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道德經》中國文化的源泉

《易經》《道德經》中國文化的源泉

(2009-04-23 09:23:57)

轉載

標籤:

文化

分類:中國傳統文化

    要了解人類的文明史和文化史,則必需從<<易經>>中尋找,<<易經>>是中國現有的一本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典籍.眾所周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即中國.印度.埃及.和巴比倫,巴比倫早己不存在了,印庋和埃及沒有給後人留下有文字的東西,只有中國的《易經》是最古老的了。它比任何世界上現存的有文字記載書籍都要早。《聖經>>和《古蘭經》已經是很古老的了,是與<<易經》相比都要晚上幾千年,遠在伏羲時代,據現在己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所以要研究和了解人類的發展史,由其是人類文化的發展,《易經》則是最好的佐證。

    <<易經>>不但在人類文化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它的很高價值.它包含了宇宙的一切,闡述了宇宙運行變化的規律.還含有很深的哲理和數理巨著.<<易>>的價值,遠比世界上任何一門學科都為重要,因為在其它學科中,不可能有象<<易經>>這樣全面地闡迷自然之理的.可惜的是,這麼多年來卻讓它一直沉睡一著,雖然有一些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對易有所研究,也在此方面做過很大的貢獻,但是由於環境的因素,就不免有些片面性.哲學不是政治,但卻能為政治服務.古時的<<易經>>研究者,往往都要帶上自己的政治觀點,使易走向偏離,也使易學單純地為統治階級服務.到了十七世紀,易學才從過去的封建統治者的範疇中走詘來,才被真正地運用到科學的領域,德國的哲學家.數學家布萊尼茨從一個傳教士那裡看到了八卦圖以後才受到了啟發,計算機也由此而產生.美國前總統卡特曾提出將<<易經>>和<<孫子兵法>>運用到核戰略上.可見<<易經>>不僅在哲學上,數學上有科學的意義,而且還可以運用到具體的戰略上,和國家現代經濟管理上.因為<<易經>>本身就具有預測末來和駕馭宏觀的意義.然而在中國這個<<易經>>的故鄉,<<易經>>被一些單純的占卜家,陰陽家所利用.所以在中國一說起<<易經>>,就會輕易地被人誤解為是江湖術士的騙術,被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這是可悲的事情。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逐漸到,<<經>>在科學中的價值,它的作用巳被國內外很多學者所重視,而且現在國際上也建立了專門研究機構,在二十一世紀,<<易經>>將會大放光本人由於文化有隻拋磚引玉,使更多的人走進研究<<易經>>的行列.

 易的源流與發展;要想了解<<易經>>,就必須先了解中國的文化,<<易經>>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密切的聯糸,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來源於古代的計數與畫形,在人類文明的早人們為了生存,就把接觸自然.了解自然.還有與自然長期做鬥爭的實踐做為總結,形成了結繩紀事與畫形的概念,是遠古先哲們集體智慧所結晶.後來傳說為古代聖人所作,<<易.糸辭>>"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講<<易經>>八卦是由上古帝王伏羲氏所作,但現在又有一些學者宣稱,在伏羲之前即有易的雛形,還有按古代傳說,在女媧時代人們就發現有計數畫形的方法來紀事.據考古家們的發現八卦中的符號,與最古老的畫形有關,象八卦中的坎卦,坎中滿.上下兩陰爻中間一陽爻,跟象形文字的水多麼相似。其它的古天字。古地字等等都說明了這一點,但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八卦號,並不是以前就是這樣,現在我們見到的是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在過去八卦中的陰陽不是這樣的畫法,是   或<代陰,用  代表陽,據郭沫若先生,和一些考古家們的研究,在人類早期,人們是母系社會,那時人們對生殖器的崇拜,形成了早期的陰陽觀念。過去結繩紀事用打結的  代表女性,用不打結的  代表男性。郭沫若先生在從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說過:「八卦的根據,我們很鮮明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孓遺,畫一以象男根,分而為二以象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又有人認為易經數術是古代彭氏家族所創,《屈原、九章》「望三五以成象,指彭咸以為儀,」<<易經>>也稱為數術,也叫三五之道,三.就是三才,五.就是五行.後來統稱為道.孔夫子在<<論語>>中也提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可見易學數術就不是彭氐家族而作,也跟彭氐家族有很深的聯糸.在過去彭氐家族的人,也稱為巫氏家族。在帝堯時代,帝堯就專門召見和錄用彭氏家族的人.過去的""巫""字並不是泛義詞,而是聖者.智者的意思.我們可以從<<楚辭>>中可以看到;""是古巫者,必有智者聖者為之.""古時的帝王都很注意<<易經>>,也對易有所研究,有所發展.<<史記.五帝本紀>>""庖犧沒,神農氐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這說明了古時帝王對<<易經>>的繼承與發展.那時的易只是<<連山>><<歸藏>>或<<乾坤易>>,到了周朝,才形成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周易>>,<<史記>>中有"文王囚而作周易"的說法,東周戰國時期的老子,他的哲學是周秦諸子學派的總綱,<<道德經>>中"道"講致虛守靜,歸根復命的出世法,代表有庄.列.關.伊.<<德經>>講;"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這是世間法.孔子以仁治國,墨子以愛治國,申子.韓子以法治國,孫吳以奇用兵這些都是世間法.他寫的《道德經》則與《易經》無論是在思想上,理論上都有莫大的聯繫,其共同點之多,無論後世諸多學者是不可相比的。孔夫子研易,並作了最早的解釋,以後諸子百家的思想,無不是建立在《易經》與老子哲學的基礎上。

