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風水起源考

風水起源考


  發布時間: 2008-5-22 20:25:00 來源:

風水起源考(一)

    

易經來自中國古代天文學

  世界上多個古文明對於晨早的亮星

皆非常關注,獨是中華民族的古代先賢對於黃昏時的次亮星

,反而予以高度重視。

 根據二十一世紀中國古代文化學者最新考證發現,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現的12個地支符號,正是代表天上星座的構圖,而我們熟悉的地支「子」,研究人員發現正是著名獵戶座的符號,反映華夏古代人民高度重視昏星的結果。

 

 

 

 

   古書《夏小正》是春秋時代整理古夏人的天文曆法知識,其中記錄了中原人無法看得到的「南門星」。22天干地支更有古怪的多音記錄,不似一音一字的漢音!古天文蘊藏了極多的古夏信息..........而我們熟悉的易經、河圖、洛書及先後天八卦等,及後來發展成的五行學說,正是古人觀察日(「易」一字的上半部)、月(「易」一字的下半部)(先天八卦的起源)、晨星及昏星的天文觀察結果。河圖、洛書及先後天八卦,則發展成中國天文、玄空風水、陰陽五行及中醫學術之始祖。後來,中國古代先賢發現了磁針的特性,成功將後天八卦配上360周天及二十四山的方位,並再分陰山陽山,從此之後,中國天文風水亦開始得到空前發展,並率先應用在兵法布陣之上。

   因此,我們今天運用風水、八字、紫微斗數,來達到創富及健康的目的,就必須先了解天文、曆法、節氣、太陽、太陰(月球)對人類及萬物所產生的影響,而我們將之稱為「理氣」,簡單地產,即是地球上萬物的數序。所以,在曆法上,有天干、有地支,亦有大三元(540年)、小三元(180年)、元運(20年)、年、月、日、時等等,到了後來,更發展成為「流年、流月、流日、流時」等應用層面,因此,易經之中暗藏的真正風水創富之學,是絕對百分百涉及宇宙、天文、地理的自然及統計科學。

   如果想學易經,以致用;想學風水,不涉迷信;想學八字,了解一生;想學紫微,了解內心世界等等,中國古代天文與西方天文學這一關口,我們必須首先闖過,才可以登堂入室,步入正軌。

 

 

 

 

中國陰陽曆法

 

 

   陽曆─僅注重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行,以地球公轉太陽一週的時間為曆年,亦稱為太陽曆。   陰曆─完全根據月球繞地球運行一週定為一個月,積十二個月定為一年,未考慮配合四季寒暑變化,一年長度約354日左右,較太陽年約短11日左右,現今回教人士所使用之回曆即係此種純陰曆。

 

  陰陽合曆─是陽曆與陰曆並顧的曆法,月份以月球週期為準,年的長度以太陽年為準,為使月份與季節寒暑相配合,因此有閏月的設計,此為中國固有之曆法,相對於國曆一般習稱之為陰曆,後來因農民大都喜依此曆進行農事,故稱它為農曆。中國曆法亦稱農曆,屬於陰陽曆(Lunisolar Calendar),即是陽曆與陰曆並顧的曆法。

 

   《尚書?堯典》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等記載。雖然《尚書》乃後人所託,井不足以證明當時已認識到每個回歸年長度為366天,但是對於農事活動來說,「年」是最重要的週期。這是原始社會的人們從生產實踐中得到的。    所謂「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是何意義呢?中國曆法自秦漢以前至清末,共有100多種,都是「陰陽合曆」,它的歷年取回歸年(365.2425 日),曆月則取朔望月(29.5306日),由於這兩數值都不是整數,曆法家在制歷時把這兩個週期協調起來,使得每月初一為朔,每歷年中的節氣要符合實際 氣候以利生產。在春秋時期的曆法已經協調得相當成功,並定出了置閏月的規則。《左傳》記載了魯僖公五年(西元前654年)正月辛亥和魯昭公二十年(公 元前521年)二月己醜兩次「日南至」(冬至),由此可算出在這133年間有49個閏月,即19年7閏月。如以每年12個月計算,19年7閏共235個朔 望月,共6939.69日;而19個回歸年等於6939.60日,兩數十分接近。這稱為「十九年七閏法」。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根據即來源於此。

