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講記(夢參法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講記

 

上夢下參老和尚 於上海龍華古寺

 

第一講

 

大和尚慈悲,兩序大眾師傅慈悲,諸位法師慈悲,諸位道友慈悲。

今天因為大和尚要我來,跟大家共同學習學習《普賢菩薩行願品》,有這麼一個殊勝因緣,來跟大家結結法緣。

 

我想,我們諸位道友都清楚,《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們經典之中之王,因為他涉及得非常廣。要想學這部經,要講一遍這部經,要3年半到4年的時間。

 

那麼其中的一品,大和尚要我講講《普賢菩薩行願品》,全部的講,我定的,最少時間要18座到20座;現在我們用3天的時間,我想跟大家說說大意就好。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呢,我們一定要懂得。我跟大家共同學習的時候,我的智力不夠,智慧力不夠,不能使大家都能夠得到法疑。因為,我們要理解到:佛說法,他是對機的,不對機不說。

 

我們現在,到這個末法的時期了,說者,沒這個力量,來使大家都滿意。說法的時候,僅能大家共同地學習學習,作未來的種子,等它發生、發展。對機的話,說者,沒這個智慧,大家領會的時候,各有不同。在我沒有講經之前,我想跟大家漫談幾句。

 

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法和佛教,兩個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剛才大家所看到的,這個儀式,屬於佛教,是佛門說法的儀規。這個儀規啊,不是印度的,是我們祖師興起的。

 

我想我們諸位道友都讀《金剛經》,釋迦牟尼佛乞食回來之後,把衣折好了,把腳洗完了,自己趺跏而坐,坐完了,須菩提就請示來了。就是這個意思,佛每次說法,都是自己找個座,就等你們大家漫談。

 

現在呢,我們為了慎重佛法,作個儀式,表示:尊重法師,尊重法的難得。

 

所以,做這種這儀式,是尊重的意思。

 

那,佛法呢?我們要先理解佛。佛,不是華語,是印度話。印度具足了說,佛叫佛陀耶,法叫達摩,僧叫僧迦。佛陀耶是什麼意思?覺悟、明白、智慧。覺悟、明白了,就是佛了。我們要想達到覺悟、達到明白,怎麼辦呢?那得有個方法,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學覺悟、明白的方法。

 

方法大家都懂,你干哪一行都得懂得個方法。在家說煮個飯,如果你煮飯的方法不會了,你也煮不熟啊。這鍋飯,好多米,摻好多水,火的大小,你煮慣了,方法掌握到了,一煮就熟了,吃著飯是很香的。如果讓我去煮,我不懂得煮飯,或者水摻多了,乾飯熬成稀飯了;火大了,煮糊了;火小了,煮夾生了。

 

所以我們學佛者、學法者,你也得把這個方法掌握到,在你學的時候,你容易進入、能夠明白、能夠覺悟。覺悟了,就是佛了;沒覺悟,是眾生。

 

我們要講《華嚴經》,在《華嚴經》的教義說,我們都是佛。不指《法華經》,《法華經》也入世說。那麼這個佛呢,是理即佛。因為在《華嚴經》,講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在理法界上頭,我們跟諸佛平等平等,人人都是佛。我們因為有貪、嗔、痴,這些個障難,無始劫來的障礙,把我們本具如的佛的光明、智慧、覺悟,給遮住了,不顯現了。但是,理上還沒失掉,它還是具足的,這叫理似佛。

 

我們皈依三寶了,明白佛法了,曉得自己是跟佛差不多,是一樣的,這叫名字即佛。名字可以說,跟佛平等平等。但是,如果你聞經說法,照著法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做,或者念佛了、或者拜懺了、或者修觀了,從你的心裡頭轉變了,從理即佛,到名字即佛,再就是觀行即佛。

 

觀行就是:依照佛的教導,你去修。這個修就是「觀」,你去觀行為,觀你自己的做,叫觀行即佛。

 

當你深入了,信心滿足了,登了初發心住的時候,這叫相似即佛。印著真理了,而還沒有證著,相似即佛。

 

登地的菩薩,登了初地之後,登了歡喜地的菩薩,證得一份法性的本體,叫份證即佛。

 

一份一份到十信滿心,到等覺的菩薩,就象現在的彌勒菩薩,在兜率天了,入了佛位了,叫究竟即佛。

 

這不論四教、五教、法相、位始,都如是說。都有次第的。

 

這是六即佛。

 

你懂得六即佛、四法界了。

 

就是剛才我們講的理法界。理法界就是在理上是平等的,在理上我們是經常說。我們講的般若空義,空義,這屬於中觀了。講空義的時候,平等,不空的,不平等。空,有究竟的,也有次第的。空到什麼程度,都有次第的,不是沒有次第的。

 

在禪宗,有六祖大師,從初祖到六祖。在禪宗我們經常說;「禪門一柱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個立證的菩提,理上是明白了,「理雖頓悟,事須漸除」啊。

 

六祖大師在講經的時候,他不認得字啊,你得給他念啊,他沒到事事無礙的境界。

 

大家懂得這個意思了,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學法呢?你不學,你不懂;不懂,你沒法起觀行;沒法起觀行,你怎麼能消除你的業障、消除你的煩惱呢?雖然是你本具的,但是,你失掉了。這個失掉了,不是說你沒有了,就是你這被貪、嗔、痴啊,給它障住了。

 

但是,你從起行漸漸修呢,明了理了,然後起修,叫趁興起修,那他進步得非常快。象我們從教義上入手,非常慢,一步一步走,但,這個非常地穩妥,絕不會入魔!

 

有沒有超越的?有!不是現生!因為,他是多生累劫修來的。他在今生一聞法,他就理解,理解他就修,修,他就證了。我們只看到他現在,沒看到他過去。他的智慧的大小,不是現生一生修的,是經過十參,多劫修來的。所以啊,佛法的事,沒有簡便的事!投機取巧辦不到!要精進,你才能得到!

 

懂得這個道理了,大家就明白了:我們為什麼要學?學的目的,是為了行;行的目的,是為了證得;證得之後,才叫解脫。

 

還有,學華嚴的時候,得具備幾個問題。哪幾個問題呢?我在這兒大概地說說,不能詳細地講。

 

在《華嚴經》講,把整部《華嚴經》分成六相、十玄、四法界。哪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個就是讓你先認識四界的成就。這個四界,現在我們呢,還在成劫當中,還不是壞劫。劫,是印度話,叫劫簸,華語講失份。

 

我們常說,這人遭劫了。換句話說,這人倒霉了。為什麼倒霉?不是偶然的,是過去世的業,現在成熟了,這是惡業成熟了。如果他是善業成熟了,如果他或者出家了、發心了、入道了……解脫。

 

但是,從總相說,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是總相,總相就是一相,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大就是總相。「佛」、「華嚴」就是別相。同相,比如說,我們現在同是人,就是同相。但,人與人不同,有男相、有女相、有老人、有小人,這就是異相。我這是簡單說的,沒有拿教義上說,這,大家很容易懂。有總、有別、有同、有異、有成。成,就是成就。

 

你做一個事業,開始發起、籌劃、設計、完了之後開辦,這就成了。公司衰敗了,沒掙著錢了,要關門了,那就是壞了。人成長的過程,出生的時候,成長,到衰微的時候,就是壞,壞的開始。我在拿最簡單的例子說。

 

但是,十玄門可就深了,十玄門這樣解釋就不行了。但,要學華嚴,必須得知道。第一個「玄」,玄就是妙。「妙」,就是不可思議。我們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九十天,只講一個字:「妙」,這叫「九旬談妙」。

 

從前在唐朝的時代,鼓山有個老和尚,他每天從天王殿,拈香完了到大殿去,侍者給他端著個香盤。老和尚嘟嘟喃喃地念,好多次了,侍者就問了:「師父大和尚,你念什麼呢?」他說:「念華嚴經啊。」「啊喲,你念華嚴經啊!從天王殿到大殿,你念好多?」「我念一部啊。」

 

侍者笑了,一部《華嚴經》,在我們平常讀的經里,《華嚴經》的分量最重了,八十卷華嚴,普賢行願品是第八十一卷。「你走這麼幾步路,就到大雄寶殿了」,「你不信啊?」侍者說:「我當然不信了!」老和尚說:「我可以讓你信。」「你怎麼讓我信?」「你等著吧!」

 

他把我們的師傅選了八十位,一人拿一卷,老和尚就誦。老和尚誦得非常之快,哎!拿第一卷的,聽老和尚誦的第一卷,拿八十卷的,聽老和尚誦的八十卷,誦完了!這叫「頓」。

 

這個是形容什麼意思呢?《華嚴經》,你可以把他收縮起來,就是你的現前一念心!這個意思大家慢慢地去體會。

 

八十卷那麼多,就是你的現前一念心、一動念。在密宗,修得大圓滿次第了,修得究竟成就了,是什麼呢?現前一念心。我們學華嚴的,覺得很深、很玄。不要看得太深、太玄了。就從你的現前一念心掌握。修成佛,成就的就是:把你的妄心,變成真心。把妄心變成一念真心。

 

我還想起了福建的雪峰,畢生祖師,這是唐朝的事。在雪峰坐禪的時候,參禪的有53位,正好華嚴大士也53位,華嚴善財童子53參。那一天,一打板,靜坐完了,一打板,一放腿子,53位全部開悟了!悟得什麼?悟心是佛。大寮一個煮飯的師傅,聽到說「哇!今天參禪的時候,收穫特大啊!此是選佛場,都成佛了!」他把做飯的調子一丟,說:「我也開悟了!」湊上他一個,54個。

 

這種悟啊,這種頓悟啊,在《華嚴經》,只是理即佛,相信自己是佛。頓悟了以後才起修啊。禪宗上得過三關,這僅僅是第一關。開悟是第一關。

 

我說這,什麼意思呢?你以這種心情、思想,來學華嚴,你能進入。十大願王也是一念。不過,他有別相,我說的這是總相。

 

十玄門,「同時具足相應門」。善財53參,一念同時具足了,相應了。「一多相容不同門」。

 

《華嚴經》經常講;「於一微塵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向寶王剎」。一微塵多小啊!有時,微塵看也看不見。一個頭髮尖上,就現得到一個國的寶王剎。阿彌陀佛的全世界,極樂世界,就在眉毛尖上現了。

 

相信嗎?一容多,多即是一,互相相融,諸法相即。你既是我,我既是你;佛即是眾生,眾生即是佛。要沒有這個信心吶,學華嚴,你學不了。

 

華嚴的經文的意思裡頭,經常是這個意思。你必須先把這個學了。

 

就象武則天,她對這個意思不懂,賢首國師就用皇帝宮殿裡頭的金獅子來說。單有一本《華嚴金獅子章》,用那個金獅子的名字來表現,讓皇帝信。

 

他說:你隨便捻金獅子的一根毛,它也是金子,從金子上含義來說,同的,同是一個金子。以這個意思來解釋。諸法相即自在。所以才能把一微塵,轉成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你把一微塵放開了,無窮無盡的世界!

 

大家可以這樣想:現在你在這兒心裡靜坐,你所到過的地點,廣東啊、北京啊、哈爾濱啊,你這麼想,頓現,沒前後次第的。要是把你所到過的地方都想,東、西、南、北、東南、西南,頓現。

 

我現在在這兒說話,這邊一作揖,一想,舊金山啊、紐約啊,我到過的地點,頓現。這邊還說著呢,那邊腦殼裡就想,就頓現了。這就是自在。諸法相即自在。不是法自在,是你的心念自在。

 

這種含義啊,你懂得了,事事無礙,心遍一切事。到了這種境界的時候,就是華嚴菩薩。

 

《華嚴經》是講這種意力的。「因陀羅網法界門」。第四天的羅網,照著整個第四天。他那個網啊,這個網裡頭是第四天,那個網裡頭也是第四天,他的每個網孔,都是第四天。也是形容你的心量跟一些事物的。表現的是事事無礙的。十玄門嘛,就是解釋的事事無礙。

 

第五「細微相容」,各不相妨礙、各不相障礙。表現的是心量,只要你的心量有。

 

有的時候是顯說,有時是密說。什麼叫密說?咱們知道密宗。顯里都是密。

 

剛才維那師父唱偈,文殊菩薩就唱這麼個偈:法呀,無相說,當觀第一義。我們說的都是第一義。「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他唱這個偈子,佛再沒說第二句話。這座法會,就讓文殊菩薩唱個偈子就完了。

 

什麼意思?《華嚴經》的意思。還有一次,佛說法的時候,升座,還沒說,就把供佛的花,拿來拈,大家都沒表情,只有迦葉尊者微笑了。這就是心法,心心相應。懂得這個意思了,你就懂得了:微細相容、密顯具現。

 

好比,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你看每部經都有這個意思啊,十方無量諸佛都來贊助。十方諸佛就是密,釋迦牟尼佛就是顯,密在顯中。剛才說的拈花微笑,顯在密中。懂得這個意思了,你才能夠學華嚴。

 

不過,十玄門這個名詞,有時各個主持立的不一樣。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華嚴的四祖澄觀大師,他立的十玄門,跟這個十玄門名字上有差異,意義上沒差異。

 

還有一個「十世格法」: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的現在、未來、現在的未來、過去、未來的現在、過去、加上一念,現前一念心。這十種,叫十玄門。有時候,這個門成就了,那些個門隱了,有時這個隱了,那些個門成就了。

 

還有「唯心徊轉善成門」這是個迴向心。把一切,咱們所謂的有善法、有惡法,凡是有念的,都不可以。在相對的時候,用善譴惡,惡要沒有了,這個相還在嗎?是對的。因為有我,說他、說你,連我都沒有了,你他不存在了,是這個意思。有時候佛說法,用些個比喻,用些因緣,目的是什麼呢?叫你生覺悟,託事顯法。這樣所說的法,都是指心說的。法即是心,心即是法。

 

託事顯法,必須假個事情來引發。象我們現在大家在這兒,共同來學習的時候,這個事,引發你的心。這個環境,你很少見到,我以前,我請大和尚免了,大和尚說:「不,要給大家一個印象!」

 

但是,我的老師呢?我有三個老師,當然是我跟著學的老師。弘一法師,最初我請他的時候,到了廈門。他第一個要求:「不接不送,不能做任何儀式,如果你一做任何儀式,我馬上就走。」我說:「好」。我跟倓虛老法師打個電報說:「弘一法師第一個條件,不接不送,不做任何儀式,要是接了,他馬上就走」。我還沒這麼嚴肅,我還沒有學這個,要請就請,要做儀式就做,我也隨緣。倓虛法師也是不接不送,還有一個智者老法師。

 

我們諸位法師在學堂上,在學校裡面上課,哪位法師來了,還給他作個儀式嗎?這個儀式,看過去半個鐘頭,咱們只上45分鐘課,要去了半個鐘頭,你還上什麼課呢?

