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故事(2017新版)

 

一、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序分)

兩千五百多年前,偉大的覺者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向眾生講經說法;揭示了宇宙及生命的真相。佛經是由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講述,並與佛的其他弟子共同集結而成。金剛經就是尊者親從佛聞,如是

當時,佛在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道場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道高德重出家僧眾,追隨佛陀學法,求真修道。每天午前,世尊身著法衣,手中托缽,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內不分貧富,依次乞食,得到適量的供養後,返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凈雙腳,鋪好法座,然後安然地坐到上面。

每天的行住坐卧,日用尋常瑣屑事相中,如來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把位置整理一下,還是要打坐。生活是那麼嚴謹,那麼平淡,而且那麼有次序,並有益於眾生種福田。如來以身垂範,處處體現清靜平等、大慈大悲之圓滿意境,自然流出般若妙法。真理就在最平凡之間,平常就是道。這是佛不開口的講法。

 

    二、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正宗分   

此時,須菩提長老即刻從大眾中的座位上起來,莊重地坦露右肩並右膝跪地,恭敬合掌鄭重向佛請法。身口意三業虔誠

「真是太稀有了!世尊。您能夠最殊勝地護念著菩薩們,並且最殊勝地咐囑著菩薩們。請問世尊,如果有一心向善的男子或者女人,發起了求證佛道無上正等正覺之心,那麼,他們的心應該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呢?」

時節因緣已經俱足,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長老,深悟如來教化的善巧方便;感嘆如來,能於平常日用中無言說法甚為希有!眾生為衣食忙碌,名利纏身,也應還至本處,迴光返照內心世界,使生命得以升華。然而修行第一步碰到的問題是思想停不了,妄念紛紛,煩惱不斷。特此,尊者代大眾向佛請法。

佛陀回答道:「問得好,問得好啊!須菩提,就像你所說,如來是在最殊勝地護念著菩薩;並且最殊勝地囑託著菩薩。你要專心諦實而聽,如來應當為大家講說。

    「善男子和善女人,發起了求證佛道無上正等正覺之心,就應當讓心如此安住,如此降伏。」

須菩提回答:「真是這樣,世尊。大眾非常期待聽您講法。」

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則為菩薩。就在一念發願求道時,心是無比恭敬無比虔誠,已經不存在任何煩惱;就是住此境界,這時妄念已經下去了,心也就降伏了。但是人們沒有懂不能把握,剎那之間禪機擦肩而過。尊者更請如來大開方便,以言說那無言之道

    於是,佛這樣告訴須菩提:「諸位發心求道者及悟道的大菩薩,應按這樣的方法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不論是卵生,胎生,濕生,還是幻化而生;不論有形相的、無形相的、有思想的、無思想的,不能說有思想的,也不能說無思想的,我都應當幫助他們徹底解脫而圓滿自在。雖然這樣度脫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確實沒有什麼眾生被我度脫。為什麼呢?如果菩薩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麼,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菩薩所修的六度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止觀)、般若(智慧),是自利利他。修佛法就是要降伏那不停分別執著的妄心,其最有效的方法在於度眾生,不僅是度人類,而是度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發此大願,其心量之大,必然將凡夫執著狹隘的我相之妄心降服化掉,大而化之。佛首先回答了云何降伏其心。佛繼續開示:

 「再有,須菩提,菩薩應當以無所住心行於布施。也就是說,既不要執著於外在的境象布施;也不要執著於聲音、氣息、味道、觸覺或者內心形成的概念來進行布施。須菩提,菩薩們應當這樣布施,不住於相。」

上面是發大願,在此是起大行;願與行不能分離,行六度菩薩道,方不是虛願。度生離相,破我執;布施無住,破法執。於此用功而不住空、不住有,則破除六、七兩妄識。心就這樣不再分別與執著,以無所住心行於布施,佛又鄭重回答了須菩提應云何住之問。

   「為什麼要不住相呢?因為菩薩不住相布施,所顯現的福德,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你想想看?東方虛空你能思量出來有多大嗎?」

    「不可以的,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四周、上方和下方的虛空,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嗎?「不可以的,世尊。」

「須菩提,菩薩因不住相布施所顯現的福德,也和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與修行人定要遵從如來所教導的,心就應如此安住。」

不住相法性,其福盡於虛空,彰顯法性廣大猶如虛空。發大悲度眾生,即是修福,度眾生又不著相是具大智,即是修慧;福慧雙修,悲智雙融,即成佛之法門。

  

     三、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前面釋迦牟尼佛一再強調不住相,但眾生學佛都想見到佛,那麼成佛是不是有個成佛的相呢?須菩提其見解,到底如何呢?

佛問到:「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可以通過身相來認知如來嗎?」「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過身體相貌認知如來。」「為什麼呢?」「如來所講的可見身相,並不是真實的法身相。」對此回答,佛進一步開示,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肉身相有生有滅,法身無相是不生不滅,是不能以形象來見的。不但佛相不可以執著,人世間一切相也不可執著;隨時於諸相而不著相,就可以見到本有自性。對這種無相的法門,一般的眾生他很難理解,因為他也不相信。

於是須菩提向佛請問:「世尊,如果一些眾生,聽到了您這樣的言語開示,能真實的生起信心嗎?」

佛告誡須菩提:「不要有此疑問!不止現在、即使如來涅槃滅度以後,甚至於滅度後的後五百歲;仍有持戒修福的佛弟子,對於這樣開示,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相信此法義是最真實的。你應當知道像這樣的人,他們在過去世,絕不僅僅在一位佛,兩位佛,或者三,四,五位佛那裡培植了自己的善根;而是在數不清的佛那裡,培植了自己的善根。就如這樣的人,聽到如來這樣的言語開示,哪怕只生起了一念間的純凈信心;須菩提,如來完全知道,完全明了,這些眾生,將得到如虛空一樣無可估量的福德。」

