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華造詞論壇網刊2(評賞)

評賞部分:計28篇

轆轤體/回眸年事盡悲辛

[作者]:水盈月

[賞析]:梅關雪(韓林坤)

  回眸年事盡悲辛,看題目,也是歲末感懷類。之前與作者有過接觸,知作者也系女性,且與我也算同齡人,故此組作品讀後真覺如寫我懷,深有同感。下面就談談我讀此詩後的一些感想。

回眸年事盡悲辛,歲暮依窗月一輪。斷續風敲幽院竹,參差影顧異鄉人。

每求無相空空境,偏做勞形碌碌身。幾度沉浮終肯悟,官前何必說平均。

  斷續風、幽院竹,參差影、異鄉人、空空境、碌碌身,忙忙碌碌,內心孤寂,職場女性的不易怎一個「辛」字了得!獨與我心有戚戚焉!官前何必說平均。能有此語,必是有經歷者。

俱道春回不見春,回眸年事盡悲辛。梅花染雪因憐雪,名利纏人為誤人。

禮佛果然知慧業?為官未必想清真。大千縱有逃秦地,敢問青天不染塵?

  詩人皆具慧心、慧眼。「俱道春回不見春、禮佛果然知慧業、為官未必想清真、敢問青天不染塵」,作者以她的清醒、透徹、犀利,大膽揭露了現實的複雜與社會的弊病。

不曾刻意做詩人,塊壘唯從筆下申。檢點前緣多繾綣,回眸年事盡悲辛。

朱門有酒還彈鋏,利鎖無韁總役魂。顛沛終朝何所獲?藏書三百未容貧。

  有朋友勸我跟他學炒股,說作一輩子詩人永遠不會富。的確,寫詩是不會致富的,倒有可能致窮。在一切向錢看的今天,卻存在我們這麼一幫尚在務虛的人!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支撐我們走下去?是興趣,更是責任!腹有文章大塊,家有藏書三百,何貧之有?

此夕人人頌歲新,霜縈梅萼氣氤氳。數幢豪宅官何貴?三尺蓬居我獨貧?

遙望前塵多坎坷,回眸年事盡悲辛。題門意氣莊周蝶,莫若尋陶做比鄰。

  五柳居一帶真堪稱黃金地段,前後左右擠滿芳鄰無數。從古至今多是文人名士,不得志者居多。今日水盈月兄也欲去攀此高鄰。「數幢豪宅官何貴?三尺蓬居我獨貧?」一連兩個反問句式,足見作者的疏傲、清高。老陶潛必喜,但去無妨。

礦山真箇已回春?枯柳如何翠不勻。持酒官分人後獎,披麻婦壘竹邊墳。

民情略許溫言慰,權勢皆從媚語尊。忍看青冥雲設障,回眸年事盡悲辛。

  在過去的2005年里,礦難頻頻,讀到的礦難詩堪以尺計。「礦山真箇已回春?枯柳如何翠不勻。」能作此語者寥寥可數。大家都提倡詩寫時事,可時事詩該怎麼寫法?真的非盤空硬語不辦嗎?怎麼才能寫得讓人愛看、看後有感觸,而不僅僅以表情達意為目的。這是我在看完這首礦難詩後首先想到的,相信大家在讀後都會有所獲。

  總的來說,這組轆轤是相當成功的。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分別闡述了「回眸年事盡悲辛」這一主題。婉轉自如,語言流暢,造句奇警,才力可羨。「官前何必說平均、敢問青天不染塵、藏書三百未容貧、礦山真箇已回春?枯柳如何翠不勻」等等,皆可稱之為警句也!當然也有些不足:用韻、立意、詞句皆有重複之弊;有幾首章法稍亂,個別處表達不夠到位。作者說,這是她首次寫律詩,我相信,更欽佩。作為女性詩人,並不囿於寫男女情愛,而能聯繫生活,放眼社會,更難得的是關注時事。胸中有大格局,掌上有大手筆,這便是詩人,真正的詩人!

金縷曲 鎮江北固亭

[作者]:張文學(三狂居士)

久仰先生矣。小亭中、吟君詞賦,迴腸盪氣。一望神州三萬里,望處風光迤邐。問天下、英雄誰是?鐵馬金戈征戰地,競繁華、風正千帆啟。潮正涌,去無際。

憑欄脈脈人獨倚。似聞君、詠今懷古,唏噓不已。休憶六朝興亡史,且看大江東逝。只慨嘆、胸中萬字。不恨先生吾未見,恨先生、未見今朝事。誰伴我,唱興替?

[賞析]:包德珍(漁艇麗人)

  此詞寫鎮江北固亭,此亭位於鎮江北固山頭,下臨長江,形勢險峻。此亭建於東晉,後來廢毀,孝宗、光宗時,鎮江之官吏又重建。辛棄疾有名作南鄉子「何處望神州」。作者今登此樓得《金縷曲》,全詞就從這首名作名詞人辛棄疾著手。開頭便坦蕩地表明,「久仰先生矣。」"隨之出口便滔滔吟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此時此刻眼前湧現出「那鐵馬金戈,競繁華,風正千帆啟。」真乃迴腸盪氣。此景此情無不讓人入境而陶醉,神往。正是情與景會,意與象通。詩人所描寫的客觀事物「境」,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意」,在上片達到了統一,也是形與神達到了統一。不僅兩者統一,並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響」,作者能提供一個富於暗示力的心理環境,使讀者從中體味到作者所要傳達的內在心理感受。「一望神州三萬里,望處風光迤邐,問天下,誰是英雄……潮正涌,去無際。」此風光迤邐未詳述,留有回味,天下英雄誰是,乃暗示言外之音也。所以讓人進入深思就在於寓「意」於「境」,「境」中顯「意」,動人以情,服人於理也。

  下片又進一步,「似聞君,吟今懷古,唏噓不己。」開始進入聯想,這種豐富的想像能力把讀者帶入作者的心靈,隨其脈波的跳動,領會感情的激越:「休憶六朝興亡史,且看大江東逝。只慨嘆、胸中萬字」。是由此至彼的聯想,是一根重要的藝術神經。從空間上說,由此到彼,從時間角度上說,過去到現在,也可以由現在到過去,互相補充,互相豐畗。「不恨先生吾未見,恨先生、未見今朝事。誰伴我,唱興替?」最後這段就是聯想升級,所謂升華在一個「恨」字上,兩次出現妙不可言,不恨吾不見,恨先生未見今朝事,簡而言之,未與我共吟唱。結得非常傳神,全詞情感達到高潮。

  橫觀三狂居士詞之特點,常給思維插上想像的彩翼,忽而漫步仙境,忽而潛入海底,忽而拜會古人飲酒作賦,忽而尋來訪者,忽而與草木交往,忽而與鳥獸傾談。此詞則正是:「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藝術才能,引起讀者的潛然心動,遐想深思。這首詞通過大膽、奇特、高遠的想像構成一個藝術殿堂,寄託了詩人的一種超凡的高尚的境界。

沁園春/新理光頭有作

[作者]:吳彥

發且休悲,替爾從茲,換卻舊型。自生來甚喜,毛皆緊密;壯而漸少,雪亦晶瑩。竟到而今,根根堪數,更遜鬍鬚不住萌。心猶嘆,是吾生負你,你負吾生?

刀行霍霍無情。一轉瞬光芒燈下明。樂殘絲掠盡,烏消銀逝;新骸酷斃,腦爽頭輕。我聽人言,聰明絕頂,此後心思格外精?它含笑,便今番剪去,來日還增。

[賞析]:路斌(櫛風軒)

  理髮,甚或理光頭,本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是詩詞作品中的小題材。小題材作品難在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或抒一深情,或發一感嘆,或提升一種境界。《沁園春.新理光頭有作》,自始至終以歡快的類似調侃的筆調寫成,並無半絲半縷悲切的情緒流露,然而對於時光流逝的感慨還是似隱似現地昭示於人前。有一種藝術觀點認為:把自己的觀點隱藏得越好,藝術水平越高。以是觀之,此作是成功的。

  整篇章法井然。上片三層:第一層:「發且休悲,替爾從茲,換卻舊型。」鋪敘。第二層:「自生來甚喜,毛皆緊密;壯而漸少,雪亦晶瑩。竟到而今,根根堪數,更遜鬍鬚不住萌。」用對比手法,把「生來」與「壯」後對比,把「發」與「須」對比,效果強烈。第三層:「心猶嘆,是吾生負你,你負吾生?」此為一問句,結上片,是一點睛之筆。下篇亦三層:第一層:「刀行霍霍無情。一轉瞬光芒燈下明。」以誇張手法敘理髮過程。第二層:「樂殘絲掠盡,烏消銀逝;新骸酷斃,腦爽頭輕。我聽人言,聰明絕頂,此後心思格外精?」以調侃筆調寫出感受,亦假亦真。第三層:「它含笑,便今番剪去,來日還增。」代「發」自言,結束全篇。全篇層層轉折,跌宕起伏。

  藝術手法突出。語言詼諧幽默,寓庄於諧。用了對比、誇張、擬人等手段,藝術效果鮮明。如「刀行霍霍」、「光芒燈下明」等誇張詞語,感覺意趣橫生。詞中關鎖處,多有出彩句。上片結句「是吾生負你,你負吾生?」,問而不答,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間。

  本詞章法句法、語言風格受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影響。無不可。

永遇樂 歲末感懷

[作者]:韓林坤(梅關雪)

三百長天,者般輕率,一一拋舍。腹里酸言,筆尖枯墨,欲下還難下。春藏瞳底,秋來眼角,冬隱青絲一把。正茫然、不知何處,拾我丹心如夏。

鍋兄勺弟,一天三訪,相對都成無話。蛛結《詩經》,塵封《楚些》,冷落從陪嫁。黃塵滾滾,雙鞋忙煞,說甚清標風雅。憐吾輩、痴心都為,抱中物也!

[賞析]:蓋涵生(荒漠之旅)

  作者得山水之靈氣,人傑地靈,其詩詞直承稼軒、清照而來。雖為女詞人,卻不似清照的柔婉凄迷,而多有稼軒的豪放與沉鬱。

  歲末感懷,可感者多矣,讓我們且看女詞人如何感來。此詞本意不難索解,這裡就偷個懶,直接引用濯版的點評吧:

  上片:第一拍,寫時光易逝,多少無奈;第二拍,萬感千懷,無從說起;第三、四兩拍,春夏秋冬,輪轉不休,青春深藏在了眼底,秋意浮上了眼角,些許白髮也在一把青絲中若隱若現,如火的熱情,漸被歲月消磨。

  下片:鍋碗瓢勺,柴米油鹽,使人變得麻木;《詩經》《楚辭》這些自己孜孜追求的東西,現在外蒙塵網,內生蠹魚,隨過去陪嫁的東西一起被冷落在一旁。整日里風塵僕僕忙忙碌碌,哪還有一點風雅的樣子!唉,可憐,都是為兒女,為生活而勞碌啊!」

  此詞正是體現了作者的個人風格,用語鮮活、靈動,沒有什麼深奧的典故,完全以意境取勝,以切身體驗而感,卻道出當今多少知識女性的一種非常普遍的生存狀態,上有老,下有小,在柴米油鹽、鍋碗瓢盆之餘,還要為事業奔忙,在物慾橫流的現實世界裡,那僅剩的一點點個人愛好、個人追求,竟變得如此地奢侈,如此地虛無縹緲,如此地遙不可及,又如此地彌足珍貴。但在作者無可奈何的感慨之中,卻依舊透射出一種無怨無悔的執著。「看到的只是古典中的現代女性,在賢妻良母格局中作掙扎」(網友語)。真所謂人人心中有,卻人人口中無啊。好的作品總是能反映出一種非常普適的社會生活情感狀態和意義,就像李煜的詞,數百年來,依然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作者的這首詞正是這樣的作品。

  在欣賞完此首詞的意境之餘,不妨看看作者的遣詞造語的功夫,上片的春夏秋冬的比喻照應,詞人直接將春夏秋冬藏於身上(瞳底、眼角、青絲、丹心),意味雋永,道前人所未道;下片,把「鍋勺」比為「兄弟」,而「一天三訪」,卻又「相對無話」,夠新鮮又耐人尋味;將小兒女用抱中物來喻,也見其巧。語言非常富有現代感,又不失典雅。