 

這個儀式就是佛教。教,就是形式,講的呢,是義理,是教義。現在我們做的,是教的形式;又者,教者聖人對下之言。佛教導我們,對我們所說的話,給我們的指示,就叫法了。他給我們指示,是起悟我們,讓我們學法的方便。

 

現在我們學《華嚴經》,從普賢行願的十大願,你得有這麼個心情:

 

如果我想生極樂世界,學普賢十大願,完了,你就迴向:「我以讀普賢十大願王,我求生極樂世界」。

 

普賢到你臨命終的時候,普賢菩薩就把你送去了。那個送去了,不是下品下生,也不是邊地余城,是上品上生!

 

在《普賢行願品》里,花開見佛,頓悟無常!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那個蓮花,你那個樓閣,就開放了,當時就見到阿彌陀佛跟你說法!

 

象平常我們一般生去了,也行十劫啊,也行八劫啊,時間可長啦!你想花開?你在這裡頭,還有很多的不清凈的手續沒辦完。在這個裡頭,在你修行裡頭,就等於在了娑婆世界的一切手續。這時候,讓你純善了。業是很重的,能生娑婆嘛。

 

為什麼讀普賢行願品能生?當你心開一節的時候,普賢菩薩送你!這是假他力。那你在學習《普賢菩薩行願品》的時候,知道十大願王,他的含義。

 

我們知道禮敬諸佛的「禮」,普賢菩薩第一大願。怎麼禮?這種禮有十種。我們平常只知道磕頭,沒去分析過。

 

但是,磕頭有十種磕法。

 

有兩種磕法是最不好的。一者是我慢禮,擺個架子,頭不至地、五體不至地。

 

在西藏呢?是磕大頭。

 

緬甸、泰國他們磕頭,是按佛指示的,在地下,沒有架子。擺個架子磕頭,是我慢禮。

 

還有一種是唱和禮。我們做佛事時,大家東序的磕下去,西序就念,西序的磕下去,東序就念,隨著唱和,是唱和禮。

 

這兩種禮,是不對的。

 

禮拜有深禮,深禮是恭敬的。自己拜的時候,御業承仗佛號。禮佛,過去的佛,禮53佛,禮35佛,現在的佛,禮過去的諸佛。還有,禮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叫禮未來的佛。有一種是要事上說的,有一種是法性說的。法性說,沒有過去、現在。所禮的呢,是佛性佛。佛性佛必須得事來表現,所以禮佛。示現表現呢,就是磕頭的意思,合掌啊、磕頭啊、稱奉名號啊,這叫四相禮。

 

四相禮不禮法性,這是禮法身的禮法。有的讚歎佛的因來禮,讚歎佛過去修行,來頂禮;有的讚歎成佛的果來禮,贊佛的果德與成就。

 

象我們人人具足「大方廣」,這些理性的。也有的稱讚因佛的,也有的稱讚果佛的,都可以。

 

為什麼要念呢?口裡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消你口裡的業障,懺悔口裡的業障,這裡含著懺悔業障。身禮,消滅你的貪嗔痴。觀想,消滅你的貪嗔痴。這樣來禮,在禮的時候,效果就大了,有很多的不同!暫時先說說這個,完了再給大家講講題目。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呢,從佛、菩薩、聲聞、圓覺,四聖法界,到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十法界。十法界就一個心,同一心體。十法界同一個心故,所以叫做「大」。

 

「界」呢?在事上說,是「佛界」。不是六道界,也不是菩薩、聲聞、圓覺界,各個的界限。要理上說呢,界,是能生義。生什麼呢?生諸法。法界,心生諸法。所有的諸法,都是心生的。

 

這個「心」,是總體上說。不是因為我是眾生,或者我墜了地獄了,或者墮了畜生了,就把這個心失掉了。不是的。你墮哪一道去,都不失掉,只是迷了。你迷得越深,罪業越深,形體越小。形體越小,表明他罪業越深。象你變了老鼠了,變了蟑螂了,人家都討厭你,惡做得太重了!變成這種畜生的時候,就說明,他的過去的宿業,太重了。等到還報還完了,他恢復了,又恢復原來的了,他也是有這個心。

 

我們經常說「心包太虛,量周三界」全是指著這個真心而說。這就是我們總相的體,十法界就這麼一個體,就是心。經常這樣想,經常這樣觀,將來,你的這個妄啊,就可以還本歸真。這就叫「修觀」,修這個「大」的觀。

 

象我們對一個人不熟悉,或者聽過經了,或者在念佛堂大家互相見過面了,多見幾次,就熟悉了。我們的那個真心啊,迷得很久了,現在聞到佛法了,才知道「觀」。象我們禪宗說,「念佛的是誰啊?能念的是誰啊?所念的又是誰啊?」你這樣來思維,找原因啊。

 

象《金剛經》上說,須菩提請問佛說,「云何應住」心住不住,怎麼樣住住我的心,使它住下?「云何降伏其心」我們對自己的心降伏不了。心是自己的吧?是自己的啊,自己你降伏不了它啊。心隨外面的境界相轉,你自己作不了主了。作不了主,這叫迷了。《楞嚴經》說:心被境轉,就是眾生:到心能轉境,即同如來。每部經論都如是說。《華嚴經》講這個「大」呢,是你的心不離開這個總體。

 

象我們一天事物當中運用,不問你做哪一行,在哪一件事物當中,做的時候,你的心不動,這就是隨緣了。咱們經常說:「隨緣不變,不變能夠隨緣」。聞了法了,依著佛教我們的方法,去做,念佛啊、禮懺啊,你念哪個佛菩薩的聖號,都可以。為什麼都可以?使你的心啊,栓住你的這個心,助你在靜的境界上。

 

這一境,有很多的表現。古來講的故事說,在一個山裡頭,有一個修行者。她念一個咒,把這幾座山都變了。一個聖者走到這個山,一看,說:這個山裡頭有個大修行者。找來找去啊,是個老太太。他就問這個老太太:「啊,你修的什麼法門啊?」老太太並不知道她的功力如何,說:「我什麼都不會啊,我就會念嗡嘛呢貝美牛」。這個老仙人說:「你念錯了!沒有嗡嘛呢貝美牛」。她說:「那怎麼念呢?」他說:「嗡嘛呢貝美吽」,給她更正。她說:「啊呀,我念了40年了」。「你念40年也念錯了。應該念嗡嘛呢貝美吽」。那,這個老太太就改了,老師傅一說,她就改了,她不念牛了,念吽了。「嗡嘛呢貝美吽」。

 

又過了幾年,這個老仙人又轉這兒來了。一看這個山啊,以前的勝境沒了。「啊呀!」他說:「我犯了個大錯誤!把人給指導壞了!」他就到處找,又把這個老太太給找著了。他說:「啊呀,你現在念什麼呢?」她說:「你告訴我的啊,我念嗡嘛呢貝美吽啊,不念嗡嘛呢貝美牛了。」

他說:「啊呀,我跟你開玩笑!你改他幹什麼?!」

她說:「你開玩笑的啊?!我修了40多年,你這一開玩笑,開了我好幾年吶!」

 

老太太沒辦法,又改回來了。又念「嗡嘛呢貝美牛」,這一念吶,又隔了一兩年,老仙人又來看,啊,山又變了,比以前還殊勝!

 

大家理解,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心吶!不是那個咒!不是咒靈,是你的心靈!如果你念阿彌陀佛也好,念咒也好,念哪個咒也好,你心不在焉,這邊念著咒呢,那邊干著別的事呢。

 

我們很多道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經常的對他們,我很煩。他打個電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說:「你給誰打電話啊?」他說:「我給老法師您打電話啊」。「你念阿彌陀佛呀,你給阿彌陀佛打電話去了。」阿彌陀佛不是說話呀!

 

現在好多道友,無論幹什麼事情,「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種念佛,輕心、慢心。他成了習慣了,表現:你看,我多修行啊!我一天不停地念!

 

心不在焉,這個不行!要心,而且要真心,不要妄心!但是,我們沒有妄心,不能達到真心啊。我們現在原有的心,是肉團心,我們沒印著我們自己的真心啊!那麼,怎麼找我們的真心呢?每一個經論都這樣說,讓你迴光返照一下,叫你「觀」。

 

平常如果我們說話:「我的」、「我的腦殼」、「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身體」、「我的說法」……。所有什麼都是「我的」。那,「我」在哪兒呢?這裡頭含著禪宗的味道。不論誰說話,都是「我的」。不論華言啊、英語啊、哪個國家,都要加個的字,加個中間的助詞,沒有直接的。沒有誰說:我眼、我鼻、我店,……它就必須得加個「的」字。的字呢是介詞,介不是主的意思。

 

這個,也是你修行的方法:「我的」不是「我」,「我」在哪兒?隨時可以這樣觀照,使你這個隨緣的心,漸漸地,習慣長了,那麼返樸歸真,回它原來的。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工夫哦!

 

我們看《六祖壇經》的時候,看六祖大師,他去賣柴火的時候,聽到樓上念《金剛經》,還是須菩提請佛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他就開了悟了。我經常對比:我天天都念《金剛經》,我起來就念,他整個也不開悟啊!為什麼?工夫沒到。因為你的心裡掛礙很多,悟不了。悟不了,就耽誤了嘛。那你就修吧!就慢慢磨練吧!

 

你看那個須菩提,跟著佛20多年了,阿含、方等、到學般若會上,那個會是他發起的。他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我對這個有疑問,我說:你跟佛那麼多年了,都沒體會到佛善付囑、善護念啊?佛就是托缽乞食嗎,回來把缽一洗,把衣服自己折好了。佛也沒要阿難去做,他都自己做的。我看《金剛經》都自己做的。洗足已,自己洗洗腳,完了敷座而坐。就這個情況,須菩提開悟了。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大家念到這兩句經文,怎麼體會?自己去參,各人體會的不同。完了他就問「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就對他說的法是:你法執太重。那次的法會,《金剛經》的法會,只是一千二百,都是大阿羅漢,專門破除法執的。佛以下解釋的,就是這麼兩句話,教的怎麼住心,怎麼降伏心:布施沒有能施的我,也沒有所施的物、也沒有受施者。

 

我們佛教經常講「三能品空」,沒有能者、受者、加所施的物。這,功德特別大!沒有尊卑貴賤。如果國王要布施給人家,要親手布施,而且尊重人家,不是輕慢的。布施者沒有的是輕慢心。在路上,看到哪個要飯的,我看,人要是把錢丟給人家,就不得了了,丟個三塊、五塊、丟一塊的、丟幾毛的。就沒有親自走到跟前,雙手供養,就沒有。這還是佛那個《金剛經》,國王。我們從那個經的含義,這樣體會。

 

這就是:你漸漸恢復到你的真心。心不被外界環境轉變,真心隨緣不變。我們的真心都變了,變了就隱沒了。這樣的修行,返妄歸真。這是「大」字。

 

「方」呢?方是體相。「相」是「大」的相。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是絕對、絕代。不是相對法,是絕對法。「大」是沒有相對的。「方」,是體。體本來沒有相,沒我們那個執著相;但是,它有個不可思議的妙有功德相。這個功德相是:「心藏在定」。佛說:終日度眾生,不見眾生相。

 

因此,我就聯想到,我們經常有的道友啊,替地藏王擔心吶。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眾生有盡嗎?眾生無盡,地藏菩薩就成不到佛了。那是咱們看,咱們有眾生相。地藏菩薩早就成佛了!

 

附帶說一句,《地藏經》是小乘法?《地藏經》是華嚴的一部份。如果大家讀《地藏經》第一品,跟《華嚴經》的第一品,你看,是不是相同的!

 

《地藏經》沒有一個二乘人,全是大菩薩!從第一品到十三品,全是大菩薩。「有那麼多鬼」,鬼能到忉利天去嗎?那是忉利天宮說的啊!阿羅漢都沒有,鬼能去得到嗎?