 

干支記日法

由西元前720年起從未間斷

    中國曆法採用干支記法。東漢以前只以記日,建武三十年(54) 以後,始以記年。至於干支記日法,來源甚久。夏代可能已產生天干記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來記日。夏代後期的幾個帝王使 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號,可以為證。在河南安陽縣西北小屯村發掘的殷墟卜辭甲骨文,已使用干支記日法。有一塊武乙時期(約西元前13世紀) 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很可能是當時為計算日數所使用的干支表。

 

根據考證,比較確切地知道:中國春秋魯隱公三年(西元前720年)二月己巳, 曾發生一次日食。中國的干支記日法從這年起,一直延續從未間斷。    殷代稱十日為一旬,六十為一周。甲骨文中還有「今日」、「今夕」等詞;稱一旬以內的未來日為「翌」,一旬以 外的未來日為「來」,過去的日為「昔」。可見當時對於日子先後的概念已很明確。此外,對每天的各個不同時刻,也有專門稱呼。如「旦」即指清晨;「夕」,指 晚上;「明」,指黎明;「中日」,指中午;「是日」,指下午;「昏」,指黃昏。同時又用「大采」表示「朝」,「小采」表示「夕」。這樣,當時不但有記日 法,還有粗略的記時法。   見於史書的記時法,有《漢書?藝文志》中的「甲夜」名稱。魏晉時則有「甲夜、乙夜、雨夜、丁夜、戊夜」的區分,這和後世的一更、二更、三更、四 更、五更相似。不過記夜用十幹,而推論節氣和日月交食都用十二支。這是因為古代把一日分為百刻,所以用十幹比較方便,後來把一日分為十二辰,則以用十二支 來表示十二時辰較為方便。又因為每一時辰為兩小時,所以有子初、子正、醜初、醜正等的稱號了。

 

月份 - 月球繞地球週期為準  年 - 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準

   月份以月球繞地球週期為準,年的長度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為準。農曆計算月亮的部份叫做陰曆,計算太陽的部份叫做陽曆。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當月球向太陽的一面向著地球時,它反射太陽的光形成盈虧月。月亮從看不見(朔月) 經上弦月滿月(望月)下弦月最後再看不見(晦月)稱為朔望月,平均一個朔望週期為29.5306日。因為這個週期不是整數,中國自古就規定這陰曆月分大小兩種,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均月長29.5日。稱為 「太陰月」。再適當地加上閏月使之與太陽年匯合。

   年一般定義為太陽回歸年,是地球繞日一週回到春分點的時間。太陽回歸年平均為365.242日。由於年和月的週期不是日的整數倍數,所以一年不是等於12個月。將 1 個太陽年和 1 個太陰月相除,得 365.2422 / 29.5306 = 12.368262,由此可知 1 個太陽年比 12 個太陰月多出 0.368262 個太陰月,約 10 日 21 小時。如果我們將 1 個農曆年定為 12 個月,那麼每過 1年,我們就要提早差不多 11 日過新年了!如果累積19個這多出的日數(0.368262個太陰月),結果大約等於7個太陰月(0.368262*19 = 7.001747)。

 從另一個方法去分析,1 個農曆年有12個太陰月,那麼一年共有12*29.5 = 354日。與太陽回歸年365日相差11日。19年裡面共累積19*11=209日。如果在這19年裡面另外加上6個30日及1個29日的月(6*30 + 29 = 209),剛好與與太陽回歸年重合。所以有19年7閏的設置。中國人早在公元前600年已發現19個回歸年等於235朔望月。比西方的Meton(公元前432年)發現早一百六十餘年。請注意真實的朔望週期為29.53058日,19年有19*12 + 7 = 235個月,所以19年總共有235*29.53059 = 6939.6887日。而太陽回歸年是365.2422日,19年會有365.2422*19 = 6939.6018。兩者仍然會相差0.0869日。即是大約每220年會產生1日的偏差。所以歷朝都有修正曆法的出現。

 

