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醫學》胡逸玄

                                                   易醫學序

      「易」,《易道根源》曰:系之日月之運行。是故知易即是日月者也,日月即是陰陽,是故易者,一陰一陽也。孔夫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道者,即伏羲承燧人氏一脈清承而來,

由而伏羲創易道之法.隱道不傳,只傳易之旨。而經黃帝之整理,最後融於醫,是則巫----道----易-----醫。是此中華文明之發端也。而易醫者,即直承伏羲易之法與神農湯液之旨而來。後則經五帝更替。周王改造,傳流於民間,成為「易字門」之一派。

      「易字門」可以分為二大類,一類以「象」為主的「易象學派」。一類是以「數」為主的「易數學派」。

      而易醫學,則是積此之大成,故謂之「象數醫學」,學術界所謂「八卦醫生」即是指此類。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部專門論述這此學派的專著,筆者有幸習道門醫法,而道醫又是一切醫術的母體。所以決定以此為根,來整理髮揮此類醫術論著。以教天下杏林。

胡逸玄於隱修齋居。

已丑年十二月十三日。

辛卯年立春修訂

 

 部份篇章節選錄(因出版合約,只選部份內容傳述,其他內容,請參閱其書)

目錄

第一篇:易醫源流論

第一章:燧人氏傳天數

第二章:伏羲氏創易法

第三章:神農氏嘗百草

第四章:軒轅氏興醫藥

第二篇:易醫基礎學

第一章:太極學說

第二章:陰陽學說

第三篇:易醫生理學

第一章:生理大要論

第二章:精神論

第一篇:易醫源流論

第一節:燧人氏傳天數

      什麼是歷史?王桐齡《中國史》說:「歷史者,研究人類之進化,社會之發達,與凡百事物變遷代替之現象者也」。什麼是文化?王大有《上古中華文明》說:「文化,是人類能動創造意識定向人文物化的結果」。那什麼又是文明呢?王大有《上古中華文明》說:文明,就是創造或發明了對人類社會進步起了決定變革意義的第二自然,並以人文物化形式使其存並傳續之時,人類就進入文明時期。所以。「文明」在人類文化的過程中,是文化的高級形態。我們研究易醫學,就必須得搞清楚易文化的來源,古人說:「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那麼易學有沒有來源了,有,在易學界認為,易文化來源於河圖洛書。而據王大有老師考證,「圖書」產生於「天皇燧人氏」。《中國史》說:「燧人氏,太古之民,未知稼穡,食草木之實,未有火化。飲禽獸之血,而茹其毛,有聖者出,鑽木取火,教民烹飪,而民利之。故曰燧人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燧人氏是人工取火的發明者,雖然我國用火經驗有幾百萬年,然而人工取火則是源於燧人氏。據王大有老師講,燧人氏距我們現今約有一萬多年左右。據上對文明的定義,我們明白,燧人氏發明人工火種是一種文明形式。由此可論,我國文明之發源,實則源於此也。據王大有老師考證,燧人氏不光發明了人工取火,還發明了河圖,洛書。據其言:在商周金文象形文字中,「燧」本字作「遂」,而「遂」則有五種寫法(詳參《三皇五帝時代·上冊》22頁)。王大有老師根據以上諸字依形解讀,發現燧人氏時代,發明人工取火,發明陶器,發明編織,創織衣編衣皮衣,立極開天,設方闢地,創立姓氏,立人倫,走婚之始,婿夜入女家,晝歸母家,是魚獵和游牧時代,也是舍飼半農半牧前期。其主要之文化成就有:

一:由保存天然火種到人工取火,燧木取火,鑽木取火,燧石取火;

二:始名山川百物,創氏族圖騰徽銘制,自命風姓,中華民族進入人文明代;

三:大山欂木太陽曆發明(約一萬五千年至一萬三千五百年);

四:河圖洛書星象歷發明(約一萬五千年至一萬三千五百年);

五:以右樞天乙(天龍座a星)為北極星(距今3100~16250年),以太乙織女星(天琴星a)為北極星(距今16250~9750年),首建紫微垣天地之中天文系統;