 

舉那個堅牢地神,那也是個鬼,那個主命鬼王,完了說說他們的將來,他馬上就要成佛了。都是大菩薩示現的,暫住。

 

還有,地藏菩薩度的那些人,都成了佛了,他自己沒成佛。他度的那些個諸佛、菩薩來了。

 

在第一品,釋迦牟尼佛就問文殊師利菩薩:今天到會的大眾,以你的智慧算算有好多?文殊菩薩答覆他:我以我的智力,千劫計算,不得其數,算不清楚。釋迦牟尼佛說:「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只有《地藏經》上,佛這麼說。佛還有不知道的嗎?!這是推崇地藏菩薩,讓人信《地藏經》。

 

這就是福德相。什麼福德相?無心大人,心藏在定。佛化現人間,說了49年的法,他在定中。象這樣理解。

 

「釋迦牟尼佛入了涅磐了」,這是我們想。釋迦牟尼佛沒入涅磐!有兩件事可以證明。

 

一件是道玄律師在終南山的凈業寺,見他道行高潔,天人給他送飯。小時候,那個天人,就是哪吒三太子。在我們佛教記載,那個天人姓張,不是哪吒三太子。一次,給他送飯,道玄律師就問他:「釋迦牟尼佛涅磐了,又到哪兒去化眾生去了?」

 

他問這個話,天人就一愣——這個話問得不對的意思。他說:「你問哪個釋迦牟尼佛啊?」他說:「釋迦牟尼佛就是印度降生的釋迦牟尼佛啊」。他說:「啊呀,我剛打那邊來啊!釋迦牟尼佛正在那兒說《妙法蓮華經》,還沒說完呢!」釋迦牟尼佛涅磐沒有?這是隨眾生的見解,隨眾生的相。

 

另一次是智者大師,天台山的開創祖師。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誦著誦著,入了法華三昧了。他定中親到靈山,聽佛說《法華經》。這都是祖師的記錄、記載。從這方面想。

 

這個「方」,這個「方」的相,相是趁體而起。說有相,這個「相」,是佛的智慧,不是形象的象。這說明了佛的智慧、德相。

 

讓我們說到《金剛經》上,須菩提讚歎佛:「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就是吃飯、穿衣嘛,不要把它看得太奇特了。日常生活嘛,越深奧的,你要不懂的,你不要去追,不要去鑽牛角尖。

 

你靜坐下來,思維修,從最淺處,就從你自心找答案!自己找,慢慢就會明白了,不能說大徹大悟嘛,小通小悟還是有的。

 

念《金剛經》,念上20年後你再看!我們好多道友,最初他不求解釋,光去念,念了20年下來,那裡頭的文字,你自然就會懂了。

 

我最初講《地藏經》的時候,有人問我這麼個問題,我自己就思維。我就拿著《地藏經》和《華嚴經》對照,我就在這裡頭找答案。沒有啊!沒有二乘法啊!也沒有地獄啊!這是我的理解。

 

你可別造業,造了業,地獄就現了;沒造業,不現啊!上海有監獄沒有?有啊。大家都知道監獄、看守所。你犯罪了,馬上就有;我什麼錯也沒有,跟你無緣,沒關係,它沒有!有要無。地獄也入世啊。地獄本來是空的,是你自己造的。「地獄本空唯心造」嘛!

 

象這種觀想,連心都化解了。妄心都沒有了,心都沒有了,還有心所造的罪嗎?「心亡罪滅兩具空」,兩個都沒有了。懺悔,要懺到這個地步,這,也是開悟了。

 

因為,佛所說的法,就跟你開火車的軌道似的,你別超出這個軌道。

 

那麼佛說法了,「歸山解悟,應時自現」。把你的自性、真心保護好,依照這個規矩,使你覺悟。覺悟了,能達到印著你的心。這,就是你的智慧。

 

我們現在是妄心,是聰明,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它是沒有分別的。有了智慧,就了生死了。

 

特別說一下,在我們一般的經論,叫六度萬行,《華嚴經》不是,《華嚴經》是十度。在智慧裡頭嵌一個「方」。慧、方、願、力、智、施、戒、忍、行、禪。叫十度。

 

我們經常講:「方便方便吧」。你有智慧沒有?有智慧方便是解脫;沒智慧,沒智慧方便要不得!「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犯」。你要是方便起來,不但解脫不了,更加負法。應這樣來理解這個「方」。這個「方」是智慧、德相,這就是佛的報身。現在釋迦牟尼佛是佛的化身。這個智慧德相,這個相,是「盧舍那」。法身,你我都一樣,跟佛是一樣的,無形無相,也沒顏色。

 

我們常說「法身慧命」,說命是慧命。智慧法身無相,以智慧是我的性命。沒有智慧,是失掉智慧的意思。沒有智慧,那法身也沒有了。沒有智慧,法身也隱了。這一念識掉覺照了,慧沒有了。念念不失覺,這個覺就是照的意。這個覺就是心經里的第一個字「觀」,觀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照。照什麼呢?照一切諸法無常、諸空無我。要放得下、看得破、任何事情都不執著。這就是自在了。看破、放下就是自在。這個自在產生在你的觀。觀就是你的智慧。這是「方」,方的相就是智慧、德相。智慧這個相,就象我們燈的光明,開了有光明,閉了就黑暗。這個相怎麼形容呢?就是光明相。

 

「廣」呢?有體一定有相,有相一定有它的作用。有相必有作用啊。一個事物有一個事物的作用。能力有好大,有好多智慧,就有好多做。無真而起的、這個妄的、這個「廣」,是造業的,造很多的業,是業障相。業障相我們可看得太多了!社會上有好多業障相:都是人,他的業,跟你的業不同。或者變成智障了,或者六根不全了,或者殘缺了,……。

 

懂得這個意思了,就知道,「大、方、廣」這三個字,就是一道「體、相、用」,這個體相用在大乘起信論上講,就是:九、十、等覺。是自體的,不是對外的。一念不覺,剛才說的念頭,一念失了念了,就生三細相。「一念不足生三細,境界歸原找六粗」。外面的境界,找你的六粗。這叫九相。九相,就是《華嚴經》的十相。業相、轉相、現相,含在你的一念之間,裡頭具足的。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這六個,見到什麼執著什麼,見著什麼造什麼業,貪嗔痴就來了,來了你就墮落了。

 

我們這樣解釋「大方廣」,就是:你一個心的法。含這三種義,有「體、相、用」,三大;收回來,就是一真法界;再開,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這個意思很深的了。我們要把這「四法界」、「六相」、「十玄」解釋清楚,一天兩個鐘頭,大概得要兩個月,60個鐘頭差不多。我開始在南普陀寺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了三年半,還沒講完,只講到離世間品,因為後來我去美國,就停下了。

 

「大方廣」具體在什麼表現?具體表現在「佛」。「大方廣佛」嘛。佛,就是覺悟的「覺」。我們凡夫,依著本來的具足的覺心,不覺了,迷了。不覺的,是依著「本覺」而起的。這裡頭就有分寸了,就有它的次第了。返本還原,要想覺悟,那麼,聲聞、圓覺只能自覺,不能覺他,不究竟;菩薩,不但自己覺了,也能覺他,覺得不究竟;佛呢?是究竟覺者,自覺、覺他都圓滿了。自覺圓滿具足了,覺他的福慧具足了。覺他,就是福慧。所以說「佛陀兩足尊」,兩足尊就是:福足、慧足。

 

「華」呢?大方廣佛的「華」,華是因。現在我們大家都是大方廣佛的「華」。因華將來一定能成佛,這是佛說的。《法華經》都給我們受記了。

 

末法的眾生,象我在美國,以前在我身邊有四、五個學生,最後剩了弘覺一個了,他們都還俗了,我還跟他有聯繫。沒關係,你這個跑道不願意跑了,回去再換個跑道也可以,但是,別忘了佛、法、僧三寶,只要這一念不忘。你現在忘了,再多吃點苦吧!還得經過一生、兩生、三生、……那就不曉得多少生了。反正你這個因種下去,你這個皈依三寶的因,種下去了,一定能成佛!三惡道斷了,你再來人間,又遇著善緣了,再來人間,又遇著善緣……。這就是種子意。因華,要人也可以說,要法也可以說。

 

比如說普賢,他們現在,是人啊,示現的是人,是菩薩啊!菩薩講十度,文殊菩薩講十度。以文殊菩薩的智慧,行普賢菩薩的行願,兩個是平等平等。有文殊菩薩智的、普賢願的因的「因華」,「嚴」,就是果,嚴佛的果德。「嚴」是莊嚴,華用來說人是文殊、普賢,果呢,那就是佛,毗盧遮那釋迦牟尼。這是指著法身佛說的。

 

那麼,「因華嚴」的這個「大方廣」,莊嚴大方廣,質地相,把我們所迷的大方廣,究竟還原,這就成了:福足、慧足,雙種莊嚴。或者「佛」、「華嚴」、「普賢行」是言福的,「文殊智」是言慧的,分開是這樣分,其實呢,不分也可以。沒有這兩種,缺一成不了佛。「華」,就是文殊菩薩的智、普賢菩薩的行願、「嚴」毗盧遮那的果德,這就是「佛華嚴」。

 

經呢,這是通的,我們中國原來有的。在翻譯的時候,就把它用了。原來的《道德經》啊,儒教的《四書》、《五經》啊,也都叫作經。經是什麼含義呢?經者,道路的意思;又者,經者,不變意。表示經常不變。在印度,象我們把花紮成一個花籃啊,他們經常掛到脖子上,把它編個花束,它有串聯意。經象個線,經常不變意。「大方廣」,經常不會變的。不管你在什麼時候,悟的時候是顯的,迷的時候是隱的;又者,它有個舍詞義,使之不舍,永遠不會丟的。

 

這種境界下,在普賢行願的境界下,不可思議!我們說到不可思議了。現在用我們的智力去想,想不到!現在我們不是講開會討論嘛,集了很多人,大家研究,研究研究、討論一下嘛,人多出智慧啊,這叫議。這個啊,你多少人也討論不出來!因為你是迷者,你怎麼想也想不到!因為啥?因為你是妄心,非得要真心才行!因此,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的境界」!那麼,《大方廣佛華嚴經》本身,就是不思議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共有三譯。有近譯華嚴,他只是60品,有唐譯的華嚴,有80品。這個《普賢行願別行說》40卷。我們講的是了理,普賢行願品有個別行說,他的最後的總結是華嚴義,跟80華嚴、60華嚴,文理是相連的。把他總合起來,叫作「入法界品」。

 

大家如果讀的時候,特別看這善財童子53參,那才真正叫即身成佛!其他的即身成佛都不是的,只是化身佛。善財童子53參是即身成佛。他從得福,從出生為一個眾生,親近文殊菩薩,文殊師利叫他經過很漫長的時間,參53。

 

後來,參了彌勒菩薩大寶樓閣之後,善財童子已經證得與彌勒菩薩同等的了,彌勒菩薩說:你這還不夠,你必須再回去,參文殊師利。

 

在《華嚴經》中,這種例義,其他經論沒有。初發心至成正覺,你最初發心,到你成佛的時候,成正覺了,成就了。你初發心的時候,你皈依三寶了,到你成佛時候,這兩個心,哪個難呢?不失二心,初發心難。你發了心了,一定能成佛。

 

但是,你發不起這個心來,遇不著這個因緣;遇著這個因緣了,就皈依三寶,入了佛門了,一定能成就。

 

過去的三世諸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三世諸佛,必須得修普賢行行,沒有普賢行行,絕對成不了佛。

 

因此,普賢行願就是全部《華嚴經》的最關鍵的、最重要的。

 

因為《華嚴經》到我們中土來,翻譯到我們這個國度來,來的數量很少,而且他是分段翻譯的。象《瓔珞經》啊、《地藏經》啊,還有很多其他的經,都屬於華嚴之類的。華者,雜。因華很多嘛。種善根的時候,都是不同的。你只要種了善根。所以,誦一部《華嚴經》很不容易。古德就規定,誦這個一品為日課。

 

我把這個《華嚴經》全部的,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初發心的時候,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初發心想入華嚴怎麼入?他想成佛,他問了120個問題,文殊師利菩薩答覆他140個,就是《凈行品》。

 

你的行動怎麼使它清凈?怎麼使它無染?你要不能修行,念誦就可以解脫。我們很多道友,到洗手間啊,到齋堂啊,不管到哪兒去,都貼著《凈行品》,有很多記誦。如果忘了,你看看。你一念140條,但是,總攝起來就是四個字:「善用其心」!我剛才說的,把你的一念心看好。「善用」,這,就是關鍵!

 

講到這裡了,跟大家說,你要是能夠天天誦持《普賢行願品》,能開智慧!能消業障!

