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希夷先生新傳及其道法(續三)

陳希夷先生新傳及其道法(續三)----道海玄微(一百零三)----蕭天石

    兩宋理學開先河

    世稱希夷學脈之傳承,較主要者凡三。一曰無極圖學,一曰先天易學,一曰玄門丹學。前二大學旨,並因之而開兩宋理學之先河。玄門丹學,實即出於無極圖與先天易,為希夷別傳之學。無極圖本之於河上公所傳,周濂溪得之,顛倒其序,而易名為太極圖,並補太極圖說,周子不但為宋六子之巨擘,且亦被世人尊為兩宋理學之開祖。而其圖實為希夷所傳。邵堯夫之先天易學,亦同為其所傳出,故世又恆直稱為「陳摶易學」者(《清史·王夫之傳》即如是舉稱)。其傳承系統,據黃宗炎《晦木太極圖辯》云:

    考河上公本圖名無極圖,魏伯陽得之以著《參同契》,鍾離權得之以授呂洞賓,洞賓後與陳圖南同隱華山,而以授陳,陳刻之華山石壁。陳又得先天圖於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與僧壽涯,修以先天圖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堯夫。修以無極圖授周子,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於壽涯。

    壽涯之先天地偈原旨,亦系陳摶與种放一脈相傳。凡先天之教,皆出於易老,秦漢以來,方士與道家中人類能言之,而由希夷首傳其秘。其先天無極圖首在明天地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參丹道之煉養,極自然之化育。黃宗炎云:「周子得之,而顛倒其序,更易其名,附於《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北宋二程,曾師事周子,唯所得不多;迄朱子集理學之大成,而大尊之,並極闡其圖學,不遺餘力,認聖人之道,端在是矣。

    清朱彝尊撰《太極圖授受考》,亦云斯圖之傳,是出於陳摶。並溯其源流,認唐代即有。實則應更遠溯之河上公,玄真子曾謂:「河上公傳老子之學,並傳無極圖。書存而圖無可考。」此蓋圖在於功夫授受,重口訣而無文。至先生恐其久而湮也,遂刻之於華山石壁,因得以廣事流傳不絕。朱氏之《太極圖授受考》有云:

    自漢以來,諸儒言易,莫有及於太極圖者;唯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經》,著太極三五之說;唐開元中,明皇為序;而東蜀衛琪注《玉清無極洞仙經》,衍有無極太極諸圖。按陳子昂感遇詩云:「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征?」三元本《律曆志》陰陽至精之數,三五本魏伯陽《參同契》。要之,太極圖說,唐之君臣,已先知之矣。

    陳摶居華山,曾以無極圖刊諸石。為圜者四位五行,其圖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門;次二曰煉精化氣,鍊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氣朝元;次四陰陽配合,曰取坎填離;最上曰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故謂之無極圖,乃方士修鍊之術也。相傳摶受之呂岩,岩受之鐘離權,權得其說於伯陽,伯陽聞其旨於河上公。在道家未嘗詡為千聖不傳之秘也。

    元公取而轉易之,亦為圜者四位五行,其圖自上而下;最上曰無極而太極,次二陰陽配合,曰陽動陰靜;次三五行定位,曰五行各一其性;次四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曰萬物化生。更名之曰太極圖,仍不沒無極之旨。由是諸儒推演其說,南軒張氏謂為元公自得之妙,蓋以手授二程先生者,自孟氏以來,未之有也。晦奄朱子謂先生之學,其妙具於太極一圖。

    周子之太極圖說,朱子特為註解,推崇備至,並謂「得千聖不傳之秘,孔子而後一人而已」。全祖望亦云:「予謂濂溪誠入聖人之室,而二程子未嘗傳其學。」許白雲答客問有曰:「太極圖原出於《易》,而其義則有前聖所未發者,周子探大道之精微,而筆成此書。」玄真子則日:「周子之太極圖,原出於希夷之無極圖;希夷之無極與先天數,均原於易。周子為其圖書之傳人,邵子為其數學之傳人。希夷之學,至二子而大昌,後世傳其學不絕。」其言得之。易學為中華文化之源,而深潛於易道者,實莫過道家。希夷先生則獨得千古來道家不傳之秘而傳之,故其有功於儒道二家文化者,實非淺鮮也。

    關於邵子之先天易數,系得之於希夷,不但道家中書多有記載,據《宋史·邵雍本傳》亦有云:

