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禪宗思想與大圓滿法
05-28
,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 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 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 眼耳鼻舌能念。?(三)討論慧能大師開悟來自《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解自性無一法可 得,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樂,亦不立解脫知見,開悟者來去自由,無滯無礙,問什 么答什麼,頭腦空空,還能化身無限,得到自在神通遊戲,在大圓滿法中,最後 階段修無可修,無壇城生起,無圓滿次第。無咒無灌頂,亦無戒可持等等,超越 因果輪迴,心生萬法f不執萬法,兩者看法一致,境界一致,與真如本性合一, 即法界合一,無分別智,平等見虛空法性,超越語言文字,三世諸佛都如此證得 最高解脫,不二智、自然智、本凈智、內證智。而且兩者都認為自性不是空無一 物,無念是念真如法性,是與法性融合,自性才能生萬法,不是枯坐禪,由於化 身無限,是活潑禪。五、自性生萬法萬法由心生是唯識派的主要觀點,大圓滿法由自性解脫達到無自性的境地^(一) 《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1、 《普作續》云:啊呀!大薩埵!心者即是如是之性體,如是體性無二大樂 中,一切種相諸相皆無有,離戲如空本來如是住,超所緣境唯一難度量,菩提心 無數量與言詮,心所作法諸種品類生,若謂心所作者而是何,即是三有情器佛與 眾,心之本性由彼自體出,將其所出明顯作揭示,即是五大六種性顯現,為利生 故則有二色身,心之本性揭示數難量。?2、 於一切行時,現出淸明離戲隨順三昧,出定入定,光中相浴,觀見身為 微塵,成就眼及神通,究竟成就即為法身。如寶積經云:"誰若串習無自性,速 能獲得上菩提。」 ?3、 《普作續》云:「奇哉普作菩提心王我,授記一切諸法觀明鏡,明而無有自性現一切,是故無有所見自性明。證悟無生真如對境性,無有所見對境大現見,?(二) 《六祖壇經》經文I、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凈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凈.,石法從自性生2、 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 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3、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4、 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 如是,此名清凈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三)討論六祖慧能大師提到,自性能生萬法,三身佛從自性生,但是要應用無染,且 能離相離念才是德,這是一種自性空性的狀態,有時候被稱為無自性狀態,大圓 滿法強調,自性雖生萬法,但本質是一種自性空的狀態,強調這種無自性態,有 利於出定入定,光屮相浴,觀見身為微塵,成就眼及神通,究竟成就法身。菩提 智慧更易證得,雖然六祖在《壇經》中一直強調自性,也提到「若悟三身無有自 性,即明四智菩提。」?這是《六祖壇經》中唯一一次出現無自性的觀點。《金剛 經》比較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而《般若經》比較強調無自性的空 性表現,常斷兩邊都不執,在上文中《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提到:「明 而無有自性現一切,是故無有所見自性明」,而上文《寶積經》也說「誰若串習 無自性,速能獲得上菩提」,獲得無上菩提是大圓滿法修持的重點,六祖也強調 「四智菩提」,菩提心境以到達「一切種相諸相皆無有,離戲如空本來如是住」 的無住離相狀態為特色,無有、假有並非什麼都沒有的頑空狀態,是一種方便有、 因緣有,從中妙用無邊,甚至三身任運。這是六祖慧能大師了解的禪宗思想,與 大圓滿法目標一致。> ......六、自性清凈自性清凈是大圓滿法與禪宗修行的根本見地,兩者看法一致,在大圓滿法發 展晚期更加重視,經文對照如下:(―)《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1、 奇哉本師普作我授記,_切無生清凈之等持,不依修與不修之外緣,所 修如何顯現一切法,無有任何安住之方式,不尋自地解脫即是修。奇哉無有所修 此竅決,乃為超離語句之義故,前世普作王未作授記,後世普作王亦不授記,現 今普作王亦未授記。奇哉最初本師普作王,授記無繆秘密之意義,超離增益減損 義精華,無有修與不修如虛空。?2、 我木圓滿盡作世俗法,本已盡作故不需見修,本來清凈不需護本誓,本 來一切皆住菩提地,不需清凈持明地十地,無有勤作本來元成故,精勤事業本來 不需作,對於自然智境無分別,無須智性智境上勤求,大樂法身與心為一體,無 有前後三世之差別,圓滿具足時處皆一體,一切一故於我皆圓滿,大圓滿義於我 皆圓滿,見行事業本誓地道者,如前所說皆不需勤修,如是不明而作勤修者,則 與超越因果義相違。?3、一切佛之身語意三密,即是普賢如來本性清凈之顯現。?(二) 《六祖壇經》經文1、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 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2、 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凈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3、 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 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三) 討論上文中,《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提到「本來清凈不需護本誓,本來 一切皆住菩提地」,及「奇哉本師普作我授記,一切無生清凈之等持,不依修與 不修之外緣」,大圓滿法強調S性本自清凈,不需強加外緣各種功法,是一種如 來藏自性清凈的思想,而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一樣強調此心法,他說「自 性本自清凈」,及「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因此大圓滿法與《壇經》對 自性清凈的看法,本質完全相同。