 

我從一到鼓山,我那年才16歲。將近8~9個月,我想入學,老法師根本不收啊!我去了,他讓我寫個自傳。我寫了個自傳,他看看我的自傳,他說:「你連佛教的小學程度都沒有,我們這是華嚴大學啊!叫你入了,你也很苦,你絕對跟不上啊!」我是賴著不走。他說:「好了,你給我當個侍者好了。」

 

侍者就是端端飯啦,幫助老法師洗洗衣服啊,打掃整理諸位法師共同修行的住所啊,上課的學校的教室啊,……,我就干這個。

 

那時候,我們的同學有廣東的、福建的、還有湖北的。我們老法師是湖北人。不光是上課的時候,他講的話我也聽不懂,再加上《華嚴經》句子又長,我字還不認識,還得聽課。

 

住了7~8個月了,沒有辦法再住下去了,我很同學連溝通都溝通不了。他們咭喱哇啦的廣東話,福建話嘛,我就一個北方佬。沒辦法,就想走。

 

大家知道我的介紹,我的名字叫夢參。

 

我做了個夢,夢中不讓我走。第二天,我問老法師:「老法師,有什麼開智慧的方法?」他說:「有啊,第一個,要供養。」我說:「這個我沒辦法,我什麼都沒有。」

 

我從北頭來的時候,那時候,剛一受戒,非常地執著,什麼過午不食啦,持銀錢戒啦……。後來知道行不通,根本行不通。我什麼東西都沒有,拿什麼供養?老法師說:「我說的供養不是財物,是用身體。」「身體怎麼供養?」「燃香、燃背、燃指。」

 

我說:「燃指我做不到,兩手要做事啊。怎麼辦呢?燃個香可以。」我這兩個胳臂燒了不少,腦殼上,我們北方戒是不燒的。他說;「這樣吧,把戒點頂在腦殼上吧!」就在腦殼上燒幾個疤,免得到戒堂掛單要戒牒。

 

那時,不象現在這麼隨便,你得背個衣單,你得背個被頭,你得有衣物啊,連個被頭都沒有,就這樣來了?現在不需要,現在提個包就可以了。

 

頭天,我跟老法師告假,老法師說:「你早就該走了,你在這兒也混不下去了。」就這個特點,捨不得走!問啦。他告訴個方法:「人家睡覺,你念《華嚴經》,得精進!」「《華嚴經》我背不得,念又不認得字,我怎麼念啊?」「先念一品,我教你。」我就開始念華嚴行願品,念了半年多,也燒了很多香,身上燒的。哎!他就聽得懂啦!情況完全變了!我說,這也算開智慧。

 

念《金剛經》,聽了講好多遍,不懂。等你自己念了,啊!原來是這麼個事!心裡明白了,不是開悟啊,大家別誤解。就是我明白了,懂得是什麼意思了,就好了。

念《彌陀經》,我想跟諸位法師印證一下,對不對?

 

我說,凡是念《彌陀經》、念《往生咒》的,一定能生極樂世界!今生生不了,你不要著急,來生生嘛,來生生不了,再來生嘛,來生生不了,再來生,……十輩子,八輩子,20輩子,沒什麼關係,一定能生!有什麼根據呢?

 

《彌陀經》告訴我們了,《彌陀經》就是根據啊!要已生,要今生。已經生極樂世界了,那不談。今生,今生念阿彌陀佛成就了,就生了。當生,當來啊,當來什麼時候?沒說。當來沒念,怎麼能生啊?如果來生到畜生道去了?因為你受了三皈,再不到畜生道去了。你在來生,經文上有六方佛,六方佛發願護持你念《彌陀經》的人。六方佛即十方佛。你要信,沒錯!六方佛總把你拉回來!完了,還要你念「阿彌陀佛」,生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很多啊!不是咱們一個極樂世界!如果大家念《戒經》,讀過《戒經》的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36萬億11萬9千5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一個阿彌陀佛一個極樂世界,一個阿彌陀佛一個世界,極樂世界很多啊!難道還沒有你一席之地嗎?!有的!你念《彌陀經》、念《往生咒》。但是,你得建立一個心,什麼心?信心!你相信:我一定能生!今生業障沒完,來生一定能生!如果再加上你今生的行持力,一定能生!

 

希望我們的道友,你讀哪部經的時候,哪部經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也告訴你修行的次第。都有修行次第的,哪部經里都有。那你要不注意,你要不去分析,你光學學文字,那什麼作用都不起!說:「種善根」,種善根有什麼用處?「來生福報大」。你福報大,福報越大,更容易造業啊!智慧不大,有什麼用?印度有這麼兩句話:「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印度那個國王的大象啊,珠寶瓔珞掛得滿身,一個象,好幾個人來照顧它、伺候它。印度那個象,我沒見過,我到西藏看過,那個嘉瓦的馬啊,一個馬,兩個藏民來照顧它,一天還給它洗澡。喂的時候,中藥材天麻,還有中藥材貝母。咱要買一小包貝母,多少錢啊!拿它喂馬啊!一簸箕,一簸箕,倒了喂馬!第一個,那時候戰爭年代,運不出來,二者,那個馬吃地油光燦亮的,嘉瓦喇嘛根本就沒騎過。它不是福報嘛!修福啊!那時一個喇嘛道友,我們兩談,他鬧不明白,談那個馬廄。他就問我。「啊,墮了馬了。」

 

我說:「我們還及不上那個馬,我還沒有它那個福報呢!但是,我們慧比它強啊。它墮落為馬,那些個馬,就是修福不修慧的。我們要死了,我們還變不著它這樣的馬呢!又不騎,光養,還有兩人照顧。咱們兩有人照顧嗎?沒有啦!誰照顧你啊?給它洗澡,給它一天喂的,不得出一點毛病,還有個獸醫一天地跟著」。

 

修福不修慧

 

修慧不修福呢?那兒喇嘛好多的。西藏的喇嘛、西藏的道場,不象我們這兒的道場。我們三院、四院住著7000多人,一個人一間房,生活自理,常住不供給。吃飯,你自己有茶撈點茶,有點經濟,擱點酥油,沒有經濟吃不到,酥油沒有,清水沾粘粑。有些格西就這麼苦了好幾十年!我們大家沒到過。

 

我們光在這兒跟喇嘛學密宗,知道密宗怎麼回事嗎?念那個咒,你懂得那個咒是什麼含義嗎?那真叫密!你苦念糊塗咒!我經常跟那些個,他教你念糊塗咒。沒跟你說啊,你不知道什麼意思啊!人家那個是有傳承的。

 

在西藏,你不讀25年的顯教,進不了密宗院。密宗院還得學5年。拿酥油粘粑學會做各種供具,還得自己做壇城。壇城就是你修行的道場,把自己修密法時候的觀想,進到壇城裡頭,八大菩薩護持你。你外頭用粘粑自己做,做八大菩薩、16金剛。看你學哪一行,蓮花部的、金剛部的。這樣做,這樣下來。

 

還有,你要學密,第一個,懺罪。他跟顯教一樣,也得懺悔。不懺悔,你有業;有業,你怎麼學得進呢?懺業,把業懺盡了才行。懺悔在沒學正法的時候,也要學四加行。

 

這密宗的道友們,接觸的也都知道:磕十萬大頭,供十萬曼達。我們很多的受了灌頂的,我說:「你學四加行沒有?」他說:「沒有」。我說:「什麼叫曼達,你知道嗎?」「不知道啊。」

 

他連供十萬曼達名字都不知道。還得念十萬百字明。十萬百字明他分金剛部的、分蓮花部的。求神通進入的,就得念蓮花部的,金剛部的是修智慧的。修這四樣就夠嗎?還得念十萬皈依頌。

 

在密宗,任何人開始修,前頭一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不論念什麼、做什麼。象我們上殿,最後散了,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連這個意思都沒做。

 

為什麼我們要經過學呢?不學你怎麼知道?你不知道,人家說「盲修瞎練」。

 

我這也是講故事。我們雪峰有個老修行。可能我們道友有知道的,就在那個枯木那兒。以前義存祖師時,有一個大樹枯了,剩了半截了,他就坐那枯木裡頭成道了,開悟了。後來,專門修了個大房子,把枯木裝起來。

 

那兒有個老修行,在那兒拜千佛、拜萬佛、拜華嚴、拜法華,拜了17年。我去那時候17年。

 

1985年我到雪峰,特別去看他。那時,他拜了17年了。我到那兒去了,他就問我,他說的的福建福南話,我不懂,有個小孩給做翻譯。

 

他說:「法師啊,怎麼樣了生死啊?」他把我問得很莫名其妙。我說:「你在幹什麼啦?」他說:「我在磕頭啊。」我說:「磕頭幹什麼啊?」他說:「消業障。」我說;「消業障幹什麼啊?」他答不出來。

 

我說:「你天天在了生死,你還問我怎麼了生死啊!我還沒有象你這樣磕頭呢!我都沒了生死啊。悟到這樣,你還問我。你就在了生死啊!你做吧!我到美國去了。」

 

雪峰一個道友到美國去,我特別問,我說:「我們那個老修行呢?」

他說:「那個老修行有點著魔了。」我一聽,問:「拜佛怎麼還著魔了?」「他說他成佛了」。

 

我說「成佛了,也不見得著魔啊,拜佛成佛是必然的。」「他是不收任何供養的。」我說:「誰給他錢?」

 

他說:「你懂得的,給他大米,他收,其他,都拿到常住那兒了,剩下什麼,任你供養什麼,全部交給常住。」

 

因為他有這個福、有這個德。後來,我最近到廈門,他又好了。

 

必須懂得啊!為什麼要學啊?因為你不懂得教義,你怎麼走入錯路了,你還不知道!必須得有次第啊!成佛得發菩提心吶!發菩提心才能行菩薩道啊!你心都沒發,願也沒發,懺悔也沒做,那你修道呢,很容易走入歧途!

 

先懺悔。在你早上上殿,你一去,就懺悔,心裡觀想懺悔。完了下了殿,把做的這個功德,布施、供養。給一切諸佛菩薩是供養,給一切眾生是布施。發願、懺悔、迴向、這三步,一天到晚,你一定得做,這才能夠。做的時候,要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觀恆進去。

 

禮佛怎麼禮?有十種禮法。禮,就是身體在磕頭,心裡在想。

 

心裡的想,是「觀想」。口裡還在唱念。身、口、意。在你正做的時候,轉變你的身口意,變成諸佛菩薩的身口意。這樣子呢,你的成就呢,快一點。

 

那麼,你修行的時候,少走彎路。象我們住佛學院的,我們在鼓山的時候,我們佛學院老和尚傳禪的時候,兩個經常地辯論、爭執。這種爭執是不對的。一個人從言語進,一個從觀想入。

 

禪定呢,禪,這個字,意思就是三昧。平常說「觀」,就是想,想,就是修觀。所觀的不同,修的生死觀嘛,了生死的觀嘛。你觀什麼?換句話說,你在想什麼?這是禪的最簡單的開示。禪,一個示,一個單,很簡單!簡單的開示,就是很簡單的啟發。

 

假使說,你沒有發菩提心,悟不了。為什麼?你連這個娑婆世界的事,厭離心還沒有,你能離開娑婆世界嗎?我們經常念:「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我們大陸上的歷代祖師有省庵大師發菩提心文,蓮池大師發菩提心文……,發菩提心文很多,很籠統。不籠統應該怎樣呢?

 

如果大家學習學習那個西藏的《菩提論道》,或者學習斯里蘭卡的《清凈道論》,清凈道,菩提道。走菩提道,發菩提心的時候,你要入普賢行願,你必需得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

 

覺悟的心,包括有幾種層次。

 

第一個,必須對娑婆世界厭離,生厭離心。

 

有了厭離心了,對娑婆世界心不貪念、意不顛倒。厭離得越究竟,你成就越大。不管你修哪一法門。生極樂世界,你不厭離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肉又想吃,男女關係你又想得到,又想開大公司、發大財,……還能去到極樂世界?!那真是作夢了!把這些全放下,得有厭離心!你自己厭離不行啊,還有這麼多六親眷屬,還有這麼多眾生啊。

 

第二個,大悲心。

 

憐憫眾生,行菩薩道,我要度他們。我不能因為這種苦難,我一個人走了,不行。我得把眾生都度了,把這些道理給他們都講清楚,讓他們都明白。但是,這個大悲心啊,容易產生愛見大悲:跟我有感情的、跟我說話投得來的、很我有關係的呀……。這個不能有關係戶,有關係戶是不行的!平等大悲!但是這個大悲心得有智慧。

 

第三個,是般若心。

 

以智慧指導大悲,以大悲心厭離世間,使眾生生厭離心。你給他們作榜樣。你也離、讓他們也離,離啊離,都離了,完了不離娑婆而生極樂。生了極樂世界,把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劃開了。實際,你生了極樂世界,也就是娑婆世界。

 

學《華嚴經》呢,把這個極樂世界立的,種種光明瑞相,上頭20層華藏世界,咱毗盧遮那說的,他這個法身,他所教化的區域,第十三層,叫華藏世界。凡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的、所有說的世界,所有的無量諸佛,都在十三層華藏世界。

 

有一次,阿難尊者,他聽到了,他就問釋迦牟尼佛,因為他對佛什麼話都說的,他毫不拘束的。

 

他說:世尊啊,你在因地大概發願不清凈啊,為什麼你這世界這麼臟、這麼壞、苦難這麼多?你說的極樂世界、琉璃光世界、不動世界、……,那麼多世界為什麼都很好?佛沒有答覆他,文殊師利就答覆他了:你說什麼?你看到的!我看到的世界就不是這樣的。正在文殊師利跟阿難尊者說呢,佛用足點大地。啊!馬上這個世界變成了華藏世界!眾生的業!