    邵雍,子堯夫,其先范陽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遊河南,葬其親伊水上,遂為河南人。……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賜教!」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象。之才之傳,還有端緒。而雍探頤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北海李之才,即前說之李挺之。挺之則系受於穆伯修,伯修受之於种放,放受之於希夷先生,此為其學脈之源流;黃百家亦謂邵子之 「先天卦圖,傳自陳摶,摶以授种放,放授之才,之才以授先生(指堯夫)。」故邵子之學,上溯其師承,實亦希夷先生之所傳也。

    《道門雜記》云:「希夷精易,不主文王之後天易,而主伏羲之先天易。配以河洛理數,而開先天象數之學,深明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氣運之盈虛,世變之大數。故恆能預知古今未來,億中如神。連其先天圖與無極圖,並以傳种放,放傳先生象數之學於李之才,之才傳於邵雍;皆不世之逸才也。」堯夫曾兩以遺佚被薦,授官均不赴,嘗自號安樂先生。曾作先天卦點陣圖,並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壞集》、《觀物篇》、《漁樵問答》等書名於世。與濂溪及二程、橫渠、晦庵五先生,共被世人尊為宋六子,而構成為兩宋理學之洪流,融儒道於一爐而創開新儒學,祖述源流,實應尊希夷先生為兩宋理學之開祖也。

    關於太極圖之授受源流,除上述諸說外,《宋史.儒林傳.朱震傳》亦有載及。《朱震傳》云:震經學醇深,有漢上易解。其《經筵表》有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此言修以太極圖傳周子,更易其名者,是否始自穆修,無可考,唯更易其序,改由下而上之序,為由上而下之序,始自周子之太極圖說,則可信而無疑。其圖則周子所傳之太極圖,與希夷先生所傳之無極圖全同;不同者在說。此圖並見之於《道藏》,《道藏》上方大洞無妙經品中之先天太極圖,與希夷之圖全同,該經並有唐明皇御制序,應系唐代之作無疑。同時,《道藏》中呂純陽八品仙經圖中之第一品圖,亦與此圖同(前三圖圖見卷一,頁一八、一九。呂圖見本文末)。故謂洞賓於華山傳之希夷,自當可靠(參卷一第一篇)。

    洞賓八品仙經圖之第一品圖,與上方大洞元妙經品之先天太極圖,在玄門丹宗亦稱無極圖。陳致虛曰:「先天太極者,即無極也。太極未形之先,渾渾沌沌,鴻蒙未判,陰陽未分,混元一炁,無形無象,無聲無臭,斯既無極。亦即太極之先天,圖無可圖,象無可象,故只能以一圈象之。迄由無極衍而為太極時,陰陽已形,其為圖也,負陰而抱陽,此世之所謂太極也,亦可命之曰後天太極。」其圖上溯實脫胎於漢魏伯陽之《周易參同契》,伯陽得傳自河上公。百家曾云:「周於太極圖,創自河上公。……河上公本圖,名無極圖。」河上公師傳自老子,老子注本至今猶存有纂圖本,河上公《道德經注》則無圖。魏伯陽之《參同契》,世稱為丹經王,原有圖,今坊間流行本,則均被刪削,刪自何人,不可考。

    據毛奇齡《太極圖遺議》云:「《參同契》諸圖,自朱子注後,學者多刪之。唯彭本(按即彭耜本)有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等。周濂溪太極圖之第二圖,即取《參同契》之水火匡廓圖。第三圖即取《參同契》之三五至精圖。」實則濂溪先生之太極圖與希夷先生之無極圖。完全相同,無稍更易。所不同者,只是在文說上顛倒其序而已。黃百家謂無極圖之義系在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周子之太極圖,系在自上而下,以明順而生人之說,其說同不可厚非。唯究極論之,希夷無極圖之奧義所在,旨在明天道。因天道以垂丹道,故主逆修。易,逆數也。老子哲學重「反」,重返還,皆取「逆用原理」(亦即反用原理),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亦即為逆而上修之基本原理。周子之太極圖,旨在明人道,本人道以合天道,故主順成,並盡舍丹家修鍊之說,以其有乖道家之上乘旨要,屬小術而非大道也。此在黃百家亦曾慨乎言之。