現在我們處的這個時代,就是五個五百歲的後五百歲,屬於斗諍堅固。佛說的就是我們這些人,還能持戒修福,共同學習金剛經,發無上菩提心,其善根是無比的深厚。一念凈信:一切諸相皆為空寂平等一之相,則見如來法身。信為道源功德母,這一念就是真心跟菩提結合了,就是佛的知見;跟佛相合、相通,必然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眾生在一念純凈信心當中,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種錯誤想法。不但無四相,心中也不執著法的概念,還不執著非法的概念。為什麼是這樣呢?倘若這些眾生用心執取事物的相狀,那就說明執著了我,人,眾生和壽者的錯誤想法;倘若執取了法相,也說明他們心中有我,人,眾生和壽者的錯誤想法;為何如此,倘若對法相執取斷滅的話,那還說明他們心中有我,人 ,眾生 和壽者相的錯誤想法。

著有、著空,是一切凡夫之通病。無我四相已達我空無我執無法相,即已達法空無法執無非法相,即已達空空無空執。我執法執二病,用我空法空之葯治,空病是由而形病,病癒而葯亦除,無空執方得無礙。一個生凈信的人,已經是無我執無法執無空執無所執。

 「因此,即不應當執取事理法相,也不應執取否認事理法相;所以如來經常告誡,你們諸比丘眾,應知如來所說之法,像渡河所需筏子那樣;過河後就不再用筏子了。佛所說之法都不可執著,更何況佛法以外的各種法呢!」

    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眾,都證得羅漢果位,斷除世間的見惑與思惑,但在法上卻有執取。佛引導比丘眾轉小向大,遣除一切法,我空,法也要空。法不空而拚命抓住佛所說的法,則是忘卻了渡河是目的未渡當用渡河後應舍船,而不必把船背在身上走。為加深領會法與非法都不可執取而放下對法的執著,如來問道:

 「須菩提,你怎麼理解呢?如來真的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真的有法可說嗎?」  

    沒有十分把握,須菩提這樣回答說:「如按照我理解佛所說的法義,並沒有一定的事理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什麼一定的法義如來可以宣說。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開示的法理,不可以定取,也不可以定說。它們既不是法,也不是沒有法。所以可以明白,一切解脫成就的賢者和聖人,對一切事物理法都是不執取,都是行無為法、自在隨緣而已。他們於此也證悟到不同境界。」

佛所講的各種法,各種道理,不能執著,執著了他任何一句話,就不對了;所以是不可取,不可說。對不同根基的人,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因材施教,無有定法。不取法,離有即空邊;不取非法,離空即有邊;不取非非法,空有二邊不住,全歸中道。不著一塵,不舍一法。佛以世間的寶物福德對比來說明,行無為法福德之無窮無盡。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倘若有人用遍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等七種寶物來進行布施,這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的福德,並不是不可稱量的福德自性。因此如來方便地說這種福德很多。」

一千個如太陽系這樣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而一千個中千世界加起來,叫做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說法以前是沒有人相信的,到了現在,科學已經觀測到數不清的銀河系,數不清的恆星、行星……實際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數、不可量那樣多。現代科學更加證明佛的說法真實,他的神通智慧,更是超越了時空。

 「須菩提,倘若還有一個人,能夠在這部經當中,接受所說義理並按此修持,甚至只接受一個四句偈語的內容,並隨緣為別人解說。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將勝過前面的人。這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一切諸佛,及其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依此經義理修持而產生。須菩提,你仍要注意,所說的佛與佛法,即非佛與非佛法。

佛說的福德多,是一種鼓勵;佛強調是智慧的重要,教育的重要。大徹大悟,都是從金剛經裡面透出來的,從般若,從自己真正智慧裡頭透出來的。般若,能出生一切諸佛,及諸佛所證之法,稱為佛母。

    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講到了無所住心行於布施,只要你心有所住,都不是佛法,對佛法也無所住。須陀洹等四果羅漢的心念是否"有所住』?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初果須陀洹能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證得了須陀洹果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須陀洹這個果位是入賢聖之流的意思,然而他卻心無所入。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惑,只是稱作須陀洹。」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二果斯陀含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證得了斯陀含果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斯陀含雖然是一往來的意思,也就是命終先升天一次,再回到人間就能夠證得斯陀含果。而實際上,他的心已沒有往來之念,所以只是稱作斯陀含。」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三果阿那含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證得了阿那含果。他會這樣想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阿那含雖然是不來的意思,說是不必再來人間修持。而實際上,他的心不住相,根本就沒有不來之念,所以只是稱作阿那含。」

初果羅漢須陀洹就是預流果,預流就是入聖人之流,已經由普通的縱慾、情感、愛欲中脫出來,進入清凈的法性一面了。可是心念之流還沒有空,碰到某種環境,對於六根六塵不是不動心。二果羅漢斯陀含,只有一次迴轉人間,名義上講再來一次,這一生債算是還夠了,緣也完了,他也不須要再來。三果羅漢阿那含生死來去比較自由,是不還果,這一生過完就結束了。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阿羅漢能夠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得道了,證得阿羅漢果位嗎?」

須菩提說:「不會的,世尊。」「為什麼呢?」「實在沒有具體人或事叫做阿羅漢。世尊,倘若阿羅漢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得道成為阿羅漢,他就已經執著了我,人,眾生和壽者相,就不配叫做阿羅漢了!