  當今網上詩詞汗牛充棟,用些已經爛熟的意象,在古人營造的氛圍里吟風弄月,其技巧有的已可比肩古人了,可是那些充其量也就是一件仿古的贗品而已,應不是詩詞的終極目標。而縱觀作者的詩詞創作,常常嘆其構思的奇巧,高人一籌的意境營造,已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當今眾多的網路女詞人中可謂獨樹一幟。詩詞要直面人生,直面現實的生活,反映當前的人事情感,很多陳舊圓熟的意象、典故、詞語常常並不合用,要擺脫前人的窠臼,這就需要有全新的突破性創造,從構思到意境以及用詞技巧等都要去摸索。作者的每篇作品,似乎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這樣的努力和嘗試,從不人云亦云,尤其令人欽佩。

  當然,作者還年輕,生活閱歷畢竟尚淺。相信假以時日,作者的詩詞當會進入一全新境界,創出另一番天地,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拭目以待了。

別有清心不在泉

[作者]:包德珍(漁艇麗人)

別有清心不在泉,琴樽竹友勝神仙。

軒新喜浴三冬雨,硯老狂磨四海煙。

逸趣怡人能至善,幽懷指路可醫偏。

臨風正放英豪膽,莫讓雲程誤好年。

[賞析]:韓林坤(梅關雪)

  此作是首抒懷佳作,乃五章轆轤之首章。「別有清心不在泉」,當日此句一出,群賢驚艷,稱羨不已。此句作為結句最妙,也好寫。但作為起句來說,顯得有些滿,皆道不易寫。大姐此作卻寫得有理趣、有意境,手法極妙。下面我試談看法,不當之處再請大姐指正。

  別有清心不在泉,琴樽竹友勝神仙。何物可清心?據詩人看,不在世間俗物,心清可也!有酒、有竹,三五知己,一曲清音,勝過神仙也。上面提及,首句嫌滿,不易承。大姐卻另闢蹊徑,不直承,而是繞著寫,深得迂迴曲婉之妙。

  軒新喜浴三冬雨,硯老狂磨四海煙。頷聯緊承首聯,詩人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海南的冬天依舊是溫潤多雨,整潔雅緻的書齋,一方用了多年的老硯,詩人就是在這裡,就是用它,寫下了一生的坎坎坷坷,寫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出句明快清新,對句疏狂老辣,皆反映了自己的生活狀態、心境、志趣。給人的感覺就是心清、心靜、心舒。

  逸趣怡人能至善,幽懷指路可醫偏。如果說頷聯只是從個人角度出發,抒發了自己老有所樂及對古體詩詞的鐘愛,那麼頸聯則立足高、寄意遠,深具哲理。詩詞是我們中華古典藝術瑰寶,不僅能怡情養性,且是醫人醫世之針石。我們要繼承,更要發揚光大。詩人的良苦用心及使命感可窺一斑。

  臨風正放英豪膽,莫讓雲程誤好年。此作寫於辭舊迎新之際,尾聯總結過去,展望未來。不甘氣餒,老懷豪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也!直如海納百川,有力收束全篇。

  大姐曾寄我《龍海吟》、《龍海吟虹》兩部大作,論壇上的近作也是一一拜讀,讀大姐的作品不可謂不多。但如今天這般用心來品讀,說實話還是第一次。深感懊悔。好作品是需要用心來品的,只有慢慢咀嚼,才能更好地從中吸取養分。

別有清心不在泉

[作者]:劉建洲(一地雞毛)

大界參開好入禪,深懷蓄久覺超然。

得聲慣聽風成縷,遇色痴看月轉弦。

安以酒濃分雅士,常從茗淡識高賢。

我無塵欲之何處,別有清心不在泉。

[賞析]:包德珍(漁艇麗人)

  此首詩是轆轤體組詩,主題句「別有清心不在泉」中的第五首,也是壓軸結尾詩。全詩不僅扣主題句,還緊扣另四首之意。評價一首詩之好壞,應是看字警,但字警不如句警,句警不如意警。也就是說詩之立意尤為重要,這首詩就是以意勝,手法乃功夫在詩外也。

  「大界參開好入禪,深懷蓄久覺超然。得聲慣聽風成縷,遇色痴看月轉弦。」開頭便直敘其修養,入禪其意要心靜,心靜便可明理是非,便可適當置身於事物中,便可有深懷而得超然。頷聯化蘇軾《前赤壁賦》「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意寓,表達清雅、散淡而又曠達的情懷。其用了聽覺與視覺形象的通感的手法,通感是審美思維的藝術想像方式,對事物之認識靠聽、視、嗅、味、觸覺五種官能。""得聲慣聲風成縷,""聽覺以風聲為伴,此處正可識為縷為侶,如古詩常將「絲」為「思」一樣,第四句則「觀色」以視其月如弦,此弦常與心弦和,以「痴看」為證也。通感有時也是一種「無理而妙。」然而,使詩意境深曲,加強美的多層性與豐富性。

  「安以酒濃分雅士,常從茗淡識高賢。我無塵欲之何處,別有清心不在泉。」此借物比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以「濃酒淡茶」論至交,評雅土與高賢。正是襟懷之端正,心底純凈方見其妙論。筆法情之含風,意之駿爽,高格調也。

  此詩立意格調高,尤見情操,可見詩人寫詩先樹人,人品乃詩品。詩言志,詩者,志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永歌之,詩人用詩詞來凈化心靈,來進行修鍊加強修養也。

  我無塵欲之何處,別有清心不在泉!

一剪寒梅吻雪開

[作者]:王述評(懵懂人兒)

琵琶斜抱出蓬萊,一剪寒梅吻雪開。

拈蕊撥弦三疊弄,噙香吐曲百縈徊。

為尋方外採桑子,恰遇鄉間詠絮才。

聞道菩提本無樹,漫從心鏡拭塵埃。

[賞析]:路斌(櫛風軒)

【注釋】:

①蓬萊:傳說中海上的三座仙山之一。

②三疊弄:此處指江南絲竹樂《梅花三弄》。

③採桑子:詞牌名。又名《羅敷媚》、《醜奴兒令》。此詞牌名當來自漢樂府名篇《陌上桑》,此詩敘採桑女羅敷異常美貌,以智慧斷然回絕欲求「共載」的「使君」的非禮,是美貌、智慧、品格的化身。

④詠絮才:東晉謝道韞少有才智,叔父謝安稱她有雅人深致。冬日天空飄起大雪,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道韞的堂兄謝朗答曰:「撒鹽空中差可擬。」道蘊語出驚人:「未若柳絮因風起。」一時間,才女之名傳遍鄉里。《紅樓夢》第五回對林黛玉的判詞云:「堪憐詠絮才」。

⑤菩提:佛教術語,指覺悟的境界。菩提樹,亦與佛教有關。相傳佛主釋迦牟尼在一株菩提樹下靜修,領悟了真諦而成佛。

【句解】:

  首聯:琵琶斜抱出蓬萊,一剪寒梅吻雪開。是說春天要到了,梅花帶雪開放,蓬萊仙子斜抱琵琶來到人間。「琵琶斜抱」,形象傳神。

  頷聯:拈蕊撥弦三疊弄,噙香吐曲百縈徊。承上聯,彈唱《梅花三弄》。此曲為江南名曲,聲調婉轉低回,典雅優美,撩人心魂。營造了一種優雅的氣氛。「拈蕊撥弦」,巧思。

  頸聯:為尋方外採桑子,恰遇鄉間詠絮才。此處一轉,尋採桑子、遇詠絮才,是對美好、智慧、才華的追慕。而「詠絮」詠的實際上是雪,是與梅相聯繫的。

  尾聯:聞道菩提本無樹,漫從心鏡拭塵埃。此聯化唐代高僧慧能和神秀的偈語而成。慧能偈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菩提本無樹」,是說可以忽略實在的物,而提高精神層面的東西。此一聯的意思是要保持清凈純潔的心性,不斷拂拭心之明鏡上的灰塵,驅除低俗與煩惱。

【賞評】:

  此詩是以詠梅展開的。歷史上詠梅之詩詞多得可車載斗量,或詠其高雅絕塵的姿態,或詠其冰肌玉骨的品性,或置之於梅雪相爭的環境等等,莫不各具情態。此詩自有徯徑,喻梅為君臨人間的仙子,為一曲高雅優美的音樂,引美麗、智慧、才華橫溢的才人為知己,愈顯梅之高潔孤傲。

此詩運用了新的意象。古人寫詩詞也常以音樂烘托氣氛的,多是「玉笛」、「長笛」、「畫角」、「羌管」之類,而此詩卻是琵琶一曲《梅花三弄》,聽過此曲的就不難領會其中的風韻,使之有了現代感,增強了感人的力量。

  此詩運用了獨到的手法。以仙子入世、彈唱、尋採桑子、遇詠絮才為一條清晰的主線,仙子當是梅的化身,吟詠的仍是梅花,落腳到作者摒棄流俗、追求高尚的情致上,是歲暮時作者在精神層面上的感悟。梅為對象,仙為媒介,「我」為寄託,是有「我」之境。這一手法體現了作者的匠心。

此詩大量用典而不著痕迹。即使不知道其中大部分典故的來歷,也能讀懂、讀通,不覺艱澀。而了解了典故的來歷後,則含義更加深刻。

  整首詩曲折含蓄,氣韻天成,體現了優雅的氣質和高尚的情懷。

小路彎彎牽夢長

[作者]:易愛玉(蘭兒)

小路彎彎牽夢長,鄉情伴我走他鄉。

青山不舍岩岩瘦,碧水空縈故故香。

志遠還須天際去,道寬爭可寸間量。

鵬城贏得三分夜,賞罷霓虹賞月光。

[賞析]:吳彥

  主題句「小路彎彎牽夢長」基本決定了這首詩的主題是「情」,然而寫什麼情?作者沒有像一些詩友(比如我)那樣去生造一些愛情故事,而是選擇了樸實的鄉情,又從鄉情引發對人生的感懷和暢想。所以,從立意上說,作者已超過了我們幾個(當時這組轆轤我也參與其中),詩的境界得到了提升,避免了無病呻吟地刻意雕琢。

  小路彎彎牽夢長,鄉情伴我走他鄉平鋪直敘,清淡自然。走他鄉,卻又時時有鄉情相伴,思鄉之情則自然在其中了。寫詩,雖然有「直不如曲」之說,但決不排除白描手法,白樂天「隴西鸚鵡到江東,養得經年嘴漸紅」直則直矣,卻是好詩。

  青山不舍岩岩瘦,碧水空縈故故香前句寫告別故鄉的依依不捨之情,後句寫遠在異鄉的永永難拂之憶。與上聯承接緊密、自然,對仗工穩。讀此聯,感覺作者似有幾多童年往事歷歷在目,又有幾多思念之情注入筆端。

  志遠還須天際去,道寬爭可寸間量從這聯起,作者開始抒發人生感慨,語詞奔放,氣韻頗足,「志遠還須天際去」,不遜鬚眉!這句雖然是轉,但與「離鄉」之間意思上還是保持聯繫的,這是成功處。「道寬爭可寸間量」,形象中包含事理,不禁讓人想起先主席毛公「風物長宜放眼量」句。

  鵬城贏得三分夜,賞罷霓虹賞月光「鵬城贏得三分夜」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樂觀主義精神,深圳之夜,作者一人已佔三分(雖然「三」是約數),多乎哉?不少了。「賞罷霓虹賞月光」,雖經過許多挫折和磨難,作者終於爭得立身之地,面對大都市的燈紅酒綠,純潔的心依然不改。

  寫詩,作者還是一位新人,能有如此發端,讓人對她今後的創作拭目以待。

小路彎彎牽夢長

[作者]:歐陽秀蘭(亦蕙)

笑看風霜點鬢霜,艱辛曾未嘆炎涼。

心傾門外千峰綠,書映窗前一樹芳。

沉醉紅樓初解味,流連E網好登堂。

呼雲邀月詩山去,小路彎彎牽夢長。

[賞析]:劉建洲(一地雞毛)

  「小路彎彎牽夢長」這組轆轤體,別具風味,五首均語清意純,在各抒己情的同時,又不隔不阻、流暢自然,確為成功之作。其主體句,極富於「童趣」且便於「瞻前顧後」、懷事抒情。此作作為該組的第五首,整體特別是尾聯「呼雲邀月詩山去,小路彎彎牽夢長」起到了照應前四、完美收束的作用。