     到了漢朝《易經》做用於科學,首先是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他在《靈憲》里,對「道」對「易」都有很大的發揮,還有孟喜,京房等人創《易》學「孟氏學」「京氏學」,他們對《易經》的象數雛形作了較大的貢獻,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象數學,從而使《易》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派。其次還有漢皇族劉向父子,在《漢書》中的《五行志》《律曆志》都是從劉家父子的著作中抄錄而來的。楊雄本人也是西漢時期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他創立的《太玄》體糸則把《易經》更一步發揮,雖然《太玄經》在哲學上有很大的爭論,但其成就是不可磨滅的。由其是漢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王充,更是在易學上做出很大的貢獻,他的《論衡》多少年來,都被後世學者視為寶典,都對《論衡》加以研究和解釋。

    魏晉時期是易學的發展階段,代表人物則是何晏,王弼,二人結合老莊學說,在「易」學上提出了「貴無」的口號,「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此以化生,萬物恃此以成形".<<晉書.王衍傳>>認為無是陰陽萬物賴以化生成形的基始,在魏晉時期,"玄學"是當時的主要哲學思潮,而"玄學"出自<<老子>>中的"玄而又玄,眾妙之法門",王弼則是"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通過陰陽的對列範疇,形成了思維辨證法的推理,如有和無,本和未,體和用,少與多,母與子等,他在<<老子注>>中說;"凡有皆出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王弼的這種「玄」的觀念,有很大部分是符合易學上太極學說的,也符合中國古代哲學體糸發展。在中國古代人們認識事物的觀點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這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一件事情的產生是由無開始,一個物體的產生,也是從無開始,一直到人的產生,一個星球的產生,莫不是由無開始。雖然何晏,王弼的「貴與「玄」是分不開的,但是做為萬物萬形的始基,「貴無」論在哲學上的貢獻與發展是不可磨滅的。

   易學從魏晉一直到唐朝,均處於發展階段,在這個時期,由於佛教傳入中國,易學則欲以老莊化,神仙化,和佛教成為一個強大的,以道為基礎的,對立哲學體糸。至於魏,晉,唐時期,佛教如何吸收易學思想和道家思想滲入佛教之中。是由東晉時期的道安和惠遠,把佛教的「空宗」學說發展為「玄學」化了。因為在那時,中國的思想界,「易」與「玄」學盛行,在這樣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做為一種外來的文化,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與「玄」學進行協調,道安和慧遠,比任何一位僧人都懂得,要使佛教在中國流行,必須結合中國的易學思想和道家的「玄學」。在後來還有很多學者,在這一時期都對"易"學有過很大的貢獻,如韓愈.慧能.柳宗元.劉禹錫和李翱等人.

    有些學者認為,易學到了宋代,是處於創新的階段.這一階段被稱為宋理.一開始是由五代後期的華山道士陳摶繪,<<無極圖>>開始,後又有周敦頤在《無極圖》的基礎上發展為《太極圖》,《太極圖》說基本上構畫了宋代理學的哲學結構。首先從《無極圖》到《太極圖》提出了宇宙生論。「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通過太極的動靜關係,而產生兩儀,而後合一的變化而派生出五行。周敦頤的宇宙形成模式,是無極到太極到陰陽到五行到男女到萬物。無極是哲學上的最高範疇。它給以後的易學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周敦頤以後是宋代傑出的哲家和數學家邵雍,他根據陳摶的<<先天圖>>配合<<易經>>與道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包括宇宙,始終今古"消長循環的圖式.也是最早根據<<易經>>把象和數的數量關糸運用在數學上最有成就的一位。他提出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在數學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數學的觀點來看,他提出卦序和位符合數學的原則。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到現在我們還在應用。前面講陳摶的《無極圖》和周敦頤的《太極圖》打下了宋代理學的基礎,而邵氏學說則給宋代理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後來的程頤兄弟和朱熹的理學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程家兄弟稱他為「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張載也是宋代理學的開創者,他依據《易經》的太極原理,提出了「太虛既氣」的唯物主義觀點,使易學中的唯物觀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張載認為所為的太虛,就是著不見的氣,《正蒙,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又說;「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神化性命,通一無二。」藝認為眼晴看見的物體,就是氣的聚集,看不見的則流散的釒。「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張載還在他的著作里提到了事物對立統一的關係。這是在宋代以前所有的唯物論者所沒有具備的。

 