六:結繩而治,初創八索準繩圭表紀曆;

七: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

     《易緯·通卦驗》云:「燧皇始出,握機距表計,宜其刻白,蒼牙通靈昌之成」。這裡的「握機距」指的是「挺木方牙」,是一種觀天星運的工具。「表計」指繪製「宇宙星圖」即「河圖洛書」。王大有老師講:「燧人之世(約一萬六千年至一萬年),觀北極星---------織女星(天座星a)和北斗九星---------及天河星辰運轉,將天空中的星體分為陰陽兩部,分別以○(陽)和●(陰)表示,結作繩扣,相連作-●-●-●-,或-○-○-○-,因作四方星座環極星渦旋乾陽天河圖,以及天體星象周天列布方位季候雒(鵔)圖。鵔在日為踆烏陽鳥,在星為朱雀星鳥。洛書之洛本字作雒,星鳥,故雒圖為坤陰方位天地氣候圖。

其圖如下:

 

       此圖表示:天皇燧人氏以中間五數確定天北極星為中心命門,諸星為旋臂,以此來推算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也叫天道太極渦旋圖,其運動是是太極螺旋狀為主,後世考古界發現的彩陶中的圖案花紋即是雲團螺旋狀。因為這種運動方式,也是氣(一點靈光)的運動狀態。這是古人在「外證」天地宇宙的「人天合一」狀態之中所感悟到生命本源運行態。

      但是這還不夠,這還不能代表人類所居住的這個生存空間的整體功能態,於又作洛書,其圖如下:

       這個圖是三才之規(三維立體圖),即我們生存這個時空中的標識,四正為四象,四隅為四時,四象者:天地日月。四時者:春夏秋冬。中宮五數為土,為大地,應天之北極星。

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後世一切學術的核心。

       經曰:天一生水,得中宮之五而為六,六者坎也,應天之月也。地二生火,得中宮之五而為七,火者,離也,應天地日也。一者數之始也,九者,數之終也。是故生於天而終於地,天為陽,其性舒發,故二四為天之宗,春夏之謂也。地為陰,其性封藏,故六八為地之屬,秋冬之謂也。中宮五為長夏,運轉於地天四時四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燧人氏創造這套之高明,實乃我中華之祖源也。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只是一種推斷,然據考以中古石器時代,新代陶器,石器之刻畫,圖紋,其花紋圖案多以:「捲雲紋,網紋,車形紋,人形紋,鳥紋居多。由此可定易圖之源絕非虛語,乃有一定之根據。是故由此而論,河圖洛書是我中華文明的開基,之宗祖。後世一切學術,皆是從此而演化,流變。學賢不可不知。

 

 

第二節:伏羲氏創易法

 

      燧人沒滅之後,伏羲因之而為政,統萬民于海內,受河洛之啟發,故而創陰陽宗以天地,發明八卦以類萬物群情。可以說伏羲氏是易道之始祖。他明白了天地之道,但是這個道,他不無法傳出,因為道者無言,所以隱而不傳,只把與道相同而脫化的「易」傳了出來。這也是中國文明史上「易」文化的起端。《易緯,通卦驗》云:「矩。法也。燧皇謂燧人。在伏羲之前始王天下,但持斗機運之法,指天以施教令,作其圖緯之計,演時無書刻,其蒼精牙肩之人(伏羲氏),能通神靈之意,謂伏羲將作易也」。淳于俊說:「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鄭氏云:「伏羲作八本尚茫茫然,開燧皇據機距,所作計演之圖,思其所言,作八卦之象」。據王大有老師論述,伏羲時代作為文明最重要的標誌有四種;

一:舍飼牲畜和牧草萊的引種與向萊麥改良;

二:文字發明與推廣使用;

三:扶木,建木,圭表八卦太陽曆與青龍白虎星座,北斗九星天齊星象歷天文學誕生與推廣,建寅為正,上元太初曆頌行;

四:始嫁娶,制白鹿皮儷聘優生再造人類;