  此詩亦是從個人經歷寫起。首聯起得乾脆,不纏繞於「艱辛」細節,而是從對待「艱辛」的態度(笑看)入筆,調高格壯,顯示出作者健康曠達的心態。作者三歲喪母,六歲起洗衣做飯,上孝敬父親,下護養弟弟,幾乎擔當起全部家務,為此三次輟學,婚後因工作原因,夫妻又聚少離多,早年確乎品嘗了普通人一般難以體會的艱辛,故「風霜」二字,看似虛喻,實為實寫。

  頷聯用形象語言表達理想追求,交待所以能夠「笑看」艱辛的緣由。

  頸聯實寫研究紅學和學詩經歷。作者涉足古典文學,確自《紅樓夢》始,通過作者在論壇講紅學,看出對紅學頗有研究,確實已經成為解味者(曹公詩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再者,單就《紅樓夢》「文備眾體」(詩詞曲賦等無所不包)之特色,就足以會將才情兼備的作者引入古典詩詞殿堂,如此,這「初解味」,自當含有解詩味之意了。「E網」用新語,「好登堂」一語雙關,既點出初來論壇學詩之地,又交待了作者通過網上交流增見識、長學問、修心性,在作詩和做人兩方面均得大成,從而「登堂入室」的事實。

  總之,此詩虛實相間,張馳有度,語淺意厚,架構嚴謹,確實為佳作。

一樹珍禽恰恰鳴

[作者]:阮榮登(古道西風瘦馬)

一樹珍禽恰恰鳴,如歌如泣意難平。

人間過鯽多名利,夢裡黃粱半死生。

欲對南山成遠望,更縈東海掃橫行。

春雷有待驚天動,起看三江漁火明。

[賞析]:蓋涵生(荒漠之旅)

  古道兄詩詞以深沉含蓄,韻味醇厚見長,此首也是其本色之作。這類作品本不敢妄加評說,總怕自己淺薄了,未能解其深旨,但也不得不勉為其難了。

  這首是轆轤體的首篇,自有統領全組作品之用。

  「一樹珍禽恰恰鳴,如歌如泣意難平」。歲月感懷,自然一年的往事會歷歷在目,過去的一年並不平靜,天災人禍似無間斷。紛紛擾擾,所謂如歌如泣者,也是有喜有悲之意。「珍禽」一詞,不能不令人聯想起禽流一感。過往之年也是雞年,雞年而有禽流之禍,意之難平可知。

  「人間過鯽多名利,夢裡黃粱半死生」。此聯工穩大氣,含蘊豐富,最是作者作品特色。感慨世間人事,那些追名逐利者,多如過江之鯽;那些醉生夢死之徒,沉溺於夢境而不能自拔。有諷有鑒,含意深刻。過鯽、黃粱應是熟典,不必再多作說明了。作者多經坎坷,但始終彰顯大胸懷,關注人間悲喜,痛惜枉顧跋扈之態。此聯承「意難平」而來,立意高古。

  「欲對南山成遠望,更縈東海掃橫行」。此聯轉出具體的一感,出句言及自身所感。南山,在古體詩詞里始終有隱喻之意,從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始,一直就成為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化的境界,「窮則獨善其身」,可望而不可及。對世事的無能為力,南山就成為精神家園了。但這種境界也只能是想想而已,「欲對」而「成遠望」了。對句也是對去年典型事例的表達,中日東海之爭,牽動國人之心,去年也是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紀念之年。中日的恩怨,曠日持久,更是此「意難平」,「掃橫行」,呵呵,我也義不容辭。

  「春雷有待驚天動,起看三江漁火明」。一年的所見所聞一「意難平」,尾聯轉結,新春來臨之際,希望一聲「春雷」,驚天動地,一掃往日陰霾,也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因此開闢新的氣象。結句以景語收尾,含蓄之中呈現希冀,表達一種承平祥和的願景。

  全詩細針密線,以「意難平」帶動全篇,又以「過鯽」、「東海」、「三江」的暗線,喻示歲月如流之感。

  此作是很值得玩味的上乘之作,我所作的一點膚淺說明,不知是否得作者旨意之萬一了。慚愧。

[南呂]一枝花·賞霧凇(套數)

[作者]:溫瑞(塞上白衣子)

攜將遠嶺雲,散作寒波靄。如約逢臘至,漫遣綴枝來。皎皎皚皚。敢莫是玉苑遺關外,瑤池落水涯。結晶瑩草木多姿,塑璀璨風光一色。

[梁州第七]妝的個柳線條條縞帶,鍍的個松針簇簇銀釵。留冰心一片尤堪愛。不投梨夢,不寄槐胎,不垂楊淚,不妒梅腮。何必傍七寶樓台,更難沾半點塵埃。弄嬌柔西施女曼舞綃裳,比英健趙子龍披搭素鎧,忒歡狂党太尉巧築鹽宅。臨階,疑猜,江南江北帛屏擺,唯辨聽得江聲在。一束朝霞透蕊來,縱織女也難裁。

[尾聲]白衣有客欽丰采,款意迎人冶雅懷,兩不厭惺惺惜憐態。相諧,樂哉,佳境逍遙信非買。

[賞析]:陳旭(杏花疏影)

  霧凇,是北國的奇觀。古典詩詞中寫風花雪月等自然景觀的不少,唯獨寫霧凇的不多而且平平。歸納起來原因有二,一是難寫,二是不好選體裁。可塞上白衣子卻知難而上,發揮其東北人熟悉霧凇的優勢,發揮其善於駕馭散曲的優勢,成功地寫出了這套曲子。

  為了大家能更好的欣賞,我先把此套曲子的內容、構思概括一下。

  首曲[一枝花]是全套的引領交待。前四句概括,霧凇乃是雲霧化成,在農曆臘月裝點上樹枝。第五六七句突出其色彩並生髮猜測聯想。八九句點出霧凇特色——絕不同於冰雪。

  第二曲[梁州第七]是全曲的中心,可分三層:前三句一層,交代霧凇的常見處乃是松枝柳梢;第三句乃是全曲的中心,出現在此處正好承上啟下。中間九句是第二層,廣泛聯想,疊加意象,極寫霧凇之美。結尾六句峰巔上翻跟頭另出奇境,用江聲、朝霞再次渲染其美麗,升華主題。

  尾曲[尾聲]用擬人手法使物我平等,簡潔概括自己的欣賞感受。

  我認為此套曲的成功之處有三:

  一是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這一點從上面分析中就能看得出來。

  二是聯想豐富,用典靈活。第二層前四句聯想了四種花作類比,但與下兩句一樣全從反面著筆;最後三句連用三個古人分別表現霧凇的純潔、英俊與洒脫,把霧凇寫活了,「七寶樓台」乃是張炎譏諷吳文英詞的評價,用於此處更反襯出霧凇的純潔。此曲意象的繁密真如弦樂器和弦,繁音促節,悅耳醉心;又如百花盛開,嫣紅奼紫,賞心悅目。尾曲「兩不厭惺惺惜憐態」化用李白「相看兩不厭」句渾成如己出。

  三是色彩鮮明,感情充沛。全曲以描寫讚頌霧凇的潔白晶瑩為中心。作為關東人,作者把對大自然的熱愛都傾注到霧凇之上,對霧凇的熱愛歌頌暗示了自己性格情趣的超凡脫俗,更給讀者奉獻了美的享受。

殘年只剩一條條

[作者]:翟致國(耐寂軒主)

清齋欹枕坐中宵,窗外寒流吹寂寥。

好夢尚存三擔擔,殘年只剩一條條。

悚聽反腐刷新頁,厭看追星捧舊朝。

網上差能博一笑,不辭瘦損沈郎腰。

[賞析]:韓林坤(梅關雪)

  此詩為五章轆轤之第三章,乃歲末感懷之佳作,滄桑厚重,含無盡人生況味,令人品味不已。

清齋欹枕坐中宵,窗外寒流吹寂寥。--首聯為全篇定下基調,凄清冷寂,且音韻悠揚低徊,讀之有種說不盡的凄清美感。窗外寒流吹寂寥,似乎聽到了那風聲,北方冬夜的風聲,從我耳旁吹過。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詩人清齋獨坐,中夜無眠,他在想什麼呢?

  好夢尚存三擔擔,殘年只剩一條條。好夢三擔擔,殘年一條條,比喻絕妙之極,初讀只覺幽默,令人莞爾。再讀便覺其味無窮。歲末感懷,何嘗不是人生感慨。殘年只剩得一條,還有那麼多的人生理想,美好願望沒有實現,或許以後也不再有機會實現了,人生至此,但覺無限凄涼;另有一解:在經歷了太多的悲歡坎坷,僅剩一條殘年之際,詩人並未從此緘口袖手,做起隱士,而仍能保留著三擔好夢。在通讀全篇之後,我的理解傾向其二。調侃、自嘲、落寞、希冀,種種人生況味,以調侃之筆出之,更覺滄桑,味厚,愈品愈覺其味不好盡述。

  悚聽反腐刷新頁,厭看追星捧舊朝。此聯作者用了兩個具體的現象,反腐、追星,其實作者想說的何止於此?明星花絮、政客醜聞、反腐倡廉、天災人禍,等等等等,鋪天蓋地,看夠了,聽怕了,一介書生,空有憤慨卻無能為力,也只有以「悚、厭」二字了得。此聯語似無奈,卻另有一種激憤,深含於此,自是書生本色不改!

  網上差能博一笑,不辭瘦損沈郎腰。我想,這應該算是那三擔好夢之一了。此「網」,不是狹義的指某網或某論壇,它應該代表中華詩詞。此聯在意思上是緊承上聯,一介書生,別的管不了,能為振興中華詩詞做點貢獻,必當不惜餘力。雖有些許無奈的意味,但更多的應該是欣慰。

  作者是《中華詩詞》的特聘導師,作品卻全無一點學究氣、矜傲氣。全篇只一處用典,且通俗易懂。反腐刷新頁,追星捧舊朝,新詞新事物入詩,尤顯得平民化,親切感人。作品中透露出的那種為人、為詩的態度,以及以振興詩詞為己任的使命感,令人看到希望、充滿信心,也是對我等初學之人的激勵。

栽松

[作者]:方偉(濯纓軒主人)

攜取南山馬尾松,含情移向瓦盆中。

當門枝挺參天勢,入夜聲添卷地風。

何處能容如我傲?幾時得遇似君雄?

從今但有陰霾起,一睹仙姿萬慮空!

[賞析]:阮榮登(古道西風瘦馬)

  截取生活中的片段,寫成富於情趣、志向的詩,這是濯纓總版的拿手好戲,這首《栽松》也不例外。

起句交代生活情節,引起所詠之物,作者說,這棵馬尾松是從南山帶回來的,「南山」自陶淵明悠然一望之後,便成為了讀書人的精神家園,因此這棵馬尾松是不是有更多的寄託?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含情」二字,說出了作者不是一般的玩弄花草,她寄託著作者對馬尾松的品質認同和情有獨鍾,這為下篇的展開留下伏筆。

  「當門枝挺參天勢,入夜聲添卷地風。」一句形,一句聲,筆觸騰挪自如,有實有虛,聯想開闊,是對松的讚歎,也是作者追求某種氣韻的表示,物也我也渾然一統。

  「何處能容如我傲?幾時得遇似君雄?」從這聯開始作者直抒胸臆,雖然都是設問,答案不言自明,落在「風骨」上了。李白說:「蓬萊文章建安骨」可見古人是非常在意人的骨氣的,所謂「文如其人」,通過讀文章可看見作者的風骨,有風骨,格調自高。但世俗社會有很多偏見,容不下有個性之人,也是作者的感慨吧。此聯要往深處說,那就太雋永了,還是打住吧。

  結句假設了一個特殊環境「陰霾起」,暗喻生活中充滿坎坷,甚至危險,但因為有了此松,自己的心胸得以凈化,恍惚說在「南山」找回了「靜一」的真詮。

  此詩行文不澀,但寄託雋永,結構有變化,章法出自然。

丙戌春興六首之四

[作者]:張德祥

戌年例獻冶春詞,飽覽紅塵嗟陸離。

學費惡收惶有子,藥單狂宰怕求醫。

嗜貪孽似禽流感,拉票錢支狗尾旗。

貓鼠反成婚外戀,森嚴刑鼎豈容私。

[賞析]:路斌(櫛風軒)

  德祥先生六十九歲,山東泰安人。在核工業部大西北基地工作三十餘年,曾參與我國數次核武器爆炸試驗,經歷非凡。詩詞俱佳,猶善七律。所謂「例獻冶春詞」,正反映他創作之勤奮。