 

如果這個娑婆世界的苦難,釋迦牟尼佛不來發大悲心,咱們怎麼離苦呢?都到極樂世界了,誰來度我們呢?你到極樂世界去,馬上得請回來!不為安養,回入娑婆世界。你得發這個願,生得更快一點。你說,我到那兒享受去了,你去不了!那界那麼清凈、那麼好,你去不了!

 

「啊,我們上海龍華寺很舒服」,我們那個道友維那師傅說:「住這兒比我們住山裡舒服多了,我們就在這兒住著好了」,這能行嗎?沒有這個緣!我們今天講這個「華」、「嚴」,還得有這個「因」。

 

你是什麼因,你就結什麼果;那你得找好因。發菩提心,就是因,將來成佛,成菩提果。

 

 

第二講

 

諸位道友吉祥!

 

昨天,我們開始講了《普賢行願品》的大意,講解了《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題。今天,就跟大家解釋解釋十大願王。

 

十大願,是總說的。我們昨天跟大家講的是總相;十願裡頭,一一願是不同的,這叫別相;但是,同名行願,是同相。那麼,禮讚啊、供養啊,他是別別的不同,這叫異相。這,成就了我們一個普賢之因,就叫普因。但是,這普因呢,是共相。隨便哪一願,都是成就普賢的、行願的因,但是各住各位。各住各位就把這個同相壞了,就叫壞相。大家先懂得總的意思。

 

但是,十願不要把他分開。當你禮敬諸佛的時候,就具足了:稱讚如來、供養如來、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每一願,都具足九願,這樣理解。這就是華嚴的「一即一切」。當你禮佛的時候,你最初禮的時候,觀想力啊、想像力啊,可能沒那麼豐富;當你禮讚久了,弄得純熟了,當你禮佛的時候,就是包著:

 

讚歎佛、供養佛、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我們就從禮佛的時候開始說吧。當你禮佛的時候,磕頭的時候,你要唱念啊、要稱讚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或者「南無大行普賢菩薩!」這就是贊。禮的時候就含著贊,叫稱讚如來。禮佛的本身就是供養:口裡讚歎佛的,口業供養;身體在禮拜,身體在供養;心裡在思維,你拜的時候,不能不想到佛啊,這就是本身是供養。

 

這個供養,比你供養香、供養果、供養其他的七珍瑪瑙,比那個珍貴得多!這叫什麼?這叫法供養。

 

《華嚴經》講的是: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的功德,比什麼供養都大!這就是,在你禮佛的時候,就具足了禮、贊、供。禮佛、贊佛、供養佛。

 

那,你禮佛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消過去的業障啊!禮佛的目的是懺悔過去的業障。你的想像必須得豐富。豐富的含義呢?就是當你在禮佛的時候,你想到十方諸佛都在禮佛,佛也禮諸佛。釋迦牟尼佛也禮佛,他禮十方之諸佛,他禮的是法性的、本體的、自性的佛。

 

你在禮佛的時候,隨喜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一切諸佛菩薩、十法界的所有的功德,乃至極微細的一點點功德,也不捨棄。這就是隨喜功德。就在你禮佛的時候,隨喜諸佛功德。懺悔業障完了,隨喜一切,一切的人家做的善業都隨喜。

 

請轉法-輪呢?不是光是請佛說法,成說、差說、一切眾生說,……一切的。只要是他所說的,是了生死的、消業障的、能夠得到幸福的,都請他們說。不分他是什麼人,不分他是哪類的,乃至於畜生,都請他們說法,這是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包括一切諸大菩薩、一切善知識,都請他們長住世間,度化眾生。在禮佛的時候,就具足了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佛在世間所有的度眾生的一切方法、教化,我都學,常隨佛學。

 

在你禮讚的時候,隨佛學完了,學佛,佛是作什麼?常度眾生。所以就恆順眾生。

 

這個特別地難吶!恆順眾生,滿足一切眾生願,眾生有什麼要求,恆順眾生。但,這裡頭有個問題啊,眾生作惡業,我隨順他不?「眾生心,他造因」我隨順他,隨順而「轉」!問題就在「轉」。

 

完了把你上頭的九願,你所做的,同時迴向。

 

就在你禮佛的這一剎那之間,十大願王都具足了。

 

因為我們禮拜的時候,是隨著佛學來的。佛入世禮拜,佛教導了我們,所以我們才能夠這樣地去禮拜啊!沒佛出世說,我們怎麼知道禮拜呢?怎麼知道敬禮諸佛呢?怎麼知道稱讚如來?怎麼知道供養三寶呢?

 

因此,在你最後的時候,就在禮拜的時候,從禮拜開始,都具足後頭的九願,九願每一願都具足十願,這叫重重無盡。

 

所以,禮拜的功德啊,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不會這種禮!

 

不會這種禮,你只能觀想一個,就可以了。當你磕下頭去,我禮一切諸佛。同時,這個十大願上沒說,其他經上這樣說:觀想,能禮所禮,體性是空的。也沒有能禮的我,也沒有所禮的諸佛。這是我們最初講的「大」,大方廣的大。以「大」來禮佛,「能禮所禮性空寂」。雖然是空的,我有感有應:感呢,是我求者,是禮佛者;應呢,是我所禮的諸佛。這個我能禮的心,跟諸佛的心,是一體的。

 

這個「大」,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是無上的菩提大。道力相交,我的心,跟諸佛的心相交,叫「道交」。這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心裡頭想,你想不到;我們大家集合一起議論,也是你議論不到的。「能禮所禮性空寂」。性本質是空的、是寂然的。但是在我這個道場中,我在這兒禮的時候,諸佛在加持我,這是不可思議的!就看你的觀想力如何了!

 

「我此道場如帝珠」。我這個道場啊,就象玉皇大帝第四天宮的那個寶珠,能照著,凡是他所管轄之內的,都在這寶珠里顯現。他也不用去調查,也不用去尋,也不是等灶王爺來彙報,他完全都知道了,就在這寶珠里,就顯現了。這是帝珠說。我現在在這兒拜佛的時候,就象第四天的帝珠說,一切諸佛都顯現在中,我的身,化為無量億身,每一佛前,都有我在禮佛。

 

這個,在你最初拜的時候,達不到這種境界,這叫拜億佛。我最初學拜的時候,拜一尊到兩尊,或者你發展到三尊,或者發展到十尊……。在你發展到能夠拜53佛、35佛、88佛,你的一念之間是頓現的。就是我們打妄想。你在這兒念著經呢,那邊打妄想,一下跑了,跑到家鄉去了、跑到廣東去了、跑到北京去了……但是,你還在這兒禮佛,這叫頓現。

 

所以,我這道場,就跟那帝珠似的,就是感應一切諸佛來加持我,象帝珠那樣照著,光明射著的意思。

 

「我身影現諸佛前」。在我禮拜的時候,十方法界一切諸佛,那不止東方琉璃光啊、西方極樂啊、上方不動啊……不止這幾尊佛了,無窮無盡的佛,都有我的影現;諸佛菩薩都影現我的面前;我的身影現於諸佛前。

 

拜佛最初開始,你要是這樣拜的話,很慢很慢,拜一個拜下去,要3~5分鐘都不止,不是隨大眾啊。你在大殿里拜佛,誰肯等你啊,這是不可能的。你自己修行的時候,一定要做這個觀想;趕到你觀想久了,你拜上一年,那不同了!那你一磕下去,剛才我說的,他都頓現!

 

這叫頓,華嚴特殊頓義。頓現,是你心的力量!那這樣了,你還求什麼加持嗎?你心裡還有什麼障礙啊?!什麼障礙都沒有!消除你的煩惱、消除你的業障,這種禮拜是最好的!

 

邊拜、邊贊、邊供養、邊懺悔、邊隨喜,十願都具足了,就在你禮拜當中顯現。稱讚如來本身,就是具足了禮拜,也具足了九大願。這個要配起來,時間很長了。現在我們不配,我跟大家舉這第一個例子,十大願都互相交涉、互相為融。一即是十,舉一即舉十。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不是我這樣說的。說:在我們一個頭禮下去,盡虛空、盡法界,都見這個行者在這兒禮敬諸佛,普皆迴向。

我們把他特別注意點。好多道友這樣問過我。他在修行的次第啊,不大明了。

 

借著講十大願,特別注重三點:

 

第一個,要發願。一定要發願!

 

你要禮佛前,一定先要發願!

 

第一個願:「發菩提心要成佛」。這個願,絕對要發!

 

成佛是成就我們自己的心佛,我跟佛是平等的;我要恢復我這個與佛平等的,用通俗的話說,是恢復這個資格。現在我們具足佛性,沒有顯現。

 

過去有這麼個公案;要個老和尚,8~90歲了吧,象我這個年齡。我還不需要,他身體差點,在他洗澡的時候,得讓徒弟幫助他。

 

他徒弟開悟了,成道了,他師傅沒成道。他徒弟在給師父洗澡的時候,拍拍師父的肩背說:「很好一尊佛啊,可惜未開光!」因為他沒成啊。

 

他師父聽了,說:「如何開光法?你有什麼給我開光的方法?」

 

這要大家參了,這個方法先別說,說了要不靈了。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經常說,請佛像啊,要開光。你不要給佛像開光,先把你的心開開光。你心光要開了,佛像光自然就開了!

 

你經常地看到,我們的道友請尊佛像啊,找師傅給開個光啊,何必啊!平常你拿個楊枝,你自己就把光開了。對著佛像,拿著楊枝凈水,灑一灑,就可以了。但,你的心,必須觀住,上心光!那個,你不會念的話,可以就念:「楊枝凈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慧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點一點兒水一灑,開了光了。你的心,跟這個像的心,結合到一起了,開光了。

 

當你學十大願的時候,你給一切眾生開光,也給你自己開光。

 

所以,當你禮佛的時候,本來就是具足一切的啦!禮敬諸佛,一定要加觀想!這個觀想,第一個要先發願;「願成佛、度眾生」。

 

每個道友練功的時候:「願成佛、度眾生」。但是,你的心力必須得到!你心力不到,光念念文字不行!你觀想:我也成佛了。你得這樣觀想,發願成佛。為什麼要發願成佛?為度眾生。

 

你現在自業還很重啊!那你就懺悔業障吧。

 

第二,懺悔業障。邊拜佛、邊贊、邊懺悔業障。

 

你都禮敬完了,你具足迴向。

 

拜懺,這樣觀想,這樣禮拜,功德很大啊!把他供養給一切:先供養給諸佛、供養給諸菩薩、供養四聖法界、供養一切眾生。四聖、六凡、十法界都供養。

 

在你,磕的可是一個頭,但是,這個力量啊,比你磕十萬個頭力量都大!它是心力到了。

 

有人說,我們佛教是唯心主義。不錯,我們是唯心。這個唯心吶,可是從唯物來的!

 

昨天跟大家講「事事無礙法界」,我們的唯心,不是事情不通達的,糊裡糊塗的,是光明遍照,是沒有一事不知道的,佛沒有一事是不知道的。

 

有時候,我們的修行者,他本是在山林。我們一個老道友,住在五台山。我們一個道友,從美國回來,到了上海,下了輪船,後來到了五台山,他跟他說;你某天某時下的輪船,哪些人接你去了。還把他坐的汽車號碼給他說了出來。回來的這個老和尚,就是壽延老和尚。他在上海以前有個廟,後來在戰爭年代,他就去了新加坡了,從新加坡移居到美國去了,現在他也過世了。他親自跟我說的。他在五台山的道友已經過世了,也不在了。你說,他在這邊下的輪船,哪個開車去接他,他都給他說了出來,他還在五台山裡呢!這叫什麼啊?心通!

 

我們不是講神通啊。神通是什麼?是現前的心。

 

我昨天跟大家說,現前一念心。什麼叫神?神是你自然的心,神靈偏心。我們佛教講心的時候,是指自然的意思,是自然的心,原來本具如的這個心。

 

通呢?通靈慧性,智慧的體。當你明了心了,沒有你不知道的,這叫神通。

 

能不能轉化呢?它能把你的肉體轉化,這就是生死自在。

 

他這些怎麼來的,我說的這些大德們?如果你去禮拜,如果這樣觀想,你修成的,比他們都高超!他們只是一點,沒能圓融無礙,不能遍法界。

 

我們經常說:「一禮遍十方」啊、「自在無礙」啊,就是這個含義!你說我們這個禮佛,跟我們每天去磕頭去一樣不一樣啊?那是「毫釐之間,差之千里」啊!本來相差一毛一毫,但是相距離上了千里了。觀念不同、意念不同!

 

以普賢行來觀想,一切都是圓融的,一切都無障礙,這就是普賢行!那,就舉禮敬諸佛,你就是這麼大的功德!