如何能夠修到四果阿羅漢呢?必須能夠斷掉了見惑、 思惑,即"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謂小乘的聖人。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為阿羅漢。目的是先求跳出三界,先了生死。

「世尊,您稱我證得了無諍三昧定境在人世間最可讚歎為第一,在諸弟子中是解空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卻沒有這樣的念頭: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倘若我起這樣的念頭:我已經得道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世尊就不會稱讚說:須菩提是自在的寂靜行者。正因為須菩提確實沒有住相修行,只是證悟了空相而稱作寂靜行者。」

有諍則名喧雜,非真寂靜。四果羅漢無都是不住相不起念而行無為法,菩薩又是如何呢?

佛向須菩提問道:「你想一想,如來過去世行菩薩道,在然燈佛那裡,確實得到了什麼法嗎?」

    「沒有,世尊!您在然燈佛那裡,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你想一想,菩薩求證佛道是不是在莊嚴佛土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是這樣。世尊!為什麼呢?對你所說的莊嚴佛土,菩薩並沒有莊嚴佛土這樣的念頭,只不過是稱名作莊嚴佛土。」

無住正是了生死之唯一入手方法。一有所住,即是生滅心,即有生死。通過阿羅漢、菩薩行無為法而無相無住無念,佛開示了下面重要法義:

 「正因如此,須菩提,諸位發心求道者、悟道的大菩薩應當這樣生起清凈心:不應當住著外在的境象而生心;也不應當住著各種聲音、氣息、味道、觸覺或者內心形成的概念而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生心,這是全經之心印。求道者行無為法,自在隨緣,不染一塵;菩薩六度萬行而無住,清凈之心則自然生起。若心有住即有取著,即是染污。不同的修持會證悟到不同境界,佛再次提醒不可著相:

「須菩提,譬如有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怎麼看呢?他的身體算不算高大呢?」須菩提回答說:「非常高大,世尊。為什麼呢?如來說法身實為無形相之非身,須彌山之妙高報身只是稱名為大身。」

為加深領會無住生心法理的妙義,佛又以世間的有相的寶物來對比,借有為法所獲極大福德,以彰顯受持讀誦此經,無住生心無可比擬之殊勝福德。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粒的數量,有這些數量的恆河;你想一想,這些數量恆河中的沙子、數量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真的很多。世尊,就這些恆河都多的無可計數,更何況無數恆河中的沙子。」

    「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用全部像恆河沙子那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七寶來布施,他們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佛告訴須菩提:「假如另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夠接受如此法義;在這部經當中,哪怕只信受持誦任何一個四句偈語等內容,並能為他人解說;這樣所獲得的福德,就勝過前面用那麼多七寶布施所獲的福德。」

對初發凈信之心,只以一個大千世界寶施來顯勝。對能領解無所住而生其清凈心,則以無量無邊大千世界寶施福德顯勝,以校顯其悟解深淺。

佛又進一步講說:「須菩提,只要有人隨緣在任何地方宣講這部經,哪怕只講其中四句偈語等內容。你要知道,講經的這個地方,理應受到一切世人和天人諸神的恭敬供養,就像供養佛塔佛寺一樣。更何況有人能夠完整地受持讀誦這部經。須菩提,應當知道,這個人將成就無可比擬的第一稀有無上正等正覺妙法。正因為如此,倘若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如同有佛在,大家應當像弟子敬佛一樣尊重此處。」

隨說是經尚且可應供,何況持說之人你自己心中經義已完全信解,完全受持,故能成就法身最上之法,報身第一之法,應身希有之法三身圓具,即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經典所在』即法寶,"即為有佛是佛寶;"尊重弟子為僧寶。

 

    五、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釋迦牟尼佛層層深入的宣講殊勝法義,不著相,不執法,不作念,無所住;屢言受持讀誦此經功德,之所在之處,三寶全彰。然而此經何名?如何深入受持?此皆聞法人所急於了解的。

此時須菩提尊者向佛請問道:「世尊,這部經應當是什麼名呢?如何供奉、修持此經呢?」佛告訴須菩提:「這部經名字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就如金剛這個名字所表達之意,你們以此奉行、修持。如何這樣做?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則非般若波羅密。」

金剛,在各類物質中最堅固,無堅不摧。如金剛這個名字所表達的堅固、光明、銳利之意,此經能破除一切虛妄之相,一切煩惱於割不斷處一切割斷放不下處全身放下;能破一切法能建一切法,是能夠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佛道的經典,但是對此般若波羅密本身之名相也要破除。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真的有法可說嗎?」

尊者肯定的回答:「世尊,如來無法可說。」

前面須菩提尊者理解到無有定法可說,現在已深悟法空,那個境界,不可說,實在沒有辦法說,說不出來的。說個空已經不是它了,說它是有,世界上有的東西又終歸空;所以空有都不能講,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終日說而無說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所有的微塵,是不是很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

    「須菩提,你要知道,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可以具足三十二種勝相特徵來認知如來嗎?」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具足三十二種勝相特徵而認知如來。為什麼呢?因為以如來的金剛般若義理闡述,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大千世界為眾生同業所感,是世間法因果;三十二相為佛多劫薰修所成,是出世間法因果。金剛般若快刀斬亂麻,細而微塵大而世界及三十二相,正報依報不沾一絲相;奉持者清凈心中不留一個字,無一法實有,沒有任何境界,如此則成就金剛般若波羅蜜。

佛說:「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恆河沙粒那樣多的身體生命來布施;又另外有人在這部經當中,哪怕信受持誦任何一個四句偈語等內容,隨緣為別人講說;那麼他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所得的福報還要多。」