      徐芹庭《易圖源流》說:「伏羲氏畫八卦之前,已有一套完整之宇宙哲學的思維。從《易經》中吾人知宇宙的構成最基本原始因素是太極(無限大),是一元論。由此太極而發展衍生,變成兩儀(陰陽),是二元論。由陰陽兩儀而衍生三才(天,地,人),四象,五行,六位,七政,八卦,是多元論。而此一多不二,互相圓融」。易指「日月之運行」,又指「天地之空間」,即「時間」,與「空間」。所以伏羲受「圖書」的啟發,把「○」(虛點)改為陽,「●」(實點)改為陰。於是天就變成了「―」,地就變成了「––」。「―」就是陽爻,「--––」就是陰爻,於是從巫就脫演成道,陰陽就是道,夫子有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道是指世間之道。從道開始,再脫演為易,所謂易道不分。

      伏羲創先天八卦圖,是根據燧人之傳承而來的。夫子曰:是有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裡的「是有太極」這是「理」。這個理是根據「河圖」天道渦旋圖而來的。因為天道之變化運動狀態,就是呈渦旋太極狀。所以易有太極。是根據天道運動原理而來的,生二儀,即以符號分天地的開始,天地以分,則再分晝夜。即日月的運行,此天地日月,就是指四象,天地日月分列,則山澤風雷皆在其中。其圖如下:

       這個圖表示:上為天,下為地,太陽從東方升起,自東向西,日落西下,月亮此時而出,自西向東,此天地日月,四象之所定,亦謂四正,日出於東,東方澤之所居,是故日之上為澤,天之下為風,是風者,居天地之間而浮游於其中。雷出於地,山根於地,此澤山風雷,謂之四像,亦謂四偶.

      真正的先天八卦圖,其實是個三位立體圖。含蓋生命生存之道。即所謂的「生生之道」。中國易文化的開端從此開始,可以說伏羲乃「易字門」的祖師。所以學易之人,皆要以伏羲為本門始源也。

 

 

第三節:神農氏嘗百草

       伏羲滅後,神農氏繼之而王。神農氏或稱烈山氏(連山氏)。蓋廣易八卦之象數理,以適用於農耕商旅及醫藥。

      《易》曰:「包羲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貸,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姚信《易注》云:「連山氏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歷來易家,多信神農氏得河圖,演八卦。據王大有老師考證,神農氏以火德王天下承傳連山太陽曆。

何謂火德,王大有老師認為有九種;

一:發展燧人氏人工火文明。

二:火種傳天下。保存火種,設專司取火,存火,掌火,用火,其長老為名「火正」,即「祝融」。

三:制太陽曆。承燧人氏大山若木紀日晷曆法,以坐標山為天齊冠,三山相連為六合曆,五山相連為十月曆,三五之數,四方中一天齊。

四:發現太陽黑子。命為日烏,圖作陽烏,三足踆烏。

五:制熒惑火星曆。炎火在星為離朱,又名朱雀星鳥,熒惑星,建朱雀星座天文觀測系統,由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七個族氏世代相襲共同建立。

六:發明火耕。烈山而耕,放心燒荒,火耕點種,以草木灰為肥料,燒而種,種而休,以休耕養地力,故名烈山氏。

七:燒陶制器,創造彩陶禮器文明。因火耕而燒陶制器,製造紅陶黑彩彩陶禮器文明,進入禮制時代。

八:作陶冶斤斧,百工是生。以陶為范,冶銅鑄犁;

九:火俗。於是炎帝氏族貴紅尚黑,有紅蛇部黑蛇部,有赤部燭祝龍融火正,有黑部冀龍共工水正,有紅陶黑彩,有朱雀踆烏。

       其對易醫學最大的貢獻在於嘗百草之苦,而謂《本草》家之始。以上中下三品而別藥物之用,上品者:主養命以應天。中品者:主養性以應人。下品者:主治病以應地。是故可說是中華本草家之始。雖然在醫學上,神農炎帝以其特有的文化發明農耕,以至使為湯液之祖,即道門傳承的「一陽」之意。單方單葯的治療原則。味分四氣五味,四氣即:寒熱溫涼。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四氣歸以陰陽,五味終於五臟。由此而易字門大開其法。