  春興六首實為一整體,其中有「崑崙舊夢樓頭月,猶作胸中萬頃湖」的懷舊,有「江山騁筆雲和月,骨鯁當喉盜與娼」的感嘆,有「故人夢斷交歡地,生計胸無致富經」的無奈,也有「日來遊興阻春雪,獨抱熒屏巡五洲」的瀟洒。即使斷章取其一,也是珠玉一顆。

  此首詩重在諷諭當前社會上的醜惡現象。

  「戌年例獻冶春詞,飽覽紅塵嗟陸離。」一起便點名題意。「冶春」者,意不在冶遊春光,更不是無聊的傷春惜花之意,而在「嗟陸離」。是光怪陸離的種種醜惡更能激起作者的必欲鞭撻的憤懣之情。「飽覽紅塵」四字,實與個人的經歷有關,非泛泛之筆。

  承首聯,則頷聯、頸聯曆數四端惡事。一是「學費惡收惶有子」,二是「藥單狂宰怕求醫」,三是「嗜貪孽似禽流感」,四是「拉票錢支狗尾旗」。四端惡事皆當前老百姓最為關切、最為深惡痛絕的大事。其中選舉中用金錢拉票的行為見諸報端者雖不多,但在基層、特別是農村村干選舉中,許以金錢福利之誘惑的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以「狗尾旗」諷之,形象之極。

  尾聯「貓鼠反成婚外戀」句,粗看似是續寫第五端惡事,實是對上述四種現象指出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貓」本是撲「鼠」的,如「貓」與「鼠」搞起了「婚外戀」,惡「鼠」焉能不瘋狂!到最後一句「森嚴刑鼎豈容私」,則斬釘截鐵,絕無迴旋餘地,當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根本所在。

  詩呈兩大特點。一曰章法靈活多變。一般認為律詩中四聯必須分別為起、承、轉、合,而此詩首聯為起,頷聯、頸聯為承,第七句為轉,第八句為合。這種章法最易給人堆砌之感,而讀此詩絕無此感者,句法多變故也。二曰多俗語而雅。「學費」、「藥單」、「狂宰」、「拉票」、「禽流感」等,都是日常百姓口語,只「狗尾旗」算是道別人所未道。為什麼感覺雅呢?大概是關聯這些通俗詞語的實詞、虛詞或句子都很雅緻之故吧!如「冶春詞」、「嗟陸離」、「森嚴刑鼎」、「惶有子」等等,非功底深厚者不能為之!欲雅俗兩俱,此詩乃至整組詩或可為一典範。

鷓鴣天 山行

[作者]:韓林坤(梅關雪)

白石粼粼澗水揚,徑邊野杏已初黃。閑枝拽袖風幫助,莽兔撞人花隱藏。

風拈韻,鳥評章。都能寫上兩三行。青山欺我無佳句,鋪得雲箋僅半張。

[賞析]:方偉(濯纓軒主人)

  這是梅版的又一首清新靈動的小詞。此詞最大的特色是擬人手法的運用。

  先看上片:首二句切題。題目是《山行》,詞一開始就把我們直接置於山的環境氛圍里:山澗之水,潺潺流淌,澗中之石,光滑潔白。山道旁的野杏果實已經初黃了,那就是初夏時候了。交代了時間--初夏;地點——山中;人物——當然是梅版啦,不過沒有明說;事件-—就是山行,就是游山。這兩句是全詞的鋪墊,還沒有用到擬人手法。後兩句:一「拽」字,把「閑枝」寫活了,一「幫助」,把「風」寫活了。「莽兔撞人」本沒有擬人,但一個「花隱藏」(可以按使動用法理解,即花使之隱藏),又把這個偶然一見的游山小插曲寫活了。這便是擬人的妙用。

  下片:擬人手法更明顯。風、鳥等物,不僅能「拈韻」、「評章」,而且「都能寫上兩三行」,哈!這風呀鳥的,不僅擬人化了,而且都成了精成了仙成了詩人啦!梅版此行頗不寂寞。後兩句,本來是一片青山一抹白雲的尋常之景,梅版又使之擬人化,並且擬人中含有比喻:青山似乎不信我的詩詞的才華,只鋪了半張雲箋在那裡,使我無法大展拳腳,這可真是欺人太甚!--幽默俏皮,樂觀自信,開朗活潑種種的心情心態都在言外,都在讀者的品味中了。

  詩詞的功能主要是一種情感的宣洩,就此而言,此詞已經很好地完成了任務。作者游山很快樂,通過寫此詞把自己的快樂表達出來,自己獲得了滿足——這是自娛吧。我們讀此詞,受到詞中快樂情感的感染,也變得快樂起來,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這是娛他吧。我看不必刻意求深。

  讀梅版詩詞,請注意兩點:一是表現手法首首求新,絕不重複;二是語言的活蹦亂跳,自然親切。見一斑而窺全豹,大家可以從此詞中細加玩味。

鷓鴣天 寄兒時好友

[作者]:一條金魚

記得窗前槐樹嗎?幾回樹下過家家。泥巴盤子泥巴碗,塑料搖車塑料娃。

兒時夢,散如沙,爭知轉瞬即天涯。老房拆了樹還在,一到夏天開白花。

[賞析]:歐陽秀蘭(亦蕙)

  這是一首寄贈懷舊之作。全詞語句清新自然,不用典故,不發議論,無復徵引,毫不做作,從從容容娓娓道來,語淡情真。全詞緊扣「寄兒時好友」之題而著墨,選取典型事物,暗寓懷人深情,讀後親切可感,回味無窮。正如濯總版所評:「此即人人心中有而口中無者。此語一出,大家共鳴」!真箇是「作者得於心,覽者會於意」,實是絕佳小令。

  上片寫兒時事。起句「記得窗前槐樹嗎」口語入詩,突兀地提出問題。「記得」二字將讀者引入「兒時」,「窗前」二字交待地點。「槐樹」乃此詞點睛之物。首先,從其本身來說,它是與好友兒時嬉戲之所,是故鄉的象徵,終身難忘。作者《五絕·離鄉》詩可證:「黃昏飛細雨,久立對新芽。莫笑痴如許,他鄉無此花」;其次,「槐」字諧音「懷」,作者以此暗寄對友人的「懷念」。開篇七個字,字字精警,堪稱鳳頭。

  接下來三句:「幾回樹下過家家。泥巴盤子泥巴碗,塑料搖車塑料娃」,用白描手法寫齣兒時與友在槐樹下過家家的情景,雖無一句情語,然作者的懷念之情躍然紙上,伸手可掬,「不思量,自難忘」!

下片感時懷舊。好的過片,能承上啟下。請看:「兒時夢」三字既是對上片的總結——兒時那兩小無猜的美好時光誠如槐花一夢,又給後文留下發揮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然「散如沙」。

  夢散如沙雖然無情,只要人在身邊,自可再續新夢。然而世事殊難料,「爭知轉瞬即天涯」!情何以堪!讀之無比惆悵。何謂天涯?作者《望月寄友》詩中「想得費城時正午,可憐月也不同看」句,或許可資參證?

  人雖相隔天涯,記憶卻不因時光流逝、世事變遷而淡忘,反而越來越深刻。老屋可拆,拆不了的,是深刻的記憶和深深懷念,相思如老槐樹一樣紮根在心靈深處,相思就象槐花一樣,在靜夜中開放!結拍「老屋拆了樹還在,一到夏天開白花」寓情於景,含不盡意於其中。實是詞盡意不盡,讀之令人低回婉嘆!油然想起四川民歌《我望槐花幾時開》:「娘問女兒喲:你望啥子喲?」,「我望槐花者,幾時開喲」。想來,在那棵槐花樹下,作者與兒時好友亦曾有「微風陣陣你低唱,落葉紛紛我靜聽」的美好故事。

  此詞語新味醇,自然流暢,意象新,有時代特色。在我們這個時代,當代詩詞,要開我們的一代詩風,今天的我們,不能把感情古典化,不能把詩詞的意象古典化,否則,詩詞美則美矣,和我們的時代相去甚遠。時代特色是此詞成功諸要素之一。

八聲甘州 題泰山「孔子登臨處」

[作者]:方偉(濯纓軒主人)

想當年孔子此登臨,瞻魯並瞻吳。對九天蒼靄,茫茫大野,片語都無。袖手極巔之上,天地一身孤。一點蒼涼意,鋪到青徐。

太息禮崩樂壞,要隻身收拾,河洛圖書。更南奔北走,到處鼓猶呼。試看取,紅塵擾攘,問幾人,識得老寒儒?千載下,有人到此,感念欷歔!

[賞析]:蓋涵生(荒漠之旅)

  作者去年赴白城參加杏花詩會,歸途專程繞道濟南,登泰山,拜孔子。歸來後作者有《北行紀程》遊記兩篇,詩詞一束。白城之行,給作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並在一年之後,寫下了數篇紀念詩詞,多以《八聲甘州》詞牌為主,這是其中的一首。作者用此牌填的詞不少,許是作者對此牌情有獨鍾吧,當對此牌有獨特的領悟。因全詞共八韻,故稱「八聲」,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該牌句式靈活,長短句變化錯落,頗契合作者散文化筆法的運用。

  本詞是一首題照之作,開篇便直奔題意,遙想孔子當年登泰山瞻魯望吳小天下,是何等胸襟氣概。作者登臨此地,也一效孔聖放眼一望,只見「九天蒼靄,茫茫大野」,卻因一片霧靄,望去茫茫,作者默然以對,個中的感慨實何其深也。在泰山「極巔之上」,當遊人如織,作者袖手旁觀,卻油然而生一種蒼涼的孤獨之感,「天地一身孤」。可以想像得到作者當時自有一番千言萬語想對人傾訴,卻苦於無人可訴。「青徐」,青州(今山東益都市)和徐州(今江蘇徐州市)。杜甫《登兗州城樓》詩云:「浮雲連海岳,平野入青徐。」詞中上片結拍之氣概當與杜詩彷彿。上片以作者登臨所見為主。

  下片自然過渡到作者的感懷。孔子當年倡導「禮樂」,感嘆「禮崩樂壞」,奔走鼓吹宣傳其理想,作者同樣痛惜中華的傳統道德文明準則在當世之缺失,頓覺傳承中華文化傳統的責任之重大,並早已視為己任。「河洛圖書」,是傳說中上天授予古聖人的奇書,也可視之為中華文明的源頭,這裡當代指中華文化傳統。這幾拍,似追想孔子當年的一番作為,又似作者自況。「老寒儒」既是指孔子,也當是指作者自己吧?孔子生前潦倒,死後卻極盡哀榮。舉世之知己,真有幾人哉?結拍回到題頭,自然是詞之筆法,千百年過去了,作者又登臨此處,「感念欷歔」,自「有人」能會,一番希冀已在其中。

  作者主張養氣,即培養一種氣度,無論是做人,還是寫詩詞。這首詞正體現了作者不凡的氣度,胸襟闊大,卻又不失沉鬱,以與孔子千載對話的方式,闡述自己的理想,極具現實意義。散文化句式的運用,疏朗而不失古意,也是作者詩詞創作之特色。

賀新郎 璦琿歷史陳列館感懷

[作者]:張芝偉(坦蕩)

怒涌冰川裂!料當年、江東遺恨,暗雲湮月。黑水難浮穿骨鏈,卷地烽煙蹄鐵。燃古鎮、蕭蕭一頁。萬里蔥蘢凝畫壁,算幾多故土曾生別。蠟像底,壓條約!

大江流逝關山雪。莽蒼蒼、塵沙淘盡,浪潮無歇。海上腥波織亂雨,阻我中華強崛。正世紀、風雲開合。鑄就雄兵驚寰宇,更不教寸土由它說。蹈巨浪,擊長鋏!

[賞析]:韓林坤(梅關雪)

  此首賀新郎寫得慷慨激越,悲憤交集,讀之不由令人又記起了那段喪權辱國的民族屈辱史,感染力極強,乃感懷佳作!