人所最寶貴的身命,以此布施遠重於外財寶施。持說此經義理而能開金剛智,斷生死之根,超凡入聖;其功行更為殊勝,故此則不用外財而以內財身命布施,來較勝金剛般若義理。

 

    六、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須菩提尊者深刻理解甚深微妙經義,大夢初醒,始知般若真心,人人本具;不同以往解空之偏,深感佛說此經萬劫難逢,今得聞之,萬千之幸。

此時,尊者得聞是經,深解義趣,喜極而悲,涕淚而泣,向佛說道: 「機緣真是稀有難得啊!世尊。您所講說的如此深妙之經典,自從追隨您修道以來,以我具有的智慧體察,從未聽聞過這樣的經義。

    「世尊,如果有人能夠聽到這部經,信心清凈就會生起實相。應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第一的、最稀有的正等正覺功德。世尊,這裡所說的實相,就是不存在任何實有的相狀,故此以如來性體論述,是稱名為實相。

 "得聞是經,是文字般若;"信心清凈,是起觀照般若照見我法雙空,非有相,非無相諸法之上,自性清凈心圓滿顯現,無非正是實相般若。

 世尊,我現在有機會聽到這部經典,完全能夠相信、理解、接受、誦持,這對我來說不算困難。而如來涅槃以後數個五百年,如有眾生聽聞此經,並能信解受持,這人就是最稀有最難得之人。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心中已經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的執著與分別。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我相,即是虛幻之相;所謂的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亦是虛幻之相。所以能夠確知:心能夠離一切相,即可稱所有這樣的人就是覺者,就是佛。」

佛前面開示:"見諸相非相,見如來須菩提尊者曾發問"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至此深解義趣,對佛表白:離一切諸相,名諸佛。

「是這樣,是這樣的!」佛為須菩提印證。「如果有人聽聞此經,不驚懼、不疑怖、不畏縮,應知此人真是稀有難得。為什麼是這樣呢?須菩提,如來宣示:般若即是六度之第一波羅密。但也不要執著第一之虛幻名相,只是假名為第一波羅蜜。」

般若為度之先導統攝其餘五度,故稱第一。五度則依般若成就波羅蜜,到彼岸而究竟圓滿如來開示般若其重要意義,無非望聞法者能開深解而已,離一切相,轉凡成聖。佛故告曰:如是如是我心如是汝亦如是此則以心印心。

 

     七、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般若雖闡明空義,而空義不能離開實行,般若並不是離開其餘五度而另存。釋迦牟尼佛開示,修行人離一切諸相了脫生死出三界,還要行菩薩道度眾生;以般若智慧修忍辱、布施等諸波羅密。

「須菩提,那忍辱波羅蜜,以如來性體講非忍辱波羅蜜。怎樣理解呢?須菩提,就像在過去世,我被歌利王砍斷四肢的時候;我那時已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被一節節砍去手腳的時候,倘若有絲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就會生起嗔恨心。

「須菩提,我又想起過去的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時;那時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忍辱行。

我們因有貪嗔痴三毒所以成為眾生。舍則治貪,忍則治嗔,而般若則治痴也。只是三毒之病根甚深,如不能多多修舍,貪何能破;不能久久修忍,嗔豈能除;然而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痴,則舍、忍亦終不能成。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而發起求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應當住著境界象而生心;也不應當住著各種聲音、氣息、味道、觸覺或者內心形成的概念而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如果說心有所住的話,就是保持住在無住中。所以佛說菩薩心不應該執著於事相布施。須菩提,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就應當這樣如法布施。

前面如來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無住生心。這裡是"應生無所住心』是生心無住;雖然法義無二,但側重點不同,行菩薩道必然要生心。如來繼續開示: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一切法都是因緣聚會時現假相;所以緣聚則生,緣散便滅,正當聚會現相之時,實是幻現之假相。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此是般若主要之義,必須徹底明了。

「須菩提,你要知道,如來是

真語者。(講真相的人空寂平等真相)

實語者。(說實話的人,本體及妙用實相)

如語者。(說法契如性相的人,如來親證如而當理

不誑語者。(不說假話的人,不欺誑眾生)

不異語者。(沒有說法不一的人,如來自性自然應用)

須菩提,如來所證得的妙法,在其中不能說實有也不能說虛無。

不著法相,亦不著非法相一切非一切,則無實一切即一切,則無虛。

「須菩提,倘若有菩薩,心住著事相而進行布施,就好比此人進入了黑暗中,什麼也看不見。倘若有菩薩,心不住事相而行布施,就好比此人的眼睛,陽光明照之下,一切境象都看得清清楚楚。」

世尊對於菩薩的心作了開示:離一切相發心,不應住色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則無所見,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見種種色……。佛教導菩薩心就是要與般若相應智慧內不住有我為能施,外不住有人受我施,中間不住所施財法等,是名三輪體空無住相施。

 「須菩提,在未來的時代,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能夠以這部經典法義受持讀誦,如來就會以佛的智慧,完全知道,完全明了。他們都將證悟真如實相而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八、是經有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每天早起用恆河沙那樣多的身體來進行布施;中午也用恆河沙那樣多的身體來進行布施;午後還用恆河沙那樣多的身體來進行布施。這樣經過了數不清的百千萬億劫時光、都在用身體做布施。倘若另外有人聽到這部經典後,完全深解深信而不逆;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報就勝過前面的人。更何況有人不但相信,還能夠書寫,受持,讀誦,為別人講解呢。