       神農沒有師承伏羲氏,而是別有支派,是天皇燧人氏別的一個分支。其以連山易為行政之標準,發明了醫藥,是經方派的始祖。是則:神農植百穀,嘗百草,以為本草家之始也,有一本書託名而曰《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365味,分三品,但是因為此書原著失傳,而被記錄在《別錄》之中,後世本草學,根據其中勾勒而出。

      《神農本草經》的價值,在於確定動植物葯對人體通絡通脈的詳細分析與驗證。但是這一發明創造,後來以黃帝為政時。把伏羲與神農的的精華結合起來,推行於世。《黃帝內經》則是伏羲道易與神農本草的結合體。開起了醫家之始。

       百草之性,雖然由神農內證而來,但是在易醫學裡面,他終究受到八卦場態作用。這是因為我們生存的這個三維空間裡面,就是由八卦場態而決定的。所以在這個三維空間裡面,任何物植,都受到八卦場的影響,八卦雖本於易,但是易卻是道的一個分支,也就是說,道是超越我們這個生存空間而存在的,而道在演化的過程當中,脫化了有形的三維空間,這就是「道」脫化為「易」的另外一種說明。

       神農以內證而試百草之性,我們的後人沒有這種功能,所以只能以八卦場態的作用,去推論百草的用途。目地只是望在給人治病時,能把每種葯都發揮其因有的作用。

 

 

 

 

 

第四節:軒轅氏興醫藥

      黃帝繼神農而王,《史記·五帝本經》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之號,實因「天黿」得名。因神農氏衰,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後得其志。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候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是為黃帝。以雲紀官,設靈台,體類象而制字,作甲子,因五量定五氣。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咨於歧伯而作《內經》。復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處方葯,而人得以盡年,是為後世醫藥之始。

      因其以坤為易,故又名歸藏氏。為歸藏易之祖。得河圖洛書之秘奧。《晉書·天文志》云:「黃帝受河圖,以明休咎」。《宋書·符瑞志》:「黃帝游洛水之上,見大魚,魚流於海得圖書焉。龍圖出河,龜書了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山海經》曰:「黃帝得河圖,帝人因之曰歸藏,伏羲氏得河圖,夏後因之曰連山」。《外紀》:「帝即受河圖,得其五要,乃設靈台。立五官,以敘五事」。可知黃帝得河圖洛書,繼承古代三皇法統,以成政教。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黃帝繼承的上古修身秘法,把伏羲與神農這二大醫學流派的給融合在一起,著成了《黃帝經》、(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後世傳本《黃帝內經》並非全部。而只是再傳弟子所記錄的一個點滴片斷。黃帝在醫學上的貢獻,則是把上古二大流派的醫技融合在一起了,但是黃帝卻偏重於對「伏羲氏」的鐘愛。所以我們又把黃帝所傳的這一套稱謂「黃帝理氣派」

      雖然歸藏之易不可得,然而傳統未絕,黃帝之後,少昊繼位,其後經少昊,瑞項,帝嚳,大禹等之交替與更新,把黃帝傳承下的來文明,相繼發明創造。但是醫學卻還是師承於黃帝這一脈系而來。可以說,醫道才真正的被確定,醫道在後來的演變當中,分為眾多流派,如隱於道家的道醫學,隱於民間的易醫學,興於華章的中醫學(世醫)。皆是由此而演變過一來的。我們本書是研究易醫學的,所以我們可以下個定義,易醫學雖源於伏羲氏,然而真正之成體,則源於黃帝。

      那麼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從燧人開始到黃帝,其間大約八千多年左右,才從最原始的巫,通伏羲氏的高度總結成道與易,其隱道而不傳獨傳易以顯世,最後又由神農草的興起。醫的概念,才真真的被提出。可以說,醫是中國文化最高度的總結。其包含著「巫」「道」「易」三大文明結晶與神農嘗百草之苦。