    《華山搜隱記》云:「穆修少時,嘗隨种放來山謁先生,侍立極恭。先生曾語之曰:『大抵有心求富貴,到頭無份作神仙。』又顧种放曰: 『龍潛海底寧憂釣,鶴上九天豈患羅。』視穆修久之,曰:『他日器也,當可聞道。』後穆修卒得放之所授。」按:穆修為宋之渾州人,字伯長,於真宗時,賜進士出身,累官穎州文學參軍,後徙蔡州。性剛直耿介,博學多聞,得放傳道,而不能盡舍名利,遁隱深山,其修持則不如放遠矣。希夷善相人,其言當有因也。修邃於古文,一時士大夫言文辭者,必推曰穆參軍,有《穆參軍集》行於世。道則僅傳李之才,臨終囑之曰:「慎所受,汝當為名吏,斯道後當大昌,唯非自汝也。」之才後聞堯夫名,親造其廬,一見即驚為奇器,當以所得者,傾囊相授。堯夫尤能聞一知十,深造玄微,常多獨得之妙。

    李溉,自署散原道人,與种放同隱終南山,習河洛理數。性沖寂,寡言笑,善推先天大數。曾示許堅以陳摶老祖有言曰:「河圖之運行,其序自北而東,左旋順行而相生。其對待之位則相剋。相生之中,恆寓相剋。蓋造化之妙,在生必有克;生而不克,則所生者無從而裁製矣。」又引其言曰:「洛書之運行,其序自北而西,右轉逆行而相剋。其對待之位則相生;相剋之中,恆寓相生。蓋造化之妙,在克必有生;克而不生,而所克者必趨於滅絕矣。」又引其言曰:「天地之間,凡事莫不相對相生,相生相剋,互為倚伏。利生於弊,害生於恩,禍生於福,福生於禍。一利一害,循環周生而不息,盛衰治亂存亡,亦復如是。物不可極,極則必反,乃天之道。」希夷此三段傳授,實為河洛與易數之精蘊所在。邵子所述先生之河洛理數,其大要亦不外是。天道人道,莫不盡賅而無遺矣。

    關於河圖洛書之順行逆行與相生相剋一點,係為宇宙間之一大定理與不變之定律。一順一逆,一正一反,一動一靜,一生一克,一陰一陽,一消一長等等,皆互為對待,互為倚伏;宇宙間萬物(疑為『事』)萬物,亦莫不相對以生,相待以存,相涵為體,相須為用。有順必有逆,有正必有反;現代科學家甚至謂尚有一「反宇宙」存在,蓋以現存之宇宙為「正宇宙」也。有順行之正宇宙,則必有逆行之反宇宙,方能收制衡之效於無形。生克動靜之理亦然。唯河洛精蘊,尤在於數。無極太極之學在明理,河圖洛書之學在明數。濂溪傳圖書,邵子傳數學,在兩宋理學上,均各有千秋,且亦復均有聖人氣象。正如邵子詩所謂:「廓然心境大無倫,盡此規模有幾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於微處起經綸。」此非自家於修道中體認有得者,難能道得出來。

    道家中人,以其能見得大,守得大,自能不為富貴功名所動。故於天地間,常能心定神閑,虛極靜篤;久久養得純厚,自能寂然不動,湛然虛靈;而看得天下事理精明,算得未來運會準確,凡事有若先知。過來人,便知靜極了,自家自然會如是,並非冥冥中有神在。一個到了「我性即天天即我」時,不但人天合一,且時空亦打成一片,而心中另有天地在矣!

    據安徽《九華山志》載稱:「陳希夷先生,與呂洞賓、李琪、張果老等。時會於九華山勝跡之紫雲觀,及浙江天目山紫雲觀,均值希夷先生來住之時,蓋先生預知天地氣運流行,演變先天易數,明天人合一大道。邵康節親受李之才所傳自先生之大易道術,復據河洛原旨,著成《皇極經世》,闡揚易理傳世,參贊造化多矣。《宋史·陳摶傳》亦云: 「華陰隱士李琪,自言唐開元中郎官,人罕見者。關西逸人呂洞賓,有道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傾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皆數來摶齋中,人咸異之。」故前稱呂傳陳以無極圖等,當非虛構,因呂祖年譜與《呂祖全書》中,均亦曾提及之。

    《呂祖全書》云:「雍熙間,呂祖同劉海蟾西遊華山,教希夷以養神煉精出神訣法。……高隱華山(指希夷),自稱蓮峰道士,得蟄龍法,恆長卧不起。呂祖與海蟾時往過之。祖贈以詩云:『蓮峰道士高且潔,不下蓮宮經歲月;星辰夜禮玉簪寒,龍虎曉開金鼎熱。』並勉其及時溫養,借睡全真(下略)。」《匣記》中云:「呂祖在華山,曾授希夷以三元丹法,先天隱訣,及太上混元無極圖。陳刻無極圖於石壁,時种放侍,謂之曰:『此圖法後當大昌,逢南則止,遇水則行。汝長隱而章。』」丹經中有太乙混元無極妙經,佚其著者與傳人,是否即為先生所傳之無極圖,則不得而考矣。《兩同通書》載有希夷先生與種子之語數條,義極精圓,特錄之。