  上片:「怒涌冰川裂!料當年、江東遺恨,暗雲湮月。」1858年5月28日,沙俄侵略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掠走了黑龍江以北,大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僅留下璦琿對岸,精奇哩江以南的一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權。一踏進璦琿歷史陳列館,那屈辱、血腥的一幕幕立即逼入眼帘。真箇是怒涌冰川裂!「黑水難浮穿骨鏈,卷地烽煙蹄鐵。燃古鎮、蕭蕭一頁。萬里蔥蘢凝畫壁,算幾多故土曾生別。」然而,1900年沙俄又以武力霸佔了江東六十四屯,把璦琿古鎮付之一炬,燒殺搶劫,無惡不作,驅趕大批居民落江身亡,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江東六十四屯和海蘭泡慘案。「黑水難浮穿骨鏈,卷地烽煙蹄鐵。」觸目驚心的場面如在目前。「蠟像底,壓條約!」一個「壓」字,就象從緊咬的牙關里逼出來的,咬牙切齒,痛徹心扉,讓人頓起咬斷鋼牙和血吞的悲憤。

  下片:「大江流逝關山雪。莽蒼蒼、塵沙淘盡,浪潮無歇。海上腥波織亂雨,阻我中華強崛。」浪來浪去,滿目瘡痍的歷史已經流遠,那曾經阻我中華強崛的腥波亂雨業已平息。「正世紀、風雲開合。鑄就雄兵驚寰宇,更不教寸土由它說。」在這風雲開合的世紀之初,中華民族卧薪嘗膽,勵精圖治,軍事力量已列世界強國之林,擁兵天下,足以傲視群雄,再不教寸土由它說!「蹈巨浪,擊長鋏!」豪情萬丈,振收全詞!

  全篇層次清晰,語言順暢,感情真摯、飽滿,如臨其境,使人深受感染!

焦山別峰庵

[作者]:不系舟

維揚人物壓東南,稱怪儒林固亦艱。

書作六分何礙半,官捐七品欲賒閑。

護詩旦旦甘為厲,寫竹軒軒敢咬山。

潦草荒齋窮本色,過牆高樹自斑斕。

[賞析]:路斌(櫛風軒)

  別峰庵,位於江蘇鎮江長江中的焦山上。清代乾隆年間,辭官後的鄭板橋曾在此讀書作畫。此詩寫的是別峰庵,意在寫鄭板橋其人其事其品格。

  詩以「維揚人物壓東南」起,繼而點出維揚人物中居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以「稱怪儒林固亦艱」概之。

  中二聯分寫鄭板橋的詩、書、畫、行。板橋以書畫名世,人稱詩、書、畫三絕。寫別峰庵不可能不寫板橋,寫板橋亦不可能不及其詩、書、畫、行。

以「書作六分何礙半」

  敘其書法。板橋書法容隸、篆、楷、行於一爐,大大小小、有方有圓、忽左忽右,人稱亂石鋪街。因隸書字形寬扁,筆畫向左右伸展,似八字分開,所以人稱隸書為八分書。板橋卻自稱自己的書法為「六分半書」,意指不足八分,還有一分半為楷、篆、行法,既是自謙也是解嘲。

以「官捐七品欲賒閑」敘其品行。鄭板橋四十四歲中進士後,先後作過山東范縣、濰縣兩任縣令,因不堪官場的黑暗腐敗,憤而辭官,以賣畫為生。憑著「三年清縣吏,十萬雪花銀」的官不作,寧願賣畫受窮,見其人品之高。一「捐」一「賒」,用得貼切。捐者,棄也。

  以「護詩旦旦甘為厲」敘其詩事。鄭板橋詩為時人所重,自視亦高。他在詩集的自序里警告「板橋詩刻止於此矣,死後若有託名翻版,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警告且信誓旦旦,反映鄭板橋對自己名節的重視。

  以「寫竹軒軒敢咬山」敘其畫作。鄭板橋喜畫竹、蘭、石,猶喜畫竹,愛竹成癖。其愛竹不亞於蘇東坡之「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曾在一幅自畫的竹子上題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以此明志。其所畫之竹,疏朗有致,勁節分明。所謂軒軒者,是言其竹姿態軒昂,亦諭其為人。

  寫字,如亂石鋪街;畫竹,節疏勁瘦;賦詩,欲化厲鬼保護;官不作寧可受窮。以其四者,知鄭板橋之「怪」。詩中無一遺漏地分別給予一筆。

  詩的尾聯:「潦草荒齋窮本色,過牆高樹自斑斕」最為關鍵。點明了這是別峰庵,與題目照應,也為整首詩作結。「潦草」的「荒齋」和「斑斕」的「高樹」,既是自然景物的描寫,也使人聯想到鄭板橋雖處窮境而仍保持高尚的氣節。此兩句也最傳神。

  詩見很強的文字功力,附之以「潦草」、「斑斕」等極有生命力的詞語襯托,使詩產生了古雅而靈動的藝術效果。

夜坐之二

[作者]:鄧敬佳(石磊山人)

坐涌春深萬籟聲,如山大夜壓眉橫。

一壺老酒千軍陣,幾句歪詩半世情。

龔定庵迷誰姓氏,散宜生念甚陰晴。

荒雞鈍劍凌風起,肯信刑天舞不成。

[賞析]:蓋涵生(荒漠之旅)

  作者年方四十齣頭,是青年一輩詩人中的佼佼者。其詩風沉鬱厚重,用語峭拔,句多奇警,著力於求新求變,已自成一格。作者主攻七律,自言「曾手抄律詩七千餘首」,可見其下功夫之深。近年更悉心研讀聶紺弩等詩人之作,並深受其影響。

  作者《夜坐》組詩共六首,此其二。這個題目近似「無題」,無助於對詩主題的索解。該組詩尚有副標題為「兼弔文革事」,則點名主旨。作者生於文革初始,雖尚年幼,但也一樣感同身受。

  坐涌春深萬籟聲,如山大夜壓眉橫。首聯即破空而來,春深之際,萬籟有聲,一個「涌」字,就氣度不凡,蘊含深厚。萬物之聲帶動作者思如泉湧。「如山大夜」,把夜比作山,一種沉重壓抑之感陡然而生,所謂「風雨如磐」是也,這是詩人非常獨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體驗。「壓眉橫」,壓、橫都竭力渲染這「夜」沉重的力度,是橫眉冷對也好,還是冷眼旁觀也吧,自然引出對過往那段萬馬齊喑般的歷史的聯想與反思。

  一壺老酒千軍陣,幾句歪詩半世情。頷聯擋開一筆,以「一壺」對「千軍」,以「幾句」對「半世」,用強烈的數字對比造成一種反差,顯現作者一種超然的態度。以酒敵陣,以詩娛情,一個「老」一個「歪」,見其態度。與魯迅的「橫眉冷對」、「俯首甘為」大抵相類。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如不願同流合污,這種態度,也是智者不得已的選擇了。

  龔定庵迷誰姓氏,散宜生念甚陰晴。龔定庵,即龔自珍;散宜生,聶紺弩先生的號,源出莊子,取「無用(散)終天年」之意。他們兩位都是經歷過「風雨如磐」、「萬馬齊喑」歷史的人物。「迷姓氏」當是源出龔自珍的「某水某山迷姓氏,一釵一佩斷知聞(《秋心三首》之三)」,龔自珍曾狂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念陰晴」則似取自聶紺弩的「手提肝膽驗陰晴,坐到三更又四更(《某事既竟投夏公》)」。作者是要以他們兩位為榜樣,在逆境之中保持清醒,意念執著。

  荒雞鈍劍凌風起,肯信刑天舞不成。出句取意「聞雞起舞」,一「荒」一「鈍」,則一種雜合的滄桑感、狂狷感、悲壯感、執著感、超脫感盡在其中矣。「肯信」這裡就是不肯相信的意思。聶紺弩有詩云:「爾身雖在爾頭亡,老作刑天夢一場(《血壓三首》之三)」,刑天失去頭顱,尚自不甘屈服,揮舞板斧,與天帝相爭。作者不肯相信刑天會迫於壓力放棄抗爭,可見那份信念的悲壯與執著。

  該詩很能體現作者狂狷鬱勃的詩歌風格,頗令人玩味。

青雲譜謁八大山人像

[作者]:不系舟

僧笠芒鞋草樹中,橫波憂忿蘊深瞳。

佯顛得問驚天變,妙悟從開異代風。

桀驁畫魚猶槁目,傾危寫石只孤峰。

笑啼付與旁人說,走狗門前盡巨公。

[賞析]:阮榮登(古道西風瘦馬)

  朱耷(八大山人)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特殊的價值地位,當代許多藝術大師都曾說過:「八大山人(1626-1705)不僅影響了中國300年,他還將是未來中國文人的精神範本。」不系舟先生選擇這麼一個人物來寫,實在太高明了,就沖這點,可見此詩已備深厚的人文精神。

  八大山人故居即青雲譜道院,位於南昌市郊6公里處,該道院已有2500多年歷史。青雲譜道院經過修復,現已闢為八大山人紀念館供遊人參觀。上半,點題集中寫八大山人的形骸、面目特徵兼一筆帶過他的藝術突破和開異代新風的藝術貢獻。頸聯則以洗鍊的筆觸直接對八大山人的作品進行特別介紹,概括了作者對八大山人的認知---藝術體現個性。

  必須指出的是,這首詩的結句真是達到了蘊藉深厚的效果。走狗之說見於鄭板橋,鄭說自己是「青藤門下走狗」:「燮平生最愛徐青藤詩,兼愛其畫,因愛至極,乃自治一印曰:『徐青藤門下走狗鄭燮』。近代畫家齊白石也「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並仿效鄭板橋作詩抒懷:「青藤雪個遠凡胎,缶老衰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從藝術淵源上來講,八大山人還是後來明清兩代沈周、文徵明、鄭板橋、董其昌、任伯年等著名畫家的祖師爺呢。可見,短短的七個字:「走狗門前盡巨公」涵蓋了多少歷史畫卷。

紅場

[作者]:李靜鳳(青鳳)

來從空闊看縱橫,石表錚錚步有聲。

金閣參天鍾遽響,黑綢匝地火長明。

英魂未泯拿雲路,海氣重生克姆城。

一霎陰晴神不樂,大風起處任人驚。

【注】游紅場遇大風。紅場全以條石鋪地,歷為閱兵式舉行處。有伊凡大帝鐘樓,每15分鐘報時一次,無名烈士墓有長明火,列寧墓未值開放,傳聞渠右臂已見腐爛,墓牆外即克里姆林宮。

[賞析]:寒硯

  這首詩是青鳳先生游俄組詩中的一首,也是頗為大氣的一首,讀來沉重得讓我許久不能釋懷。現將我一些讀後感與詩友共享。

  1、起如洪鐘震耳,收似高山墜石。

  來從空闊看縱橫,石表錚錚步有聲。首聯不僅體現了紅場的壯闊,而且一下子就把讀者拉入了歷史的天空。對於蘇聯的解體,各有各的看法,但作為一名中國遊客,如果還是中共黨員的話,難免會深深的挽惜。「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何其沉重。石表錚錚之聲砰如心動,糾糾步伐猶如在耳。

  一霎陰晴神不樂,大風起處任人驚。看似實寫,而且作者還特意寫了注,卻很難不讓人想起七十年基業一旦崩解的往事,猶如高山之石,墜下之聲轟然於心,又餘音裊裊,如人之陷入沉思。

  2.聲音和顏色的運用,很好地烘託了氣氛。

  石表,步伐,敲鐘,給人以震撼,雄闊。而『黑綢匝地火長明』就如一幅重彩的油畫,漆黑之中一點光明,給全詩渲染了悲情基調。

  3、通俗抒情之意,深邃言外之音。

  一霎陰晴神不樂,說的是天氣變化,但一句神不樂,不僅表露了作者的強烈情緒,而且淡如一線,不知不覺引領讀者感發幽思。英雄是誰,列寧,斯大林,還是死於肅反的冤魂。面對老大哥的離去,我們除了唇亡齒寒之外,還有什麼?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找來《蘇共亡黨十七年祭》看看,又會有新的體會。

擬農桑老人鄉思

[作者]:郭軍民(龍山牧童)

青槐花正發,無奈渡夷洲。

浪卷舟人急,雲浮星月愁。

風洄徒理棹,雁過怕思秋。

兩岸何其遠?歸來已白頭。

【注】農桑老人,台灣著名詩書畫藝術家。老人青年時隨蔣入台,92歲回鄉講解詩書畫法及經歷。故擬《鄉思》一章。

[賞析]:李蔚斌(逍遙居士)

  這是一首飽含鄉愁別緒的抒情詩,借一個多年漂流在外的老人之口,抒發出「去時花正發,歸來已白頭」的強烈思鄉情感,揭示出兩岸同根同源卻不能相聚的政治悲劇,詩中處處借景生情,時時以物擬人,避免了平鋪直敘式或空洞說教式。結構和層次分明,時空轉換清晰,語言簡約,不事用典,以情境取勝。