      也就是說「中國在上古時期,醫學的演變是經過了「巫醫-----道醫----百草----醫」的一個流程。易醫雖然上古時期還沒有正時的提出來,而且上古時期也無須運用這一理論,所以就沒有易醫的出現,不過,易醫的根本卻是來源於這。軒轅氏興的這個醫藥,也即是道醫真正形成的時期,經過五代更換,到周朝則改其道醫之道,而為醫之形。所以中國的醫學,從周文王開始,就走向了一條形化之路,這是中國文化的第一層斷層。不過黃天不付有心人,後來的道家則直接秘承而來,可以說,雖然在世面上道醫可能失傳了,但是在民間卻有其秘密的傳承,這就是道文化落入民間後而形成的道家文化。

 

 

 

第二篇:易醫基礎學

第一節:太極學說

       太極一說,源於繫辭上傳之「易有太極,生二儀」。因二儀指天地,故太極意指天地混沌之時。本人認為,太極乃是指一切有形物質的本性。即佛家講的:眾生的那一點根性。《內經圖翼》中說:「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而太極者,易之理也。是易理者,中學之根脈也。太者,大也,空也。極者,廣也,無也。故太極者,大而廣也。虛無之指也。

       彷佛曰:太極者,無稱之稱,猶道之強名。太者,大也,古也;極者,盡也,際也,是太極者,無上古奧,至大至極之謂也。此所稱名,本無的指,緣兩儀未判,無始欲之謂指!待兩伏肇分,乾坤立,斯其後天之象備。是太極者,本孕含後天之先天,開啟後天之先天者!殆兩儀而三才,三才而萬有,萬有而化滅,而儀藏歸,復諸太極,是為後天復返先天,有形而歸於無象,太極其又為藏歸後天之先天也。觀於如是之往複,則太極者,殆概有無之始終,肇生滅之終始也。

      何謂太極之終始。陸錦川老師說:「終者始之先,其理必復。始者物之首,其理必長。故太上以啟下,極盡而生有,此有必然也。是太極孕二儀以生化,寓必然於絕對之中。太極而生天地,本絕對而生相對者也,相對久之,又必歸絕對,此又對待之使然,理之所必然也。格致以觀,莫不皆然。觀今對待之世界,有陰必有陽,有生必有死,有新必有舊,有此必有彼。一切皆是對待。若退,或進而至於太極,則一無形氣之對待,二無名實之可稱,三無量數之多寡,四無質變之移易,無對待可言,無形象可指,除無中生有,有此生機變因外,一無可言。故太極而陰陽,絕對之相對,陰陽而太極,相對之絕對也。明乎絕對相對之常變,則易亘對待之旨,自可瞭然,而易中精蘊,亦大得其半也」。如上所述,可知,太極中含陰陽,即成對待之理,然陰陽化歸太極之中,故無對待之可言。然言太極者,不可不知太極中含陰陽對待之理也。經曰:太極之先,其為無形,太極之後,其為有形。是無形而有形,何以明之。《易緯》曰:「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徒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成而未分離,視之不可,聽之不聞,摶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易變為一」。夫所謂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特詳列名目,細分之耳。至於所謂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萬物相混成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易無形畔,易變為一者,正是:「易有太極」之註腳也。正因為廣大無邊,不可言名狀,聞視追循不得,故易曰「太極」。鄭康成云:極中之道,醇和未分之氣,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所始也。

無極------太易-------太初-------太素-------太極-------兩儀------三才-------萬物

      何謂無極,彷佛曰:無極也者,無形無象,無名無實,無生無滅,無起無復,無高無下,無左無右,無大無小,無多無少,無輕無重,無長無短,無方無位,無計時音,無為空間,無所謂空,亦無所謂無,質言之無相對絕之可言,無始終對待之可名。無以為言故名無極。無久必生有,無極則姓有,無極而後,始有太極,故邵子曰:「無極而太極者先天,太極而陰陽者後天」。雖無絕對之相對,無有轉歸之說,然似亦悟得太極之先,有無級存也。余此理雖出於推衍,然有哲理存焉:相對之成世界,其始必絕對之非世界,相對之始必絕對之終,即兩儀之對待於太極之絕對。而太極兩儀,絕對相對之先,即太極之始,必有非絕對非相對之理存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者三才也,三為二之所生,二者兩儀也,二者一之所對,一之所生,故一者太極也。一,獨也。無相對之可指,故為絕對,道者生一者也,無絕對相對之可言,故道即無極也。老子以萬有始於一無,無者無極,或無極之指也。故太極位於有無之間,其謂混沌。