由"一念生凈信』,再"信心清凈』,又"信心不逆』。不逆即不違逆,聞得此經,深信非依此經行持不可,便發起了如法而決定起行之信心,是為信心不逆。若非深解,決不能發此不逆之信心。

 「須菩提,簡要言之,這部經有不可思議,無法稱量的無邊功德。如來是為那些發大乘菩提心的人宣說的,是為那些發心成佛的最上乘人宣說的。倘若有人能夠受持讀誦,廣為大眾宣說,如來完全知道,完全明了。這樣的人都將成就那不可稱量,沒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如他們一樣的所有人,則擔負了如來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智慧的傳承。

"不可思議』,指法身而言,"不可稱量』,指報身化身而言。發大乘,是發行菩薩道之心,發最上乘,乃一佛乘成佛之心,說明此經是為大乘者、最上乘者宣說。信心不逆之人,有大根,具大智,解大理,修大行,就是承繼佛位之人;自覺、覺他,並能覺行圓滿,堪任法王。其功德殊勝無比,堪能荷擔如來家業

「為什麼要發大乘,最上乘?須菩提,倘若心量狹小,喜好自我解脫教法的人,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的人;對於這部經就不能聽學、信受、讀誦、為人講解。」

世尊言此,乃是苦口婆心,警策樂小法者。遣相,功行猶淺,必須遣見,功行乃深;急應回小向大,荷擔無上菩提

「須菩提,任何地方,只要有這部經典,一切世人和天人都應當供養。應當知道此經所在之處,即等於是佛塔所在之處。大家都應當恭敬,要禮拜圍繞,用種種鮮花和香料供養散布其周圍。」

經所在之處如是殊勝,更可知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福德之更無比殊勝。

「還有,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不但得不到恭敬,卻還被人輕賤。應當知道是這個人過去世所造作的罪業,本應於後世墮落於三惡道中受報。如今被眾人輕賤的緣故,過去的罪業就會自然消滅,而且還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圓滿智慧。」

此即先世罪業重報輕受。修殊勝因,克殊勝果,便可將夙世所有惡種,連根帶葉及其將成未成之果,斬斷剷除。

    「須菩提,我憶念過去無量劫時,在然燈佛之前,遇到過無量無數的佛;全部禮拜供養、奉持,沒有錯過任何一尊佛。倘若另外有人在將來的末法時代,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經,其所得功德與我供養無量諸佛的功德相比,我所得功德不如其百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甚至無法用數學計算和比喻來說明。

過去無量劫,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之前,機緣不成熟沒能聽到金剛經的般若法理。現在釋迦牟尼佛本人說出來這個法理,假使有人,在後來末法的時代,能夠抓住這部經的要點,受持讀誦,他所得的功德,比其當年供養幾千萬億佛的功德還要大。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於將來的末法時代,能夠受持讀誦這部經典;生起的功德是如此殊勝,我要是全面具體說出的話,有人聽了會心狂意亂,狐疑不信,無法承受。須菩提,你要知道,這部經典的法義不可思議,受持者的果報也不可思議。」  

經文開顯果報,先以虛空之大來顯勝,再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來對比,又以恆河沙數之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來對比,之後還以寶貴身命布施對比。前面都是以福德表述,再後開始以功德顯勝,再之後以無量無邊功德來顯勝。到此如來全面宣說:

其福德,無量百千萬億劫,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所得福德顯勝。

其功德,以無量阿僧劫供養諸佛所得功德來顯勝。

世尊不斷增勝較顯此經功德,並非經義前後有如此懸遠之差別,實乃信解淺深不同而顯之懸遠果報。信解受持何等程度,便有何等功德。此經利益之大,不可思議;更使聞者生難遭想,生歡喜心,努力讀誦,信解受持。

到此處為前半部,盡遣一切相而實相,後半部諸法如義,於一切法見本真。

 

 九、諸法如義 一切法無我  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時,須菩提又進一步向佛請問:「世尊,一心向善的男子或女人,發起了求證佛道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他們的心為何要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呢?」

法會前面,釋迦牟尼佛已經對心應該如何降服、如何安住進行了開示;一般理解須菩提此時是重複之問,實際是不同前問。前問是心"應該』如何安住,如何降伏,此問是進一步求解心"為何』要如此降服、如此安住。

佛告須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發起了求證佛道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應當生起這樣心念:我要幫助一切眾生徹底解脫,度完眾生後,心中卻沒有任何眾生被度脫的想法。為什麼呢?如菩薩心中還有度眾生之心,既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薩。為什麼發心度眾生而又無住相呢?須菩提,實在是沒有發心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或心或事。」

    心為何要如此降服、如此安住之問,釋迦牟尼佛對此作了明確回答,是因為"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並以自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來加以說明。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當初在然燈佛那裡,有法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

   「沒有,世尊。按我對您所說法義的理解,佛陀您在然燈佛那裡,並沒有以什麼法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說:「是這樣,是這樣的。如你所說,須菩提,確實就沒有一個法能成就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倘若我認為確實有法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然燈佛就不會給我授記說:你在未來的世界,將會成佛,名字叫做釋迦牟尼。正是清楚確實沒有任何法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因此然燈佛給我授記,說此預言:你在未來的世界,將會成佛,名字叫做釋迦牟尼。怎樣來理解這種說法呢?所謂的如來,即諸法如義

如者,諸法法性無有差異。諸法如義,即不離諸法差別之相,而證其空寂平等之性,則名為如來。如來繼續開示:

「倘若還有人說,如來是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確實沒有得到什麼法使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在這成就中沒有實有,但是也不可以說虛無沒有。因此以自性般若表達:一切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我所說的一切法,也不是真有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