風水來源考之二:二十四節氣 日月合璧 五星聯珠 上元開始

 

 

     

二十四節氣

陰曆月是月球運動的結果,與太陽回歸年毫無關係。中國曆法另外設置12個中氣,由春分開始至雨水,這12個中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位置而訂定。地球繞太陽每走30度角就有一個中氣。雖然中國曆法沒有陽曆月,這些中氣可以想像成陽曆月。陰曆月的訂定與12個中氣有一一對應關係。例如雨水一定在正月,春分一定在二月,如此類推。詳見下表。

 

 

 

 

 

 

 

 

 

 

 

 

 

 

 

 

另外中氣與中氣之間設置12個氣節,以供農事參考之用。12個中氣及12個氣節名稱及關係見下表。

 

 

 

 

 

 

 

 

 

 

 

 

 

 

民間流傳以下<節氣歌>幫助記憶這24節氣: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另有一首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西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産,種收及時保豐年。

 

 

 

 

 

 

 

 

 

 

 

 

 

    前面提過12個陰曆月比太陽回歸年少了11日。或者說陽曆月(中氣與中氣間的間隔)是30或31日,比陰曆月29或30日多一或兩天,所以中氣在陰曆月的日序會一直往後退。例如2004年的小滿在農曆四月初三,下一個中氣夏至會在五月初四,向後推遲了一日。每月將中氣向後推,最終會後退至下一個的陰曆月份。由於陰曆月比陽曆月(中氣與中氣間的間隔)短,始終會有一個陰曆月份無中氣,而跟隨的中氣會出現於下一個陰曆月份。這樣中氣與陰曆月份的對應關係便脫鉤。為了使中氣與陰曆月份重新掛鉤,就將無中氣的陰曆月份設置成閏月。

例如在2004年春分在農曆二月三十日(陽曆3月20日),下一個中氣穀雨將會在31天之後出現(陽曆4月20日)。春分之後應該是農曆三月,這個月的30天內我們發覺無任可中氣,如果無閏月,夏至將會落在跟隨的月份的第一天,即四月初二(陽曆4月20日)。所以穀雨會出現在農曆四月而不是三月,中氣與陰曆月份脫鉤了。解決方法是將無中氣的陰曆月份定為閏二月,跟隨的月份才是三月,穀雨會回到三月初二(陽曆4月20日)。

 

 

 

 

 

 

 

2004年3月

2004年4月

    但也有例外情況將沒有中氣的月份不作為閏月。如果前一個月或兩個月裏已包含了兩個中氣,那麼下一個月即使無中氣,也不把它當作閏月。例如1985年甲子年十二月三十日是雨水,下一個中氣春分在乙丑二月初一,乙丑年的正月沒有中氣但不當作閏月,即甲子年十一月包含了兩個中氣(十一月初一的冬至及十一月三十日的大寒)。

 

 

 

 

 

 

 

 

 

 

 

 

 

擇日學初步:日月合璧 五星聯珠 上元的開始

  在易經風水之中,我們每每談到太陽、太陰、黃道十二宮、白道、地球的自轉及公轉,以至「三元九運」等等,但大家又會否知道,古人是如何定訂「上元一運」,作為180年周期的開始呢?

    首先,我們要談「朔望月」。在中國曆法中,我們非常重視「朔」。早在西周初年,可能還是以胐(陰曆初三)為月首。在當時的國君每月初一(朔)要, 到廟裏設祭,叫做「告朔」。但朔這天月亮不可 見,需要根據「胐日」逆推。可是到了西周,已經能定出「朔」這一天了。《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則維其 常。」據考證,這是記述周幽王六年(西元前775年)十月初一日發生的日食,也是中國明確記載「朔日」發生的最早一次日食。

 

  中國曆法對於歲首和曆元,也很重視。歲首即「歷年」的第一個月份。周曆以建子仲冬之月為歲首,殷曆以建醜季冬之月為歲首,夏曆以建寅孟春之月為歲首。秦用顓頊曆,以建亥孟冬之月為歲首。

