障。明巡撫都御史王之浩登監虎山要塞時,曾寫下《登馬耳山望朝鮮》一詩。
虎山面積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峰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峰火台。站在峰火台上環顧四周,朝鮮的義州城、中國的馬市沙洲和連接丹東與新義州的鴨綠江大橋清晰可見。
虎山環境優美,是早年安東八大名景之一,這裡有長城、睡佛、虎口崖等二十八個景點,是丹東城郊絕好的旅遊勝地。
規劃中的虎山綠水縈繞,山上長城起伏,環山湖遊艇穿梭直通鴨綠江,綠樹山花與湖水相映,風景如面。這裡將建設民俗村、邊貿市場、長城博物館、美食街等。經國家批准正在修復的虎山長城已俊工730多延長米。不久沿江遊覽路將直通虎山景區,從市區到虎山只需十幾分鐘就能到達。未來的虎山將是集遊覽、娛樂、度假、科研於一體的深受遊客睛睞的旅遊區。
4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長城坐落在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境內,距山海關15公里,全長1704米。其南端起於危峰絕壁間,與自山海關方向而來的長城相接。自此,長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當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上,築起規模巨大的過河城橋,以此繼續向北逶迤於群山之間。「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們對九門口長城的形象描述。
九江河上的過河橋獨具特色,在百米寬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條石包砌起8個梭形橋墩,形成9個水門,城橋上部是高峻的城牆,亦如其他長城牆體。
九門口長城過河城橋下的寬闊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塊鋪成,石與石間用鐵腰咬合,形成規整的石鋪河床,望去猶如一片石,所以九門口長城又被稱為「一片石關」。
據文獻記載,九門口長城始建於北齊(公元479-502年),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其後又進行多次修復。近年來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鐵炮、石炮、青花瓷碗、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軍事防禦情況和軍士駐守長城的生活。據當地文物部門研究人員介紹,九門口長城擁有一個嚴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在歷史上素有「京東首關」之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李自成就是在這裡與吳三桂決戰時,遭遇清兵夾擊而敗北的。
九門口長城,因其城橋下有九個瀉水城門而得名,水勢自西向東直入渤海,氣勢磅礴、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因而享有「水上長城」的美譽,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東北地區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
5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里,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達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創建山海關,因其倚山連海,故得名山海關。
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向遊客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
天下第一關景區以山海關城為中心,它包括山海關城、東羅城以及「天下第一關」城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和長城博物館等。山海關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牆建築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保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大海也朦朧可見。天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建築。漫步在萬里長城之上,會使你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和炎黃子孫的非凡智慧。
"天下第一關"幾個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相傳,最後的"一"字,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6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公里的峽谷中,距北京60公里,距八達嶺長城20公里,地形險要,是長城重要的關隘。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山余脈軍都山地,以險著稱。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就曾扼控此口,當時已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築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後麗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稱。
現存關城,始建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系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規劃創建,明景泰初年(公元1450-1454年)及其後又屢經繕治。城垣東達翠屏山脊,西始今拒山巔,周長4000餘米,南北月城及城樓、敵樓等配套軍事設施齊備。關城內外還有衙署、廟宇、儒學等各種相關建築設施。
明朱元璋懼怕元順帝捲土重來,撥巨款修築,增強軍事防禦功能,為居庸關建起水陸兩道關門,南北關門之處都有瓮城。關城外南北山險要之處,還築有護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禦體系。清末以後逐漸荒廢;1992年昌平縣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關城建築進行了全面修復,再現了昔日的雄姿。
關城呈圓周封閉形式,全長4142米,團狀長城內既有供讀書學習的泮(pang音胖)宮和疊翠書院,也有商賈行走的買賣街;不僅有專供參拜的城隍廟,也有特為迎駕的行宮。
居庸關山巒起伏,山花遍野,既有陡峭的長城,又有雄偉的關城,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贊詠的詩篇,乾隆皇帝也在此御筆親提"居庸疊翠"四字,成為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關城附近自然竟觀風景十分壯美,早在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居庸疊翠」之名即已列入「燕山八景」。1982年,居庸關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 自然景觀價值,劃入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保護區,成為其中重要的景點。
居庸關是萬里長城的重要關口,兩旁高山屹立中間是一條長達20公里的關觀溝,關城即設在關溝當中,是往來於塞內外的咽喉通道。為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歷代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
居庸關關城的中心,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雲台,基座東西長26.8米,南北寬17.6米。正中下方開券門,內有精美的浮雕和六種文字刻成的經文,有極高的藝術和科學價值。
7紫荊關
長城的關口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宋時名金陂關 ,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已傾圮。
8倒馬關
倒馬關,地處河北唐縣西北,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
倒馬關置關較早,《戰國策》稱其為鴻上關,漢稱常山關。但目前可見到的關於修建倒馬關城的記載,都是明朝的。倒馬關分上城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後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馬關城。現倒馬關鄉政府院內,保存著一塊已從中折斷的漢白玉石碑,為《倒馬關建城碑》。碑文記載了1465年修建倒馬關的情況。由此可知,倒馬關城始建於1452年,後又於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倒馬關城,周長約2.5公里,城牆底寬6米,頂寬4米,高約10米,牆為黃土夯築外砌磚石。關城東、西、北設有3個城門。關城建築設計獨特,它依峭壁,傍深澗,一半在溝谷,一半在山上,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繞關城而流。山、水、關城在這裡相得益彰,互為險阻。古人謀略之深,設防之嚴,建築之奇,令人嘆為觀止.