七、自性本超因果因果不能束縛自性解脫,兩者觀點一致,其經文對照如下:(一) 《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普作續》云:大圓滿本超因果故,尋求而修無修、修不成。導師雖說因果 之教理,是依世間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尋求才有果。心中本來無因亦無果,菩 提心中本自無有生,乃以世夫之法而取喻,生即有滅故增益為友,因其未悟自生 離因果,若以世間有相法推測,沒有因則沒有果生起,此為因果乘門自許理》啊 呀!大薩埵諦聽!智慧智慧說如是之名,此自然智不滅均相順,無比智慧不由因 中生,生一切法非由余所生,若以世間因果法推測,不生雖求而亦無有果,菩提 心者非以因生故,勿以世間生滅法猜測,菩提心者依緣不生故,不以世間生滅法 取喻。啊呀!大薩埵!欲求大者殷勤作觀修,修作勤行不能成就大,大者本來就 是自然智。?(二) 《六祖壇經》經文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 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夾,有何 次第。?(三)討論 ,上文中,《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提到:「大圓滿本超因果故,尋求而 修無修、修不成。導師雖說因果之教理,是依世間有相法安立,若要因中尋求才 有果。心中本來無因亦無果,菩提心中本自無有生」,大圓滿法是菩提心中本來 就無有生,更是無因也無果,是一種空性菩提智,所以是本超因果,而上文中六 祖慧能大師提到:「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 滅,有何次第。」因為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所以無生,無因也無果,更無前 後次第可言,這是般若空性的見地,跟大圓滿法看法沒有差別。在很多佛經中包 括《大般涅槃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及文殊菩薩相關係列經典都提到這個概 念。可以參考第二章第五節。八、無念(應無所住而生心,離相而非無思、心念不起)(―)《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經文1、 《普作續》中云:「欲求安樂執著疾,無有欲求能得樂,修持正覺非成就, 未尋自性任運成。未覓自性無念住。」又云:「奇哉菩薩若欲成自心,無有希求則 是成就故,無有妄念等性中不住,自性安住無有取捨境,無有動搖之中自然住。 自心即是真如之本體,一切諸法成立真如性,莫於真如之性作改造。本性之處莫 修其它法,若尋佛從法界中不得,昔己作完現今無需作,昔己成就現今無需修, 不加分別不思中入定,?2、 《普作續》云:「奇哉普作王我菩提心,我無增益減損對境故,於何莫作 思維莫修習,三門無改悠然而安住。如何顯現自性自解脫f無生猶如虛空離方向, 是故當知自性大圓滿。」?(二)《六祖壇經》經文1、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 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f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 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 眼耳鼻舌能念。?2、 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 無非,無惡,無嫉妬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 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 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 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 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 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3 ?3、 有僧舉卧輪禪師偈曰:〃卧輪有伎倆,能斷西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 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①4、「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三〉討論上文中《一切法大圓滿菩提心普作王》提到:「修持正覺非成就,未尋自性 任運成。未覓自性無念住」及「奇哉普作王我菩提心,我無増益減損對境故,於 何莫作思維莫修習」,大圓滿法最終無念住,不是一種完全頑空式的無念,而是 一種菩提心「任運成」的狀態,在大圓滿法正行中是一種「不加分別不思中入定」, 是一種本凈澄明的自然智慧。而上文《壇經》提到:「無念為宗」、「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自 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 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以及「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 靈光常顯現」。