  曆元,是曆法中描述天象發生的起算時間;冬至作為一年的開始,朔旦作為一月的開始,夜半作為一天的開始。甲子日又是干支記日週期的起始。古人治 曆的基本觀念,首先注重曆元,一定要以甲子那天恰好是夜半、朔旦、冬至作為起算的開始。除了這些標準之外,還要求「日月合壁,五星聯珠」。這樣,這個更理 想的曆元稱為「上元」。  「日月合壁」本來是日月同升的意思,古人以為這種天象不容易遇到,是祥瑞之兆。後來推廣,只要日、月同一宮(和十二次中的「每一次」差不多, 30°」)或對照(日、月在相對位置),都叫做「合壁」。到了清代,欽天監改為只以「合朔」為限,即在夏曆每月初一日,都叫「合壁」了。「五星聯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大行星同時並見於一方的意思。古人也以為這是不易遇到的天象。後世推廣,以五星各居一宮互相鄰接便稱為 「聯珠」。清代欽天監則以五星經度相距45°便算「聯珠」了。要實現這個「甲子、夜半、朔裏、冬至」和「日月合壁,五星聯珠」的理想,古代曆法家致力於觀 測星象。為了推算冬至、朔裏在同一天,就要在白天用圭表測太陽影子,夜間觀測中星(即過子午線的星);為了推算日月合壁而發現了日、月交食的成因,知道了 日、月在「朔」相交便發生日食,在「望」相交而發生月食。又為了推算「五星聯珠」注意五星運行情況,因而知道了五星見、伏週期和順、逆行現象。這樣不斷地 觀測和推算,中國曆法就逐漸發展起來。

    在五星聯珠的傍晚,人們可以在日落後的西方天空,用肉眼同時觀察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由西向東近乎直線排列的「五星連珠」的天文奇觀。這五大行星包括地球都在黃道面上圍繞太陽旋轉,但各自旋轉週期不同,加上地球自轉的原因,這一次五大行星恰巧轉到太陽的同一側,從地球上看就是五大行星相聚一線的百年一遇的天文美景。五月八日是觀看五星聯珠的較佳時刻,屆時這五顆行星位置將最為接近,其中水星、金星、火星及土星會聚在不到十度的範圍內,相隔最遠的木星與水星相距約三十四度。當天即使不用望遠鏡,也可以看到同時出現在天空中的五星。最近一次可觀察到的五星聯珠現象發生在1940年2月。天文學家認為,本次五星匯聚是21世紀天文現象中的一大奇觀。在未來100年中,這樣的行星匯聚還會有3次,分別是2040年9月、2060年7月、2100年11月。但是其餘三次行星在日落後匯聚的位置很有可能不會超出地平線,這就意味著人們必須藉助天文望遠鏡觀看。因此,本世紀的第一次五星聚會就能用肉眼直接觀賞到,將是十分壯觀的一幕。有趣的是,在五月十三日左右,月球也將加入五星聯珠的行列,五月十四日晚月球正好位於五大行星中間,形成罕見的「行星合月」現象。此後,各個行星很快沿著各自的軌道分散開來,五星連珠現象將逐漸消失。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布衣,都以「天」為至尊。這不僅僅是因為「天」厚賜了人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衣食住行,更主要的是「天」時刻都在慈悲地以各種天象預示、規範著人的思想與行為。人順天而行、做了好事「天」就現吉象,人間必會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若是逆天而為、幹了壞事,「天」就降凶兆,人間就會幹旱少雨、洪澇災害、兵變民亂……。特別是歷代帝王對這種「天人交感」更是深信不疑。    根據中國傳統對「五星連珠」的看法,認為是最吉祥的天象,表示將有「明主出現」,因此古代君王對於五星連珠都有極大的期待與期許,也因此產生不少歷史事件。史學家司馬遷(145~87 BC)說,五星連珠時,國家會有大的改朝換代發生,新的偉大人物將建立新的國家。    西元前1953年2月26日,五大行星非常緊密的在目視4.33度之內會聚,當時大禹建立夏朝,也是夏朝君權神授的開始。    西元前1576年12月20日,水、火、木、土四星連珠(金星也在附近),是夏朝滅亡的象徵,成湯成功的改朝代為商。    今本《竹書紀年》對殷末周初,周將代殷時的天象也有描述:「孟春六月,五緯聚房。後有鳳凰銜書,游文王之都。書又曰:殷帝無道,虐亂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復久,靈祗遠離,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西元前1059年5月28日,周文王改朝換代為周,當時所有的行星會聚在巨蟹座內6.45度的範圍,這是史書上記載的行星會聚第二緊密的一次。《宋書·天文志》說:「齊恆公將霸諸侯,五星聚於箕。」齊桓公乃春秋五霸之首,在他統領諸侯之際,又出現了五星連珠的天象。公元前206年,《馬王堆帛書》記載「(漢高祖)元年冬十月,五星聚於東井,沛公至霸上」,當時五大行星就在東井(二十八宿之一)附近,劉邦率先進入關中,按照事先的約言,劉邦當王。但當時劉邦實力遠不如項羽,故未敢稱王。但那時「五星聚於東井」這一特定天象的出現,古人則認為這是漢代將興的徵兆。到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時代,天空星象又呈現五星連珠的狀況。據說,星像在五星連珠時,在地球上的人文世界中,也象徵著學問的鼎盛,所以宋代的文風極旺。以上各例都說明金、木、水、火、土五星以某種方式聚會,兆示天下將有大人物出現,天命有所轉移。看來五星聚在某處,便是改朝換代的象徵。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行星合月」和本世紀最壯觀的一次「五星連珠」在達到鼎盛之後,漸漸退去的日期也恰好在世界法輪大法日(5日13日)前後。這能都是巧合嗎?天垂此象,無非以無聲的語言昭示天下,人間將出現正義之士,不畏邪惡,大義維護天理、呵護善良、承順天意,替天行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時、地利、人和」之理也必將在中國再次得到驗證。