  首聯:青槐花正發,無奈渡夷洲。首聯以中國詩歌常見的比興手法開始,從時空兩個角度點出了主人公背井離鄉時的情景。為全詩奠定了悲情的基調,也埋下了思鄉的根由。眾所周知,山西洪洞的大槐樹早已經成了全球華人故鄉的代名詞。作者取槐樹這個特定意象,很值得玩味。明裡是指離開故鄉時槐花正發的季節,暗裡是指代人的年輕。夷洲即現在的台灣。

  頷聯:浪卷舟人急,雲浮星月愁。此聯以浪急雲浮的自然景況為表徵勾勒出去途的艱辛和世道的險惡。以一近景,一遠景,一白天,一夜晚,刻畫出途中的悲慘遭遇。語言上採用倒裝手法,增加了迴環靈動的效果。讀此句,不禁使人想起老杜《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詩句來。悲劇色彩為之而濃烈。

  頸聯:風洄徒理棹,雁過怕思秋。此聯以理棹思秋兩個典型的心理活動突出了人在他鄉思故鄉的情景。其中「徒」「怕」二字下得準確,活生生地表明了主人公思鄉過程的痛苦和無奈。風洄非一日,雁過也非一年,就在這種無望無助中白白地等待煎熬。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風這裡還暗指政治風暴,怕思秋,實際是更思秋,此乃正話反說。所謂愁,正是離人心上秋。由此可見道出思鄉之心切。情感也進一步因之而升華。

  尾聯:兩岸何其遠?歸來已白頭。正是有前三聯對懷鄉情感的反覆鋪墊,蓄勢,特別是頸聯的心理渲示,結句發出如此感慨就顯得那樣的自然,那樣的深沉。打動作者本人的同時,更打動了所有讀到此詩的讀者。

  總之,這首詩作,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襯托,以時空為轉換,道出了「落葉總歸根」這個主題。如果說詩更多的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打動人的話,此詩又是很好的一例。

游峨眉山

[作者]:包德珍(漁艇麗人)

欲求大道出迷濛,拜訪名山得悟空。

佛眼開時知自在,峨眉展處曉圓通。

品茶神領千秋月,尋徑人交萬壑風。

多少高僧多少寺,沉浮一念古今同。

[賞析]:劉建洲(一地雞毛)

  此游山悟道之作。作者乃有道之人,借游名山,闡釋佛理,其意不在山水,在乎圓通心性也。欲解此詩,先解佛語:空、自在、圓通皆佛語,空是佛教最高境界;自在、圓通即圓融通達、自在無隔、了無滯礙也。此詩首聯兩句直接點出遊山目的,下因上果,因為「得悟空」,所以「出迷濛」。佛所謂迷濛(濛同蒙),是對有無名煩惱、流轉生死的芸芸眾生而言。眾生雖屬塵界凡身,若醒悟佛道,徹澄俗念,亦可走出迷濛之態。頷聯借峨眉山佛光之景,寫對佛理的感受,佛恩浩蕩,開眼展眉,無處不在。此聯屬對精妙,尤以「佛眼」對「峨眉」巧奪天工。頸聯承接上聯之意,進一步以內心感受詮釋天人一體、物我同存的無礙之境。作者旅途小息,品茶抱月(峨眉山有一奇景,即象池夜月,洗象池海拔2070米,地處山脊,遙望東方,開闊無遮。每當晴日,夜幕降臨,霧靄升起,群峰朦朧入睡之時,可見月從東生。圓月當空,感覺近在咫尺,彷彿伸手可抱,故云)、尋徑交靈(峨嵋萬壑,佛光遍及,高等植物就有3230種,皆自然之生靈),自心與萬物融為一體,似整個自然界概納於胸中,飄飄然進入無礙無隔之「空」境,正所謂「心融妙理虛空小,道契真如法界寬」是也。至此,作者以佛眼攬盡山景,以禪心神領萬物,將深奧之佛道,「忽悠」得簡簡單單、明明白白。然而且慢,之後,作者卻從空靈境界跳出,尾聯筆鋒陡轉,作深沉一嘆:古往今來多少高僧普渡眾生,凡身俗夫幾人得道、又幾人成佛?那沉浮俗念,古今依舊相同,毫無變化啊。路漫漫其修遠兮,斯是佛道確乎高深難及,還是眾生實在愚鈍不化?留下餘味,耐人尋思。其實,以作者自身悟道而成之實,又分明在暗示一個道理:欲求大道,心誠則靈,全在悟性也。

  從技法看,此詩架構講究,二句「得」字,一統後聯之「知」、「曉」、「領」、「交」諸字,如一線穿珠,起到將悟理層層升華之作用,頗具匠心。

  蓋律詩意脈貫通、渾然一體者,一曰以內在聯繫起承轉合諸聯,形散神聚也;一曰以詩眼穿針引線貫連全篇,環環相扣也。得者無法,熟者無隔,與悟佛道,何其同哉!

夜品(四首選一)

[作者]:張文學(三狂居士)

月朗南山隱,天澄北斗橫。

村孤知野曠,夜靜覺風平。

蛙詠聲聲慢,蛩彈曲曲輕。

獨斟葡架下,細品到三更。

[賞評]:方偉(濯纓軒主人)

  狂兄《草廬吟草》一組四首,全為精品。斟酌再三,選此一首賞評一下。

  所謂知人論事吧。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以助理解此詩。狂兄早年應該是軍人,這是從他一首詩的注釋中得知的。他既然能在快退休時尚被某部授予XX軍銜,想必曾是軍人吧?回地方後,一直在領導崗位上工作,少有閑暇。因有感於漢高祖「千秋之後,吾魂魄猶樂思沛」之意,也在家鄉蓋了一處草廬。退休前身不由己,現在,退休了,自由了,可以自己支配自己了,故而他能時時回到他心愛的草廬,能避開喧嚷的紅塵,在此尋求一份靜謐,一片祥和,一種皈依。也因此,草廬時時見諸吟詠。這只是眾多的詠草廬詩詞的其中之一罷了。

  我以為此詩有如下兩個特點:

  一、全為景語,情在景中

  全詩從頭至尾,全為景語。只有後二句是敘述性的語言,但仍沒有著一情語。然而,作者的情感卻洋溢於字裡行間。從濃墨重彩描寫了草廬的景物之後,又於葡萄架下「獨斟」「細品」,我們可以感知作者的情感。作者「不著一字」,我們或者可以「盡得風流」,用我們的想像來填補作者留下的空白:草廬在作者家鄉,生於斯,長於斯,剎那間是不是回想到童年的情景?是不是回首自己戎馬倥傯的軍營生活以及大半生的宦海沉浮?是不是有對工作崗位的留戀?是不是有終於回歸自然找回本我的喜悅與釋然?一切都在不言中,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我相信作者「獨斟」「細品」的絕對不只是酒,而一定是酸甜苦辣百味俱陳的人生。

  邏輯學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關係是這麼表述的:內涵越大,外延越小;內涵越小,外延越大。一首詩詞,作者要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直接說盡,那麼詩味也就沒有了。象這首詩,作者的主觀情感一字沒提,但卻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間。

  當然,這情和景不是脫節的,它們必須水乳交融。詩中的景:「月朗」「天澄」「野曠」「風平」「蛙詠」「蛩鳴」,給人以高曠、安靜、愉悅的感覺,起到某種暗示和象徵的作用。

  二、場景布局,頗具匠心

  首聯:「月朗南山隱,天澄北斗橫」,點題,大景,向高處看;頷聯:「村孤知野曠,夜靜覺風平」,平視之景;頸聯:「蛙詠聲聲慢,蛩彈曲曲輕」,由視覺轉到聽覺;尾聯寫到自己。全詩用蒙太奇手法:從高到低,從遠到近,從大到小,從視覺到聽覺,最後,鏡頭拉到草廬中來,整個畫面是詩人自己坐在葡萄架下「獨斟」「細品」的特寫。這個安排和唐代韓偓:「八尺龍床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那首詩同一機杼,真的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當然,這首詩也存在著一個結構板滯的硬傷。如前六句開頭兩字「月朗」「天澄」「村孤」「夜靜」「蛙詠」「蛩彈」,都是主謂結構,句式沒有變化,不夠靈動。我初選時是從上述兩個優點著眼的。選好後,吟鞭到處詩友指出了這個缺點,我在經過一番考慮後,還是決定賞評這一首,的確是有用意的。

一、這兩個優點太重要,評此詩,是希望大家能由此得到借鑒,能不斷提高我們的寫作技巧。

  二、指出缺點,我們也可以在以後的創作中規避一下。這豈不比一味叫好要有意義得多?

小梅花 雨中游冰峪溝

[作者]:溫瑞(品頭論足)

一峰誘,一峰逗,一峰辭罷一峰又。霧如紈,雨如鬟,半調山色,半又逐遊船。遊船盪在塵寰外,未識群峰真體態。或崢嶸,或娉婷,何必賒他,九寨桂林名!

猴岩趣,鷹岩怒,瀑聲響過仙人渡。雨添稠,景添幽,平湖高峽,湖畔幾勾留。欲留卻嘆身為客,一任雙襟沾翠色。意痴痴,步遲遲,山水來朝,可有念吾時?

[賞析]:蓋涵生(荒漠之旅)

  此調乃《梅花引》之一體,《小梅花》是其別名。此體韻腳綿密,轉韻頻繁,而且平仄韻交替錯落,富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音韻美。此作讀來音韻鏗鏘流美,深得個中妙味,端的是一首好詞。

  上片起首一拍就奪人耳目,用擬人手法,誘、逗,兩個動詞極富神韻,「一峰」的一再出現,不僅不嫌累贅,反而讓人有一山連著一山的感覺。「辭罷」和「又」字也一樣精到,群峰的忽隱忽現,表露無遺。接下一拍扣出雨景,見出筆法的老到。鬟字狀雨的迷濛之感,還是很形象的,此雨當是細雨無疑。雨和霧已糾纏在一起了。調、逐,又各著一「半」字,顯出雨的調皮可人。第三拍扣一「游」字,可謂一筆也不遊離。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之謂也。上片結拍,言景色之美勝過九寨桂林山水,自然令人信服,已不是泛泛而論了。

  下片首拍對景緻作更細緻的描繪。猴岩、鷹岩見巧。趣、怒也同樣是擬人手法,並契合各自身份。隨後轉入作者的感想,如此美景,勾留不去,情理之中也。第三拍用了頂針一法,欲留卻可惜身已為客身不由己,只能讓雙襟沾點翠色帶回去了。可見依依不捨之情態。結拍反襯一手,更從對面作筆,這山水來日是否也會有想念「我」的時候呢?走筆至此,已然餘韻無窮。「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山水和「我」已互為知己了。

  此作迴環疊唱,章法流轉自如,手法老到嫻熟。語言鮮活靈動,入口「如珠之走盤(濯纓軒主人語)」,無一處深奧之處,又無一處不出人意表,完全發揮了此詞調的音韻特色,可謂詞調與內容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確實是難得的佳作。

上月與德祥、忠文先生小聚,唯高先生未至

[作者]:路斌(櫛風軒)

商山故事又重操,唯缺瑯琊處士高。

破霧人來車轆轆,穿腸酒過語滔滔。

人從歸卧稱耆彥,詩尚高吟罵鼠曹。

一去斜陽路非遠,同城無奈隔蓬蒿。

嘹唳雲途識斷鴻,年年小聚恨匆匆。

桃花上臉漉巾酒,霜發蓬頭落帽風。

久蟄心貪一回放,偶逢斝作百巡空。

秋深莫道生機盡,滿地黃花三兩翁。

[賞析]:詩酒當歌

  這是兩首雅人興會的佳作,全篇古雅蘊藉,滋味醇厚,雖為聚會之作,實見情見誼。試淺析如下:

  開篇則用了一個高士相聚的典故,商山故事又重操,商山故事取之於秦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避秦亂,隱商山,年皆八十有餘,鬚眉皓白,時稱商山四皓。重操,似乎又回到了四雅聚會之所,然而筆鋒一轉,卻遺憾三之缺一,唯瑯琊處士高先生未至,此一小憾也。接著二聯是描寫朋友聚會的情景,轆轆的車聲破開寒霧而來,雖是同城雅聚,卻也難得,接著是開懷暢飲,觥籌交錯,酒逢知己千杯少,細語宏論,滔滔不絕,一個破霧人來,一個穿腸酒過,恰如那鏡頭的搖動,將興會的情景描繪得來如臨眼前。談人生,憶往事,雖是各歸其所,老之將至,但那胸中縈懷的豪氣卻依然如故,仍然可以賦詩抒懷,高吟正氣,指斥時弊,糞土鼠曹,何其快哉!三聯將市之隱者的風範表露無遺。然而好宴也有曲終時,一晃日已落西,又到了相揖分袂之時,卻也慨嘆此去同城路無多,然而蓬蒿相隔,無奈幾時又能重相聚首!