以上二者相比,雙方見解沒什麼差異,只是大圓滿法脫噶修鍊,對任運三身 光明更加註重,而六祖慧能大師更注重當下靈光顯現,智慧觀照,因為六祖是以 ?金剛經》的「應無所住生其心」而證悟。九、六祖慧能大師見性修持的特點六祖引用三段凈名經(又稱《維摩詰所說經》)經文和金剛經、菩薩戒經, 說明他達到頓見真如本性的修持方法,而經文中所展現的修持方法與大圓滿法傳 承之一維摩詰居士(來自東方妙喜佛國)關係密切,六祖深受維摩詰居士影響, 以下筆者將一一討論。「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撻諸 傀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_ 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 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 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善知 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 性。」 ?以上經文六祖再度說明《金剛經》的重要,如果能夠了悟《金剛經》「應無 所住而生其心」的含義,就能了解般若三昧,甚至可以了解更深的法界知識,或 修行進入法界,法界是大圓滿法修行中界部探討的唯一重點,也是口訣部修行的 歸依處,法界產生三身任運果,在《六祖壇經》中,六祖對法界探討不多,但經 文中有提到「清凈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比較之下,六祖更重視當下 與人間,而經典中對法界提到最多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2、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 經》云:「實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聞言下便悟,頓見 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本段經文引用《維摩詰所說經》(《凈名經》)「還得本心」即指自性開悟自度。3、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凈名》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凈土。」莫心行諂曲,U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 「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以上經文引用《凈名經》「直心是道場」,指出直心好修行,專註禪修,心無 旁騖,心不住法,離相修行,而不是不起心念,可進入一行三昧,活活潑潑,大 圓滿法重視虛空三身自現,不是沉空守寂,與六祖慧能大師禪法理念一致,《壇 經》中還舉一例可為佐證:「有僧舉卧輪禪師偈曰:卧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4、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 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 離自性。?以上經文在描述大乘心法開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大圓滿法的無住概 念類似,大圓滿法是虛空無住,法界一如,輪捏不二,修持自然智慧,頓超三身 五智任運。5、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註:《凈名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以上經文提到《凈名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是指 無分別智分別無窮,達到證悟第一義,唯一法性、菩提自性、如來藏性,而達至 修行非常穩固。大圓滿法對根本法界長期修持印證,是有法有證,光明顯現如無 雲晴空,三身任運空分、明分、悲分,平等對待諸法相,因此不染萬境。第二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 法門要訣》與大圓滿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般若經》系列經典的代表作,而《頓悟真宗金剛 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訣》是詮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禪門著作,在八世紀 初傳入吐蕃,對西藏佛教在大乘禪師摩訶衍那入藏時代(赤松德贊時代),有一 定的影響力,是禪宗修行參考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修行觀點與大圓滿法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第宗寶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349頁上-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第二,宗寶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350頁中.?《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第一,宗寶編,《大正藏》第四十A冊*第347頁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第二,宗寶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350頁中.?