      太極之有圖,始於宋代,源於陳摶。朱震列太極圖之傳授如下:

      陳摶-----种放-------穆修-------周敦頤------程顥,程頤

     黃宗炎謂周子太極圖本名無極圖,是周子所傳之圖與唐真元妙經所載太極先天圖相似,由是而可知,太極圖蓋本魏伯陽之《參同契》,而《參同契》之傳疑為漢河上公傳於魏伯陽者也。然則陳摶所傳之圖遠肇河上公魏伯陽,近取彭曉真一子之《參同契解義》,而周子以其宇宙論而歸宗儒門之中正仁義,取佛道無欲之旨以參天地化育,至聖人之境者也。其圖如下:

      《太極圖說》云: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化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即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生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這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在易學裡面,太極是易的始源。關於這種始源,社會上的學者,多揭示的還不夠完全。在道門裡面認為。道為萬有一切的本源,那麼道如何演變為萬有呢。這就是一切萬有的演化程序。

      在道門之中認為「一切有形,皆來自無形。故「道本至虛,至虛無體,窮於無窮,始於無始。虛極化神,神變生氣,氣聚有形。一分為二,二則有感,感則有配,陰陽互交,乾坤定位。動靜不已,四象相系,健順推盪,八卦茲系。運五行而有常,定四時而成歲。沖和化醇,資始資生。在天則旋萬,,在地則長養群情。形形相授,物物相孕。化化生生,奚有窮盡。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錯綜,隱顯相夾,原其始也。一切萬有未有不本乎氣,推其終也。一切萬有未有不變乎形,是知萬物本一形氣也。形氣本一神也,神本至虛,道本至無,易在其中矣,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居中,自融自化,氣在其中矣,天地物之最巨,人於物之最靈,天人一也。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變在其中矣。人之極也,中天地而立命,稟虛靈以成性,立性立命,神在其中矣。命系乎氣,性系乎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道在其中矣。形神合則有生,有生即有死,出生入死,物之常。氣化則無生,無生則無死,不生不死,神之常,形化體,地氣化象天,形化有感,氣化自然《太極頌》。

      所以我們的生命源於道之演化,然而道至虛至元,言之不易。雖其言之不易,然其脫化之太極,以可含蓋本三維時空中之一切。所以,在我們生存這個空間裡面,也就是這個有界裡面,最根本,最上乘的智慧即是太極圓融之境。那麼我們學習易醫學,就要進入太極的圓融境界之中,我們得要有這種思維,這種思維即是:太極是一切物質的本性,也即一切物質的根源,他可以無形,也可以有形,可以化生,也可以化滅。所以說太極學是易醫學的理論核心,離開了太極,也即離開了易醫學的本質。

 

 

第二節: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源於蒼牙畫卦,始於二儀。二儀者,陰陽也。《類經附翼》上說:「《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含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於乎《周易》」。唐容川《醫易通說》云:「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於是乎化生兩儀,兩儀者,一陰一陽也」。黃元御《四聖心源》說:「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彷佛說:「陰陽,道也,貫徹三才萬有,事理物情,故學莫能逾,法莫能外矣。按古之為道,三墳相因,三墳者何?曰:《伏羲易經》,《黃帝內經》,《神農本經》也。古者,醫易一脈,理法一貫,故中醫本祖易道而則陰陽,是以《黃帝內經》,所以以陰陽為醫道之指歸雲」。

      是經則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氣道針經》曰:「夫大道之生,應乎萬有,大道之成,化變萬有,萬有法於陰陽,陰陽象於萬有。惟以陰陽象萬有,故有界之學,百業之說,亦無不可法於陰陽而為道,演於陰陽而論也。此三教九流,醫卜星相,所以皆祖於陰陽者,蓋此矣」。