9平型關
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於大同靈丘縣西南方,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修築。平型關城虎踞平型嶺上,呈正方型,周圍九百餘丈,南北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真謂峻岭雄關。這裡又因發生了震驚中處的平型關戰役而聞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了劉茂恩將軍率領的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的全力攻擊,在此一役殲滅日軍兩萬兩千餘人。
平型關是我國抗日戰爭第一個大勝仗的遺址,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具有自然意義和歷史意義的軍事博物館.
10嘉峪關
嘉峪關 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築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
嘉峪關城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台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瓮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
嘉峪關自建以來,屢有戰事。明正德年間的1515-1522年,吐魯番滿速爾兵數犯河西。當時嘉峪關只是座孤城,以致滿速爾兵兩破關城,並屢掠附近請部民眾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關建成為一座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後,關城鎖陰邊睡,又有明牆暗壁相合,才真正成為固若金湯的天下第一雄關。
現在,嘉峪關經過修葺,仍可見當年雄險的邊關氣勢,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動於浩翰沙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天晴之日,或海市蜃樓,或塞上風光,奇特景色,盡收眼底.
11武勝關
中國古代大別山與桐柏山之間重要隘口。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南鎖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後復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武勝關地處險□,附近山巒交錯,群峰環結,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古以 「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騎」形容其險。歷來為南北抗衡之地,行師必由之道。南北朝時期,梁、魏為取得關隘要道的控制權,曾在三關相持,反覆爭奪數十年。南宋開慶元年(1259),忽必烈率軍渡淮河,攻大勝關,宋軍憑關據守,攻不得克,後因戍兵棄關南逃,方越關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結「鄂州之盟」。
12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起源: 雁門關的軍事地位人人皆知,但真正熟悉其歷史的也不多見。在我的心目中,它既崇高又神秘。那名人字偃,滄州青池人,公元前1019年因鎮守朔北、雁門有功,深得周成王寵信,遂賜幸為姓,封於滄州。13娘子關
娘子關 原名葦澤關,位於陽泉市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是長城上的著名關隘,人稱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地處山西、河北兩省的交界處,山西人把娘子關內外作為省內外的標誌。關城坐落在懸崖之上,居高臨下,桃河水由西南折向東北,環繞關城奔騰而過。這裡山險溝深,形勢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山明水秀,風光綺麗,是旅遊的好去處。
娘子關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台城保,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南門危樓高聳,氣宇軒昂,堅厚固實,青石築砌。城門上「宿將樓」巍然屹立,相傳為平陽公主聚將禦敵之所。門洞上額書「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關的重要性。關城東南側長城依綿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環繞,終年不息。險山、河谷、長城為晉冀間築起一道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們、烽火台、點將台、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景點,傳說為當年平陽公主駐防時所建。
轉發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閱讀(704)| 評論(6)| 轉載 (1) |舉報
推薦閱讀:
※鹿晗在《長城》的表現如何?
※10萬人的小縣憑什麼成為聯合國最佳宜居縣,52%森林覆蓋率哪來的
※別吵吵了,《長城》本來就不是拍給你們看的
※長城都有些什麼看點?
※《長城》:當批評張藝謀成為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