 

你要發願,在禮佛前,你站在那兒,先發個願。修行,全是心,指揮你的身,指揮你的口。你先把心念轉化了,不去念貪嗔痴去,所念的是戒定慧。要象這樣來禮。

 

禮佛的時候,你要是自修的話,都要把心沉靜下來,不要做得慌慌張張地。把心思沉靜下來,慢慢、慢慢地做,一步、一步地做。最初做困難,當你做久了,久則成自然。這樣禮。

 

你得先發願。到這兒禮佛,為什麼禮佛?先發願,你自己想什麼?你都可以發願。「我為求我父母身心健康」;我們在家的道友很多:「我為我的公司做得很順利、發財」,都可以啊。但,這個願特小了!你最後發願「要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才是普賢行。發願完了,你再磕頭。

 

但是,你想做這些事,你發願是回事,障礙還很多呢!不是那麼順順噹噹的。你想修行、想成佛,無量劫來,那麼多怨親債主,他不找你算帳嗎?!這叫業障。你所做的業,給你障住了,你必須要懺悔,懺悔業障。你說:「你不要找我麻煩了,我這修行,是跟你們修的,讓你們脫離苦海。」你要把它度了,他還找你麻煩嗎?他不找你麻煩了。這是懺悔。

 

最後要迴向,把所有的功德,把你所做的功德,迴向到盡虛空、遍法界,上供一切諸佛、四聖法界,下至六道輪迴一切眾生。最初起點,那功德不大,但是,你這一迴向啊,把它給擴大了,功德無量!這個呢,不可以用數字來計算,數字是計算不出來的!

 

所以,佛法總說:「不可思議」,這就叫不可思議!這僅是一個:禮佛。

 

稱讚如來,咱們念的是人家祖師編的偈,你自己可以編。編不一定要四言八句,也不求文字如何,就老老實實地,你怎麼想的,你就怎麼稱讚。說:「佛啊,你真了不起啊!你在世度了很多苦眾生啊!」就這麼站著說,都可以。讚歎一次,就是稱揚嘛,稱揚他的功德,稱揚佛在度眾生的功德嘛。

 

現在,我都在佛的光輝照耀下,我才能夠進入三寶的門下。起碼我不墮三途了,地獄、餓鬼、畜生,我再不去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受過三皈的弟子都懂得,不墮三途了。但是,這有個目的,有個前提,前提是什麼呢?你別再造業了!你才不墮三途啊。

 

如果受了三皈的佛弟子,再去殺人、再去放火、再去搶劫,你照樣得墮!你不是佛弟子了!你失掉三皈的意義了!這個道理得懂啊!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經常順著正業,順著戒、定、慧,不做貪、嗔、痴。

 

這樣稱揚諸佛的功德,你可以隨便一句、一句,你怎麼稱揚都可以。自己不會稱揚,照佛經上所說的稱揚,照人家別的主持稱揚。但是,你必須得體會。如果你自己沒體會,光念人家的那個四言八句,效果不大。

 

我有個道友,象我這樣子。他念祖師永嘉大師證道歌:「窮釋子,口稱貧」。我們和尚不是窮嗎,乞食,討口嘛,但是他克魔,一切天魔都畏怖,又叫怖魔、去惡,一切惡事都不做嘛。但是沒有錢。所以永嘉大師說,「窮釋子,口稱貧,徹骨窮來有幾人」。真正窮的,窮得什麼都沒有。他一個老和尚,他也沒得廟,在山裡住洞,洞也塌了。他就說:「去年窮,不算窮,去年尚有立錐地,今年立錐地也無。」那真窮,連立錐地方也沒有了。要窮到這樣,你真正清凈了,那就真靜心了,成道之後,無掛無礙啊。再說永嘉大師的下兩句話,你窮得不徹底,「徹骨窮來有幾人」,真正窮很得徹底了,「信手打開無盡藏,磚頭瓦礫盡奇珍」。他說你要成了道了,什麼都是寶啊。這時,揀來就是寶。

 

莫說我們過去那些大師了。我們道濟禪師在靈隱寺,示現了很多事,他拿塊磚頭就是黃金,你就發財了。你想發財嗎,我給你塊金子。金子在哪兒?拿塊石頭就是啊!那你拿的就是黃金。為什麼能這樣?功德,稱揚諸佛的功德!稱揚讚歎別人的功德!千萬不要說別人的壞話!我們啊,人家誰讚歎了,「他有什麼了不起!」總要夾兩個,總不願別人好。這是絕對要不得的!

 

遇著人家的好事、聽到誰發財了,你讚歎隨喜,你也跟著發財了;聽到誰成道了,你也讚歎隨喜,你也發財了。

 

這個,是要你讚歎如來的時候,你得會觀,你得開觀想。

 

第三個大願,供養如來,供養諸佛。不要照普賢行願品的,經文啊,當然是讓你懂了、你念,讀頌的時候。當你自己觀想,就不一定了,離開經文了。

 

供養佛的時候,那是法供養最。香花燈燭果啊,茶食寶珠衣啊,初一、十五,在大寮做些個供品啊。但是,你要講觀力呢?這供品就不思議了。沒有觀力呢,供一碗飯,就是一碗飯,供一個寶珠,就是一個寶珠;加上供力了,供的就是遍!但是,這些有相的,都不是真供養。有些有相的,非得買上這麼個花籃,買上幾朵花。這有數量的,很局小啊!

 

你用意供嘛,你坐著一觀想,把你所到過的紐約啊、三藩市啊,把美國那些超級市場啊,把北京的、上海的最好的超級市場,一作揖,就搬到你的佛堂來了!思想搬來的啊。他那兒還沒動,你這兒可搬來了,全都供養諸佛!說:「這是假的嘛」。那個比這個假。你的心裡永遠不壞!你這供養,坐這兒,從早到晚,一天都在供養,你供養一個月,你的心不會壞啊!供養、永遠供養;假的不行。說;「這個是真的,那個是假的。」那個它一個月也不會變色,不會謝;這個啊,不要十天就謝了!你說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這個社會,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假的當真的,真的又當假的,叫顛倒眾生!這是事物的供養。

 

還有法供養。象我們個窮和尚,哪兒買那麼多去?那你去上街,跑街上去,買水果、買花去?不必要!坐到這個佛像前,或者跪在佛像前,念部《心經》,不多吧,很快就念完了。再不會念,念「阿彌陀佛」供養阿彌陀佛。

 

你聽了得很奇怪吧?!念「釋迦牟尼佛」供養釋迦牟尼佛,念「普賢菩薩」供養普賢菩薩。這才是真的!不要向外面求,求自己!

 

蘇東坡跟著佛印禪師,兩人到廟裡散步去,參觀廟。

 

蘇東坡看到觀世音菩薩拿個念珠,他就很奇怪,塑像塑了個念珠,他問佛印禪師:觀世音菩薩塑個念珠作什麼?說:觀世音菩薩在念「觀世音菩薩」啊!問:觀世音菩薩還念「觀世音菩薩」?

 

他說:是呀,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啊。他說:哎呀,我不明白。他說:那你參去吧。你給我解說、解說。

 

我不給解說。就走了,逛去了。逛完了,出門口了,蘇東坡一拍大腿:我明白了!不要你說!

 

佛印禪師說:你明白什麼了?他說:求人不如求己!

 

懂了吧?大家懂這個話吧?供品還有找人去買,還要幹啥?你就坐這兒,好好對自己在這兒供養吧。把我的身體,觀想的供養,完了,念一部《心經》。

 

《心經》就修一個字,就是「觀」。觀,就是想。你想吧:一切世間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觀了,你就放下了,世間什麼都不貪愛了。假的嘛!貪也貪不到,最後沒有。空的,你貪它作什麼?還要用好多心機;用了好多心機,最後什麼也得不到。觀吧,這樣一想啊,你感覺什麼都沒有意思了,去當和尚吧。我有個弟子,就這麼觀得當和尚的。當了和尚,反倒放不下了,那就再觀吧,重新觀吧,都是假象嘛。

 

這和尚相也是假相。我穿上這頂衣服,就是和尚啦?這是漢朝的服裝;染個顏色就是和尚啦?不是的。我們看看泰國的和尚、緬甸的和尚、拉薩的和尚,他們的服裝,不是這個服裝。是你的心!觀想的時候,這些全部是假象。到了廟裡來了,和尚跟在家差不多,我們一天也要穿衣吃飯啊,生活方式略微改變一下啊。不修行?不修行還是不行啊!還是要墮落的!你一天得上早晚殿啊。

 

有人問我:「和尚不上早晚殿行不行?」我講:「不上早晚殿行啊,你怎麼還飯錢啊?你吃的、穿的、住的,誰給你的啊?那不是白來的啊!人家的血汗,掙來的錢,來給你,你怎麼還哪?」

 

我們的祖師不象在印度、佛在世的時候,那時,一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了;證得阿羅漢果,債都還了。那我們和尚怎麼還?就得念經,真心實意給他念,念完了,給他迴向,完了給他修觀想。

 

觀,就是想,想時盡想佛、法、僧。這樣觀想貪、嗔、痴漸漸沒有了,一切世間事,你都看得下了、看得破了;看得破,你就放下了;放下了,你還不自在嘛?!這就是觀自在。要是你還沒明白,那就好了,那你就照一照吧,觀自在就這麼照的,「照見五蘊皆空」。用什麼照?參般若。參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懂得這個含義了,你想了半天,我在這兒做供養呢。

 

我這講的法供養,就拿你的觀想力來供養。念部經,這叫法供養。念完普門品,再少,沒那麼多時間,念觀世音聖號也可以。念100聲觀世音聖號,念幾聲「嗡嘛呢貝美吽」,六字大明神咒,都算供養,這叫法供養。念部經,念部法。

 

我什麼都不念,我在這兒觀想,這是把「我的」除了,哪是我?參禪中觀想,找哪是我。就用這個來供養。這叫法供養。法供養的意思很多:讀頌、禮拜、……都是法供養,觀想,都是修行。

 

有的道友問我:「稀里糊塗,我不會修行。」我說:「你不是天天都在修行,你天天都在磕頭、禮拜,不是都在修行嗎?念佛、念觀音聖號、念經、念咒,都是修行,另外還有什麼修行啊?!」

 

你只要把他回歸於心,所做的,這都叫供養。供養完了,除了些個障礙。修道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障礙多得很!

 

我出家73年了,我的一生,盡在苦難中生活過來的啊,沒有一帆風順的時候。我隻身到西藏求法,那個命難多的很!從西藏出來,我住了33年的監獄。

 

我很多道友,年齡還沒到我住監獄的年齡呢!都是苦啊!

 

就是看你怎麼認識。你對這些磨難、這些障難,業障啊,過去自己做的啊!那你現在受,你受的時候,你抱怨誰啊?不要抱怨!平等、平等!

 

這都叫供養。供養完了,懺悔業障。懺悔業障也是供養!懺悔業障,你要把業障消除了,得修行啊,把修行的功行、懺悔的業障,又來供養。

 

十大願是通的,但是你不會聯想,你通不到。你得會觀,依靠觀力。我們每一位大士,都是參觀力得入的。

 

在你順境當中,你能認識。什麼順境呢?一天住在寺院裡頭,拜佛啊、燒香啊、念經啊、上早晚課啊,一切正常工作,這叫順境。而逆境呢,出了特殊問題。

 

我們和尚也不是石頭崩出來的啊,也有父母啊,佛教我們弟子、囑託弟子,連佛本身都是,對父母要孝順。

 

我們和尚要出家時,第一個條件:父母未准,不許出家,佛不收的。

 

還有,佛到圓寂的時候,到忉利天去,是給他媽媽說《地藏經》的啊,因為他媽媽生在忉利天。你看那《地藏經》第三品,莫邪夫人。表示給我們做規範,示現的,孝順父母。這也是懺悔業障啊。

 

「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如果自己的父母能脫離一些苦難,你這修道的,才能成就。在佛教說,《地藏經》是個孝經。這也是懺悔業障啊。

 

禮佛、念經、拜懺,一天都在懺悔業障。我們過齋堂,都在懺悔業障,更別說其他了。吃飯、穿衣、睡覺,都是懺悔業障。

 

我經常地,對我們道友們受三皈的時候,我跟他們講:受了,可不要忘記,早晚24小時銜接。

 

晚上睡覺的時候,上床了,什麼事都沒有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少念十遍,或者能念到睡著了。第一個,不做噩夢,第二個嘛,漸漸地,你就常時想念三寶。

 

早起,一睜開眼睛,剛一恢復知覺,第一個念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十遍。

 

24小時,一個尾巴,一個起頭,兩個銜接起來。那,我們中間做任何事情,都把它歸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里。你造業的,懺悔在這裡頭,佛、菩薩給我們懺悔;善業的隨順。這叫懺悔業障。這樣還含著隨喜一切眾生的功德。眾生也有做好事的,幫助別人,做好事。

 

所以懺悔業障非常地複雜!複雜到什麼程度?我們開闊一些講。

 

還有共業。我自己造的業,我自己受,心裡很平靜。「不是我造的業啊,他們造的業,我也跟著受!」好象是冤枉,一點不冤枉!這叫共業!咱們不是講:有共業、有別業嘛!這叫共業。

 

比方講,大地缺水喝。說:「我沒這個業啊!」你沒這個業,你怎麼生到這個時候啊?生到這個時候、生到這個沒水的地方來?你不是共業嗎?你有這個業啊!有了,你就受吧。地震,你生在這個區域里、這個區域地震,你正在這個地震區域里,那你是共業。

 

懺悔是很不容易的!你要懺到。你只知道懺到我自己做過的,我做的錯事,我就懺。你還不知道,共業裡頭,你也要懺悔啊!你既然生到這個地球上、生到這個時間、這就是劫。

 

劫,在印度話叫劫波。說:「那人遭了劫了」。是說:那個時候他趕上了,趕上那時候不好,所以遭了劫了。遭了劫了是共業,是我們現實的共業。水災、火災……。你這地方沒水喝,那地方發大水,上萬戶的人,沒得家住了。

 

我在雁盪山的時候,雁盪山會沒得水喝!我住的房子那兒沒水喝。浙江沒水喝,真是聞所未聞的!因為它是水鄉。那它就是沒有啊!水上不去。因為在溫州地區,5、6、7,在這個時間天天下雨;今年,我在那兒住的時候,5、6、7、將近8月,沒下雨,乾旱。不但沒得水,連電也斷了。因為浙江靠的水力發電,沒了水,怎麼發電?叫共業!那你要懺悔啊。為什麼?在這個時候,你趕上共業了。

 

業怎麼來的呢?為什麼?不要太深了,不要說前生,就說現在。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它不會再成長了,是固定的了。

 

每一天,從這地球里,要挖出來好多油、好多煤炭……。我們的衣食住行,哪樣不是從大地取得的啊?!你一天破壞它,它不報應嗎?!是大自然對你的報應!就是這樣的。

 

還不止這一樣,我們在社會上,體會得多啊!現在這個業啊,特別多!不是光朝錢看就行啊!錢解決不了問題啊!你用好多錢能買到不地震?辦不到!水還可以,你能買得到,這兒沒有,在那兒買了。這是暫時的了,如果那兒也買不到呢?