  第二首緊接著「無奈隔蓬蒿」從另一個角度來描繪了這令人懷念的聚會。嘹唳雲途識斷鴻,斷鴻,喻失群的孤雁,也喻詩篇,由於相互的傾慕,由詩章而結緣。年年小聚恨匆匆,故有了這年年的小聚,雖恨匆匆一聚,不能盡歡,卻也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回憶。曾記否:在那春風拂煦的時節,桃花映面,簪巾漉酒,把手言歡,不亦快哉。在那秋高氣爽的重陽,有輕霜蓬頭,也學古人登高,菊花插鬢,一試落帽之雅興。這種心情,正是長久蟄居過後的一種釋放,焉能不貪心盡興;所以當能開懷暢飲,作百巡之約,這一久一偶兩字,正淋漓地表達了這種心緒。繼而筆鋒一轉,歸結為「秋深莫道生機盡,滿地黃花三兩翁。」秋深,寫時,也喻人生的黃昏,且莫漫道生機已盡,就如那遍野的黃花,正生機盎然呢,這兩三詩翁不正是如此嗎。一種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躍然筆端。詩篇到此雖結,卻留下了無窮的餘味,給人生以啟迪。

  這兩首詩,直抒胸臆,純任自然,兩詩氣脈一以貫之,讀起來景象交錯,深情款款,且敘事狀物溫婉有致,並不故作慷慨豪邁狀,卻情誼盡見。篇中遣詞對仗不落俗套,尤以中二聯為佳,語言結構頗具音韻之美。

  自覺有一小瑕,二首頷聯有了「漉巾酒」,頸聯再敘「斝作百巡空」,在景象上似有重複之嫌,當能換之。

  以上賞評為評者淺見,由於功力所限,理解膚淺,難免與作者原意相左,還望見諒。

有感

[作者]:刺舌人

颯颯西風逼歲闌,幽懷檢點到無眠。

黃塵蠻觸三千劫,鹿夢江湖十四年。

難料生涯於以後,漸知理想是從前。

披襟聊坐微燈里,一曲老歌聽惘然。

[賞析]:路斌(櫛風軒)

  這是一首歲末的感懷詩,格調深沉而又有撲朔迷離之感。

  首聯是點題,點出時間在「歲闌」,行為是「檢點」。「逼」字用得好,大有「天地轉,光陰迫」之感,誠如詩友指出的:有震撼力。而「無眠」二字道出所思所感的甘與苦!

  頷聯是回顧,寫出人事劫爭的環境和夢寐般的江湖生涯。此處用兩典,好在用典不僻,似無痕迹。為蝸角微名、蠅頭小利而爭鬥,用「黃塵」二字渲染,也可知爭鬥之烈,如此環境怎不令人生嘆?不管作者從事什麼工作,下句的「江湖」之說都與上句所言極其匹配!粗看或以為此聯「黃塵」對「鹿夢」對得不工,但「鹿」與「綠」音諧,應是借對。即使不是借對,頷聯寬對現象在古人詩中也比比皆是。

  頸聯是展望,抒寫了心中的無奈。兩層:一曰前景難以預料,一曰過去的理想難以實現。語雖淺,意最深。此處用了「理想」、「以後」、「從前」三個現代人的日常用語,貼切而不失雅緻,體現的是現代人的思維,現代人的感情,詩也有了現代感。

  尾聯是照應,重新回到首聯點出的環境中。「披襟聊坐微燈里,一曲老歌聽惘然。」是兩句情景的描寫,氣氛與全詩十分協調,極有感染力。讀者感受到的是一首久違了的老歌久久低回的餘音!

詩論部分

談談七律中二聯的結構安排

方偉

  前不久看見一個詩友在跟帖中說最怕七律的兩個對子,我回帖時信口開河,說要談談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不好談,我也沒有什麼新東西,都無非老生常談。這個問題,寫到一定年限和水平的詩友都會有所了解,我講漏的請大家補充,目的是希望能對新手在七律的謀篇布局上有點幫助。

下面,我就來談談這兩個對子。

  一、本聯之間的問題

  對偶有工對、寬對、正對、反對、借對、流水對、錯綜對等等的講究,一般的談格律的書都會談的,姑且從略。我談一下本聯的幾個禁忌。

  1、忌合掌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很重要。

  同義相對謂之合掌,這是詩家之大忌。

  合掌一般指實詞。如王藉的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雖然有名,常被人們引用,但它卻犯了合掌之忌,如「噪」對「鳴」之類,還是力避為好。

問:既然合掌,為什麼還成為名句?

  答:這個問題,我們不能鑽牛角尖。正象很多唐代名家名詩一樣,如崔顥的《黃鶴樓》,如杜甫的拗律,都是不足為法的。另一個原因是唐時格律初定,許多規則都沒有完善,都在探索之中。我們不能把唐人尚未定型的東西奉為圭臬。王藉是南北朝時的人,我們不要以後來的規則來要求他。我們也應該正確對待名家,好的,我們當學習繼承,不好的,我們也應該有敢於揚棄的勇氣。

  詩句往往要運用虛詞來調節語勢、舒緩或加重語氣,這些虛詞往往同義,一般說來,這不算合掌,但若用得太多,也應避開為好。如李商隱:「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珍珠始是車」,這裡「何須」對「豈得」、「方為」對「始是」,說來說去一個意思,雖是名家,也不必仿效。

  為什麼要忌合掌?這是詩詞本身的特點決定的,詩歌的語言特點是凝鍊、濃縮,言約義豐,孕大涵深。在有限的字句中,要儘可能讓每個字充分發揮作用,同義相對,豈不浪費?

  2、忌黏滯

  此一忌與合掌近似,即上下句意思太近,近乎合掌。

  人說散文如散步,詩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與步之間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開距離。如果句與句之間的意思太近,語言就缺乏張力和含量,就顯得黏滯。茲舉一例,《過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當年血火滿人寰,萬里長征自此山。肩扛紅旗穿彈雨,手持白鐵闖硝煙。

松間應有刀痕在,石上寧無血跡殘。今日輕車憑弔處,古祠老樹似能言。

  此詩的作者正是濯某。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其中一支紅二十五軍就由本縣南部大別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出發。1994年我奉命駐村,就住在離此地不遠的一個村,當時我就去憑弔遺迹並寫下此詩。且不說內容,也不說用韻過寬等等,單看中二聯:頷聯「肩扛」對「手持」、「紅旗」對「白鐵」、「穿彈雨」對「闖硝煙」,上下句說的差不多都一個意思。頸聯也同樣。我不憚自暴其丑,就是希望新詩友們能從這個例子悟出這個問題,並在創作中盡量避免這個毛病。

  黏滯的問題不僅在一聯的上下句之間,整首詩各聯之間都有可能出現這個問題。總之是儘可能拉開句與句、聯與聯之間的距離。但要注意,拉開距離不能拉斷了義脈,拉得上下意思聯不上了可不行。一首詩最重要的還是義脈貫通。書法講究筆斷意連,語句不管怎麼拉開距離,意思要始終保持一脈貫注。

  3、忌死對

  對偶須工,這是常識。但是,若一必對二,天必對地,雨必對風,如《笠翁對韻》一般,那是村學究教村童對課的死法子,聽不得。「陣而後戰,兵家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飛語)。若過於拘泥於工對,會使對偶毫無生氣,對成死對。這樣例子很多,我做版主以來,常見有的詩友把對子對得太呆板。但我不能拿來做例子,恐傷自尊。所以我只能泛泛的說。

  把對子對活,說來簡單,其實很難,它很需要功力。一、得有很好的學養,知識面得寬;二、得有很好的悟性,善於聯想和想像,能把天上地下宏觀微觀仙家冥界古典今事等等信手拈來,並且對的天衣無縫,這的確非一日之功。

  二、兩聯之間的問題

  1、忌結構雷同

  句子是由片語(短語)組成。詞與詞可以按多種方式組合,如:聯合、偏正、主謂、動賓等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談句子的結構了。

  從本聯來說,上句下句的結構必須相同,否則就不是對偶。

  從上下聯來說,結構絕對不能相同,否則就是犯了結構雷同之大忌。

  整個兩聯的結構雷同,不用說是不行的。便相對應處,如頭兩字、頭四字、末三字結構相同也不行,起碼是不好。

  還舉我自己的例子吧,免得有人跟我打官司:

  我前些年曾游襄陽,對襄中風物十分眷念。有詩友鹿門酒隱常寫詠襄樊的詩,有一首《減字木蘭花》不錯,由此觸發,我也寫了一首七律,貼在他的帖子後面:

正我多情思舊事,讀君減字木蘭花。峴山入眼嵐煙紫,漢水連天鷺影斜。

古屋每疑龐老隱,前村應即浩然家。風光欲與先賢共,歌席平分覽物華。

  我當時是隨手敲上來的。發了之後一看,壞了,結構雷同了。大家看看,是不是結構雷同了?上聯前兩字「峴山、漢水」,下聯是「古屋、前村」,後三字「嵐煙紫、鷺影斜」「龐老隱、浩然家」。

  後來我就改了改。頸聯變成了:「每見村疑龐老隱,可能屋即浩然家」。前半截算是變過來了,後三字還是沒改過來。因為有了這個瑕疵,這首詩我也不大喜歡了。

  2、忌用事太滿

  我家在離城十幾公里的一個鄉鎮上,後來這鄉那校的調動,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住了一夜,寫了一首《還家》的詩:

夢裡家山一笑溫,紅磚碧瓦映重門。十年蹤跡同王粲,兩幢屋廬欺子云。

欲效淵明栽菊柳,不教張翰憶鱸蒓。明朝又是風塵遠,獨對青燈到夜分。

  這首詩表達了我對漂泊生涯的厭倦以及對父母之邦的無比眷戀。過若干年我整理舊稿時才發現問題,就是中間太滿了。然而此詩畢竟有紀念意義,又捨不得去掉,只好在旁邊批一行字:「中二聯並用四典,嫌滿」。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三潭風景名勝區搞開發,擬編一本《三潭題詠》的書,向我的老師徵稿,我的老師又命我代為,並把三潭那邊寄來的資料都寄給了我,其中就有當地詩人寫的示範作品,其中一首先寫大禹,再寫關羽,再寫岳飛,再寫牛皋,大概還寫有明代的楊璉,總之是把與三潭有關的歷史名人,能塞進來的都塞進來了,好不好呢?大家打分吧。

  七律的中兩聯,最好分下工,或一聯寫景一聯抒情議論用典等,總之是上下兩聯得富於變化,顯得有虛有實,就象一幅山水畫,哪能滿篇黑墨呀,總得留點空間,畫點雲,畫只鳥,或什麼都不畫,就那麼留著,讓人看出一點什麼「秋山平遠」來,這才有意境。

  還是把我當時寫的關於三潭的一首抄在這裡吧。《平靖關懷古》(屬於三潭景區)

劈地開天記禹功,玄龜猶鎮此山中。江河萬里殘陽冷,華夏幾回戰血紅。

關帝旌旗翻夜月,岳王鼙鼓動秋風。從今四海為家日,醉舞酣歌慶大同。

  這是我早年的作品了,現在看來自然說不上好。但卻避免了滿的毛病:首聯從神話傳說寫起,頷聯寫景帶抒情,為平靖關勾勒一個蒼涼闊大的背景,頸聯寫與此有關的兩個古人,資料上的古人很多,我只選擇了這兩個,以示懷古之意,尾聯收束全詩,現在看是落套了。當時我也只不過這個水平。

  3、忌不分層次

  中二聯不能孤立地看,我們得把它放在一首詩的整體中來處理。七律的結構,大致可以這麼說,首、頷、頸、尾的關係,就是起、承、轉、合的關係。首聯破題立意,頷聯得「承」,不論結構還是立意,都得「承」,頸聯就得「轉」了,得為尾聯的收足全詩作鋪墊。既然中二聯是承和轉的關係,必然要有層次感。

  還以我上面的《平靖關懷古》為例:

