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後裔李自成的「曇花王朝」

▲南唐在五代十國時期的位置

作者|劉永力

字數:3364字,閱讀時間:約9分鐘


關註上面的藍色字體,點擊最下方的閱讀原文,看上篇詳情

六、繞「唐」餘音

唐亡後,中國歷史步入五代十國時期,隴西李氏奮鬥的腳步卻並未停歇,大有餘音繞「唐」之意。當時吳國(十國之一)丞相徐溫權傾朝野,養子徐知誥軍權在握,先任太尉、中書令,後任寧國節度使,鎮守建康(今南京)。徐溫死後,公元937年,徐知誥封疆自立,坐擁十州,在建康稱帝,國號大齊。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關於徐知誥的身世,據陸遊《南唐書·卷一·烈祖本紀第一》記載:

「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姓李氏,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六歲而孤。」被徐溫「養以為子」。

各種史料表明,南唐的建立,是「飛將軍」李廣後裔繼西涼政權和大唐帝國之後在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裂土封王。

南唐歷經三世,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皆多才多藝之主也。先主李昪文武兼備,帶領將士開疆拓土,使南唐逐步成為十國之中面積較大也非常富庶的一國。但自李昪之後,為君者「好學」有餘而「善射」不足,在亂世之中終難久立,975年,南唐為北宋王朝所滅。一代著名詞人、南唐後主李煜,只落得「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語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在五代十國之中,國號為「唐」的還有五代之一的後唐,但後唐政權乃突厥的沙陀人所建,其國主姓李,是因為沙陀人在絞殺黃巢起義時有功被皇帝賜以國姓,沒有史料證明其為隴西李氏子孫。

七、異軍突起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我們再從西漢李陵事件接著往下說。

1北國駙馬

一個民族沒有文化和文字是很可悲的,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毋文書,以言為約束。」秦漢時期在中國北方無比強大的匈奴帝國,而只因沒有自己的文字,在塞外叱吒風雲四個世紀後,竟然悄無聲息地被融入到了漢族大家庭中,要想了解其發展歷史,還必須從中原地區歷朝歷代的史冊、典籍中支零破碎地進行考證。也正因如此,李陵不得已投降匈奴之後的事,就很少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一名史學愛好者,在這裡,我將以確鑿的史料展示一串令世人大跌眼鏡的李陵身後事。

公元前99年李陵歸降匈奴後,因其「好學」、「善騎射」之家風和世代為將的身世,備受匈奴單于賞識與器重,遂將女兒拓跋許配給他為妻。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這樣記載:「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與漢族習俗相反,匈奴人生來以母名為姓或是從母姓,既如此,李陵在匈奴的子女就成了拓跋一脈。後來,拓跋一脈曾參與單于爭位,足可見其勢不小。

▲匈奴帝國版圖

2鮮卑崛起

通過查閱中國北方民族融合的歷史得知,兩漢時期,一部分匈奴拓跋一脈與鮮卑族通婚,融入鮮卑族。因其追求上進的家風,後來逐步發展成為能征善戰的鮮卑拓跋部。

李陵成為北國駙馬五百年後,鮮卑族在能征善戰的拓跋部帶領下迅速崛起。公元398年七月,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稱帝,北魏建立,這是「飛將軍」李廣後裔融入鮮卑族後的一次精彩亮相。據《南齊書·魏虜傳》記載:

「魏虜,匈奴種也,姓拓跋氏。初,匈奴女名拓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為姓,故虜(代指北魏拓跋氏)為李陵之後,虜甚諱之,有言其是陵後者,輒見殺

這是作為北魏敵對國的南朝齊國史志里對李陵娶匈奴單于女兒拓跋為妻以及北魏皇族乃李陵後裔的記載。因為李陵在中原人眼裡是降將,因此北魏拓跋皇族很避諱提及其出身。《宋書·索虜傳》對北魏皇族的出身也給出了佐證:「拓跋氏,其先漢將李陵之後也。」看來這是不爭的史實。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

從北魏入主中原後的一系列漢化舉措,也可以推知一二。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發展生產的同時,還推行了穿漢服、用漢語、改漢姓、與漢人通婚等一系列漢化政策,開少數民族主動融入漢族之先例,其中不免有洗白其出身的因素。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雖然皇帝還是拓跋氏,但早已是大權旁落、名存實亡,幾十年後便被其他政權所取代。

3党項封疆

後漢三國時期,在中國北方民族大融合過程中,鮮卑拓跋氏與党項族通婚,因其彪悍家風,又在党項族中形成了一支強有生命力的党項拓跋部,游牧在以夏州為中心的甘東、陝北和寧夏一帶。唐朝後期爆發黃巢起義,朝廷曾借兵党項拓跋部,因平叛有功,唐僖宗賜封已是党項族首領的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又加封「夏國公」,賜姓「李」,其實也就是恢復了先祖的姓氏,認祖歸宗而已。