《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749頁上.#同上,第750頁中.?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年.第16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庠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749頁中.同上,第749頁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庫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第752頁中.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丨年.第20頁.?龍欽饒降巴.{大圓滿心性休息》(索達吉堪布譯).香港t佛教慈S服務中心,2001年.第668頁. a班班多傑.<禪宗在藏傳佛教前弘期的傳播和對後弘期的影排.北京:《歷史研究》雜誌,2008年6月.316 期第62頁.此文本漢文有兩種版本.一本篇幅較長,-·本篇幅較短,均載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伯]124 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24?125頁教煌寶藏》[伯]13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6年,第299?300頁。蔵譯本見陳踐、王堯編: <敦煌本古藏文文書彙編》,第299頁?251頁.本文采 用的是篇幅較長的版本.以下引文均在其中,故不再註明頁數.從藏文譯文看,兩種版本的漢文本尚不足 藏譯文的一半篇幅,說明漢文本不是足本.*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薄論樣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9頁.?班班多傑.悄宗在藏傳佛教前弘期的傳播和對後弘期的影響》,北京:{歷史研究)雜誌,2008年6月.316期第64頁?65頁.?班班多傑.《禪宗在藏傳佛教前弘期的傳播和對後弘期的影響》,北京:《歷史研究》雜誌,2008年6月.316 期第64頁?65頁.?《大乘入愣伽經》卷第三.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載》第十六冊,第頁上.實 叉難陀重視意譯,強調簡約順暢。?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07頁上.?《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598頁上. ?《大乘入愣伽經》卷第六,變化品第七,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22頁下.?《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乘入愣伽經剎那品第六,大周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619頁 中?《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無常品第三之餘,人周實又難陀譯,《大正藏》笫十六冊,笫616頁上.] 的無住、無有、無所得相關,無住生心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需要實修實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與大圓滿法修行(一)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悟,在《六祖大師法寶 壇經》中記載如下:「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 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 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在般若第二品記載「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 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在行由第_ 品記載:「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六祖慧能大師認為他的法門是:「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 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 著,不起進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因此從六祖慧能大師起,禪宗南派就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印心傳承。特別 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非僅以「無念」為宗,「無念」不是「無思」,強調的 是「離相、無相、無住」,自性淸凈幵悟菩提空性,與大圓滿法徹卻修行,無念 不作意而住,覺性赤裸,無有、覺性、無自性等密切相關,徹卻修行有固定的功 法偏向漸修,但禪宗頓悟禪功法活潑,不拘一格,隨地取材。但是禪宗沒有大圓 滿法脫噶(頓超任運)看光的修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內容差不多屬於大圓 滿法心部修行,但沒有提到光明如來藏,偏向般若空性修行。