前面盡遣一切法相,去除執取一切法之病,即顯菩提。如來又恐執取菩提相,故此開章即遣此法相。此病既遣,則性德全彰,法法皆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當下的萬事萬物都可使你覺悟。釋迦牟尼佛為使弟子加深對法義的理解,繼續用比喻來開示:

「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高大……」須菩提尊者接過來說:「世尊,如來說身很高大,那不是清靜法身的本體,只是方便地稱為大身。

接著釋迦牟尼佛進一步引申開示眾弟子須菩提,菩薩亦是如此。倘若這樣發願:我應當度脫無量的眾生,那他就不能叫做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你要知道,也沒有什麼人或事叫做菩薩。因此佛告訴你們,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萬法萬相都是因緣所生,都沒有自性本體;沒有什麼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什麼菩薩。無發心者,亦無發心的對象,佛說一切法無我。

「須菩提,倘若有菩薩這樣說:我應當廣修六度來莊嚴佛的凈土。那這個人仍不能叫做菩薩。為什麼呢?用自性般若表達:所謂的莊嚴佛土,並沒有確實的佛土好莊嚴的,只是方便地叫做莊嚴佛土罷了。須菩提,你應知道,倘若菩薩已經通達了本來無我的諸法,如來說他真正稱得上是菩薩。」

從無我相到無我,如來回答了須菩提之問:心為何要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只有真正通達了佛所說一切法無我的真意,才能真正稱得上是菩薩。

 

十、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闡述了無實的無我妙法後,開始闡述無虛的如來德。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有肉眼嗎?」(觀看世間物相)

   「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有天眼嗎?」(照看世間與十方世界   

「是的,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有慧眼嗎?」(照見諸相虛妄、了無可得)

   「是的,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有法眼嗎?」(了達萬法因緣生滅,觀一切眾生平等,自利利他而出離解脫)

   「是的,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有佛眼嗎?」(洞徹時空萬法真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大慈大悲福慧具足

    「是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想想看?恆河中所有的沙子,佛說它們是沙子嗎?」

    「是這樣,世尊。佛說它們是沙子。」

遍舉五眼,在凡同凡,在聖同聖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直顯平等一如般若本體五種功能。佛的眼睛同我們的眼睛看的一樣,沙就是沙;佛眼又能看到我們所看不到的世界,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

 「須菩提,你想想看,一條恆河當中所有的沙粒,有沙粒總數那樣多的恆河。如這些恆河當中所有沙粒那樣多諸佛世界,這算不算多呢?」          

    「非常多,世尊。」

於是佛告訴須菩提尊者:「在這樣多佛國世界中,所有眾生的各種心,如來完全知道明了。(如來智慧遍一切處)怎樣認識這些心呢?如來說這些心都不是真正的心,只是方便地叫做心罷了。那麼如何認知對待這些心呢?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眾生都把虛妄不實的這個感受,執著的作用,當成為自己心。這些心都在變化中,永遠不會停留;而眾生卻拚命想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本經正是令學人歇下狂心,凜然一覺:過去、現在、未來三心可得,速向那不可得處觀照契入正所謂歇即菩提,當下即是,不是空也不是有,即見真心。覺悟了此法理其福德就無比多,但福德也不是真實的。佛繼續說: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倘若有人用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那麼此人因為布施的因緣、所得的福德多不多?」「是很多,世尊。此人因布施的因緣所得福德是很多。」「須菩提,假如福德是實有的話,如來就不會說福德多了。正因它不是實有的,如來才方便說他獲得的福德多。」

 

十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佛可以具足勝妙之色身來認識嗎?」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具足勝妙之色身來認識如來。為什麼呢?用自性般若表達:具足勝妙色身,即非具足勝妙色身,只是方便地叫做具足勝妙之色身罷了。」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如來可以具足眾寶妙相認識嗎?」

「不可以的,世尊。不應當通過具足眾寶妙相認識如來。為什麼呢?用自性般若表達:眾寶妙相具足即非具足,只是方便地叫做眾寶妙相具足罷了。」

具足者,圓滿之義,具足色身是報身之總相具足諸相乃報身之別相。色身諸相皆具足,乃多劫修因所現之果報,是緣生法。緣生非性,即假即空,即空即假,知一切法緣生緣滅本無可執,亦不必執。

    「須菩提,你不要以為如來有這樣的念頭:我應當有所說法。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那他就是在誹謗佛,就是沒能理解佛所說法理的緣故。須菩提,所謂的說法,其實無法可說,只是方便地稱之為說法而已。」

佛說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眾生不要著相,不要抓住他所說的不放;等於指示月亮,不要認手指為月亮,要按手指方向見月。如果大家拚命抓住他所說的法,當成真實,即見指不見月,即沒能理解他所說法的意思。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視如來同凡夫一樣;等於說如來還在著相,是在迷惑顛倒當中,那他就是在誹謗佛。如來度生,皆是緣而應,隨機說法,不曾作念真正佛法是不可思議,說出來則非第一義,都是第二義,無上妙法本來不可說。

這時,已悟實相般若的須菩提向佛請問:「世尊,可有這樣的眾生,在您寂滅後,聽見如此教法,他還能生起信心不?」

佛說:「須菩提,你說的那些眾生並非是眾生,但又不能說不是眾生。怎麼理解呢?須菩提,眾生啊這些眾生,用自性般若表達:非是眾生,只是方便稱作為眾生。」

世界上的一切眾生,不僅是人,凡有靈知的生命,都能夠成佛。這樣的般若大法,末世自有一類大乘根器眾生,能生信心;此等眾生離相無住,無我無法,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故曰彼非眾生。然而見解雖已圓,修證尚且未圓滿,故曰非不眾生。