 

【風水】--是人類環境的客觀存在  

2007-11-08 10:50:30|  分類: 民俗文化 |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什麼是風水?風水是人類環境的客觀存在。周公全書上意指天、地、山川、土木等自然景觀,選擇風水的學問就是風水術。風水術是主觀對客觀的認識和實踐,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方術。中國的老百姓習慣上把「風水」與「風水術」混稱為一,約定俗成。

    中國是個多神論的國家,先民崇拜自然,崇拜龍,崇拜靈魂,認為山脈、河流、地質對人的生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於是萌發了風水觀念。

    目前,對於風水,人們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一種是全盤否定,鄙視詰難,使風水的科學內涵得不到合理的發掘;一種是基本肯定,但無論如何,中國風水是我國古代建築活動中的指導原則。傳統建築無論在選址,規劃,設計,營造中幾乎無所不在。這也已在我國大量的觀存古城鎮,古建築,園林,民宅及陵園中得到印證。

1、中國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中國風水的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國風水探險求建築的擇地,防衛,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係。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地人合一」的原則,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的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也正是因為風水在協調人與環境關係上提供了途徑,成為其存在中國歷史五千年的原因。

2、中國風水學的三大原則是什麼?

    中國風水學的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的原則;陰陽平衡的原則;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

3、看風水的十大要訣

    (1)觀察地理形勢

    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風水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昆崙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東,至泰山入海;南海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看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著龍脈的走向。

    (2)因地制宜

    中國從古到今都是主張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度,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返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思想的真諦所在。

(3)勘測地質

    建築基址的地質及其環境的地質,對人的生存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4)依山傍水

    依山靠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生活資源的天然庫府,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

    (5)水源分析

    植物需要澆水,人類需要飲用水,而水質決定生命的關況。風水思想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的環境,這條原則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的。

    (6)坐北朝南

    中國處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回歸線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難南的房屋便於採取陽光。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人傑地靈。

    (7)順乘生氣

    風水師們認為,氣得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於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

    (8)適中居中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儘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

    (9)普遍綠化

    風水思想主張周圍普遍綠化,舊制規定: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10)改造風水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風水,趨吉避凶,息息生存!

 


推薦閱讀:

風水演變簡述
有關風水典籍書目大全★★★★★
風水要訣
詳解「葫蘆」的風水妙用
中國古代風水術知識大全(精華)

TAG:風水 |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