     程頤朱喜可以說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們在邵雍,張載的理論變基礎上,把易學進一步的唯心化,使易學變成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工具,成為後世唯心體系的師表。朱喜認為,天理和太極是一回事,他以理做為宇宙的根本,是第一性的,而物是卻是第二性的,「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是理。」《朱子語類》。但是他肯定張載的「一物兩體」的說法,指出「凡事無不相反相成」。並且對《周易》中的:「化而載之謂之變」。做了發揮是對易學辨證觀念的一個新貢獻。朱喜還有《周易本義》和程頤的《易傳》流傳於世。在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政治家也都熱心的研究易學,並且都有各自創見,在宋代的易學,已經政治化,而且道士化,理學化。

    易學到了明代是處於消沉階段,雖然也有很多學者研易,但都沒有什麼建樹,這時的易學曰益迷信化,被打入江湖術士之流。清朝是易學

重新興盛的階段,以惠棟,焦循等人為首的學者,極力排斥宋代理學,而對漢學大加贊場,其中還有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方以智對易學均有新的建樹和發揮,像黃宗羲的「盈天地皆氣」和「一本而不殊」的觀點在易學上對中國的哲學史和學術史是一個開創。「合二而一」是方以智哲學體糸的一個重要命題,他在論述事物矛盾運動規律中提出「交」的概念,很有見解,他認為「交」就是「相互交感,相互聯糸,相互貫通」他說;「交者,合二為一也」與「一分為二」緊密的聯糸在一起,來分析矛盾的運動變化,具有明顯的唯物辨證法觀點。顧炎武也是明末清初的政治家,哲學家,他繼承了張載在易學上「太虛即氣」的唯物觀,提出了「盈天地之間皆氣也。」《曰知錄》認為氣的聚散過程有其規律可循,這就是「道」就是理。道和理都不在氣之上,也不在氣之外,而在氣之中。還認為"易道"不在感性經驗之外,而在象數這中,而象數是用來摹寫現實指導行動的.與顧炎武同時期的還有王夫之,他被清人推崇為"開國儒宗"又被後人稱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總結者".他的哲學觀點也繼承了張載"太虛即氣"的理論,他用氣的"聚散"關糸來說明天地萬物都是由物質的氣構成的.與早期希臘哲學家德漠克里特斯的"原子論"有著驚人的相似,"氣者聚則成形,散而無形."提出了事物有生有滅,而物質的氣是不滅的.他的"物質不滅"比愛因斯坦要早提出三百年,為後來的"物質不滅定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在傳統的動靜觀上作了細緻的分析,"天地之氣,恆於動,而不生於靜」「不動不生,」「以動為造化之權輿。」他認為「動靜者,氣之二也」「動有動之用,靜有靜之質」說動靜是兩種不同的功能,沒有運動就沒有事物,相反沒有靜止,事物也不能存在,事物絕對的運動和相對的靜止,都不是偶然的,是一種符合規律的現象。《周易外傳》「動靜各有其時,一動一靜各有其紀,如是者乃謂之道。」

     戴震是乾隆年間編《四庫全出》的一位纂修官,他對易學的研究在哲學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他是繼朱子之後第一個大哲學家,思想冢,他提出的「物質是精神的本質」,提出了「自然」和「必然」的範疇,但是戴震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主要還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焦循也是清朝的一位學識廣博的學者,一生著述三百多卷,其中對《周易》的研究最有造旨,他寫的《易學三書》包括了自漢以來的易學理論,他研易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了數學和天文學的方法。他強調要了通過實測來找到卦爻的運動規律。「夫《易》猶如天也,天不可知,以實測而知」。他認為《易。糸辭》就耍數學的符號,是指示卦爻運動而設,他不贊成《周易》中的義理部分,認為這樣解釋卦爻之間的聯繫和運動過於牽強附會。但是焦循把《周易》結合數學的方法來研究,確是是一個創新,得到了後來不少學者的讚揚。到了清朝後期,像魏源,鄭觀應,嚴復等都在易學史上,哲文史上,對著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有大的貢獻。

      到了近代,研易的人更多,不但在國內,自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易》的研究已波及世界。美國,曰本,法國,都出現了不少研易專家,國內也出現了一大批對易研究有成就的學者,這裡就不一一類舉,總之「易之廣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古老的《易經》煥發了青春。

                                    二、《易經》的哲學觀、思想觀

     《易經》從產生到發展,它的哲理性都被歷代的先哲們所重視,被古今學者所發揮,它中間的辮證觀念,不管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都為之推崇,歷代思想家們莫不以易為自已思想體系的根據。「易之廣大、無所不包」。《四庫全書提要》被認為,《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漢代班固所著的<<漢書>>稱<<易經>》為「大道之源」近代台灣的周鼎珩老先生也說;「易在文字之先,即己揭示人天大道之體系。」<<易經>>在哲學領域裡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它的辨證性和邏輯性.