(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原文中與大圓滿法息息相關者如下:1、無住:無住是大圓滿法修行的主要見地之一,筆者引用《金剛般若波羅 蜜經》經文來互證,經文如下:「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 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 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金剛經》中佛陀強調,應無住生心,因此即使布施 時,也不住心布施,不要有我相布施,對外境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應機方 便,大圓滿法修行中,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一書引用《普作續》:「無住實義自然生妙慧,一切現量無念廣大要,入清靜道即得平等王,不變亦無 5]變離貪愛,心無取境亦無所住處。?提到心不執著外境,自然產生清凈平等妙 智慧,走向解脫。這與《金剛經》看法一致。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附錄一。 . .2、無有:無有是大圓滿法修行的主要見地之一,筆者引用《金剛般若波羅 蜜經》經文來互證,經文如下: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禱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 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 經》認為,一切有為法虛幻不實,法無定法,因此於法無所得=大圓滿法強調自 然智慧,澄明本性觀照,自然元成,同樣於法無所得。有無皆放下,才是方便真 無為,而任運頓超,與《金剛經》理念一致。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中引用《普明續》:「唯一明點大圓滿,_ 迷與不迷本無二,迷地自然得清凈,唯一遍離悉無斷,阿底見修及行持,以及秦 證本無二,無有二顯之迷障,見修行果之四者,本來即是自然智。「?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有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二節及 附錄一第二節。二、《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訣》與大圓滿法修行《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訣》是一部撰成於先天元年(公元 712年)的禪宗文書,傳入吐蕃後被譯成藏文,全文縱覽,清晰明了,而且日本 學者對此做過精審考訂。筆者引用部分班班多傑老師翻譯內容,與大圓滿法修行 做比較,分析如下:(一)一切心皆無所得的般若思想「一切法不可得」是般若經的主旨》就是說心不住著於任何對象,不執取任 何對象,「心無所住,心無所得」,即「心空無所得" 「一切心無是,名無所處; 更不起心,名之為住而生其心者。應者,當也,看也。當無所處看,即是而生其 心也。」禪師的意思是一切心應不起是非、有無、善惡等虛妄分別的念想處,即- 名無有所處。由此使心不動搖,名之曰住。當沒有什麼處所看時,便是「生其心」。 總之,當心處在一個無是非、無動搖、無處所看時,便是「生其心」。這個心究 竟是什麼呢?居士問:「當無所處有何意義? 』』禪師答道:「一切諸佛皆從無所得 到,亦是渚菩薩修法身處,亦是汝法性住處,汝看時令汝得見,(註:亦是汝法 性住處,藏文譯為:亦是汝之清凈雍仲法性之住處。「雍仲」一詞是苯教的專用 名稱「卍」字(左旋萬字),象徵永恆不變、堅固無摧。這一含義等同佛教的「法 性」概念。)上文提到平常禪修時,心無住、無得、無是非、無動搖,觀察法性、空性, —切佛皆如此修行,在大圓滿法中,龍欽饒降巴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提到:「不緣己滅未生者,何處亦無現在心,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尋心令清凈。」<^心 無住,自住平等,心勿尋心,自然清凈,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 不可得,三心自然清凈。此處大圓滿法禪修與禪宗理念一致。居士又問:「見何物? 」禪師答曰:「經云:見性成佛道。」這便是典型的禪 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論說。居士又問曰:「看時若("若』,藏文譯為『如 何』)為看? 」禪師答曰:「(因為是見了性,故)直當(看亦)無所處看。」居士 又問:「無所處在何處?」禪師答FI: 「一切心無,即是無所處。」」居士又問曰: 「一切心無所時可不是看空耶? 」禪師又答曰:「看即不著空,不看即是空。」居 士又問曰:「看時不著有耶? 」禪師答曰:「看有所,即著有,看無所,即不演著 (『演著』,藏文譯為『貪著』)有。」居士又問曰:「看無所,可不是著無所耶?」 禪師又答曰:「令無心者,看無所處,名無為琺;令有心者,看有所處,名為有 法。」 @禪師提到,不著虛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在大圓滿法修行中,龍欽饒 降巴尊者在《實相寶藏論詳釋》提到:「如是放下法性如虛空,無轉變故無動與 不動,無合離界最勝極廣博,此非言詮表示所行境,般若湧現覺性自起以虛空方便,尋求木凈虛空自然智,看待萬事萬物,空性無執,強調明心見 性成佛,與《頓悟真宗金剛般若修行達彼岸法門要訣》禪師所提見地基本一致, 只是大圓滿法除了徹卻,還有脫噶修鍊法,空中妙光證悟法界實相,尋求三身任 運。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無有、無住、本凈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 章第二節、第一節及附錄一第二節、第六節、第三節.(二)如來藏之特性「居士問雲;坐時看,行時看得不?禪師曰:行住坐卧語笑作生活時,施為 舉動,一切時中常看不住,即得。居士問曰:看時發頭見何物?禪師答曰;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但靜看無所處即是。