 

我在舊金山,有一次,突然,那一天斷水斷電。我們的水是買的,在加拿大買的。他要漲價,不給他漲嘛,他就給斷了,截流了。沒辦法,逼得還得給他漲。

 

好多的事物,你要懂得的,大自然對人類的撫育。人類破壞性太大了!現在的人吶,所做的業啊!懺悔業障,我們佛弟子要替他整體懺悔業障!不是你自己的業障懺完了,就認為完了,沒完的!整個的大自然與地球,我們把它破壞得太深了,它要報復。

 

上海的地殼年年往下沉,沉得不多,我們一兩百年,也不見得受到災害,可是,長期地,就要受到了。要再破壞它,那它負擔不起了。

 

懺悔業障包括這些,在你懺悔業障的時候,你要想到。

 

另外一個,要注重你的心念,勸人家。我們剛才說,禮敬諸佛、念多少聖號,念多少經。另外應該選擇選擇,別太傷害大自然了!在我們的心裡啊,發菩提心的、發菩薩心的人,不要光想到自己。第十願是迴向,都迴向給眾生,不要光想到自己。

 

我們這個國度,垃圾特別多。非典嘛,幫我們治理了一下,垃圾清理了一下。不要隨便亂丟,不顧幹什麼。如果象我們這樣,不論哪座城市都這樣,洗手間都沒法進!

 

現在好多了,70年代、80年代,甚至沒有洗手間。為什麼?人力破壞。現在嘛,廁所新的蓋子,乾淨的,他不愛護,他破壞。他從來沒想到別人,他到裡頭亂丟。你走了人家還來用啊,你弄得這麼亂,別人怎麼用啊?你把地球破壞了,用個幾十年,都把它刨出來了,化為現實的財富,那後代子孫呢?你這國度還要不要?你要不要未來了?很少這樣想。

 

我們佛弟子不這樣做,就是真正地行菩薩道!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做傷害別人的事!知道,我們用完了,人家還要用呢。我們要有這個最現實的菩薩心!光照著經本,說教義,你要用到現實上去啊。現實上去就是:我們的生活,一定要想到別人也要生活,這就是菩薩心。這樣懺悔業障啊,效果非常地好!念念都是菩薩心!

 

菩薩心是什麼樣的心呢?咱們說簡單點兒,不說教義。想到別人,忘記了自己,好事都給別人,這就是菩薩啊!特別在末法。我們常說:佛法講的什麼是正法時期,什麼是像法時期,什麼是末法時期。法沒有正,也沒有像,也沒有末,主要是人的心吶!

 

現在我們四眾弟子,分內護、外護。出家二眾是內護,在家優婆塞、優婆姨是外護,都是護持佛法的。如果我們現在,象大家在這兒學習普賢行願品,這就是正法啊。我們四眾弟子都在這學習正法,這個時間,就是正法的時代;除了這兩個鐘頭之外,你心裡想別的,干別的,那就是像法時代了;再去造點業,那就是末法時代了。

 

《大藏經》裡頭,八萬四千法門,是對著我們煩惱習氣的。我們所能夠學的,僅僅很少一部分。真正對我們的機緣很好的,那個經,我沒碰到,沒人說。不是每位道友都讀《大藏經》的。現在我們這兒有閱藏的嗎?恐怕很少很少。你在哪裡去找?因為佛說法是對機的。象我們這樣講,可以說,沒有開悟的,也沒有證道的。要是佛來講,這一法會下來,好多證道了,好多了生死了,好多開悟了,證得阿羅漢果了!為什麼?他對機的,不對機的話,他不說啦!

 

那我們現在呢?找這樣的講經者,沒有,他怎能對機啊?!那麼,聽眾、聞法者,象我們這樣講《普賢行願品》的話,起碼,你的五教義得懂吧,再不懂嘛,你學入華嚴的方便善巧得懂吧。準備學他的,恐怕也得兩年、三年吧。完了,正式地來學;學完了,依著他所教誨的去做,你才能成道啊,才能了生死啊,才能斷煩惱啊。象我們這樣地講,是大家共同地學一學,種個善根而已啦!

 

求成就,求證道,我是在說呢,我是說者,我沒有;我想諸位,也很不容易有。但是,有一個,我們現在種了這個善根了,是種子種下去了,一定發芽的!那普賢菩薩說不定受感動了,就化身了,給我們每位,菩薩給你傳授你的法,文殊菩薩來了,給你傳授法。文殊即普賢,普賢即文殊。文殊的智,普賢的行,兩個是合的。

 

所以,在我們懺悔業障的時候,要把它拉得很長,想到這些個。說:「我沒有業障,我很清凈啊,我很好啊。」

 

不要這樣認識自己,這樣認識是不夠的!應該把它開闊行為,我們的共業非常之多啊!

 

現在我們的飲食、起居,就說飲食吧,病從口入。我們吃的東西很複雜,隨便你怎麼說不用農藥,那農民要賺錢,菜上都打上農藥了,又多賣錢,看著又漂亮,又大又好。你吃吧,這個來,那個來,反正吃了就來,少吃點。

 

所以,好多事,這叫共業啦。生在這個時代啊!懺悔的時候,包括懺悔這一個業障,懺自己、懺一切眾生。這裡頭包括,還有過去的、還有未來的。咱們懺悔的只是現在的,懺悔現在結了果了的。懺悔非常困難!

 

佛經上講:「定業不可轉」。你造了業,現在結了果了,不能轉。不能轉我們相信佛又有什麼用處呢?出家又有什麼用處呢?轉不動了,說:「你該死了,轉不動了」,那非死不可。下一句話呢?「三昧加持力」,你修定的力量、修慧的力量能轉動。看你轉的力量夠不夠。業力啊,你過去的業的果報成熟的時候,你轉變的力量如何。力量大了,就把它轉掉了;力量小了,給業障牽了;牽了也減輕一點,你受的時候減輕一點。

 

你自己常時要做這樣的觀想:它如二水相投。一個冷水,一個熱水,如果冷水多熱水少,熱水到冷水裡頭,變了冷水了;如果冷水少熱水多,那兩個摻合以後,水還是熱的。

 

這是。你學佛、修行的時候,力量夠不夠,轉動你的業,轉不轉得動,轉了,你的煩惱斷了,生死就了了;轉不動,消了一半,來生再轉吧,來生、來生再轉吧。什麼時候轉得動,把業給消了。但是,懺悔業障,最好的懺悔方法,這非常難,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業性本空」,業性沒得體的,是空的。你所造的業,是空的,「唯心造」,是你的心造的。修道者,你要把妄心轉變了,把你的胡思亂想啊、貪嗔痴慢疑的心啊,都轉,消失了,心就空了,妄心沒有了。心都沒有了,心所造的業還有嗎?業性沒有,是你心造的,你心都亡了,妄心把它消失了,修行者就是消妄心、顯現真心的。「心要亡時罪亦空」。能造罪的心都沒有了,所造的罪還有嗎?「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亡了,罪也空了,兩個都沒有了,「是則名為真懺悔」。這樣懺,是最究竟的。向這個方向懺。

 

不要太執著,什麼事都推著你的業,業沒有的,不要太執著!要看破、放下,觀想在觀自在菩薩上,「照見五蘊皆空」。凡是一切和合的法,都不存在。

 

完了,你再隨喜一切眾生的好事,隨喜功德。

 

這種道理,經常地請人家說,不論誰能說,都請他說,這就是請轉法-輪。這個「法」,就是覺悟的方法,是使人總在轉覺悟的方法。「輪」呢?不論汽車輪子也好,火車輪子也好,形容詞。輪是能摧毀一切的。把這些煩惱、惑業都給它摧毀掉。形容詞,是形容這個法啊,能把你的業障消除掉。這個法呢,善業能增長,法-輪常轉,摧滅一切障礙,摧滅一切煩惱,增長你的智慧。

 

請佛住世,佛者,覺也、覺悟。你的心常時觀照,總把你的心念關照好。這是最上的修行的方法!把心關照好,一天起什麼念頭。當你起了不好的念頭,你自己呵斥自己,要說啊:「不要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不好!再不要起了!」你呵斥一遍不行,兩遍不行,呵到十遍、八遍,自然這個思想它不生了!大家試試看。這是解決你的妄想、壞思想,經常自己跟自己。

 

有時在佛堂的時候,人家說:「自己跟自己說話,說鬼話」,不是的。有諸佛菩薩聽著呢!有些護法神聽著呢!你不要以為沒人知道,看著你的眼睛多得很!你的一舉一動,你的思想一動,佛菩薩都照著;特別是修行者,你打個妄念,馬上就遍知!你起個好的念頭,諸佛菩薩就歡喜;你起個壞念頭,你那護法神周圍的,他就不高興了。這還僅只是說起念頭,你要發動身、口、七肢,去行去,那罪就大了,造成事實了。

 

象我們凡夫,沒受菩薩戒的,只受比丘戒了,造罪非得造成事實,殺人,得殺死,才算犯殺戒;殺人沒殺死,把他抬到醫院去,以後在醫院死的,你不犯殺戒,只犯傷人罪。

 

為什麼要學戒啊?戒的開源很多啊,你不學不知道啊。一開口,犯業了,又一來,又犯戒了,沒那麼容易!犯戒也不容易啊。要五緣、或者六緣、或者七緣,幾緣成犯。如果大家看看弘一法師的戒相表,專有一個求戒的受戒的,什麼樣才算犯。因為這個時候,懺悔的方法不一樣。光是心念,自己跟佛菩薩說說就行;如果這個時候,必須得對首懺。我對著另一個法師,或者對著另一個師傅,合著給我作見證懺。那個說好後,答:「散」、「耳」,答這兩個字就行了。你對我懺悔了,這個事情就沒了,照著自己不再犯。

 

懂得這個,這叫學。學了這個法,你才能夠知道啊。沒有法,你怎麼知道啊?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的意思,就這樣。這個世界上,必須得有些個先進者。請佛住世,佛就代表一切諸大菩薩、一切善知識。大家看經的原文就知道了。

 

為什麼常隨佛學呢?佛不在世了,佛不在有經啊。所以,我經常地勸我們的道友,你一打開經本,你就應:佛對著你說法呢。你不要以為佛不在了,經就是法,法就是佛在跟你說。要有這樣一個尊敬心。有這樣一個心,那你得的利益、效果,非常之大!就這麼念著、拿著。甚至有的人,特別在家二眾,不懂得,沒有學過,拿著經本,甩甩倒倒地;拿到下半身;或者在家裡頭亂丟。特別是結緣的書,沒花錢買的,沒花錢不心疼,隨便就丟。我看你們有時候,有的道友,有些到廁所裡邊去,都要拿著經書去看,這是不但沒求福,反倒造業了!看完就丟到廁所去,不懂得啦。一定要注重法!

 

我們古來大德,從唐朝的時代,對那個經啊,特別我們那個老院長,朱富嘉居士。他拿著經,我見過好多次,只要拿著佛經,非常恭敬,兩手端著。現在我們看四眾弟子,對佛經不注重:「這是印刷品,多得很,一印就好」。沒有原本,你拿什麼印啊?!

 

我記得義凈三藏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唐朝那個時候,最早是法顯法師,其次是玄奘法師,最後是義凈三藏法師。他寫了兩首詩,就形容不尊重法的人。他說:「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那個時候,去印度求法的人很多,「去人成百歸無十」,去一百個人,十個人回來也沒有,「後者焉知前者難」。說後來的,我們的四眾道友啊,讀經的,不知道這個經怎麼來的。

 

前人啊,為了翻這個經,他經過好多的苦難,用生命去換來的!所以他說,在晉宋齊梁唐代那個時候,一般的、發大心的菩薩、高僧,離開長安到印度去求經,去一百個人,回來的不見幾個。我們所知道的是法顯、玄奘、義凈,剩下的,或者去了沒學成,回來也貢獻不大;或者在半路上就死了。後來讀佛經的人,你哪知道前人那時的辛苦啊!「後者焉知前者難」!