    宇宙的形成是從混沌開始,在<<易經>>之中,首先強調了太極與道的作用,<<易.糸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裡的太極是具有哲學意義的"一",是整體的一,絕對的一.是指宇宙最初的渾元氣.有了太極以後,開始產生分化,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當宇宙的渾元氣經長時間的旋渦般地旋轉以後,逐漸地使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形成了最早的相對,即是陰陽概念,陰陽就是兩儀.在易學之中,大都是用符號來代替的,如太極圖中黑的代表陰,白的代表陽.在八卦中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又叫作陽儀陰儀.這就是在古人眼裡的陰陽觀,天地觀。它們是相互對稱的,又是相互統一的。《易。繫辭》「一陰一陽謂之道。"有陰的一面,有陽的一面,才稱為一個事物的整體,單純的陽,或者是陰,都不能成立,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道,"萬物負陰而抱陽"<<類經圖翼>>上說;"陰根與陽,陽根與陰,陰陽和合萬物乃舌."<<淮南子>>;"陰陽相接,乃能成令."陰陽和合是自然界的一種變化,在<<易經>>之中,從頭至尾差不多都是闡述變化的"易者,變也."在陰陽的觀念產生以後,人們又在它原有的基礎上,分出很多相互對立的事物,例如;黑白,表裡,奇偶,冷熱,上下,前後,雌雄,男女,有無等.陰陽的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陰消陽長,陽的一面在上升,陽的一面必然下降,這在後面的十二壁卦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陰消陽長的規律.陰陽本身有它相對的一面,又有它統一的一面,陰陽和合,陽陽相揞,都是它統一的一面.陰陽平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它好的頂點,同樣相反地也有不好的頂點.一但到了極點的時侯

   

就會產生變化,"動極生靜,靜極生動"動靜是陰陽表示的一種形勢,動靜又是"物極必反"的原理.中國有向古話叫作"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這句話就深刻的表現出陰陽平衡的相對性,而不是絕對的.在我國古代先哲們的眼裡陰陽概念,就是整個宇宙的概念,被稱之為"道".那麼何為"道"呢"道"就是宇宙大小事物的運行規律,"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就是道,道的本身就包括陰陽,也就是陰陽.沒有陰陽的兩個方面,就成為不了"道".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各自的屬性,而且還具備"道"."道"不是獨立所能夠形成的,必須有它相對的兩方面,象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好的一面,就不知什麼是壞的一樣,<<黃帝.內經>>「獨陰不生、孤陽不長、」有陰有陽,有了事物相對的兩人方面,才會成為事物的整體。

      兩儀的產生,是太極的第一次分化,那麼第二次分化是怎樣的,我們繼續看《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的第二次化分,是從第一次化分的基礎上再分化一次,即兩儀生出四象,在原有的一陰一陽,或一奇一偶的基礎上,又分出一陰一陽、成為二陰二陽、這二陰二陽分別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它以象四時、又象四方、四時為春為少陽、陰中之陽、夏為太陽、陽中之陽、秋為少陰、陽中之陰、冬為太陰、陰中之陰、四方為、東少陽、南太陽、西少陰、北太陰,這樣在原存的陰陽的基礎,產生了時間、(四時)空間(四方)的概念,有了時空的概念,人們就更一步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在《素問、陰陽離合論》中。「天為陽、地為陰、春夏為陽主生長、秋冬為陰主收藏。"四象產生以後,陰陽的概念得到進一步的發揮,由原來的一組單純的相對,發展為兩組相對,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太陽太陰相對,少陰少陽相對.由原來的只有陰陽兩方面的一唯空間,發展到兩個相對的二唯空間,使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又進了一步.由線的認識到面的認識,是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大進步,而從四象中又分化的八卦,則使人們在認識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太極的分化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成信數的增長,這種分法具有數學上的邏輯性,也符合自然界發展的規律.八卦是在四象的基礎上,再加上一陰陽,即成了乾坤,乾坤象徵著天地,象徵著父母.<<易.繫辭>>第一章就講:"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道又為太極,是天地之母,乾坤則是萬物之母,以後的萬物形成,莫不是以乾坤為主,人與萬物都在天地之間,都是在有了天地之後而產生的.乾一索而得震,為長男,二索而得坎,為中男,三索而得艮,為少男.又震為雷象,坎為水象,艮為山象.雷動,坎險,艮止.坤一索而得巽,為長女,二索而得離,為中女,三索而得兌.為少女,巽為風象,離為火象,兌為澤象,巽為進退,離為火,為曰,為明,兌為說.這都是在乾坤二卦之中而產生的,俗稱乾坤六子,是太極三次分化的結果,也是空間幾何的三個坐標.(x+y)x(x+y)=(1+3+3+1)=8.所以在易學上稱三為萬物始,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太極,是「道」是萬物之始《說文》;「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道分天地。」「一就是天地之間最初的,最大的渾沌整體,這個整體化分天地,形成陰陽,由於天地陰陽的矛盾運動產生出萬物來。《類經,圖翼》一在這裡,不能看作它是陰,或者陽。也不能看作是奇數,或者是偶數,它是代表一個整體,即有陰的一面,也有陽的一面,陰陽都被包括在一起。它本身就具有陰陽,奇偶兩個方面。而是以後產生奇偶的基數,也是產生萬物的最基本物質,這種物質被稱為太極、道、太一、太虛。這種最基本的物質就是「氣」。宋代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唯物主義原理,《正蒙,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又說;「知虛空即氣,則有無,則隱顯」。認為能夠看見的物體,就是氣的聚集,看不見的則是流動的氣。氣的概念在《易經》里就有過論述;「形而上者謂之道」,這裡的道是指氣而言。還有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也經常用道來代表氣,為物質的最初的基本原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物就是指「道」而言。古代養生家也提到;「聚則成影,散則成氣」。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從哲學的角度更進一步指出;「物質的氣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氣聚而成萬物,氣散則歸於太虛」,他與張載和其先哲一樣,最早認識到了「氣」的物質性,也最早地證實了物質不滅的定律。