居士問曰:坐時威見菩薩、師僧身威,空中 聞說法聲,威聞語聲,與弟子授記威,讚歎弟子,此是真不。對以上所問,禪師 答曰:此是大魔王欲來攝汝,莫愛著,亦是汝妄心所作。經云:若以色見我,一 切是音聲(「聲」藏文譯為「色」),求我空中聲,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 來者號汝自性本心,心無相。凡汝心看無所處時,即是如來心,不著一切,則名 為如,不著時,汝常看如心,即來,故稱如來。汝若將如來有眼有相,凡有三十 二相。作此解,見如來時真是著魔人也。汝但熟看細看,或見屋中明,或見明中 種種物,光色黃者是眼光,或是汝身上放大光明,或眼前種種光色,並不是實。」 ?以上內容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強調常看不住,自心無相,自性如來。這跟大圓滿法口訣部(心 髓部)不以語言文字作傳承,而是意傳承類似,只是大圓滿脫噶法要以虛空智看 光輔助修行,最終出現虹光化現,並非著魔,而是實修實證法性自然智,出現頓 超而法報化三身任運現象。比禪師所提&性如來,運用更加寬廣。另一段文章是:「若內看時,或如雲,或如煙,或如星,或如亂絲,或如火, 或似人眼,或似人頭,或如樹,或如水,或五色,有種種變現,皆是有相不實。 見此莫驚莫怕,白日用功,夜中共人同坐,莫獨自坐,莫和睡坐,有睡即卧。或 見如深城(洞),或見如井,或見如柒(漆),或須熟看,如功用,力莫使間斷。 又如夜行朧月,或如夜望青天,或清凈如明月,亦不愛著,但須熟看,端坐開眼, 壹策身心,駑邇神識,了 了星星,莫使朦朧和睡。」 ?上文與大圓滿徹卻法修行有 點類似,徹卻法以四直斷為基礎,培養空性專註,觀全身為微塵,而脫噶法看光 (晴朗藍天之光),培養四燈、四相境界,最後窮盡法性。禪修出現幻相,但觀 匆執,內觀到外觀時,出現特異神通也勿執著,由於大圓滿法特重法性光明顯現, 與一般禪修強調點不同,所以一般禪修法可以當作脫噶法基礎入門。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光明如來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 七節及附錄一第二十三節。第三節《大乘入榜伽經》如來藏修行思想與大圓滿法北魏時代達摩祖師從南天竺(南印度)來漢土,傳授教外別傳,佛門正法眼 藏禪宗一脈,成為東土初祖,當時梁武帝大興土木興寺施僧,因為功德廣大,達 摩祖師入朝時,跟梁武帝說毫無功德可言,梁武帝非禪門龍象,無法理解,祖師- 後來到洛陽少室山閉關創立了少林寺,開展禪宗傳承,漢地才開始有了正式的禪 宗,當時漢地已有《般舟三昧經》、《安般守意經》等禪修經典,但是對正法眼藏、 不立文字,超越四禪天以上的禪修,仍無所悉,祖師在印度時感應東土有大乘法 門傳承的氣象,所以一葦渡江來到中原傳承法脈,最初就以《大乘入楞伽經》作 為印心的傳承,(註:後來還有《釋楞伽要義》、《二入四行說》、《血脈論》傳承)。 對漢地後世禪宗「揚眉瞬目」、「棒喝」、「話機鋒」等影響很大,慧可斷臂傳承法 脈。在眾多大乘經典中《入愣伽經》融匯了大小二乘,貫通空有二宗,融合了如 來藏系和唯識派的思想,還是法相唯識宗主要經典,對佛法的精義,有很深刻的 描繪。本經跟大圓滿法正行修鍊息息相關,特別普賢如來佛(普賢王如來)的介 紹,更是印度大乘佛經首度出現、唯一出現,但性質上與寧瑪派的普賢王如來代 表本初佛,似乎同名但功能不同。另外強調大乘心法離文字,與大圓滿法早期口 訣部傳承相同,而對空不空如來藏及藏識的解說,更與大圓滿法對心性的認知相 同。本經對佛內證智,離分別相,獨處閑靜觀察自覺,與大圓滿法修持自然智慧 一模一樣。但大圓滿法更注重三身任運的功能,因為修鍊虹光化身的關係。本經甚多精要見地,本節筆者只擷取與大圓滿法相關的四個主要重點,討論如下。一、 普賢如來佛(Samantabhadra)佛言:「大慧!雖無諸法亦有言說,豈不現見龜毛"兔角、石女兒等,世人 於中皆起言說。大慧!彼非有非非有,而有言說耳。大慧!如汝所說,有言說故 有諸法者,此論則壞。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假安立耳。大慧!或 有佛土瞪視顯法,或現異相,或復揚眉,或動目睛,或示微笑噸呻謦欽憶念動搖, 以如是等而顯於法。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賢如來佛土之中,但瞭視 不瞬,令渚菩薩獲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大慧!非由言說而有諸法,此世界中蠅 蟻等蟲,雖無言說成自事故。」?佛陀在本段經文提出,不是一切佛國都有言語溝通表達,有言語反而容易制 造執著,造成邪慧認知,這些沒有言語的佛國,諸佛如何傳法呢?有一種是眼睛 瞪得大大的,直接注視傳法,有時候出現特異的形象,能量神變傳法,有時候眉 毛高舉,橫眉豎目傳法,有時候眼睛動一動傳法,有時候微笑傳法,有時候皺眉 頭傳法,有時候發奇怪聲音傳法,有時候咳嗽傳法,有時候傳達意念回憶方式傳 法,有時候全身動一動,這裡動、那裡動傳法,用種種不同於地球的方式傳法。 大慧菩薩,例如在不瞬(眼睛都不閉合)佛國,妙香(具有種種奇異香味)佛國, 及普賢如來佛(陰性能量陽性能量交合)佛國,這些佛國諸佛瞪眼眼皮不瞬,讓 許多菩薩得到解脫及各種三眛禪味,大慧菩薩傳達正法不一定靠言說,萬事萬物 自然流露實相、道的法則。大圓滿法修鍊最高階的口訣部,以虛空太陽光為媒介, 修持法界能量,體會空性,實證修鍊不靠語言文字,證悟三身脫離肉體執著,幻 化神通自然顯現,對自然法則的理解靠中脈、四光脈來感受,接受佛菩薩三身教 導,也自行幻化三身,傳法時一樣多元運用,特別喜好某些咒音、自然音,哈哈 大笑,驚天動地,由於常在無人區,不至於驚動他人,裸露身體也不至於嚇跑他 人,修「光」法脈也是非常特殊的傳承,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是—奇葩。大圓滿法脈以本初佛普賢王如來法界為最高依歸,在《大方廣華嚴經》中, 毗盧遮那佛為法界最高代表,但在密教中,中央毗盧遮那佛代表五方五佛的法界 體性智,因此本初佛普賢王如來,在名相上似乎高一層級,然而目前實際修行運 用時,五方五佛中的東方阿閎佛國與西方無量光佛國f更常被使用為靈性歸去處。