 

形容取經的過程,「路遠碧天唯冷結」,形容那個道路是艱難的。現在我們去走絲綢之路,走那個新疆的,旱啊,都是沙漠地帶,才知道,古代那個時候,早至1000多年,唐朝的時候,是怎麼走的!沒得水啊!我們坐飛機、坐汽車,那時候,一步、一步走啊!走到下雪的時候,路遠。天吶,有時中午時,高溫到40度,那是沙漠地帶,就這樣,夜間零下40度,日差就這麼大,而且沒有水喝啊。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風沙一來,天昏地暗,什麼也看不見。這時候的人的精神啊、力量,一點也沒有了,都盡了。「疲殫」殫是力盡的意思。「後賢如未按斯旨」,說,後來的我們這些四眾弟子,這些賢人,稱讚我們學佛法的為賢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後賢如未按斯旨,往往將經輕易看」。

 

拿著佛經隨隨便便地,不重視,你怎能進入?怎能開悟?怎能得到加持?怎能斷煩惱?怎能消業障?怎能免除你的苦難呢?!

 

這兩詩,我經常記著,聯想到尊重法,對佛經的重視。請佛住世、請轉法-輪,不是那麼一句話,這裡邊的含義非常地多啊!

 

我現在在那兒,為什麼去修能仁寺?我是從來沒發願修廟的。現在我也不是全心全意,修好了,我不會在那兒住,修好了就請哪位大德來主持。因為我很這個廟以前有個老和尚,是宋朝,叫僧全了禪師,因為他也住到普陀鼓山的方丈。

 

他給我們法師下個警告啊,學法的人,講法的人,他就是法師。「講道輪迴實可傷」跟人講道理,宣揚佛法,哎呀,這個事,是傷心的事,實實在在是傷心的事。

 

怎樣傷心呢?「終朝生卧涅樂堂」,到了現在了,害了病要死了,「涅樂堂」就是和尚要化身的地方,修幾間房子,還沒斷氣呢,不能少,要抬到那兒去吧,不能跟大眾師傅共住了,抬到那兒去了。他就在那兒,這時昏迷了,什麼都不知道,抬到那兒。等到醒過來,有感覺了,非常的凄涼。講道理、升法座,跟大家說,大家都很尊重,就象我來這樣。現在到我病了,不能動了,這個時候,沒誰來看我了。

 

「門無過客窗無紙」,門前沒有誰來走。要死了,誰還來啊?有的人還不敢來呢,怕鬼。那個時候沒玻璃,都是拿紙糊的,窗戶紙都讓風吹破了。「爐有寒灰席有霜」,那時都有爐子,爐子燒個大火盆。剛去還燒個火盆,過幾天,沒誰理了,火啊斷了,儘是寒灰了。沒火了,灰是冷的。風吹進來,那個霜啊,那時可能是冬天吧,落在他睡的床鋪席上,是寒霜。這是法師的下場。「病後始知身是苦」,害病啊,這個身體真是苦難重重啊!好的時候呢?「健時獨為他人忙」,好的時候,這兒講,那兒講。你不能講了,沒誰理你了。

 

前頭著六句話啊,非常地凄涼。後頭兩句話呢?「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我啊,自有安閑的方法,「八苦交煎總不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這八樣苦處一齊來了,沒關係!這是他悟得了!

 

我當小孩在鼓山,我看見他的,我非常感動。我去年害病,不過,我還沒到他的程度,還有些人看我,我就想到他的詩。也是能仁寺,他是在這兒圓寂的,後來火化,,就在能仁寺。宋朝時,做能仁寺的方丈。

 

我說這話什麼意思?現在我們佛學院的法師,都在研究。研究研究怎麼樣解脫、怎麼樣了生死、怎麼樣對著煩惱。如果這障礙來了,業障發現了,我怎麼樣對著它?這叫真本事!有方法對著它!不怕「八苦交煎總不妨」啊!要象什麼樣子呢?象鄧隱峰,象高妙峰,象這樣的老和尚。

 

鄧隱峰在五台山圓寂了,死了。他怎麼死的呢?他死的時候,到大殿門口,他拿著大頂,腦殼朝下,腳朝上,就這麼就死了!大家大眾師傅要上殿呢,看他怪裡怪氣地,跟老和尚說:「你要到山下,送你妹妹走,怎麼沒走?」他妹妹也在這兒出家。他妹妹就上來了,跟他說:「哎!哥哥啊!你生時就怪裡怪氣地,走的時候還不好好走!幹什麼這麼走嘛?!已經兩三天了,又活過來說:「怎麼的?這樣走不行啊?」「當然不行了」,「那怎麼走?」她說:「你到那欄子下去,找那沒人的地方,好好坐著走。」他說:「好、好、好」。他就到那房子底下去了。他故意作怪,他有這個本事!這是一個故事。

 

還有個故事,有的地方記著高峰妙,有的文件又寫高妙峰。管他是高峰妙還是高妙峰,講這故事就是。

 

有一天,他靜坐的時候,死了,小鬼來抓他了。小鬼到這山上,找不著他。小鬼就找土地去了。「高妙峰在這山上,怎麼沒有了?」土地說:「他現在正在入定,入定你們看不著了。」「那我們怎麼交差啊?」土地說:「他啊,還有個貪愛,他有個缽。」咱們和尚的飯碗,叫「缽多羅」,皇上賜給的,非常地愛,當然是個寶物了。「你一敲那個缽,他就出來了。」

 

小鬼到那兒,就敲他的缽;一敲,看他在那兒坐著呢。小鬼一鎖鏈就把他鎖上了。高妙峰一詫:「哎,你怎麼把我拿到了?」「你怎麼拿不到?你假和尚、假修行,你有貪愛嘛!」「我貪愛什麼啦?」「你貪愛你這個缽啊,我們一敲,你就出來了。」「啊呀!對不起了!現在你反正已經鎖上了,我也跑不了了,給我再看看吧。」

 

小鬼就拿著給他看,他一拿到手,「啪」的,把缽往地下一摔,這一摔,他又入定了。小鬼管你入定,反正鎖上,噯!一拽,不行了,是空的。

 

他就說偈了:「要拿老僧高妙峰,除非鐵索鎖虛空;要還鎖得虛空去,再拿老僧高妙峰。」你鐵索能鎖住虛空嗎?不能鎖。現在,我又和虛空合成一體啦!你拿不到了!

 

和尚要修到象鄧隱峰、高妙峰,修到這樣的功夫,可以了。了了生死了嘛?入了普賢行了嘛?沒有。我感覺到,地還沒登呢!還不是登地呢,還沒入聖位呢!

 

咱們按華嚴教義講,十信滿心,登初住。初住就叫發心住。發心住的菩薩,能在100個世界裡示現成佛;但是他相似啊,而不是真正啊。必須登到初地的歡喜地,真正證得法身。我們所說《華嚴經》講的,自己具足的、真正地成了一份。這叫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的菩薩,30個位子。

 

咱們現在呢?是十信位,十信還沒有入,沒入位的信。十信初信的菩薩,要有什麼樣的本事呢?「覺知前念起惡,能止息,後念不起者」。曉得念頭不對了,馬上就止住,決不相續!我們現在想了又想、想了又想……;前念起了,後念相續、相續……;相續、相續地完了就犯錯誤了,不能止住。這就是初信。

 

趕到第三信的護法,有人傷害到佛法的時候,滅佛法時,能夠舍他的生命維護佛法,決不妥協;雖然沒力量保住,也絕不喪失護法之心。在第四的信心菩薩,戒信,哪管一點小戒,清凈不犯。這是十信位的菩薩啊!

 

我們現在,是不是做到初信了?能夠覺著前念起了,止住後念不起?那,就靠你一天地、經常地、讀頌大乘,禮拜、供養、讚歎如來、請佛住世、常隨佛學。

 

最難的還是隨順眾生。咱們的第九大願,叫恆順眾生。眾生的類別啊,無窮無盡,咱們只是對人類說的。螞蟻、飛禽、走獸……,你怎麼隨順它呢?隨順一切眾生啊!

 

念的經文說,要沒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尊佛能成佛。因為你不度眾生,怎麼能成佛呢?眾生與成佛之間,就靠著度一切眾生才能成佛。度眾生,你得隨順眾生,恆順眾生。

 

怎麼樣隨順?隨順而後又能轉變。轉變什麼?轉變得不犯錯誤,就把他度出了,離苦得樂了。

 

第十大願普皆迴向。

 

把前頭的九願,從一者禮敬諸佛到九者恆順眾生,把這些個功德,還是得迴向給一切眾生。「回」,就是把我們所有的功德,收回來;「向」,就是向外放。迴向這種意義呢,對我們每位道友很重要,一天你都可以迴向。

 

你做家務,家庭婦女,你三寶弟子,你要做飲食,你要照顧家庭的清潔衛生,反正家務事歸你管。這個事怎麼迴向?你把它迴向:你這是行菩薩道。那你所做的,照顧你的先生、小孩子、或者父母,他們都是眾生,你這是在行菩薩道啊。你做家庭想,做行菩薩道想:就我照顧他們的功德,我自己不貪得,迴向: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都能成佛。完了,又把這個迴向,把這個迴向的功德,再進一步迴向:迴向你的六親眷屬。

 

如果你先生開個公司,如果你把這個功德,再迴向給公司的一切員工,迴向他們的事業。又把這個迴向,再迴向,迴向一切的眾生。先從上海迴向;完了台北來的,迴向台北;最後迴向到法界,迴向給法界的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都願他消除苦難、究竟成佛。這,才算迴向完成了。

 

我說磕一個頭,功德就不少了!就念一句佛號,把這一句佛號作為基本的功德,就來回這麼迴向。這是從近到遠。從自身的身心安樂,少病、少惱,臨命終時生極樂國。普賢菩薩導歸的迴向,生極樂國。完了,把這功德,一圈一圈迴向。這是從近到遠。我行持的時候,是這麼行持的。按經上的教義上告訴我們的行持。

 

把我所做的一點點小事,你別看這個事情小,你迴向起來,這個事情可就大了。

 

象我們東北,下雪。下的雪,本來小雪球,小孩玩,滾、滾、滾,滾成大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大,滾成個雪人,完了坐下。就是那個含義。迴向越迴向越大。這是從近到遠。

 

或者從遠回近。第一念,迴向一切法界,把我這頌普賢行願品的功德,聽普賢行願品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法界是無限量的,乘你的心量。完了把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收攝回來,迴向凡是說華言的、說華語的,不管他入了美國籍也好,他入了歐洲籍也好,他只要是華人,迴向一切華人。完了再把這個迴向收回來,迴向你住的這個城市上海。完了迴向你的家庭。完了迴向你自己:「啊,早成道業。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就是迴向偈子。我說的是你自己想,不要念那個成句,成句好象是固定的。

 

你這樣迴向,功德非常大!這就是迴向。

 

你不知道怎麼修行好,你做一件事:念經、上殿、回來、走路、都要先發願;完了在正式做的時候,懺悔,正是我懺悔的時間;回來最後圓滿了,迴向。

 

這三個:發願、懺悔、迴向,是最大的修行。

 

還有,注重你的念頭。千萬要注重你的念頭!人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禪宗的話。「打得念頭死」,你得有念頭啊。有天生高明的,一進禪房「參話頭」,「此是選佛場,個個學無為」。到這裡都是學無為的,不是學有為的。

 

現在我們禪宗道友,一開口「參話頭」。我問過好多人。我在鼓山,當小孩的時候,到冬天,常常打佛七。也到禪房去參話頭。後來,我問問那個老法師,我說:「話頭怎麼參啊?有話頭可參嗎?」他說:「你怎麼看,你怎麼想?」我說:「我怎麼想?沒說話前頭是什麼?一說了,就不是話頭了,是話尾巴了。」就是,你一開口,還是話頭嗎?話頭呢?話頭無話可說!就參你沒發言的時候。

 

那你自己知道。一起心動念,入了第二性了,不是原來本性了。沒起心動念的時候,你怎麼起心動念。這就是須菩提請問佛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問怎麼降伏你的心。降伏你的心,怎麼跟咱們講的:一者禮敬諸佛到十者普皆迴向,跟這十大願王怎麼能結合起來。

 

咱們這是簡單跟大家解釋一下,象我這樣講十大願王的,三座,最多也六個小時還不到,五個小時多點,講個題,都講不完。我《普賢行願品》沒講,偷工減料了。應該講完《大方廣佛華嚴經》,講《普賢行願品》。我說:《普賢行願品》就是十大願嘛,十大願就是《普賢行願品》。

 

明天,就把你所學的十大願,怎麼跟你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從你早晨到晚上,你想些個什麼、思維些個什麼、觀想些個什麼、你在做些個什麼,也還是十大願。大家如果看完了《普賢行願品》的偈,後頭,十大願完了,還有個偈頌啊。

 

我的老師弘一法師,光講偈頌,不講長行;我有點跟他老人家相反,我有的時候光講長行,沒講偈頌。偈頌又要重複一遍,還是前頭長行。但是他各有交叉。因為普賢菩薩的行願,如果跟文殊師利菩薩的十大願,你怎麼說,橫說、豎說、順說、逆說,都可以。因為他這個法,是包羅萬象的,包羅法界的!這叫心法。心無障礙故,法也就無障礙!應當懂得這個道理!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吧!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推薦閱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演培法師
分享:祈請佛菩薩助我一力,我不要做一個言而無信的人
《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大願法師講解
梵網經菩薩戒之十重戒
『諸佛菩薩諸尊精要總集解脫護身咒輪』補充

TAG:菩薩 | 法師 | 普賢菩薩 |