  首聯,傳說平靖關的那座山是大禹治水後以玄龜鎮此而化成的,是破題立意(懷古);頷聯出句是承上,對句「戰血紅」是啟下。因為「戰血紅」才寫到關羽、岳飛這些與此相關在此戰鬥過的英雄,並向珍惜今天的和平這個主題轉;最後收尾。--此詩成不成功不說,起碼中間兩聯的層次是分明的。

  我見過很多中二聯層次不分明的詩。

  我這裡有幾個老同志也寫詩詞,大多寫的也很不錯了,但也有不太好的。有一個寫靈山,中二聯一寫山二寫水三寫花四寫鳥,完全是並列式的排比句,當然,結構也雷同。原詩我就不舉了。老同志寫著玩可以,我們年輕的詩友可得高標準嚴要求才好。

  七律的中二聯都寫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層次來。或一聯大景一聯小景,一聯近景一聯遠景,一聯動物一聯植物。還得注意結構的變化,給人一種揖讓錯落之美。

  我初做版主時,見有個詩友寫家鄉新貌的一首七律,中間也沒有層次,並列平行地寫。我當時的批語大致是:若如此寫,寫200句大概也寫不完,只是這樣寫不象七律,倒象是快板書。--如果有詩友過細,應該還可以查到這個批語。這話很刻薄,我現在不會這樣批帖子了。

  中間兩聯不分層次,並列排比地寫,正象快板書。這個說法是不錯的。我們千萬不要把很典雅的七律寫成快板書了。

  律詩的禁忌以及其它注意事項應該還多,我今天就說這麼多吧。我講漏的大家再補充。當然,講錯的大家只管批評。

  最後再說一點廢話。上面所談,只是一些技巧性的問題,還屬於「詩內工夫」的範疇,若想真正把詩詞寫好,第一還是「詩外工夫」。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求不是齋詩話

熊東遨

  詩者,文學之精也,難從筆上得來,應自心中流出。心中無激情,不可強做,勉強落筆,恐其畫虎不成反類犬耳,縱有千言,何足言價?

  即事、詠物,宜取其一點而深掘之,切忌貪大求全,面面俱到。求全則易失之薄,一兩石灰,焉能白樓房一棟?與其淡飲百杯,不若濃嘗一盞。

  詩忌四面揮拳,傷筋動骨,點到為止,最為上乘。前朝某公作詠梅詩,惟恐不能道其精髓,一氣竟成百首之多,余嘗於燈下細檢之,出其中某首,尚稱差可,統閱全篇,則覺多轉轂語耳。梅之形象未見豐滿,倒似兵後田園,支離破碎矣。此四面揮拳、傷筋動骨之弊也,騷人不可不防。

  作詩須留餘地,不可過分逞才,才盡則詩盡,反覺無味。欲捉盡一天麻雀,余恐其出力不討好也,人宜慎之。

  律詩難工,開頭須叫得響,結尾宜悠得長,中間兩聯則應支梁立柱,撐起門面。開頭不響,是為悶頭;結尾不長,即謂禿尾;中兩聯不得力,則可稱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了。

  律詩抽出中間兩聯,首尾便成絕句者,應打入冷宮;去首尾而成絕句者,宜送去勞教;中裁而成兩絕句者,則冷宮、勞教俱不能收,端的不可救藥矣!

  對仗須勢均力敵,力不敵者,蹩腳聯也。「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前腳蹩也,「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後腳蹩也。久而久之,多數人便只記得一條腿,豈不惜也乎哉!

  成語入詩不妨,但須不著痕迹。「才如天馬行空慣,筆似蜻蜓點水輕」,袁隨園句也,著處自然;「曉風殘月屯田墓,零露浮雲魏帝台」,沈歸愚詩也,稍嫌獃滯。余嘗作一聯云:「睡醒待聞雞起舞,居閑休與虎謀皮」,將成語懸於句尾,前貼以「待」、「休」二字沖淡之,雖不足為法,然亦可供君子一笑。又,成語如能化爛入詩,則更佳。余亦曾有嘗試,「切莫操琴亂對牛」是也。

  應酬詩非不能作,作宜認真也。應酬不是應付,總要有些個性方好。以贈答為例,若一首詩如通用禮品,可以贈張三,亦可以贈李四,則此種詩大可不必勞神去做。必得贈老者以杖,贈少婦以裙,贈童子以餅,方可為之。

  詩忌說霸蠻話,金剛怒目,人所不堪。同是一人詠菊花,「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氣魄固雄,然令人望而生畏;「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抱負亦是不凡,讀來卻感親切。其理何在?柔能克剛是也。

  取前人之語入詩有五法:一曰原樣搬來,「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也,人皆能為之,不足法。二曰稍動手術,今人劉人壽有句云:「天若有情天亦惱」,僅易一字,大勝前例。三曰剪枝嫁接,「雄雞一聲天下白」,李長吉句也,潤翁剪作「一唱雄雞天下白」而為已用;此法固佳,然不能多用,多用則不免捉襟見肘矣。四曰另著衣衫,「石出疑無路,雲開別有天」,杜少陵語也,放翁作「山重水重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或有承,而模樣已全然不似古人,此大家手法也,但法不妨。五曰化其神意,如同述人山之戀,太白詩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稼軒化而為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雲庄更變其為曲:「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雲山也愛咱」。此數例足可驚殺世間俗眼。

  詩不必擔心古人做盡,正飯不必擔心古人吃盡類耳。「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歷代都有不同詩料,不同語言,此社會發展之必然也。李太白才縱高,焉能寫出宇宙尋幽,月宮探秘?靜坐憂詩,杞人屬也。果真如此,則大家都不必活了。

  做詩無定法,品詩無定評。若流派之豪放、婉約者,實則並無優劣。大抵該豪則豪,該婉則婉,古之賢者多如是。東坡唱「大江東去」,固豪矣,然亦有「膩玉圓搓素頸,藕絲嫩、新織仙裳」之婉;李易安「輕解羅衣,獨上蘭舟」豈非婉乎?旋又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豪唱。厚此薄彼,必欲以著某流派之冠為幸者,庸擾也,吾恐其終究不能入流。

  詩之表現,有主含蓄者,有主直率者,皆自以為是。余意以為兩法俱佳,但須用於不同場合。何時何地用何法為宜,不在於自身,而在於對象。河洲淑女,固宜軟語溫存;若惡寇憑凌,則必得「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也!有時霧裡尋芳好,有時開門見山好,未可執於一端。

  做詩必先做人,人品高,詩品自高。道德文章,二而一也,豈容分割?詩以才傳,更以品傳。秦檜為宋朝狀元,才當不匱,而品行卑下,故後世不知秦檜有詩。

  行一時之激易,修終身之德難。近世有汪兆銘者,為推翻帝制,嘗行刺攝政王。獄中題壁云:「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時人目為志士。而其人晚節不持,當民族危亡之際,竟為虎作倀,俯首事敵。少年頭未負,晚年頭負盡,不亦悲乎?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信然。

  「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誠至論也,評家得此一法,大增研索餘地。但「未必不然」者,亦須有所限度,苟無限度,詩豈不成了橡皮泥,任人搓圓捏扁耶?本來面目不復有矣。

  詩中有餘字,病也,人能識之;詩中有懶字,亦病也,人不易覺。蓋餘字似老翁扶杖,可見形體衰頹,懶字如少婦倚闌,但覺精神倦怠耳。余有《秋蟬》一聯,初作「霜楓飄處紅迷眼,夜露凝時冷澀喉」,「處」、「時」二字尚不為餘,然未著全力,難免懶惰之嫌。後以「蝶」、「珠」二字易之,變賦為比。懶字一去,便成詩眼。前輩詩家劉家傳廉秋先生深以為然,特賜詩嘉許云:「春秋正富好推敲,實義根情氣自豪。屈指吟壇多後秀,逢人我獨說東遨。」

  詩中用虛字宜慎,尤不可著於句中相同位置。蓋虛字無力,多用則難支骨架。如張說《醉中作》:「醉後偏宜樂,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於筋節處連用四虛,致使軟腰疲憊,首尾皆垂,直同癆病鬼耳,何可詩言。

  翻案要在另出機杼,別創新意,非徒說反語也。如同翻西施舊案,羅隱云:「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袁簡齋則曰:「吳王亡國為傾城,越女如花受重名。妾自承恩人抱怨,捧心常覺不分明。」一用剛,一用柔,各行其是,俱可令女禍論者汗顏。時人有好此道者,動輒「反其道而用之」,觀其所作,不過黑說成白、白說成黑而已。若如此,則人間盡案皆可翻,豈復有是非耶?

新不離古(外一章)

余福智

  讀《讀書》2006/5耿占春《從想像的共同體到個人的修辭學》。

  文中提到「盲目的悟性」,指某些相似性知識無需證明。如:

流星/把一顆青稞/種在來年春天的山岡

  流星和青稞的相似性就是天然的。

  按:詩經里、樂府詩里都不乏這類例子。近代詩隨手一翻,就可見袁克文「莫到瓊樓最上層」。在中華詩苑裡,經由「盲目的悟性」發現的「某些相似性」多得很。

  文中又提到「雙重的感覺世界」,例如:

風起了/鷹是黑色的燈/照亮靈魂

眾神在雲中端燈合唱/高低錯落的神/匍匐的河流是鑲嵌在/古銅的地殼表面的白銀

  這就是以現實世界和神靈世界構成的「雙重的感覺世界」。

  按:神靈世界不過是精神、想像世界,而現實世界與精神、想像世界的重合,又正是中華詩人幾千年耍不完的雜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想像的人和現實的月重合;「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現實諸物與遙思諸物也重合。

  文中還提到象徵有其所依賴的「關鍵情境」:

彎腰馱鹽的男人/彎腰馱水的女人/霜雪的腰裡飛著鷹/雄鷹和雌鷹/西藏的腰椎:雪山

  「象徵的等式是如此靈活,然而仍然處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的語境之中」。

  按:中華古典詩人的信條,就是要「立主腦」。這主腦就可理解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的「關鍵情境」。《秋興八首》意象的象徵意義出神入化,而其「關鍵情境」,就是「孤舟一系故園心」。

  最後,作者提到「個人的修辭學」,指出像古馬那樣的詩人,話語要變形,變得「在含混與清楚之間搖擺,在意義的縫隙中進行」。

  按:說得很好。回想「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極含混么?不。極清楚么?也不。意義在哪裡?依託字面又不拘泥字面,不正是「在意義的縫隙中進行」么!

  詩歌是有許多古今相同的藝術規範的。詩人生存在不同時代,有不同遭遇,產生不同感悟,於是用新作的詩歌傳達出他的感知。這類感知往往極其自然地用了時代、遭遇、感悟內容所使然的新的感知方式,於是在運用已存在的藝術規範時不知不覺突破了原規範,並且因而被人稱為創新——我想強調的,是「自然」和「所使然」。

  寫了上面的文字,並非想證明新詩不如古詩,只是想說,任何創出的新質,其實都是從舊質中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我們事實上沒有可能離開古典詩歌的營養而憑空創造新規範。

我這樣涵蓋我對中華文化精神的認識

余福智

  中原文化與屬「個人取向」的大汶口或龍山文化不同,屬「集體取向」型。

  中華文化精神承傳的是中原文化,以血族總體的生生(生存繁衍)為最高利益。

  華夏族人老老實實從事農耕,因此實實在在認識世界,知道一切的終極原因只是宇宙的自然運化。哲人在眾人認識基礎上歸納出來的「天」、「道」、「天道」,其含義指向都是宇宙自然運化。

  「人道」不能違背「天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人要敬畏生命。

  作為萬物之靈,人有責任協調好一切生命,內中自然包括人類自身生命。

  生生是由總體協調作保證的,有此認識才有共贏局面。「以和為貴」,是中華文化精神的根本取向。

  中華哲學不是知的哲學,是行的哲學,研究的主題是如何為血族生生在各種不同歷史際遇中達致「和」。這種研究是由全體成員的實踐進行的,成果小半見於文字,大半融解在日常生活里。

  中華智者強調要從整體,從無盡過程,從無限可能性觀察世界。中華智者知道宇宙存在悖論,因此主張處事要注意多種因素的複雜作用,尤其要承認相對真理的互補作用。

 


推薦閱讀:

來自「CCTV中華醫藥」的醋泡黑豆的配方
「中華茶道」之如何識茶 · 第二講
本草中華第一集講的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精粹集錦(一)
中華名拳--八極拳

TAG:中華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