      八卦產生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得到了迸一步的提高由原來的二維層次進入到三維的空間,八卦代表著自然界的八種物象,又代表著空間的八個方位,由八卦而產生的「時」的觀念,從原定的四時,春夏秋冬、發展為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在八卦中每一卦有三爻八卦共有二十四爻,它根據陰消陽長的規律,與自然界一年四季的變化,發展為一年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圖,從時間的概念上,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是符合現代科學道理的。中國的《易經》是建立在象與數的基礎上,象是指我們對自然界觀察到的和觀察不到的形象而言,數是自然界發展其產生的邏輯性,八卦的象,代表世界上存在產生的八種基本物質。《易、糸辭》一開始就講到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經》的成書,主要是追溯原始和歸結未來,並以探求事物的實質為主體。六爻只不過是某一事物在某一時間的象徵而已。《易、繫辭》:「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易就是數,數能確定事物的形象,反映事物的規律,如果掌握了數的變化就可以推測事物的象和事物的規律。《易、繫辭》:「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八卦重疊派生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又包含著三百八十四爻,八卦代表自然界的八種物質,乾天、坤地、震雷、巽風、艮山、坎水、離火、兌澤、稱為八純卦,在每一卦象中又分出七卦,象乾卦分化出有: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坤卦分出:否、萃、晉、豫、觀、比、剝。其它六卦也是如此,各劃分出七卦,總共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劃分可以排列出相互對稱的三十二對,這三十二對的對應性,充分顯示了事物的相對性和統一性,因而構成了十分整齊的能量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正反兩方面的屬性。也就是陰陽的屬性,從辯證的唯物論來看,事物都有內在的對立統一兩個相反相成的東西在運動。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的結合和分化而成。中國的《易經》講得就是陽陽太極之理,一陰一陽謂之道。」就是講一個整體的東西,其中包括矛盾的一面。例如:電氣,就是由陰電和陽電合而為電,沒有陰,負極,和陽,正極,就成為不了電。這就是辯證的道理,這個道理普天下都存在。在八卦之中的卦象,就是自然人種現象,《易經》上還有卦辭、  辭、 辭。卦辭是確定一卦的性質,是從一卦之中的位來確定的,時代表時間,位代表空間。辭:主要闡述不同時位的變化。在《易·說卦》中,則更為詳細的描寫時空的變化情況:「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人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這段話說的是;帝出於震,震代表萬物,一年的歲月開始了,萬物都復出,震是春天之始,又為東方之象,其形屬木.巽也是木,又為風象,季風過後夏天耒到了,這就是離,離為火.為日,火能生土,土生萬物,此時是坤象.土能生金,兌為金代表秋天,為西方,兌是說,悅的意思,人們在慶祝豐收,秋冬之際,陰陽相薄,乾是西北方,所以戰乎乾,冬天也是坎位,人們忙於收藏,處於勞累狀況,艮為止象,方位東北,冬天的分界線,人們處可休養階段,為迎接新的一年開始,在六十四卦中,乾為天.坤為地.天地相互依附,形成了天地間的千變萬化,這千變萬化都在一經一緯,一方一園,一動一靜之間.宇宙的形象,外圓內方,環則運行不息,天環於外,地方於內,相交而成事,就是生萬物.六十四卦隨著方陣的不同變化,構成宇宙不同變化.六十四卦的方陣,也就是卦序的排列,這種排列符合事物發展變化的邏輯性.象徵世界萬物的生成於發展,包括了社會,家庭,宇宙,人生,群體,物質,精神等等.事物的"物極必反"現象,具有豐富的辨證法思想.

     在<<易經>>中,太極是主要的,它為"道"為"太一"為"太初".老子講;"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一"就是太極,二就是兩儀.前面咱們講過,太極的"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的過程.現在再講太極在未分兩儀之前產生的變化.在古老的傳說中,有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說法,三清是太清,玉清,上清.在道觀里都供有三請像,元始,太上,靈寶.這裡講的三清,也就是太極最初的三分,這三分並不是分出陰陽,而是分出宇宙中最原始的物質,在太極末分之前,宇宙仍是混沌狀態,這混沌狀態,就是最原始氣的狀態.在<<列子>>中;"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或者為"太初.太始.太素,"太仞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這就是原始的物質基礎,即氣.形.質,在哲學上,可以稱為最早的因果關糸,氣.形可以看作因,質則可以看成果,有了氣形的因,才能得到質的果.太初;事物的最初表現,太始;事物開始產生變化,太素;則是由量到質的過程.在太極三分之後,又產生的分化就是將原有最初物質的氣,分為陰陽兩個方面,清者上升為陽,濁者下降為陰,陰陽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徵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因時因地的陰陽,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的.