須菩提尊者則向佛請問:「世尊,佛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難道是什麼也沒得到嗎?」

釋迦牟尼佛開示:「真是這樣,真是這樣!你說得沒錯。須菩提,我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很少一點的法都沒得到,是方便地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罷了。」

從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諸相具足即非具足,說法者無法可說,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乃至無有少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層追進一層,一切有名非實,一切皆非;無上正等正覺不從外得,迷時本無失,悟時亦無得,而是眾生本自具足。

「再有,須菩提,你更要知道,一切法都是究竟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方便地形容徹證本性為無上正等正覺。如果有人能夠覺悟諸法性空,用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心念,來修持一切善法,他即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要知道,這裡所說的善法,用自性般若表達:也即非善法,只是稱其為善法。」

我們之所以覺得有煩惱,是因我們的分別是非人我的妄心。第六識對境生心而分別諸相性空後,是證得妙觀察智;第七識我執空了以後,才證得平等性智,再看一切諸法都是一律平等,即斷見、思煩惱。但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要修一切的善法又不著行善之念,這才是真正的善法。佛又以福德對比來闡述其法義的殊勝。

「須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須彌山王這麼多的七寶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做布施。如有人以這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甚至於只四句偈語等,能夠接受修持誦讀,給他人講解;那麼前面作布施之人的福德,比不上他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以至用數字或比喻都無法說明他們之間的巨大差距。」

 

十二、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菩薩無我,修一切善法廣度眾生,進而圓成如來無上正等正覺。法會到此,釋迦牟尼佛又從不同方面,來闡述具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你們不要以為如來會這樣想:我應當度一切眾生。須菩提,不要這樣想。為什麼呢?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眾生可由如來度化。倘若確實有眾生如來可以度化,就等於如來也有我,人,眾生和壽者之相。須菩提,如來說所謂有"我』,並不是真有個我,只是世間凡夫,卻以為確實有我。須菩提,所說的凡夫,用自性般若表達:並不是真的凡夫。

如來前面過我:"不能解我所說故……然燈佛與我授記……』現在如來指出"』這些地方其實並沒有一個我,一個佛。怎奈凡夫不解此義,以為如來"同凡夫一樣釋迦牟尼佛開示了沒有眾生也沒有佛,無聖無凡,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

「須菩提,你怎麼看呢?可以通過佛所具備的三十二種特徵好相,來觀如來嗎?」須菩提回答:「如是,如是。可以三十二種特徵好相觀如來。」

此處不曰見,而曰觀,問意極細,與前不同。須菩提尊者答"如是』者,明白法法皆是緣生,緣生性空;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長老所明"如是』義與如來前面開示般若法義相應,則觀三十二相應身,不著應身相即可觀如來法身。

佛說道:「須菩提,倘若以三十二種好相觀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亦具有三十二種特徵好相,他也就是如來了。」  須菩提尊者於是鄭重向佛說道:「世尊,按我理解您的意思,不可以三十二種特徵好相觀如來。」

    前面如來教導菩薩不用離相,於相上見非相,則見如來。現在機鋒當對,鉗錘須菩提,於三十二相上觀如來,轉輪聖王亦具有三十二相,是不是如來呢?須菩提沒有參透時,只能以理解佛的意思表述,不可以三十二種特徵好相來觀如來。

爾時,世尊以偈語說道: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爾時,正當機!你這樣回答不對,那樣回答也不對,怎樣才是對?你自己的才是對。相當於高山峰頂,身在虛空,仍有立腳之地。要把最後依靠的立腳點去掉,不要依佛的才是對。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才可恢復生命永恆不滅的那個本來的"真我。 沒有幫你成佛,要自修自證,自求解脫。前面為發大乘者宣說,此時為發最上乘者宣說。不可在眼耳分別執著之法塵業識境界中見到自性真我,只有在不可思議的法性中見如來。

    「須菩提,倘若你這樣理解:如來不需要具備三十二種好相,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不可以這樣想:如來不需要具備三十二種好相,就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如果這樣想的話,就等於說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還會說諸法斷滅相。不要這樣想。為什麼呢?因為發了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於一切法都不說斷滅相。」

著相是錯,不著相偏空斷滅也是錯。轉輪聖王莫大的功德,才能夠造成一個時代的太平;一個人要想成佛,必須具有轉輪聖王那樣的功德,必須積功累德。真是感嘆如來教化!佛告戒弟子不應執相,但也不應廢相,絕不可執著斷滅空。有相之常見當離,而相之斷見亦當離,不可偏著於一邊。

那麼菩薩在圓成佛果大智慧中,是怎樣積功累德呢?

佛繼續說道:「須菩提,假如菩薩用裝滿恆河沙子那麼多的世界七寶,來進行布施。假如又有另外的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那麼,這位菩薩勝過前面那位菩薩所得的功德。須菩提,因為諸菩薩不去受用福德的緣故。」

前所說寶施、命施,皆未稱為菩薩;而在此特舉菩薩行寶施,意則此人已達一切法無我,故稱菩薩。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已經成果。後面的人得果成於忍位,而前菩薩未成忍,故不及後菩薩。無我,這是真正的佛法修持證入到真正的無我乃是法身真我

須菩提請問道:「世尊,為什麼說菩薩不受用福德呢?」 「須菩提,菩薩對於所做的福德,不應貪戀住著,因此說菩薩不受用福德。」

菩薩不受福德,並不是拒而不納;而是積功累德不著空,於福德不貪著不著有;悲智具足,則真正是通達無我之法的菩薩。

那麼又怎樣理解如來呢?