▲西夏與遼、宋鼎立形勢圖

唐朝滅亡後,經過紛亂的五代十國逐鹿爭雄,北宋初立。此時已在西北地區坐大的拓跋部首領(同時也是党項族首領)李繼遷,率部與北宋分庭抗禮,並在祖孫三代的努力下不斷向外擴張。

在北魏分裂五百年後,1038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在興慶(今寧夏銀川)稱帝,國號「大夏」,西夏政權建立。這是「飛將軍」李廣後裔融入党項族後在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壯舉。對於李元昊與北魏拓跋氏的血緣關係,據《宋史》記載:李元昊「先祖本帝胄之後,東晉衰亡之時,創北魏基業。」對此《遼史》也有佐證:「西夏,本北魏拓跋氏後裔。」

西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朝廷對內大興儒學,提倡漢文化,一改党項族游牧舊習,大力發展農業,廢行蕃禮,改用漢儀,成為少數民族主動漢化的又一範例。而對外,則常與宋、遼兩國交兵,連年征戰,久而久之,導致國力日減。1115年,金國雄起,不久,遼、宋皆為所滅,西夏政權也江河日下,1227年國破於蒙古兵鐵蹄之下。

▲明末李自成起義形勢圖

4大順曇花

自西夏推行漢化政策、党項族李氏融入漢族,五百年後,李氏家族中又一輝炳史冊的英雄橫空出世,他就是李自成。據《明史·李自成傳》記載:

「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及長,充銀川驛卒,善騎射。」

說明李自成是党項族李繼遷一脈,傳承了「善騎射」的家風,尋根問祖也還是「飛將軍」李廣後裔。

明朝天啟、崇禎年間,陝北地區連年旱荒,難民揭竿起義,首領高迎祥稱「闖王」。李自成追隨於其部下,勇猛有識略,被譽為「闖將」。高迎祥犧牲後,余部潰敗,李自成於1629年重舉義旗,承襲「闖王」稱號,並且提出「均田免糧」等口號,獲得廣大群眾支持, 「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到處傳播。後來李自成的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明末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軍攻佔西安,改為長安,年號永昌,大順政權建立。

不久,起義軍攻佔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統治,大順政權問鼎北京。此時,回顧唐末權臣朱溫廢掉唐哀宗李祝而自立,再來看李自成推翻朱氏開創的大明王朝,這種姓氏上的奪權大翻牌,也足以告慰李唐王朝的二十多位帝王了。

由於在處理明朝降將吳三桂策略上的失誤,導致吳三桂引狼入室,清軍大舉入關,在北京維繫了一個多月的大順王朝就此曇花一現般退出歷史舞台,最終定格為「飛將軍」李廣家族在中國歷史上雄霸兩千多年後無比絢爛的一次煙花絕響。

八、家風傳承

自古以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洋洋洒洒近萬言,並不是為了誇耀某某家族創造了歷史,而是想藉此探尋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源——優良的家風使然。隴西李氏一門「好學」、「善騎射」,家風淳厚嚴謹,代代傳承不衰,由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老子李耳奠基,興於秦,顯於漢,盛於唐,收關於明末,成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兩千餘年時間裡,隴西李氏一門在中國歷史上將才輩出,可圈可點為人熟知的宰輔大臣及文化名流數十位。自李暠稱雄西涼直到明末李自成起義,更是六度建立政權(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系權臣當道所為,故不在立國之列)、稱王稱帝面南背北者近百位。在浩瀚的中國歷史長河中,隴西李氏家族僅僅是其中的浪花一朵,還有很多與之比肩的名門世家為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放眼世界文化歷史,中國的家族文化因其良好的社會教化作用而成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獨樹一幟的奇特文化現象。

關於家庭文化建設,國家最高領導人曾在一次重要講話中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

走在新時代,我們要把傳統文化中的這一璀璨瑰寶發掘出來,傳承下去,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與開拓,把優良的家風慢慢發展成家族文化。千溪匯江河,百川歸大海,將這些優秀的家族文化彙集起來,最終也就構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滾滾文化潮流。


推薦閱讀:

王朝興衰是因為氣數和皇帝昏庸嗎?
為什麼兩廣一直是我國領土而地緣上靠近兩廣被中央王朝統治千年的越南卻獨立了?
如果中國各個封建王朝的皇帝單挑會是什麼體驗?
大明王朝覆滅之反思
李姓稱帝的歷代王朝

TAG:李自成 | 王朝 | 李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