      所謂陽者,系之於日,化之於氣,變之於道,動之於法。

      所謂陰者,系之於月,斂之以色,疑之以德,靜之以形。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水為陰,火為陽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來出地者,命日陰處,名日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日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必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也。 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曰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徒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之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 

     凡陰陽之要,陰密陽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為窮。 

      陰陽是氣的運動狀態,氣是更替交流的推動力。他推動著精的運行,所以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這個浮沉指的就是陰陽之道,所以夫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易醫學,是以太極為靈魂,陰陽為基理而演變而來的。能夠明白陰陽的變化,就能更好的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診斷,治療。

附錄:

陰陽的五種屬性

後來的學者對陰陽的理解與說明,並總結了五種屬性。

一: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是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它說明陰和陽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的關係。如人體的氣與血,氣為陽,血為陰,氣能生血,行血與攝血,常被稱作「氣為血之帥」,但氣又依賴血來提供營養,故稱「血為氣之母」。氣血關係是如此,其他臟腑關係,物質與能量的關係等,也是如此。易醫這中關於陰陽的互根,往往表現在調理,診治的思維運用之中。

 

二:陰陽對立

      在自然界中陰和陽可分別表示地與天,夜與晝,秋冬與春夏,女與男,寒與熱,重與輕,晦暗與光亮,下降與上升,向內與向外,靜止與運動等等。而所有這些都是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同理,陰陽在人體可代表部位的里與表,腹與背,下部與上部;組織結構中的筋骨與皮毛,五臟與六腑,血與氣,營與衛;易醫學當中,把陰陽對立的這種狀態,運用在診療的思路上。如得出病人信息為坎卦,即寒性較重,可多穿紅色衣服進行對立以達陰陽平衡。

 

三:陰陽轉化

      陰陽的轉化,源於物極必反,陰極轉陽,陽極轉陰。如在疾病證候中,寒證轉化為熱證,虛證轉化為實證,這些都是陰轉化為陽的描述。反之,熱證轉化為寒證,實證轉化為虛證,均屬陽轉化為陰。在易醫學的時空治療當中,把陰性風水狀態的轉化為陽性的風水狀態,這些都是這一體系的具體運用。

 

四:陰陽消長

      陰陽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按術語講:陰和陽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著的。這種變化有兩種基本模式:陰消陽長與陽消陰長。以晝夜為例,自子夜起,陽氣不斷升發,陰氣逐漸減少,於是迎來日出,隨著太陽不斷升高,陽氣慢慢增長,至正午達到頂點。因此,自子夜至正午是陰消陽長的過程。再從正午開始,至次日子夜,則呈陽消陰長的過程,於是夜幕降臨,黑夜開始,並不斷加深。如此反覆,周而復始。而在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也有類似的現象。古人聖此現象,叫做「子午流注」。這種思維,為易醫學中的時間療法提供了理論基礎。

 

五:陰陽顛倒

      陰陽顛倒源於道門丹家,但是在易醫學之中,也有運用。即坎離相濟,乾坤複位。坎離先天為日月,後天為水火。是後天之水火相濟,則返先天之日月。因坎中一陽,源於乾,其性好動。離中一陰,源於坤,其性好靜。所以明白了陰陽的顛倒,就能夠探明陰陽的原本。《黃帝外經》上說: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陰陽之原,即顛倒之術也。世人皆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先衰矣。又曰: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神,精不搖矣。

第三篇:易醫生理學

第一節:生理大要論

      生理者,人類本自有之生化之理也。彷佛曰:「大道之生理,貫夫三極,小道之生理,自亦貫夫三理,三理者,一曰生前之理,二曰生中之理,三曰生後之理。三理能知,方可論言生理」。是吾人之論生理,言此三生之理也。然生前之理,本於至道,窮於無極。故言之不宜,今以易醫之論,而言此生理,故能言之於文字者,唯生中之理,生後之理也。