    中國的哲學是建立在<<易經>>與<<老子>>的基礎上,老子學說被稱為周秦諸子的總綱,後世學者,不管是那一家,那一派,也不管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究其根源無不是從<<易經>>與<<老子>>中得到的,從而由此發展.中國是這樣,國外也是這樣,在國外有很多有名的哲學家.科學家他們的發現,都與<<易經>>上的理論相吻合,或者是在看到<<易經>>以後才有所發展,易與老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國內外學者們所重視,易學將會被用到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

                          三;易學中的數學概念

      <<易經>>中含有哲理和數理,而哲學與數學則是一切科學的源流.伽利略曾說過;"數字是書寫宇宙的字母".<<易經>>中的數學概念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它從數的起源開始,一直發展到具有嚴格邏輯性的數學規律.<<易經>>也稱數術學,在整個易學裡到處都是數,數術也叫"三五之道",三五本身就是數,三乃三才,五乃五行,八卦也是數,六十四卦的六十四也是數.總而言之<<易經>>從頭到尾是由數寫成的.<<易.繫辭>>正義說"故朋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也.漢代天文學家張衡也說"數術窮天地",數術本身可以代表宇宙一切事物.

    中國的文話來源於象,古化的先哲們根據象的概念來結繩,來畫劃,中國的祖先們每做一件事,就用繩子結一個結,或者畫上一道,這是一種古老的紀事方法,後來又在結繩紀事的方法上用一些符號代表陰的,又用另一種符號代表陽的,這樣用陰陽表示奇偶.雌雄.從考古學家們的發現,經常會有一些特殊的符號,因這些符號無法在這裡表示,也不在一一細說.如果合成現代的數字就是七八.七六.一六一.六八二五一等數字.這都是考古學家在出土文物中發現的,經總結為;一二三三,符號省略,過去的卦畫組合就是用這些古怪的符號來代替,這些古老的數字也就是卦畫.

     但是如果從<<易>>學的角度上看,就必須從太極開始,<<史紀.律書>>"數起於零,始於一,成於三,終於十".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任何事物都是從零開始,宇宙的形成也是這樣,一開始是混沌狀態,可以算為成無極,無極即是零,繼而太極,太一在數字上是一,在一的基礎上太極產生了分化,也就是從一開始分化,成了陰陽兩個方面,陰陽又為奇偶,數的概念有了二,二代表天地,又代表奇偶和陰陽,<<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之始稱為混沌,有了太極以後分化為陰陽,形成了兩方面的相對,那麼太極以前的混沌是零,一旦產生零或無中的一點就是太極,又被稱為有的階段,這個有就是一,以後的分化都從一,也就是太極開始,一分為二,為兩儀.為陰陽.為奇偶.為雌雄,為天地,有了天地之後方能產生萬物,老子講"三生萬物",什麼為三,在太極沒有分化之前,本身就含有太初.太始.太素,後人認為這次的分化不是分化,而是太極本身具有的,易學中的分化是"一分為二".三是三才,加上人,與天地共稱為三才.一幅<<太極圖>>它有陽的一面,又有陰的一面,那麼中間的分界線就是人,這樣在數字上就有了零一二三.<<史紀.律書>>"數起於零,始於一,成於三".有了三以後則可生出萬物.在一幅太極圖中,通過圓的中心可化分出無數的s線,每一條線都代表看太極的一次分化,<<易.繫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樣的化分是根據<<易經>>之中的"一而二,二而四,"成倍增長的化分法,還有一種是根據考古學象對結繩紀事的研究而來,在前面講過?代表陰,?代表陽.後來人們發現用??代表太陰,用??代表太陽,??代表少陰,??代表少陽.使原有的單鈍陰陽發展為陰中舍陽,陽中舍陰的四象,這於易學中的"兩儀生四象"相符,在<<易經>>中四象太陰是上下兩個全是陰,太陽上下兩個全是陽,少陰上陽下陰,少陽上陰下陽.這樣零一二三,就完全地建立起來,以後則有兩儀的倍數四象,四象的倍數是八卦,八卦變成十六卦,再變三十二,再變為六十四,完成了易圖的結構.如果再在六十四卦的基礎上再變下去,就可以無限地變下去,這就是太極的無限分化.

     易學中的五,見於<<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各有所合."在易數中有陰陽兩儀.有天地人三才,兩儀加三才總數合是五.<<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在這裡三當奇數之始,兩當偶數之始.至於一,即不是奇數也不是偶數,而是產生奇數和偶數的基數.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把一看"前有奇數和偶數的性質",和<<易經>>中一兼有對立統一的雙重性是一致的,一、加到奇數上成為偶數,加到偶數上則成為奇數,所以叄天的三字代表著,奇、陽、天、的一面、兩地的二字代表著、陰、偶、地的一面,天地數相加是五,五在易學之中為小成。「五」本身含有陰陽交錯的意思,《易經》上:「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是講推求連續奇數之和、連續偶數之和的方法。我們用n2求連續奇數之和,用n(n+1)求連續偶數之和,x那麼求奇偶數連續之和的公式為n(n+1)/2"天數五"即n為5."地數五"也是n為5.天地之數共十數.即n為10.十在易數之中為大成,古時有人認為,"五十有五"就是"二五",或者"五五",五字的古文是x.把二個x重疊起來則是爻."五十有五"本身有"二五"為爻,"五五"為爻的涵義,見公式;