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普賢法界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十 一節及附錄一第二十四節。二、 自然智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 悟離分別見,上上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名自證聖智行相。云何名一乘行相? 謂得證知一乘道故。云何名為知一乘道?謂離能取所取分別,如實而住大慧! 此一乘道惟除如來,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本經對實證佛內證智,離分別相,菩薩要獨處閑靜,觀察自覺,才能逐步上 升進入如來地,與大圓滿法修持自然智慧一聲療。.大圓滿法使用山林、洞穴、 海邊、野地、墳墓區等獨處閑靜,修鍊徹卻邊空禪,脫噶看藍色天空光,要身口 意三要,進入本凈直覺,平等無分別,逐漸產生自然智慧即本覺智光,從法性現 前到覺性增長到覺性如量到窮盡法性,都是觀察自覺過程,也是一種內觀,但大 圓滿法更注重三身任運的功能,因為修鍊虹光化身的關係。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自然智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及附錄一第一節。三、如來藏(―)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 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這段經文指出如來藏是三自性中的圓成實性,遠離名相、 依他起性,遍計所執一切分別而證悟內證智,即真如佛性。大圓滿法欲證悟自然 智慧就是一種內證智、本凈智、真如佛性,就是自性清凈如來藏。(二) 大慧,如來藏者,生死流轉及是涅槃苦樂之因,凡愚不知妄著於空, 大慧,變化如來,金剛力士常隨衛護,非真實佛,真實如來離諸限量,二乘外道 所不能知,住現法樂成就智忍,不假金剛力士所護。?本段經文指出如來藏者不 空,雖有如來藏,眾生執著,故生死流轉,苦樂相隨,並尋求護法保護,不是自 性佛,佛性清凈、平等大悲,不是聲聞乘、獨覺乘所能理解的,自性自能成就無 生法忍,這是一種菩提智慧開悟具有的法樂。大圓滿法知空不著空,以虛空為媒 介修鍊虛空自然智,以人體四光脈為輔,修鍊脫噶修鍊,虹光顯現,三身任運, 不求金剛力士護衛,但求解脫,五智任運,輪涅不二如假象。(三) 佛言:「大慧!諦聽!諦聽!當為汝說。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能塘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以不覺故,三緣和合而有果生。 外道不知執為作者,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或得滅定,或得四禪, 或復善入諸諦解脫,便妄生於得解脫想,而實未舍未轉如來藏中藏識之名。若無 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 知境界,以彼惟了人無我性,於蘊.界.處取於自相及共相故,若見如來藏五法 自性諸法無我,隨地次第而漸轉滅,不為外道惡見所動,住不動地得於十種三昧 樂門,為三昧力諸佛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及本願力,不住實際及三昧樂獲自證 智,不與二乘諸外道共,得十聖種性道及意生智身離於諸行。是故,大慧!菩薩 摩訶薩欲得勝法,應凈如來藏藏識之名。大慧!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 然諸凡夫及以聖人悉有生滅,是故一切諸修行者,雖見內境界住現法樂,而不舍 於勇猛精進。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凈,客塵所染而為不凈,一切二乘及諸 外道,臆度起見不能現證,如來於此分明現見,如觀掌中庵摩勒果。「大慧!我 為勝髮夫人及余深妙凈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七識俱起,令諸聲聞見法無 我。大慧!為勝髮夫人說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是佛 境界,與汝等比凈智菩薩隨順義者所行之處,非是一切執著文字外道二乘之所行 處。是故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藏識當勤觀察,莫但聞已便生足想。」?上 面經文指出,如來藏是一切善與不善的主因,也能產生一切有趣的東西,若有執 著,為虛偽惡習所熏染時,就稱為藏識,跟前七識結合,遠離清凈阿賴耶識,有 人四禪修行未脫離前七識,未達清凈如來藏,就妄想自己己得解脫,其實還未脫 離已污染的藏識,這時雖己了知無我執,但尚未達到無法執,若能知道自性清凈, 無我無法執,住於不動地三昧境界,並不執著三昧之快樂,而能開悟自證智(又 稱為內自證智),與諸行無執著,終究解脫,大菩薩如要得到清凈的修行法,應 該清凈如來藏藏識,如果能達到沒有藏識,就沒有生滅,如來藏藏識本性是清凈 的,是被客塵所污染,而不能淸凈,就無法現證,不能達到佛的境界,因此,如 能將如來藏藏識清凈,不被客塵所染,是真修行者,菩薩道行者所應該走的方向, 不是一切執著語言文字的修行者所能了解的,因此大慧菩薩跟諸大菩薩對被污染 的如來藏藏識及清凈的如來藏,應當努力觀察,不斷精進了解,掌握清凈如來藏。 大圓滿法訓練本覺自然智,是一種本凈直覺,不受善惡染污,不是一種精勤的修 行,精勤修行是大圓滿法前行,到了正行,感受不立一切見、不立一切修、不立 一切行、不立一切果,一切自生、自現、自顯、自明、自解脫,無修自然成,非 常奇怪,自動運作,不修也在修,自性清凈如來藏,常保光明,普照十方,現分 (明分)、空分(空性)、悲分(大悲)三身同時運作,是大圓滿法的解脫狀態, 所以不住一切曼荼羅壇城、咒語、手印、灌頂、地、道、事業、法性、後天智等。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如來藏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七節 及附錄一第二十三節。四、自性離文字大慧! 