      何謂生中之理!《太極圖說》云:「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張三丰曰: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虛,托諸於穆,此無極之時也。無極為陰靜,陰靜則陽亦靜也。張三丰曰:「父母施生之始,一片靈氣,投入胎中,此太極時也。太極為陽動,陽動陰亦動也。自是而陰陽相推,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何謂陰陽相推,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黃元御說:「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是陰陽相推者,陰陽之升降也。黃元御說:「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旋,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熟,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是陰陽之升降分化五行,而五行之理,有生有克,其相生相剋者,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

      是知人之生成,由道而生,道含萬有,然未有人時,一片至虛,待施生之際,一片靈氣胎入胎中,此胎謂何胎,曰:父之精,母之血,構合而成也。是靈氣投入胎,方能運化胎中精血之升降,升降分化,五行始成,五行生剋,臟腑始生,臟腑何得而生,何得而化四肢百骸,乃受八卦相盪者也。是人原與天地相參者也。天地者,乾坤也。是人臟腑始生,參於乾坤之中,而受六子相盪。六子者,坎,離,艮,兌,巽,震者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脾,雨氣通於腎」。由之十月形全,脫離母腹。此謂生中之理也。

      何謂生後之理!

      生後之理者,人自脫離母腹,隨自然之變化故而曰生後之理也。生後者,形之所謂,然形稟神運,故形方能活,是故後天的,神形之相須也。形以寄神,神以載形。是形神之中。三寶為本,臟腑為用,脈絡為使。道家藏神主之,世醫以藏象主之,易醫以象數主之,西醫以臟器主之。詳觀其論,是道家透生命之本來,易醫含生命之演變,世醫表生命之功用,西醫論生命之形質。演變者,象數之謂也。象以象示,是五臟之象,以青龍為肝木之象,白虎為肺金之象,朱雀為心火之象,玄龜為腎水之象,鳳凰為脾土之象。數以數示,是五臟之數者,一二乃白虎之數,三乃朱雀之數,四五乃青龍之數,六乃腎水之數,七八乃風凰之數。此謂先天之數也。後天之數者,肝數為八,心數為七,脾數為五,肺數為九,腎數為六。

明象數之意,即知生後之能也。下列專篇,以啟學賢

 

第二節:精神論

      精者,藏之於腎,神者,藏於之心,是坎中一陽,先天之精,乃乾天所化,離中一陰,先天之神,坤地所化。先天之精者,一片靈氣也,先天之神得,陰陽二神也。是先天之精神者,道家謂之三神,原神,陰神,陽神也。陰陽二神源父母二系。原神源於宇宙虛空。其入後天有形之中,則精藏於腎,而為人生命之本,《醫理真傳·坎卦解》曰:「坎中一陽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於二陰之中,居於至陰之一,乃立命之根,真種子也。真陽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門火,一名龍雷火,一名無根火,一名陰火,一名虛火。發而為病,一名元氣不納,一名元陽外越,一名真火沸騰,一名腎氣不納,一名氣不歸源,一名孤陽上浮,一名虛火上沖。種種名目,皆指坎中一陽也」。神藏於心,而為人生命之用,《醫理真傳·離卦解》曰:「離中一陰爻,即地也,地二生火,在人為心,一點真陰藏於二陽之中,必於正南之位,有人君之象,為十二官之尊,萬神之宰,人身之主也」。

      是精者,人生之根,因其入於後天,則有生育之能。是心者,人生之主,因其入於後天,則有統領之能。

是易醫學之中,所論之精神,以精謂乾之能,神謂坤之能也。是故八卦之中,無乾坤立位,則自然無以化生,人體之中,無精神之在,則人身無以育化。是故自然以天地為宗,人體以精神為主。是精神者,人體之大根主也。

 

 


推薦閱讀:

手上出現3個癥狀,暗示你腎功能在衰退?
哪類是易被痔瘡掩蓋的疾病?
二型糖尿病治療藥物Empagliflozin——新型SGLT2抑製劑
溥儀為什麼一生沒有孩子?
白內障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如何治療白內障?

TAG: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