      天數;1+3+5+7+9=52=25,地數,2+4+6+8+10=5x(5+1)=30,

      天地數,1+2+3=+4+5+6+6+7+8+9+10=10x11/2=110/2=55,

    五的作用在易學中還不止於此,我們前面說"兩儀生四象",四象做為時間觀念上,代表四季.在空間觀點上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不管是時間還是空間上,都沒有中間的土象.

     四象;春.東.木,夏.南.火,秋.西.金,冬.北.水,

     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一.二.三.四分別為四象位,六.七.八.九分別為四象數.(關於四象的位與數下面再講)在天地數中一.二.三.四.五分別代表水.火.木.金.土的五行,和東.南.西.北.中的五方之數,在<<河圖>>中,一至五為孤陰孤陽之數,不起變化,稱為"生"數,五行非土不成,五加上任何一位生數就能變成成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從<<河圖>>中看,六七八九十是五行的成數,所以五的作用很大,有了五才能起到生化作用,在<<河圖>>中,加減法源於此,其中五起主導作用,用每一個生數加上五,都成為它的成數.相反地用成數減去五,則又變為生數.在<<洛書>>中,五的作用也是如此,<<洛書>>為乘除的起源,用<<洛書>>的四正與中五相乘,它的積為五的倍數,用四維與中五相乘積則是十的倍數.

       四正;1x5=5....3x5=15....7x5=35....9x5=45

       四維;2x5=20....4x5=20.....6x5=30....6x5=40.

    數字在有了三以後,才產生萬物"數成於三",而有了"參天兩地而倚數"的五.有了五才變化後面的六七八九十,完成了"數起於零,始於一,成於三,終於十"的過程.從<<河圖>>看數和太極看數不一樣,<<河圖>>中的數是生化而成,太極的是分化而成,有了<<河圖>>的生化數,加上太極的分化數,則構成了無窮無盡的數字.

    用陳維輝先生的話講;"太極的分化共三步,一步太極生兩儀(一維),二步兩儀生四象(二維)三步四象生八卦(三維).這三為步就是空間解析幾何的三個坐標.

    從兩儀到六十四卦的排列方法與數學上的重複排列相符;

    二2=4(四象)二3=2xx2x2(八卦)二6=64(六十四卦).

    而且還可以表現出等比級數觀念;1.2.4.8.16.32.64.一一m....20, 21.22.23.24.25.26.....2n.

    還有在易數中的數字,和古人求平方或開平方有關;

    1+2+1=4=22(四象),1+2+3+2+1=9=32(九宮),1+2+3+4+3+2+1=16=42(十六卦).

    1+2+3+4+5+6+7+8+9+10+9+8+7+6+5+4+3+2+1=100=102(天地數).100,在河圖洛書中,奇數是50.偶數也是50.這是一個特殊的數字,古稱為大衍之數,<<易經>>"大衍之數50".

     在八卦之中,一卦有三爻八卦共二十四爻,3x8=24,陽爻用九,陰爻用六,陽爻數有三十六,陰爻數有二十四,四象之倍數,36+24=60.與六十甲子相符.

     六十甲子的六十,還有一種計算方法:用天乾的十,乘以地支的十二,得數為一百二十,但在六十甲子裡面只用陽干與陽支相配,陰乾與陰支相配,所以用120÷2=60,一年三百六十天,

暗合周天度數。

     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乘上八卦陽爻數,為乾之策。

     6×36=216乾之策。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062f70100cx4u.html) - 《易經》《道德經》中國文化的源泉_康和堂_新浪博客

     再用六爻乘上八卦的陰爻數,為坤之策:

     6×24=144,坤之策

     乾坤之策的總和為216+144=360

     這為農曆一年的天數,也是一個的度數,乾六爻用九,坤六爻用六,分別乘以4四代表四象。

     乾之策,6×9×4=216,坤之策:6×6×4=144

     相加為216+144=360與上符

     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六十四卦共是384爻,6×64=384.其中陰爻192,陽爻192,用陰爻192乘以爻別36.用陰爻192乘以爻別24.192×36=6912。192×24=4608  6912+4608=11520

用360乾坤之策×4=1440再用1440×八卦數=11520.