天地始於無,無形無象,無有無名。故道不可道,可道非道;道不可傳,可傳非道。

    先天有「無」,無有無「無」,亦無「無有」,亦無「無無」。由無生有,有即為一,一即太極,一分為二,陰陽判矣。陰陽交而生三,三生而遞至無窮,萬物出矣。出於無,原於一,衍而為萬,萬復歸無。故天地萬物以一為本,以無為體。

    天地萬物,莫不由無而生,由一而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一分為二也。兩儀生四象,二分為四也。四象生八卦,四分為八也。再分而六十四卦,卦立而象在其中矣。六十四遞分而至於無窮,數在其中矣。象數變化,幾在其中矣。幾動而盈虛消長見,理在其中矣。幾發而吉凶悔吝生,義在其中矣。幾彰而禍福存亡著,運在其中矣。當其未彰未發未動之前,幾不可見,而神在其中矣。神無方而象無體,道無極而數無窮。極天下之幾,窮天下之理,原始要終,明體通變,而易在其中矣。易行而先天地之心見,妙造化而生生不息,體物而不遺,應物而不傷,悠久而無疆,道在其中矣。

    此全是希夷先生衍老子之「無字教」。老子開宗明義即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之「歸根復命」、「歸真返樸」、「返樸還醇」,其旨要全落在「復歸於無極」一語上。由無生有,由有返無,與由無而有,有復歸無,乃道家宇宙論與本體論之中心主旨所在。濂溪先生得之,衍之為 「無極而太極」與「太極本無極也」。觀乎上文,即知其與希夷先生之學旨一貫,並因太極圖說一文,而建其儒家之宇宙論與本體論、以至人生論,妙契無間,誠不愧為聖人之徒也。

    是故天玄子曰:「自古聖賢修為法,全憑無字用功夫。」又曰:「先天大道一字無,無心無意是功夫。」無心無意者,非真無也,系指無心之心,無意之意,無念之念,無神之神;以此用事,則可不慮而知,不行而至,不修而得,不為而成。所以者何?在「道法自然」,不假人力於其間,而能自知自至自得自成也。《華山搜隱記》載,「先生一日語名逸與得升」(按:名逸即种放)有云:

    老子曾謂「聖人常無心(按:各《道德經》本均作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此乃就聖王之治天下而言也。就修道人而言,則應曰「道人無常心,以天地之心為心」。是故人心一動,人慾一起,即須截斷。觀天地無天地,觀萬物無萬物,觀人我無人我,觀世間無世間,則此心自即寂然不動,雖有心而似無心矣!此為道門無心法要。

    道心乃清靜不動、湛然渾然之心,無心之心也。人心乃思慮營營、憧憧往來之心,有心之心也。聖人之心常靜,雖應亦靜,常應常靜,是乃真心用事。凡人之以為常動,應固動,不應亦動,是乃妄心用事。截斷心頭,即在於心動之先,從念頭起處截斷。亦即在喜怒哀樂未發時截斷,使其不動不起不發,此即是先天境地與無極境地。

    修行人慾至此境地,孔門中可從克己復禮歸仁做起。下手則在顏子之四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謹乎外,戒慎恐懼,不敢有違,則存乎內者,便自止於至善之地,純然一片天理流行,而此心亦即天心矣。故修道人,切忌人心用事,務宜道心作主,先明其道心,再存其道心,而去其人心,滅其人慾;操存既久,自然純熟,人心退聽,道心用事,自能常應常靜,常用常無。此乃大聖大神,內外合一之道也。此內外合一之道,亦可以說卻是動靜合一之道。修天人合一之功,不從此中入,便無下手處。且欲變化食色之性,變化氣質之情,使返歸於本然之性,而上合天地之性,長與造物者游,亦舍此蔑由矣!


推薦閱讀:

風水先生聯手古董商盜了嵊州70座古墓
【觀音靈感歌】是三行先生書法作品
一杯水先生
如何在知乎上裝得像個「先生」?
轉黃笛先生的----淺論奇門風水的運用

TAG: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