   「須菩提,假如有人這樣說:如來若來若去,或若坐若卧。那麼,此人就沒有理解我說法的真義。所謂的如來——真如本性是不從任何地方來,也不向任何地方去,所以叫做如來。」

如來,形容法身本遍一切處。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都是平等,永遠存在,永遠在這裡;無有來處,亦無有去處,即法身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從來都如如不動。

 

     十三 、一合相  不生法相

    「須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對於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那麼想一想,所有這些眾多微塵,算不算多呢?」   

如來從各個方面開示了最上乘法義,到此勘驗須菩提尊者的見地。如來前面開示了「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於此問中微塵已成"微塵眾』,其也是因緣所生,緣生緣滅,只是假名非實有,方便稱"微塵眾』。

 「非常之多,世尊。為什麼呢?若這些眾多微塵實有的話,佛就不會說微塵眾多了。原因何在呢?用自性般若表達:所有眾多微塵、都不是實有的,只是方便地稱做眾多微塵罷了。

 「世尊,如來所講述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並不是實有的世界,也只是方便地叫做世界罷了。為什麼呢?倘若世界是實有的話,那不過為一合相(因緣集合體)用自性般若表達:所謂的一合相,並不是實有的一合相,只是方便地叫做一合相罷了。」

尊者已經通達無我無法的真諦,須菩提回答佛問中的"碎』後,又呈述了"合』之見地。一合者,合而為一之意。"一合相』說明了不只是證悟本體空性,見到清凈法身一面,也證悟了佛性,見到法身起用的一面。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真空不礙妙有。

佛說道:「須菩提,你要知道,所謂的一合相則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只是世間的凡夫,卻執著地去探究它。」

大而世界小而微塵,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碎即非碎,合即非合,不可執著不必貪戀。你的心回歸到本體了,跟這一切存在不再有對立,也就生處不見生,滅處不見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法實相,一切時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微塵及世界,無不是妙明真心所現,其不二之境故不可思議。

 「須菩提,倘若有人認為:佛講說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等見解。須菩提,你怎麼看呢?這個人理解佛所說的法義沒有?」

「沒有理解,世尊。此人不理解如來所說的法義。為什麼呢?因為世尊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都不是實有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和壽者見。只是隨緣開示方便地叫做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罷了。」

此處佛說"我見等四見,泛指佛說法開示,非同凡夫虛妄分別之見。前言離我相,此雲離我見。"相』就是現象,"見』是自己的觀念見解。世尊為破除眾生執著開示了"相即相』,"眾生即眾生』等佛知佛見,令一切眾生,直下洞徹本來無我無見之清凈心源。不但"我相』無,即"我見』亦無;此乃是破除我見之金剛慧劍,葯病雙祛以歸無住真義

 「須菩提,發起了求證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萬事萬象是應當這樣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你要知道,我講的所謂的法相,用自性般若表達:並不是實有的法相,只是方便地叫做法相而已。」

發大心之菩薩,發心不住,說法不住,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無非令其"不生法相』,不要自生一個自我意識的觀念,應凈覺隨順,入不二境。前文"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至此則"應如是知見"如是信解,首尾照應從始至終所說心要之法顯此正宗分結束)

 

十四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流通分)

「須菩提,倘若有人用充滿無量無數世界的七種寶物,來進行布施。而另外有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起了利益眾生的菩薩心,能夠受持這部經典,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個四句偈語,自己受持讀誦並隨緣為別人演說;所獲得的福報就勝過前面的人。

七寶布施是外財布施,財布施功德雖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決人生煩惱。而法布施則不同,它是精神的布施;它能使有情的生命品質得到徹底改善,可使眾生的智慧生命得以升華。因此,法布施功德更大。釋迦牟尼佛一再宣說受持讀誦金剛經的福報功德,正是因為菩薩都要經過《金剛經》開示的理法,行菩薩道真修實證,才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怎樣為別人演說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什麼呢?因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圓滿講說完這部經典之後,須菩提長老,以及法會上的諸位僧人、女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眾弟子;還有一切有緣而來的天人、世間人、阿修羅等等,都感到無比歡喜,並且因此信仰、受持、奉守、修行此經。」

世尊以三種般若而結歸之。為人演說,是文字般若;不取於相,是觀照般若;如如不動,是實相般若。演說甚深般若之人,直指心源稱性而說,令聞者即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進而悟實相般若,此乃本經之要旨。千經萬論中,所說之性修理事,包括盡矣。如是觀照就是日常修持的下手功夫,一切諸佛及無上法皆從此經出,且從此門入,金剛經不愧為群經之首,諸佛之母。

 

後記:

本文是學習金剛經心得,幾年過後重新整理,獻給同修及有緣人。宋體字是對文言經文的現代語轉化,楷體是參學南懷瑾老師圓瑛大師江味農大德等諸善知識講法開示,而對經文進行解讀。願使讀者更能深解金剛經,荷擔如來家業。學習金剛經是不斷深入的過程,雖然還不能透徹經義,還不能完全受持讀誦,但是我做到們天天念誦,鍥而不捨,不斷聞思修來熏習,終會到達那不可思議的彼岸。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南無各位祖師阿闍黎

南無阿彌陀佛

 

                     弟子   金清頂禮、頂禮、再次頂禮  (2017.11)


推薦閱讀:

一劍長留·(叄)
黎明·第七十三節——魚躍,鯨吞,星梯
五:女媧靈石
《萌學園7之宇宙之謎》講的是什麼故事?
她再也沒有回復過-連載三

TAG:故事 | 金剛經 | 新版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