     三角函數的勾股弦,是根據大衍數來演變成的,相傳是在大禹治水時發明的,勾三,股四,弦五公式:

     32+42+52=50 32+42=52=25

     在洛書中形成最早的數陣,1+5+9=15  2+5+8=15  3+7+5=15  4+5+6=15

     2+7+6=15  8+1+6=15  4+3+8=15  4+9+2=15

     不管是橫豎或是交叉得數都是15

     朱熹在《易經》卷首,講了二十四節氣的氣候變化,他根據天象圓形的結構來表示的;「此圖圓布者,乾盡於午,坤盡於子,離盡於卯,坎盡於酉,陽生於子中,極於午中,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我們先將每一卦爻數3,乘上八卦,3×8=24爻。二十四象徵著二十四節氣,又可做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分為二為十二時辰。再用24×4=72,為七十二侯一節分三侯,七十二可以再乘5一侯為五天,可得72×5=360天三代表一季三月,也代表一個時辰分初中末。五代表節氣春夏、長夏、秋冬。

     先天易理,是以二進位數理為基礎的。在《易經》中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在二進位里--代表0,—代表1,爻是易經中專用名詞,可當成2的乘方指數,初爻是 21二爻是22三爻23,四爻24,五爻是25,上爻是26,二進位的數學則是從0開始,所以21在《易經》中的叫「兩儀」22叫「四象」23叫「八卦」24「十六卦」25「三十二卦」26「六十四卦。」從兩儀的陰陽,到六十四卦的陰陽,是個辨證的統一,從下向上看,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從上往下看中則是一陰一陽,二陰二陽,四陰四陽,八陰八陽,十六陰十六陽,三十二陰三十二陽。

     二進位是根據宋代邵雍的「先天卦圖」而來,「先天卦圖」是由坤卦起0,至乾卦為止63,在它的八純卦坤、艮、坎、巽、震、離、兌、乾,下三爻和上三爻卦象重複,都是按九的倍數排列。如下:

       坤          艮         坎       巽         震         離      兌     

二進:000000   001001     010010    011011    100100   101101  110110   111111

十進:                 1.8        27        36       45        54      63

      以上八卦八純卦按上下三爻重疊排列,單純的八卦只有三爻它排列

坤          艮         坎       巽         震         離      兌     

二進位: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十進位:0                                         7

       在《易經》上陰爻當0,陽爻當1,第一步是太極分化兩儀,如下:

八卦:坤          艮         坎       巽         震         離      兌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110    111

四象:    太陰                   少陰             少陽                   太陽

                                                         1

兩儀:                陰                                         

                                                               1

太極:                                              

       按二進位的原理,是自左向右的橫寫,每向右退一位,數值減一半,反之向左每進一位數字就大一倍,每個數位只能容兩個數碼,既0和1,基數為2,由低向高是「逢二進一」如最右邊的個位數是1,再在同位數上加個1就變成了二,逢二進一「成了1   0這個「1」讀作「2」用2再加1因最右邊有個0,正好容個1,所以3就記成11,實際上是2+1合成的,從四象中可看到。

兩儀    0陰        1陽     四象    ;太陰00=0  少陽01=1

10少陰=2,  太陽11=30  在四象中兩對數的和都是7,總和是28。也是以後「二十八宿」的來歷。(乾+坤)+(艮+兌)+(坎+離)+(巽+震)在《易·說卦》之中:「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簿,水火不相射。」就是按這種數學中的二進位來排列的,六十四卦也是如此,它可分為三十二對,每對相加的和都是六十三。乾+坤,剝+夬。比+大有,觀+大壯,豫+小畜………..

略舉幾卦看它公式:

乾 111  111=1×25+1×24+1×23+1×22+1×21+1×20

           =32+16+8+4+2+1=63

姤  011  111=0×25+1×24+1×23+1×22+1×21+1×20

            =16+8+4+2+1=31

晉000101=0×25+0×24+0×23+1×22+0×21+1×20

         =4+1=5

大衍之數,是古人占卜用的,我們且不管它的靈驗與否,單看在占卜之中,運用的數字。在《易·繫辭》中:「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卦一以象三,揲之以象四時,歸奇於以扐象閏,五歲再潤,故再扐之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過去占卜用的叫蓍草,一共取用五十根,為大衍之數,然後取出一根不用,然後將四十九根隨意兩手分開,再從右手中拿出一根掛於左手小指之間,然後四根一組,先數左手後數右手,數完之後將餘數方至一旁。其餘數必定是五或是九,這為一變然後再將剩下的再分二次同一變一樣。餘數是四或八,最後將所剩下的用4除,則定一爻。三變得一爻,再做五次共十八變得六爻,遂成一卦。如果按上述一分,就會得到一些規律,左手的餘數與右手的餘數相對應;左1右必3,左3右必1,左2右必2,左4右必4.這樣一看,豈不是,二進位數學的一些原理,從太極0開始,一分而為二,以一象三,揲之以四,五年兩閏,最後手中所剩的是36、24、28、32,分別用4除不就是9  8的四象數么?

 《易經.》作為一門科學,它其中含有的哲理性和數理性,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通過《易經》則能解釋出世界上很多不解之謎,這有待與廣大的《易經》研究者和愛好者,去努力,去發掘,為使這門古代的文化,待到發展,希望更多的易經愛好者發現,來共同努力,使《易經》發揚光大!                                       戊申歲  孟秋月 :無理


推薦閱讀:

《道德經》第廿五章 讀書筆記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天性自由
老子的「道」 - 天長地久
道德經第三章
人類智慧的結晶---《道德經》

TAG:道德 | 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道德經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