一切言說墮於文字,義則不墮,離有離無故,無生無體故。大慧!如 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惟除不墮於文字者。大慧!若人說法墮文 字者,是虛誑說。何以故?諸法自性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經中說,我與諸 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離文字故,非不隨義而分 別說。大慧!若不說者教法則斷,教法斷者則無聲聞緣覺菩薩諸佛,若總無者誰 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應不著文字隨宜說法。我及諸佛皆隨眾生煩惱 解欲,種種不同而為開演,令知諸法自心所見無外境界,舍二分別轉心意識,非 為成立聖自證處。?此段經文說佛及諸大菩薩隨宜說法,不著文字|因為諸法的 本性、自性是離開文字的,看文字容易有文字障,所以佛與諸大菩薩傳法常不說 —字,不答一字,因為最深的法是離開語言文字的,但是如果不方便說的話,佛 的正法就會斷絕,就沒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甚至諸佛的產生,所以如來 是隨眾生的煩惱、種種慾望不同,而作不同的講解,解決不同的問題,諸法是自 心產生的,煩惱是自心產生的,無二無別,一切語言文字不可得,有無皆不執, 大圓滿法正行徹卻與脫噶脫離語言文字,實修實證,所以是大乘佛法至高心傳, 重要法脈,虹光化身實證更非語言文字所能完全了解,這段經文更印證了越高深的佛法越沒有文字相與語言,相。..有關龍欽饒降巴尊者大圓滿法自性、無性見解及相關佛經請參考第二章第 六節及附錄一第十八節。小結:如果《入愣伽經》的大慧菩薩就代表文殊菩薩思想,那麼禪宗也可算是文殊 菩薩傳承的一個分支,自然與大圓滿法的思想見地有許多雷同。筆者長期認為禪 宗的祖師禪受到文殊菩薩極大影響,如來禪比較偏向大迦葉、阿難、菩提達摩風 格。第四節大圓滿法與禪宗思想的差異研究前三節筆者己對禪宗傳承三部經典:《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金剛般若波羅 蜜多經》、《大乘入楞伽經》與大圓滿法修行及經典作一初步比較,以下筆者再提 兩個根本差異,做個總結。一、 大圓滿法正行脫噶看光法的修行,在禪宗法門內沒有這個傳承,在第一 章第六節,筆者已介紹脫噶修鍊法,包括黑關、白關、看光法等,這種虹光化身 修鍊即使整個大乘佛經也找不到傳承,眼睛、心臟、大腦連接四光脈的修鍊,在 古代一定諱莫如深,沒有公開傳承,所以祖師們才以口訣相傳。在大圓滿法傳承 歷史中,嘉饒多傑祖師是一般公認的人間初祖,他向金剛手菩薩或金剛薩埵學會 大圓滿法密續(註:始於普賢王如來化身金剛持佛教導金剛手菩薩與金剛薩埵, 當時也由十二位如來一個接一個密意傳承),之前並未在人間傳承,與禪宗「不 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涵義實在非常相像,因為大圓滿法就是文殊菩薩(註:化 身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智慧解脫的見地請參考第三章)與東方妙喜阿閎佛國的 傳承,維摩詰居士與金剛薩埵均來自此佛國,大圓滿法徹卻修鍊部分與禪宗實修 禪法就非常接近,本凈與立斷,截斷橫流,輪涅無二,本超因果,就是一種禪修 心境,因此徹卻使用四直斷法,直指修鍊核心,當然巴楚上師的《椎擊三要》也 非常寫實(參考第一章第八節),徹卻禪法發展越來越活潑,方法越來越多元, 己不是古代純粹內觀的形式,對空性的印證,法界的理解,己不斷掌握竅訣,直 達解脫,自在逍遙。就連徹卻修持的輔助方法也越來越多元,脫噶法也一樣,上 師們還使用三稜鏡、水晶球做道具,輔助了解光的特性(註:水晶塔的水晶光修 煉還與大圓滿法傳承相關,見於第三章前言),還有白光、黑暗無光和七彩光的 特質,而圓寂虹化時常有七彩光、地震等異象,教導啟迪修行。看虛空、看無雲 晴空、看光是大圓滿法正行,印證大乘心法所使用的極獨特方法,可成就虛空自 然智、虹光化身,三身任運。二、 禪宗傳承比較偏向般若空性、自性清凈,不像寧瑪派大圓滿法傳承那麼 強調虛空法界光明,筆者感覺大圓滿法修行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的修行強調法 界境界比較接近,當然也具有《大般涅槃經》的部分特色,例如金剛寶瓶身、如 來藏思想,由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對宇宙法界的描述非常詳細,而大圓滿法密 續對三身在法界的運作描述也特別詳細,兩者異曲同工,互相補足,大圓滿法密 續對三身五智(或五身五智)的運作特別費心,對人體經脈、氣脈明點的了解也 最深入,連中國中醫都還沒提到四光脈,一般印度教的典籍也沒有提到,令人詫 異,由於大圓滿法是一種瑜伽訓練(阿底瑜伽),所以在打基礎修氣脈明點時, 有許多瑜伽輔助動作,禪門中只有少林武功可與此相比擬,但是拙火定不怕冷的 功夫可不是漢人容易學的,在改變體質上,寧瑪派下了很大功夫,由於基礎紮實, 所以煉徹卻脫鳴時,氣脈穩定坐得住,眼光不外溢,很穩定,這些禪修功夫保證 了開悟解脫的良好基礎,自然不談證悟自然證悟,上師們會要求做好前行,培養 驚人的體能,為不定期閉關做準備,這個法脈不容易懂,所以古代時祖師們再三 交代,只能傳給較好的根器,不能勉強地修大圓滿法,寧瑪派還有生起次第(摩 訶瑜伽)和圓滿次第(阿魯瑜伽)的修持,下等根器修了大圓滿法,還有很好的 機會,在中陰身時,蓮花化生到金剛薩埵東方妙喜佛國的凈土,當然有些祖師目 前也強調轉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如來凈土,各有因緣,目前全球進入普傳期, 對徹卻與脫噶修鍊前行部分,要求比較寬鬆,因為大圓滿法不是只靠見地,具有 各種修鍊的功法,從氣脈明點、中脈驗相到正行,皆需投入時間修持,而習慣看 虛空,就是一種很好的輔助竅門、普傳竅門,北傳禪宗並未強調此功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在什麼問題上,你與大多數人持有不同看法?
※杜甫草堂詩與隱逸思想
※為什麼人總要靜下來才能思考?
※啟蒙思想導致廢奴?
※思想的解放——掙脫精神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